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自述》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07:3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恩来自述》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恩来自述》读后感》。

第一篇:《周恩来自述》读后感

《周恩来自述》读后感

为人精神,我很敬佩他。

工作负责,我很赞赏他。

随机应变,我很欣赏他。

读这部自述,最大的感觉是亲切,就像周总理向我们叙述他的经历,他辉煌人生。突出他作为一代伟人的风采。南昌起义、遵义会议、1930年7月会见斯大林、抗日战争时期做统战工作等。

世上没有完人,但有伟人。从读完这书后更是深信不疑。独特的见解,明智的决断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来了光明,避免了多少灾难,为党的事业贡献了一生。堪比武乡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恩来是很重感情的,是诚心对人的,他对他的亲戚、过继母都有很深的感情。为人处事很讲究原则性,也不排除灵活性。但是,他更多的是讲究刚和柔相济,巧妙地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他和蔼可亲,待人宽厚,善解人意,处事分寸适度,方式恰当,对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但是,他又不失原则,灵活机智,巧妙斡旋,把方方面面的关系理顺应付得恰到好处。如果说毛泽东是以恢宏豪迈、大度雄健的人格魅力吸引人,周恩来则是以文雅恬静、端庄谦和的交际魅力为人们所敬仰。

周恩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总理。他是八一南昌起义的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从1927年起,他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核心领导人之一,历时半个世纪;他任国家总理26年。他为新中国的创立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周恩来自己说过,从西安事变到1946年的国共和谈这十年,他是谈判谈老了。抗战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重心是保持国共关系不破裂,国民党在抗日阵营里不投降。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且不说外交正气凛人为中国争民主,争自由,且不说建国为革命作出的贡献。文化大革命”时,周恩来为什么没有倒,是不是在明哲保身?邓小平讲,在文革中,周恩来也讲过违心的话,做过违心的事,但是人民原谅他。陈云说,文革中,周恩来是保护人的,我们这些人都是他保的;如果没有他的话,中国就很危险了。彭真也讲过,文革中,周恩来只能采取这种态度,不能起来反抗,他一反对,就跟我一样进秦城监狱了。大丈夫不拘小节,他并不顾及保全个人的名声,他是考虑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站在为人民利益的基点上,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他在总理的岗位上,才能保护健康力量,使其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如果连他也被打倒了,这样的机会也就没有了。

“文革”十年,他的政府总理职务始终没有让出来。他有他的原则。他对“文化大革命”有看法,但也不好提出来反对。

他确实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从他身上可以学到许多政治智慧。政治是要讲韬略的、是需要智慧的。并不是为保一时丢一世,顾局面失大体.看完这书,我真的更懂的何能做,何须做。何所为,何所不为。为国为民必须做,害人害己,祸国殃民,绝不为。虽然我自知没有他那么高深的智慧,没有他那么高尚的情操,但我可以去慢慢上进,我可

以尽一己之力为人做一点事,谋一点福。他成为我心中的动力源泉,流动我身„„

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09电子信息

袁春海

0908063171

第二篇:周恩来读后感

读《周恩来传》有感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总理的这句话现在时常被用来勉励新一代努力学习,建设祖国。周恩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他的生平事迹,一时半会儿还是讲不清楚的。在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更加明确地指出: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人员配备,现在尚不能确定,还需要同名主人士商量,但“周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这就说明周恩来在新中国的地位了。怪不得美国前外交大臣艾登要说:“你们早晚会知道,周恩来可不是平凡的人。” 对于外来的观察者而言,周恩来的两种角色给予了他们深刻的印象。他首先是一名伟大的外交家,他的迷人风度与机智谈吐在第一印象时就令人难以忘怀。在1943年对蒋介石政府失望透顶的费正清很容易对重庆的“周公馆”兴趣昂然,他的观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这样描述45岁的共产党驻重庆代表:“周恩来作为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初次见面时就打动了我。这是一位英俊潇洒、有着一双黑色的大眼睛的伟人。”他的学生白修德也得出了类似的判断,他乐于在周公馆做客。多年后,都已老去的他们在北京再次见到了周,但除了模糊的记忆,一切都已改变。

费正清在欢迎招待会上发现周恩来喜悦的面孔下“透出久经磨炼的刚毅与顽强”,在《自传》中,费这样比较周与毛的一生:“他是一位具有古典风格的总理大臣,相比之下,毛泽东更像一位真龙天子,他可以在风云变幻的云雾中恣意纵横,时隐时现,而周恩来则不同,他仿佛一直在权衡时势,修补残局。”周或许是其中最不像革命者的伟大革命者。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于他在南开中学饰演女性角色的轶事。也是在这所以开放著称的学校中,他阅读过《新青年》,熟悉孟德斯鸠,接触了亚当.斯密,中国传统的历史书籍也让他兴奋。1919年,他第一次读到了《共产党宣言》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著作,并为此激动,但他的组织才能比他的理论造诣更高一筹,在天津的学生运动中,他脱颖而出。可以想见,在一个动荡时期,这种天赋比独创性更受欢迎。他在26岁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28岁时领导了上海60万工人的罢工,当时的人们或许没有耐心倾听毛泽东用湖南口音讲述的农民革命,但一定容易接受英俊的年轻人条理清晰、务实的分析。事实上,一直到1936年,周恩来始终拥有比毛更高的职位,而他在遵义会议上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持,更是帮助后者重获权力。与毛泽东与蒋介石不同,周恩来小心翼翼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前二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为了畅销书作家,他们的版税都超过了他们的元首职务津贴。尽管周是世界上最有性格的政治家之一,他的自传却缺乏个性。如果你缺乏洞察力,很可能会将之仅仅视作毛的各项政策的推行者,就像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那样,在1972年会见毛泽东时,他将周描述成毛周围的“一位笨拙的小学生”。但周与毛的关系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更复杂,更相互依存。《亚洲周刊》在回顾20世纪的亚洲伟大领袖时,称周恩来是始终的第三号人物。尽管他是毛最有力的助手,比毛年轻5岁,在毛掌权后,却从未成为第二号。但是,在中共历史上,他在最高领导层的时间却无人匹敌。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1976年逝世,他目睹着曾经的同志一个个死亡,或者被打倒,自身却保持了下来,成了中国政治历史上最著名的“幸存者”之一。

身兼总理与外交部长的51岁的周恩来是新中国名义上的首席执行官,但其作为更像是首席运营官。一位威严的董事长通过一个庞大的董事会,有着绝对权威来做判断,而周只能做更多的权衡与协调工作,只有在其他人最陌生的外交领域,他才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周恩来传》作者迪克.威尔逊所说“取得了在外交上的最伟大胜利”,他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形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这次会议准确印证了亨利.基辛格对外交的判断,“它仍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那些对共产主义政权保持怀疑的人在面对周恩来的个人魅力时,也努力收敛了这种怀疑。我们无法一一细数周恩来为这个国家作出的贡献,但在老一代人心中,他是集聚了这个民族的无数优良品德的化身,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人们知道他是一个好总理,从他的身上,人们知道什么样的官员才是“人民公仆”。

据统计,总理的工资是400.80元,邓大姐的工资347.50元。从1958年到1976年,一共是161442.00元。用于补助亲属的36645.51元,补助工作人员和好友的共10218.67元,这两项支出占两人总收入的1/4。其中的主导思想是,自己拿工资来补助,就可以减少国家的负担。至于总理的积蓄,总理也曾立了规矩:凡是积蓄够5000元,没什么用,就交党费。就这样,总共交了14000元。总理1976年1月份去世以后,两个人总共才积蓄了5100元。所以说,两位老人非常俭朴。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去世时所留给这个世界的。想起周恩来说的一句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果然做到了。但是我,虽然我不能像他一样伟大,但起码我要守信用,我要说到做到,给自己定的目标,就要奋力实现.

第三篇:读《周恩来自述》有感

读《周恩来自述》有感

这是一本首次以自述的形式出版的关于周恩来的书。通读全书,周总理用朴实的语言记叙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刻苦求学、五四运动时期的被捕与抗争、赴欧勤工俭学时的意气风发,共产国际面见斯大林的曲折经历,他用亲切的口吻自述了红军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特殊经历,以及“文化大革命”**岁月中的艰难处境。他的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智慧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使我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鲜为人知的事件,令人思索。

读完全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某一鲜为人知的事件,而是他的人格魅力。周恩来是一个时刻有着充沛的精力,有着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做事务实的人。他有着一切优秀的品质,他是伟大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感到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我想说的是,周恩来已经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他这一生中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党和人民,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利益。

周恩来自己说过,从西安事变到1946年的国共和谈这十年,他是谈判谈老了。在与国民党谈判的十年的曲折历程中,国民党的“反共”思想没有丝毫的改变,每一次谈判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可以说是一个“卑鄙的小人”。在读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不懂为什么当时共产党明知道所有谈判都不会有结果,还非要跟国民党谈判,一次又一次被它伤害。到最后,我终于明白了,当时内患外忧的环境,只有与国民党合作才是上策。其次,共产党的力量不足与国民党对抗,就算处于被动地位也得妥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全国人民了解共产党是一个民主和爱和平的政党,起到了宣传的作用。十年谈判,周恩来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收录在本书中的周恩来1939年1月给蒋介石的信是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蒋介石当时想溶共,他提出来,国共合作,他是最高领袖,国民党听他的,共产党也要听他的;共产党到国民党中来,成为一个共产派。这当然是不能接受的。蒋介石在抗战时期搞两手,一手是武装磨擦,一手是“溶共”。在对付蒋介石的两手中,周恩来用他的政治智慧和谈判智慧,在两党的谈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为了党和国家,用十年时间换取暂时的和平和稳定。可以想象,他穿插于两党之间,疲惫的身躯依然带着坚定的信念,为着国家的前途奔波着。每一次的想象,我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文革中,周恩来的处境非常艰难。有一事件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访问阿尔巴尼亚归来的一个红卫兵代表团在机场受到周恩来和陈伯达的迎接。然而,负责具体安排的礼宾官员李连庆没有通知陈伯达飞机改在另一机场降落,只通知了周恩来。周抵达机场后问:伯达同志在哪?李回答说,他忘记把更换机场的事告诉陈伯达了。这一严重的疏忽肯定会让文革小组的人用来发对周总理,因为他们一直都在试图找周总理的岔子,这回他们会指控他蓄意破坏。在这关键时刻,足智多谋的周总理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解决办法,他告知连庆同志,为了节省领导人的宝贵时间,从现在其,只有出访代表团收到官方的送行。归国代表团(包括这一次)的迎接规格就降低一些。请将此情况通知伯达同志。就这样,周总理用他的政治智慧化险为夷。文革中,周恩来暗中保护了很多同志,如批斗陈毅同志时,每次他都必到。为了保陈毅,怕出意外。有一次批斗陈毅,事先商量好,不准提“打倒陈毅”,会议一开,“打倒陈毅”的大幅标语从三楼挂下来了,这时候,周恩来愤怒地站起来,停止了会议。文革中,很多事情非常敏感,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批判的深渊。很多同志诚惶诚恐,身不由己,而少数同志像陈毅那样拍案而起,这都是不明智的。周恩来以大局为重,他只能是采取迂回的,软的办法来解决事情,暗中保护了大批的干部和知识份子。他是保护人的,如果当时没有他,中国就很危险了。他不顾及保全个人的名声,而是考虑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他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将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至上。通过“文化大革命”看周恩来,他确实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从他身上可以学到很多政治智慧。

了解了他的一生的经历之后,你会发现,他从来都是那么的谦虚,从来不突出自己的地位,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譬如,在南昌起义时,他的影响是很大的,他是前委书记,但是他自己不大提,他从来把南昌起义说成是集体的领导。他在参观南昌起义纪念馆时说过,不要太突出他。周恩来就是这样一个人,踏踏实实,做事务实,淡泊名利。在他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去学习的东西,特别是他艰苦奋斗的意志、做事务实的作风、谦虚的品质和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价值观。

第四篇:《霍英东自述》读后感

《霍英东自述》读后感

霍英东一个让我不怎么熟悉的名字,因为有段为抗美援朝的将士走私过战备物资,而让我有兴趣地去了解他,从翻开这本的的第一页开始,就被他的人生曲折所吸引,所感染,只要有时间就打开看看,而且看的一点也不无聊,直到本书看完了,仍意犹未尽,霍先生的一生,和大部分的成功人士一样,白手起家,有一个贫困的少年经历,有一段艰难的创业过程,让我身有体会的感受到,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很多人看到别人前面的光彩,却没有看到背后的艰辛,生意,并不总是赢,但人生,我给自己打一百分,这句话应该算上霍先生对自己人生的一个答卷吧,霍先生出生于1923年5月,出身于水上人家,艰难贫困的童年时代,让霍先生比同龄人早熟了不少,人生就是这样,也许你不适合打工,不适合帮别人干活,但是你也许适合做老板,你也许不适合搞科研,做专家,但也许你适合做官,霍先生就是这么一位不适合打工的人,十八岁和很多现在不读书的年轻人一样,想找份工作做做,霍先生注定不是打工的料,连找了好几份工作都没有干久,尽管他很努力的想去干好,大约在1943年,一间名为“有如”的杂货店在湾仔坚拿道开张了,也是霍先生第一次当老板,也尝到了当小老板的滋味,虽是薄利经营,但积秒成多,故盈利倒还挺可观,那一年他才十九岁,也是霍先生从商的开始,人生有很多的选择,但是关键的就是那么几个选择就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1945年8月,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日军的铁蹄下沦陷了三年零八个月的香港,也因此重见天日,此时的香港,百废待举,各行各业都活跃起来了,古人云:时事造英雄,战后拍卖战时余物资,给注定要成为老板的霍先生一个很好的机会,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有一个开始,而这个正是霍先生成为一位成功商人的开始,然而上天要给一个的困难的时候,总是会先给他一点甜头,经历了物资拍卖,成为一个小财主的霍先生,也是注定了要遇到点挫折的,1948年第一宗生意的失败,告诉了大家,我们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正常的,都是好的,都是如我们所愿的,总会有那么几个是我们合不来的,是我们所不能了解的,所以要带眼识人地走好每一步,对于这本书的封面写到:不回避,不隐瞒,坦率讲述等等字眼,我是有自己的确看法的,也许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联想朝鲜战争为中国运送物资的这段时事,但是我们都知道,每一本自述,传记,都不可能做到不回避,不隐瞒,坦率讲述,而在我看来,霍先生在里面谈到当时为中国运送物资纯属在商言商,并没有太多的爱国情节在里面,这点也许确实是很坦率,我想从任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一段的和经后的成为红包资本家是否不是有一定的相连,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正是因为无意中有了这一段为国家效力的经历,才使得后面的霍先生感受到这样的人生路线对他来说是有利的,也让他正真的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必定是要为国家做点什么的,而霍先生做的很多,很多,虽然那时还在受到港府的排挤,但是他知道这只是短暂的,而且也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到他的大的方向,亲中路线是眼光长远的表现,是后来激起霍先生爱国的源泉,而经过后面的很多事情可以看的出,霍先生这条路走的很成功,但走的很艰难,这也正是霍先生回首往事时敢向世人说的,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底气,30而立的年龄,让霍先生的事业必定是要有一个新的起点,和飞龙在天的改变的,而这处改变就是地产业,敢想,敢做,敢为先于人,是霍先生成功的基础,要想到别人还没想到的,做到别人还不敢做的,基石是自己打的,而成功之路不可少的贵人,也是很重要的,每个人是都一样的,霍先生也不例外,在我看来,滴水之恩是应当涌泉相抱的,因为人的一生中总有些困难是可以改变的你的命运的,总有一些人是影响的的人生的,对于这些人,我们是不可以忘记的,

第五篇:《萧红自述》读后感

在赏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萧红自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识萧红,是在儿子读初一心海老师送儿子电子阅读器时。儿子看到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可免费下载,就顺手下载了下来。虽说下载下来,我们俩却并没有去阅读,但让我得以知道有萧红这个女作家的存在。但那时如张爱玲一样,只是知道她是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但并未认真拜读她的文章。

送儿子去读大学后,我定下余生之路为‘静下心来,通过读书学习成长自我’后,开始真正静下心来,为完善自我而读书。四个来月来看了二十多本书,这些书包含再读的书,如:《小王子》《窗边的不豆豆》等;有教育类的书,如:《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解码青春期》等;有名家名篇,如:《罗生门》《张爱玲中短篇小说》,还有这本《萧红自述》,从中受益颇多,可以说自我完善又前进了一大步。

这本《萧红自述》分为七编,精选了作者的自述、散文和书信等二十余篇,内容既有其童年的追忆,又有其漂流生活和家庭生活,还有其与当时一些名人的交往及游历的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我读她的文章时,并未引起很大的共鸣与感觉。萧红的文字如张爱玲的文字一样,都需要用生活的阅历慢慢去品才能够品出味道,如果没去了解作者的生平是无法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而我在读她的书前,对她可谓是一无所知。但好的作品是经得起反复去读的,初读读不懂正常,读后可先放一放,等机缘巧合时,再读,会让你更懂些,三读,四读……直至真正懂。

每到周末,或是身体比较疲累时,我都会安排自己看电影,通过优秀导演与演员演绎的屏幕故事去体会最多彩的人生。在我放在书没两天的周六晚,我在找寻电影看时,机缘巧合就被我发现由许鞍华执导,李樯编剧和监制,汤唯、冯绍峰、黄轩、袁泉、王志文、朱亚文、丁嘉丽、沙溢、祖峰、张译、张嘉译、杨雪等知名演员主演的电影《黄金时代》,讲述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以及爱情经历。

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许鞍华拍得挺客观,没有过多煽情或评判,如她自己所说的:力图接近真相,呈现萧红的一生。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简直就是这本《萧红自述》的呈现,有些在文章里间接看到的场面,都成为了直观的画面,《萧红自述》很多文字更是成为电影里的对白、旁白与独白。萧红实在留给了我们太多的传奇色彩,她31岁就已经完成了一生,悲剧也罢,喜剧也罢,轰轰烈烈地完成了。深入感受她的一生可谓让人觉得荡气回肠,影片真的触动了我,看完后思绪久久不能平复,那晚甚至失眠,脑海中充斥着的满满都是她的身影,她的故事。

丈夫看完影片后,很困惑地问我:“我看不懂萧红怎样看待情感的?本来反抗家里安排的婚姻逃出来,为什么还要与反抗的男人同居,还怀上孩子;在被抛弃的时候,又怀着孩子与萧军在一起;在与萧军的情感出现问题时,又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端木?”

丈夫发出的如此疑问,是因为他看待萧红对待情感,是站在现在年代的角度去看的。如果能够站在民国初期封建礼制里社会动荡时去看,可能更能够理解她的处境,她的做法。

萧红的一生都在反抗与妥协中求生存。萧红生于民国伊始的1911年,封建社会里,女人的生活与婚姻,都得由父母等长辈来安排。从小到大她就不想服从命运与别人的安排,小学毕业为了出外读书,她绝食反抗得以继续学业;20岁时为了反抗家里安排的婚姻,和表哥私奔到北京,第一次被抛弃后回呼兰河老家后,又再次出逃,彻底脱离了家庭。

可是,那时候的社会是男人的社会,社会的规则是他们写下的,时代没有贫穷的女性作家自给自足的空间。她逃出来后,生活无以为断,贫困潦倒,为了生存下去,她只能向生活妥协,在遇到被她背叛逃婚的未婚夫时,选择与他同居求生存。但因为她的背叛,不仅让她的家族与她断绝了关系,更让她未婚夫的家族对她痛恨不已,切断了对俩人的经济供给,没有担当的'未婚夫在她怀孕后于某天毫无征兆地离开了她。

未婚夫的离开,让萧红的生活更加陷入困顿中,不仅怀着孕生活无以为断,更是欠下了旅馆的住宿钱无力偿还(旅馆老板打算在她生下孩子后,把她卖给妓院来偿还住宿钱)。这时候,她再次选择不屈服命运与别人的安排,写信给报馆求救,就这样得以认识了萧军。

同样作为文人的萧军是赏识萧红的,就像萧军在后来回忆萧红所说:“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作为男人(不同时代的大多数男人),需要的是温柔懂持家,才情能力不如自己的女人当妻子,会欣赏有才情能力的女人,但当作妻子,却不会喜欢也无法包容。萧军也是大多数男人中的一员,无法免俗。他在初识萧红的时候,被她的才情吸引爱上了她,选择与她在一起共患难。但相处久后,面对才识比自己强的女人,他内心失落与失衡了,于是他开始对萧红家暴、不忠、讥笑。这时候的萧红虽然生活不那样困顿了,但情感上更加的痛苦,一方面受不了家暴、不忠、讥笑,另一方面想起往日萧军对她的种种情义,一时半会又丢不开这份深厚的感情。幸好这时候,她有亦师亦友的鲁迅帮助与安慰,让她不断受伤害的心得到一丝的慰籍。所以在鲁迅去世后,所有回忆鲁迅的文字中(所有回忆鲁迅的文章都收录在《萧红自述》中),萧红的写得最深情、最好。

鲁迅去世后,她也就结束鲁迅为她安排的去日本疗养,回国继续与萧军生活在一起。后来在战乱与萧军等文人逃离中,她与萧军终因生活志向不同而分开。为了生存,她只能选择与端木在一起。但这却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与端木在一起,是为了解脱与萧军情感上的纠缠不清),又陷入了另一个问题中,端木虽然性格温和,但却公子哥的脾性,少了担当,大小家务都不会做,也不懂处理问题,因此生活的所有重当全落在萧红身上,甚至端木动手打了仆人闯了祸,都是萧红出面去处理。在战乱逃离中,她又大着肚子在战乱的武汉被端木抛下,最后好不容易逃到香港,在战乱中病死了,结束了她困苦的人生。

所以萧红的所有亲密关系,都是因为她太饿了,躺在徒有四壁的小床上,闻着四邻飘来的饭菜香,为了生存,她无法选择,只能妥协。但即便是这样的困顿,在她的笔下也幻化得充满生气和天真活力,她生得寂寞,活得倔强,死得孤独。短短31年的人生,面临着我们当代人不敢去细想的可怕困难,却活出了很多人几辈子才有的精彩,这就是她的人生可贵之处!

萧红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但在那个给女人套上紧箍的旧时代,尽管她一路走来,遍体鳞伤,却用她自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为后世新时代的女性,留下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和一份开拓勇者式的精气神!

看了《萧红自述》和电影《黄金时代》后,我在叹惜的同时,深深地庆幸我没有生活在哪个年代,而是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没有战乱,没有给女人套上紧箍的旧世俗,我们女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奋进活出精彩的人生。写到这,我抬头望天,天空正升起明亮温暖人心的太阳,生活是那样的幸福与美好,但愿我们的世界永远如此和平与幸福,我为之祈祷着!

【《萧红自述》读后感】相关文章:

1.萧红《手》读后感

2.萧红名言收录

3.萧红的故事

4.萧红的名言名句

5.萧红研究的论文

6.我眼中的萧红作文

7.《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8.萧红 迟子建

9.萧红散文初冬

下载《周恩来自述》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恩来自述》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邓小平自述读后感

    《邓小平自述》观后感 邓小平,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的另一位历史巨人,于1997年2月19日离开了他所至爱的中国人民。《邓小平自述》一书中,讲了他在近70年的革命道路上的点点滴滴,从......

    《邓小平自述》读后感

    ......

    四十自述读后感

    《四十自述》观后感 这本传记记录了胡适先生从童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在这本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胡适先生思想的渐渐成长与成熟。从胡适先生的童年时代开始,就与其他的小伙伴不......

    《周恩来传》读后感

    《周恩来传》读书报告首先来谈下我选《周恩来传》这本书的原因。在第一次看到老师推荐的阅读数目参考的时候,我选了《共产党宣言》,但是之后扫阅后觉得宣言文字深奥,思想较为深......

    周恩来传记读后感

    “他智慧过人,会说六国语言;他重情重义,与结发妻子不弃不离,共度一生 ;他品德高尚,勤俭节约 直至临终之际国际银行里没有一分存款 联合国官员为之震惊·······"近日,我读了......

    《周恩来传》读后感

    《周恩来传》读后感 1976年1月8日九时五十七分,一代伟人在病榻上离我们而去了,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就在联......

    《周恩来传》读后感

    读《周恩来传》有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这句话从我懂事起就一直伴随着我成长,而我对于周总理的认识仅仅在于他是我们国家的第一位总理、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虽然......

    《周恩来传》读后感

    马克思作业 《周恩来传》读后感 从来没有哪个人如他这般令我不能自拔,一个近乎完美的伟人,让我恨不得早生一百年,只为一睹他的风华绝代,我们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是中国史上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