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跟周恩来学为人处事》后有感
读《跟周恩来学为人处事》后有感
周恩来的为人处事很讲究原则性,也不乏灵活性。但是,他更多的是讲究刚柔并济,巧妙地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他和蔼可亲,待人宽厚,善解人意,处事分寸适度,方式恰当,对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
为人处事贯穿我们的整个人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为周恩来总理崇高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也许我还不能理解书中提到的如何与核心领导层相处,如何与下级相处,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与政治对手相处,如何与同盟者交往以及与国际交往。毕竟,我的经历与周总理不能相提并论,但其中所说的如何与家人,亲戚,师友相处却极大的启发了我,给我带来了很深的触动和感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能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周总理和普通人一样,为人子为人夫,有自己的家庭。对待父母,无论是亲生父母抑或是养母都十分敬爱。对于周恩来来说,日理万机并不妨碍他尽人子之责;平坟深埋也阻止不了他对亲人们的深厚之情。周恩来的母子情是世界上最真挚,最无私的。正是因为他爱母亲,母亲爱他,他们的母子情成为一种精神依赖,变成周恩来几十年如一日为国为民奋斗的强大动力。我想,子欲养而亲不待真的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切体会,但我明白那是人生最大的遗憾,所以,忙碌不是借口,趁着父母身体还健康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地关心,陪伴和耐心。虽然我还是一名学生,没有经历过婚姻,甚至没有交往过男朋
友,但周围也见过不少,能够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陪伴自己一生,无论有什么困难一起克服,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包容和理解。周恩来与邓颖超的革命爱情令人羡慕,他们之间的相处艺术也值得我们学习。
尊师重教是周恩来的一大美德。无论是作为一名渴求知识的学生,还是作为共和国的总理,他始终如一,敬重那些教育和引导过自己的师长。周恩来一生朋友无数,但是他交友很有原则,既讲党性,又重友情。尊师重友,可以说是周恩来为人处事的一大特点。
一个人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什么呢?读过这本书,我想真诚和人格魅力是最重要的。周恩来时时不忘朋友,即使日理万机还是真诚的帮助困境中的朋友,给他们经济上,精神上的支持。对待师长,周恩来铭记老师的教诲与鼓励,不忘师恩,甚至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仍旧保持着恩师五十年前赠送的照片。我想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如此周全和完美,但是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一位哲学家说过: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在人的一生中,一般来说都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启蒙自己的,引导自己走上人生和社会殿堂的带路人,也许我们不能时时的陪伴他们,但是逢年过节简单地问候却是力所能及的。
学习周恩来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事关系,可以使我们的为人更加高超,使我们的处事更加巧妙,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纵横自如,成为游刃有余的人际关系处理高手。
第二篇:读周恩来有感
读周恩来有感
“周恩来”,一个震惊世界的名字,一个响彻华夏的字眼。翻开历史的扉页,熟知这位总理的生活历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有简洁朴实的一面,而且也可以看到他兢兢业业为中国谋求光荣道路的背影。想想他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再看看他那“大江歌罢调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救国报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这位总理,我们除了爱戴,也许更多的应该是崇拜。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是浙江绍兴人,作为一位时代伟人,和无数扭转人类历史的人物一样,诞生于普通的平民阶层,但是他凭着自己的智慧与崇高的人格精神,最终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好总理,并且得到了世界人民的称赞。周恩来总理或许是近代历史中最不像革命者的伟大革命者。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于他在南开中学饰演女性角色的轶事。他阅读过《新青年》,熟悉孟德斯鸠,接触了亚当·斯密,中国传统的历史书籍也让他兴奋。1919年,他第一次读到了《共产党宣言》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著作,并为此激动,但他的组织才能比他的理论造诣更高一筹,在天津的学生运动中,他脱颖而出。可以想见,在一个动荡时期,这种天赋比独创性更受欢迎。他在26岁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28岁时领导了上海60万工人的罢工,当时的人们或许没有耐心倾听毛泽东用湖南口音讲述的农民革命,但一定容易接受英俊的年轻人条理清晰、务实的分析。
在新中国成立前期,周恩来南征北战,以各方面的才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他先后领导一系列的工人运动,指挥了一连串的武装斗争;他适时创办了许多进步社团,发表了大量战斗檄文;他主动参与了许多和谈,促成了好多合作;他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开展整风运动„„他所作的这一切都给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为世界的和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周恩来巨大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在他的人格力量中:实事求是、言行一致——不令而行的感召力;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树而威的向心力;顾全大局、想
忍为党——中流砥柱的凝聚力;谦和虚心、襟怀坦荡——心心相印的亲和力。
这为我们在培养自己的道德品格以及修养方面,起到了规范作用。想必,周恩来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原因就在于他对人格力量的坚持实行。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中,没有战乱的纷扰,没有饥饿的吞噬,衣食无忧的我们与周总理相比,在生活上面我们就很好了,但是再回顾一下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在道德修养方面,我们却与总理相差好远。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我们都没有注意,甚至养成了大手大脚的坏毛病,面对学术问题也都是满足于一知半解,专业知识搞不扎实,在就业竞争的行列中也不得不落伍。所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中,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也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像周总理那样德才兼备的人。
一代伟人周恩来,他是一位优雅的君子,大国风度与和蔼可亲在他身上统一,让世界都为他的风采所折服。
他是一位机智的雄辩家,深厚的底蕴和机敏的思考,让他带领中国外交躲开暗礁为世界所承认。
他是一位睿智的哲人,浸淫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的他,能够看清前方迷雾之中正确的道路。
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虽然他没有自己的孩子。
他是一位伟大的丈夫,虽然他让自己的妻子太多次地担心。
注视着他的背影,我们才会懂得自己是多么渺小,自己的成就是多么可怜,自己的修养是多么粗鄙,自己的品格是多么平凡。在他的背影中,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去努力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杨帅帅
20091073
09广告(文)艺术与传媒学院
第三篇:读周恩来有感.
读周恩来有感
---王俊超
周总理一个提起就温暖人心的字眼,就像中国读书人的标杆一样存在,许许多多的人受他的影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周恩来的一生,依然会被他温文尔雅的人格魅力和热情坚毅的为人处世态度所折服。研究一个历史人物一定要从他的童年去看,童年的教育往往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根生地固的,多少程度的决定后天发展的好坏,中国有一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周总理是一代大儒,他的为人处世无不体现这一点。观其一生,儒家文化对其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大家庭中,周恩来的童年处于一个传统文化氛围相对比较浓厚的环境中,使他塑造了知晓大义而温和的性格,十岁以后,日渐没落的家庭生活,使他像古时候的许多文人志士一样,养成了顽强的性格。他的人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被点亮,而这被点亮的美好人生又完完整整的献给了我们的祖国。
周恩来的出生有着幸运也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不幸。出身于一个文化氛围很浓的家庭,这是他一生的幸运。而后等待他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不幸,几个月大的他就被过继给叔父;然而周恩来还未到懂事的年龄,养父又因病去世;由养母带大的他,十岁的时候先后送走生母与养母;再之后,就是寄居于另一个叔父家中,远迁北方。
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加之命运的坎坷,使周恩来很早就得到爱国方面的教育,与之同时,还使他养成了坚韧而不畏困难的性格,体谅民众的疾苦,十几岁的周恩来就有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为了实现理想,为了学习最先进的知识,他坚持不懈,逆流而上,争取到一个又一个深入学习的机会。从南开中学到留学日本再到留学法国,周恩来接触到当时最先进的思想,并在现实生活中比较不同的思想,寻找适合中国的发展真理,从而最终认定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优秀的中共党员、共产主义战士!
经历了青少年时期的不断求索,正直青年的周恩来全身心的投入到中国的革命事业中,并为之而奋斗。
因为周恩来有着中国传统绅士的沉稳和机智,他善于调节人与人之间、党派之间的矛盾,所以他被共产党组织委以重任——同时为国民党工作,促进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和平相处。随着在时机的成熟,他在南昌作为领导之一发起了南昌起义。尽管这次起义因为共产国际的干扰而最终失败,但这次经历使他对自己所认定的革命路线进行了重新的思考,意识到在城市单纯地依靠武装起义是行不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都不允许这种起义的成功。但是在这次起义中,我们也能看出周恩来在领导革命时的能力和胆识,他敢于不顾忌共产国际——共产党的权威——的反对而抓住时机进行革命起义。他的果断和魄力是他不畏强权、只追求真理的体现,这也正是在他父亲和叔伯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
中国传统文化在周恩来身上所影射出的伟大力量,我们有目共睹。周恩来为人温和,文雅而有礼貌,崇尚真理,不失古人所云的“君子风范”。他富有忍耐力、机敏而又聪慧,面对反对者的责难,他以宽广的心胸接纳,只为党内、组织内的团结;他很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擅长于为人处世、调节双方矛盾。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从不让步,为中国在国际中塑造了良好的形象。他根据时势的需要选择做一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为国家做出切实的巨大贡献,在广大人民心里留下永不磨灭的良好形象。
不能说周恩来的一生只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然而,他的身上切切实实地有着很多很明显的“中国特色”,而且他凭借着这些“中国特色”为祖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四篇:读周恩来有感
读《周恩来》有感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周恩来总理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人类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一生致力于中国解放事业,为中国的发展鞠躬尽瘁。读周恩来的人生纪事,学做人道理
一、少年立志 周恩来出生于19世纪末,当时的中国遭受着列强欺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力,民不聊生,国运衰微,青年时代,他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认定“有远大志向的人,便想去救国,为社会尽力。”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树立一个正确而伟大的目标,并且为之奋斗终生。
二、青年学习周总理在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品学兼优,南开校长张伯苓称其为“南开最好的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先后创立“敬业乐群会”和“觉悟社”等。对新知识求知若渴,关心国家大事,养成了坚持读报的习惯,他独爱陈秀主编的《新青年》,让他感悟到“风雪残留犹未尽,一轮红日已东升!”当他看到殖民主义者贩卖黑奴的消息,他义愤填膺地说:“黑奴总有一天要解放。”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充实自我,知识可以救亡图存。我们应当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为社会服务 三、寻求救国之路 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与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都相继失败,说明两者的局限性,全国各界人士都在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直至1917年,俄国10月革命胜利,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少年周恩来积极投入学生运动中。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他开始积极思考,探索中国社会的出路。
20世纪20年代初,他到欧洲勤工俭学,通过反复比较,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1921年春,他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此时,国内各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正在进行着艰苦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直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悄悄诞生,周恩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4年,他回到祖国,投身中国革命的洪流,从此一直奋斗在中国政治舞台的前沿。
四、革命斗争
回国后,周恩来积极投身到中国的解放事业中,先后作为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总指挥和南昌起义的前委书记,在战斗中均取得很大的成功与进步。深入基层,进行演讲,将党的思想与理论传至民间,为以后全国统一战线奠定基础。周恩来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为共产党吸纳一批批人才。
1932年,在周恩来与朱德的领导下,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完全胜利。又一次谱写以少胜多的奇迹,在红军战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由于总纲领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途中,行至遵义,周恩来坚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观念,使党中央的领导构成和中央红军的军事路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红军转败为胜的一次转折点。
周恩来不是盲目遵从共产国际的理论,而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以中国利益为前提,提出和支持符合中国革命的路线,唯贤是举,公而忘私。
在1927年,在面对共产国际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压力下,不是盲目申辩,而是以大局为重,极力忍让服从国际指示,不再申辩,不为个人保职位,排除私心完全以党的利益出发,维护了党的统一和生存。
五、民族危亡时刻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心,一切都是从民族危亡的根本出发,独立深入敌方后区,只为寻求救国反列强侵华的道路。即使国共斗争10年,但在面对民族被侵略之时,不计前嫌,努力促成国共合作。八年抗战,最终取得胜利。
周恩来在民族危亡的千钧一发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战乱中心,一切以人民解放为主要任务及目标。在战斗中,多次徘徊在生死边缘,这亦不能阻止一位共产党员前进的道路。机智,沉稳,舍己为人等特征,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代伟人周总理,将其一生奉献给中国的解放发展的革命事业。作为中国的中流砥柱,一生鞠躬尽瘁,是一名伟大的共产党员,是我们新一代学习的榜样。
第五篇:读《周恩来》有感
读《周恩来》有感
by 马甲一号
这本书记述了周总理一生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从书中可以体会到周总理思想发展的光辉历程,认真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质和优良作风,象周总理那样去学习、去工作、取生活。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创,这个时期是我国近代革命史上变化激烈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周总理光辉一生中打基础的青少年时期。在这期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帝国主义的一统天下,开始崩溃了一角,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让位于新的无产阶级世界革命,领导中国革命的责任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中国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式的民主主义革命,成为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不能。“这是一个绝大的变化,这是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大变化”。(《新民主主义论》)这种大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当时指导中国革命的先驱者的思想发展,也使周总理从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具备了客观条件。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年幼丧母,在当铺的高柜上当卖东西,向富人开口借债,使周恩来看够了各种虚伪的面孔与假仁假义的慈善。随着年龄的增长,饱尝世态炎凉的周总理开始观察和思索,他对于封建家庭的没落并没有多少惋惜,但对于中华民族的兴衰却给予了巨大的关注。以他切身的体会认识到了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从而迫使自己寻求救国之道,开始了改造世界的活动。即改造他的主观世界,就是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 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从盲目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之后的清晰,都表明了这一思想对他的影响。证明有好的先进的思想做后盾,我们前进的目标才会明确,所走的路线才会是正确的。
而周总理自身的努力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掌握日 英两种文字,他经常到中国青年会馆看日英文书报,同时阅读中国《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从中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的十月革命。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次接触,往后不论是投身到五四运动中还是以后的抗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都遵循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先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让周总理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得得心应手,也加入了自己的想法。青年时期的周总理爱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广大在校生学习,要具有国际眼光,注意关心国家政策,开拓了视野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战。从这里也让我认识到学习马克思思想不能只局限于我们现学的这本教材,还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或是从实践中来总结经验,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思想。
所读的这本书是通过一个个的事例来介绍周总理的,每一个事例就像一则故事,叙写了总理传奇的一生,史料翔实,气势恢宏。书中还写了一个片段,讲述的是与蒋介石的一次见面,在西安事变后,标题为十年宿敌 一朝相见,在双方的谈判中,周总理长袖善舞的外交才能尽显。进退得当的对话,使得蒋介石都说:“他是我见过的最通情达理的共产党员。”没有对蒋介石赶尽杀绝,保得中国人民免受更多的战争之苦。这里也能看出周总理和广大革命志士的思想境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反对者是必然会存在的,只要在可控的范围内,就没必要做得太绝。国家的统一需要顾虑的太多,事物都存在两面性,这都存在于马克思思想。
读完这本书后的感想就是以上这些,更加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实际意义。
※ 《周恩来》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出版时间:1992年7月北京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