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味蕾是不断润出来的》读后感
味蕾是不断润出来的——摘自译林出版社《我不是吃货》一书
幸福生活是润出来的。
润,是肯花时间安静、专注地去体会当下做的事情,似心灵的把玩,又贴近被包了浆的性情——因岁月的深沉而润出的幽光沉静,这便是享受到最佳的幸福了!老道的味蕾也是如此,历经百味,醇厚深远。
人的浮躁最能体现在吃饭上:外出享受美食,赴餐前遭遇塞车,抵达后遭遇觅不到车位,待紧赶慢赶食物终于呈现在面前时,紧张的情绪又不能马上安顿下来,那安享美食的情绪已被偷走一大半,接下来便是迟钝的咀嚼,食物无法在瞬间将味蕾激活,也就仅仅顺着食道滑过,将胃囊撑饱而已。
用餐前不要奔波,味蕾是需要先养的。早早到餐厅安顿心绪,味蕾便会在有所准备的情绪里被润养出来。当然,味蕾被润养出来还需要很多其他条件:长期对食物的好奇、非常健康的肠胃、良好的性情和美好的生活态度。
味蕾绝非被训练出来的。训练的味蕾往往不稳定,因为感性的味蕾是随着情绪走的,情绪一旦不稳定,就容易造成味蕾的迟钝。所以,与其养味蕾不如先养情绪。一旦味蕾在一定的修养中成熟,就会不断地去润养以保持味蕾持续的敏感。所谓天生有敏感味觉和嗅觉的人,无非是日常优雅时光所滋润的单纯性情。
若想吃得比常人更美味,首先需要一颗安静和易被感动的心。
没有安静,即使绝佳的食物和极致的用餐环境,也不能完全挑起味蕾的欢悦。在燥热的天气里,心绪跟着烦闷,吃几颗冰镇荔枝,心情就不一样了!所谓冰镇荔枝,不是把荔枝搁进冰箱冻一冻,而是细心剥皮,将滑脱脱的荔枝肉添进晶莹剔透的冰块盘里,让触觉、视觉、听觉获得全方位的体验之后唤醒味蕾,才能感受到荔枝滑润的肉质。
一盘冰镇荔枝下肚,待身体处在正常温度的时候,需要适度的红酒相迎合,以确定此刻有最佳的情绪状态。
温度适当的酒,是此刻的最佳调味品,哪怕你正在吃一颗普通的咸鸭蛋,也会让你享受到食物的极致美味。不要以为被温润的仅仅是身体和心灵,其实是我们一直在说的味蕾,是从细心调制的一份餐前水果所唤起的美好开始,而之后的每一处细心,都是被滋润的生活,最后也许滋润到一颗咸鸭蛋上。
不能否定浪漫环境所勾起的你对食物的疯狂更是一种极致的滋润。所谓的浪漫,就是你有一颗期待的心。当有计划地进行一次短途旅行,并视目的地的下午茶和美味料理为主题时,你已带好一个贪婪的味蕾出行。一路的贪婪,也是一路的滋润。这被拉长了的、因期待滋生的激动是对味蕾的最高滋润。
很多人,想要有轻松的工作、闲暇时间、很多钱,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却不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对眼前事物积极和专注的态度,哪怕是吃,即使在平庸的一天吃一份平庸的食物,也会从被滋润的心灵而唤起种种感觉开始,直到以唤起味蕾的感觉而终止。一个安静投入的、老道的味蕾,无须历经百味,即使家常便饭,也能吃出极致!
推荐理由:
本文是《我不是吃货》一书里众多谈吃的文章中的一篇。作者由“味蕾”展开,自然过渡到一种生活方式,最后回到“吃”,紧扣主题,十分精彩。
文中从正反两方面共举了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在第二小节,是说吃饭时人的浮躁:本是支享受美食,却连连遭遇塞车、觅不到车位,紧赶慢赶,最终兴致全无。这种事初见似乎觉得太过倒霉,但是仔细想来,这样的事情离我们并不远。而在我们紧赶慢赶之后急促地开吃时,又是否能意识到自己的味蕾不在状态呢?
第二个例子在七至九小节。这个例子则是在正面论证“若想吃得比常人更美味,首先需要一颗安静和易被感动的心。”第七小节对冰镇荔枝的描写简直像把这一盘美味端到了我们眼前,读着这段文字,也像是文中所说“让触觉、视觉、听觉获得全方位的体验”。然后,谈到温度适应的红酒,总结出这是“从细心调制的一份餐前水果所唤起的美好开始,而之后的每一处细心,都是被滋润的生活”,让读者对平淡的一日三餐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感悟。
第三个例子在第十小节,这将对味蕾的“滋润”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例子离吃货们的生活也并不遥远。一次旅行,主题就是“目的地的下午茶和美味料理”,这就是吃货生活的真实写照,与大家的距离又一下子拉近了。而作者认为“这被拉长了的、因期待滋生的激动是对味蕾的最高滋润”,也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深深感到认同。
文章的主旨在第十一小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或许也是给读者带来最多思考的地方。读完最后一句“一个安静投入的、老道的味蕾,无须历经百味,即使家常便饭,也能吃出极致!”,再回过来看文章的标题,真感到看似平凡的生活是多么美好,而改变这一切的只是个人的情绪和态度。
本文被选入《读者》2013年第24期的“杂谈随感”栏目。我们要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含义,还要静下心来,多仔细品味。
常州外国语学校
七
(五)李泽林
指导老师:刘良木
第二篇:《优秀是教出来》读后感
《优秀是教出来》读后感
《优秀是教出来》读后感
读起国外的理论书籍,有的很深奥,必须静下心,一字一句理解,《优秀是教出来》读后感。有的很清新,有故事有描写有内心的感悟,有的详实而且具有思考性,有的简单有新意而具有操作性。美国罗恩·克拉克的《优秀是教出来》,介绍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文章活泼简洁具有操作性,克拉克先生就像我们看到的美国电影中的明星一样,乐观、热情而果断。他把自己普通的学生培养成了大家公认的优秀生,并带着自己的学生到白宫做客,克林顿夫妇接见了他们。他在28岁时获得美国最佳教师奖,那时他才从教5年。
他重视从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交往的礼仪,人生态度。这55个细节的部分内容是是:说话讲礼貌、用眼神沟通、真诚祝贺获胜者、师生互相支持、谦受益、主动询问表关心、打喷嚏时捂住嘴、不良姿态让人厌、多说谢谢、开心收礼物、会制造惊喜、互相判卷守秘密、全神贯注来读书、回答问题要完整、不要主动讨奖品、完成作业不拖延、行动迅速效率高、做事应该有条理、别对作业发牢骚、自觉学习守纪律(以上为前20条),读后感《《优秀是教出来》读后感》。大家看到这里很多是关于文明礼仪的,还有学习的具体要求。在其它细节中还有关于人生态度的,如:梦想面前别犹豫等。在每个章节,他用教育实例说明其重要性,并有一些自己的做法。我看后,马上在女儿的教育中用了一些,很有实效。其实他告诉我们如何从习惯培养入手,让孩子具有尊重、负责、严谨、勇敢、宽容、文明、乐观等美好的品质,这样的学生肯定是优秀的学生。
罗恩·克拉克先生对工作极具热情、爱心和创意。他经常给学生制作美味的糕点作为奖品,自己都成了大厨了。他极具创意地开展实践活动,筹措到学生旅行的资金。他说到做到,对学生严格且有爱心。给学生购买奖品那是经常的事情,他的行为让人敬佩不已。
书后他又分别介绍了与学生、与家长相处的几个技巧,看来美国也有不讲理的家长。他提示了奖励和处罚学生的要点,平实而亲切。这本书我两天就看完了,的确是一本为师的宝典。
第三篇:《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
我喜欢的一本书
————《用故事说话》读后感
记得2012年临近寒假,学校组织语文骨干老师参加了一次市级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室外是刺骨的寒风,纷飞的大雪,室内则是如渴的求知,融洽的交流。很庆幸能有这么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也很荣幸认识了全国有名的教育大师———郑立平老师。郑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齐鲁名师、教育部知行中国班主任国培特聘专家。已出版著作《把班级还给学生》《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优秀教师成长之道》《为师之鉴——教师心头的悔与恨》等11部,参编《班主任工作实务》等七部,应邀在全国各地做专题报告200多场,《山东教育》《班主任》《班主任之友》《教师博览》等杂志封面人物;《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20多家报刊媒体做过推介宣传,深受青年教师喜爱,被誉为班主任民间领袖,正带领一大批有教育理想追寻教育幸福。郑老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职业就如同爱人,若每天多爱一点,就不会有职业倦怠,就不会有每天茫然而无规划的人生那时天正寒冷,学校分发给每个老师一本好书——《优秀是教出来的》,拿到这本书,我便细细品读,觉得作者罗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场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掩卷卓识,我突然想起了我刚进华园时,校长说过的三句话:“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进步是永远的主题。” 《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作者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了55个细节,和他所取得的成功不正是涵盖在这三句话中吗?透过这本书,回眸自己教学生涯,由此我想到了在管理班级过程中的点滴。
这本书封面上的醒目标题——“优秀是教出来的,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 书中的每一个内容也都在谈要重视细节,这样才能体现尊重。文中说:“用眼睛和他人沟通。有人对你说话时,眼睛要注视着他;有人发表意见时,你的身体和脸要正对着他”读到此处,我想起我刚接一年级时,有个老师曾问我:“李老师,你们一年级的其他老师不到一个月声音都非常有“磁性”,为何你依旧悦耳动听呢?”我笑了笑说:“因为我是用眼睛来教育他们的。”是的,眼睛被誉为“心灵的窗户”。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比语言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感情。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我先教会他们看懂老师的眼神,开学伊始我在他们面前表演了老师表扬时、批评时、提醒时、难过时等各种眼神。记得有一次,我在上语文课,讲着讲着,忽然看到小斌正在玩文具盒,我一边继续讲课,一边用眼
睛紧紧盯着小斌的手。不一会,小斌也似乎感到我在看他,于是抬头看了我一眼,当我们四目接触时,他“醒”了过来,双手安静了,开始认真听起讲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通过眼神暗示出来了,一段“小插曲”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我想用眼神来暗示要说的话,一定会收到非常理想的教育效果,而教会孩子看懂对方的眼神,教会他们会用眼睛和别人沟通,不仅教会了他们自信,更教懂他们学会如何尊敬他人。正如书中说的:“无论我们和周围的人用什么方式交流,也不管我们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我们肯定回对那些用眼神和我们沟通的人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回应。”
书里还列举出很多实用的教学和管理小策略,但“55个细节”其中的大部分都是 “班主任兵法”对于我这位年轻班主任而言更是感同深受,我经常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要完整(重复问题,不能仅仅用是或不来回答)”“行动迅速效率高(准备学习用具的时候动作迅速)”“别对作业发牢骚”“自觉学习守纪律”“课堂秩序严要求(不举手不能说话,别人没说完不能插嘴„„)”但当学生不按照我的要求做时,我却没有作者的巧妙手段,我除了用言语教育学生或者和家长联系,除此以外就想不到既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又能让学生不再就范的好方法。读了这本书后给我很多的启示。使我更能很好的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对于罗恩 克拉克来说,“教书就是制造惊喜,就是制造令孩子难忘的经历”。对我而言教书就是注重细节,对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观察、用心呵护、认真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善于发现,有一颗敏感的心,而这种敏感来源于我们内心的爱和责任感。
第四篇:《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
一位风趣幽默的“麻辣老师”不仅征服了一群又一群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而且还在短时间内把他们调教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用了什么绝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借鉴。《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范文1
寒假里读了一本书《优秀是教出来的》,我觉得作者克拉克先生确实是位了不起的好老师,他的许多做法都给我带来启发,值得我去学习,其中感受最深的有两点:
一、关注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教养。
平时我们也会关注孩子的习惯培养,但我们关心的主要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而克拉克先生关注到了更多的细节,比如“说话险要讲礼貌”、“眼神沟通很重要”、“真诚沟通很重要”、“主动询问表示关心”、“谢谢传递好心情”“人在窘境莫旁观”等,并把这些作为要求去训练,所以他的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彬彬有礼,受人欢迎。他的这种做法给我很大的启发,因为这些为人处事的细节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的教养,同时这样的训练就是潜移默化地教孩子学会如何真诚友善地与人交往,而这些正是现在的孩子们比较缺乏的。克拉克先生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在关注他们行为、学习的同时,培养他们得体的举止,高尚的品格。
二、真诚地对待学生,“严慈相济”。
克拉克先生对学生的关爱是发自内心真诚的关爱。他带孩子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连夜为孩子们赶制巧克力蛋糕作为奖品,他给孩子不断地带来惊喜和快乐,换来了学生对他的尊敬和热爱。因为学生们喜欢他,喜欢他的课、乐于执行他定下的规矩,甚至心甘情愿接受他的“惩罚”。同时,他对孩子的要求也是严格的,定下的规矩坚持让孩子做到,这种“言出必行”使他在孩子面前树立了威严,并借助集体的力量去影响哪些比较“顽固”的学生。我觉得这样的治班方法非常有效,“严慈相济”也正是克拉克先生教育的秘诀之一吧。
其实,克拉克对学生的很多要求和我们平时对孩子的要求是相同的,但同样的要求不一样的做法也会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读了这本书,我感觉到优秀确实是教出来的,而如何教出优秀来,也是我们平时要学习、要努力的方向,不仅要做一个“认真”的教师,更要做一个“智慧”的教师,这智慧源自教师内心对孩子的关爱,源自教育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
《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范文2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所以,我们这些小学教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将习惯的培养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读了克拉克先生的《优秀是教出来的》之后更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细细品位他的教育方法,可以发现,教育存在于每一个行动,每一个词语,每一次交流之中。在赞同之余我也想提一提自己对孩子细节教育中的一些想法:
写好每个字的习惯
人们都说一个人的字代表了一个人的形象,而练字要从儿童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智力的差异是有限的,因此,只要孩子有个认真的态度,那就一定能把字写好。作为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写好字都是自己的责任,如果一个对待自己的事情都不能认真去做的人,将来对待别人的事情又怎么能够认真负责呢!塑造一个人,就在我们平时点点滴滴之中。
聆听的习惯
在学习中,一些孩子对很多知识点的掌握欠牢固或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做得不到位,这些情况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孩子不懂得聆听。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求孩子不仅能认真听老师说话,还要认真听其他小朋友和家人的说话,做文明的“小听众”。让他们能真正成为聆听到世界一切美好声音的人。
自己动手的习惯
我们教育上有一种说法叫做“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孩子知识的同时,更重要地是教会学习知识的方法。而学习中的独立创新,正来源于生活中对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给孩子一点自己思考的空间,多让孩子自己尝试去做。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能干很多。
做一个大度的人
一个心胸开阔的人绝对会比心胸狭窄的人活得快乐,因为他会拥有更多的朋友和更多的机会。宽容品质的形成来自于平时孩子处人待物的习惯。我们成人(包括家长和老师)要以实际行动作为榜样,让他学着我们的样子成为一个宽容理智的人。从而享受更多的生活乐趣。
《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范文3作为一名老师,当然会喜欢优秀的学生,因为优秀的孩子不会让你太操心,优秀的孩子会让你减少许多麻烦。“优秀是教出来的吗?”面对这个问题,我以前的观点是遗传占有重要因素,但是后天教育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而现在,我读了罗恩·克拉克的《优秀是教出来的》一书后,我完全否定了自己原来的观点,我会非常坚定地回答你:“优秀与遗传无关,优秀绝对是教出来的,是用心教出来的!”
书中没有惊天动地之举,有的是一些似曾相识的常见、琐碎的小故事,但使我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人文精神,那就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而正是这常常被忽视的“细节”却被克拉克先生“捡起”,成了“法宝”,成了教育的“魔法师”!克拉克先生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到“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从点点滴滴的细微处着手——创造出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从餐桌礼仪到培养积极心态,从学习、生活到学会感恩,从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到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孩子们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在“细节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滋养与成长!它让我们深深的感觉到:教育是细节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会不平凡!我们在高呼“习惯重于分数”的同时,要切实可行地从学生的各个学习细节入手,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说”,说完整话;到“听”,听老师讲话、听同学发言;再到“辩”,能分辨别人言论的正确与否,并表达自己的见解。从细节入手提高人的质量,这是克拉克先生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仔细读读这本书,会发现,它的书名是《优秀是教出来的》,但作者这里的“优秀”已不是我们想法中的“优秀”。在我们眼里,优秀的孩子成绩首先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关于优秀率,名次等其实与教育本身并无多大关联的东西,然后才是其他方面的一些培养。而在克拉克先生的这本书中,绝大部分说的都是如何做人。书中着重提到了涉及良好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生活细节,这也反映出克拉克先生自己的品德修为。在这些生活细节中,不仅包括简单的待人接物,如:“热情接待来访者”,“彬彬有礼打电话”。而且还细化到了“坐”、“立”、“行”,让学生学着尊重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食堂的师傅们;让学生学习为人处事的技巧,包括对掌声的要求。克拉克先生虽然看上去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孩子们的生活习惯,但从故事中我们当孩子们达理时,也开始了知书。事实证明,他所教育的孩子成绩不是直线上升吗?我们常说:“教学生学知识,先要教会学生做人。”
如果把人生比做一个金字塔,构成金字塔塔基的,恰恰是我们所做的每件小事及做事的细节。读《优秀是教出来的——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真是得益非浅,它使我感受到:教育的艺术体现在敏锐地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细节上,如果教育过程中有更多的细节被注意、被发觉,那么教育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
第五篇:《骨干是折腾出来的》读后感
静心养成 做组织中最宝贵的财富
--《骨干是折腾出来的》读后感
少数富于管理经验、博览管理类群书的人,可能很快就读懂张建华先生这部书籍之所意指;忙于应付的读者,即使翻遍其书,也取获甚少,或除了完成后的吁气之外一无所得;也许只有那些沉下心来阅读此书,或带着工作困惑的读者最终能领会此书带来心间的几丝感悟,以及该书推荐者的良苦用心。
张建华先生是中国企业组织建设专家,管理学教授,曾在军队服役20余年,现任职于一家世界著名500强企业担任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等多个大学兼职教授。他以自身具有中国企业组织行为与组织建设研究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在国内首次提出企业要学习解放军的组织建设经验,是国内倡导和深入研究红色管理的第一人。其《向解放军学习——最有效率组织的管理之道》被十大财经媒体评为“2005年中国管理市场十大热点图书”,累计销售超过百万册,是本土少有的管理著作之一。
《骨干是折腾出来的》是张建华教授继《向解放军学习——最有效率组织的管理之道》后又一中国本土红色管理著作。虽然书名颇为口号化甚至有些“传销化”,读完此书,尚也觉得书符其名。该书以作者曾服务过的军队管理为背景,结合历史、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案例,围绕着如何成为骨干这一核心,从恪尽职守、信仰组织、能打胜仗、百练成钢、边干边学、勇于承担、培养下属、不搞宗派、不发牢骚等九个骨干应具有的基本要素,对成为骨干应有的思维,以及骨干 1的识别、培养进行了详尽地诠释。书中既有对职场技巧的自外而内的推动与灌输,又有对骨干思维自内而外的提升与修炼。不仅是立志成为组织骨干的职员的指导手册,同时可作为骨干不断提醒参照的标准,也可以是企业管理者识别培养骨干的参考指南。与国外的类似书籍相比较而言,该书更具中国特色,对国内企业的深入了解,使之更具有现实意义。
读罢此书,也感受到作者的几许焦虑,一份是对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组织现状的担忧,一份是对骨干生存与定位的担忧。书中列举的九个要素,从另一面来看,也恰恰是现阶段组织中员工存在的弊病,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组织在竞争中变得焦躁,功利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并影响更多的员工思维与原则迷失,沉溺于争名夺利、计较得失、改换门庭之中,却很少有时间集中精力站在组织的整体和未来的角度思考,又影响到组织的根本利益与健康发展。这样的状态,使得组织与员工两者相互影响而陷入恶性循环。
没有人愿意平庸地渡过一生,进入组织的每个人,也没有人不愿成功。个人在职场成功的基础,便是在组织中成为中坚力量,骨干是组织成功辉煌的基石,是组织培养出来的能为组织奉献的人才,是组织中最宝贵的财富,缺少骨干的支撑,组织必定无法成功;组织是骨干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工具和舞台,没有组织,骨干也注定不能生存和成功。只有牢固树立组织与骨干互为依存的观念,才能共同迈上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纵观全书,始终围绕着如何成为骨干进行阐述,归纳起来,我认
为要做到“静”、“心”、“养”、“成”四个方面。
“静”--骨干需要有静气,对应着“恪尽职守、不搞宗派和不发牢骚”三个基本要素。静气是一种浩然宽厚的修养和心态。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带给职场中人沉重的压力,有些人为追求权位钱的欲望致使心态浮躁,在职场中摆正不了自己的位臵,急功近利,采取非常规手段谋获自己的需求。一旦无法满足,便撒手不管工作,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却从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的人是成为不了骨干的。真正的骨干不仅是每临大事有静气,还应是时时处处有静气,专注于自身工作,正如书中所说:“明确位臵是摆正位臵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在工作中才有可能不越位、不越权、不推诿、不扯皮,认真做事,用心做事。想你该做的,说你了解的,做你份内的,改你做错的,是成为骨干的基本前提”。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
“心”--骨干需要诚心和用心,对应着“信仰组织和勇于承担”两个要素。“组织的作用,就在于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前提是你要先融入这个组织,信仰这个组织。”所谓诚心,即是忠诚于组织,组织不仅提供了保证生存和生活的薪酬,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做出不平凡事业的舞台。作为回报,既然选择了组织,职场中每个人对组织都应有颗感恩的心,要通过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来为组织作出贡献,个人责任意识与敬业精神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也决定了一个人事业的发展趋势。而用心,是建立在忠诚之上的工作态度,只有用心,才会主动积极,才会变压力为动力,才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才会在团队释放积极正面的激励与带动效应,才会产出最大化的工作效能。竞争的职场,有心者强。
“养”--骨干需要持续培养教育,对应着“边干边学和培养下属”两个要素。“在职场上不必担心有没有职位,而要担心没有任职的本领;不必担心没人了解自己,而要担心自己没有真才实学值得人们去了解。”
缺乏学习,观念陈旧;不学习,宏观政策、经济形势就把握不住, 缺乏前瞻性思维;不学习,就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创新,继而影响组织的整体前行。学习是个人提高和保持能力的必要手段,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只有知识、思维是自己的,是别人剥夺不了的。日新月异的社会,时时推陈出新的理论与技术,无不需要刻刻存有危机感,擅于从各种环境和媒介中快速准确地汲取知识。只有保持持续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
个人英雄离成功愈来愈远,相比之下,团队凸显更大的作用。因此,在自我学习提高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发挥团队集体作用。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培养下属的最高境界,是取得下属的信任,这些人心甘情愿地跟着你”。不论上级或是下属,能在一起共事就是缘分,要树立既为上级分忧,又要对下属负责的态度,齐心合力,在共同奋斗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多变的环境,擅养者智。
“成”--骨干需要以成功为目标,对应着“能打胜仗、百练成钢”两个要素。决定组织效率的根本因素是组织制度、组织文化和组织的执行能力。骨干的作用有两个含义:其一,是干能为提高组织效率、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事情;其二,是要把事情做好,尽量做完美。围绕着成功的目标,途中固然有许多艰难,但恰恰是因为逆境,正是求知的良机、深思的良机、总结经验教训的良机、是严格清醒地审视自己反省自己、剖析自己的良机,是补充自己、壮大自己、成长自己、更新自己的良机。骨干总是在逆境中坚定朝向目标前行的那类人。所以,他们会在山顶微笑,并遥望另一座高山。精彩的人生,唯恒者成。
人的一生,终应有个追求,有个期望,有个让自己珍视和向往,让自己护卫,愿意为之自觉自愿努力、甘于奉献的东西,这就应该是自我价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