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解放思想引领哈密的跨越式发展
以解放思想引领哈密的跨越式发展
郭振雪 王金风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为新疆的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吹响了号角。素有“西域襟喉,嘉关锁匙”的哈密同样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任。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哈密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全地区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热切期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不利于实现哈密跨越式发展的思想桎梏,才能为哈 密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首先要实现全区人民自身素质的“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人的素质对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目前,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国家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哈密而言,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今年六月份召开的地委扩大会议上,地委提出要继续实施农牧区义务教育免费、寄宿制学生补贴生活费政策,对困难地区中职学生免除学费,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扩大内地高中生和中职生规模,重点建设一批中等职业学校,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扩大内地高等院校在新疆和新疆高等院校在内地招生规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这无疑将对哈密地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将为哈密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进一步解放思想,就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为哈密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确定河南为对口支援哈密省份,这为哈密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援,但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各级政府是动员全地区人民奋发有为、实现哈密跨越式发展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内因中的“内因”。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政府还不能完全肩负起哈密跨越式发展的重任,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的转变不到位,没有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因此,要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各级政府首先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哈密的跨越式发展服务的思想,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实现“效能革命”,使各级政府成为全区跨越式发展的合格“领路人”和 优秀“服 1
务员”。
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哈密的跨越式发展,既要有超常规的胆识、魄力和勇气,也要有超常规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会议为全疆的跨越式发展制定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哈密也将从中受益匪浅。但是,哈密的跨越式发展要立足于区情,在用好、用足中央和自治区优惠政策的同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一系列适合哈密跨越式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郭连山书记六月份在地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为哈密的跨越式发展描绘出了美丽的前景,是哈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全区人民所要做的就是在哈密地委的坚强领导下,统一思想,加快行动,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为哈密的跨越式发展尽心尽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哈密的跨越式发展是为全区人民造福,但是哈密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是科学的,是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的,不发展没有道理,硬发展同样没有道理。我们不能为了眼前和局部利益而实行盲目、重复和低水平的跨越式发展。众所周知,哈密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森林覆盖率仅为1.27%;水资源相对比较短缺,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还需要做大量而繁重的工作。与此同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在这样一个生态脆弱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难度可想而知。但无论如何,生态优先,环保先行,是哈密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坚守的底线。郭连山书记在地委扩大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实施水源、土地、森林、草场等生态建设项目,抓好各类人工林地的管护,建设绿洲生态防护林体系,构筑绿色生态屏障。这充分体现了哈密区委、区政府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理念和决心。我们相信,在地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区人民的努力下,一个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哈密一定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告诫全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形势逼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小进也退。当前,我们要做好思想解放的大文章,以更广的视野、更大的气魄推动全区人民的思想大解放、行动大解放;以敢为人先、敢开风气的锐气,激发全区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全区人民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现哈密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解放思想,促进跨越式发展范文
解放思想,促进跨越式发展
2008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大跃进,大发展的一年,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关键性的一年。在2008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百年期盼的奥运胜事,华夏儿女欢心鼓舞,共镶胜举。
2008对于广大淮化儿女同样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2008淮化人迎来了企业的第三轮大发展,第三次创业。是淮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性一年。在2008年,我厂的各项工作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销售收入屡创佳绩。各项改革措得到有效贯彻,各项基础建设工作快速有序进行,整个企业充满了活力,欣欣向荣。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中央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的提出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这就为我淮化大力发展替代清洁能源,建设具有自主特色的全国最大煤化工基地提供了政策导向和难得历史机遇。集团公司领导股份公司领导审时度势,做出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步伐,深入推进各项改,全面解放思想促进跨越式的重要决定,为淮化未来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全厂干部职工,个个激情澎湃,斗志昂扬,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淮化集团第三次改革的洪流去。
为了充分激发广大的职工的主人翁热情,集团公司领导、股份公司领导,做出了深入开展以“解放思想,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的大讨论的英明决定。活动一经开展,便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掀起了一场大讨论的热潮。广大职工主动投身到大讨论活动中去,认真学习集团公司下发的各项文件,领会文件精神,并将学习的成果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实践,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大职工结合我厂开展的“管理年”活动,依据自身的工作经验,运用大讨论活动中的各项重要成果,积极献言献策。一时间,各种各样的合理化建议,整改措施,纷纷涌现。为我厂未来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是“解放思想,促进跨越式发展”成功实践。
淮化集团是一家有着50余年历史的国有大型企业,在过去的50年中,一辈又一辈人淮化艰苦奋斗,创造了无数辉煌的业绩,取得了无数令人瞩目成就。没有他们辛勤的汗水,便没有今日淮化的发展壮大。历经五十年的风雨,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在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国民经济保持稳定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随着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更全面和深该的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去。这样的历史背景条件促使着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促进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加大改革步伐,加速经济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尽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下要求我们淮化儿女要紧抓历史机遇,加快改革步伐。然而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定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们讲的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的情况,解决新问题。所以我们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淮化的实际进行各项改革。淮化集团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的国有大型化工企业,在国内化工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声誉。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其旧有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一切严重的束缚了淮化的发展,因此淮化想要发展就必须进一步的解放思想,打破旧有的制度和陈规,勇于改革,锐意进取,步子要大,步子要快,要敢于承担风险。我们欣喜的看到在解放思想的大旗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准则。各项改革措施得以顺利的实施,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改革的道路必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只要高举解放思想的大旗,任何问题都不会成为淮化改革和发展的障碍。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路上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在淮化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永远不会是一番坦途,定要历经风雨,跨越坎坷。当新问题不断的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本着解放思想的原则,以时代的眼光看待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敢于大胆创新,敢于与旧有思想做斗争。同时更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牢记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的目的是达到如实把握客观事物的原貌,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思想理论。因此我们在对行不同问题时一定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在改革路上踏步前行的同时理应该时刻牢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准则,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和解决问题。
解放思想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只有尊重实践才能选择正确的路线,因此这次在全厂范内发起的大讨论活动才能具有其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集团公司领导,股份公司高瞻远瞩,深刻认识到要想广泛的实践“解放思想,促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思想,就必须广泛的依靠群众的力量。要能仔细的聆听基层的声音,了解基层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全面的发现在改革中的各种不足与错误。做到不搞一言堂,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做到兼听则明。同时认真的分析,从基层反映来的各位思想意见,以实践来检验各种改革措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解决各种问题。
过去一段时间中,由于种种原因和历史遗留问题。淮化的发展已经远远无法跟上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步伐,已经渐渐远离了时代要求。但是广大淮化儿女在集团公司领导,股份公司领导的带领下,坚定信心,鼓足干劲,要用最短的时间弥补过去发展停滞所留下的差距。雄头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解放思想精神的指导下,淮化人认识到要想赶上差距就必须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而跨越式的发展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理论做为指导,否则只能是盲目的英雄主义,必定要摔跟头,犯错误。
我们今天所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与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时期的“赶超型”战略不同。必以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准则着,使用科学的发展手段。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如今的“解放思想,促进跨越式发展”的浪潮中,我必须以冷静的头脑处理一切问题,在促进发展,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强调认清所处的现实情况,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要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所以淮化在淮化的发展中要更加注意自身的社会责任,在获得经济利益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让子孙后代拥有一片碧海蓝天。要加大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投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淮化发展的成果,为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入,提高自己的科技竞争力,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和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开发出一批,适合地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变过去人力密集型,为技术科技密集型。由过去单纯的提供低端的,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基础化工产品,转变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进而转变到提供专利授权,提供技术支持的全新盈利模式。
在“解放思想,促进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加大经营管理的改革力度是有效而且必要的措施。淮化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摒弃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各项陈旧过时的制度。要进行管理手段和方式的全面创新,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现状,实现主辅分离。全面减轻企业负担,做到轻装上阵。优化人力资源,估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减员增效,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一改过去机构繁多,人员臃肿,办事效率低下的不良状况。真正的做到人尽其材。加强成本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制止各种浪费现象。加强人员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努力塑造一个积极进取,和谐团结的企业文化氛围。
让我们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实际行动促进跨越式发展。
让我们点燃创业的激情,发挥创造的灵感,坚定艰苦奋斗的信心全身心的投入到淮化集团第三次改革的浪潮中去,在改革的波涛中扬帆远航。
第三篇:以名师讲坛引领群师“跨越式”发展
摘要:师资培训工程是促进教师成长发展的一项核心工程。本文针对现有地理教师培训机制,探讨如何建立一种长效互动、新颖合作的发展平台,实现打造一大批名师团队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师培工程;互动合作;名师群体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8-013-22012年相城区地理学科“大家学堂”在阵阵掌声中圆满收官。本次活动有幸聆听了江苏省地理特级教师廖书庆老师的一节高三复习课《流域的综合开发》和“适合自己所教学生实际情况的课才是好课”的精彩讲座,深切感受到了廖老师风采:行万里路,采撷天地智慧;注爱生情,构建高效课堂;大师风范,造就桃李满天下。自2005年以来,区教育局不间断地举办了每年一度的地理学科“大家学堂”培训活动。先后邀请了荣苓、邵俊峰、廖书庆等大家名师来区开设精彩的讲座,对全区地理老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艰难而不断前行的地理师培工程
“大家学堂”培训,至今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回顾历年的这项工程,确实体会到了对全区地理老师的引领和提升作用。无论是从课堂细节的渗透,还是对学科研讨的深入强化,每一次“大家学堂”活动,参会老师都感到自己的严重不足,从而深刻反思,并在会后加强各自的学习与研究工作。在新课程实施以来的近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区内同行深深感受到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必要性;每年都能积极参与到这项难得的充电活动中,渴求从行家和大家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细细回顾这些年的师培工程,本人有以下几点深深的体会。
(一)“名师工作室”运行流于形式
相城区几所学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逐渐培养出了一些区级和市级甚至省级知名教师。从区到校各级领导也都设想发挥这些名师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成立了对应学科的《名师工作室》,刚开始时也确实组织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学术研究活动。“师徒结对”、“青蓝工程”等搞得热火朝天;可现在的状况是,名师工作室常年是大门紧关,已经难得看到一两次的学科活动了。也许是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也许是限于日常教学工作实在太忙,现在的这些工程都已流于形式了。即使是偶有学科相关活动,也只是名师自己的一些个人汇报与展示活动。真正的辐射带动作用已经渐行渐远、日益降温了。
(二)“宴会式”讲座只是昙花效应
八年来的师培工作,请进了不少的名家大师,带来丰富多彩、富有生气的鲜活动气息。但总感到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每次活动时,大家都有一种强烈的差距感与惭愧心态,可活动过后的个人钻研往往就是几分钟的热度,然后就是迅速地冷却。缺乏一种持之以恒的热情与耐力。就像参加宴会一样,各种花式繁多的菜肴一鼓而上,只是有了一点味蕾的刺激,还没来得及消化吸收,就已迅速撤下,真有一种食难尽兴的感觉。何时能将活动常态化、持续化,达到持久发展的境界,一直是本人的期盼。
(三)独舞的辉煌,何时才能成为团体的演出
这几年,区里请来的确实都是远近闻名的大师名家,也确实带来很多新鲜和富有时代价值的成果。邵俊峰的专业讲座富有大师风范和高屋建瓴的引领意识;廖书庆的精彩课堂,让听课的同行如同走进了一幅山水画廊,令人流连忘返。可培训活动之后,本区的地理同行们仍然没有见到太多进步与发展。大师的真经并没有被大家所禅悟,自我修炼的功果仍然停留在起步的阶段,少有脱颖而出的来者。本区地理老师都十分了解的常熟中学地理群体发展效应,在我们相城区仍然没有发生多少化学反应。本人十分期待我区的地理年轻教师们也能像常熟市中学的地理组一样,在沈国明和邵俊峰两位大师的引领下,形成群体式跨越式发展提升。
二、策略建设——师培工程的未来之路
总的来说,区教育主管部门举行的“大家学堂”师资培训,确实是希望老师们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最终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鉴于此,我感到相城区的师培工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多做考虑,也许效果会有所不同。
(一)双向互动式的长期工程更具实效
近几年的师培过程,让我们确实领教了大师不同凡响的水平,也体会到我们的不足与差距。但如果改变一下培训模式,变一年一度的短期指导为细水长流的长期交流,是不是更能保持老师们不断进取与自我提升的热度;教育教学本来就是一项长远工程,师资培训也不例外。不妨建立一种大师与普通教师的长期师徒或师友关系,相互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互动探讨,走出去或请进来,采取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我想本区地理老师的业务水平肯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常熟、姑苏区与相城区都是邻里区域,路途并不算远,沈老师、邵老师和廖老师的热情态度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采用这样的常规互动交流的方式还是具备条件的。
(二)“点课”求教与“鞭策”自促,建立合作发展平台
不妨建立一种“点课”培训体系,即由区局出面,定期组织本区地理老师,以“点课”形式请这些大家名师来区来校进行示范课堂演示,选定一个课题,先让大师们上示范课,再让普通老师上同一节课,然后请大师点评指导并提出建议,这样更能有针对性地找出“点课”老师的不足,让其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发展;当然大师与点课老师也可以颠倒上课顺序,点课老师先上后学,当可获得不同的感悟。“鞭策”自促与“点课”求教是相关的,即大师给普通老师定期下达发展任务,让普通老师在自我发展计划与大师督促的双重压力下,强迫自己进行学科钻研,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普通老师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通病——懒惰与自我放松。
(三)双向兼容的新型“名师青蓝工程”
“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也是普通老师发展的目标方向,从大师与行家身上可以高效获取促进自己发展提升的营养。其实,反过来在与大家和大师的双向交流过程中,大师们也会从普通老师身上学得一些新的有用的东西。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也都有自己的短板。大师与大众的交流,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不妨采取如下方式:以某一名师为导师,组织具有一定梯度的若干老师,建立一个学术研究群体,从老到新形成梯次,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技能进行系统研究;变名师的个人研究为名师带头——群体参与的团体学术探讨。这样做的好处是,将来名师们退休后会有更多的接班人走上前台,形成更广泛的名师群体,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事业长盛不衰,健康发展,也才能让更多来者超过前者,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
今年的师培工程早已落下帷幕,但从廖老师的一节精彩的复习课和讲座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要想成长为一个合格或优秀的地理老师,自我钻研与虚心学习是个人发展的两条最重要的途径;而全区地理老师的群体发展,更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效的培训与发展工程。其实,我们身边的名师行家有很多,过往的各种活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我们应该在请进更多名师和行家的同时充分利用区内名师资源,开展更广泛的系统青蓝工程,让相城地理教育事业朝着更光明的发展方向快速前行。
第四篇:11-4 经验交流:以特色文化建设引领学校跨越式发展
以特色文化建设引领学校跨越式发展
作为广东省省属中职学校的龙头、广东省发改委确定的全省重点发展的十所中职学校之一的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几届领导班子秉承以文化内核引领学校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打造学校品牌的办学理念,在湛江中职教育界独领风骚,谱写了一篇篇文化强校的华丽篇章。该校的办学成绩也得到上级主管领导的大力赞赏和广大中职同行、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2007年2月,省教育厅李小鲁副厅长亲自召集全省36所省属中职学校校长,在该校召开广东省省属中职学校校长现场研讨会,盛赞该校在艰苦的企业办校的背景下,大刀阔斧改革,学校迅速走出困境,实现了办学转型,扩大了办学规模,增强了办学实力,拓宽了发展空间;2007年4月,广东省农林类职业院校办学经验交流会在该校召开;2008年举办教育部“08年德奥全国重点中职骨干校长高研班”现场研讨会;每年还有几十所中职学校到该校参观交流。系列成绩,奠定了该校在全省中职学校的排头兵地位。
一、文化引领:在清新雅致的氛围中潜移默化
文化是流淌在人们身上的血液。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治校理念是凝固的优秀文化,必将对学子产生积极影响。省农工商学校,坐拥湛江职教园区、世界地质公园湖光岩、海洋大学、热带植物园、海峡两岸热带花圃、众多科研院所。这里,湛江西部一座新兴文化科技教育城已显雏型。湛江市面积最大、环境最优美的中职校园,得天独厚的育人环境,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空气、淡淡的花香,湖光的美景、东海的浩淼衬托了校园的雅致与自然,笔直宽阔的南国“椰路”、典雅别致的艺术长廊、错落有致的实训中心、古色古香的校史展览、现代气息的科技作品、严谨规范的技能操作、紧张激烈的球场竞技,一幕幕典型的校园景观让我们不由地感叹:年轻学子的每一颗细胞都浸润在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中!
“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让学生学会在‘做事里面求学问,在工作当中学做人’,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想象、高超的技艺、优秀的品质。一句话就是学会生存,这就是我们对技术人才的基本定位。”该校校长杨明廉如是说。从“志学、思齐、博雅、崇真”的八字校训,到“厚德务实、开拓创新”的治学方针;从“家庭、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共同教育,到“学校文化企业化、学生品行员工化”的教学与市场接轨;从倡导自主思维的课堂教学到挥撒生命激情的课外活动;从大西北的粗犷豪迈到南国的宁静幽雅;多元的文化犹如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四面
1八方的学子来到了这里,用思想的激烈碰撞成就了今日的农工商学校——国家级重点职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9000多人的在校生规模。
二、文化探索:在精彩纷呈的活动中缔造和谐
文化是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通过开展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生命的生长,是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更是学校义不容辞的义务。以课外活动中心为龙头,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是该校文化建设的重头戏。杨校长介绍说:学校现在有21个学生协会、8个学生运动球队、15个课外活动小组、3个文学社团,每年都定期开展知识竞赛、书法、绘画、摄影、义务维修、球技交流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不同的舞台展现自我,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让他们能自信的走出学校、走向社会。
一年一次的科技文化艺术节是该校文化建设的常规戏。该校每年举办文化艺术节,3000多件艺术作品,大型文艺演出,彰显了该校艺术教育的成就,也使学生在艺术创造中陶冶了心灵。近几年,随着工科专业的举办,文化艺术节又加入了科技的元素,改为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年轻学子提供了展示创造力想象力的最好舞台。
艺术团和礼仪队是该校的一块知名品牌。舞蹈班是艺术团的核心,早在六年前,农工商学校在办学机制上大胆创新,引进北师大舞蹈教授、国际舞蹈金奖获得者蒋俊教授联合举办舞蹈升大和就业班,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舞蹈苗子。艺术团是常年活跃在该校文艺活动的中坚力量,校内丰富多彩的文艺晚会他们是不可缺少的主角,幽静的校园因为有他们的身影而显得勃勃生机。礼仪队更是学校一道别致的美丽风景,学校的大型活动、会议,都留下她们的倩影。
“英语角”更是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不可多得的点缀。学子休闲广场,在欢快跳动的喷泉浪花旁,经常活跃着一张异国的面孔。英语角活动别具一格,你看,外教正一面教导学生制作“西式”餐点,一面与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还热情的招呼我们品尝他的“杰作”。文化在这里真的没有国界。“润物细无声”,难怪毕业于该校普师班的广东电视台知名主持人蔡紫芬曾这样评价母校“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给了我难忘的三年,尤其是学校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我放下自我,走向一个又一个的平台,最终走进了今天的这个大舞台。”
三、文化传播:在交流碰撞中孕育新的希望
文化是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泉,它的本质是开放的,在开放交流中彰显其生命力。文化的广为传播源于其特色和品牌。以舞蹈班为核心的艺术团,承担该校对外文化交流
活动的主要任务,也是湛江市大型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主角。该校在大力开展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不失时机的弘扬“开放兼容、勇立潮头”的湛江人文精神,把文化的种子撒播到了广东乃至全国的城乡角落。2008年5月18日,该校艺术团承担了湛江市红十字会筹办的“奉献爱心、情暖灾区”为汶川大地震募捐的大型慈善公益晚会;2008年11月,该校歌舞《世纪春雨》参加了第五届广东省“山洽会”大型演出;2010年4月18日,该校承办了由广东省地质管理局、湛江市地质协会等单位在湖光岩举行的“地球日”活动的现场演出;2010年5月17日-6月28日,该校承办了中国电信湛江分公司“信息化农垦行”系列活动演出;2010年10月19日,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三国演义》等电视剧执行制片人李松桥携CCTV《星光大道》剧组成员与该校签署演出合作协议,挑选学校40名学生舞蹈演员参加2010年广西十万大山森林小姐选美大奖赛舞蹈演出,该校负责《上思起航》、《森林之歌》和《大山的儿子》舞蹈节目的演出任务;2010年11月12日,该校艺术团30多名师生参与了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演出。近年来,学校参与湛江市组织的“文艺下乡”、“固本强基”、“扶贫帮困”等各类演出活动上百场。
文化建设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增强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吸引了省内外学子慕名前来就读,文化建设也使优秀学子脱颖而出,学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98届毕业蔡紫芬--南珠小姐亚军、花城小姐冠军、广州电视台知名主持和知名赏,林樱子——国际舞蹈南方赛区冠军,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这所有着56载悠久历史的学校,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突出的办学成就,既为我们交出了文化建设的满意的答卷,也使9000多名学子在学校优雅的文化孕育及高品位的文化传播和体验中崛起人生新的希望。
(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孙远辉)
第五篇: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张华
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及其所产生的巨大的乘数效应,已经引
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在世界文化与经济、科 技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从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对文化企 业的效益与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方面的 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持续稳定具有根本支撑作用。
一、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直接产物,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 步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开拓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带动了文化产业向更广、更深的空间发展,科技进步深化了文化产 业的内涵。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会拓展出新兴的消费市场和就业空间,为传统文化产业发 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代高新技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二十世纪以来,印刷复制、录音 录像、电子排版、网络传输、数字化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文化艺术品可以批量生
产。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渗透,使文化产业出现多种形态。最典型的就是互联 网的出现使其成为第四媒体,并由此产生了网上电影、网上出版、网上论坛等一系列新的文 化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它是知识经济时代 的先导性产业,它已经成为提供知识、教育、审美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
(二)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展与应用,促进了当代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技术领域的数字革命对文化的形成、交流、传播、演变、发展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信
息技术已经成为媒体、影视、演出、娱乐、广告等文化产业在制造、传播、营销等方面离不开的工具。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中,有很多值 得我们去重新开发和演绎的作司凡科技的进步,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可能。不断的科 技进步,为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技术支持,产生了一大批的文化精品,为传统文化的 推陈出新,增强其发展后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广西桂林推出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 《印象刘三姐>,通过聘请专业的导演和技术人员,通过对光、电、影等新技术的运用,产生了
美轮美免、迷幻离奇的影像效果。这一山水实景演出获得了首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 地”、“10大演出盛事奖”等多个奖项,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科技创祈和技术进步优化和提升了文化产业结构
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各种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的融合,构建了新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培育出新的文化消费群体。同时,它还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文化产业 更新换代,日益向技术密集、信息密集、知识密集型发展,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的新业态〕 二十世纪后期,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文化消费的大变革,诞生了以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 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经济,网络服务提升了文化产业的附加值。数字技术应用于传媒产业,使 传媒产业迈人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让数字出版、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成为新的 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增值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数字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更
是造就了一种全新的传媒形式—网络传媒(包括电脑互联网络和移动网络)。数字技术还在更广领域创造了具有超强互动、服务个性化、传媒分众化的“数字新传媒,如数字照相 机、数字摄像机、MP4播放器、3G手机等。
另外,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如多媒 体设计、网页设计、游戏设计等,离开高新技术的支撑,其发展是无法想象的,更谈不上产业
提升。Photoshop、nash、CorelDraw、3DsMAx、iliustrator、Drearnweaver等设计软件的开发,让
文化产品的设计师们更加得心应手,为人们享受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提供了可能。技术的 进步,不但使得文化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世界随时享用成为可能,同时,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结 构优化。
(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体现国家核心竟争力的重要内容。
而是否有高新科技支撑,成为检验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发展规模和发展前景的一个重 要指标。发达的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推动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 步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文化产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 场和获取利润的能力。就提高创新能力来讲,科技创新本身就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而文化 内容的创新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产品形式的推陈出新更是与新技术开发密切相关。科技 创新是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利用科技创新甚至可以开发出新的需 求,拓展出全新的市场。
高新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传播、销售等环节中的应用,有利于降低绝对成本和相对成 本。要想充分发挥资源效益而不破坏资源与环境,也只有通过高新技术应用才能实现,技术 创新是文化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证。
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科技进步对提升国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起到了
„呀不可估量的作用,科技成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二、河南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面临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20(巧年首次发布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表明,2(X)5年,全国有九个省市文化 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00亿元,河南省跻身其中。事实表明,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成为河南 经济强省目标的强力助推器,是顺利实现“两个跨越”的重要保障。
不过总体来看,河南文化产业近年来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就现阶段来说,河南省的文 化产业与发达省份还有一定差距,还处在初级阶段,尚需大力开发。
(一)文化产业管理模式落后
尽管这几年我们下了很大决心要在体制上进行改革,大力解放文化生产力,但整体上进 展缓慢,效率低下。在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上,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仍 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存在着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弊 端,政府管理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造成管理的错位、越位、缺位。行政色彩浓厚,市场意
识淡薄,不是找市场,而是市长,一切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的,致使文化发展缺乏活力和竞争 力。在投资问题上,主要依靠政府,尚未真正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实践证明,只有从根本上破除制约文化发展体制性障碍,文化生产力才可能得到充分的解放和发展。
(二)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
作为一个中部省份,我省发展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从整体上看,河南文化产业总量小、比 重低。2005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39.64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
而全国部分文化产业发达省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占到6-
7%,相比之下我省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同时,河南文化产业还缺乏拳头产品和重点企业。具体讲:河南大型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在文化市场上市场份额小,竞争弱;资金规模小,软、硬件水平都较低;创新少,精品少。虽然一些文化企业已初具规模,如河南文化影视集 团,河南报业集团,河南出版集团等,但与全国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相比还有很大距离。总 之,河南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还很大,但
后劲十足,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三)文化产业产业结构失衡
河南省文化产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结构不合理,主体产业所占比重偏低。我省文化 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者的增加值之比为21.8:7.2:71.0,全国平均水平为24.7: 2
3.3:52.0。从中可以看出,河南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一一核心层与外围层构成的“文化服 务”仅占29%,远远小于全国48.0%的水平,特别是包括新兴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与居民生 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及其他文化服务的外围层所占比重太小,仅为7%。核心 层比重比全国水平低近3个百分点,外围层比重低16.1个百分点,形成了“核心”不够核 心,“主体”达不到主体的局面,直接影响了全省文化产业的规模。
三、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现代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撬动其发展的是创意,支 撑其发展的是科技。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依靠科技 创新推动现代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以企业为载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最终要落实在载体和产业链上。要积极实施项目拉动,重点建设和 引进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并努力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垄断,培育 一批创新能力强,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集群 战略。任何产业实际上都由一系列产业链条组成,并通过链条之间互动使企业得到发展壮 大。
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同样需要集群。在集群内,容易产生专业知识、创意、技能、市场资 讯等方面的积累效应,使文化企业在相互学习、合作、竞争中共同繁荣。集群内物质资源共 享,则可大大降低文化企业生产成本。产业集群还会强化企业创新动力,实现规模扩张。文 化产业上下游各个点相互依存和协作,又可拉长产业链,使文化产品得到深度开发,不断增 加附加值。
(二)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建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机制
要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品交易市场等措施,规范文化产业管理体系。运用财 政、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企业增加科技投人。要利用法律武器,加强对文化产品核心 技术的保护,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要积极发挥消费 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民族文化产品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有力支撑。要特别 重视中小企业的创新力量,通过引人风险投资基金等手段,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创 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科技主管部门要制定政策法规,促进科技成果向文化产业转化,引导高 新技术进入文化领域,不断实现科技创新。
(三)加强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建立开放的科技文化体系
要认清我省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加强和先进国家的技术
交流。通过建立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尤其是国外先进的技术,将其与国内的文化
产品和服务相结合。吸取国外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扬长避短,促进河南省文化产业 的跨越式发展。
(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