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论文大纲
湖北工业大学李秘
课题: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论文题目: 《浅析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在农村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为农村的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随之而来的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也使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结合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现状,分析了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现状问题对策
正文
一.农村商业银行出现的背景
经过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的金融规模急剧增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的金融需求随着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而与日俱增。需求增长一方面是来自日益增长的农民的消费信贷需求愿望;另一方面来自于迅速增长的农民对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农村金融市场相对而言贷款数额小,返还周期长,况且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且不稳定,人口密度相对于城市来说更低,缺少传统的抵押品,农作物收成等季节性原因导致的交易成本比较高,从而出现了使得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使得合作金融流于形式。正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这种背景下,我国以经济发达地区、资产条件好的农村信用社为试点,根据当地经济环境及其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组建了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被赋予了支持“三农”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农村金融服务的职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需求不平衡问题及农民和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早期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核心的农村信用社已经越来越不
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商业银行面如何克服自身弱势,在日趋激烈的金融业竞争中寻求生存与发展,已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内的,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截止2013年底,农村商业银行超过24家,农村合作银行超过160家,还另有农村合作银行机构批准筹建。农村地区银行业机构的网点覆盖率提高,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对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资产条件较好的农村信用社试点改制成的农村商业银行对农民创业、农户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良好的运行状况有效激活了当地农村金融市场,可见经过几年的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农村商业银行已有较好的发展。但是也是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是在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原因,其内部制度和外部政策环境都带有深厚的农村信用社痕迹,面临着诸多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不相适应的困境和约束,阻碍了农村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三、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的问题
(一)产权结构与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公司治理存在先天不足。
1、股东个数过多,股权过于分散。与改制前原农村信用社相比,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股东个数已经有了大幅度减少,但股东数仍然显得过多,尤其是自然人股东过多。
2、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突出。由于农村信用社旧体制的惯性影响,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其法人治理结构无法有效运行。具体表现在董事会与经营管理层的职责分工还不是很明确可能导致经营失败时相互推卸责任,无法实施惩罚机制。
(二)认知度低,资金来源不足。
农村商业银行是一个刚刚出现的新兴事物,在市场上还不够成熟,造成社会认知度也不高。农民尤其是大部分农民工对于将钱存入农村商业银行缺乏安全感,产生只存不贷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另外银行网点在农村地区的严重不足和结算体系的落后也使农村银行的“吸存”道路举步维艰。这都是商业银行在农村经营要面临的难题。
(三)人员素质较低,服务质量不高。
从农村商业银行人员构成来看,大都来自于改制前的农村信用社,而绝大部分信用社内部通过正规考试进入的人员很少,这些工作人员学历低、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严重缺乏且服
务意识浅薄,基层管理甚至一些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普遍偏差,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四)经营观念陈旧,市场营销乏力。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观念是继承以前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观念。面对新的竞争环境,旧有的经营思路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因此,客户层次较低,优质客户资源较少;中间业务发展缓慢,过分倚重传统存贷款业务;造成市场营销的管理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促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调整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
1、根据之前提出的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能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改善和调整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股权结构,鼓励股权份额过小的自然人股东进行股权转让,适当提高单个自然人和单个法人的持股比例上限,这样就减少了股东个数,也是对股权的适当集中,避免了股权过于分散的问题。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商业银行首先要让其股东大会与经营管理层的权利和责任制度化、规范化 ,权责范围得到清晰界定,确保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职责分工明确。要让独立董事充分发挥作用。在制度中明确规定独立董事的信息知情权、监督权、独立的审核权、否决权等,此外,还要完善监事会结构,增加外部监事的比例,提高监事会成员素质,且外部监事不应当是股东,以保证监事会独立实行审计监督与决策能力。
(二)建立存款保险。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设立存款保险来建立信任。一旦银行发生经营危机或是面临破产倒闭,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降低了存款人的风险,也就一定程度上能解决银行吸存资金难的问题。
(三)优化人力资源,增强优质服务。在人才方面,可通过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相结合、理论研修和实务培训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外引进相结合等方式和相对优厚的待遇来吸引优秀专业人才,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提供便捷、质优、价廉和全面的服务,加强服务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提升客户忠诚度。
(四)要解决市场经营中的营销问题,一要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细分市场,分类营销。二是完善营销体制,实行整体营销。在目标客户的选择上要以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为主。
五、结束语
及时发现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合理的措施在农村商业银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促进了农村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文章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提出了相应对策。
第二篇:对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0711
对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新会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翻开了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新的一页。农村商业银行如何立足新的起点,建立新机制,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值得研究。我认为,发展方向和定位、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及创新能力是农村商业银行应重点予以考虑、着重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明确市场定位
1、建设现代金融企业是农村商业银行既定的方向,服务“三农”与地方经济是农村商业银
行不变的宗旨。
2、作为当地历史最悠久、网点覆盖面最广的银行,地缘、人缘与信息优势仍是农村商业银
行最大、最根本的优势,因而扎根本土,深耕细作,巩固阵地,扩大份额更为实际。农村商业银行离开本土异地扩张特别是跨省设立分支机构,则优势不存,战线拉长,成本上升,风险扩大。所以农村商业银行应慎言异地扩张,至少不要急于扩张。农村商业银行还应将一般定位与个性化定位有机结合。
二、抓治理----思想重视,持续完善,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1、公司治理决定农村商业银行的长治久安。首先是树立正确的公司治理理念。以董事长
为代表的商管层要深刻认识、充分理解进而真正重视公司治理,以企业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发展为重,视完善公司治理为走向现代金融企业的必由之路。
2、建设有农村商业银行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股权结构要适应作为地方金融企业的属性,主要股东以与农村商业银行有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的本地优质民营企业为主,其持股比例相对均衡,避免出现一股独大的控股股东;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应优先选择长期关心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熟悉农村金融和现代金融的专业人士,并考虑由其在专业委员会担任主要责任人,发挥积极作用。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公司治理。一是股权结构要不断优化,有条件的应进一步引
入战略投资者。二是董事会是本地一些企业,全国、全省知名集团是1111111运用科学的方法、流程制定正确的战略。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并对实施的效果建立反馈机制,及时评估修正。
4、求创新------核心能力,不竭动力加深业务创新。只有依靠创新农村商业银行才能够实
现差异化竞争,确立竞争优势,也只有依靠创新,农村商业银行才能够转变发展方式,建立资本节约型银行。
5、情1111培养。一是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就是对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等进
行创新。首先是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先进理念。如市场导向,风险为本,价值最大化等等。其次要梳理管理制度与流程,建设流程银行,提高运行效率。最后还要调整完善组织架构,实行扁平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如设立战略发展部、金融市场部、市场营销部,“三农”与中小企业金融部等等。在蓬江区开
二是产品创新。创新产品是服务客户、抢占市场、创造价值的利器。生命周期是一个具有很强解释力、得到时广泛应用的概念
三是服务创新。服务是农村商业银行立身之本。作为服务性行业,银行服务水平的提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提升空间很大,永远没有止境,关键是要重视、用心、创新。以网点服务为例,网点是银行的战略性资产,是各项业务的关键支撑点,也是联系客户的主渠道。选址要科学并有前瞻性,城乡分层,偏远乡村就简,提供有限服务,履行社会责任;中心城区建设标准网点与旗舰型网点。网点内功能分区、业务分流,以客户为中心,显示人性化关怀,努力使客户体验到服务的及时性、便利性、私密性和舒适性。
第三篇: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几个问题
2001年11月28日,江苏省常熟市、张家港市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挂牌成立,12月6日,江阴市农村商业银行也随后挂牌开业。这是我国的首批三家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它们的诞生,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至今,三家农村商业银行已历经一年多的经营。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三家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实践进行深入的总结回顾,并作出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思考,为全国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改革探索一些有价值的思路。
建立农村商业银行的背景和动因分析
尽管江苏三家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已显示出了初步的成效,但毕竟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并不一致。理论界有人对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必要性和改革的意义提出了质疑,有的外界舆论也对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持否定看法。建立农村商业银行究竟有无必要,其改制背景是什么,动因是什么,如不改制,农村信用社的出路是什么,只有澄清了这些问题,才能准确把握将部分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重大意义,才能为我国下一步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的设计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1、我国一直就没有真正的合作金融: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前的制度背景
一些学者坚持认为,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应该走真正合作制的道路。由中央政府发动的历次农村信用社改革,实际上也是以实行规范的合作制作为指导原则的。但是,现实情况是,经过多次整顿规范,农村信用社并未完全恢复真正的合作制。这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值得我们深刻反思。通过历史追溯和现实分析,谢平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正规的合作金融从来就没有真正存在过。这是因为,一系列制度安排导致了现存合作金融并没有减少交易成本,也没有真正符合合作制原则。”他认为,根据国际公认的“合作社七原则”,合作金融的基本经济特征应该统一表现为四个内容:一是自愿性;二是互助共济性;三是民主管理性;四是非盈利性。但是,将我国农村信用社与此四项原则进行对照分析后发现,不论是从农村信用社产生的历史渊源还是现实运作情况看,农村信用社一直未能遵循合作制原则。从自愿性原则看,广大农民当初加入农村信用社乃是行政力量的强制所为,而非自愿合作的动机所致,退社自由也未能得到体现;从互助共济性原则看,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都是按照商业银行的模式经营,贷款投向并没有体现社员优先、以社员为主的原则;从民主管理性原则看,客观上说,农村信用社长期置于国家银行或基层政府的管理下,社员的管理权力无法实施;主观上说,由于入股金额小,缺乏应有的管理知识,多数社员没有积极性也没有能力参与信用社的监督管理;从非盈利性原则看,因农村信用社已失去了互助共济和民主管理的特征,信用社经营管理人员的利益动机必然驱使其经营行为商业化,以追求盈利为目标。面临这种现实困境,农村信用社未来的制度选择有三个:一是继续维持现状,即名义上为合作制金融,实际上按商业银行运作;二是按照合作制对其进行规范,使之成为真正的合作金融机构;三是放弃合作制,建立新的制度安排。显然,第一项选择过于消极,它只能使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最终危及农村经济的发展。那么,在第二项和第三项选择中,究竟是选择前者(合作制),还是选择后者(新的制度安排),新的制度安排又是什么,我们认为,这就要取决于各农村信用社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取决于其自身现行经营管理状况和制度结构,不能一概而论,限定一种制度模式。
2、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结构发生变迁:建立农村商业银行的宏观经济基础
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发展理论指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随着经济的增长,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必然发生演进。我们认为,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金融需求的变化传递的,即:经济增长→金融需求变化→金融发展。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种金融组织形式,其变迁机制也是遵循这一理论的。将部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其经济基础就是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结构的变化。
以江苏为例,常熟、张家港、江阴三市都属于我国百强县(市)的前十名,城乡一体化程度已达到了较高水平。2001年,常熟、张家港、江阴实现GDP分别为303亿元、307亿元、365亿元,人均GDP分别达29181元、35900元、31664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分别是 5.1%、3.4%、4.2%,而全国平均水平是15.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853元、5583元、5599元,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2366元。三市中的大多数农民已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即便是以从事农业为主的农民,其生产方式也趋于规模化、产业化。在此背景下,以主要为社员提供小金额、单一化的传统金融服务的农村信用社制度显然难以适应这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对这三个县级市的农村信用社进行改制,成立农村商业银行,为各类客户提供综合化、多功能、大金额的金融服务,是农村金融组织适应这种金融需求结构变化的理性选择。
我国幅员辽阔,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差异较大,经济活动主体的层次特征明显。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了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转移,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同时,农村经济活动主体层次特征明显,有独立从事纯粹农业活动的普通农户,有以雇佣工身份参与经济活动的农户,有从事各种生产经营的个体经济组织,有各种类型的工商企业。经济结构的这种多层次性决定了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的多元性特征。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传统农业仍占较大比重,农业生产方式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较为单一,农户的小额存款、贷款需求仍有较大市场;而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农村地区,经济活动主体主要是一些工商企业、外资企业和规模经营的个体经营者,他们不仅贷款需求额度大,而且需要提供综合化、国际化的金融服务。因此,农村金融的制度安排要因地制宜,适应当地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结构,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以规范的合作制为基础的农村信用社制度,而在少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商业银行这种金融组织形式,以使农村金融组织更好地支持各类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
3、金融市场竞争与合作金融存在固有矛盾:选择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微观动力
部分农村信用社选择农村商业银行这种组织制度形式,也是其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常熟、张家港、江阴这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随着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的提高,各种经济成份发展迅速,经济主体十分活跃,为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众多的金融机构,市场竞争激烈,金融总量已具有相当规模。在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前,除了农业发展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储的分支机构和农村信用社外,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已进驻三市。2001年末,常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有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张家港有交通银行,江阴有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常熟、张家港、江阴三市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总额分别达308亿元、257亿元、276亿元,人民币贷款总额分别达141亿元、155亿元、185亿元。在这一金融环境下,以传统合作制为基础的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本实力和经营规模难以扩大。在合作制下,社员分散且资本实力弱小,社员可自由人社和退股,社员大会决策制度实行一人一票制,这就使得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困难。资本实力和经营规模不能扩大,直接影响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竞争能力。二是服务对象受到制约。规范的合作制企业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按照我国政策规定,农村信用社对本社社员的贷款不得低于贷款总额的50%,其贷款应优先满足种养业和农户生产资金需要,资金有余,再支持非社员和农村其他产业。而在经济发达的县(市),各类经营机制灵活、经营业绩良好的中外资工商企业都是优质客户,是各金融机构争夺的焦点,但农村信用社在竞争中却受到制度上的限制。三是服务功能有限。由于制度上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以本社区的社员为主,其业务范围和业务品种也相应受到限制,不具有现代银行的全部功能,尤其不能适应规模较大的工商企业、外资企业对融资、结算等金融服务的需求。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面临的这些制度约束,使其难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不利于其平等地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竞争。只有进行股份制改造,选择农村商业银行这一制度安排,才能消除原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制度障碍,使它们具备现代企业制度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具有制度化的增资扩股机制,服务对象不再受限于社区内的社员,服务功能相应增强,金融产品的创新空间扩大,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行体制下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和约束
从理论上说,农村信用社实现制度变迁,建立股份制的商业银行组织,使其具有了新的发展机制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但是,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是在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其内部制度和外部政策环境都带有深厚的农村信用社痕迹,仍面临着诸多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一制度安排不相适应的困境和约束,阻碍农村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1、农村商业银行的法律地位模糊
按照一般的理论逻辑,如果法律上认可农村商业银行属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法律地位就是明确的,法律赋予其可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义务应该是与其他商业银行一致的,其行为规范受与商业银行有关的法律法规调节。但现实情况并不如此。
首先,我国1995年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法》对农村商业银行这一组织形式没有明确界定。该法在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根据这一规定,农村商业银行理应属于《商业银行法》所指的“商业银行”范畴。但是,在“商业银行的设立和组织机构”一章中,有关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规定只是区分了三类机构,即“商业银行”、“城市合作商业银行”、“农村合作商业银行”,并无“农村商业银行”这一组织形式。从江苏的实际操作情况看,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显然是参照《商业银行法》当中的“农村合作商业银行”执行,即5000万元。而“农村合作商业银行”这一组织形式并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而且从理论上理解其含义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既不是正规的合作制金融机构,又不是正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况且,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不能等同为所谓的“农村合作商业银行”。在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中,均未特别提及“农村商业银行”这一组织形式。
其次,在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中所适用的法律法规混乱。如上文所说,(商业银行法)和其他法律法规都没有对农村商业银行作出特别的规定,那么,按照正常的法理逻辑,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就应当适用《商业银行法)。然而,在江苏的改革试点中,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性。为规范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行为,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专门制定了《江苏省县(市)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和《江苏省县(市)农村商业银行示范章程)。在两个规范性文件中,有关风险控制要求等规定依据的是《商业银行法》,但有关机构设立、股权设置、管理架构等规定又脱离了《商业银行法),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商业银行法》第十七条规定,“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但在人民银行的政策性文件中,有关农村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立条件之一,即关于发起人的数量要求(不少于1000人),以及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的任期(最长不超过9年)等规定,在《公司法》中都是找不到依据的。这实际上就体现了农村商业银行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尚没有明确的主体地位。
2、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效应
尽管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已在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改革,但是,离规范的股份制银行制度安排还有较大差距,新的制度优势未能得到充分释放,激励约束机制仍不健全。
一是股东个数过多,股权过于分散。根据人民银行的政策规定,江苏的三家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东数都在112100个以上,常熟市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东数甚至接近3000个,且三家银行的股东中绝大多数是自然人股东。与改制前原农村信用社相比,股东个数已经有了大幅度减少,但股东数仍然显得过多,尤其是自然人股东过多。同时,股权也十分分散。人民银行规定,在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中,单个自然人的持股比例不得高于总股本的1‰,自然人股东所认购的股份总额不得低于股本总额的50%,单个法人直接或间接持股比例不得高于总股本的10%。股权上的这一制度安排,明显是受到“合作制”的影响,似乎意欲体现“互助合作原则”,让自愿入股、希望获得金融服务的农民尽可能地成为银行股东。因此,这种制度安排必然就带有合作制的固有弊端,导致股东的“搭便车”行为,多数股东,特别是自然人股东因为其所持股份很少,自身利益与银行利益相关性不大,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成本去监督银行的经营行为、参与重大决策。由此使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增大。
二是对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激励约束手段。主要表现是,薪酬制度仍一定程度上带有“大锅饭”色彩,内部收入分配并未充分拉开差距,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水平相对于其所承担的风险、责任和付出的劳动还不十分相称;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受限于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不得高于总股本的160的规定,这一持股比例不能形成足够的激励和约束效应,其在经营成功时可能获得的利益和在经营失败时可能的资本损失都是有限的,从而使得决策层、经营层人员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压力去努力搞好银行经营管理;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的任职年限不超过9年的规定,可能给这些相关高级管理层带来负的激励效应,经营行为短期化。同时,独立董事不持有银行股份,与其他股东和银行不具有利益相关性,他们对自身的决策和管理行为所承担的责任有限且难以界定,激励约束机制不充分,由此可能导致其行为不尽职或不审慎。
三是内部管理架构还不健全。董事长与行长没有制度化的分权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并不十分清晰,这就很难形成内部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董事长与行长的经营责任不能清晰界定和分割,可能导致经营失败时相互推卸责任,无法实施惩罚机制。此外,因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经营管理人员少,目前普遍没有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的要求,在董事会中设立关联交易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辅助性法人治理结构欠缺。这会影响到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能力。
3、人民银行的监管政策和监管体系存在抑制效应
因农村商业银行刚刚建立不久,且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功能定位缺乏充分、统一的认识,人民银行在对他们的监管上显得十分谨慎,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和机构的市场准入实施了严格的限制政策。首先,对其业务经营范围作出了限制,农村商业银行不能自动获得《商业银行法》赋予商业银行的全部业务范围,如要增加业务品种,需逐一报经人民银行审批;其次,仍要承担优先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强制性义务,客户范围和服务对象受到限制;第三,经营地域限于所在县级市,不能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或兼并收购其他金融机构。这些政策限制也带有农村信用社的痕迹,是农村信用社监管的思维惯性使然,不能适应农村商业银行新的制度安排。在这些经济发达的县级市,金融竞争激烈,农村商业银行本来就因规模小处于市场劣势地位,如果再给其施加过多的政策限制,必然使其增加经营成本,阻碍金融创新,削弱市场竞争力,降低资产的盈利能力和内在抗风险能力。
人民银行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一是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事务仍由农村信用社的监管机构承担,监管政策必然受到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影响,可能导致“体制回归”;二是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链条过长且监管效率低。按照人民银行的一贯监管模式,各金融机构直接接受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农村商业银行地处县级市,首先就得接受人民银行当地支行监管。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这一监管模式使其与人民银行总行、分行沟通和获取政策信息的成本很高,在存在较多管制政策的情况下,农村商业银行开办新业务和设立新机构的报批程序就会拉得过长,监管效率低下。
4、服务于经营管理的内部和外部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从内部看,农村商业银行的基础薄弱突出表现在: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人才结构层次过低,经营管理水平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力受到极大制约;科技建设落后,科技开发能力有限,电子化水平不高;企业形象和信誉还没有得到国内外公众的普遍认同。从外部看,因属于地方性小金融机构,辖区外没有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农村商业银行的结算渠道不畅,结算手段少,不能独立签发银行汇票,需要国有商业银行代签,也不能签发信用证。基础设施是银行经营的基本条件,也是银行竞争积发展的重要手段。基础设施的薄弱,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增强,对客户难以提供多样化、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也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张,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与改革深化
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变迁,适应了农村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农村信用社内在发展的要求。但是,股份制改革并非是制度变迁的全部。实质上,股份制改革恰恰是破坏了原来的制度均衡,使改革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处于一种制度结构非均衡状态,也就是表现为上文所述的种种困境和约束。因此,必需以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新的起点,深化相关改革,调整有关政策,实现新的制度均衡,才能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1、赋予农村商业银行明确的法律地位
在法律上具有明确的主体地位,是农村商业银行整个制度结构当中的基础,是进行其他相关制度调整的基本依据。很难想象,一个在法律上身份模糊的经济主体,会获得应有的权利保障。为此,应对现行的《商业银行法》进行修订,在其中确立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的实际,对其设立、组织机构等事项作出一般性规定。同时。人民银行应在遵循《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基本规定的前提下,制定专门的部门规章,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相关事项作出具体规定,调节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其他与农村商业银行有关的政策性文件也都应以《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作为法律依据,避免政策的随意性。
2、调整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
以规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安排作为参照系,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进一步进行改革,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根据当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调整:一是调整股东结构,适当集中股权。鼓励股权份额过小的自然人股东进行股权转让,适当提高单个自然人和单个法人的持股比例上限,取消自然人持股总比例的低限要求,允许形成相对控股股东。这是增强股东利益相关性和监督意识所必需的。二是建立权利和责任对称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要强化对农村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主要措施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适当提高高管人员的收入水平,以体现管理劳动的价值;增加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或在条件成熟时,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给管理人员戴上“金手铐”,在其个人利益与银行利益间建立关联机制;取消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的任期不超过三届即9年的规定,使其对自身利益形成稳定预期,激发其最大工作努力;应强制独立董事持有银行的适量股票,增强其尽职的积极性。三是逐步完善内部管理架构。应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利和责任制度化、规范化,权责范围得到清晰界定,以利于绩效考核和奖惩;根据银行的发展进程,逐步在董事会中建立各专门委员会,使董事会的决策、监督行为更为科学有效。
3、改革人民银行的监管政策和监管体系
人民银行在制定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政策时,应将其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待,而不应纳入农村信用社系统进行监管。逐步放松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和机构的市场准入管制,增强其经营活力。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以兼并收购或联合的方式,跨出所在县(市)经营业务,扩大其经营空间。近期内可以先考虑允许其到邻近相对发达县(市)兼并、收购银行机构或农村信用社,同时应许可其与异地的法人金融机构(如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进行多种方式的联合。调整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组织模式,首先应将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组织与农村信用社的监管组织分离;其次,应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层次,缩短监管链条,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4、强化内部和外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内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是大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不仅要对现有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应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通过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大力从外部引进高层次人才,从增量上调整员工素质结构。这是增强银行竞争力,提高其科技水平、研究开发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根本举措。在外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关键是有关部门要从根本上解决其结算渠道问题。这也是所有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共同问题。鉴于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系统已在上海建立资金清算中心,可以先考虑允许农村商业银行也加入其中,使其结算网络顺利通达中心城市。随着正在建设中的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完善,应允许农村商业银行也接入该系统,直接实现实时资金清算。
第四篇:小议农村商业银行的成长与发展
小议农村商业银行的成长与发展
摘要:本文以江苏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分析了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改制成立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论及现实基础,其通过逐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把握风险防范,统筹金融创新和规范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力,必将取得更好的发展和业绩。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需求追随 发展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关精神,江苏省赣榆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政府、银行监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等的支持、监督和管理下,在保持县级机构独立法人地电力论文发表www.xiexiebang.com/dllwfabiao/位的同时,实行了股份制改革,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开业。这次的改革是在中央提出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初步解决了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晰的问题,为其健康稳定发展打下制度性基础。同时顺应城区内农村信用社机构服务对象城市化的实际,把农村信用社合并重组为商业银行,既可以解决产权制度问题,又可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还可以改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可以说是一项颇具意义的改革。
改制后的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下设44个营业网点,其中营业部1个,支行30个,分理处13个。为广大城乡客户、企事业单位提供存贷款、结算、汇兑、代理、银行卡和保管箱等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改制后,截止201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0.8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8.1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2.91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9.8亿元。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以更快捷的汇兑业务、更丰富的贷款品种、良好的银行信誉和高效的银行服务赢得了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称赞与信赖。
一、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理论基础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Hugh.T.Patrick,1966)提出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demand-follow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认为,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及发展方式的变化,市场主体会逐渐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且随之不断变化。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村金融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与变革。也就是说,需求是农村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服务不断完善的动力。二是“供给优先”(supply-lead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他认为,供给先于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经济发展后反过来又促进了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良性循环。帕特里克同时指出,两种模式特点不同,适应的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不同地区模式的选择也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在经济尚不发达的阶段,“供给优先”型模式居于主导地位,而当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需求追随”型模式替代“供给优先”型发挥主导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休.T.帕特里克的理论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即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当地的农村信用社产权选取不同的模式进行改革,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搞“一刀切”。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村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现代化程度比较高,因此能够达到商业化金融运行的基础,如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信息共享等。此时,农村经济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根据休.T.帕特里克的“需求追随”理论,农村金融应该针对农业、农民对金融的需求来提供商业化的金融服务。因此,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农村商业银行。
二、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现实基础(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趋势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必要性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业已经率先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生产与经营,产业化过程中的农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更大,储存原材料、抵抗自然风险、建设完善的外部环境,都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力英语期刊www.xiexiebang.com/yyqk/支持。而且,发达国家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产业化越是发达的地区对商业金融的需求越强烈。此外,东部地区在农业已经基本现代化的同时,非农产业迅速发展,二、三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及从业人数持续上升,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村金融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实力雄厚的私营企业、公司,与城镇中的商业企业没有任何区别,对商业化的现代金融有着天然的需求。因此,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有着商业银行存在的天然土壤。
第五篇:浅析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与成长建议
浅析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与成长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是重要的一环,其最重要事务改革标志是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对于服务“三农”、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农商行的发展模式及其成长性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农商行提出发展建议,促进农商行合理制定战略目标,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商业银行;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建议
一、引言
近年伴随国家对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其经历过一段起点低、速度快、成效大的发展历程。当下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主要由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组织形式等部分组成,农商行是农村金融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发展农村经济,支持区域发展,在新农村建设、扶助区域中小企业发展、区域商业商贸等方面要加大力度,而农商行就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虽然已经看到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成效,然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多问题,发展状况不平衡、经营中也面临诸多风险和其他外部不确定因素,所以研究农商行的发展模式及成长性影响因素,对保持农商行的积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商行发展模式
1.维持本土经营模式。本土经营模式可以描述为,在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地借助本地资源坚持开展经营活动是指农村商业银行坚持在注册地所在县(市)域开展经营活动,依托本地资源,结合辖内经济发展特点及客户需求,开发适合本地城乡经济不同层次需求的金融产品,全力打造“接地气”的银行。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农商行可以在尚未饱和、还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本地市场充分发挥自身熟悉的地缘、人脉、口碑等等优势,同时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深挖客户需求,优化整合资源,得以在扩大资产规模的同时控制经营风险,最终实现地方的经济发展与自身的体量扩张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状态。
2.设立异地分支机构。银监会颁布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实施办法》逐渐放宽对农村商业银行跨地域经营的监管限制,在制度上打开了农商行设立异地支行的大门。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降低了农商行的经营风险,使农商行实现了服务区域多样化和地域客户所属行业的多元化,并能根据当地经济特点推出特色产品吸引更多优质客户。
3.直接参股模式。直接参股模式可以描述为,农商行直接向异地农村金融银行机构投入资金,通过参股的方式输出管理,与被投资农村金融银行机构以股权合作为基础逐步平稳开展有序经营工作,实现了跨地区经营。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农商行可以借助被参股、控股机构在当地成熟的各项资源迅速融入当地金融市场,扩大业务辐射范围,并能较短时间内打开品牌知名度。然而这种模式更适合具有较强资本实力和资本补充能力即大而强的农商行,从而实现长期持续的股权合作模式。
4.兼并重组模式。新设合并模式是我国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兼并重组模式的主要实践手段,该过程中注销原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法人资格,申请共同组建一家新的农村商业银行,同时被注销机构的股东(社员)所持股份按照清产核资确定的各方净资产,比照合并后新设农村商业银行股金每股净资产的一定折算率转换为新设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新银行的股东。好处是通过兼并重组,原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尤其是资质相对较差达不到银监会组建农商行的机构,可以迅速实现在整合区域内的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
5.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模式。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有效拓展异地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并且借助银监会和政府的地方性支持力度较大,较之设立村镇银行跟容易实现。相对于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来说,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比较容易,因为有银监会和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于农商行来说,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可为将来发展为控股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控股集团积累经验。然而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一个新的考验,农商行需要考虑设计有利于日常管理的股权结构。
三、农商行成长性影响因素
1.政府宏观政策。由农村信用社改革而来的农村商业银行,与政府及政策导向息息相关,最初的定位就是服务“三农”。所以在农商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农商行的改制,农商行也加入到市场竞争中,自然有任务和利益之间的矛盾,同时,政府的过度干预和过度的优惠政策对农商行造成的依赖性会让其失去独立性,进而失去其自有的成长动力,制约其发展。
2.资本因素。农村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组织这一实质决定了对农商行资本约束的必要。资本约束的核心是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同时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也决定了银行的资本规模和质量,风险贯穿银行的资本及其经营和成长。所以为了确保农商行持续健康稳定的成长,要有必要的风险管理和资本约束。
3.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在自身领域内通过重组创新变革经营涉及的各种要素,做出包括调整、变革、发展、创造和引进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活动,为使自身利润最大化即金融创新。金融创新能够帮助提高农商行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开拓新的市场和业务范围,其次,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帮助农商行有效的规避和分散风险,从而增加其?营的安全性。因此,金融创新对于推动农商行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管理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是企业成长保持长青的基石。管理能力与其他推动农商行成长的资源相互关联,只有整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帮助农商行提高市场效率和发挥优势。而人才是每个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让人力资本得到更好的配置,让组成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得到自我发展从而带动银行发展,为农商行提高竞争力。管理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企业内部资源,这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同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能为农商行的成长发展提供不断地推动力。
四、对策建议
1.明确市场定位,争取政策支持。农商行的核心优势在于“三农”,应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从而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农商行在明确市场定位时要重新定义“三农”:从支持传统农业到支持农业创业及现代农业;从支持农民到支持中小企业、大农户甚至大型农业企业;从支持传统农村到支持新农村建设等。同时农商行要积极争取包括财政补贴、减免税、监管优惠政策、获得政策奖励等在内的政府支持,从而提高自身资金配置效率,促进成长,更好发挥功能。
2.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强化全面风险管理,需要做到:建立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成立风险管理组织或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建立独立的风险评价、监督及决策机构;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农商行可以先熟悉各个部门的业务从而制定风险管理的方案,并建立风险考核制度;建立风险评价体系,提高风险衡量、管理技术,农商行可以建立风险信息数据库,同时加强与银监部门的沟通,并且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银行风险文化,农商行要将风险防范意识凝聚成每一位员工的价值观,深入到每一个业务细节中;加强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3.加强金融创新。从农商行的现实情况来看需要加强金融创新:金融产品的创新,农商行要通过对市场的详细调研分析,研发推广更适合市场和客户需求的金融新产品,比如多功能的银行卡等;金融服务创新,服务以客户为中心,探索更新的服务方法,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如设施的升级等;经营理念创新,农商行要立足商业本质,解放传统思想,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集权化等方向;建立长效创新机制,要不断地探索新的创新模式,让创新成为一种常态,并且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体制,从而推动农商行的不断成长。
4.完善管理机制,建设员工队伍。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建立符合现代商业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管理经营效率,需要依照农商行自身特点和风险管理要求,建立全面的管理机制并不断完善;在管理过程中,要职责分明,规范操作,同时保证管理的透明度;制定管理评价系统,对管理结果反馈并总结修正。同时农商行应坚持以人为本,引智引才,提高员工素质,强调后备干部储备,加强员工内部轮岗制,推行全员的绩效考核,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并对员工实行分级培训的制度,从而加强员工队伍的建设,推进银行发展。
五、结论
结合这些影响农村商业银行成长性因素对农商行提出对策建议有明确市场定位,争取政策支持;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加强金融创新和完善管理机制,建设员工队伍,对不断保持和培育农村商业银行的成长性起到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意,黄晓波.大股东侵害及其控制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Э?,2015(6).101-104.[2]刘少波.控制权收益悖论与超控制权收益--对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一个新的理论解释[J].经济研究,2007(2).[3]马德芳.大股东认购、投资者情绪与定向增发折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27.作者简介:谢郑干(1996-),男,安徽宿州人,安徽财经大学2014级金融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