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哈姆雷特》第二幕分析
《哈姆雷特》第二幕分析
《哈姆雷特》的第二幕主要讲述的是哈姆雷特日渐疯癫了起来,国王和王后召见了哈姆雷特旧日的好友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吞,要求他们去陪伴哈姆雷特并找出他疯癫的原因。而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则把哈姆雷特写给奥菲利亚的情书给国王和王后看,并向两人说明了自己觉得哈姆雷特发疯的缘由是因为失恋的观点,且向国王、王后两人提出试探与保证。同时,哈姆雷特见了两位好友后,觉得他们只是受国王之命来监视他而并非真心实意地来关心自己,便对他们一番连讥带讽。最后来了几个剧团演员,这让哈姆雷特十分高兴,并教授了演员们一段台词,让他们准备为众人排一出戏。哈姆雷特暗自决定利用这出谋杀戏来试探国王和王后。
本幕主要出现了十个人物,分别是波洛涅斯、雷奈尔多、奥菲利亚、国王、王后、罗森克兰兹、吉尔登斯吞、伏底曼德、哈姆雷特、伶甲。
其中主要情节有波洛涅斯向国王和王后信誓旦旦地禀告说哈姆雷特的疯癫的因由是失恋了还以他的首级作为担保,从此处情节我们不难看出波洛涅斯是一个自大以及断章取义的人,单单凭借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两人之间的情书来往,就断言哈姆雷特是为情所困而致癫狂,甚至在国王王后面前附上自己的头颅作为保证,这样的他未免太过可笑。
还有的就是哈姆雷特与旧日好友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吞的会面,在这个过程中,哈姆雷特很快就对好友产生了怀疑,旧日的友谊已不被哈姆雷特所信任,虽说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吞确实是受国王和王后之命前来探望,但倘若是以前那个单纯善良和理想主义的哈姆雷特,我相信他必定不会质疑曾经的好友们,而此处则很好地体现了父亲死亡后的种种对哈姆雷特的重大影响,首当其冲是哈姆雷特性格中向复杂化和多疑化的转变。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哈姆雷特精心策划的谋杀戏,伶人们的这一场戏对后面的剧情发展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把哈姆雷特一直以来隐忍的内心斗争逐渐地明朗化起来,最主要的标志是对王后的当面质问。
第二幕以哈姆雷特决心利用谋杀戏来试探国王和王后结尾,给观众产生了强大的期待感和悬疑,更把整个故事的发展推向一个白炽化的高峰,让我们更加期待这场复仇之路的走向与发展。
第二篇:《哈姆雷特》分幕主要内容
分幕主要内容:
第一幕:丹麦国王去世,王位由其弟弟继承,并与皇后结婚,王子哈姆雷特沉浸在丧父之痛中,并对叔叔和母亲的婚姻表示极度愤怒与不耻。此时,他被好友告知其父的鬼魂在午夜出现,当晚便去见了鬼魂,其揭露了现任国王杀兄篡位的罪行,哈姆雷特大为震惊,当即表示要为父报仇,并决定装疯。另外,朝中元老波洛涅斯的儿子启程去法国,临行前告诫他的妹妹奥菲利娅不要再与哈姆雷特王子交往下去,因为王子没有真心,只是玩弄她。之后波洛涅斯也命令女儿和哈姆雷特断绝关系,软弱的奥菲利亚决定顺从父亲。
第二幕:哈姆雷特的疯癫行为引起众人关注,国王和王后召见了哈姆雷特昔日的两位同学兼好友,要求他们去陪伴王子,并找出其行为怪异的原因。此时波洛涅斯求见国王和王后,将哈姆雷特写给其女儿的情书给两人看,认为他的发疯是由失恋引起的,国王不太相信,决定用奥菲利亚来试探哈姆雷特。同一时间,哈姆雷特见了两位好友,并敏锐的发觉他们是国王派来监视自己的,连讥带讽得骂了二人。这时来了几个剧团演员,哈姆雷特很高兴,当场让其中一个演员念了几段台词,并让他们排一出戏给众人观看,暗自决定利用这出谋杀戏来试探国王。
第三幕:国王和波洛涅斯决定利用奥菲利亚试探哈姆雷特,并躲在门后偷听,岂料被哈姆雷特发现,得知奥菲利亚骗他,大为震怒,狠狠的骂了她一顿。此后,戏中戏开演,国王看到自己的罪行被搬到舞台上,惶恐不已,匆匆退场,由此哈姆雷特确定国王就是凶手。国王退场后当即决定将哈姆雷特送到英国,并在无人时向上帝坦露罪行。哈姆雷特受母亲召唤,在去见王后时看到毫无防备的国王,觉得这是个刺杀国王的好时机,但他以为国王在忏悔,此时杀他就会把他送到天堂,因此放弃了这次机会。他走到王后的起居室,而波洛涅斯又躲在室内的帷幕后偷听,被哈姆雷特误以为是国王,一剑刺死。而后哈姆雷特慷慨陈词,揭露国王罪行,痛斥母亲的不忠和乱伦。
第四幕:克劳狄斯以波洛涅斯的死为借口,将王子送往英国。秘密地嘱咐英王将王子处诀。王子在途中偷拆开了信件,知道了其中的秘密,于是偷改了信。第二天他们遇到了海盗袭击,哈姆雷特在混战中跳上了海盗船,后偷偷潜回国内,找到霍拉旭,把一切都告诉了他。
王子的出走与父亲死,使善良的奥菲利亚精神失常。她终日游荡,采花、唱歌,有一天,她想把花冠戴上枝梢,身下的树枝断了,她落入河中溺水而亡。她的哥哥雷欧提斯从国外回来,煽动民众攻打王宫,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老奸巨滑的克劳狄斯把一切都推到哈姆雷特身上。他们得知哈姆雷特回国,便定计谋害他。
第五幕:哈姆雷特让霍拉旭陪他去王宫,途经墓地时,就赶上奥菲利亚的葬礼。看见情人的尸体,内心的悲愤一下子暴发出来,他失去了控制,冲过去跳进墓穴,与雷欧提斯在墓穴里打了起来。克劳狄斯唆使雷欧提斯用毒剑与哈姆雷特决斗。哈姆雷特不顾霍拉旭的劝阻,接受挑战。决斗开始了,哈姆雷特占了上风。在第一回合中,他击中对方一剑,斟上一杯毒酒,以示祝贺。王子急于进行比赛,就把酒放在一墨守成规第二回合中王子又获得了胜利。王后十分高兴地替王子饮下了这杯毒酒。雷欧提斯深知他手中毒剑的厉害,一直不肯轻易往王子身上刺。他在克劳狄斯的煽动下,一剑刺中哈姆雷特。同时哈姆雷特手中的也刺伤了雷欧提斯。
就在这时,王后大叫着倒在地上,中毒身亡。奄奄一息的雷欧提斯在最后一刻良心发现,当众揭发克劳狄斯的阴谋。王子举起手中毒剑刺向克劳狄斯,杀死了仇人,自己也毒性发作倒下去了。让把王位传给福丁布拉斯。
第三篇:哈姆雷特 分析
Analysis on Hamlet’s Character
Abstract:The psychology of human,closely contacted with one’s behavior, is the reflection of his character.The most obvious tensions within Hamlet’s mind are those between his humanism ideal and the inhuman social reality, and between the attitude of optimism and pessimism, on which much of the process of his tragedy depends.In his psychological state,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e moral sensitivity, m isanthrop ic mood, p rofound melancholy and the tendency of fatalism.It is devoted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ntradictory aspects in Hamlet’s character.It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ontradictions are due to the catastrophe that falls upon Hamlet.Key words:humanismmelancholycontradictions;
As one of the four tragedies of William’s, it creates the many tensions within Hamlet’s psychology and behavior.The most obvious tensions within humanism.Hamlet reveal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deal society and the human society reality.It reflects the essence of the time.An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Hamlet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the work.The tragedy, in many aspects, depicts Hamlet’s psychology by the special art,monologues and dialogues.In Hamlet’s psychological state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e moral sensitivity, misanthropic mood, profound melancholy state and the tendency of idealism
Throughout the whole play , we can easily see the contradictory sides of his character.On the one hand , Hamlet is intelligent , brave , prudent and kindhearted;on the other hand, he is timid, careless , and sometimes even a little bit cruel.we can see the contradictions in Hamlet’s character.if we look deep into Hamlet ’ s life before the catastrophe, the task his dead father asks him to fulfill , his perilous situation in carrying out the task and his speculative mind , we can surely get the
answer to it.When the play opens , Hamlet has reached the age of thirty years , and he has received culture of every kind except culture of active life.So when he is called back from the university after his father’s death , the crisis of his life comes on him at the one moment when he cannot meet it.He has a general intention to obey the Ghost , but his conscience secretly condemns this act.He is restrained by conscience or a moral scruple.He could not satisfy himself that it is right to revenge for his father , thus he delays the revenge again and again.When the Ghost appears to him the second time, speaks of his purpose being almost blunted and bids him not to forget , he accuses himself of being tardy and lap sed in time.He couldn ’t understand why he delays and this takes him into shame.He is thrown into the miserable state of being the center of cowardly throughout the whole play.Hardness and cynicism are indeed not part of his nature , but yet , in this crisis of his life , his brooding gloom makes them indubitably present in Hamlet ’s Character.Moreover , he thinks he must be cautious in every movement , as any rash push might endanger his life and spoil the revenge.However ,Hamlet appears too cautious.His habit of excessive reflection over every action comes into the full play.His
highest gift , that is , his reflective mind , instead of helping him , conspires to
paralyze him.His calculating consideration cripples his power of acting.As a result , the energy of resolve is dissipated in an endless brooding on the deed required.In short , there are some contradictions in Hamlet’s Character.He is brave as well as timid , careful as well as careless , kind as well as cruel.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orming of such a character is Hamlet’s melancholy , which is caused by the
catastrophe he meets , his excessively reflective mind and his inexperience in life.Hamlet is extremely sensitive in morality, which might be affected by the humanism ideal and code of conduct and the religious restraint.His strong disgust upon his uncle’s usurpation, his mother’s incest and his lover’s perfidy no doubt reflects hismoral sensitivity, as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Hamlet’s psychology and also his fatal weakness.The moral problems are the beginning and ending of his thoughts and behavior on action.References:
[1] Bradley , A.C.“ Ham let ”, Shakespearean Tragedy
[M].London:Macmillian PressLTD,1993.[2] Liu Bingshan.A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 M ].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ress , 1991.[3] Dowden , Edward.Shakespeare : A Critical Study of His Mind and Art
[ M ].New Dehli : Vedams L TD , 1996.
第四篇:哈姆雷特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分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读者对于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生存还是死亡?
这个经典的命题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我们的文化并不太涉及它。儒家思想追求今生,讲究这辈子如何活得有意义;道家关注潜心修行,便可长生不死,都没有对生命本身的意义提出置疑。如果父母看见儿子的日记上写着:“活还是不活,这是一个问题”,一定会紧张得不得了,关心其最近是否有自杀倾向。
在西方,这个却是哲学上的核心问题。基督教义处处体现出对人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人在世间是个救赎的过程,人生存的意义在于死后对其一生行为的审判,善者进天堂,恶者进地狱。To be or not to be,又可译为“干还是不干”,对这个命题的思索贯穿于他们对每件事的价值思考。
提出这个命题的正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讲述了青年王子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仇,最后与仇人同归于尽的故事。这部剧作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它把西方对于不可抗拒的命运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冲突推向了极至,可以说是达到了文艺复兴文学创作的最高峰,同时几乎也是其终点。
被命运控制着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同时又感无力反抗,哈姆雷特在剧中处处体现了这种悲剧精神。以下仅就哈姆雷特的几段内心独白我谈谈对哈姆雷特这个形象的看法。
剧目一开始,三道打击就同时落到了主人翁哈姆雷特身上:父王的猝死,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一下把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梦想的年轻王子置于一个不堪的现实,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白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
由于现实的打击,哈姆雷特一下想到了死亡,但是在那个中世纪的欧洲,这是与基督教的信仰相背的,所以在他死亡的念头一逝而过后开始诅咒这个不公的世界,本来美好的世界现在在他看来一切都是这么的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继而觉得这世界是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就从这里开始,他的世界观开始有了变化,对他原本童话般成长的地方他说出了“整个世界就一个监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牢房” 这样的话。仅仅在几天之内,他冥冥中感到了一种悲剧的命运,而这种悲剧的命运将伴随其一生,直至其死亡。
诅咒完世界,我们从哈姆雷特的独白中可以看到,对其打击最大的不是父王的死去,也不是王位的丢失,而是母亲的改嫁。哈的这段独白中有一半以上是对母亲改嫁而发出的愤慨,看得出这件事比另外两件更难以接受,为什么呢?300多年后的心理学分析专家弗洛伊德提出了种“俄狄浦斯情结”,即世上的男孩内心都有杀父娶母,女孩都有杀母嫁父的情结。但在我看来,弗洛伊德的这种说法并不可靠,首先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行为,是命运的安排,并不是受内心的欲望驱使,怎能说这是人普遍存在的内在情结?至少我是没有这种情结。但无论如何弗洛伊德某些观点无可辩驳,母亲是世上最亲的人,父母结合是天经地义的,但给另一个男人占有则令人心理有种特殊的刺激,实在忍无可忍,人人都是如此。所以哈姆雷特的愤怒也就不难理解了。哈姆雷特这独白里还有一句名言:“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这句话几百年来有各种各样的诠释,的确男女因为生理构造上的差异,在心理上女性比男性有更强的依赖性,对待事物上也没有男性坚定,这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暂且打住。
哈姆雷特在通过与父亲灵魂的对话中知道了父亲的死因进而开始了其复仇的过程,在情节的一路发展过程中,哈姆雷特处处体现了他性格中孤独多虑的缺点,因过多的思考而缺乏果断的行动力,导致多次错失了杀死克劳狄斯的良机。他总在行动前思考一些与复仇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例如这段著名的独白: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对于类似敏感多虑的哈姆雷特性格的人来说,生活总是一成不变该多好,那样处于安全的状态下的他们,细腻的情感就是一种值得玩味的遐思,可以最大程度享受这种思维的快乐而不受其折磨。哈姆雷特这个小王子之前就一直生活在这样的丹麦童话之中。而命运之神并没有眷顾他,赋予他的使命是他难以接受也是不愿接受同时又不得不接受的。“时代整个儿脱了节,啊,真糟,天生偏要我把它重新整好 ”真糟,这就是哈姆雷特的想法,在一个脱节的世界中,理智遇到了无比绝望,命运的驱使令其要扭曲自己的性格,伟大的使命落到了一个无能为力的灵魂身上,最终造成了悲剧的形成。
“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一再困扰着哈姆雷特,当然这里所述不仅仅是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而是连带着每件事的价值评判,到底做还是不做,去还是不去,牺牲还是不牺牲?理性的思维能够指导行动,但是过多的思虑就会延误时机,多虑的人内心往往是懦弱的,对后果太多的顾虑导致其不愿作出重大决定。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哈姆雷特又一次的想到了死亡,但他立即对死亡产生了顾虑,想到死后“我”是否还存在,想到死去将要到达之地是否比这里更要痛苦,想到死后将不能再回来。这就是典型的哈姆雷特似的思维,对事物犹豫不前的惯性不仅存在于行动上,也存在于其思考当中。提出一个A命题,又用B命题推翻A,在B即将水落石出时又匆忙转向C命题。无论行事或思维,哈姆雷特就是这样徘徊不前,往往在即将触及本质的时候又能很油滑地闪开。于是“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戏剧的末尾是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的决斗,雷欧提斯是莎士比亚在剧中引出的与哈姆雷特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他的行为全凭感性冲动的摆布。他在听到父亲死后马上就质问克劳狄斯:
“他怎么死的?我不是可以捉弄的。忠心,滚进地狱去!信誓,抛去送魔鬼!仁义道德,直落到无底洞里去!我不怕自己下地狱。我意志坚定,上天也罢,入地也罢,我不管,有什么尽管来什么,我只要为父亲痛痛快快地报仇!”
如果说哈姆雷特是被思考麻痹了情感理智压抑了意志的悲观主义者,雷欧提斯则是堂吉柯德似的理想主义者。他不受忠心、信誓、仁义道德等的约束,其所作为都是感性冲动使然。哈姆雷特多疑敏感,堂吉柯德热烈理想;哈姆雷特总是在思考,堂吉柯德总是在行动;在哈姆雷特有了麻烦却不能做决定又是装疯又是演戏时,堂吉柯德骑着瘦马架着一杆长枪就跟风车开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也是这两类人的一种,或是思考型的,或是行动型的,甚至在我们人格之中也是这两者的对立与统一体。如何将堂吉柯德的感性冲动与哈姆雷特的生命沉思统一起来,是人类一个长久的也是说不完的话题。我很难说对文学作品中虚构出来的人物作出的心理分析有多大的现实意义,但无论如何,每一部文学作品里面的人物都是一个经过提炼过的抽象出来的形象,特别是像《哈姆雷特》这样矗立在人文之巅的作品,提供给人如此之多的思考,给于读者如此深刻的反思,其意义是无用多说的。
道不尽的人生悲喜,道不尽的哈姆雷特。
第五篇:《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这个悲剧是莎士比亚的中心作品,最丰富的作品;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已经在西方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哈姆雷特》可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被人们讨论最多的一部悲剧了。并且还由此而产生了一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它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故事是由哈姆雷特王子的父王过世开始。在哈姆雷特出现的第一幕,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他的情绪是十分的不满和消极,甚至带有一些厌世的味道。最受他爱戴的父王过世了,这样亲情的伤痛深深刺伤了他。或许有更令人无法接受的事实,仅仅一个月内,他的生母,竟然迅速的下嫁他的叔父,也就是夺取王位的新国王。如此严重的打击,在他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对这些人的强烈不认同感,尤其是对他的母亲“一个月之内改嫁”,哀伤使哈姆雷特王子的生活只剩下死气沉沉,流露出沮丧暗淡的神色。他孝顺的特质,很明显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此时他的好友为他带来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有人在守夜时看到先王!”仿佛是一线生机般,哈姆雷特王子是分想再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父王一次,也真如他所愿。但更意外的是,得知了自己父王是背叔父谋杀的事实。基于爱自己父王的心,他全心全意的只想报仇。当然依他的聪明才智,他很快想了办法“装疯”。这其实是勇气十足的做法,也必须拥有
过人的计谋。他的心早已被愤怒取代了悲伤,但由旁人的角度看来,我们了解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出自于孝心,并且他始终是扮演着正义的角色。趁着伶人们来到皇宫,上演了一出揭示罪行的戏剧,他找到了能证实他父王的鬼魂所言不虚的证据。他的心里已经做好万全的准备,他决心要消灭邪恶的新国王。
在母后和新国王及他的大臣们的监视下,他丝毫未露出一丝的破绽,细心的程度令人感到佩服!由他的谈话中,我们看到理智和冲动一直处于交战的状态中,好几次他想出手杀掉叔父,但总是在思考后抑制了自己的行动。哈姆雷特王子的深思熟虑为他带来了适当的时机-他终于“意外的”杀死了叔父身旁的大臣,这真是令人大快人心的一幕。当然,国王也不是省油的灯,意识到事态的不对劲后,设下了阴谋,想要将哈姆雷特王子送到英国并且杀死他。但最后并没有成功,因为哈姆雷特受到了他朋友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帮助,回到了丹麦。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主人公哈姆雷特。他是一个受过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的新人。他从威登堡大学回来,心里有的是全新的思想。他一回家就看到了巨大的变故:父死母嫁,叔叔成为了新的国王。这一切对他来说,似乎来的太突然了,让他没有时间来适应,没有思想准备去接受。然而他的一次与父亲的鬼魂的交谈却使他原本就不平静的心又起一层波澜。
他的父亲告诉他,他的叔叔弑兄篡位!这使得哈姆雷特不得不开始了为父报仇的计划。为了不引起叔叔的疑心,他首先装疯,然后又用“戏中戏”的方法证实了父亲的鬼魂的说法是正确的。他就下定了决心为父报仇。然而报仇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他的叔叔是一个不好对付的家伙。他人面兽心,骗得了他母亲的信任,使她甘心受他反指使。他还用自己的政治手腕骗得了一帮朝臣的拥戴,像波洛涅斯这样的老臣对他是忠心不二。正像老王的鬼魂对他评价的那样:“那个乱伦的、奸淫的畜生,他有的是过人的诡诈,天赋的奸恶,凭着他的阴险的手段,诱惑了我的外表上似乎非常贞淑的王后,满足他的无耻的兽欲。啊,哈姆雷特,那是一个多么卑鄙无耻的叛徒!”。所以,对哈姆雷特来说,他的复仇行动是有阻力的。其实如果他不是丹麦的王子,只是一般平民百姓的话,他的复仇也不会如此麻烦,他只要找个机会把他的叔叔克劳迪斯一剑刺死即可。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他是丹麦的王子,他不仅仅担负着为父报仇的重任,更重要的是,他还要把他的国家从他叔叔的手中解救出来。于是复仇就变得更加复杂了。但是,他也没有退缩,他在努力地寻找机会。有一次,他的叔叔在进行忏悔,哈姆雷特在这个时候完全可以把他一剑刺死。可是他说“不,我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其实我们可以想像这只是他的一个借口。因为他是一个接受过人文主义教育的具有先进思想的人,他不可能笃信那些旧的宗教迷信。这体现了他性格中的优柔寡断的一方面。可见,他的性格中的弱点使他的思考多于他的行动,他是思考得太多了。他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冲突。要解决这些矛盾,他知道凭他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办到的。所以,他的行动是迟缓的,是犹豫的。或许对于他来说,这也是一个优点,可以使克劳迪斯不会过早地发现他的计划,我们暂且把它叫做镇静。他可能正在寻找一种比较完美的解决办法,他想把这件事情妥善地解决,他想尽量地考虑得周到一点。可是,也正是由于他的考虑过周,才给了克劳迪斯以苟延残喘的机会,才使他意识到了哈姆雷特对他不利,才使他想出了让英王替自己把哈姆雷特杀死的阴谋。如果这时哈姆雷特在回国之后,像雷欧提斯一样,立即召集群众,反抗暴君的统治,其实这样是很简单的,因为连克劳迪斯都不止一次地承认他是受国民的拥戴的,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可是他没有,这是他又一次失去了机会。一次次的丧失良机,使他的复仇计划终于泡汤了。所以最后,他只能用最后的力量,在与雷欧提斯的决斗中受伤之后,用毒剑刺死了他的仇人。结果连自己的性命也丢了。这正是悲剧的所在。
也许我们还可以从剧中找出另外一条线索,就是哈姆雷特与奥菲莉娅的爱情悲剧。本来,哈姆雷特是热恋着奥菲莉
娅的。这我们可以从奥菲莉娅的口中得知,也可以从波洛涅斯对国王和王后的谈话中得知。但是我们的王子为了复仇,不仅没有和奥菲莉娅成为和美的恋人,却为了复仇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哈姆雷特把自己的复仇重任看得比奥菲莉娅要重要得多,这也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
如果单从奥菲莉娅一方面来看,她与我国的传统女性是有那么一些雷同之处的。知识较浅薄,见识较狭隘,缺乏自身的见解„„诸如此类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二者都对父兄有着绝对的尊敬与听从。在我国传统礼教之中,对女子的基本要求便是“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而由奥菲莉娅与其父亲波洛涅斯之间的应答可窥得一二,其对父兄也有着恭敬且近乎盲从的态度。如,奥菲莉娅告知父亲波洛涅斯哈姆雷特对她的誓言,但父亲波洛涅斯却认为哈姆雷特别有用心,并在基于保护女儿前提下,严禁女儿之交往。面对父亲的严厉的言词,奥菲莉娅的答复是“我一定听从您的话”。奥菲莉娅是爱着哈姆雷特的,至少在她小小的心灵里,哈姆雷莱特这英俊的王子占着个很重要的地位。但在父兄强烈且略带抨击的措词中,奥菲莉娅的响应竟不是辩护,也不是反驳,而是乖乖的顺从与接受。若从现代女性的观念上来说,这是难以接受的,即使所有人反对,即使你并不确定你所爱之人的心思,但你一定会是主动的一方,主动去接近,主动去了解,更甚地主动去追求,而非逆
来顺受的乖乖承受所有人在你身上所作的安排。正如同所有在道德上受约束受压迫的中国妇女一样,我们相信奥菲莉娅的内心也有着非常大的压力。打从一开始哈姆雷特的求爱,父兄的拒绝,至哈姆雷特的精神失常,甚至直到最后,自己最亲爱的父亲竟死于自己的爱人手中。一切惊慌、无奈、害怕、悲惨的事,幸或不幸,这温柔的女子都只是默默地承受,没有埋怨,没有诅咒,甚至也没有想过要试图反抗,如此被动,如此地受委屈,而在把一切情绪都压抑在自己的内心后,又怎能要求这纤细的女子不崩溃呢?这种精神上的压力之大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最终致使这无心机与陷害他人心理的天使,竟以发疯并溺死于水中这般悲惨的结局画下了生命的休止符。似乎,“压抑”及“承受”是她唯一一件能做的事情了。试想,如此的性格,如此的温柔,如此的逆来顺受,怎会不成为悲剧性的人物呢?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奥菲莉娅的悲剧也是基本上由她的性格中的弱点造成的。在算计与仇恨交杂的故事中,奥菲莉娅的存在,她的爱以及善良,也带给我们一丝丝的宽慰以及希望。这小姑娘的死,对她或许并不公平,但我们相信,在整个故事上来说,这已是莎翁对所有的人物及故事最好的安排与交代了!奥菲莉娅单纯的爱情,在哈姆雷特的复仇与恩恩怨怨中,是微不足道的,那么,被牺牲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其实,在哈姆雷特错杀了奥菲莉娅的父亲之后,我们就已能窥得一些有关这
悲剧的结局——奥菲莉娅的死亡了!我们惋惜,我们同情,也深深的对当代女子感到可怜与无奈。
纵观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哈姆雷特》这一悲剧中,不管是王子的复仇悲剧,还是他与他的爱人奥菲莉娅之间的爱情悲剧,都是由他们性格中的弱点所造成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出了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古希腊的悲剧的不同之处,一是命运悲剧,一是性格悲剧。但是在世界文学史上,二者的重要性都是不容忽视的,莎士比亚的悲剧甚至比古希腊的悲剧要有更广泛的影响力,还形成了一种专门研究莎士比亚的学问——莎学。莎士比亚的伟大由此也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