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嘉兴学习考察报告
赴嘉兴学习考察报告
丁霞
根据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的安排,我们黑河市2012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50余人参加了在浙江嘉兴市委党校举办的学习考察和专题培训班,进行了为期10天的专题培训和学习考察,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解放了思想,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培训采取课堂教学与现场参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学习期间,认真听取了嘉兴市委党校教授关于《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区域转型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党的”一大”与”红船精神”》、《领导干部的沟通艺术》等专题讲座,实地考察参观了党的诞生地南湖、江南水乡西塘、天通控股集团、海宁盐官桃源村、中国皮革城等城市建设、旅游产业、企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情况。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既对嘉兴的经济发展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又针对我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行了理性思考,启迪了思路,更新了观念,激发了大家的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了发展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嘉兴地处浙江省东北部,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
州,南濒杭州湾,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城市名片是:嘉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嘉兴是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嘉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嘉兴是浙江省接轨上海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嘉兴是浙江省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先行之地。
二、感受及收获
通过在嘉兴学习培训,给我们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思想解放程度高。嘉兴市不产皮革,却有全国最大的专业皮革城;没有木材,却有全国最大胶合板市场;不产羊毛,却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通过学习了解,感觉嘉兴发展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始终持续不断地解放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他们依托嘉兴”长三角”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浙北的交通枢纽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通过加强地区之间的交流,加强对经济规律的研究,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形成了新农村经济现象、零资源经济现象、”蒲公英”经济现象、杂交经济现象、配角经济现象、杠杆经济现象、后花园经济现象、文化力经济现象等”八大经济现象”。在2008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中,创新提出并开展了”两分两换”。围绕发展选干部、聚人才、抓党建,在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选拔作用工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很多方面都探索出了新路子。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快。嘉兴市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浙江省接轨上海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全国统筹城乡的先行地,在“十一五”时期,实施了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滨海开发、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科教兴市、和谐发展六大战略。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2668.0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0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36.1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85.7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5:57.6:36.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9057元。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6.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6.40亿元,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174.9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707元,全市进出口总值284.8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92.71亿美元,进口总值92.13亿美元。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3607.7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4.22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075.18亿元和3038.6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70.56亿元,增长15.4%。
三是党建工作亮点多。培训期间,通过聆听讲座、现场看点,感觉嘉兴市党建工作层次高,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精神非常到位,与经济工作结合非常紧密,在工作上很有前瞻性、创新性,亮点非常多。在农村党建方面,我们参观的嘉兴海宁市盐官镇桃源村,党建工作经费投入力度大,建立了村文化活动中心,每年都制定特色活动计划,将党建工作与文化活动互相整合;开办了村党校,各项制度健全,工
作开展正常;推行了党员“一员双岗(敬业岗、奉献岗)”积分考核制度;村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快,人居环境好,村集体经济年收入400万元以上。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方面,我们参观的天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建工作各项制度非常健全,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以生产经营情况分析会、职工思想状况分析会、民主恳谈会和新知识辅导课为主要内容的“新三会一课”制度;注重学习培训和活动开展,按月制定了公司全员培训计划、党员学习和活动计划,探索总结出了以双培推优法、双带示范法、双联结对法、双听沟通法、双创共建法为主要内容的党建“ 五双”工作法,不仅鲜明的展示了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更有力地提升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了战斗力,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障和促进了企业发展。
主要收获:
一是系统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这次培训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课程安排合理,讲课老师知识面广,专业知识强,通过学习:①我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农业、农民现状,农业发展现状,国人面临的问题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现代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措施等问题;②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的重要性和确立的一系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有了很深刻的认识;③系统学习掌握了依
法行政的概念、特征、作用、基本原则;④了解到了做为一位领导应做到的良好心态和沟通艺术。
二是开阔了视野,看到了我市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通过参观学习,座谈交流,认识到了我市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观念的差距;政策掌握运用的差距;机制差距;思想解放度的差距;工作作风、工作措施的差距;不可相比的自然条件的差距;公民素质差距;交通旅游事业发展的差距。发达地区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大、公民整体素质之高,让人耳目一新,感慨不已。
三是加深了对人才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人才是兴业之本。人才是兴业的中坚力量,用什么样的人才就产生什么样的工作。抓住了人才,就抓住了工作的主题。在实践中,要以人才兴业为主题,实施人才带动战略,大兴改革创新之风,要强化开放意识,坚决破除传统的思维定势,在全市上下形成开明开放、敢创敢干的浓厚,从而带来事业上的大发展。通过考察学习对照检查发现,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其实是人才的差距。总的来说,干部思想保守,风险意识较差,不敢迈开步子创业,无过便是功的思想严重,由此,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的手脚,工作很难跨跃式发展。俗话说,国以才治,业以才兴。我们要尽快从以往那些破旧的、不合时宜的思维中解脱出来,增进机遇意识、忧患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大兴求真务实之
风,努力赢得事业上的大发展。
三、设想和建议
黑河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建设落后,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项目规模小,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工业体系还不健全。进出口加工企业少,外贸对财政贡献率低。尽管如此,我们黑河仍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些优势与嘉兴相比还要大一些独特一些。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这些优势,就可以后来居上,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一是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生财之源。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持生态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大力发展农林基础产业、矿产支柱产业、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外贸物流现代服务业、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使黑河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亮点,成为创业者投资兴业的乐园。
二是发挥区位优势,构筑中俄合作桥头堡。进一步放大区位优势,跳出黑河看黑河,站在服务全省全国的高度,构筑对俄大交通、大交流、大合作格局,在”两国一城”的创新实践中,努力建设中俄边境全方位合作示范区。
三是发挥生态优势,建设休闲养生福地。进一步挖掘生态潜力,以市区和五大连池风景区为两极,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对外宣传,突出火山、矿泉、界江、冰雪、境外旅游、森林湿地、绿色美食,把黑河打造成更具特色的北国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
四是发挥文化历史悠久优势,打造中俄风情之都。进一步丰富独特文化内涵,明确文化定位,彰显文化个性,塑造城市特色,把黑河从对俄交流的功能城市上升为中俄风情浓郁的文化城市,在中国乃至世界叫响”中俄风情之都”品牌。
2012年7月10日
第二篇:赴嘉兴学习心得体会
赴嘉兴学习心得体会
3月25日至4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区委组织部、区党校组织的2018年区年轻干部培训班,赴嘉兴学习。看到嘉兴的党建、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动和冲击,思想有了极大的感悟,既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又拓展了思路,可谓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党性得到了进一步升华。通过参观南湖红船、重走一大路,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付出的巨大心血,南湖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二、充分体会到创新的发展思路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嘉兴位于苏、沪、杭的中心地带,区域位置优势突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但是他们没有故步自封,而是创新思维、超前谋划,以“八八战略”为先导,严要求、高标准的定位,推行“五大发展理念”,敢于担当,不断寻求化解各类难题的新办法,例如:在促进结构转型上利用腾笼换鸟的方法,既节约了土地,又促进了企业发展和结构转型;在治理环境促进企业节能减排上,他们打造海绵城市,减少地下水污染,又实行排污权交易,把企业自主节能减排变成增加政策扶持提高收益的抓手,通过不断创新发展有效促进了嘉兴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他们成功的第一步。
三、准确定位,打造特色产业。他们利用开拓的思维,发挥区域优势,打造地区品牌文化。无论是海宁、桐乡还是嘉善、濮院,他们都能够充分立足区位优势,突出重点,确定了发展重点就紧抓不放,而且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和高标准、高科技的块状经济以及灵活的机制优势,打造特色小镇。就像老师介绍的那样,这里不出产羊毛,却有濮院羊毛羊绒产品基地;不出产皮革,却有海宁皮革城。通过和当地人的接触,深深体会到当地人在骨子了的精明,他们不断的自我创新改进升级,不断的对外宣传推广,政府在政策上倾斜,为他们的特色产业打造了一整套成熟的产业链条。
通过学习,使我耳目一新,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如何将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实现家乡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我深感责任重大。
第三篇: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推荐)
赴 温 州 培 训 的 几 点 感 受
2012年5月7日至11日,我参加了由区教育局组织的在温州实验中学举行的“初中学校德育培训班”,在此之前,区教育局已经派出两批干部赴温州实验中学参观考察,据去过的同志讲,温州有很多办学经验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通过一周的亲身体验,我感到不虑此行,我觉得本次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颇受启发。
感受之一:信任
在温州实验中学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字是“信任”。
相信教师。何校长向我们介绍,学校教职工并不坐班,这在我们这里的中小学校中是没有的。而温州实验中学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这个制度只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我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高度信任,相信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坐不坐班,教师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都会把无私的爱献给每一位学生;二是学校具有干事创业的优良传统。学校文化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境界和水平,好的学校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影响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教师。温州实验中学在学校文化建设上是不遗余力的,形成了强大的“教师文化力”,在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的“干事创业”的氛围中,教师们比学赶帮超,坐不坐班,还有那么重要吗?三是健全的评价机制。在学校所有制度建设中,“评价”可以说是一个难点,温州实验中学在这方面是成功的,通过良好评价的机制,激励人、发展人、提高人。
相信学生。在温州实验中学,到处都可以见到图书角,学生不仅可以随手翻阅,还可以不需要任何手续自由借阅。我们的疑惑是,这样图书不会丢失吗?何校长告诉我们,让图书在图书馆里睡大觉,就失去了其本来的价值,让图书漂流起来,让学生没有任何约束的接触图书,即使是图书有所损失,也值了!况且我们要相信学生!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明显的,不仅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了学生的读书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爱护图书的责任感,难道这不是育人为本的最好体现吗?这只是学校相信学生的典型例证之一,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学校将一台三角钢琴放在校园之中,不管你会与不会,你都可以旁若无人的在那里去尝试、去陶醉,难道这不是对学生最好的陶冶与教育吗?再比如:学校每年都举办“班主任节”,在“班主任节”的这一周时间里,所有班主任老师不插手班级的任何事物,可以尽情享受无官一身轻的快乐,班级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据学校有关同志介绍,在这一周里同学们想尽一切办法把温馨、关爱回馈给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们一次次的感动着,许多班主任老师都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成长了,班主任老师也在这样的活动中收获着做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喜悦,难道这不是最好的德育渠道和教育方式吗?
感受之二:快乐
在温州实验中学,我感受到这里是一所快乐的学园,这里的学生阳光、进取、自信,我想这应该源于学校的办学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那里大小商铺、企业作
坊遍布大街小巷,许多家长都是企业老板。这样的社会形态对温州教育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家长们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不仅仅是要学知识、拿文凭,更重要的是培训孩子具有快乐的心态、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人格、智慧的头脑和创新的思维。温州实验中学适应社会需要,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独树一帜,如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尊重、选择、等待”。尊重学生,给学生以选择权,等待孩子慢慢成长,这是何等深远的办学眼光,何等胸怀的办学境界,在这样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孩子们岂能不快乐成长?在这所学校每年为学生设立的各种“节”贯穿全年,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提供广阔舞台;在这所学校设立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种校本课程,给每一个学生搭建可自由选择的学习的平台,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你很难想像,这样一所学业成绩非常优秀的学校,竟然是温州市体育运动成绩十九连冠,许多体育项目夺得浙江省乃至全国冠军。
感受之三:效率
我们初到温州实验中学,首先学校安排我们市南区一行十九人在学校综合楼前进行集体合影,而后由校办的何主任带着我们参观学校的校园,介绍学校的办学概况。约二十几分钟后,一张带有我们合影的印制精美的学校“贺卡”就交到我们每一个学员的手中,我们有的同志惊呼“这是什么效率!”。确实,在温州实验中学,“高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温州实验中学实行集团化办学,现拥有广场、南浦两个校区和国有民办的绣山中学,以及由温州市教育局委托管理的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共有132个教学班,6500余名学生,550
余名教师,可学校只有九名校级领导干部,如果不讲求科学、高效管理,是很难把这么大规模的学校管理好的。我们参加的“初中学校德育特色班创建策略培训班”,是由温州教育院委托温州实验中学举办的市级培训项目,参会者来全市各所学校,还有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学员,可组织者竟然只是广场校区德育处的干部,培训者有分管校长、德育副主任,还有班主任,甚至还有一名学生,培训安排得井井有条,令人十分钦佩。
参加本次培训还有许多感想,如学校的生态建设、课程建设等问题,还需要慢慢的体会。当然参加本次培训也有些遗憾,本来想了解一下温州第二外国语学校在九年一贯制办学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但没有达到目的。当我到“二外”时,学校办公室的一名负责同志接待了我,但每当我提及九年一贯制的问题时,他都有意回避这个话题,后来我才知道,这所学校原打算办成九年制学校,但受到政策方面的影响,已经取消原计划,今年开始也停止招收小学生。但来到“二外”,还是有些意外收获的,如学校的初中学生有“五四制”、“六三制”两种学制的学生,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还有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也有大胆尝试,除英语特色外,学校还开设了法语、德语等小语种,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四篇:赴广州学习考察报告
赴广州学习考察报告
织金县桂果中学
张习香
第五期
学员
为探索新课改模式,学习先进教学管理经验,更新山区办学理念。12月23日至27日,毕节市初中学校校长考察团一行70人,在贵州省德育委员会会长安斯寿教授带领下相继到广东省实验中学、执信中学、真光中学和番禺区大石中学等名校考察学习。考察期间,考察团成员除了与四所学校的干部教师进行了交流,详细了解他们取得优异教学成果的做法之外。还实地观摩了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的先进经验等方面。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不为打造特色教育,但却处处充满特色的品牌教育。
广东实验中学在教材教法试验、考试评价改革等方面,大胆实践,成绩显著,以科研为引领,以课程为平台,以社团为依托,以竞赛为磨炼,充分彰显了其“实验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办学特色。学校在科技、艺术和体育三方面成绩卓著。以其特色享誉海内外。而执信中学在新型管理模式下,更是注重以人为本。该校以培养具有当代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思想道德修养高雅,文化科学素养坚实,有个性特长,体魄健康的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为使命,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目光,构建包括国家课程以及四十多门具有执信特色校本课程的课程体系以及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体艺活动,更让人体会到该校在营造主动发展的学习与教学环境、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和前景等方面的良苦用心。
当我们一行怀着敬仰之心来到真光中学这所百年老校时,感受最深的是这所基督教学校的级社文化。同一年级,均共同组成级社。级社的名称通常在中学一年级时便确定,而以毕业时的年份冠在社名之前。级社把同一年级的同学团结,联系起来。校内的比赛活动,多以级社为单位,为自己的级社争取荣誉,表现合作精神,即使离校了,拥有共同活动的回忆,友谊便因此而更深厚。在毕业之后仍然保持联络。这所学校还有一样做得更让人羡慕的是电台,它除了负责校内广播,主要的还是以电台成员自主交流的社团形式,很开放、自主。平时的广播节目,成员们已经可以脱稿交谈、做节目。如点歌,旅游、动漫、时事新闻、欧美流行、美剧介绍等。这些办校特色,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自主空间,一所崇尚自由的学校孕育出的也必定是自由的个体,是活生生的个体。平时倡导的的自主发展,在这里不失度的近乎完美。大石中学有一个三年的发展规划,即实施素质教育,使学校形成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的“农村现代化示范学校”,全体教师与深入第一线的教育科研人员蕴藏着极大的教育改革和科学研究的热情。
无论是身在闹市的重点中学,还是扎根于城乡结合部的普通中学,在广州这片教改的热土上,让人感受到的是教育理念的先进,改革的激情和睿智,教风的严谨以及为此辛勤耕耘的广大教职员工的那种操守精神。更让人欣慰的是,他们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
二、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改变办学理念,更新教育观念
常常听人报怨我们山区的教育永远搞不上去,因为学生素质差,办学条件落后,但是穷则思变。将考察期间学习到的先进教育思想、超前的办学理念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只有思想的高度提升了,教育的前景才会更开阔。立足于学校和学生实际,把学生和老师看成是活生生的人。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及劳动技能、艺术修养等方面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坚信一切学生都是可以教育的,一切学生都有发展潜能的思想。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促进教师观念改变。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应该让教师明白自己的定位是多样化的,立体化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发者,引路人,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动力的开发者,学习兴趣的培养者,行为习惯的指导者。让老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形成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系统。学生的学习从孤立学习走向合作学习,从静态学习走向动态学习,从被动性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快乐性学习。
总之,通过这次考察学习,让作为初中学校校长的我更明白自身的不足及学校的差距,但也让我知道我们地处大山深处有哪些资源上的优势。我要努力地去以乡土文化为基础,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指导,扎实工作,不断学习,勤于思考和总结。为山乡教育教育的腾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第五篇:赴浙江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和了解浙江发展的经验,更新观念,转换脑筋,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两站”建设的机遇,实现昭通跨越式发展。20xx年10月11日至20xx年10月19日,由市委王书记、市政府曹副市长带队,有市直相关部门及十一县区主要领导参加的一行20余人赴浙江学习考察。通过这次考察学习,对浙江几个市的发展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实际领会了他们在发展中政策的开放与灵活,人的聪慧与自强,干部敢创新、善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深化了对我们党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重要性的认识,坚定了依托溪洛渡电站建设,加快永善社会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一、考察学习的基本情况
这次学习考察了浙江杭州、绍兴、诸暨、义乌、温州。我从接到参加考察的通知后,自己就把重点定位在温州。在一些资料上曾看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形成了影响中国发展的“三个模式”,即“温州模式”、“深圳模式”、“苏南模式”。因此,有幸参加由市委主要领导带队的考察组,到了三大模式之一的“温州模式”的发源地,理应花更多的精力作一些深层次的学习与了解。从杭州到温州沿途听取了所到地方党委或政府的情况介绍,同时参观了杭州的娃哈哈集团,绍兴的袍江工业区,环城河整治,喜临门集团,诸暨的服装业、五金业、大唐袜业,中国珍珠之乡,义乌的大市场,温州的正泰集团及柳市电器、永中阀门、市区服装、打火机、鞋革等生产基地和市场。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思考,启迪最深的还是温州。据介绍,20多年前温州“三少一差”突出:一是国家投资少;二是人均耕地少(0.4亩);三是资源少,交通条件差,在沿海地区发展也是较为滞后的。20多年后的今天,温州发展了,崛起了,创造了温州模式,成为全国发展的领路典型之一。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温州的发展如此之快呢?靠的就是温州人崇尚的精神,即“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自强不息”;靠的就是温州精神,即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放手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收获
这次学习考察把聚焦点集中在温州,主要带着三个问题去寻求解答:一是温州经济的特点;二是通过学习考察主要有什么启示;三是应该学习“温州模式”的什么基本精神。
(一)温州区域经济的主要特点
通过学习与了解,我自己对温州经济是这样认识的:在经济发展的主体上,如投资主体、经营主体、生产主体和承担风险的主体是千家万户,而不是依靠少数人;在产品的销售方式上,市场建在国外、国内,在全国设立了成千上万的温州城、温州街、温州店和温州专柜进行销售;在发展经济的活动方式上,不是单守在家门口办企业和做生意,而是走南闯北,四海为家,把生意做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在生产力的分布方式上,不是把生产力分散在一个个山沟里,而是集中在建制镇,把经济建设与城镇的发展结合起来等等。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温州的区域经济是以民营企业作为主要增长点的经济。为了养家糊口,具有传统流动和经商意识的温州人开始三五成群走出去。70年代中后期已有十万供销大军大踏步走向全国;82年当地民营企业“八大王”入狱,民营企业发展受到挫折;84年“八大王”平反,温州迎来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春天,干部群众放开手脚,投入了商品经济的滚滚洪流,开始走上了以“小商品、大市场,小规模、大协作,小机器、大动力,小能人,大气魄”为主要特征的治穷致富、发展商品经济的新路子。温州的民营企业就是以起初的“人无我有”(即放手发展个体私营、家庭工业),经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人有我转”(即发展股份合作制),发展到现在的“人转我好”阶段,标志着温州民营经济迈上现代企业制度。目前,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以自然人投资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这些被称为“民营经济”的企业的数量和产值均占全市90以上,基本形成了“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技术不断创新”的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民营经济在温州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温州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部分,拓展市场的开路先锋,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二是温州区域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运行基础的经济。多年来,温州坚持市场取向改革,在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形成了市场体系完整性,市场竞争特色性,市场发展动态性,市场规模效益群体性,市场机制作用渗透性等自身特点和优势。特别是商品市场“在发展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新发展”。由过去企业依赖专业市场推销产品为主转向专业市场和企业直接推销并举;由过去有形市场为主转向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并举;由过去内销为主转向内销外销并举。走遍全国的200万温州人,一边挣钱,一边传播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意识和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