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佛山二中内部资料)
佛山二中2011届文综政治一轮复习资料
《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表现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表现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
4、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8、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反作用于时代)
①哲学批判旧思想和旧制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哲学可以预见未来,指明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辩证唯物论(1-6)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2、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4、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②静止 1
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5、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6、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1)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的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7、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认识论(8-11)
8、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9、★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0、真理的含义及特点: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真理都是具体、有条件的。
11、★追求真理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因而追求真理是一个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
1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唯物辩证法-----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是多样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体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同时搞好部分,实现整体的目标最优。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
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是永恒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要用一分为
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和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正确对待矛盾,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4、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6、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因此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8、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四、唯物辩证法的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也是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要求我们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社会作用: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历史唯物主义-----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实际,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社会意识。
2、两大社会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社会
主义解决这一非对抗性矛盾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实现。
要求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二、价值观、人生观
4。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求我们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5.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出,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6.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
⑴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在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⑷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哲学复习要从宏观层面上必须把握的几点:
辨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社会历史观=哲学史观
唯物论=辨证唯物论辩证法=唯物辨证法
第二篇:2010高考复习《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
2010高考复习《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
是什么
为什么
哲
学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区别
联系
哲学与
世界观
的关系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②主体不同:世界观自发形成,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哲学家)③特点: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有序、逻辑和完整的体系。①哲学与
时代的关系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时代包括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文化等。① ②
形态
基本观点
评价
唯物 主义 唯心 主义
特征
中国化
功能、地位
唯物论原理盘点 内容 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 唯物辨证发的实质与核心和创新 唯物历史观原理盘点 政治核心知识-《政治生活》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知识结构】 人大:地位→组成→职权。人 我国政体 人大代表:地位→职权→职责。民 人民大代表大会制度:含义和内容→地位和作用→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民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执政能力→执政理念。主 我国政党制度 民主党派:性质→地位→参政议政的内容。的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地位→内容→优越性。 制 民族关系:我国民族关系的现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度 我国民族和宗教政策 民族政策:含义→内容(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依据→优越性。保 宗教政策:制定依据→基本内容→基本要求。 障 【必背原理】 1、人大和人大代表。 (1)人民代表大会:地位——组成——职权。①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其中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②人民代表大会依法享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其中全国人大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 判断:①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 (2)人大代表:地位——职权——职责。①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依法享有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和质询权。②一方面,人大代表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积极行使宪法赋予的各项职权;另一方面,人大代表要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判断:①人大代表依法直接行使国家权力。()②人大代表依法享有审议权、表决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2、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格——执政能力——执政理念。 (1)党的执政资格:领导和执政地位。 ①历史和人民的选择;②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 (2)党的执政能力:领导和执政方式。 ①党的领导方式: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第一,党对国家机关(人大和一府两院)、村(居)委会的领导包括上述三种领导。第二,党对民主党派、人民政协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②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第一,三者的内涵:科学执政——按规律办事;民主执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依法执政——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第二,依法执政的地位和作用: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3)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①原因:既是由党的性质(两个先锋队)决定的,又是由我国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决定的。 ②要求: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我国民族关系的现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存在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2)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①国家: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国家的宗教政策。 ②个人: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把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1和1的关系)。民族平等和民族平等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2和1的关系)。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1和2的关系)。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者是前者的贯彻和体现。 ★全面把握我国的宗教政策: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判断:①宗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②要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3)民主内容和民主形式的统一。真实性内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难点突破】 1、我国国家机构体系。 中央国家机构图 地方国家机构图 (1)人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大常委会——人大的常设机关,和人大共同行使职权。(2)一府两院——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执法机关),具体行使国家权力。政府——国家行政机关。两院——国家司法机关。法院——国家审判机关,检察院——法律监督机关。 (3)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关系——产生与被产生、监督与被监督、决定与执行。政府与两院的关系——政府要接受两院的监督(司法监督)。判断:①一府两院是人大的组成部门,其权力是由人大授予的。(×)②各级人大都要设立人大常委会。(×)③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行使国家立法权。(×)④人民代表大会既是国家立法机关,又是法律监督机关。(×) 判断: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②多党合作的根本准则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自治地方设立政府、法院等自治机关,实行高度自治。(×)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判断:①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4、民主集中制。 (1)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具体表现在: ①在人民和人大的关系中:人大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由人民罢免。 ②在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府两院)的关系中: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由人大罢免。③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中: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合理分权。 (2)民主集中制原则不仅表现在上述三种关系中,也表现在国家机关各自的工作过程中。(3)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体现在党的工作过程中。 (4)小结:党和国家机关在工作中都要贯彻三项原则——对人民负责,民主集中制,依法治国。③民主党派是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祖国统一爱国者的阶级联盟。(×) 6、小结:各种政治主体及其关系。 判断:①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代表大会是领导和被领导、互相监督的关系。(×)②政府要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对人大和政协负责。(√)③党要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④党和政府都要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⑤民主党派通过人民政协行使国家权力。(⑥村委会、居委会是我国基层政权机关。(×)⑦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⑧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领导和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西乡二中10-11学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题 范围:《文化生活》全册《生活与哲学》一二单元 分值:100分 时间:10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选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美国人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并不追求高学历好职业的功利性目标。而中国人一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中美两国的差异表明 A、文化环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B、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只能产生一种思维方式 C、不同的文化教育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选择 D、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 2、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下面内容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有()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②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容丰富绚烂、风格鲜明独特 ③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描绘了魏、蜀、吴三国大约半个世纪的纷争和兴衰过程 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事实体现了下列道理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与经济是相互决定的 ③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④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4、2005年5月27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论语》主要讲“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方,而《老子》五千言之主旨在于把握客观事物变化之常规,从而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境地。这说明,中华文化 A、异彩纷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B、其核心在于传播传统道德精神 C、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就是儒道文化 5、有人认为:“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上述观点 A、否认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B、肯定了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C、认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19、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反映 ②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③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④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据2006年7月31 日出版的《嘹望新闻周刊》报道,正当省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工作陆续进行之时,一些地方竟然在当地新闻媒体上整版整版地做起了“政绩广告”,且多是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沽名钓誉之词。从哲学上看,这种“政绩广告” A.夸大了物质的决定作用 B.忽视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的导向作用 C.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D.否认了意识活动具有的主动创造性 21、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2、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 ②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 ③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 ④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3、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人脑 ②基本路线 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⑤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2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诗句。其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信念、意志、激情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5、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主观题: 26.“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以下是其中的两个: 其一: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方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贪大求洋,搞一些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大广场、大马路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些不正确的政绩观,片面追求GDP,忽视将速度、效益统一,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忽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结合。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影响了经济结构的不协调,而且老百姓怨声载道。对此,党中央和国务院一再指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追求“绿色GDP”,不提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坚持求真务实,重实际、请结合上述材料并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应该怎样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12分) 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其二: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8分) 27.中国经济已持续20多年高速增长,但文化产业仍然是低位徘徊。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216亿元,仅占GDP的2.15%;从业人员1089万人,仅占中国全部从业人员的1.3%。中国的文化产品出口不到总出口额的l%。与物质产品相比,文化产品具有影响程度深、作用时间长、传播范围广的特点。文化力是一种更为深厚和持久的力量,文化建设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应占到更加重要的地位。没有强大民族文化的国家,不可能有真正的根基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不可能充分、持久地赢得别国尊重。没有强大的文化,绝不是真正的强国。 阅读材料,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没有强大的文化,绝不是真正的强国”?(9分)28.(08广东卷40)材料一: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二: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结合材料 一、材料二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9分)29.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当实行计划生育,然而这一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随后我国人口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在1962年到1972 年的十年间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12分) 30.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GDP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追求政绩,一些地 永远不能被别人夺走的东西只有三样:学到的知识、心胸中的梦想和吃到肚子里的食物。所以,我要做一个知识渊博、胸怀大志的吃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1 唯物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理由:(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包括夸大意识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三、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永恒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熟读P31,四个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①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熟悉P32,几个素材。】 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①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被改变,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③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主观能动性即人的主观努力。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2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有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熟读P12:“五行说”、荀子、王夫之的哲学观点。】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具有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典型代表: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慧能的“仁者心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典型代表:朱熹的“理生万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一切宗教鬼神观念;儒家的天命观。】 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3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不是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因为: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4 哲学的作用 1.哲学与生活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生活处处有哲学】 ②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哲学与时代精神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在它 A.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B.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C.它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5 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所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不可能取代具体科学;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不是具体的,也不一定是科学的。】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第三篇:政治生活核心知识三
第四篇: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期中考试题
第五篇: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