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读《儿童和平条约》有感

时间:2019-05-13 07:3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文 读《儿童和平条约》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文 读《儿童和平条约》有感》。

第一篇:作文 读《儿童和平条约》有感

读《儿童和平条约》有感

现在的世界并不太平,国外多处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我读完了《儿童和平条约》时,我真正明白了那些正在承受着战争痛苦的孩子们是多么的渴望和平,作文 读《儿童和平条约》有感。

儿童们多么希望有个美好的家园,在安定的环境中慢慢地长大,他们的童年不再有恐惧和悲伤,能够快快乐乐的成长呀!大地给与我们足够的食品,天空给予我们美丽的彩虹,河水给予我们不朽的生命,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而不是用战争来打破世界万物的宁静,读后感《作文 读《儿童和平条约》有感》。

孩子们只想有一个美好的世界,不用整天提心吊胆害怕子弹威胁自己以及家人的生命。我想要告诉发起战争的人们,停下手中的炸弹和导弹吧!这些生活在战争中的孩子们会感谢您的。

我相信,我的愿望一定会实现,全世界的小朋友一定会生活在和平的世界里,天天微笑着,发出响彻云霄的欢笑!中学生作文

第二篇:苦难——读《答约伯》有感

苦难——读《答约伯》有感

文 / 钱晓雁

圣经中有五卷被称为诗歌智慧书,有人称之为:灵程五步曲。约伯记是第一卷,却是以“苦难”开头,因为生灵的道路与苦难是分不开的。约伯记是一本旷世巨著,不仅文体优美,思想深邃,论题隽永,内容丰富,语句精辟,更难得的是它将人生最难应付的现实——苦难——呈现读者面前,从而对这极困扰世人的不解之谜,给予明确面对的指引。

约伯记的文学与神学特征皆属旧约智慧文学的格调,但是它的重点不象箴言那么有励志性,研讨人生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快乐。它的重点较近传道书,着重哲学的推理,哀呒人生疾苦,却将面对苦境的勇气摆在读者面前,给人无限的挑战。

《答约伯》是荣格晚年的一本关于宗教心理学的论著,写成于20世纪50年代。英译本“Answer to Job”最初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于1973年出版,2002年由Routledge出版社再版。这本书从出版起,引发的争议就不绝于耳。对于许多神学界的人来说,《答约伯》中剑走偏锋与反传统的思想难以接受,甚至认为其有“渎神”嫌疑,但也从某些方面解答了苦难对人的影响。苦难当中,我们会去改变上帝意象,也就是荣格所说的,上帝意象的转化。

苦难的中文中的解释是苦痛、灾难;艰难困苦。也指遭受苦痛和灾难。

在英文当中,苦难这个词是来源于拉丁语的一个词根suffer,意思是处于什么之下,去承受或者去忍受,在这样的一个语境之下,苦难或者承受苦难对我们来说就意味着去承受一些重量。与英文当中的depression——“抑郁”或“压抑”是相反的,因为在压抑的状况下,意味着我完全的被一些东西所被动的压下去。在suffering这样的一个语境下,苦难意思是我们主动去承受或者去承载某些重量。在这样的语境下,就是说一个人能够去承受或者去承载重量,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并且在这个行为当中也能够去找到一种意义,生灵的道路与苦难是分不开的。人的出生就是一个苦难,约伯记中的主角,约伯的经历触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学问题:为何好心没有好报?善人为何没有善报?约伯人生突然遭遇如此浩劫,这称为无常;苦难竟然临到如此敬畏神的人,这称为反常。因此,可称约伯的人生是无常加反常。

所有的宗教的体系,都是在安慰我们,为承受苦难提供帮助,为我们承受苦难,提供某种精神上的解释。荣格曾经指出,宗教是心理治疗的思想体系,宗教能够帮助承受苦难的人去获得治愈。

在大部分的宗教体系当中,都会提供特定的上帝的意象或者说是人生的意象,上帝就好像是一个稳定的、或者说是愤怒的父亲,这样的父亲形象会出现在很多的宗教体系当中的。宗教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简单的恩锡或者惩罚的心理学的系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会认为受到苦难是因为犯下过一些罪恶,并且受到了惩罚。

透过约伯苦难的人生来看今天你我的人生。

一、苦难的人生很平常

苦难是隐藏在人生当中的,这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实,连基督徒也会遭遇苦难。因此,苦难的人生其实很平常。它跨越了地域、种族、文化以及宗教信仰,也即是说苦难议题是一个普世性的议题。

可以说,对基督徒而言,苦难更是非常真实的,因为上帝从来没有应许我们人生的路上天色常蓝、花香常漫。耶稣不但没有应许我们信了他就再没有苦难,反而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只是他强调说“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并且“我已经胜了世界”(约16:33);也即是说信靠神的人虽然也会遭遇苦难,只是不会因为苦难而“苦的没有指望”,反而因着基督的得胜而“苦中有指望、有平安、有喜乐”。

所以,当你生病时,或家庭里遭遇不顺时不要觉得奇怪,因为人生就是无常加反常,这一切都是很平常的。不要以为这世界上只有你最苦,跟你一样经历苦难的人还很多,甚至还有许多比你更加苦的人。就连耶稣也亲身受了许多的苦,为何你就不能受一点苦呢?今天不少人的信仰如同纸糊的墙,看似坚固,其实却不堪一击,一点点小**就开始看抱怨这抱怨那。我们常常沉不住气,却从来没有审视自己的经历,这一点真的比不上约伯,在苦难当中约伯伏在地上下拜:“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1:20-21)在面对如此晴天霹雳般的苦难,我们恐怕是说不出如此信心的话!

苦难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它并不一定是心理病理学的原因。这个过程当中会伴随很多痛苦的情绪,比如说孤独感,忌妒感等,会导致心灵上巨大的痛苦,这通常都被默默忍受了,不一定会让周围的人知道。比如说有的人生病、成了难民,他们并不一定就因此产生心理障碍。

二、苦难的人生为什么是我的人生

当约伯和他的朋友们争论善恶与祸福的关系的时候,上帝却和他们谈论自己的创造。事实上,很多人都在经历着类似的悲剧,人们会常常发问:为什么惨剧会临到无辜的家庭?为什么这个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我做了什么得到这样的后果?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什么意义?我们当如何解释“不幸”的意义?苦难会让我们去思考,到底生命是有意义的还是没有意义的?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对上帝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古至今的圣经学者们以或者冗长或者精简的方式回答了这些问题,但很多人对这些答案是抱着麻木的态度的。比如,海德堡要理问答说:“人活着的意义是荣耀上帝。”所有人听到这样的话都会说:阿门。但有几个人真正深思过这句话并且实践出来了呢?全世界的人们一起疯狂追逐着自己的财富、地位和荣耀,谁会在乎上帝的荣耀呢?所有人都在忽略答案,而当他们遇到大的灾难时就从自身或其他地方寻找答案。

约伯记古老的文字就是答案,问题在于:你是否愿意接受答案? 义人遭祸,何等令人费解,何等让人悲叹。

即使是约伯这样一生完全、每天谨慎度日的人也难逃灾祸。上帝不是爱的源头吗?他不是更愿意以慈爱待人而非刑罚吗?难道他要以这样的灾祸来表达他的温情爱意吗?

很多人也面临着和约伯类似的处境,尽管我们没有他更完全,没有他的遭遇更悲惨。一个同学讲:高考前的模考,他一直是全校第一,本是可以去××的;他常常对上帝充满了信任,充满了对前途的期待。可是,高考时,他意外地考砸了,他被迫来到了××。他从此不敢再信任上帝。即使当他明显感到上帝在帮他实现一个人生重大目标时,他也怀疑上帝会不会在最后关头摧毁他的期待。

三、苦难的人生会让我们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人们在没有经历苦难的时候,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地方,他们所做的好的努力都会得到好的结果,他们没有做坏事就不会有坏的结果,但是在受苦的时候,之前信念的想法就会受到质疑,所以他要去为自己的生命寻找新的意义。

在苦难当中,人们会不断的去询问关于生活的意义,每一个受苦者,他都必须要重新找到一种新的、个人的神话,使得他能够在这个世界当中继续再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们的社会通常情况下会把苦难视为是一种消极的、不好的部分,但事实上,苦难对于一个人的人格来说,既会造成伤害,但也会有所帮助。

在自己的生命当中找到意义,能很大程度提升生命的满意度,提升整体的健康状况。经历了长期的无意义感或者找不到意义的话,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健康,如果这个人在生病的话,会让疾病恶化。生命过程当中体验到的都是绝望、无望、愤恨,会使疾病复发,影响疾病预后,难以获得康复。相反,如果一个人感受到希望、感恩、满足,能够促进疾病的痊愈。

在苦难当中找寻到的意义,可能是非常接近于我们平时或日常生活中对于生命的看法,或者说基本上都和以往的想法一致,但在某些情况下,会产生一种全然不同的对于生命的理解和看法。所以苦难能够去促进一个人的成长,在这种混乱当中去发现和找到一种心理意义。这意味着我们在生命当中找到了一种模式,或者说我们在生命的不同的事件之间发现了一些联系,这些联系是之前不存在的,或者之前没有被发现的。我们会发现一些联系是存在于自己现在所经历的状况和我们的童年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我们现在这个状况和我们人格特质之间的联系。所以苦难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为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命找到一种方向,没有经历苦难的时候,我们也许不会去做这样的决定。

苦难会揭示出我们人格的隐藏水平,因为在苦难当中,我们很难去维持我们的人格面具。苦难会打破人格面具,并且使其中的阴影层面爆发出来。在激发出黑暗面的同时,也能激发出人性当中光明的一面,如:牺牲的勇气和能力、同理心。另外一个层面,也有可能激发出自私自利、怨恨和悲哀、愤怒,加剧自我中心的感觉,以及对这个世界、对人性、人类价值观的愤世嫉俗感。这些感受会作为保护或者防御去维护我们内在的情感上的脆弱性和伤害。正如,父亲去世这一重大丧失面前,我在如黑洞般的苦难中前行,看到了现实中对家人的愤怒、歇斯底里、粗暴、神经症状,同时,自己曾对这个世界的冷漠与放弃。在分析师陪伴的几年中,逐渐从自己的苦难中走出,又深深地体会了来自他人的苦难,由此重新审定在临床中,曾浮于表面的对来访者的“共情”,而是体会到了一种真正意义的“慈悲”。

在某些文化中认为,苦难会带来某些智慧和理解,而这些智慧和理解在平常的状况下是无法去获得的。苦难会带来一种新的自我认识,包括该如何去继续生活,在生命之中到底什么才是重要的。

宗教的传统会告诉人们,苦难终将会带来好处,但要有很长的时间去看。希伯来圣经当中都会有说到这种解释,相信人会有来世,也就是说,我们死后也会有另外一段生命。

荣格心理学上来说,我们的生命里,有一种目的性,生命的历程就是为了去达成这种目的,在这个过程当中,苦难是很重要的一个源泉,去刺激和激发我们内在的这种生命固有的目的性和寻求目的一种过程。心理学家弗兰克认为,寻找意义是人生重要的动机,是整个生命的动力之源。

四、我们如何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约伯和他的朋友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人生这局迷棋。如果我们站在了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待约伯和他的朋友们,会怎么样呢?

其实我们从生活中找镜子,从人群中照镜子,这有利于我们自我提高,但是就好像一个赛场你周围的赛马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过是局内人,而局外人看得反而清楚,如何从人那里吸收营养呢?我们好比是运动员,无论我们如何最后打分的是裁判也许裁判有黑哨,有不公平的问题,但是我们能做的不是去代替裁判打分,而是竭尽努力去行动,至于谁胜谁败,交给白痴裁判去判断吧。

解决一个问题,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跳出问题的这个层次,到上一个层次来看这个问题,它有时候就不再是个问题。这在分析心理学的临床工作中,需要更加值得探讨和深究的内容。我们如何在工作中感受来访者的“苦难”,以及如何转化由“苦难”引发的各种神经症?如何用分析心理学去为来访者进行深心灵的心理治疗工作?

有一个很好的悖论,有一个家长同我探讨:在我的孩子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家长什么都做得很好,孩子没遇到苦难,这样的话,成人以后的遇到苦难不就很不适应了吗?表面上这很有道理,但这就犯了个不从系统角度来看问题的错误。

我个人理解是的,首先,家长什么都做得很好,就是错误的;其次,家长什么都做得足够好,孩子还是会遇到苦难。受苦难就像生病,多受苦难,也就对苦难有了足够的免疫力了。

这就是我看了《约伯记》和《答约伯》给我的一些启示和感想。

第三篇:读《塘约道路》有感2000字

读《塘约道路》有感2000字

小人物之言

写在前面:

之前的领导给单位每人送了一本《塘约》,让看完交一篇读后感给他。当天吃完晚饭开始,看完才十点半,这要感谢这些年来网络小说培养出的阅读速度。看完之后的确心潮澎湃,也趁着感觉没有消退写了一篇读后感。虽然初始目的是写给领导看的,但还没来得及上交,领导就调走了。写了一场,也的确是内心所想,发到这里大家凑合看看。

3月25日

=======以下为正文=======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读作品一直以来都有这么一句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最开始我得先说说我眼中的《塘约道路》是本什么样的书。

如果说,有人对《清明上河图》中呈现出的北宋时期都城汴梁的市井民情有兴趣,那么我推荐你也可以去看看《东京梦华录》,也是重点描绘了北宋都城的市民起居、生活日常。如果对清代的贵族生活日常感兴趣,那就去读《红楼梦》。如果对近现代社会巨变下普通农民生活感兴趣,那就去读《活着》。不油然想到,几百年,甚至更久远以后,如果有人想要了解我们这个时代农村的变革,《塘约道路》会不会也榜上有名。那么,后人应该会和我们一样,通过这本书感受到塘约人的走投无路、王学英的心酸、陈学珍的艰难、世情的阻力、左文学的坚决、村干部的利落、老年人的感动、王宏甲的澎湃吧?

幸运的是,我们和书中的塘约处于同一个时间节点。我们近到一天之内可以坐车到达塘约,可以去亲眼看看书中的塘约村和塘约人,亲眼见证一下他们创造出的我们这个时代属于农村的新篇章。如果有这个机会,我们触摸到的不再仅仅是塘约村,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亦是后人的历史,而我们正在历史的当下。

塘约为什么能成功

阅读一般有两种作用,一种是鉴于实践,一种是慰藉内心。《塘约道路》显然是一本能够“鉴于实践”的书。那么“塘约为什么能够成功”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就是这本书的精华。是精华,我们就来浓缩一下。思来想去,我把塘约的成功归纳成四点:不破不立、信任权威、头羊远见和内生动力。

一是不破不立。一切都源自一场洪灾,这场洪灾几乎让塘约村大部分人一无所有,也正式因为一无所有,才能破釜沉舟。幸运的是没有人死于这场洪灾,只要人在,希望就在,希望在就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古人说“福兮祸所依”,如果不是洪灾,塘约想走上合作社的道路可能会晚很多、难很多。如果不是真的走头无路,又会有多少人愿意拿出自己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呢?

二是信任权威。这里不仅仅指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村干部在村民中所树立的形象。这种形象得是村干部平时一口唾沫一个钉子的“言出必行”,得是村干部从自身做起的“不谋私利”,得是村干部平时处理问题时的“客观公正”.对于村民来说,与他们利益有直接关系的往往不是乡镇党委和政府,而是村干部。只要村两委的正气发挥出来,村民必然会聚拢靠紧,自然会信任村干部,公信力自然就树立起来了。

三是头羊远见。靖西有很多养羊的人家,每次去乡镇的路上羊群少则十几头,多则几十头,而放羊的却只有一个人。听同事说,在头羊脖子上系个铃铛,看好头羊就可以了。羊群会听着铃声,跟着头羊走。如果这样,那么头羊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如果一个村想要寻找出路,想要发展,那么头羊的阅历和经历就显得无比重要。比如塘约村那个读《古文观止》、在外打过工、自己搞过产业的村支书左文学;比如读老子,并用于实践的村干部曹明友。

四是内生动力。《塘约道路》呈现的人物,从村干部到普通村民,每个人都充满干劲儿、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只要是为整个村子好的事儿,都积极响应号召,没有人去计较个人得失,不会凡事都掰扯清楚“凭什么”.这种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内生动力”是贯穿始终的,却也是最难得的。

我们可以借鉴什么

从公权力出发,一是村干部要尊重村民,而不是代替村民。我理解的就是,多开村民代表大会,用开会的方式宣传政策和方针,先引导村民代表自愿接受,再由村民代表引导村民自愿接受,而不是代替村民做决定,然后突兀的压上去让村民接受某个决定。这也是村民代表大会的意义。二是上级党委和政府,要“警惕体制束缚农民的首创”.我的理解是,在面对社会快速变化的当下,遇见新事物不要先急着否定,不要以固有的思想和模式去套用,先要深入了解和调研才有发言权。毕竟有句话叫做“高手在民间”,还有句话叫做“存在即合理”.从个体出发,从村干部到上级党政领导干部,都不能放慢学习的脚步。不仅要自己学习,还要组织大家一起学习。我在读《塘约道路》时注意到,在组织统一学习方针政策之前,每次村支两委的会议,村干部之间的沟通是流畅的,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都在一个频道。我不知道是作者是有意带过,还是真的交流很顺畅。如果是真的有这么顺畅,那么至少多年以来塘约村的基础教育抓的很好,村干部的政治觉悟也很高,最新的方针政策都能了解,这样才能说到一起去,劲儿往一处使。再转念一想,()如果一个村级干部都能自觉学习、自我提升,那么上级党政干部还有什么理由懈怠学习呢?

内生动力需要“举善而教不能”.王宏甲在书中写道:“面对塘约村涌现的新气象,我再次注意到他们的‘综合培训中心’,心想现在这里还真是需要这样一个学习场所。我不禁想起春秋时季康子曾向孔子请教如何能使民勤勉。孔子说举善而教不能。我想孔子的意思大约是说,人是由于能力的欠缺,不知该干什么才被看作懒。你推崇正直,教给他才能,他就勤劳了。”

简单讲,就是在平时要树立好的典范,教导才能不显的人。再简化一点,就是“树典范、抓教育”,但这是个长期施为的过程。再延展一点,就是“去矇昧、做宣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私认为靖西可能是地理位置的原因,对“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的认同度并不高。那么在“抓教育”的基础上,辅以标准化的宣传就很有必要了。像上次部全体会议时领导提出的“农村讲习所”,到村里去宣传方针政策。受此启发,我觉得可以把村里的广播利用起来,每天除了固定播报重要的新闻简讯以外,还可以播放其他的。方针政策不愿意听,故事总愿意听吧?不说那些可读性不高的作品,就金庸小说总有人喜欢听吧?听多了至少能沾点“义”味的,如果能多一点人能重“义”而不是“利”,那么我们也能随时号召村民为村集体出工出力。如果嫌小说长,《读者》、《译林》的小故事总可以吧,时间久了总有一两个能入耳吧?那届时是不是可以有所改变呢?

2018年元月15日

第四篇:读解放儿童有感

读《解放儿童》有感

高淳阳小 孔菊花

最近有机会拜读了 刘晓东博士的大作《解放儿童》。看了这本书,同感、质疑、否定参杂在一起。

看了书名,很多人肯定会说:“全人类都解放了,儿童还要解放吗?”是啊,在大多数人看来,现在的孩子真是幸运,要吃有吃,要穿有穿,无忧无虑,幸福快乐。但当你读了刘晓东博士的《解放儿童》一书后,就会知道何为“解放儿童”,为什么要“解放儿童”,同时你也会被他的真诚和他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忱所打动,在书中他借鉴卢梭、蒙台梭利、维果斯基等国外教育家的观点大胆地阐述自己对中国学前教育的看法,语言尖锐而富有哲理,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良书。书中主要分为三篇:第一篇“走出儿童教育地误区”,第二篇“本能、潜意识和儿童教育”,第三篇“尊崇天性 解放儿童”。我对第一篇看得比较仔细,刘博士主要论述了自己对当今中国学前教育现状的批判、反思和再思考,从开始谈“三寸金莲”到发出“救救孩子,救救教育”的呼声,无一不显示出他独到的见解和发自内心的对中国学前教育的担忧,因此,他也大胆地提出了尖锐地批评。作者在书中多次引用鲁迅先生的话,也写到了鲁迅先生小时候到百草园的乐趣,使我思考了很多……

“救救孩子,救救教育”这并不是我们一个人两个人所能做到的,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我们已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以这个观点来审慎我们的工作,还幼儿更多的游戏时间,还幼儿绝妙鲜明的彩色世界,还幼儿幸福快乐的童年。

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作者给了以下几点的阐述:

1.发展决定着教育。儿童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教育所应当采取的内容和方式,教育是由发展制约着,决定着的,或者说,教育从属于发展。

2.教育又创造着发展,没有教育,儿童的发展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教育,儿童就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他只能作为一个纯粹的生物体而存在,从这一角度看来,发展是由教育制约的、决定的、创造的。3.教育尽管创造了发展,但它所创造的发展又必然遵循着儿童发展的“必须途径”。教育对发展的创造不是任意的、无边无际的,它的创造过程立根于发展,而且它的创作结果又必然的符合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因而,教育与发展是互相制约、互相决定的。

教育体制是服务于儿童的成长的。从“政治性语文”的逐步消失、从郭沫若老师“美”其名曰的“刑教”的消失、从“素质”教育的推广等一系列的教育举措的开展,无非都奔着同一个目标——更好的服务于儿童。正如书中分析的儿童心里成长规律一样,现行教育中的心理教育正逐步适宜儿童的身心特点,我们在教育的时候更多的是采用多位的方法,通过不同的刺激手段去完成核定的目标。

教育是为了儿童飞的更高。儿童是一个灵活的多面体,在某些特定规律的前提下,他会展现一个的镜面给我们去观察,而通过观察,我们才能逐步挖掘儿童存在的潜能,这个潜能并不是我们去填鸭式的灌输而激发出来的。但是我们是否在探索儿童潜能的同时,发现一些并不一定为教育者所接受的方面,如:某一游戏、某一漫画等。如果这时我们采用扼杀的方法去让这本不该被掩埋的地方,填塞入我们成人所认为的必要的知识:如《三字经》、美文背诵等,我们花费了多少的心血,小孩子花去的多少的快乐时光!得到的是我们对孩子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些东西现在对小孩无用,但来日方长,日后肯定会对他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这里,我不禁问自己:我们有什么能力去猜测一个儿童将来的人生轨迹;或者,我们凭什么断定他肯定吃这套?用一句《三字经》里的话“子不学,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通通都给囊括进去,一代传一代,于是一代代的“背”下去。

最后套用一句书中的话结束我的感悟:儿童有儿童的天性,教育应当回归生活,应当回归到儿童自然的本真的生活那里……

第五篇:读解放儿童有感

读《解放儿童》有感

夏夜天气仍很闷热,窗外还传来阵阵空调主机的声音。我很喜欢一个人静静阅读的感觉。我拿出《解放儿童》阅读着、思考着。

初看文章,看到的是作者对中国儿童教育的不满及批判。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是否太偏激、太悲观了?我作为一线教师,我所看到的幼儿教育正在欣欣向荣:新《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指导着大家转变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有特色的园本课程,倡导孩子在做中学,玩中学„„

而后,在和同行们的交流中,“你能保证其他地区、幼儿园也个个向你们省级示范园一样吗?”同行的话让我想到自己对儿子的专权:不听话就不要你了;想到家长们带孩子学识字,学珠心算„„我们的一片好心其实是歪曲了教育的初衷,而有点极端了,有许多家长是否和我们一样呢?甚至更过之?想到还有些孩子不堪学习的压力而放弃生命,我忽然理解作者的苦心了:作者在用自己夸张的“呐喊”,深切的希望教育不异化,而能端正观念,遵守生命的原则,真正做到以孩子为本,引领孩子在体验自然的快乐中成长。

于是,又细细拜读,细细体会作者的心思:

观念一: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

从古代的三寸金莲到读《三书五经》,从现代的超前教育到神童的出现,拔苗助长磨灭了儿童的天性。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的成长需要斑斓多姿的社会生态环境,他们的天性、能力的正常的生长有一定的程序。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我们对儿童一点也不理解: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迷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成大人看待,而不是想一想他们还没有成人呢?”

思考:儿童是人,是从尊重、维护儿童权益的角度提的,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在教育中,我们应该端正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儿童是独立的、积极主动的个体,有自主活动、独立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权利;是完整的个体,发

展要全面;是发展中的个体,有巨大的潜能;在与周围环境、他人的积极互动中不断成长;具有个体差异,有不同的特点。并在生活中时时将这种观念落实在行动中,遵循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规律,在幼儿不同时期,给幼儿过不同的生活。因为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是按照一定发展规律的,幼儿园的学习与小学不同,幼儿更多的以形象思维,以具体操作的方式学习,以后生理、心理愈成熟,抽象思维、间接经验的学习渐占主导地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使教育更为有效。

观念二:尊重儿童的本能----深入儿童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从儿童的梦想到充满梦想的游戏,到心灵的游戏儿歌、童话、神话、那些“猫话狗话”“鸟言兽语”都是他们的精神食粮。儿童的梦想,他的泛灵论和童话,大大拓展了儿童的生活空间-----他有一个远远大于客观现实的世界。周作人:“儿童的生活与成人不同的,他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我们应当探究、认识这个世界并予以尊重。教育不仅使儿童发展,还应当使儿童快乐。” 思考:有些家长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孩子那么好玩,为什么会把自己当成童话里的小红帽?呼应课程中尼罗教授介绍的11岁澳大利亚孩子的诗中讲到:理解孩子的世界。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理解、欣赏儿童的生活,还儿童自由,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满足幼儿好奇、好问,让儿童在亲历和体验中充分的想象、创造、探索、操作,获得难以抹去的记忆:生活的经验。

观念三:学会欣赏儿童-----儿童是“探索者”与“思想家”。

儿童是有智慧的,儿童头脑中甚至常常会思考那些公认的伟大哲学家所困惑的问题:爱因斯坦4、5岁看到父亲给他的罗盘针以奇特的方式指定一个方向,使他感到了巨大的惊奇。他在追溯自己的科学研究历程时曾提及这件事给他的心灵所带来的震动。威哥思伏斯称:“我5岁时,获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我把毛虫关在瓶子里,它吐丝做茧,几天后,在我仔细的惊奇的观察下竟

出现了一只蝴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问题具有“哲理性”,在他看来儿童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

思考:如何发挥儿童的探索性?如瑞吉欧方案教学中,教师给予孩子坚定的支持系统,有物质、时间、精神的,教师成为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使孩子以自己的探索、操作来认识世界、获得经验和发展能力。这正是我们期待的理想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带孩子到“蓝天下的学校”——大自然中探索,科学的最终源泉——大自然,这与“田野”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时投入到真实的学习境地中(自然界、幼儿园、社会)而不是虚拟的、模仿的,更强调幼儿第一手资料的获得,而不是传统的间接资料与经验,如认知超市,认识鸟等,通过参观、饲养、观察、记录来自由建构对学习对象的知识经验,而不是看图片、听老师讲。再如通过自己的操作,幼儿发现冰在水里会浮起来的有趣现象,这些只有通过孩子的亲身操作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

今天,我深感自己的不足,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理念,将理念落实到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掌握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规律,树立儿童发展为本的意识与实践行为,创设健康、丰富的物质环境,充满关爱、尊重、支持、理解的精神环境,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有效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儿童间的积极的互动与交往,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学会等待儿童,与儿童对话,读懂儿童这本书,我们将会和他们共成长。

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对21世纪的儿童教育充满期盼和信心,同时也为儿童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钰2005、8、

下载作文 读《儿童和平条约》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文 读《儿童和平条约》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范文]

    《捕捉儿童敏感期》 读 后 感 读书人:沈蓉 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所编著,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

    读《中国儿童百科全书》有感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读后感 放寒假的时候,我和妈妈看了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我。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是一部大型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共分四册,全书是中......

    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专题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未看此书之前,其实仅对口腔敏感期有模糊的记忆,儿子出生时,买了本郑玉巧的《育儿经》婴儿卷,里面有提到婴儿咿呀学语阶段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口腔敏感期......

    读《儿童的秘密》有感

    论孩子与环境-读《儿童的秘密》有感 秘密是人生成长的一个关键的方面,它展示了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秘密是如何让孩子明白和意识到自己逐渐拥有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这种认......

    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

    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其实家中早就有孙瑞雪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也忘了当初是为什么买的了,放在书架上一直没有看。那天在网站上看到一个家长的读后感,其中谈到本书......

    读《儿童的秘密》有感

    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学前142 邓玉珍 偶然间的机会,我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读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结果一旦开始读,便一发不可收拾,花了一夜与一个下午以一种较为流畅的......

    读《中国儿童百科全书》有感专题

    读《中国儿童百科全书》有感 一本好书,可以提高人的觉悟,升华人的境界,一本科普书,可以开拓视野、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科普书——《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这本书......

    儿童和平教案

    《儿童和平条约》教案 朱阳一小 米文娅 一、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认识生字5个。 (三)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儿童和平条约,并了解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