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努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
调研中,陈仕其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领导班子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中央要求和我市实际,在领导班子建设中要提高“5种能力”,增强“5种意识”,做到“6个善于”和“6个抓”。“5种能力”是: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5种意识”是: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廉政意识。“6个善于”是:善于激发社会创造力、善于管理社会事务、善于协调利益关系、善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维护社会稳定。“6个抓”是:抓班子合理配置、抓班子能力建设、抓思想作风建设、抓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抓班子廉政建设、抓监督激励制度建设。
连日来,调研组一行分别前往惠城区、惠阳区和市直工委、市交通局、市公路局,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就惠州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现状、构建和谐惠州需要什么样的领导班子、如何结合惠州实际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第二篇: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过程中,须努力提高地方各级党委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能力、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对于我们整合社会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已经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而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明确地提出来,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确立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中国文化自古“贵和”。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他认为,在自然体系内存在和谐的秩序,那么在社会体系内也同样应当有和谐的秩序。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和不公,构建工业与农业、家务与教育、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体,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各阶级的融合。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或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表述,无疑是指高级的和谐社会。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是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迈进的过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的执政目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由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断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现在,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任何一项大的改革举动都可能带来正反两方面的社会集群效应。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美元到****美元的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是进入“黄金发展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是进入“矛盾凸显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差距扩大。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巩固改革成果,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把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正确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当前关键是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是,人们逐利动机的增强和相关制度规范的不完备,带来了腐败现象增多等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一系列“窝案”、“串案”,甚至出现“前‘腐’后继”的现象。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通过创新制度来根除腐败。
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期,往往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我国长达**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不仅使原来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使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对原来相对稳定的社会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应当看到,我们原来的稳定
是建立在贫穷和落后基础上的,是低水平的相对平衡,而旧格局的逐步解体会带来新的不平衡因素,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人心稳定,人心稳定的基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必须依赖生产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
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政绩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国**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全社会都得到了好处,但也必须承认,先富起来的毕竟是少数人,加之分配制度上的缺陷,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这是新一轮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离开了社会公平,我们党就会失去执政的依据,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因此,我们应当在初次分配重效率、再次分配重公平的基础上,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逐步建立起使社会大多数人得到较大实惠、困难群众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利益机制和利益格局。
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
在我国改革开放正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的过程中,新矛盾新问题大量产生,有时甚至集中暴露出来,而且这些矛盾和问题大都发生在地方特别是基层。因此,如何提高地方各级党委驾驭和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就成为我们党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重要环节。
努力提高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和重组,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从而使社会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隐患。如何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已成为检验各级党委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必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这是因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众之间既存在着共同利益,又有着各自特殊的具体利益要求。为此,一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二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是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把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提高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我们应采取切实措施,做好下岗失业工人的就业再就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等工作;做好农村的扶贫工作,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努力为困难群众编织一个可靠的“安全网”。尽快建立健全社会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努力提高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的能力。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使许多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露出来,诸如实施“一免两补”、土地征用、城市拆迁、国企改革、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等项工作引发的群众信访不断攀升,特别是企业改制和农村“一免两补”两大热点引发信访量大幅度上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地方党委建立稳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信访是我国特有的人民群众反映问题的主渠道,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信访工作,是我们立党执政的重要保证。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必须善于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全面推进工作结合起来,把抓好当务之急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结合起来,尤其要解决好上访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当前第1页/共2页]<<上一页下一页>>
第三篇: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过程中,须努力提高地方各级党委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能力、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对于我们整合
社会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已经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而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明确地提出来,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确立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中国文化自古“贵和”。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他认为,在自然体系内存在和谐的秩序,那么在社会体系内也同样应当有和谐的秩序。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和不公,构建工业与农业、家务与教育、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体,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各阶级的融合。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或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表述,无疑是指高级的和谐社会。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是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迈进的过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的执政目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由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断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现在,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任何一项大的改革举动都可能带来正反两方面的社会集群效应。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美元到****美元的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是进入“黄金发展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是进入“矛盾凸显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差距扩大。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巩固改革成果,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把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正确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当前关键是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是,人们逐利动机的增强和相关制度规范的不完备,带来了腐败现象增多等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一系列“窝案”、“串案”,甚至出现“前‘腐’后继”的现象。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通过创新制度来根除腐败。
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期,往往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我国长达**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不仅使原来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使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对原来相对稳定的社会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应当看到,我们原来的稳定12全文查看
第四篇:努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艺术
努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艺术
中共XX市委常委、组织部长XXX
艺术创造和谐,和谐彰显艺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艺术,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我们的必然要求。
一、领导艺术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领导艺术是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在实践中的动态表现形式。领导者在实施领导过程中创造性履行指挥、管理、组织和协调的基本技能和在特定情况下采用的特殊措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事业中,科学而高超的领导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增强创造活力。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这种活力是和谐社会的内在体现,是推动社会生产力持续增长的根本保证。领导艺术的发挥,有助于广开和谐社会的活力之源,使领导工作自觉而全面地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
——推进体制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是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领导艺术的发挥,就是要基于制度不拘于制度,基于模式不拘于模式,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管理格局。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社团和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加快形成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合力。
——协调各方利益。我们现阶段社会矛盾的一个显著特征,主要体现为人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领导艺术的发挥,有助于领导者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科学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同方面利益和最直接利益的三个不同层面,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以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密切干群关系。和谐社会有三个重要的表现层次,即人与自然、人与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和谐。领导与被领导的和谐关系,就是我们俗称的干群关系。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艺术,能进一步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切实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善于在新形势下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式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从而进一步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使群众能拥护党的领导,信任党的干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血肉联系和鱼水关系。
二、构建和谐社会必备的领导艺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干部迫切需要提高和掌握以下领导艺术:
总揽全局的艺术。大局在胸,总揽全局,是领导干部首先必须具备的领导艺术。其内在要求,一是要把握好全党全国工作这个大局。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战略大局。因此,各级领导者不仅自己想问题、办事情、作决定,要服从这个大局,而且要教育和引导群众自觉关心、维护和服从这个大局。只有全局在胸,才能高屋建瓴,头脑清醒,工作卓有成效。二是牢固树立上下左右“一盘棋”的观念。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全局,但对于上下左右来说,它们又都是局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棋盘上,它们是车、马、炮、士、相、卒。为了全局的胜利,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又要懂得局部服从全局的道理。三是善于分析认清形势。这是总揽全局的重要前提。分析认清形势,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自己,特别是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把握方向,坚持根本。四是始终抓住主要矛盾。总揽全局,必须抓牵动全局枢纽,抓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抓阻碍工作发展的“瓶颈”,抓竞争中的优势之策。不仅如此,而且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解决问题,推动全局。
理性决策的艺术。决策是领导工作的根本。决策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及时。在实际工作中,领导者要掌握理性决策艺术,不断提高决策水平。理性决策艺术概括起来为“五要五戒”:一要博采众议,戒主观武断。不能认真听取决策过程中的不同意见,是目前不少领导者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决策必须博采众议。只要是正确的意见,无论提意见的人关系近疏,态度好坏,方法对错,均应体现到决策方案中去。即使是不同的意见,也要注意吸收其中合理的部份,以便对决策方案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二要情况清楚,戒盲目决断。“情况不明决心大”是决策的大忌。决策前一定要做到情况要清,即看清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性质、程度,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轻重缓急;做到信息要灵,深入广泛地了解各方面的反映与动态,不能闭目塞听,更不能偏听偏信,否则必然产生误导和误决;做到环境要明,要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条件是否具备,既不能畏缩不前而错失良机,也不能好大喜功而盲目蛮干。三要断之在独,戒疑虑重重。要敢于负责,决策成功,领导者有抹煞不掉的功劳;决策失败,领导者有无法推卸的责任。敢于对决策的成功或失误负责,才是领导者应有的品质和风格,决策时才能将“决断魄力”和“谨慎从事”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要不畏干扰。目前,决策过程中受到消极因素的干扰已不奇怪,特别是那些带有浓厚权势色彩使领导者左右为难的情况也非鲜见。这就需要领导者将个人得失臵之度外,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果敢决断。四要抓大顾本,戒锁碎过细。领导者要抓大事、议大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丢了西瓜捡芝麻。抓大事首要提高对大事的辨识能力。对大事一经辨别,就要紧抓不放,从快议决。五要标新立异,戒墨守成规。具有远大眼光和开拓精神的领导者,必须建立和运用科学的战略思维方式,不断提高系统思维、创新思维、超前思维艺术,使决策的广度、深度、超前性和灵活性都比以往有新的提高,努力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巧弹钢琴”的艺术。“弹钢琴”的领导艺术,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来的。从总体上讲,“弹钢琴”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抓好中心工作。也就是抓住带关键意义的主要矛盾,牵住“牛鼻子”,以此来影响和推动其他工作的开展。二是善于统筹兼顾。领导者在集中精力抓住并解决日常工作中主要矛盾的同时,必须兼顾非主要矛盾,注意解决好制约主要矛盾发展的其他因素。只盯住一点,不及其余,那么,中心工作也可能因缺乏“配
套工程”而搁浅的。三是精于协调配合。在日常的领导工作中,协调配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协调配合是要艺术的。尤如弹钢琴一样,十个手指的功能与作用需要协调配合,同时,还需要脑、眼、腿乃至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将弹钢琴的艺术借用到领导工作中来,则要求领导者处理好“指头”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要发挥某一个或几个指头的功能和作用,也要注意发挥其他指头乃至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作用。其目的在于谋求思想统一和行动一致,以实现工作目标。
方圆兼顾的艺术。方圆兼顾是领导工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方,指的是原则性、权威性等刚性因素,不能轻易变通。圆,指的是灵活性、技巧性等柔性因素,有一定的变通性。领导者在工作中过于求方,不仅有迂腐之嫌,而且容易与群众疏远;而过于求圆,则不仅会有圆滑之弊,甚至可能贻误工作。因此,必须注意方圆兼顾艺术的运用。方圆兼顾艺术具体表现形式略举几例如下:一是先圆后方的开局艺术。领导者走马上任,尽量少搞“新官上任三把火”。最好运用先圆后方的领导艺术,在继承和延续中融入己见,在亲和与容忍中除弊纠错。二是有方有圆的管理艺术。管理要有一个适当的权威阈,阈值内下属有足够的自由度,这就是圆;阈值是不能逾越的,逾越就要受到制约,这就是方。只有方圆兼顾、恩威并施,才能取得平衡。三是内方外圆的交往艺术。领导者通常会处一个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因此,内心一定要明辨是非、清正廉洁,但在具体行为上则要随和知理,有情有义。四是己方人圆的魅力艺术。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己方人圆有助于树立领导者的良好形象,其人格魅力产生的凝聚力会远远超过权力带来的压服力。各级领导者要充分认识魅力艺术在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把魅力艺术作为一种领导时尚,大胆追求、大胆实践。
“反弹琵琶”的艺术。借“反弹琵琶”来比喻一种领导艺术,在于形象说明领导者在决策和处理问题时,可以打破常规思维模式,以反求正,逆向推进,赢得主动。其表现形式因事而异,不拘一格:如多角度反弹。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深思权衡,多想几种可能,多作几种准备,多用几种方法,这样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再如逆向反弹。“欲擒故纵”就是逆向反弹艺术的运用。在某些环境下,以“反”求“正”、以“静”制“动”、以“抑”止“扬”、以“退”得“进”、以“柔”克“刚”、以“虚”驭“实”等等,都是最终实现领导意图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还有以目促纲反弹。“纲举目张”是不可否认的真理。领导者要善于抓纲,但有时也可以以目促纲。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提出有效的管理就是抓最大的事和最小的事,这最小的事实际上就是目,抓最小的事就是以目促纲。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反弹琵琶”的领导艺术,应建立在“常规”领导方式下普遍采用的组织程序之上。在实践运用中,只可取其概要,而不能拘泥于形式。
典型示范的艺术。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蹴而就。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受到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思想境界往往是不一样的。领导者用典型示范,用典型说话,最具号召性,最有说服力。运用典型示范的艺术,关键是正确地选择和树立典型,即典型的选择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否则起不到示范的作用。要正确树立典型,典型的产生是自发的,不是人为的,更不能搞拔苗助长。要注意典型的培养提高,既不能搞一花独放,也不能让其自生自灭。此外,典型的选择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正面和反面是相铺相成的,正面典型可以激励人们前进,反面典型可以给人们以警觉。但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来讲,要以树立正面典型为主,大力营造蓬勃向上,活力四溢的社会氛围。
分类指导的艺术。实行分类指导,是领导者必具的一种领导艺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因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不注意区分矛盾的不同性质,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遭到失败。分类指导的形式主要包括,如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即在一般号召下达之后,领导者深入一个或几个单位,亲自指导和帮助工作,从中掌握情况,取得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再如抓两头、带中间,即抓住先进和落后这两头,把处于中间状态的带起来;抓党员和干部这两头,把一般群众带起来。此外还有解剖麻雀,指导全盘;抓住共性,解决差异性等等。
把握适度的艺术。适度是指事物的量与质之间的关系。列宁说过一个著名的论断,真理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我们常说的“乐极生悲”、“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把握适度艺术,注意“火候”与“分寸”,防止“忽左忽右”,是和谐社会中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条件。领导者要把握适度,首先保持头脑清醒,无论工作顺利还是失利,都要不骄不躁。既不要超越阶段,也不要让时代抛弃;既不要急躁冒进,也不要固步自封。其次要胸有成竹,不论做什么工作,既要有质的标准,更要有量的界限,这样才能始终把握主动权,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第三要选取最佳适度,不仅仅要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一般的度,而且要从一般的度中选取和把握最为适当的度。即使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最佳适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认识和把握事物总的度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分析比较,选取最佳适度点。
科学用人的艺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就是出好主意,用好用活人才。现在讲用人,讲识人、选人多,忽视科学的用人艺术。着眼于人与人的和谐、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和谐关系,领导干部必须切实提高科学用人艺术。从这个角度讲,领导者的科学用人艺术主要有:一是扬长避短,用人所长。俗话说:人有其长,必有其短;有其智,必有其愚。领导者用人,贵在善于发现和发挥下属之长,特别要注意从“短中见长”,充分发挥其长处。切忌不能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或者只盯着别人的短处不见其长处。二是人事相宜,能级相称。领导者要按照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能级的要求合理用人,最大可能地使人的能级与所在岗位、职能相适应,使他们各得其所,各尽其能。这样,才能使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三是用人不疑,宽厚待人。一方面,对同事、对下属要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切不要包办代替他们的工作,绝不对他们职权范围内的事横加干涉。另一方面,要尊重同事和下属,多一份沟通少一些误解,多一分信任少一份猜疑。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生活上关心,工作上体贴,勇于承担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使自己成为众人信服和依赖的领导。四是公道正派,五湖四海。领导者一定要有公道之心、正派之气,用人坚持五湖四海、一视同仁,不搞亲疏远近,更不能拉拢一些人,排斥一些人。大千世界,茫茫人海,唯有广泛团结,才能凝心聚力;唯有坚持团结,才能和谐共处。
三、努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艺术
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艺术,应着力围绕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灵活运用、善于总结等方面来努力:
勤奋学习。胡锦涛同志强调,勤奋学习,是共产党员增强党性、提高本领、做好工作的前提。“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勤奋学习,也是领导干部提高包括领导艺术等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根本途径。提高领导艺术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首先,要学好胜任工作的各种基础知识。要认真学习马列、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在真学、真信、真用上下功夫;要广泛涉猎经济、法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市场经济、金融和管理方面的基本原则,掌握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的主要精神,了解科技发展史和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等常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基本素质;要潜心提升文史与艺术素养,增强个人写作和语言表达技能,努力夯实领导艺术的基础能力。其次,要注重从实践中学习。一方面要在自身领导工作实践中善于学习,认真思索总结,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与领导工作实践融会贯通,使之不断上升为新的理性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领导特色。另一方面,要学习别人的一切有益的实践经验。这里所说的别人,既包括上级、同级,也包括下级、群众,只有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丰富和提高自己的领导艺术。第三,要持之以恒地学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过分功利。提高领导艺术,缺什么补什么固然重要,但艺术源于素养,从根本上讲,只有坚持持之以恒的学习,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钻研理论,弄通专业,才能从根本上打牢自身领导艺术的基础。
勇于创新。领导艺术是勇于创新的产物。要提高领导艺术,就必须注意培养和正确开发创新能力。从领导干部个人来讲,敏锐的感受力,大胆丰富的想象力,灵活流畅和求异性的思维能力等,是构成创新力的智力因素;积极的创新动机,渴望发现、追求真理和坚韧不拔的献身精神,是开发创新力的心理品质;自信,不受任何消极因素约束的内在的自由感等个性特质,是发挥创新力的个性条件;扎实全面、合理而又与时俱进的知识结构,是具备创新力的基本前提。把握创新力开发的要素,有助于领导干部针对自身情况,不断完善内在各方面的素养,从而有效提高领导艺术和才干。
灵活运用。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领导艺术,既是提高领导艺术的重要方法,也是领导艺术提高的重要标志。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领导艺术必须顺应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灵活运用。即使是同一领导艺术,也要根据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方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向前,社会环境日新月异,人的思想观念也不断更新,各种矛盾交错转化,客观上要求领导者对不断变化的事务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艺术,灵活机智地应对各种情况。譬如,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领导艺术高超的领导者从来不是消极、被动地“照章办事”,而是善于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出发,积极主动、灵活而创造性地加以贯彻执行。如果拘泥于一个可以到处套用、僵而不变的模式,机械教条地“照抄照转”,就谈不上发挥领导艺术,就不能成为一个具有高超领导艺术的领导者。
善于总结。总结对于提高领导艺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会总结的人就不会工作。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要么不辨方向失去目标,要么有可能背离自已的初衷,走向反面。领导艺术的运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许多领导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在同一条件下也可以有几种艺术方法,这就要求在实践中经常总结得失,逐步摸清领导艺术的运用规律。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领导艺术。另一方面,领导艺术作为领导科学的一部份,和这个学科一样,还不够成熟,还缺乏系统的总结和概括。每个领导者都是领导艺术的运用者,也是领导艺术的创造者,不断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总结出来,上升到理论,既可以提高自己的领导艺术水平,也可以为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领导艺术水平作出贡献。
第五篇:努力提高构建和谐矿区的能力
努力提高构建和谐矿区的能力
努力提高构建和谐矿区的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加快企业发展,维护企业稳定,构建和谐矿区,是企业党组织肩负的重要责任,也是对企业党组织领导能力的考验。
一、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矿区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
》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对于我们企业整合各种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减少各种矛盾,维护矿区稳定,推动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和谐矿区是企业深化改革的必须要求
目前,企业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已触及到各个方面和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巩固改革成果,推动企业加快发展,我们应当把安定与和谐纳入企业党组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实现企业协调发展,加速构建和谐矿区的进程。
(二)构建和谐矿区是推进企业文明创建的必然要求
构建和谐矿区,必须理顺民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矿区的创建活力。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职工利益,实行企务、区务公开,营造良好的矿区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加强矿区文明建设活动,切实维护矿区稳定。结合矿区实际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企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在此情况下,职工群众的参政意识也在增强。因此,要构建和谐矿区,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通过民主政治建设,来保证职工民主权利,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加快发展。
二是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矿区稳定的基础是人心稳定,人心稳定的基础是职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则必须依赖企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的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这不仅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政治问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更硬道理的理念,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广大职工群众可承受的程度关系,努力营造矿区团结和谐的氛围。
三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讲究效率和效益,因为没有效率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企业也就难以生存与发展。如企业在制订内部分配政策时,首先是按定额完成的情况决定分配,也就是按工作效率决定分配。同时,还要兼顾公开。如果只注重效率分配,而不兼顾公平,同样会挫伤职工的积极性。
二、不断提高企业党组织处理矛盾的能力
在企业改革改制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新矛盾新问题会大量产生,而这些矛盾和问题将直接涉及到一些职工的切身利益,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矛盾激化。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党组织驾驭和处理矛盾的能力,就成为企业党组织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就成为构建和谐矿区的重点。
一要努力提高协调矿区各阶层利益的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各阶层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带来了一些影响矿区和谐的矛盾。如何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是企业党组织需要协调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一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筹兼顾,增强全矿区的创造活力。二是要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企业责任感。三是要特别关心待岗和困难职工的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二要努力提高解决职工群众反映问题的能力。随着企业各项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使许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露出来,诸如机关精简、岗位竞争、外出创业、改革改制以及职工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对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要积极进行疏导。特别是要加强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变被动接受来信来访,消极应付来信来访为自觉主动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三要努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群体事件在一些企业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矿区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如果让那些群众关注的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不仅会严重影响企业党组织的威信,也会给职工群众和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进一步提高企业党组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应急事件,是增强企业党组织领导能力的重要课题。为此,对于群体性事件要坚持依法办事,既要依法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又要坚决维护企业稳定。要建立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协调机制,形成化解矛盾的合力。要不断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种群体事件形成规律的研究,对有
可能出现的的问题,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预警机制,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各种违法行为,要区别性质和情节,进行控制和打击,努力维护企业稳定的大局,积极营造矿区和谐的氛围。
《努力提高构建和谐矿区的能力》完毕,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