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洛发展循环经济的调研与思考
商洛发展循环经济的调研与思考
商洛总体上属于资源消耗型经济,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十分突出。正因如此,“十一五”时期商洛在突破发展的同时就开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2009年4月商洛市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被省政府批准成为全省首家省级循环工业园区以来,商洛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对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进行全面调整和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现状和成效
一是循环经济发展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制定了《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产业项目建设规划》、《商洛市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建设规划》和《商洛市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规划》,编制完成了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方案,出台了扶持发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策划出了包括20个循环经济产业标志性工程在内的一大批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以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大产业为基础,确立了打造成为全国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的战略目标。二是科技支撑与创新平台已经建立。成立了陕西省材料科学研究院商洛分院、尾矿技术研发中心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科技支撑与创新平台初步建立,组建了市创投公司,商丹园区面向全国招聘优秀管理人才,构建重点行业领域循环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新体制机制工作迈出了新步伐。
三是循环型企业建设迈出新步伐。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商洛炼锌厂10万吨电锌废渣综合回收利用及余热发电项目建成运营,16个循环经济标志性工程进展顺利。柞水金正公司、商州化工厂、丹凤葡萄酒厂等企业,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矿渣、粉尘、余热、废水等进行回收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加大了生产工艺设备改造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这些综合回收项目年产值可达近3000万元,安排就业近百人,取得了较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四是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不断加快。商洛市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是2009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全省第一家省级工业园区,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石煤综合利用、高储能钒电池等关键性链接项目成功签约,延长氟化工、尧柏龙桥水泥等重大产业项目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比亚迪、延长等国内500强企业8家已经入园,5大循环工业产业链启动建设。镇安张米黄金产业循环经济集群区由中金公司引领开发建设,洛南东部工业园区有西部鑫兴产业链延伸的钼粉项目落户,柞水小岭工业园区由龙钢开发菱铁矿采选特(优)钢及金正公司与之配套延伸开发。市、县区工业园区正在加快向循环产业配套发展的模式转变,优化产业项目布局,强化了对入园企业产业链延伸、循环化运营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制度约束。
五是循环生态型农业加快发展。始终坚持“生态立市”为第一发展战略,大力加强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林业生态建设,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尤其是不断创新“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生态立体农业、设施农业,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和大型养殖场大型沼气,既实现了综合开发循环利用,又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改善了村容村貌,净化了农村环境。
六是循环型社会建设全面加强。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01.6万吨,建成了市区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各县区污水处理厂全部启动建设。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消减率分别为2.2%、1.6%、2.1%和1.7%,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预计降低4%。全面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千里绿色长廊建设和省级生态示范县创建工作,完成绿化造林28.9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0平方公里。
困难和问题
一是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比较单。现代材料循环经济产业的布局思路很清晰,支撑性重大项目建设的推进扎实有力,突出了矿业开发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绿色食品产业还很少有延伸产业链、废弃物综合利用整体规划;现代中药在重大项目、骨干产品的策划和前期工作上尚没有实质性进展,布局循环经济产业链条还缺乏相当深度的研究。
二是现代材料基地建设困难比较多。在现代材料基地建设中,商丹园区大企业投资建设循环产业链条的速度还不够快;引入平煤集团开发盐化工项目的关键取决于省上能否将陕北大盐田资源向我市配置;具有龙头拉动性的商洛发电厂项目要通过国家核准的难度加大;钾长石、钛材料等新型材料开发仍需进一步的科技攻关。
三是园区设施建设资金制约比较大。建设资金短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滞后。商丹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规划了15亿元的项目盘子,目前园区整体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仍然缓慢。各县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资金的严重制约。
四是财政对企业的科技投入比较低。财政对企业科技投入很少,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能力差,培育大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主要是依靠引入大企业带来的科技成果,这种高科技利用“输入型”的基本状况决定了循环经济产业开发对引入大企业集团的高依存度。目前,商洛形成整套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本地循环型企业只有商洛炼锌厂一家。利用中省政府扶持资金实施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投资偏小,对大产业开发关联带动程度还很低。
五是相关配套产业比较少。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互为融合、互为配套。目前多为城乡生活类型的传统服务业,而需要的技术咨询、融资平台、项目孵化平台、招商服务平台、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
六是发展循环经济人才比较缺。高科技应用领头专家短缺,前瞻性研究上的力量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受阻。行业高级管理人才不足,影响企业的现代化生产和日常管理。职业培训资源存在散、旧、弱状况,对今后循环经济产业高技能、专业化培训需求准备不足,培训机构行业分割严重,教师队伍知识老化,教育设施陈旧,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不能适应产业发展要求。
建议和对策
一是营造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坚持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持续加强投资环境建设,把国内500强企业、省内的大企业、大集团作为重点招商对象。积极引导东中部地区在商洛共建产业园和设立综合性物流园区,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形式参与商洛循环经济发展。
二是积极培育循环型企业发展。强力推进企业实施现代循环经济模式运营,深入开展工矿企业节能减排,较快走上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废物系统化治理、资源化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大力推进规模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施方案。采取兼并重组的办法推进小矿山企业向集团公司整合、向精深加工产业链终端企业配置。按照国内先进水平的能耗、物耗、水耗标准,推进企业清洁生产
三是大力加强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强力推进循环工业园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创造园区发展的良好硬件环境。坚持高起点设计,满足各类经济活动必须的路、水、电、气、网、话、热、航、储等生产要素。同时抓紧完成园区各种服务和生活配套设施,整合资源,优化园区生活环境,营造具有现代特色的居住、医疗、教育、娱乐等生活条件。要提供更加优良的环境支持,让现有入园企业和骨干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早日达标投产。四是努力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加快实施节能建筑、城市中水循环利用、建筑废弃物、餐饮泔水油、生活垃圾回收综合利用、设施农业、设施沼气推广、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以及社会节水、节地、节材12个领域的专项工程,强化激励政策引导,以资源利用的最佳化、企业效率的最优化、社会行动的协调化,努力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五是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引进科技和人才,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循环经济公共技术研发机构、技术检测中心,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新突破。充分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机构的作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持。
六是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财税、金融、投资、价格及资源等政策支持力度,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落实好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中省资金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对重大循环经济建设项目优先核准或备案,优先列入重点项目计划,优先保障能源、水、土地等生产要素供应。制定商洛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考核办法,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作者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第二篇:“循环经济”助推商洛转型发展
“循环经济”助推商洛转型发展
近年来,商洛市坚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不动摇,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创造了在全国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商洛模式”,2012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第一批共伴生矿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商洛成为全省首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城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商洛取得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保持绿水青山的双赢。但在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创建国、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进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循环经济理念尚未普及,认识仍需提高 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不够深入,循环经济专业知识还不够普及;二是循环发展不够平衡,短板仍需弥补。全市循环工业发展成效明显,循环农业、循环服务业和循环社会建设步伐相对滞后;三是配套政策尚未健全,合力仍需凝聚。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产业、投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配套政策尚未健全;四是发展载体尚显单一,平台仍需拓展。全市农业和旅游等产业循环发展的园区化程度不高,园区承载能力不强,循环规模小,产业链条短,总体水平不高;五是发展规划尚不完善,引领仍需加强。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尚未正式出台,循环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循环社
会建设等专业规划和县区区域性规划还不完善;六是科技支撑力量单薄,协作仍需紧密。目前我市科技、人才等支持服务循环经济发展的力量还很单薄,加强技术协作十分紧迫。这些困难和问题制约着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制约着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进程,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研究解决。
一、抓宣传普及,提高思想认识。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方针。加快循环经济知识普及、加强循环经济典型宣传是提高思想认识的重要途径。一是明确宣传普及内容,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政策、循环经济专业知识、循环经济典型经验等作为宣传普及的主要内容。二是明确宣传普及重点,将各级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作为宣传普及重点对象,进而普及到社会公众。三是充分利用广播电台、报刊杂志、互联网、手机等多种途径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推广示范经验;利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高等院校加强干部培训;利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课堂普及循环经济知识。通过抓宣传普及,使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充分凝聚循环发展共识,营造循环发展氛围。
二、抓规划编制,强化规划指导。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已初见成效,但仍属起步阶段;已有局部实践,但还缺乏整体推进; 已有自发实践,但还缺乏规划指导。根据《中华
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之规定,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结合我市实际,应加快编制出台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循环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循环产业发展规划和循环社会建设规划,强化规划对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三、抓园区建设,突出师范引导。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相结合,因地制宜、示范引导、推广普及相结合的推进思路,根据全市各县区主体功能定位、区域经济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等状况,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确定各县区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建设一批设施齐全、功能配套、服务优良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积极参与国家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各产业,城市、园区、企业各层面,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引领,带动全市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建设加快发展。
四、抓科技应用,增强技术支持。充分发挥商洛材料研究院等现有科研机构的作用,强化科学技术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保障与技术支撑作用。一是加快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
新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装备。二是加强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重点支持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开发、回收利用、废物资源化利用、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等关键技术和装备产业化示范。三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四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五、抓政策配套,凝聚强大合力。一是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相关产业政策,进一步把好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准入门槛,鼓励和保障发展循环型产业。二是将循环经济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源循环利用管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三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中的作用。四是依法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建设,并随财力增长,逐年增加。五是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六是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循环型企业、项目给予信用贷款在内的多元化信贷支持。
六、抓监督考核,彰显推动决心。《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负总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制,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定期进行考核,并将主要评价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一是建议统计部门尽快研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健全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二是建议发改部门会同统计、环保等部门尽快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建议市委考核办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以此为手段,加大我市循环经济推进力度,加快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步伐,努力提升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整体水平。
第三篇: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刘克梁
(宜昌市委党校 湖北 宜昌 443001)
摘 要:循环经济是符合生态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但在推进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还存在认识上和体制上的误区。因此,要加强循环经济的立法、建设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建立绿色技术体系,以促进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问题;对策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地球资源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互为依存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战略的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一股新经济的潮流和趋势。
1.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1.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公平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普遍矛盾。一方面,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平衡稳定是生态系统发展的客观要求。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重点是重构经济发展模式,缓解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在资源供求和环境容量问题上的尖锐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从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角度,提出了“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将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高循环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它将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防止“环境贫困”,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社会公平,缩小生活质量差距。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从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2.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它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一是到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更加完善;三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到2020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将不容置疑,但是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因此,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1.3.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国情,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它将生态系统理念引入经济运行机制,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经济发展初始阶段就注重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统一,从而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战略目标。首先,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循环经济是以保护生态和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为特征的,其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结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向绿色化转型。要引导经济建设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的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经营,转到追求科技进步、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的轨道上来。同时,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科技创新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快速提升产业结构和
经济运行质量。因此,循环经济为实施新型工业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2.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
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目前还仅仅局限在领导层、少数部门、少数地方、少数人的范围内,还没有形成“气候”。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2.1.认识问题。
2.1.1.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认识不足。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可持续发展的多数指标却呈现出反向的增长:环境污染加剧,“三废”排放量日益增加,资源危机凸显,资源紧缺,生态安全日益严峻,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已经严重打破自然界本身的循环,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又因为末端治理需要较大的投资,运行费用高,建设周期长,并且污染治理与经济收益相矛盾;能源与资源的利用率低,可以收回利用的原材料被排放,加重了资源浪费与环境的污染程度;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不规范,忽视了环境容量,只注重排放浓度的控制。另外,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是将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仍然会造成环境质量下降、资源供应枯竭,最终将导致生存环境的恶化。
2.1.2.对循环经济的理解较为片面。循环经济是一种以低投入实现高效率利用、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使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来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它充分体现了事前预防污染、产品全寿命周期控制污染的优越性,确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并不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而是在新世纪绿色文明背景下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护和改善环境,首先强调的是资源的节约利用,然后是资源的重复利用和资源再
生。实际上,发展循环经济恰恰是要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两者的对立,实现两者的统一。
2.体制问题。
2.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阻碍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似乎计划经济体制更起作用。因为宏观调控政策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只有在以单一计划配置资源的传统经济体制下,排除了市场的作用,资源的流动与配置才能在政府的严格计划下进行,并且必须具备必要的条件:政府必须拥有十分健全的信息储备系统;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要基本一致;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管理决策队伍,而这种管理体制在实践中却是难以实现的,这就必然导致宏观政策失效,从而造成自然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环境污染的产生。
2.2.完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发展史表明,市场经济越发展,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便越显得重要和必不可少。目前,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企业发展它起着主导作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非对称性问题,也就是市场的作用存在盲区,单纯靠市场的作用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即对于环境污染、废弃物的处理,不受到市场的约束,市场的运作将没有效用。因此,必须通过政府运用法律手段进行严格的立法并加强执法力度,将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成本加载到企业成本中去,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3.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倡导绿色消费、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环境等外,还应着重做好如下工作,以期促进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3.1.加强循环经济的法律支撑。
循环经济是一种反传统的经济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脉络相通,仅
仅依靠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在相当程度上需要依靠法律手段的强制性,把循环经济从一种经济理论转变为人人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巩固其在社会中稳定发展、切实贯彻的坚实基础。因此,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法制建设。要明确循环经济立法的目的。它是通过循环经济立法为实现经济利益和保护生物圈的共同利益的思想和需求,即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修正完善一些环保法律相关制度,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清洁生产审核办法》等。再次,必须通过制定一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以引导,实现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职责,形成以立法为基础,以行政措施为主,以经济手段为辅的多层次结构,特别要注意使用经济激励和刺激手段。最后,要加强相关技术研发,增强循环经济立法的可操作性。在依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做到互通信息,相互协商,统筹安排,科学决策。
3.2.建设绿色GDP核算体系。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这就要求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去建立科学的、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中,必须结合国情,建立完整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使环境价值得到相对完整的体现,环境滥用的现象就能得到有效的缓解。
现在,在在GDP 计算方法上,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不仅没有从最终附加值中扣除,环境治理的费用还被列入了国民收入。现行核算方法严重背离了经济运行的实际,并不能对“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个原则的实施提供正确的指导,导致了以环境资源存量和质量迅速恶化为代价的虚假繁荣。循环经济的实施,将对国民财富的积累与国民财富的质量评定,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为此,在宏观层次上,必须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从
企业到国家应加快建立包括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绿色GDP核算体系,以达到结合环境因素和消耗量,全面、客观地评价经济状况,使其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中资源的代价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绿色核算应成为修正经济建设成就的基本手段,并将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
3.3.开发并建立绿色技术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以高新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为主要方向,开发建立绿色技术体系。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其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以环境可以接受的方式处置废弃物。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包括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产品技术和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无害化技术体系的核心是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针对我国的实际发展需要,应重点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推广与应用政策,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可以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将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 ] 解振华.坚持求真务实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J ].环境经济杂志,2004 ,(8).[2 ]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4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65.[3 ] 李健,等.论循环经济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3).[4 ] 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 ].世界环境2000,(3)刘克梁(1966-),男,湖北荆州市人,宜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和循环经济研究。
第四篇: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是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的闭环流动性经济,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包括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建设生态工业园、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绿色产业和促进绿色消费等方面。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实现这一战略部署,必须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来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式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1、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较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式相当严峻。煤电油运的持续增长就充分的表明了这一点,再次给我们敲醒了警钟。改革开发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使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研究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铝矿石需求。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眼里,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2、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与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资源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比如,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4%、原煤31%、钢铁27%、氧化铝25%、水泥40%。即使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还有,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5%左右。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4、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生产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5、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把发展观统一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
2、健全法制,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当前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加快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3、加快科技创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4、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车间、班组岗位责任制,完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加强物料平衡。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综合利用和实施清洁生产的积极性,加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第五篇: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考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优选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环境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材、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标准和管理制度。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与此同时,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障碍。比如,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资源利用的指标和核算体系还不够健全;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合理的费用机制尚未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还有待完善;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等。因此,积极探索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措施,认真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当务之急。发展循环经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充分认识到资源对经济增长支撑和约束的双重作用,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深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增长向循环经济方向转变。
第二,加快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加快高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信息化,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一方面,要遏制部分地区和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根据资源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通过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的综合控制,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建设集中供热和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第三,建设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首先,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其次,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通过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利用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信息来源环保英才网:
基础性作用。再次,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通过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形成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积极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第四,推进新型低碳、环保科技的研发推广。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装备。
第五,建立健全企业资源节约管理制度。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和排放的载体。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在商业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在企业内要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第六,加强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教育。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信息来源环保英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