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吸烟原因分析
中学生吸烟原因分析
1、好奇模仿心理:刚刚步入青春期少年,往往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同时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凡事都想试一试L。不少吸烟的家长未重视自身行为给孩子的影响。无意中轻率地流露出“成年才可以吸烟”的思想,不少青少年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把吸不吸烟当作是否成熟的标志,开始模仿成人吸烟。还有不少青少年是在同伴的影呐下,你吸我也吸,从而相互模份学会吞云吐雾。
2、交往心理:在当前社会风气影响下,有时为了办事顺利,联络感情,以烟引路,烟酒不分家。此风对青少年影响明显。如在某大学调查表明,男生间相互敬烟已成为习惯,无论路遇,还是同学串门互访,总离不开香烟来沟通。甚至有的学生在干部竞选、评优、评奖等都离不开“香烟开路”。许多同学认为:“烟可以使人产生亲近感,减少陌生,提高办事效率。”可见,烟已成为当今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粘合剂。
3、虚荣心理:一些青少年崇拜影视剧中明星的吸烟镜头,认为吸烟时髦、潇洒,盲目追求、模仿。有的女生说:“男生抽烟的姿势好看,给人一种成熟洒脱的感觉。”不少男生在这种心理暗示、鼓励下,为赢得女生好感,顾不得“抽坏身体抽臭嘴”。•
4、夸耀攀比心理:在当今商品社会影响下,大款们摆阔气、讲排场,致一些有经济背景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通过烟的档次来抬高自己的身价。而另一些人为了不被看轻,显示自己能
耐,也硬着头皮盲目攀比,买进口烟或买国产高档烟的占29.8%。
5、消愁心理:青少年期往往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但又对社会往往有着较高的期望值。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难免遭受各种心理挫拆,出现心理失衡。而烟可暂时麻醉他们的神经,使他们暂时失去或忘却不平衡的心理,获得短暂的快乐,即所谓“一抽解千愁。”正因为抽烟满足了他们消愁解闷的心理需要,所以许多青少年在心理受挫时,特别钟爱这“烟”。
6、对烟的错误认识:错误地认为抽烟能提神、消除疲劳,有功于脑力劳动,因而在学习紧张或思考难题时借助吸烟提高学习效率;还有的竟错误认为,所谓吸烟有害身体不过是宣传而已,并不可信:我父亲抽了几十年,至今也没什么癌症;隔壁冯大爷从不吸烟,最近却死于肺癌。吸烟未必有什么危害。
第二篇:中学生吸烟问题案例分析
中学生吸烟问题案例分析
马应仓
(党岘中学语文组甘肃会宁730712)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生吸烟现象在许多学校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这种现象在数量上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在中学生的违犯校纪校规的情况中,因吸烟导致违纪的人数有很大比例,而且吸烟常与酗酒、赌博、盗窃、打架等现象伴随,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的困惑与不安。面对中学生吸烟现象,学校从管理层到班主任,都制定了相关的纪律要求,同时也有相当严厉的惩罚措施,但学生在厕所、宿舍、教师、校园、街道等公共场所吸烟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绝,教育效果甚微。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各生理系统、器官的发育不成熟,对外界环境有害因素的抵抗力弱,好奇心重,模仿性强,一旦有吸烟问题,会危害到身心的健康发育、成长。学校构建无烟校园,遏制学生吸烟迫在眉睫,而班主任更应探求中学生吸烟的种种原因,提供理论研究的实际依据,是必要的、迫切的。
二、中学生吸烟现象的两个案例
李某,男,出生于1994年11月,现就读于会宁县党岘中学七年级(7)班。学习成绩差,是班级典型的后进生。与同学不善于交际,平时不爱说话,性格孤僻内向,也不讲究卫生,懒散。通过问话式调查,其家庭结构不完整,母亲于2006年早逝,父亲是汽车司机,常年为生计奔波他乡,很少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情况。他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情况的特殊,娇生惯养,一切由着孙子。缺少母爱的他,常和同村一名有着相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一起,在夜阑人静时,悄悄地去学校厕所吸烟,课堂上却懒于动笔,心不在焉,昏昏欲睡。
刘某,男,出生于1991年1月,系党岘中学七年级(7)班学生。学习成绩起初中下等,后下降至全班倒数,经班主任批评后,不但没有上进意识,相反品质上也出了问题。结识一帮“哥们”,聚众斗殴,挑衅闹事。上课打瞌睡,下课当“中锋”,作业抄别人,考试闯“红灯”,是班级真正的双差生。经调查,该生家庭富裕,父亲是本地小有名气的商人,由于忙,很少关心他的学习、生活。他与母亲生活,由于母亲教育的方法欠当,经常骂孩子不如其他的孩子,造成自卑心理。父亲偶尔生气,拳打脚踢,教育方式单
一、粗暴。诸多因素,导致该生在宿舍、厕所、教室聚众吸烟,目无校纪,并且引诱班上几名同学也染上了吸烟的恶习。同时结识了几位社会不良青年,吸烟、酗酒,当自我需要被他人阻碍或受到不当的对待时,他会暴跳如雷,并报复于他人。
三、中学生吸烟问题的原因探源
为什么青少年吸烟问题成了一个非常顽固的问题呢?上述二个关于中学生吸烟现象的案例,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多层面,多角度的反映了吸烟问题的原因。试分析如下:
(一)中学生吸烟现象的个人因素
1、好奇心的驱使,模仿长辈、教师、社会各色人物的吸烟行为;
2、对谚语、俗语、俚语的耳濡目染作用的实践性尝试,如,“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
3、把吸烟现象误认为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
4、出风头,表现男子汉气概,把吸烟与男子气等同;
5、掩饰自卑、孤独的心理,以摆脱学习上或人际关系上的挫折感;
6、被动接受他人递烟,从众心理起作用。
(二)中学生吸烟现象的家庭因素
1、家长忙于工作,对子女疏于管教、属于引导,缺少关心;
2、爷爷、奶奶对孙子吸烟行为放任自流,有纵容倾向;
3、家长给子女零用钱过余,使其有钱购烟;
4、父亲行为不端,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中学生吸烟现象的学校因素
1、班主任没有及时给予吸烟学生心理上、行为上的疏导;
2、人都渴望被尊重、被爱,而教师缺少对学生适时的关爱;
3、应试教育流毒,学校一位追求学习成绩,忽视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4、教师把正面批评违纪学生与体罚等同,面对品行不端学生,视而不见、视而不管。
5、教师在教室、集会等公共场合吸烟,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
6、学校缺少或没有针对吸烟有害健康进行必要的宣传;
7、构建无烟校园、和谐校园,只是一句空话。
(四)中学生吸烟现象的社会因素
1、社会上存在着普遍的吸烟现象,在中国,人们把“敬烟”看作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重要礼仪,同时谢绝别人“敬烟”便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2、大众传播媒体的影响,尤其是电影、电视剧中“老大”形象的感染;
3、社会上不正之风,不良青年对中学生的影响;
4、没有建立健全烟草买卖秩序,烟草店变相向未成年人售烟;
5、社会没有向中学生的生活和成长提供良好的无烟环境。
总之,中学生吸烟的原因很多,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研究,我们的目的是能够从其众多的因素中找出规律,提出对策,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全社会的文明、和谐,创建良好的、文明的、和谐的教育环境!
第三篇:中学生吸烟心理分析及矫正方法
仁怀市育人中学德育教育宣传资料
中学生吸烟心理分析及矫正方法
吸烟对青少年的身理健康、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性,可以说,吸烟容易成为赌博、逃学等其它不良行为的媒介。从心理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他们吸烟的因素有多方面的,我们教育者应从不同角度对症下药,对他们这种危害自身的行为进行矫正。
一、中学生吸烟的危害:中学生吸烟,具有明显的危害性:首先,吸烟危害中学生的健康。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吸烟对他们的呼吸器官和神经系统等都是十分有害的。其次,吸烟影响中学生不良心理品质的滋长,实际生活中,一些不肯刻苦学习的中学生,思想空虚,常在吸烟中消磨时间;同时,那些沾上赌博、逃学等不良行为的中学生,多数人也会抽烟。可以说,吸烟容易成为其他不良行为的媒介。最后,由于烟需要花钱去买,同时,在人际交往中吸烟,易交上坏朋友,因此,中学生吸烟容易成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诱发因素。
二、心理分析:
1、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心理分析:(1)影响青少年吸烟的主要因素。从我们调查情况来看,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下列四个方面。第一,社会的影响。目前,我国社会吸烟的风气还很严重。各种公共场合和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以烟相待,开会、办事、交友、喜庆、丧事等等,到处离不开烟,青少年自小就生长在处处有烟的环境中,即使在电影和电视片中,也充斥着吸烟的镜头。可以说,吸烟已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社会环境,它对青少年吸烟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家庭的影响。有关青少年吸烟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吸烟学生的家庭中有人吸烟,而且主要是父亲。许多学生的第一支烟,是从父亲的烟盒中拿的。极少数甚至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吸第一支烟的,中学生对吸烟的害处往往还缺乏认识,有的家长在吸烟的过程中,还会不知不觉讲一些吸烟好处的话,这就更加会诱发少年学生的好奇性。第三,学校的影响。不少中学生,在会吸烟的学生的影响下,逐渐地学会了呼烟。另外,在中学里还存在着教师吸烟的影响,这也是不能忽视的。第四,心理上的自我满足。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上有较大的变化,容易对吸烟产生好奇心,特别是感到自己长大成熟了,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心中就会想:“抽烟多神气,多有气派,这才是男子汉风度哩!”这种独立意识和成人感的需要,使中学生容易沾上吸烟行为。
(2)青少年吸烟的心理生理特征。第一,年龄和生理方面。从年龄来说,初中阶段是吸烟的重要诱发期,最容易学会吸烟。所以,初中的年龄阶段,是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高发期。从生理反应来说,吸烟会使中学生心跳加快,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和感冒等。现代医学还告诉我们,女中学生抽烟多了,会发生口臭,也可能使皮肤变得粗糙。第二,认识方面。大多数中学生明白吸烟是不好的,是违反中学生行为规范的,他们也知道未成年人不能吸烟、中学生守则规定不能吸烟。但是,许多中学生对吸烟的危害,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第三,情绪和意志方面。中学生容易在高兴或烦恼时吸烟,高兴时吸烟,情绪会更加焕发,明显获得愉快的体验;烦恼时吸烟,情绪会感到轻松,暂时转移了烦恼。我曾在中学生中进行过关于戒烟的调查。吸烟的男学生回答有意志戒烟的,占33%,吸烟的女学生回答有意志戒烟的,占29%。由此可见,时常吸烟的中学生,无论男女,表现出对戒烟缺乏坚强的意志。第四,动机方面。中学生开始吸烟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某项对中学生吸烟动机的调查,我们按动机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排列如下:(1)出于好奇心,想尝试一下,带有游戏性质的;(2)同学的影响,在其他同学劝其吸烟的推动下才吸烟的;(3)为了解除烦恼,1
如被老师和父母批评了、考试不及格了、或者与同学发生重大冲突了等等,吸烟是为了排除不快的情绪;(4)出于模枋吸烟的姿势和气派,认为大人吸烟样子潇洒、风度不凡,于是跟着学起来了;(5)受大人的鼓动,有的是受成年坏人的唆使。第五,习惯方面。中学生吸烟大多数是习惯性吸烟,一般说还谈不上烟瘾。有吸烟习惯的中学生,常常还会有其他的不良行为习惯,如逃学、赌博、小偷小摸等。
三、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矫正
据说,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38岁时国因病戒烟,但很快就失败了,他又恢复每天抽烟20支,以后在67岁时得了颌癌。我国成年人的戒烟情况也充分说明,戒烟成功不是轻而易举的。对已经吸烟的青少年,让他们戒掉,也是有难度的,但这不是说已经吸烟的青少年就无法戒烟,很多戒烟的实例说明,戒烟最重要的是依靠意志的力量,也就是说靠社会的意志和个人的意志。对于学生的吸烟事件,我们不能单纯地从“堵”和“罚”的角度来处理学生,而应该全方面思索我们自己所做的有没有落到实处:
(1)重视社会环境。国家教委在《中学生守则》中明确规定,中学生禁止吸烟。《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规定:禁止或限制在公共交通工具和公共场所吸烟,劝阻青少年吸烟,禁止中小学生吸烟,禁止在大众传播媒介上做烟草广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我们说,首要的是要真正认真落实对未成年人、中小学生的禁烟教育。同时,社会应加强禁止有关香烟的宣传,采取逐步建立无烟区的措施,提高烟税,严禁对未成年人销售香烟等。社会良好的禁烟环境,是预防和矫正青少年吸烟行为的根本前提。
(2)重视家庭环境。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或中小学生的家长,吸烟现象是很普遍的。家长吸烟不但危害自己,而且使孩子容易沾上吸烟行为。研究表明,父亲吸烟,对儿子有很大的影响;而母亲若是吸烟者,其女儿吸烟的可能性就大。家长要逐步做到不吸烟,在此之前可先做到在子女面前不吸烟,进一步要做到家庭中来往客人少吸烟或不吸烟。由于目前青少年吸烟年龄趋低,对于出于好奇心偶尔沾上烟的初中生,家长要严加管教,不能姑息。如发现孩子已有多次吸烟行为,应与学校联系,并对自己子女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办法。
(3)重视学校环境。<1>学校要逐步做到禁止吸烟,在此以前,全体教师要减少吸烟,特别是减少在学校里吸烟,做到不在有学生的场合吸烟。教师以身作则,同样也表现在减少吸烟和禁止吸烟方面。<2>要正确解释“大人能吸烟,为什么未成年人不能吸烟”的疑问。同时,要比较详细地对吸烟的危害作科学说明。教师要明确告诫学生,未成年人吸烟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吸烟是越轨的第一步,发展下去不但有损健康,而且可能是犯罪的入口处。我们组织了有意义的“禁烟”宣传活动,让中学生自制禁烟宣传画,自编自演有关禁烟的文艺节目,让中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对吸烟危害的认识。<3>发现吸烟的学生,不是简单的处罚,而是加强个别指导和个别矫正。先查清学生吸烟的原因和经过,了解烟的来源、吸烟的场合和该生的思想、学习等情况。对偶尔吸烟者,重在教育引导,注意日常观察,采取具体措施促使他们不再继续抽烟。对吸烟情况比较严重或有吸烟习惯的中学生,配备德育导师进行结对互助,督促他们改正。
(4)心理治疗方法。青少年戒烟应该当机立断,一下子停止吸烟,切断香烟对身体的损害。实际情况表明,青少年吸烟者一般都能治疗过程中有效地戒烟。问题在于控止吸烟的复发,能在较长时间内不吸不反复,甚至一次戒掉,这才是成功的戒烟。为了保使青少年成功地戒烟,我们采取下列心理治疗方法:
A、厌恶疗法。采取一定的措施,让青少年从喜欢吸烟转变为讨厌吸烟,一旦形成讨厌吸烟的倾向,青少年就不会去抽烟了。如对吸烟的中学生放映吸烟死于肺癌的电影,或其他现身说法的教育,如某一次带他们去看因烟头而导致的特大火灾现场,让他们看后确实感到害怕、感到吸烟的危害性,从而厌恶吸烟。
B、价值改变。许多中学生吸烟是为了自我显示,表示自己具有真正男子汉的成熟形象,很有风度。因此,采取改变与吸烟有关的价值观念,使吸烟的中学生感到吸烟有损于中学生的纯真形象,吸烟只有让他人产生恶感,显示出的是不良品行的倾向,这样,他们就会在新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下,有效地做到不再吸烟。
C、切断消极影响源。一部分学生是在同学或同伴的吸烟行为的影响下,开始吸烟和逐步学会吸烟的。实际上,同学或同伴的吸烟行为成了一种强化吸烟的因素。现在采取割断消极影响源的措施,在一定时期内不让他们与吸烟的同学或同伴接触,实质上是让他们不再有复发吸烟行为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以后,他们已有一定的分辨力和抵制力,不易再受别人的吸烟行为影响。
D、增强压力法。周围的人要支持中学生的戒烟行为,家长、老师以及好朋友要经常支持抽烟者向不抽烟转化,对他们要表示信任、期望成功的成度。这种压力是中学生戒烟过程中的一种无形的推动力量和监督力量,有利于防止吸烟的复发。
我国的青少年吸烟情况是严重的,在世界上处于突出的地位。“少年难过吸烟关”,很少有人在25岁以后才开始学吸烟。通常,开始吸烟的年龄是在年轻时代,不少的是在15岁以下,据统计,目前我国9-12岁小学约有10%-15%吸烟;12-15岁的初高中生约有35%以上的吸烟;16岁以上的高中生、大学生吸烟者则占75%。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无情而真切的告诉我们为人师者:救救这些可爱而又可怜的孩子!
注:阅读完后每人写一篇读后感(600字到1000字之间),于下周星期一交到政教处。
育人中学政教处
2012年5月31日
第四篇:中学生吸烟现象(本站推荐)
中学生吸烟现象
在戒烟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中“烟民”的数量却有上升趋势。在中小学生违纪的情况中,因吸烟而违纪的人数占相当比例,而且吸烟常与其他诸如酗酒、赌博、盗窃、打架斗殴等丑恶现象伴随,有滋生蔓延之势,引起家长和学校的困惑与不
安。
中小学生很明白吸烟是不良行为,又是违纪行为,况且学校对吸烟者的处分也颇为严厉,但吸烟行为为什么屡禁不止?有关专家经过
调查认为,有以下主要心理原因:
一、模仿心理中小学生年龄偏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弱,模仿性强,自制力差。他们觉得家长、老师吸烟的动作很潇洒,于是刻意去模
仿成年人吸烟时表现出的悠然自得、其乐无穷的神态,他们甚至认为这样做体现了“成熟美”,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加入了烟民行列。
二、猎奇心理中学生正处在多梦的季节、多思的年华,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中的许多学生来自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从小受吸烟
习俗的影响很大。平时,他们看惯了家长吸着烟做事,老师吸着烟上课,领导吸着烟讲话,对这些吸烟的行为充满了疑惑,极力想法去“探
索和实践”,去亲自体验吸烟的滋味。
三、攀比心理有的学生本来不吸烟,但看到同学和朋友吸烟而自己不吸烟,觉得自己不和群,甚至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于是你传我一
支,我敬你一支,在这种“礼尚往来”中,不知不觉地加入了烟民的行列。进而他们觉得吸的烟品牌低未免太“寒酸”,吸高档烟才能体现“身
份”、“派头”。在这种虚荣心的驱使下,他们往往互相攀比,所吸烟档次越来越高。
四、逆反心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的规章制度明文规定吸烟是违纪行为,老师和家长也三令五申不准吸烟。一些学生由
于逆反心理做祟,反其道而行之,便要去体验吸烟的感觉。他们觉得这种逆反行为有冒险乐趣,是勇敢的行为、潇洒的行为,借吸烟来
表示对家长特别是对学校的反抗,于是出现了愈禁愈吸的怪现象。
五、解脱心理中小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生活上自理能力弱,在生活、学习、社交、办事中遇到困难往往难以自主,陷入苦闷之中。
另外,学习成绩欠佳、特长不突出,或遇到什么困难、什么挫折便会产生内疚、羞惭,丧失信心。于是他们就试图通过吸烟、酗酒来逃
避现时,以获得精神上的暂时解脱。
吸烟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危害,第一,会加重酗酒程度。最近,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科研人员研究发现,香烟
中的尼古丁可明显地降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因此抽烟者比不抽烟者平均来说酒量要大。研 究者指出,酗酒者追求的是一种“中毒”效果。
第二、容易诱发食管癌。国外一研究小组对抽烟喝酒形成癌症的关系进行了最大量、最综合性的分析。在对五种癌进行了2600个科目的研究后证实,每天如饮1-3次温和的、少量的酒不会增加食管癌风险,但常饮烈性酒者患食道癌的几率是非饮酒者的24倍,尤其是饮酒
时又猛抽烟的人会使食管癌的风险骤增100倍。第三,加倍对心血管和肝脏损害。烟酒“双管齐下”产生的是一种协同效应,两害相加不
仅使致癌风险增加,而且还会使烟酒中各种“毒素”易于通过粘膜层而扩散到血液中,给健康造成诸多危害,特别是对肝脏和心血管的伤害
不容忽视。
我们应怎样做到真正矫正青少年的吸烟行为呢?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社会环境。我们说,首要的是要真正认真落实对未成年人、中小学生的禁烟教育。同时,社会应加强禁止有关香烟的宣传,采取
逐步建立无烟区的措施,提高烟税,严禁对未成年人销售香烟等。社会良好的禁烟环境,是预防和矫正青少年吸烟行为的根本前提。
2.重视家庭环境。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或中小学生的家长,吸烟现象是很普遍的。家长吸烟不但危害自己,而且使孩子容易沾上吸烟行为。研究表明,父
亲吸烟,对儿子有很大的影响;而母亲若是吸烟者,其女儿吸烟的可能性就大。家长要逐步做到不吸烟,在此之前可先做到在子女面前
不吸烟,进一步要做到家庭中来往客人少吸烟或不吸烟。
由于目前青少年吸烟年龄趋低,对于出于好奇心偶尔沾上烟的初中生,家长要严加管教,不能姑息。如发现孩子已有多次吸烟行为,应
与学校联系,并对自己子女采取切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办法。
3.重视学校环境。
(1)学校要逐步做到禁止吸烟,在此以前,全体教师要减少吸烟,特别是减少在学校里吸烟,做到不在有学生的场合吸烟。教师以身作则,同样也表现在减少吸烟和禁止吸烟方面。这点也是能够做到的,许多无烟校的出现就是证明。
(2)要正确解释“大人能吸烟,为什么未成年人不能吸烟”的疑问。同时,要比较详细地对吸烟的危害 作科学说明。教师要明确告诫学生,未成年人吸烟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吸烟是越轨的第一步,发展下去不但有损健康,而且可能是犯罪的入口处。可以组织有意义的“禁烟”宣传活动,让中学生自制禁烟宣传画,自编自演有关禁烟的文艺节目,深入到群众中去宣传。让中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对吸烟危害的认识。
(3)发现吸烟的中学生,不能简单处罚,重要的是加强个别指导和个别是矫正。要查清学生吸烟的原因和经过,了解烟的来源、吸烟的场合和该生的思想、学习等情况。对偶尔吸烟者,重在教育引导,注意日常观察,采取具体措施促使他们不再继续抽烟。对吸烟情况比较严重或有吸烟习惯的中学生,应特别重视,需采取专门的治疗措施进行矫正。
(4)心理治疗方法。
青少年戒烟应该当机立断,一下子停止吸烟,切断香烟对身体的损害。实际情况表明,青少年吸烟者一般都能治疗过程中有效地或烟。问题在于阴谋诡计止吸烟的复发,能在较长时间内不吸不反复,甚至一次戒掉,这才是成功的戒烟。为了保使青少年成功地戒烟,可采取心理治疗方法。
第五篇:中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分析
中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分析及对策
甘肃省武威第十中学:杜茂发
考试作弊,追根溯源历史悠远从米粒作弊到现在的手机作弊,其形式多样令人目不暇接。监考从过去的隔离考生到现在的“裸考”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然而 随着考试的深入和竞争力的增强,舞弊的现象愈演愈烈,目前在中学生当中考生作弊之风也在蔓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深思啊!作为教师难道我们就没有责任吗?我想教育不仅仅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要让年轻一代的中学生拥有一颗健康的心,健全的人格。下面 笔者对中学生考试作弊原因作一个较为详尽的分析。
一. 中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因素
(1)虚荣心理: 中学生还处于一个发育的阶段,他们自我意识发展很快,具有强烈的成人感和自尊心,争强好胜 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伙伴和成人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当自己取得不错的成绩时,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还有家长的喜欢,甚至得到一些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获取荣誉称号、奖学金,家长的物质奖励、当学生干部等,相反如果没有好的成绩时可能被别人看不起:为父母冷淡与责骂,为教师遗弃与歧视,为同学轻视与鄙视。因此他们总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并希望借此达到预定目标。但是 一旦在考试过程中发现难以达到自己的预定目标时,就可能借助于作弊这条“捷径”。
(2)投机心理:平时学习目标不明确,怕吃苦,学习不努力,到考试时候又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使自己的动机得到满足,他们往往把希望寄托在考场上,总希望从别人那里捞点“好处”,全然不顾学校的纪律,内心的谴责。于是,把希望寄托在监考老师同情或者自己的运气上,想蒙混过关。
(3)冒险心理: 冒险心理多见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或是在关键性的考试中。有的是因为面临着升学,因为“一纸定终生”,想抓住这个机会,考出一个自己满意的成绩,也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态度和基础较差,几个学期下来,成绩趋弱、面临退学,这时面对家庭和前途的压力。
(4)盲从心理。有些学生看到别的同学考试作弊轻而易举,尤其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得一些学习努力的反倒不如考试作弊的,这些学生就感到考试成绩不公平,产生心态不平衡,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如果不这样做,那自己岂不“亏”了?于是也加入到考试作弊的队伍之中。
(5)偏差心理:主要表现在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帮助差生作弊,为差生提供作弊机会,有的中学生认为只要中考或者高考不作弊就行了。看到同学特别是一些比较要好的同学,不仅经常得不到老师的表扬,还作为老师们在做学生工作时的反面教材,甚至被家长责骂或毒打,于心不忍,想帮帮忙度过难关,他们往往主动通过传递纸条等方式协同作弊。还有的同学在升学考试的时候,因为对方是自己的死党或自己心仪的异性,想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或者博得对方的好感,主动帮忙,不仅内心不觉得羞愧还觉得自己帮了别人大忙,自己是英雄一个,有一种满足感。
(6)谈“考” 色变:有的平时学习不太认真的或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由于自己的基础较差,很难通过考试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自己做的自己的小目标或计划,在现实面前总是不堪一击——灰飞烟灭。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吃不饱、睡不香,一进考场就因心理紧张而发生“暂时性遗忘”现象,而曾经有过类似经历的学生更会产生害怕心理,于是便会产生“夹带”以防“不测”。
二.中学生考试作弊的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考试作弊是是学校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假货、伪劣产品充斥着整个商品市场;办事情靠拉关系,政府官员贪污受贿、腐败案例时有发生及社会上组织的各类职称考试在校园中寻找替考,还有网络媒体的某些报道,电影电视的某些节目等等,这些现象给年轻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2)各种考试的监考标准不一:在一些仅仅是考察科目的监考流于形式,比方说在在一高中毕业会考的考点中那完全是走过场:监考的时候不仅仅没有监考老师在场,监考老师居然还宣称要学生自己舞弊尽快结束考试,以图得有更多的休息时间!而对于一些正式的很重要如升学考试有要求却很严,由于学生作弊经验的日渐丰富,手段花样翻新,欺骗性、隐蔽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监考教师有时难以发现,如此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生作弊行为,败坏了考风和学风,也影响了更多的学生。
(3)惩治打击不力。有的老师为了同情某个学生,放了他一马,手下留情,最主要的是想把影响降到最低,明哲保身心理在作怪,因为一旦把学生舞弊的事实上报,监考老师怕麻烦不断。还有的是因为学校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学生舞弊一旦被抓,能内化的尽可能内化!这难道不会助长作弊之风吗?
(4)评价体系的不科学:“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现行的评价体系中分数致关重要,什么都是分数说了算,在分数面前一律平等,评奖学金要分数,评三好学生要分数。
(5)家庭的影响:一方面家长的望子成龙心切,为了达到目的,不惜采取悬赏的方法,没有正确的引导,只是一味的要孩子的成绩;另一方面,要求孩子要诚实,而自己却不时在同事面前,左邻右舍那里撒谎,使自己的说教在孩子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三、解决中学生作弊问题的对策
针对学生作弊的种种原因,我们必须找准病因,对症下药,以期达到预期“疗效”。
1、切实地明确学习目的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同学们究竟学到什么才叫达到了学习目的?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是必要的,这是为将来的学习、生活打基础;学会与他人合作是必须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不会合作的人将寸步难行;理解运动的意义,使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这是从事一定的社会工作所必须的;能够体会美,发现美并创造美,这是现代文明生活的标志之一;学会认识自己,调节自己,教育自己是人生永恒的课题„„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因此,我们不应该只重智育,只看成绩,而忽略了其他的学习内容。只重智育的教学极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偏激的认识——成绩说明一切。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不好,则自己一无是处。
2、明确考试的意义
考试的意义何在?是为了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还是为学生、师长挣得荣誉?都不是。考试的目的很简单——师生据此了解教与学的情况,通过考试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查漏补缺。仅此而已,我们不应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3、完善评价体系
正因为学习内容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善于学习,善于与人合作,待人热情,体质优良,自控能力强,组织、管理才能突出,艺术细胞丰富,情感细腻,乐于助人,正直、善良,上进心强,头脑灵活,刻苦勤奋,乐观幽 默等等。当然,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流于形式,空话连篇,必须要实实在在,以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要让同学们感受到对于他们的每一次努力,每一点进步,老师们都是很关注的。要鼓励他们多方面发展,同时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以明确努力的方向,或扬长避短。何必用考试成绩这一根绳上“勒死”那么多学生呢。
4、加强意志训练
必须让同学们明确一个事实——许多成功人士只有平常人的智慧和能力。可是当他们在完成一项工作时,在遭遇重大困难时,在工作极其繁忙时,却有超乎常人的耐心和毅力 —这
就是意志的作用。当然,意志不会与生俱来,它需要培养。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信、自制、果断、持久性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引导学生克服表里不一,盲目从众的意志。至于具体措施,则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加强对学生的意志训练,不仅是师长的事,更是同学们自身的一大要事。要让他们主动地,找机会训练自己,磨练自己的意志。
此外,改革考试制度,加强考试管理,师长起好榜样作用等对于控制考试作弊现象并使之逐步得以消除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