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热潮中的冷思考

时间:2019-05-13 07:4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组热潮中的冷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组热潮中的冷思考》。

第一篇:重组热潮中的冷思考

正是行业的“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现期”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是进入佳境,还是矛盾激化、产生动荡---

热 潮 中 的 冷 思 考

――不得不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烟草行业联合重组势在必行,事关中国烟草业的做大做强,事关参与国际化竞争的生死成败。烟草行业体制改革的大幕拉开了,卷起了新一弄的联合重组热潮。

这一阶段,正是烟草行业的“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现期”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以下几个问题认识是否清醒,政策是否妥当,决定着烟草业联合重组的效果,是进入佳境,还是矛盾激化、产生动荡。

行政指令还是内在需求? 现在烟草行业的联合重组多以行政意志为转移,不按市场规律操作所占比重很大,用通俗的话来比喻就是包办婚姻,没有强势企业和优势品牌的省份在行政干预的力量下大肆“圈地”,不管企业资产是否优良,历史的包袱是否沉重,通通打成一个大包再说,而那些真正有实力的烟草企业和集团无法按照市场的内在需求去实行兼并重组。在现阶段, 各地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割据,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仍不可忽视以行政干预、人际影响等元素占主导, 多是“看得见的手”在操纵,烟草业要完成跨省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发展阻力重重。需要认识的是靠行政的一相情愿下捏合而成的集团,就象强扭的瓜一样,不见得甜。资源优化配置,品牌最佳组合的少有,目前不少联合重组的集团就在品尝产品结构雷同,竞争市场集中等难以取舍,不好融合的苦涩日子,没有预期蜜月时光来临,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缺乏来自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推动力。相反不少你情我愿的自由恋爱,望穿秋眼却难成眷夙,北方某卷烟厂的员工曾联名上书要求某卷烟厂兼并,因为该厂的品牌在当地是多年来畅销不衰的抢手货,双方自然是两情相悦,北方某卷烟厂的主管部门却考虑该厂的品牌将对本地市场形成的强烈的冲击波,使出了棒打鸳鸯的下策,一段美好的姻缘成了梁祝的交响。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联合重组真正内涵不应该是更大规模,而是更顺应市场的内在需求。

情感导向还是市场导向?工厂情结难免:工厂取消法人资格,变成制作部或生产点,员工对工厂的依恋情结较为普遍。同时,制作部或生产点依旧承担着与属地和社会的对外职能,架构设置和名称也要充分考虑其适应性。品牌情结浓烈:同档次品牌面临选择,弱势品牌面临着取消的境地,其企业员工对品牌的依恋情结较强。但尤为重要的是要以品牌的无形资产和市场导向来确定品牌取舍,避免人为因素对市场的疏忽和品牌情结对特定员工造成的心灵伤害,尤其当企业领导在集团公司走马上任后,要充分淡化两个情节尤为重要。某省曾有两家企业在合并重组中以一家企业班子成员为集团主导,叫人哭笑不得的是在后来的品牌整合中品牌情结的充分体现,自己企业原有的中档品牌人为的要提升成高档品牌,而另一家企业品牌形象市场基础都还扎实的高档烟降格为低中档烟,先前这支高档烟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广告都做了好几个亿,品质和形象吸引了不少烟民。而中档烟提升成高档烟的心愿可谓是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现在高的倒是降低了,低的倒是不见太多的升高,可想而知两个厂心灵的融合中人为的构筑怎样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制度建设还是文化建设?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走到一起不免有冲突,新的制度设计与旧的文化势必不适应,所以在没有形成新的公司文化之前,思想的整合最重要,不然,行动的整合无从谈起。企业的变革是企业文化导入的良好锲机,整合之机同时导入企业文化势在必行。但一般合并重组成集团后,首先想到的是整章建制,对文化倒是觉得可以不紧不慢,其实不然,重组成集团后,原有的企业文化有的被支解,员工失去了对企业发展目标、愿景、价值观等理念的定位,且不如无头苍蝇一样无所适从?势必会引起思想的混乱,动力的缺失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过度关注和追求,这是对企业发展极为不利的因素。

机关作风还是企业作风?这是在联合重组需高度重视的问题,现有工业公司如果依旧保留的机关作风,习惯发于文件,作指示、听汇报的指导与管理智能,与企业作风的严细、快速、务实形成差距的话,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伤害了员工对公司的信任,所以要变机关职能为企业职能也是相当重要的。

级别导向还是人才导向?融合重组后虽然对集团公司提出了企业化运作的要求,但是在干部的任用方面大多是看级别,工厂的精英人士很多因为级别不够不能委以重任,而有的级别人士却少有基层实战经验不利管理、决策。对事情的轻重缓急判断的准确度会对工厂产生直接影响。流程的接口、决策的科学、信息的快捷传递相当重要,对工厂情况熟悉的人才必不可少。理性的运作,干部应以能力和业绩为主,打破级别导向,该提拔的利用整合机会提拔到位,避免后续的矛盾和调整的困难。人才对确保整合成功和今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当重要。管好还是放活?联合重组后,集团公司无一不是加大集权和管理的力度,但这管与放度的把握相当重要,抓大放小,给下属企业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积极性的发挥,因为企业这些年的运作,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是可资借鉴的。否则,管多了就管死了,企业就失去力生机和活力。

一概公平还是拉开差距?即重组后收入的多少,对员工的岗位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承诺了收入的增长,几厂收入差异有的一步到位拉平,有的逐年减差。此举虽保持暂时稳定,看似公平,却易挫伤生产点和干群的积极性。员工应以企业效益为主确定工资收入,有一定差距才是真正的公平,不然就会形成新的大锅饭。

企业宣传还是品牌宣传?以往的厂子或集团大多以一个主打品牌作为集团名,或作为传播的重点,以此不断强化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时下,几个强势品牌都收归中烟公司,在传播上自然以中烟公司为主,从而导致公司名与品牌名的剥离,削弱了品牌的传播,当消费者长期听不到自己喜欢品牌发出的声音时,就会对品牌产生疑惑,甚至淡忘,这是很可怕的事。企业宣传与品牌宣传的轻重缓急得仔细掂量才好。

第二篇:多媒体技术运用热潮的冷思考

多媒体技术运用热潮的冷思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劳,把传统的一尺讲台、一支粉笔、三寸不烂之舌的课堂变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有声有色,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所以当多媒体出现时,我们免不了一阵激动,但激动之余,我们也该冷静地思考着,发现我们步入了一个误区,觉得一堂课如果没有课件,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课。因此,我们也该以一种审视的眼光看待这一新生事物,正确运用,从而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优势误区对策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所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技术正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视觉和听觉方面的资料。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新鲜空气,课堂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激情,它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情感

多媒体集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可以化静为动,这正符合小学生的心理

特征——好奇心重、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征。多媒体有声有色的资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充分地利用图片、声音、动画,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文章产生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每一册的教材中基本上都有一些有关英雄人物方面的课文,而那些英雄人物离现在的生活太遥远了,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英雄们的一些行为。为了让学生走进那个战争年代,激发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利用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巴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而多媒体正好解决了此类难题。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歌曲和录象,把学生带到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感受英雄们为了解放中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例如教学《王二小》时,我利用班队课组织学生观看了电影《小兵张嘎》,看了电影后,学生对抗日战争年代的孩子们的生活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为学习《王二小》做了一个感情的铺垫。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自由读了课文之后,展开讨论,体会二小的沉着机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对二小有了感性认识之后,适时地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学生在动听、凄凉的歌声中流下了眼泪,此时,根本无须教师说一些二小如何英勇不屈之类的话,学生对二小的敬仰之情,对敌人的愤慨从红红的眼眶中流露出来了。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有生活经验的内容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而在语文课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动画等化静为动,化小为大或变大为小,从而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

语言表达的知识以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向学生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的传播种子方法。这一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更何况是城里的孩子,因此,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把三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形象地表达出来,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所以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

又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对于城里的孩子,很少有学生了解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的脚印是什么样子的?如果纯粹说教,学生也能记住他们的脚印形状,但这样的效果明显不好。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利用多媒体先出示鸡、鸭、狗、马的脚,然后让学生猜测他们四个的脚印会是什么样的呢?接着出示一些脚印图,让学生连连线,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说说这些脚印像什么,随机板书: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学生对四种动物的脚印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之后,此时随机地播放动画,学生一边看一边跟着朗诵,学习兴趣浓厚,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后面的背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多媒体,指导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叶圣陶先生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其实能过读好一篇文章的学生,对文章也定能理解了。而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声音功能,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可以利用一些播音员的朗读给学生提供示范,也可以利用图片中的人物的神态、动作等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中,国王的“不高兴”和“高兴”这两个表情变化是文章的关键,如果学生能够读好描写国王表情的句子,那么对文章的内容也就好理解了。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先出示了国王不高兴和高兴的两张图片,让学生说说你从图片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国王原本非常不高兴,后来又变高兴了。我让学生仔细观察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国王不高兴或高兴?有的学生从瞪起眼睛、嘴角往下挂等体会到了国王的不高兴,从眯起了眼睛、嘴角上扬等感受到了国王的欣喜。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为后面的朗读做了铺垫。学生明白了不高兴要从脸部的表情传达给大家,所以朗读训练时,学生非常地投入,不但读得好,评价的小朋友也说得很好,他们不但从语音上进行了评价,而且还结合了表情,一改从前课堂上只会评价添字漏字的肤浅的评价。虽然就是两张图片但是却为朗读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四、利用多媒体,拓展延伸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教学提倡课内外结合,学科间整

合的“大语文”观。信息技术的出现,无疑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大生机,师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不受教材的限制,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延伸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多媒体课件不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教学辅助工具,也成了激发学生质疑的诱导载体。在网络时代,语文

教学已经成了立体的课堂教学了。

例如通过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学生对蒲公英、苍耳、豌豆的种子的传播方式已经了解,此时让学生质疑,他们一定想了解更多有关种子传播的知识,教师在多媒体中适量的增加其他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最后向学生推荐一些网站,如十万个为什么/植物篇http://tenthousand.uhome.net,中国科普博览http://science.yam.com。学生在课堂内知识量增加了,而且激发了学生课外对植物知识的学习。

信息技术在教育界的使用确实给各科教学注入了活力,但是现在的课堂也出现了一些走极端的现象,各级各类公开课比赛,如果没有课件,再好的课也输在了起跑线上了。其实,凭心而论,很多的特级教师上课从来不用课件,但是上的课却是那么生动有趣,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我们能说那不是好课吗?现在的多媒体使用已经进入了一个误区。

误区一:多媒体抢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

现在很多教师的课件做得过多过滥,杂而不精,或者做得非常精致,但是对

教学却并无多大帮助,一节课中不停地按鼠标,出示字词或图片等,课堂热热闹闹,学生看得兴趣盎然,把原本应该学生练习的时间给霸占了,把原本教师指导学生的时间给占了,教师和学生成了观看者,而课件却成了课堂的主角。

误区二:多媒体使用抢了课文的空白点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觉得很多名著,看电视不如看书,因为看书你可以

直接和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可以展开你的想象力,任你在书中遨游。可一旦拍成了电视,滋味就变了,你的感悟、体验变成了是导演的感悟、体验。所以一些著名导演拍的电视也常常引起观众的争议。我们的课文,特别是一些经典散文,文中有许多空白点,给读者细细品味,可是这岂能是多媒体的一些图片或动画可以替代的呢?

误区三:多媒体的使用使黑板坐冷板凳

现在外出听课我们常常能发现教师上完一堂课,黑板上竟然没有留下一个

字,他把原本应该写在黑板上的字都搬到了课件里。我们不仅要问,多媒体能完全代替黑板吗?答案肯定是不能的。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其一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书写的示范,其二黑板上的板书是课文的精髓,在课中学生随时能看到,而播放课件更多时候板书内容会被图片、录象等资料遮盖。

误区四:多媒体使答案过于的单调划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每一篇课文,每一个读者都有自

己独特的感受,因此,对于语文学科很多情况下是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而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输入了一个标准答案,在课堂上非得把学生引到事先设计好的“标准答案”上,否则课就上不下去了。这样就使原本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显得单调划一。

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体验,要走出多媒体使用的误区,可用以下对策:

对策一:宁缺勿滥

能否上好一堂课,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而并不取决有精彩的课件,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更新教学理念,这才是最重要的。对于课件要适量、适时、适度,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可以利用多媒体垫高学生的起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但是对于一些要学生每个个体独特体验的文章,教师千万不可“画蛇添足”。对于课件我认为:宁缺勿滥。

对策二:反朴归真

在语文教学中,不管怎样改革,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书是读懂的,不

是教师讲懂的,更不是看精彩的课件看懂的。在阅读教学中,无论多美的图像、音乐,都无法取代学生对语言艺术的领悟,而且更重要的是太多的图片、录象等会把课文图化,剥夺了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机会。我们应该让语文课堂反朴归真,不要让朗读的时间都让课件给占了。当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所表现的情境,可以适时地配上音乐和画面,让多媒体成为配合学生朗读、理解课文的好手段。

对策三:服务为本

多媒体虽然有其优势,但也有其致命的缺陷:缺乏人文性、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明显不如传统教学等,而且他的地位是“辅助”功能。因此,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必须完全服务于语文教学,根据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绝不能因为多媒体使用而改变语文的教学常规,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无法实现语文学科功能。我们必须找好定位:多媒体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应该努力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

量,以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比目前在传统环境下的学习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本位,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建构起“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整合”的“大语文”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顾健,《试论网络阅读的特征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中国电化教育,2002(3)

2、朱凯,《计算机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

3、刘儒德 《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

4、刘向永 《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3.5、余胜全 《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4.

第三篇:洛阳师院“三下乡”热潮中不忘冷思考

洛阳师院“三下乡”热潮中不忘冷思考

日前,各大高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已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热浪,然而,大学生下乡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回馈社会呢?日前,赴伊川县平等三中义务支教的洛阳师院教育科学学院23名支教队员聚在一起,对下乡以来的各种活动进行凝思总结,并积极讨论接下来几天更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支教、支农、惠农方案。

这支“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到达平等乡后,先后开展了义务支教、送文化下乡、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新农村政策宣讲、食品安全卫生宣讲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到了当地乡民的广泛赞誉。他们紧紧围绕“服务他人、回馈社会”的宗旨,对开展的这些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力求进一步把服务社会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更好地服务于和谐新农村建设。

“我们或许不能做到经济支农,但我们可以做到文化惠农”该实践队队长滕小探说,“我们要做到在不打破这里教育平衡的情况下,引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给当地孩子最优质的学习资源,教给他们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做到在不干扰乡民正常生活秩序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知道更多我国新时期的支农惠农政策,促使文化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蚊虫叮咬后紧咬牙关、病痛来临时偷偷落泪、早起晚睡成“家常便饭”、馒头加咸菜的生活却津津有味,这是教育科学学院23名社会实践队员下乡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在此次下乡活动中,他们“且教且思”,下乡热潮中不忘冷思考,成为洛阳师范学院服务社会的一张良好的名片。

文/芦亚楠 河南教育网

大学生校内网http:///Html/shzt/223416548.shtml

第四篇:茶叶包装中的冷思考

瀚茶园

茶叶包装中的冷思考

随着夏日温度的不断攀升,饮料市场也跟着“火”了起来,留心的消费者不难发现,货架上的罐装茶都穿上了清新亮丽的“俏衣裳”,走进超市茶饮料的购物区凉爽的感觉怡人到心,花茶装进秀美的“长裙”,冰茶也着上了飒爽的“外衣”。据北京几家大超市的营销管理人员介绍,今夏包装款式清新的几种茶饮最为畅销,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换季更衣,那么茶叶呢?夏季是茶叶包装的淡季,节事过了,茶叶包装的生意也随之而去,这不仅是茶叶包装商的经验也是茶叶包装市场的现有状况。

与其他商品不同,我国茶叶销售以散装散卖为主,散装的茶叶消费者可以进行再包装。喜欢花些心思的消费者都知道称一些自选的散茶再装进自购的包装作为礼品送人是“聪明”的办法。因此,茶叶另有自己的包装销售。走进出售茶叶包装的店面,眼前是堆积的各色各式的包装礼盒。与罐装茶饮料相比,似乎茶叶包装在样式上是少动了些脑筋,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包装材料浪费

通常的包装礼盒小的有两本书大,大的则像个手提箱。真的要装一“提箱”茶叶吗?当然不是的,内置的镶嵌小包装错落有致,很像中秋的大礼盒月饼。这样层叠的包装有利于运输?不是的。“提箱”大小的礼盒通常不会装过两斤茶叶的,真的这样运输,所占体积较大是很不经济的。那一定是密封好,有利于保持香气喽?非也,木质的和胶粘的礼盒多有化工试剂的残留味道,必然会影响茶香。

市场上精致的礼品茶包装盒多以纸张、木材、纺织物等作为原料,以精美的包装达到体面的效果,但大多仅仅照顾到了美观的视觉效果。作为礼品的收受者,对于礼盒的唯一处置办法就是丢进垃圾堆。礼盒的价格从几元到几百元,转眼间便成为垃圾实在可惜。问及销售者,回答是这样的:“这些礼盒是基本不回收的,因为送出的礼,哪有要回来的道理”,“这种事情我们坚决不会做的”。

包装标识有欠规范

茶叶消费者在包装上似乎特别有“权力”,在马连道茶叶商业一条街的几家包装店老板都告诉记者,只要订单大宗,在包装上可以完全按照客户要求设计图案甚至任何文字内容。写有“观音王”的小茶叶筒,1—2元就可以买到,至于装什么茶,包装者仅仅出售包装是不会过问的。

采访中,包装厂商和设计者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纯粹的茶叶包装者很少考虑到茶叶品质保证、包装规范和包装材料的浪费问题。

事实上,茶叶包装在很多国家是受法律限制的,“过度包装”的设计者、生产者都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茶叶的包装本身因茶叶品质的特殊性也有特别的要求,我国现有的金属、玻璃、竹、纸包装等都从茶叶质量方面考虑进行选材。在标识上,我国

GB7718--94《食品标签通用标准》和 GB7718---92《特殊营养食品标签》中都有明确规定。好的包装具有收藏和再利用价值,传统的茶叶筒也正被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象征为茶叶博物馆所收集。茶叶包装已经为业内乃至整个社会所重视。记者建议,以茶叶知名品牌协助和带动茶叶包装,茶叶生产与末端包装一体化,互利互动,推进茶叶包装走向规范化。以茶叶本身的历史文化、品质特点为主要设计表达,以保证茶叶特性品质为前提合理选材,从色彩、图像到文字做到适当的精美别致,真正做到茶叶“巧”包装,做好商品无声的售货员。

@尚客果品

第五篇: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冷思考doc(推荐)

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冷思考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某些教师对课程理念方面已有一定的理解,但在教学实践的落实中存在着距离,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照猫画虎的问题,表现在数学教学中重视问题情境创设,轻数学化训练;重合作交流,轻自主探索;重学生主体,轻教师主导;重电脑课件演示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轻教师的讲述、提问、语言与板书等传统教学媒体的运用。这些重形式、轻实质的教学行为虽然只是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部分现象,但其影响却不可低估。

一、问题的提出

一位知名的特级教师在教学“直线”的概念时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中的直线。出示图片,如铁轨、行进的队列等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教室内排起方阵,横竖成行,以体验直线公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分别进行以下活动:

①教师让一个学生起立,要求与该学生共线的学生起立。最后教师总结:因为每个同学都可以与该同学共线,所以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②再让两个学生起立,凡与这两学生共线的起立。教师总结: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③最后要求三个学生起立,凡与这三学生共线的起立。教师总结:过三点的直线不确定。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从某些教育学老师的观念看,本节课这位教师贯彻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如能够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组织学生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因此,给本节课带来一片叫好之声。然而从数学的观点来分析,这节课很不严谨。由于教师自身数学素养的缺失,没有处理好情境的“数学化”。这种追求数学学本质以外的表演课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味,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是对数学教学活动的亵渎。

二、问题的分析

首先,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直线的本质属性。虽然直线是不定义的概念,从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以来,人们曾经试图对直线进行定义都没有成功,但是它的一些固有属性,如是由无穷个点组成的一个连续图形;两端可以无限延伸;很直;无粗细可言等应当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其次,这位教师不了解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不了解情境的局限性,不能从数学认知的角度对问题情境进行抽象。比如,在本节课中,该教师所创设的直线有关问题情境和直线的概念之间存在着以下矛盾:

1.从有限与无限这对矛盾上:情境中描述直线的队列是由有限个人组成;而直线是由无限个点组成。

2.从一维空间与三维空间这对矛盾上:情境是三维立体的;而直线是一维的。

3.从连续与间断这对矛盾上:情境是间断的;而直线是连续的。

4.从具体与抽象这对矛盾上:情境是既有宽度又有高度;而直线没有宽度。

5.从特殊与一般这对矛盾上:情境只给出了一个原形;而直线是许多原形形式化抽象。

6.从近似与精确这对矛盾上:情境高低不平,定义粗糙不严格;而直线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应该是“很直”。

7.从现实与形式这对矛盾上:情境的队列在生活中存在;而直线在生活中却是不存在的。

三、对问题的思考

以上问题的存在不是个别孤立的现象,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新数运动中,一位老师在教学“集合”的概念时,分别让男生、女生、白人学生、黑人学生起立,说明男生、女生、白人学生、黑人学生分别组成了集合,一位学生回到家以后,父亲指着一堆土豆问能不能组成集合,孩子说:“不能!除非它们都能够站起来。”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笑话,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与意义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标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用真实的情境呈现有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把数学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营造现实有趣的学习背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或教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与测量,以获得知识,用熟悉的生活实例说明数和形的特征,说明法则与公式的由来。

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感悟数学:看到数学起源于现实,看到数学应用于生活,感知到数学是对客观世界进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方面的猜想化、形式化的刻画,进而认识数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2.处理好创设情境与“数学化”的关系

数学教学中强调创设情境,不是说数学等同于情境,再好的情境都有它的局限性,它不像数学概念那样准确与简洁。曾经听过角的概念的教学,老师出示钟面创设情境,要求学生找出钟面上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当学生指出时针与分针是两条线段不能组成角时,老师只能张口结舌。与上例直线一样,现实情境的有限性难以描述抽象概念的无限性,现实情境的离散性难以表达直线的连续性。由于数学“是忽略了物质的具体运动形态和属性的抽象结构与模式”,教师要善于提炼情境中包含的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所谓“数学化”,简言之,即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将实际材料组织起来。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创设问题情境,重视数学与外部的联系,而且特别要重视数学内部的逻辑联系。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教学不要教孤立的片段,应该教连贯的教材。”

创设问题情境的学习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到严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这样既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又有利于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发现的拟真过程,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在以上“直线”“集合”和“角”的概念教学中,都有一个从具体情境到抽象数学模式之间“数学化”的提炼过程。而数学化的过程不同程度经历辨别、分化、类化、抽象、检验、概括、强化、形式化等步骤,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核心价值——数学化。

3.防止负情境

低级庸俗与科学性缺失的情境实际是一种负情境。我们曾经见过这样的案例。

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唐诗,当讲到“柴门闻犬吠”时,要求学生创设情境,模仿大狗吠、小狗吠、单狗吠、群狗吠,教室中一片狗吠之声。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假分数》的时候,她为了体现新课程“创设问题情境”的要求,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

师:母亲的年龄大,还是儿子的年龄大?

生:母亲的年龄大。

师:如果“儿子的年龄比母亲的年龄大”,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生:假的。

师:好的。既然“儿子的年龄比母亲的年龄大”是假的,那么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根据概念的定义规则,定义概念的外延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相同,否则就要违背了“定义应该是相称的”这一规则。从逻辑思维的角度,该教师犯了“定义过狭”的逻辑错误,即属加种差的外延小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因为不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是假分数,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也同样是假分数。如同负数比零要小,负情境要比零情境的教学效果更差。

此外,形式主义也是当前创设情境的大忌,也是一种负情境。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等可能事件》时,它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刻意地用电脑课件去取代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地位从操作主体变成局外看客,把数学教学的直观性从最强的“实物直观”降低为等而下之的“影像直观”。

在数学教学中,当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时候,若用屏幕上有限的“形象”代替了启发学生的数学“想象”,用屏幕上个别的“具体”取代了启发学生的数学“抽象”,用屏幕上的快速推导,取代了板书教学中边写边想师生互动的逻辑渐进过程,反而会减弱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训练。

四、问题的解决

回到开始的问题,本节课教学的直线是初等几何的一个原始概念,是定义其他几何概念最初的出发点。在D.希尔伯特的公理化体系《几何基础》中,直线是从现实原型中直接抽象出来的不加定义的概念。它的基本性质是用一组公理来表述的。

首先,必须明确“直线”概念的教学中有三个要素:直;无粗细可言和无限延伸性。“直”可以通过教具演示、通过与“曲”的对比使学生认识。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中作如下演示:取出一根绳线,用两手握着绳线的两端,先使其成悬链线,再将它拉直,让学生体验“直”。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墙角线以及黑板与墙面的交线认识直线“无粗细可言”。虽然以上列举的绳线、墙角的交线都不是直线,但通过他们的演示分别显示了直线的部分本质属性。

除了上述教学方法外,还要进一步增强直观,增加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活动,以增强对“直线”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可以设计如下方案:

1.用直尺在黑板上的两点间画线。用拉紧的粉线在两点间弹线。同时,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的两点间画线。指出:这样画的线都是线段。

2.让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明确:线段是直的(而不是弯曲的);线段有两个端点;通过“肉包子打狗”的趣味演示:狗要获得前面的食物,所走的路线是直线,还是曲线?为什么?由此得出“在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形象风趣的比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画有各种线的卡片,让学生辨别: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4.让学生从周围环境里找出线段。

5.让学生将画出的线段向一方延长,再延长……告诉学生:线段向一方无限延长得到的图形叫做射线;线段向两方无限延长得到的图形叫做直线。从而认识:射线是向一方无限延伸的,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直线没有端点。

6.要求学生用直尺画直线,过一点画以及过两点画。获得“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的感性认识。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先通过直观教学认识有限的图形;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活动,画图操作和想象,认识无限的图形。无限的概念运用直观教学难以奏效,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把握。

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但不能处处都强调机械地创设情境。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理智的引路人”,以科学的精神,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数学能力。

下载重组热潮中的冷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组热潮中的冷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热潮

    本报综合消息 物装中心——8月15日下午,召开班组长以上人员会议,传达贯彻公司干部大会精神。会议宣读了集团公司党组《关于向镇海炼化学习的决定》和《关于向李安喜同志学习......

    留洋深造冷思考探讨

    借意大利超级杯足球赛举办的东风,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领导上周在北京密会意大利足协主席。据称,双方就中、意两国足球的全面合作计划达成共识。按照设想,体育总局将投入 3000万元......

    毕业考试后的冷思考

    毕业考试后的冷思考 今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检测试题,70%以上知识与书本没有直接关系。考试结束后,许多老师纷纷抱怨:这样的语文考试还让我们这些语文老师今后怎么教。真的是试......

    关于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冷思考(xiexiebang推荐)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某些教师对课程理念方面已有一定的理解,但在教学实践的落实中存在着距离,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照猫画虎的问题,表现在数学教学中重视问题情境创设,轻数学化训......

    让个性在文本重组中张扬

    教学片段一:闯关游戏:我会演课件出示体现四季风特点的四段文字,学生边看大屏幕边听老师朗读,在头脑中想象老师描述的情景;然后再听课件录音,边听边做动作、演感受。如春季的风:“春......

    并购重组中的注意事项总结

    本文介绍了并购重组业务操作中的法律风险及律师在收购公司中所起的作用,供大家参考。 一、资本、资产方面的风险 (一)注册资本问题 目前,随着新公司法对注册资本数额的降低,广......

    冬学热潮倡议书

    冬学热潮倡议书 篇一:掀起冬学热潮‛倡议书主办:高一教学三部 ————— ﹦☆﹦ 2011年12月 ﹦☆﹦ ————‚掀起冬学热潮‛倡议书老师们、同学们: 刚刚过去的期中模块考试中,我们......

    冬学热潮倡议书

    篇一:掀起冬学热潮”倡议书主办:高一教学三部 ————— ﹦☆﹦ 2011年12月 ﹦☆﹦ ————“掀起冬学热潮”倡议书 老师们、同学们: 刚刚过去的期中模块考试中,我们取得了不同层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