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公共管理学专业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我是学习公共管理的,这次实习的地点是四川汽车公司(富临集团所有),整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0级的在校学生都去了这里,我们去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国西部地区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明白政府决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管理工作的技巧,使同学们能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所用有效合理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在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也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以下是我们实习的内容:
实习内容:
(一)听报告,深入了解川汽以及富临集团
川汽龙泉厂区的党委书记给我们介绍了川汽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到西部发达的私营企业的一系列过程,同时也重点介绍了富临集团,四川富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5年12月,是一家拥有近30亿元的多元化。十年来富临集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已发展成为涉足房地产、运输、工业、医疗和商贸五大领域的跨地区、跨行业民营企业集团,拥有子公司30 余家,现有在册员工11387人。除在编人员外,2005年平均为社会提供7256个就业岗位。公司遵循“以人为本,诚信敬业,发展实业,造福社会”的经营理念,建立了科学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形成了具有富临特色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2003年,富临集团被四川省列入四川省企业集团龙虎榜,居四川百强企业综合实力第29位,第24位。2001年至2005年,富临集团连续五年进入全国民企500强。2005年,富临集团整体实力跻身于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78位。
富临集团的发展业绩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一致肯定,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工商联先进会员单位”、“四川省再就业工程双十佳单位”及“四川省就业和社会保
障先进民营企业”。
“源于社会,归于社会”。富临集团除向国家和地方政府足额上缴税金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自成立以来累计捐赠1600余万元,并荣获2005年四川省“十佳慈善企业”称号。
集团公司董事长安治富先生先后被评选为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执委、四川省政协常委、四川省工商联副会长、四川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四川省房地产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四川省工商联住宅业商会会长、绵阳市工商联会长、绵阳市人大常委。
(二)参观汽车生产车间
在听完书记的介绍报告之后,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汽车的整个生产流水线,四川省政府从1994年起就把汽车工业列为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公司的“野马”牌系列汽车产品也被列为本省扶持发展的8项优势产品之一。公司作为省上明确扶持的十五家集团之一和省属汽车工业龙头企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重点关注和支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2002年四川富临集团本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四川汽车工业集团公司进行了战略重组,秉承“以人为本、诚信敬业”的富临理念,四川汽车工业集团公司以“高品质、新形象”为切入点、以一大批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基础、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以科学的管理为支持,全力打造野马品牌,树立全新的川汽形象。在流水线的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而每个环节也都井井有条,可见在管理上川汽是很成功的。
实习感受:
在了解了川汽的发展成就后,我们不得不慨叹我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然而,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对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做出总结。我认为,川汽发展与以下几个因素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一、领导人的魄力。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国企到一个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集团,从一个不受重视的工业集团到成为省上明确扶持和省内的汽车龙头企业等等,这一系列变化足以证明一个有组织有能力有魄力有才能的领导班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即是管理者的才能与决策好坏对组织成长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二、富临集团的董事长安治富先生的企业理念做后盾。安治富先生在办企业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着为国为民的理念,从创业初期到发展成为涉足房地产、运输、工业、医疗和商贸五大领域的跨地区、跨行业民营企业集团的转变,说明安治富先生的这个理念是正确可行的,始终在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建设的转变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已经融入了企业的文化之中。
第三、省政府的大力扶持。在川汽的发展过程中,省政府的支持无处不在,如由四川汽车工业集团公司投资1.5亿、于2004年在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成占地近300亩的现代化汽车生产基地等等。
第二篇:2013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专业)(推荐)
2013华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考试(部分)公共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8个,少一个)(40分)
1、战略规划
2、矩阵型公共组织
3、绩效评估
4、政府的内部性
5、政府再造
6、公共管理成本
7、组织标准化
二、简述题(公共有5个,忘了一个)(60分)
1、实施顾客导向的途径有哪些?
2、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3、各国新公共管理实践的共同特点
4、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论试题(两题,完全不记得了)(50分)
第三篇:公共管理学分析报告(模版)
公共管理学分析报告
----基于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 12社保
32012050160
陈先宇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本科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但就业率却呈下降趋势。高校毕业生再次成为备受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他们知识层次高,社会影响力大,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在他们身上承担了家庭和社会的希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体制的改革和观念的更新。我相信,在政府,高校,社会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实现毕业大学生积极就业和充分就业。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就高校类型而言,本科教育中的综合类院校半年后平均就业率最高,达到了88.7%,其次为理工类院校,就业率为88.5%”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就业率最高的为传统的财经类院校,其半年后就业率为86.90/0,排在第二的为86%的理工类院校,其中就业率最低的为政法类院校,就业率只有74%“
从薪金和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上来看,本科院校还是占据一定的优势”其中本科类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2370元,而高职高专院校则为1960元“
从专业对口方面来看,普通本科类院校的毕业生更愿意接受与专业对口的岗位,其专业与工作对口率为67%,而高职高专院校仅为59%”
在就业城市吸收率上来看,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吸纳了超过一半的毕业生数量,其中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占5.5%,中!西部发达地区占28%,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仅占有1.7%。这说明目前我国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不科学和完善,就业期望比较高,对发达地区的就业倾斜远远大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这也是了地区发展不均衡的一种表现。
针对目前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现象,其实质并不是单纯的因为就业岗位与毕业生数量不相符的原因,有很多地区的很多工作岗位出现无人干的现象,而与此同时,一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国有企业的工作岗位出现应聘过剩的现象,这是十分不合理的,说明我们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与社会真正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毕业生需要调整自身的就业观念,与此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式。
三、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因素
1.政府就业制度不完善,经济产业结构有待调整
从大环境来说,我国的经济形势正面临着多方的考验,经济和产业结构还不是很合理“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各方还在不断的深入调整,加之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缺乏实力,岗位需求跟大学生毕业规模不相符。另外一方面,当前我国GDP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进行拉动,而就我国来说投资的主要项目是那些资本比较密集,投资规模比较大的项目,但是这些项目针对大学生提供的岗位却不是很多。一方面投资规模比较大的项目主要集中于房地产等基础设施比较大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对大学生的专业要求相对而言比较高,对于符合专业要求的大学生,就业率还能够有所保证,这也是近两年建筑和机械专业方面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好的一个原因。但是这只是针对一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就大体上来讲,整体就业率还是不高。另一方面投资规模比较大的项目是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的特点就是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较大,技术含量较低,薪金待遇相对来说不是很高,而这些特点主要面向的劳动力市场却是农村等广大基层,而很多大学生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却不愿意从事这些简单劳动,于是会出现一些企业用工荒和众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2.高校专业结构失调,就业指导教育发展滞后
高等院校是毕业生就业各个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但就当前就业形势下,一部分高校培养模式仍然偏重于理论教育,在毕业生就业机构和专业指导队伍的建设上明显滞后,这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对社会需求的变化时应对比较滞后,高校重理论偏实际,忽略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培养的教育,其结果是学生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先天不足,还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整体素质水平无法满足社 会发展对复合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导致毕业大学生不能充分的就业。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高校专业设置结构性失调,学校之间在专业设置招生问题上与市场需求相脱轨,具体表现为很多学校所使用的教材陈旧,教育教学内容跟不上新技术新需求的发展变化,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在学校期间学习的知识没有很好的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没有很好的和毕业以后的相关岗位需求相对接,有相当多的一些学校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某些专业人才的专业供给数量与岗位需求数量不成比例,严重大于需求;许多大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理念比较封闭,教学方法灌输缺乏引导,特别是教学内容更新周期过长,有些知识已明显过时学而无用。
其次是反馈渠道不畅通,高校教学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之间缺乏便捷高效的反馈和沟通。同时,市场的快速变化和学校的固守传统,也加剧了二者矛盾。高校就业服务手段落后!信息渠道单一,很多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仍在沿用传统模式“另外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单一,教程过于模式化,就业指导老师也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能力,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并没有起到积极和促进的作用”总之,靠粗放的招聘会和单调的政策指导科来做毕业生就业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再次,很多高校不注重毕业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没有与高校相联系的实践基地。据调查统计,95%的大学生都有参加专业实习的愿望,但只有36%大学生的能够如愿“由于多数大学生没有专业实习的机会,实际工作能力偏弱,往往在用人单位招聘时就被拒之门外”受访单位表示,招聘时如果大学生各方面条件适当,经过专业实习就占有先机。3.毕业身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有待提高
首先是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上,很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人为的缩小了可选择的行业和领域。其实在实际工作中,除了部分技术性岗位外,很多岗位并不一味强调专业的对口,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也并不高,更为需要的是较强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因此,同学们要勇于打破专业禁锢,敢于问津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其他行业,积极增加就业机会。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近几年,大学教育在突出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加强了通识教育。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当尽可能多选修一些通识教育课程,为今后拓宽就业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很多毕业生过于看重起步薪酬和盲目设定地域限制“近年来,高等教育成本不断提高,学生普遍期待毕业后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薪酬,以尽快补偿家庭对于自身接受高等教育所给的高额投入。理性的来看,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应当从心理上降低个人对薪酬的预期”而从长远来看,选择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因此,大学生们应当更为看重选择一个有利于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能够有较大上升空间的职业和岗位,即使这份工作的起始薪酬并不高,但如果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则应当考虑选择,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当学会舍弃暂时的眼前利益,而着眼于职业的深层价值。有很多毕业生还盲目设定地域限制,不结合自身的实际考虑,不从长远角度对个人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一味追求大城市,而对市郊!农村地区的岗位需求不愿关注。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一个明显倾向。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
1.政府和社会共同完善就业制度
首先,由政府出台政策,完善就业体制改革,在税务,劳动保险,户籍制度等方面推进改革,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鼓励企业接受毕业大学生实习,并对接受毕业生实习的企业在经济方面给与补贴和政策方面加以扶持。如企业可接受毕业生来单位作为人才储备,接受单位的技术培训和企业文化理念的熏陶,政府对于这部分企业以现金补贴的方式给与奖励,以此来促进供求双方的需求。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是加强教育!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及所属相关公务机构的合作,打造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为高校毕业生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服务。另一方面还可效仿美国,设立非赢利性就业中介组织,加强用人单位与各大院校的合作,以充实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尽可能最大程度的促进大学生就业。
目前大学生在择业中虽然对薪金或官位有着一定的渴望,但他们更希望能够有机会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政府对应出台了优惠政策,在薪金待遇,生活条件,户籍等方面提供便利。高校不仅仅以宣传优惠政策来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更应结合实际,使学生看清楚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国家的发展要求等层面来引导大学生定位/服务基层!实现自我的发展目标,激励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在那里增长才干,磨练意志,使他们从基层就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价值认同,真正扎根基层并有所作为。2.高校加快改革步伐,适应市场需求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专业结构仍不尽合理,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学科专业管理机制有待形成,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还不完全配套,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衔接还不够紧,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工程技术类!高新技术类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供给不足,仍存在重专业外延发展!轻专业内涵建设的现象”当前必须把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作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基础性工作做好“一是认真做好市场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分析,二是进一步明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三是积极探索人才境况模式多样化的新机制。
学校不仅是培养大学生理论知识的讲堂,还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训基地"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市场需求的变化日新月异,当代高校应该着眼于现实情况,引入最新的知识成果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当今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校的大学生更需要高校为其提供根先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和启发大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学以致用,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毕业生自身转变观念,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合理定位,理性择业,树立积极的择业观,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从头开始!从基层做起的工作理念,勇于面对就业竞争,敢于竞争,摆脱被动依靠!消极等待;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观念,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观念,学会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经济中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实现自身价值;树立终身学习和自主创业的观念,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自主创业给具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新之路。
五、结论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流砒柱,是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担负着祖国的未来。然而,他们也面临着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一就业,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解决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何入手,如何解决,这都是鱼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市场就业体系的形成,竞争体制的引进,确立高素质人才优先就业的方针己经是社会的共识。从经济社会发展及解决就业的双重角度来看,都必须对大学生实行就业指导,以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的竞争能力,这样才能将人才真正地满足社会需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和社会也需要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篇: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概念? 公共管理的概念具有三重含义:其一,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中的管理;其二,公共管理是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其三,公共管理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机构或组织对社会的管理。一般认为,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及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一、公共管理的主要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广泛的具有公共性的组织,或者说,一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而围绕着社会事务开展活动的组织都属于公共管理主体的范畴。
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具体表现则是提高社会治理活动的效率,促进社会发展的保证全社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三、公共管理的手段或途径是多样的,概括的说,主要是由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三个方面构成。
四、公共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多元社会治理主体构成的,以合作关系为纽带的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统一整体。公共管理是社会治理的一种新的类型,而人类的社会治理是与人类社会一道生成的,绵延至今,进化成了公共管理这一新的治理文明形态
2、论述公共管理产生的历史前提。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大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转折点,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工业社会已经走到了自己的顶峰,开始了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后工业社会是指工业社会以后的社会发展时期。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先提出。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后工业社会”的认识,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观是以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依据的,他将人类
社会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不同发展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贝尔所描绘的后工业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轴心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知识日益成为社会革新和制定政策的源泉。自从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后,在知识界,一场探讨后工业社会并寻求建构方案的运动就展开了。后工业化与全球化为人类带来的是社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迅速增长,进入21世纪后,危机事件的频发以及2008年开始出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都表明人类进入了一个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公共管理产生于高度复杂性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所要承担的是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社会治理。显而易见,高度复杂性高度不确定性首先冲击的是政府,它使得由政府这一单一治理主体承担的社会治理的状态变得难以为继。更为重要的是,高度复杂性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现实提出了社会治理主体重结构的要求。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公共产品供给途径的多样化将使公共产品的性质发生变化。总的来说,公共管理是人类社会治理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产生与工业社会的治理危机,表现为人类寻求“善治”的不断努力。公共管理代表了人类社会治理的未来,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加以开拓和建构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3、公共管理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公共行政的终结?
一,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多元治理主体合作治理的模式,使原先的行政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分化和分离进程发生逆转,开始走向融合和统一。二,多元公共管理主体都必然是首先以组织的形式出现的,而所有进入公共管理合作体系中的组织又都存在着一个内部的管理即行政的问题,而且就它们作为公共管理主体而言,其行政无一例外地都应当是“公共行政”,都具有公共性。三,公共管理范畴中的公共行政从属于合作
治理的需要,以合作行政的形式出现。四,公共管理中的公共行政在形式上是合作行政,而在实质上则是服务行政。
4、论述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学的联系与区别
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学是关于两种社会治理模式的两门不同的科学,在历史的维度中,它们有着前后相继的关系。而在实质上,就公共管理学是关于公共管理这一新兴的社会治理模式的科学而言,它是对公共行政学的扬弃,一方面,它有继承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科学成就;另一方面,它又实现了对公共行政学的超越,是对公共象征学学科的否定。公共行政学主要以国家的行政系统——政府为研究对象,而且主要是研究政府自身的管理问题,希望通过政府自身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政府外部职能的实现提供保障。公共管理的侧重点将放在公共产品的生产和运营问题上,着重研究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在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上得合作行动。对于公共行政学来说,效率追求是第一位的;而对于公共管理学而言,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才是第一位的。
5、论述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是一种客观的社会治理活动及过程,它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所要研究的是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公共组织(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自治力量)之间的关系,社会治理活动和所运用的手段。具体的说,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应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公共管理学担负着认识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学科使命。
二、公共管理学需要为公共管理的系统建构提供理论支持和全面规划。
三、公共管理学需要努力把握人类社会后工业化,全球化过程中的新的社会现象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四、公共管理学需要特别关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运用问题。
五、公共管理学还应承担起对人类社会治理历史的重新梳理的任务。
6、论述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
公共政策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制定密切联系。公共政策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那些处于高层次政策管理职位的人,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定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依此,比较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向度。就研究取向而言,公共政策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的,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因此,对于这种公共管理论而言,公共政策所代表的是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柔性面”,而政策分析则代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硬性面”。
7、论述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一,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具有交叉性的特征,它是人们应用各种学科知识研究公共管理过程的一个综合性研究领域。二,公共管理学是以应用为取向的科学,是一门理论见诸实践的科学。三,公共管理学体现了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四,公共管理学体现了公共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五,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需要科学的和有效的方法。
8、为什么说合作治理是公共管理的理想形式?
合作治理是公共管理的理想形式,也是民主行政的真正实现。既然20世纪后期的政府改革造就了非政府组织等各种各样的社会治理主体,这就确定无疑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政府与这些社会治理主体合作治理的前景。从实践来看,由于政府改革所取得的进展,20
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努力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间建立一种合作对话机制,各种非政府组织也都学会了以各种方式同政府部门进行协商,对话与合作。政府在制定有关政策时已经开始自觉地与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协商,并以协商的结果作为公共政策的依据。所有这些,都包括着走向造就合作治理局面的积极行动。相信要不了都久,一种成熟的合作治理方式就会成为社会治理的现实,它同时也意味着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成熟。
9、任务型组织的突出作用是什么? 任务型组织的灵活性和动态性机构决定了它可以在承担重大,一次性的和复杂性的任务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任务型组织可以为危机事件的处理提供新的思路。二,任务型组织可以提高政府的回应力。三,任务型组织可以发挥抑制组织规模膨胀的作用。
10、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及主要特征是什么?
非政府组织主要是指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与政府相对应的一种公共组织形式。特点 :第一,正规性。第二,非营利性。第三,民间性。第四,自治性。第五,自愿性。第六,公益性。非政府组织是一种公益性组织,既不是政府组织,也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它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完全取决于其公益性质,是以服务于社会,公众及组织成员为目的的。
11、什么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公共组织在特定环境中以相关人力资源为对象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1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那些内容?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获取,人力资源开发,纪律与惩戒四项基本职能。如果把人力资源管理看做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化流程。则可以看到它是由三个环节组
成的,即公职人员的“入口”管理,“在职”管理和“出口”管理。其中“入口”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职位分类,招募甄选等内容;“在职”管理包括薪酬福利,绩效评估,培训开发,激励惩戒,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出口”管理则是指退休,退职,调出,辞职,辞退,开除等内容。
1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一)人力资源规划
预算准备和人力资源计划;在政府雇员之间划分与分配工作任务;决定工作的价值是多少。(二)人力资源获取
招募,选录,甄补政府雇员。(三)人力资源开发
适应,培训,激励及评估雇员,提高其知识,技能和能力。(四)纪律与惩戒
确保,保证雇员和雇主之间的期望,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建立惩戒途径与雇员申述程序;健康,安全以及雇员宪法权利等。
14、政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内涵? 行政管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广义和狭义的行政管理,狭义的行下管理就是指政府的内部管理;广义的行政管理除了包括政府自身运行中的管理活动,还包括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这种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表现为政府的外部职能。所以广义的行政管理概念是指政府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管理。
社会管理:广义的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对包括经济、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活动、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管理;狭义的是指政府对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自治、人口发展、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社会服务方面的管理。
15、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规范社会组织或团体,培育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
二、创设完整的社会规制体系,推行社会安全系统工程。
三、实施配套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正。
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育健康的市民社会。
五、调整社会管理招待机构,健全政府社会管理体制。
16、简述公共管理的新兴方法与技术?
指20世纪中后期产生与发展的新兴管理方法,主要包括系统工程方法、电脑信息技术、PDCA循环技术、ABC重点管理法、复杂性科学方法等具体方法与技术。
17、伦理精神?
伦理精神是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由社会整体所承载的文化心理状态,它对一个社会或一个历史阶段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指导意义,是一种无形的规范,能够发挥把人的社会生活整合成有机性的和谐整体的作用。
18、简述信息社会的特征
一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技术是计算机,其主要功能是代替和增强人的脑力智能。二是电脑的发展带来了信息革命,产生了大量系统化的信息和科学技术知识。三是由信息网和数据库组成的信息公共事业取代了工厂,并成为社会的象征。四是信息社会中的主导生产部门是“智力工业”五是在信息社会中,目标原则成为社会活动中的基本原理,主要的社会体系值为目标六是信息社会以实现时间价值为目标。七是信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大量地生产知识,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需要八是信息社会是分散会的社会,人们可能在家中生产、学习、办公和娱乐。
19、信息社会会对社会治理产生哪些影响?
一、借助信息技术,如电信、计算机办文和办事、远程会议等,打破了时空限制,公共管理人员可以看到、听到、触觉到以前无法感知的事物,可以完成以前由体能无法完成的工作。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和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三、住处技术打破了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严格界限。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可逐步实现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适当的管理者,这样就改善了决策者的有限理性。
五、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决策支持系统、电子会议系统、远距离控制、分布式工作的统一协调、动态网络计划成为可能。
20、论述电子政务的三种模式? 一是以电子行政为核心的模式。二是以电子服务为核心的模式。三以电子社会为核心的模式。
21、电子政务是如何推动治理变革的?一是电子政务建设将推动新一轮的政府改革。二是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推动了政府的管理创新。三是电子政务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民主行政的发展。四是电子政务正在促进公共服务整合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22、论述电子政务技术支持系统的构成?包括电子政务的基础平台,(包括网络体系、资源体系)以及基于基础平台的应用体系。此外还包括保证电子政务安全运行的安全体系和作为电子政务建设依据的标准体系。
23、简述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内容 一是办公环境的安全问题。二是内部网络的安全问题。三是对外服务的安全问题。
24、简述绩效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是绩效管理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绩效管理所依据的各项指标应是有效的。三是绩效管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步骤。四是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沟通和循环过程上。五是卓越的绩效管理应该对组织的成长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意义。
25、绩效管理活动包括哪些环节 一是绩效计划。二是绩效指标体系建构。三是绩效管理实施。四是绩效评估。五是绩效反馈。六是绩效评估结果应用。
26、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有3E评价法、标杆管理法、平衡计分卡法和360度绩效评估法。
27、公共危机的特征是什么? 一是突发性和紧迫性。二是不确定性。三是危害的易扩散性。
28、公共危机响应包括哪些重要环节 一是接警与初步研判。二是先期处置。三是启动应急预案。四是现场指挥与协调。五是抢险救援。六是扩大应急。七是信息沟通。八是临时恢复。九是应急求援行动结束。十是调查评估。
29、公共危机恢复的内容与过程是什么内容:一是最大限度地限制灾害结果的升级。二是弥合或弥补社会、情感、经济和物理的创伤与损失。三是抓住机遇,进行调整,满足人们对社会、经济、自然和环境的需要。四是减少未来社会所面临的风险。
过程:准备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验收阶段、反思阶段。30、什么是危机的社会动员。是指为成功地预防和应对非战时状态下的危机而有效地调动政府、市场以及其他的非政府部门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活动。
31、什么是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从事工作经历的总称,特别包括其职位变迁、职务变化以及个人通过工作实现理想的发展历程。
32、什么是人力资源培训
指公共组织根据自身需要为提高公共部门生产力及其整体绩效、改善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技能和素质而实施的知识增进、能力和技能提高以及价值观改造等活动。
33、公共部门中常见的薪酬制度包括哪些?职务薪酬制、职等薪酬制、结构薪酬制、职务级别工资制、技术等级薪酬制、岗位技能薪酬制。
34、什么是薪酬
表面看来,是雇佣关系中受雇用一方所得到的各种形式的金钱回报、有形服务与福利等的总和。而在实质上,薪酬则是一种满足员工内在需求的手段和要素,是用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从个体层面提高工作绩效的途径。
35、什么是人力资源获取?指在人力资源规划与预测的基础上,根据组织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的要求,通过各种渠道识别、选取、发掘组织所需人才的过程。它分为广义和狭义,前者是指从组织外部招聘人力资源以及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再配置,即人员的招募、甄选、录用以及公职人员的内部流动等。后者仅指人员的招募、甄选和录用。
36、什么是职位评价:
是公共部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和获取活动的另一重要前提,它以定性或定量的方法确定了组织中各职位的相对价值的大小,为人力资源需求、供给、获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标准,规范了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规划和获取的程序。
37、什么是工作分析:又称职位分析,是收集、分析、确定化共组织中职位的定位、目标、工作内容、职责权限、工作关系、绩效标准、任职资格等因素的过程,其主要成果是职位说明书。
38、官僚制组织的技术优势有哪些 一是权力的层级结构保证了决策的可靠性。官僚制组织的层级节制原则保证了对组织成员的控制,使组织活动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专业技术知识的运用是官僚制组织的一个主要优势。二是官僚制组织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39、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过程?
第一步,进行工作分析。第二步,进行工作流程分析。第三步,初步确定绩效评估指标。第四步,修订绩效评估指标。
第五篇:公共管理学
案例讨论3——新到任的张科长
张科长在负责某市农村工作前在部队从事行政工作。刚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张科长一下子还没有适应过来,在部队里,一切都井井有条,大家各司其职,工作效率也很高,怎么这里的同事们却是闲的时候闲,忙的时候又忙得一团糟呢?
有一次开会,张科长感触颇深:会议时间定在上午8点,张科长准时来到会议室,却发现会议室的门都没有打开,一直等到8点半,秘书科的小王才过来开门,看到张科长一个人在那里等着,小王很奇怪张科长为什么来得这么早,他抱歉地说:“不好意思,会议室的钥匙是由秘书科负责保管,但是科长也没有规定具体由谁负责,今天要开会,科长让我来开门,我也不知道钥匙在哪儿,这不,找了好久才找到。不过您也未的太早了,按以往的情形,不到9点人来不齐呢。”果然,又过了10来分钟,人们才三三两两走进会议室。9点半主任宣布开会,并指定由小李做会议记录,小李有点不高兴,“我又不是秘书科的,为什么让我做记录!”当然,说归说,小李最终还是承担了记录的任务。
会上领导布置新一年的任务,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担负了不该承担的工作,所以争论得很激烈。会议一直开到中午12点还没有完,吃完工作餐后接着开会。看见没争出个什么结果来,主任发话了:“都不要再吵了,在座的各位大多是共产党员,共产党人是不怕吃亏的,多做一点少做一点有什么关系呢!就这么定了,今年各处室的工作就按我们领导班子定的任务来分配”。
散会了,张科长总感到有哪里不对劲,觉得该向主任提提建议,但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他一时半会儿还没有想明白。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