第一篇:丰碑永存天地间《汉水横冲》有感
丰碑永存天地间
——读吴官正《汉水横冲》有感
袁利荣
吴官正的大著《汉水横冲——武汉城市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已于08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内容为吴官正1983年3月至1986年9月任武汉市市长期间的部分讲话、谈话和文章的汇编,下篇内容来自于88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城市改革与系统工程》一书(此书系在由吴官正于85年于中央党校市长研究班上的讲课稿《城市改革是—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的基础上经过修改充实而成)。该书附录收入了《长江日报》、《湖北日报》、《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十四篇新闻报道,这些新闻报道记载了武汉市当时一些重大的改革举措在市内、省内、国内所产生的积极乃至是轰动性的影响。
吴官正任武汉市市长的年代,在“总设计师”邓小平掌舵下,在全国农村农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背景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蓬勃兴起。该书上篇《武汉城市改革初期实践》的内容印记了武汉这座祖国中部的特大城市在改革发轫之初的历史轨迹,记录了吴官正在市长的岗位上,在湖北省委和武汉市委的领导下,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顺应历史,敢为天下先,不断开拓进取,冲破旧体制束缚,解放并发展生产力的心路历程,也反映了在那段“难忘的岁月”里武汉的“时代风云”:大胆放开蔬菜和副食品价格,探索产销体制改革;敞开三镇大门,让企业经竞争的风雨,见市场的世面;聘请洋厂长,推行现代经营管理;加强对市场监管,制止不正当竞争;率先成立市政府咨询委员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市长亲自接听市长专线电话,“微服私访”,调查服务行业和城市管理的薄弱环节并使其改善;彻底治理了当时全国“四大害河”之一的黄孝河,谋求老百姓切身的“福利”„„书名《汉水横冲》取自唐朝大诗人杜牧的七绝《寄牛相公》中的首句“汉水横冲蜀浪分”,十分贴切地体现了武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地理“地利”特征,而这种“特征”又巧妙地“暗合”了特殊时代的特殊内容。
该书下篇《城市改革与系统工程》篇幅近二十二万字,几乎是上篇的两倍。该篇以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工程思想为理论依据,结合作者亲历的许多武汉在城市改革初期的鲜活案例,深入分析并详细研究了当代中国的城市改革、发展、建设的一系列社会实践与系统理论,创建了具有巨大认识价值和中国特色的《城市改革与系统工程》的学说。这一学说整合了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管理学的有关内容,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并加以论证阐发,探索和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城市理论”——即针对城市的改革、发展、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提出的一系列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对策”。这些“对策”在时隔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包括可以预期的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未来于大城市的“主政者”仍具有相当的参照价值。虽然这一学说的巨大认识价值至今尚未为社会所全部体认,但它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价值一定会在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得到应有借鉴与充分运用。如果遮住作者的名字,单读文本,我想几乎所有的读者都会以为《城市改革与系统工程》是出自于某大学一学养丰赡且治学严谨的资深教授的手笔——你无法想象,这篇二十二万字的创建性的学术论文是一个特大城市的日理万机的在任市长利用周六周日晚上的一些边角零碎时间的“政余之作”。吴官正是“文革”前清华大学本科生读完之后又接着读完了研究生的 1
高材生,其深厚的科学理论素养加上“时代机遇”使他成为当代中国的“这一个”。捧读《城市改革与系统工程》,我感到吴官正是当代中国一位读书刻苦、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智慧内敛的政治家。
下面我拟就该书上篇《武汉城市改革初期实践》中的部分篇目谈点粗浅的学习体会。开篇《做好利改税工作促进财政增收》是吴官正于83年5月21日在武汉市利改税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该讲话简明扼要,针对这项关系国计民生的“改革”提出首先要“统一 思想认识”;其次“必须执行统一的政策”,公平赋税;最后,这项事关全局的“改革”必须 做到无缝对接,以“确保全年财政收入的完成”。第二篇《把权力与智力结合起来努力实 现决策的科学化》是吴官正于83年5月26日在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 话。该讲话提出必须充分发挥武汉地区各方面专家的“智囊”作用,以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提供智力保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吴官正于84年1月 14日就城市建设问题专门撰写的一篇文章。该文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打破条块分割、统一规划的思路,在当时可以说是振聋发聩。《大胆放开搞活加快城市改革步伐》是吴官正发表 于《红旗》杂志85年第5期上的一篇文章。该文立意高远,见解独到,提出了加快城市改 革步伐,首先要“重视知识,放手起用人才”——因为“发现人才、提拔人才是件根本性的 大事”;其次,对武汉来说,要“尚开三镇,彻底开放,发展横向经济联系”——“通过竞 争,优胜劣汰”,不搞保护落后的地方主义,同时要“搞活流通”——这些举措的结果使武 汉市场上出现了“放则活、活则多、多则廉”的好局面;最后要“围绕搞活企业这个中心环 节进行配套改革”——因为“企业是城市的细胞,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活水源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吴官正于85年6月25日在武汉市政府全会上的讲话。该讲话在全国最早提出“充分认识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思想”,以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吴官正在二十四年前是这样说的:“一定要重视服务性劳动,改变重工业、轻服务,重生产、轻流通等倾向,给第三产业以新的、科学的解释。”《加强信访工作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是吴官正于85年8月3日在武汉市信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该讲话透彻阐述了信访工作的重要性——这是一项事关社会稳定乃至治安形势的“重要工作”,各级领导必须足够重视,专职信访干部必须“勤政爱民”、“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社会矛盾进入了多发期,基层党委和政府要“主动做好工作,不把矛盾上交”——做好信访工作是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一定要“使信访工作能更加有效地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加快农业发展》是吴官正于85年9月17日在武汉市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该讲话冷静地指出“农村工作”和“农业发展”是整个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理顺经济关系,使农村富裕起来,使农民丰衣足食”;“有了粮食,有了蔬菜,我们就睡得着觉”;要“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我们各行各业、各个部门不要在农民身上打主意”;同时“要节约土地,要爱惜土地”——因为“吃的东西是土地里面长出来的,土地是最宝贵的财富”。
通过咀嚼品味,我认为吴官正的讲话、谈话和文章均要言不烦、篇幅紧凑,几乎没有 在“官样文章”中常见的套话、空话乃至废话,且鼓槌总能敲在鼓心上。
再下面我拟就该书的附录部分拉杂谈一些。
发表于83年3月30日《长江日报》上的《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吴官正于武 汉市第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市长后的答记者问。对于当选市长后的打算,当时四十四岁的吴官正谈了掷地有声、彪炳史册的三点:“第一,我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我的知
识是党和人民给的,我要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在生活上决不搞特殊化。我可以向大家表示,当市长后,房子不搬,上班骑车走路没问题,我准备搬到办公室里睡,让大家晚上在办公室里可以找到我。第二,要在干中学,学中干。„„第三,要想大事,干实事。„„干实事就是不讲大话,不讲空话,要说到做到,办事要考虑到人民的利益。”这三点“表态”可以看做是吴官正的“从政”宣言,此“宣言”也成了吴官正此后人生和生命的旋律——此“旋律”从此伴随着吴官正,从武汉市的市长一直干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直至07年10月从“中常委”的任上卸任。“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吴官正在武汉市市长的任上只干了三年半的时间。但吴官正调离武汉后,三镇有许多干部群众都很怀念他。02年11月15日上午11时,当央视新闻节目报道吴官正在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常委”时,三镇的街头巷尾,人们三五成群议论纷纷,且都喜形于色——人们为本市的“老市长”能进入国家的最高决策层次而感到由衷的自豪!目睹此情此景,当时我曾自言自语了一句:“不论吴官正在武汉市市长的任上曾付出了多大的心血与汗水,都值!”06年11月的一天我“打的”返家,当车开到黄孝河路时,五十多岁的出租车司机对我说:这条路原来是“臭飘十里”的黄孝河,现在黄孝河在黄孝河路的下面,是暗渠。当得知操外地口音的我家就住在这条路边上的某处时,家也住在这条路边上的他动情地对我说:“是老市长吴官正决策并指挥武汉数十万军民历经两年才根治了黄孝河啊!治理黄孝河是那个时代武汉市最大的德政工程啊!”
发表于 85年3月24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武汉市长微服出访竟遭服务人员辱骂》当时我是看了的,且记忆深刻,经年不忘——吴官正的名字我也是由此知道并记住的。85年我二十八岁,湮没无闻,在江西某直属中央部委的军工科研所工作,仍沉醉在“成名成家”的大梦中没有醒来——读《人民日报》是我当时每天必做的“功课”。今日想来,当时的我或许还有几分“仰望星空”的可爱。看了这篇通讯并由此记住吴官正名字的,在当时的浪漫主义气息浓厚的中国肯定是不乏其人。发表于85年5月l 1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有胆略的决定——武汉三镇大门是怎样敞开的》介绍了武汉三镇走向市场经济的初始过程与阵痛,包括激烈的思想交锋的经历,以及顶住压力敞开城门一段时间之后武汉三镇呈现出的“万商云集,千帆进江,百货竞流,各业争雄”的喜人局面。
文字和书都是人的次生物。文字和书如果能够不朽,那一定是因为站在文字和书后面的人是“真金”而不是“烂铁”。《汉水横冲》出版后,08年11月18日的《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一部生动的城市改革教科书》的书评,指出该书“有着恒久的思想启迪意义”——此评既切中肯綮又高屋建瓴。吴官正在武汉市市长任上的修为与付出早已在三镇人民的心中矗立了一座丰碑——丰碑永存天地间,《汉水横冲》这部大书无非是为这座丰碑提供了文字上的载体与面向无尽时空的映照。
当可以将《汉水横冲》轻轻放下的时候,我将头举向了夜空——繁星满天。恍惚间,我仿佛看到繁星在天幕上拼写出这样一行文字:“人间正道是沧桑”!
09年6月于汉口育才一村
载于《和谐》09年第4期、《博览群书》10年第2期、《炎黄文化》10年第3辑
第二篇:读《遨游建筑天地间》有感
读《遨游建筑天地间》有感
高一14班 林亦思 14号
理想,是成功的起点;奋斗,是成功的过程;进取,是成功的结果。一代才子佳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心怀崇高的理想,数年书上读来的文字图片化做眼前的实景,令人迷醉的美开启了他们对古建筑的实地考察,成为中国建筑史上前无古人的第一对考察伴侣。近日,我阅读了费慰梅的著作《遨游建筑天地间》,文章中,梁思成、林徽因为了共同的远大理想,远赴美国求学。期间面对重重困难,他们毫不退缩。他们朝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的理想,是使他们勇敢地走进生活中去的鼓舞力量。我已深深被这伟大的力量所感动……
梁思成、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的求学生活,通过作者的精彩描写,生动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丰富多彩的海外校园生活,深深吸引了我,而二人的隽永的爱情和二人作为学者的严谨和作为生活的勇士的幽默,更使我思绪万千。出身名门的梁、林二人,有着满腹的才华和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和报国热忱。同时,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十分丰富。在林徽因求学过程中,她遇到了重重难关——无法报考心爱的建筑系、与爱人有摩擦、父亲猝然离世。然而上述难题,她都克服了,并且她的个性还得以保存。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聪慧能干、有个性、有事业心的现代女性。至于梁思成,也有着远大的志向,严肃用功,进取心强。共同的追求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共同的光荣与梦想艰辛与喜悦陪伴他们坚实地走过了一生。成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学家。
这篇文章吸引我的,除了梁思成、林徽因高尚的精神世界,还有那神秘的建筑学—— 一门集美术、工程技术和人文理念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梁思成、林徽因像对待生灵、对待挚友般的呵护、钟情建筑学,毕生追寻着中国古建筑消逝的灵魂。他们对建筑学的赤诚热爱,也使我对这门学科十分向往。作者从另一个角度,为读者揭开了建筑学的神秘。
梁思成、林徽因对事业的热忱,感动了千千万万人。我在想,每个幸福的人是否都有共同的地方呢?如果有的话,我想那应该是对理想的一种终身的热爱和追求。而理想和事业又是一体的。这样的事业是一个人身心灵魂的寄托处、永久归宿,只有这,才能陪伴他的终身,只有这才会不辜负他终身的努力和追求,只有这才会给予他永久的鲜活和慰籍,只有这种来自骨子和血液里的热爱才会给予他终身的激情,才会给他跨越一切障碍穿越一切荆棘的勇气。
第三篇:读《丰碑》有感
读《丰碑》有感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丰碑》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丰碑》有感1他,舍己为人,他,乐于助人,他,先人后己,他,视死无归,他想知道他是谁吗?没错,他就是我们19课里面的军需处长,到底将军能不能认出军需处长来呢?想知道的话,就看下面吧。
故事是这样的: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由于天气非常冷,棉衣都发完了,军需处长看到士病非常冷,就把自己的棉衣让给士兵们,而自己却穿着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将军看到了就叫警卫员把军需处长叫过来,可是警卫员告诉他:“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惊呆了,久久的站在雪地里然后举起右手。风更狂了,雪也大了,大雪很快的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就的不走进了漫天的飞雪中,他还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知道了我们要互相帮助,不能看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就不帮他,还要说他什么什么。
记得有一次,妈妈的公司非常忙,叫我帮她打包装,可是我却说她:“你自己不会装,我来这里是来玩的,不是来帮你打包装的,可是我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不敢再不听妈妈的话了。
我以后要发明一些先进设备,它们专门为人民服务,让人们不用那么幸苦。
读《丰碑》有感2语文课下课后,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自主复习丰碑这一课。回到家,我拿出语文课本,贪婪的读着,丝毫不放过一字一句。
课文讲述的是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里,红军战士穿着刚刚发下的旧棉衣,顶风冒雪前进。风雪中,一位警卫员发现一位老战士冻死在冰崖旁。军需处长这个管理棉衣的人没有棉衣,被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他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表达了对这位红军战士深深的崇敬之情。红军队伍在风雪中继续前进,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在这篇作文里,我联想到了社会上的人们。在社会上,有谁会乐于助人,例如小悦悦事件,在那种情况里,有18个路人经过,却只是好奇的望了一眼,并冷漠的路过。谁叫法律没有规定不救人是犯法的行为。而第19个路人。却是出手相助,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拾荒者,却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军需处长,心里装着别人,有一颗为别人着想的心。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我们要向他学习,虽然做不到舍己救人,但起码我们能做到乐于助人!
读《丰碑》有感3丰碑是指高大的石碑,然而这篇课文是指的军需处长牺牲后高大的形象。这篇课文讲了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前进,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鼓励了战士们取得了胜利。
学了这篇课文我感慨万千。军需处长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克己奉公,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流给了自己。更加重要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无私心。
因此,他在我心中,是一个高尚的人。
读《丰碑》有感4最近我读了《精神丰碑》一书,这本书中有许多感人的篇章,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见义勇为篇中的《“应为我是班长!”》,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林浩。
林浩是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鱼子溪小学的学生。在班级里,林浩成绩优秀,一直担任着班里的班长职务,是老师、同学们的好帮手。在地震来临时,林浩和他的同学们正在班里上数学课。突然,教学楼摇晃起来,大家意识到了,是地震!在老师的组织下,同学们都迅速往楼外撤离。林浩刚跑到教学楼的走廊上,一声巨响,教学楼忽然倒塌了,林浩和两位同学重重的压在了下面,渐渐的昏迷过去了。当他醒来时,听到身边的女同学在哭,他大声说:“不要害怕,别哭,我们一起来唱歌吧!”。两小时后凭借娇小的身躯,他几经努力艰难地爬出了废墟。但一想到刚才身边被压的同学,他又毫不犹豫的钻进废墟,冒死将那两位同学连拉带拽的成功背出了废墟。事后,小林浩被送往医院检查,在场的大人纷纷赞叹道:“真不敢相信,就那样一个小娃娃,居然比很多大人还坚强!”
当有记者问他为什么不自己逃走而是留下来救同学时,他平静地回答道:“因为我是班长!如果其他同学都没有了,要我这个班长有什么用呢?”也许,在他眼里,这就是一班之长应该做的!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动万分,10岁的小朋友,竟然面对死亡,毫不惧怕,令我佩服!想想我自己,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平时遇到一点小挫折,就退缩,往往半途而废,惭愧啊!今后,我要以小林浩为榜样,学习他的勇敢,学习他的坚强,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读《丰碑》有感5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叫《永远的丰碑----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它使我深有感触。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了,董存瑞是爆破组组长。可是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二班,四班两次想对暗堡进行爆破,但都没成功。这时,董存瑞自告奋勇地去炸碉堡,他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时左腿负伤,但他坚持重蹈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了祖国而献出自己的一切。爱国英雄岳飞,他少年时就立志精忠报国,他作的那首《满江红》,曾激励过多少青年人奋发向上;清朝名臣林则徐为了祖国,坚决禁烟,他顶着重重压力,在虎门进行了硝烟行动。为了祖国,那些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然而,我们的祖国还不够发达,人民的生活还不够富裕。但是,我们有辽阔的疆土,丰富的资源,五千年的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化,勤劳工作的人们。神舟七号飞船遨游苍穹,就证明了中国科学的进步。
“热爱祖国,就要从行动上去实践。”这是我读了《永远的丰碑----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后的体会。
读《丰碑》有感6我想,可能会有后人经过这冰天雪地,看到老红军的尸体,哪怕他们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也一定会感到温暖,因为老红军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哦,丰碑!难怪军长看到他会敬军礼,难怪战士看到他会受激励,难怪胜利看到他便选择了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读《丰碑》有感7我觉的丰碑这篇文章写出了军需处处长又、团结又勇敢,而且写的很好,下面,我就说一说我本人的感想吧!
勇敢又团结的军需处处长,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我觉的军需处处长很团结,为了别人,自己的事情一点也不管,哪怕是生命,也不管,为什么要这么深情的对待别人呢?就因为这两个字:团结。军需处处长是怎么团结法的呢?接下来,就看一看这件这真人真事吧!这天,狂风呼啸、白雪纷飞,坚强的红军部队艰难的走在雪地上,忽然,前方部队乱了起来,将军严格的大声喊到:“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警卫员快步的跑了过来,说:“前方有人冻死了!”。将军听了,吓了一跳,迅速的拔脚往前飞奔过去了,看见一个不慌不忙的老士兵,将军看见他穿着破烂的衣服,没穿棉衣,他转身喊到:“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军需处处长!”。这时,一个人告诉他,这个老士兵就是军需处处长。
从这里看起来,军需处处长又团结又勇敢,团结的是,他可以把自己的棉衣给别人,自己不穿。勇敢的是,他不怕死,可以在雪地里穿着破旧的衣服,所以,我觉得军需处处长很团结。
读《丰碑》有感8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名叫《丰碑》,这篇文章深深的吸引了我。文章中讲述了:“长征时期,红军队伍在寒冷的天气里艰难的前进。突然前面有一位老战士冻死了,后来才知道这位是军需处长,他为了不让大家给冻死所以就牺牲自己的生命。最后他成了一座丰碑”。看完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篇文章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第13个自然段到第15个自然段,因为这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军需处长不想战士们被冻死就牺牲自己的生命。这让我想起第18课《军刀》候万山爱国爱民,同样跟军需处长一样舍己为人。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我们要做一个舍己为人的人要跟军需处长一样,不能为了自己而牺牲被人的生命。这使我想起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次我去我的朋友家,那时后是冬天,我们两个都觉得很冷,可是他的家只有一张小的被子。他说:“给你盖”,可是我说:“这是你家被子应该给你盖”。我们说来说去,最后他还是把被子给了我盖,他忍着寒冷不吭声”。经过这次我以后要做一个舍己为人的人。
读《丰碑》有感9二万五千里长征---那些祖祖辈辈留下的红色经典事迹渐渐浮出我的脑海。细细品味这些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我永远不可能将他们遗忘,已深深地铭记在心。
仔细阅读《丰碑》,真的让我感触颇深。《丰碑》讲述了一位将军带领着红军们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艰难前行。途中一位身着单薄的红军老战士冻死在雪地里。将军气愤至极,想追查军需处长的责任。但当他得知冻死在雪地里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本人时,他对这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所铸就的晶莹丰碑致了崇高的军礼。
当我读到军需处长被活活冻死时,哽咽不止。我被他克己奉公的行为所震慑,也为他的死感到深深的惋惜和悲痛。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战友生的希望,用他不朽的精神鼓舞着每一个战士一步步走向胜利,走向美好的未来!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军需处长掌管着军队的服装调配,很方便就能得到棉衣御寒。而他却把大家的冷暖放在心里,关心着每个战友,却唯独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宁愿自己冻死也不让战友冻着。他对革命的忠诚和责任心让他对死也淡定自若。虽然他牺牲了,但他舍己为人的精神将永垂不朽,永不磨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吃饱穿暖,衣食无忧。但不少政府官员却为了中饱私囊,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贪污受贿数亿元,相比军需处长一心为公的精神,他们难道不觉得汗颜吗?我觉得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懂得如何做人处事。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得起革命先烈的殷切期望。
读《丰碑》有感10俗话说:“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可是,在文中的军需处长,却是舍己为人,奋不顾身得去帮助战士们,而毫不在乎自己的死活,把仅有的一件棉衣都给了战士们……
在一个冰天雪地异常寒冷的冬天里,军需处长把棉衣都发给了战士,可就在这时候,军需处长看见一位穿着单薄的战士向自己走来,军需处长毫不犹豫得就把唯一棉衣给了战士,自己却冻僵了……
人哪有不怕死呢?可是文中的军需处长并不是不怕死,可当军需处长想起祖国,想起渺小的自己,在想想中国的未来,他终究还是把这一件怀着满满爱心的棉衣给了这个年轻的战士……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军需处长的人生只能用一句话形容:“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这让我想起了在惠州时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我的哥哥想带着自己的小狼狗想和我们玩,我们不但不敢和它玩,还被它吓得屁滚尿流,我们急忙爬上滑梯,可妹妹爬得慢了,我便迫不及待得把妹妹挤下滑梯,自己赶忙爬上去,而妹妹却从滑梯上掉下来,摔得哇哇大哭,这时,我才后悔末及……
想起这件事,我的精神和文中的军需处长的精神比起来,我的脸真是“从头红到脚”啊!
也是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一个道理:人生是短暂的,可如果你懂得怎么让它变地有意义,那么这样的一个短暂的人生也是值得的。
读《丰碑》有感11虽然长征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是,长征的胜利,却是数万人用血肉之躯换来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想想军需处长,再想想我,磕了一点伤就叫苦连天。“为什么倒霉的,受伤的总是我。”而军需处长呢,在灾难到来之际并没有慌张,叫苦连天,而是十分镇定的去面对事实,而且还舍己为人。我跟他们比起来,实在是太差了太渺小了。军需处长,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读《丰碑》有感12今天我读了丰碑这篇作文,感受到了一个红军战士的的伟大。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一位红军老战士冻死了,他好似一尊雕像,依靠着树干。将军让警卫员把军需部部长叫来,没人吱声,就在那时有人小声的说:"他就是军需部部长。”将军愣住了,缓缓的举起右手。将军大步走在风雪中,什么话也没说。
那个军需部部长他负责发放棉衣,可以想穿那几就穿哪件,但他没有,他仍穿着夏季的衣服,没有换衣服,因为他知道棉衣并不多。他想让更多的人穿上棉衣。他心里默默的想:我还能坚持住,为了胜利,为了人民,怎么样也要忍着,胜利是属于我们--中国人民的。但他年纪太大了,坚持不住了,当他向一个战友借火时他倒下了。但他仍未闭上眼睛,因为他要看着我们胜利。
如果这件事换了你,你会怎样做?我想那位伟大的军需部部长看到了今天的胜利,一定会高兴的。其实为了抗战倒下的战士有很多,他们为了我们的新中国,用自己的鲜血沾红了国旗,染红了我们的'心。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与他们的鲜血,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夺回了我们中国的土地,我们向他致敬。
读《丰碑》有感13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4篇赞扬长征精神的文章,其中令我最受感动的是《丰碑》。主要内容是写一位军需处长将御寒衣发给战士们,自己却冻死在漫漫雪原上的故事,体现了他廉洁奉公、舍己救人的精神,令我深深感动。
文章讲述了一支红军队伍中的老军需处长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毫不犹豫地将本该属于自己的御寒衣物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的衣服冻死在漫漫雪原上,成了一座晶莹而高大的丰碑的事。他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十分值得赞扬。尤其是他身为军需处长,本应该,也可以多拿几件御寒衣物,而这位军需处长非但没有多拿一件衣物,还把自己的衣物也发了下去,甘愿自己冻死,却让战士们穿着棉衣行军。他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吗?我想,他-这位真正伟大的军需处长的光荣事迹将被所有参加长征的战士们铭记在心中。
当我读到“一个冻僵的老站士,倚着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大雪很快地覆盖可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而高大的丰碑”时,我发现,老战士的神态那么镇定,可见他对死死亡是早有准备的呀!看看现在的人们,贪生怕死,特别是那些小偷,强盗······在自己的地盘说什么不怕警察,结果警察来了,跑得比兔子还快。还不顾别人的生死,抓个人来威胁警察,叫他马上离开。着种行为非常恶劣,非常可耻!敢做这种事的人简直就是禽兽不如!再看看军需处长,他就是发衣物的,而他却因为缺衣而被活活冻死,是因为他把所有饿衣物留给了战士。老军需处长身先士卒,而没有想到他自己,他这种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令人敬佩。
可我呢?平时只会自己独吞,不会与别人分享,如果说我是那位军需处长的话,就我这种心理在关键时刻还能把棉衣发给战士们吗?我想那是不可能的。
今后,我一定学习军需处长那无私奉献和热爱集体的精神,做一名永远为集体着想、为集体奋斗的学生。
读《丰碑》有感14当时间凝聚在1935年时,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一支红军队伍中的老军需处长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毫不犹豫地将本该属于自己的御寒衣服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的衣服冻死在漫漫雪原上,成了一座晶莹而高大的丰碑。
他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十分值得赞扬,我想,他这位真正伟大的军需处长的光荣事迹将所有参加长征的战士们铭记在心中。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着一根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右手的水指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神情自若,一时还无法辨认他的面目。”这时老军需处长那晶莹而高大的丰碑似乎永远刻在我的心里。我仿佛从他那十分安详、镇定的眼神中看见了:他感到安慰,战士们都没有倒下,自己尽到了责任,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老军需处长身先士卒,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但顿时我感到一阵惭愧,军需处长舍己为人,与常年积雪化为一体,我却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小事就退缩。经不起任何的挫折,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知难而进,永远为集体着想,为集体奋斗的学生。将来保护祖国,动手建设祖国。
老军需处长化成丰碑,不仅仅记载着他的光荣事迹,更饱含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读《丰碑》有感15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读者完了《丰碑》一文。这时,我早已热泪盈眶,对文中军需处长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丰碑》一文讲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时,一位军需处长为了给战士们节省棉衣,被大风雪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我曾努力在文中捕捉军需处长的言谈举止,哪怕是一句短暂的话语,但最终留给我的只有将军那狮子般的怒吼和他伫立在风中的莫名感动。“一心为公,舍己为人”,这些词语在此刻竟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正如文中作者所想,我们应该给他树一座丰碑,让世人都来瞻仰他,聆听聆听这个悲壮的故事,使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世人相传!
由军需处长,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国家机关人员。他们同样身居要职,地位显赫。在金钱和利益面前,他们胆敢以身试法,大肆挥霍,利欲熏心,贪赃枉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严重损害了“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与军需处长相比,这些害群之马是何等的庸俗和肮脏,是何等的卑鄙和渺小。愿社会多一些“军需处长”,少一些“害群之马”。
第四篇:读《丰碑》有感
读《丰碑》有感
在暑假里,我阅读了许多红色经典的书籍和文章。其中有一篇《丰碑》,是我感触最深,让我难以忘怀。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红军长征途中翻雪山的场景。红军队伍在已经被冻成一个大冰坨的云中山中艰难地向前挺进。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足以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有一个冻死的老战士,他是个军需处长。他为了能让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能穿上棉衣,选择了自己不穿。将军知道后,向他敬了一个军礼,而大雪也很快地把军需处长的身体覆盖了,成为了一座伟大丰碑。
我感到军需处长十分伟大。论条件,它是军需处长,可以随便穿棉衣,可是他没有穿。在这冰天雪地里,他选择了把棉衣送给别人,也就选择了被冻死。但是他在死亡面前没有畏缩,他想:我一个人穿不上棉衣,却有很多人能穿上棉衣;我一个人不能创立新中国,有很多人就能创立新中国!他是为了整个队伍而死,为了新中国而死,为了整个中国葛人民而死。将军的敬礼中不但包含着对军需处长的敬意,还包含着对军需处长的敬佩。虽然军需处长出的这份力很渺小,但是如果没有它,我们就很可能没有如此辉煌的今天。
《丰碑》这篇文章告诉我长征的艰难,蛋更深刻地让我知道了军需处长的伟大,让我明白了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懂得珍惜它。
六
(一)班
17号
姬浩然
第五篇:读《丰碑》有感
读《丰碑》有感
一小
六
(一)班
冷瑶姿
指导老师:袁红 当时间凝聚在1935年时,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一支红军队伍中的老军需处长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毫不犹豫地将本该属于自己的御寒衣服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的衣服冻死在漫漫雪原上,成了一座晶莹而高大的丰碑。
他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十分值得赞扬,我想,他这位真正伟大的军需处长的光荣事迹将所有参加长征的战士们铭记在心中。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着一根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右手的水指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神情自若,一时还无法辨认他的面目。”这时老军需处长那晶莹而高大的丰碑似乎永远刻在我的心里。我仿佛从他那十分安详、镇定的眼神中看见了:他感到安慰,战士们都没有倒下,自己尽到了责任,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老军需处长身先士卒,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但顿时我感到一阵惭愧,军需处长舍己为人,与常年积雪化为一体,我却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小事就退缩。经不起任何的挫折,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知难而进,永远为集体着想,为集体奋斗的学生。将来保护祖国,动手建设祖国。
老军需处长化成丰碑,不仅仅记载着他的光荣事迹,更饱含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