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 培养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

时间:2019-05-13 07:4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 培养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 培养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

第一篇: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 培养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

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 培养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

【内容摘要】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也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等角度深含有对培养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的基本要求和殷切期望。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今大学生的和谐精神和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已被日渐弱化。怎样培养大学生的这一精神?我们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次提出了几点对策:通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和谐哲学;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还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将其基本特征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年2月20日第1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要求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达到和谐统一。《决定》还要求我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具有和谐精神的人去实现。作为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和谐精神,包括合作精神、协作精神、团结、顾全大局、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丰富的内涵。其中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尤为重要。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的现状不尽如人意。我们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出了几点对策:通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和谐哲学;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一、大学生合作素质现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间存在差距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含对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的基本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内在要求?“从实践上说,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即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具体的条例和机制。”(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N],《人民日报》,2004年11月30日第14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提出了要求。

从人际关系角度,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就需要大学生树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理念。《决定》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互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大学生建立各种各样人际关系的根本目的,是为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因此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互动即团结互助、平等友好、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要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尤其是要培养合作精神,树立“竞合”意识。同时,大学生身心要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而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前提。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要使社会成员能够实现多赢互利,使社会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处理。《决定》把人民群众利益划分为根本利益、不同方面利益和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几个层面。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没有根本利益的冲突就不必开展你死我活的斗争。这就要求大学生用合作、共赢、双赢代替“零和”游戏,代替你死我活的斗争和恶性竞争。《决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这实际上也是要求大学生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做到集体利益优先,并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和谐共存——这正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内在要求;顾全大局,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不急功近利,考虑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既然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可实现共赢,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之间也可以实现共赢。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从社会结构角度看,合理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国际经验看,最稳定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中间社会阶层占多数的社会。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中间阶层,成为未来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在如今社会转型期,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要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工人(包括知识分子)、农民以及其他社会阶层的人群与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合作,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前提。但在一段时期内,各种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人民内部仍然存在各种矛盾,如城乡差别的矛盾,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群众与弱势群体的矛盾,城镇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矛盾,部分干部与群众的矛盾等等。和谐哲学不仅有助于维护秩序和稳定,而且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了巨大作用。几千年来封建统治的超稳定结构正是以儒家和谐哲学为基础的。树立和谐、合作思想的大学生无疑会成为未来社会和谐的基石。

2.大学生的和谐精神与合作素质的现状

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之间和自身的个性发展上还存在不和谐的情况。在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集体主义精神受到忽视。人们甚至很少提及集体主义精神,往往用协同精神、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取而代之,实际上这几个概念是有差别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而其他几个概念则是中性词。个人主义思想在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比较突出,比如强调个人奋斗、个人实现、个人价值,使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脱节;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而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在人与人的关系或人际关系上,部分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不和谐因素,过分强调了竞争、排斥,甚至你争我夺,忽视了合作,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一些大学生甚至为了评上各种先进、奖学金或入党展开不正当的竞争。在个性全面发展方面也存在不和谐因素。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现象在一些高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从而导致学生身心未能全面发展,甚至出现畸形发展。各种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还比较突出。

社会更重视团队精神,高等学校更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2001年7月29日播出的中央电视台二套《对话》节目有一场企业家与大学校长的对话。时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李开复博士更看重求职人员的人品和团队精神,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陈章良教授则更看重学生的创新、执著、自信等素质。他们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反映了大学培养目标与社会、企业的需要存在着一定距离。一方面,高校忽视了对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几乎很少开设专门的团队训练课,另一方面,社会又需要具有团队精神的人。国外的大公司对新录用的员工往往要进行团队精神的训练。

大学生素质中进取精神等占优势,而合作精神等不足。2000年,武汉大学曾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题对当代大学生质量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大学生具有相对优势(65分以上)的是:“爱国热情”、“进取精神”、“专业水平”、“工作能力”、“适应能力”等等,大学生相对不足(60-65分)的是“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而“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绝对不足(60分以下)。用人单位最看好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占91%),而“合作素质”、“政治素质”、“身体健康”、“吃苦耐劳”和“心理素质”依次为用人单位看重(俞俭:《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武汉大学调查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0年9月19日,第5版)。其中合作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敬业精神实际上均可归结为合作。人际关系指人与人的合作;敬业精神意味着对自己工作所在集体的认同,意味着对工作的热爱、投入和执著。心理素质则体现了个人身心内在的和谐程度。

3.大学生合作素质、和谐精神欠缺的原因分析

“窝里斗”思想和近代斗争哲学泛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民族精神这样的精华,又有其糟粕,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心计之争、勾心斗角、“窝里斗”等等。长期以来中国自给自足、封闭的小农经济的分散倾向也不利于合作、团队精神的形成。近代以来革命斗争哲学更强化了这种斗争意识。这种“斗争哲学”适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但1957年后被泛化了,形成斗争思维的惯性,一味讲究对立面的斗争,排斥了和谐、合作。

西方个人主义思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带来的影响。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从西方传入的个人主义思潮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观点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教育造成很大冲击。从而造成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的缺失。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各种运行机制包括竞争机制不健全造成过分强调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出现了追逐个人价值最大化,而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消极现象。加上各种改革必然涉及到各种利益调整和利益冲突,使得以共同利益为前提的合作很难建立起来。

家庭、学校以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的导向片面强化竞争精神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曾面临一系列竞争。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但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好学校好专业就意味着好职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残酷的升学竞争、未来预期的巨大就业竞争压力也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近年来,考研热持续升温,2005年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报名人数首次突破百万。竞争精神被强化的同时,合作精神被淡化了,从而导致合作精神不足。

二、培养大学生的和谐精神、集体主义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对策

大学生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提高构筑和谐社会的能力。不能局限于提高合作能力本身,而应具有更开阔的视野。除了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外,高校与大学生不妨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入手提高大学生构筑和谐社会的能力。

1.通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和谐哲学

提高构筑和谐社会的能力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的一面与中国传统和谐哲学的倡导。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包括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要和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那样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最低要求。将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作为大学生的指定选修课,或开设类似的人文讲座,同时要营造重视和谐精神的校园环境。

应张扬马克思主义中和谐的一面,树立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是斗争与和谐的统一。人们往往只看到马克思主义强调斗争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和谐的一面即和平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尤其强调了和平、和谐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面。“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年3月1日第2版)的科学发展观则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因为贯穿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就是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大学生要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倡导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哲学。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和谐哲学。从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社会把和谐哲学放在第一位。和谐哲学有助于维护秩序和稳定,而且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了巨大作用。北京大学张岱年先生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合一”(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他认为:“‘天人合一’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主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18页)这里实际上讲的是人与自然、人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道。

人民大学张立文先生认为“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核心(张立:《和合学概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9页)。他认为“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化过程中诸多形相、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张立文《中国和合文化导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他基于人类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和各文明间的冲突和五大危机即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价值危机的认识,提出了21世纪人类最大的原理和最高的价值,即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等五大中心价值,并用这五大中心价值来化解五大冲突和危机(张立文:《中国和合文化导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277-281页)。

和谐哲学与和谐思维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然而,强调和谐哲学并不意味着只要稳定不要改革精神,改革精神与和谐精神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不可偏废。正如《决定》所指出的那样,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使大学生树立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

如前所述大学生要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同时,大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理想不能靠个人孤军奋战,而只能靠大学生集体之间的联合、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实现。“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大学生要树立合作精神。所谓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达到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页)。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尤为突出。美国社会学家哈里特·朱克曼对1901-1972年的28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统计发现,与别人合作进行研究的有185人。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第一个25年,合作的比例是41%,在第二个25年,合作的比例上升为65%,在第三个25年,合作的比例上升为79%。这些数字说明,合作也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趋势(贺淑曼:《成功心理与人才发展》[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289页)。

大学生还要进一步树立比合作更高层次的“竞合”理念。早在十多年前,西方就提出“竞合”理念,也就是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可见,合作与竞争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近来这一概念被从经济、法学等领域引入到教育领域。“竞合”的核心涵义是“双赢”,即以互惠互利为目标的合作动机。“竞合”是比单纯的竞争尤其是不规范的恶性竞争更高层次的竞争,它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也是建立在规范基础上的合作,其结局是“共赢”或“多赢”。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要求大学生用合作、共赢、双赢理念代替“零和”游戏和恶性竞争。

大学生还要树立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集体主义在当代的表现形式。但它是个中性的概念。我们要善于利用团队精神为社会主义服务。有感于中国人团队精神的缺乏,在比较了日本下围棋似的讲全局的做法、美国人打桥牌似的合作竞争的做法、中国人打麻将似的孤军奋战的做法之后,王选院士在北京大学讲演中指出,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结合是北大方正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倡导“年轻

人要树立一种团队精神。”(王选:《我一生中的八个选择》[A],《在北大听讲座——思想的声音》[C],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3.整合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高校的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光明日报》,1999年6月16日第1版)。合作精神,是一种较高层次,它要靠培养合作能力来保证。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赫华斯博士多年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在于人品的优势。“与同事真诚合作”是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言行孤僻,不善与人合作”是排在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转引自黄蓉生:《思想道德修养》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合作能力训练应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单靠《思想道德修养》课不足一个章节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合作能力应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校园文化中重视团队合作的氛围、心理训练课到人际交往能力训练课,从华语大专辩论赛到ACM国际大学生程序大赛,合作精神可以在共同训练中得到提高。甚至可以开设专门团队训练课程。大学生也可以在参与社会实践如登山、调研等活动中组成团队,培养合作能力。

营造有利于合作的社会环境也很有必要。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为我们营造了重视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还要在社会上建立规范的合作竞争机制和社会评价导向机制,如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体制,从科研成果承认项目负责人、第一作者到同时承认合作者的成果,就可以调动研究人员合作做项目的积极性。

第二篇:大学生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人类追求和谐美德美好传统的扬弃与超越,是对现实中国与世界经验教训的批判与反思,是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与再总结。中国正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期,各种矛盾日益凸现;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正在给我们的应对能力提出挑战;党执政的社会基础需要继续巩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此种社会的建设,从社会的层面看,就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制度等的建设;从大学生的层面看,就是对大学生和谐美德的呼唤。“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创新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掌握者,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大学生的拉动。从大学生群体中流溢出的科学文化精神,从大学生群体中走出的富有创造能力的人群,其自身所带有创新的活力,播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大学生要以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为己任,全面发展,学习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形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各个领域中,全方位寻找自身所属的位置,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努力解决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整体实力。

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其自身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在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引领和整合的作用,大学的文化辐射,在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作为大学文化的引领者,大学生应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要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修养。除了自己所需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有适应自己将来工作需要的外语水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片面口号早已过时。列宁说的好,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所以只有全面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能大有作为,畸形片面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大学生应以一种守望的精神,入世的态度,勇敢地承担起社会教化的责任。当前,在社会思想、文化、价值多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群体要以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对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进行严格的选择、认可、加工和整合,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发扬大学生群体创新的品格,提炼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大学精神,并使之成为大学乃至社会的一种文化意识,塑造出适合全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大学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科学、创新等精神,让它服务社会,引导社会文化潮流。要发挥各种文化沟通和融合的桥梁作用,用大学文化整合社会文化,将大学的责任、大学所崇尚的精神以及大学“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功能,渗透到当代中国的文化理想和精神生活中去,丰富和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和品质,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制和消除腐朽、没落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总而言之,在这除旧迎新的时刻,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和谐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能量。

第三篇:大学生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大学生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力军,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

因此我们大学生应该勇于承担起这份责任,积极自主地将自己投身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那具体该怎么做呢?

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财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发达的社会生产作为前提,如果不能创造出足够的物质财富,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利益的需求,那就缺乏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性的社会条件。因此,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知识,有技术的一支力量,那就不可避免的要肩负起这样的大任。在大学里要尽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毕业后投身于各行各业中,脚踏实地,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能够发挥着突击队和主力军的作用。

二,应当成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先锋力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先进的社会政治文明作为前提,如果没有政治文明的进步,那就不可能有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同样的也不能使经济,文化,政治协调发展。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分子,有着高度的爱国热情,更要积极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每天要多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际形势,引领着国家朝正确的轨道发展。

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大学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在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引领和整合的作用,大学的文化辐射,在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作为大学文化的引领者,大学生应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应以一种守望的精神,入世的态度,勇敢地承担起社会教化的责任,并提炼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大学精神,并使之成为大学乃至社会的一种文化意识,塑造出适合全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大学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科学、创新等精神,让它服务社会,引导社会文化潮流。

四,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学生作为先进科学知识的掌握者,应该利用所学的知识,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发展自己的科学创造力,带动整个国家的创新热潮,进而将这股巨大的创新意识转化为生产力,让我们国家发展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文]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知道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

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

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

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

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第五篇:城管执法如何适应构建和谐

文章标题:城管执法如何适应构建和谐

城管执法如何适应构建和谐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就表明完善社会管理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毋庸置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属于社会管理的范畴。因此,城市管理部门

在完善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中将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双争”主题教育,只有理清发展思路,实行五个转变,城管执法才能融入社会管理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府也不断地在转变自身职能,不断地调整、改进和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作为调整、改进和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是管理理念上的转变。城管执法对象大多为弱势群体,以往特定的执法环境和狭隘的思想观念导致了工作方式的粗犷与单一,但随着城市建设的改善和管理态势的发展,过去的“冲冲杀杀”和“扫荡式”的大规模整治已不再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要求。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群众,就必须要加强思想灌输和典型引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城管理念,确立“民本位”的价值取向,把理念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使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管理者和监督者,转变成为公共利益、社会公平的维护者和服务者。

二是管理方法上的转变。传统体制下的城市管理工作,往往采取“以收代罚,以罚代管”等管理方式,既影响了政府的形象,也达不到管理效果。新的城管执法理念,要求确立服务和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方式,这就要“宣传、服务、疏导、整改”四管齐下,在具体管理中可以采用“上门聊聊,拉近距离;宣传法规,指出违章;掌握底数,疏导结合;发现困难,积极帮助;整改之后,评比巩固”的“五步工作法”,把“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体现于“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管理理念中。

三是管理模式上的转变。随着城市管理形势的发展变化,完善城管执法工作模式,成为探索和思考的新热点。目前,城市管理网格化正在逐渐地成为一种新的城管模式,通过“任务到班,目标到块,责任到人”,逐步形成“以块为主、融条于块、条随块转、相得益彰”的城管运作机制,较好地实现了“人、事、岗”的有机统一。而从五年来宁波城管部门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的发展来看,城市管理正从“小城管”走向“大城管”,管理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

四是管理功能上的转变。作为社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求城管部门在履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职能的同时,主动将自身纳入社会管理体系,在应对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宣传精神文明、倡导和谐理念,健全信访机制、化解社会矛盾,关爱人民群众、服务社会百姓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执法实践中处理好与公安、工商、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主动跨前,不分彼此,互相协作,相互配合,不断提升城区整体管理水平。

《城管执法如何适应构建和谐》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城管执法如何适应构建和谐。

下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 培养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 培养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社会的人文环境如何,对社会是否和谐有直接影响。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需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问题,是近年来理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所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规范信访工作

    □国家信访工作机构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政务信息网络资源,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各级行政机关应为信访人提供便利条件,加强责任心,从源头上减少侵害群众利益所引发的信访事件□公......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规范信访工作(模版)

    □国家信访工作机构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政务信息网络资源,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各级行政机关应为信访人提供便利条件,加强责任心,从源头上减少侵害群众利益所引发的信访事件□公......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者:郭秀芬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5期[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

    传承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合集]

    传承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更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廊中的宝贵遗产。在这幅传诵千古的画卷中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画技......

    建设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建设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原始出发点。中国有句古训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深刻阐述了家庭建设对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

    创建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创建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内容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

    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新校园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