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对策(定稿)

时间:2019-05-13 08:0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对策(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对策(定稿)》。

第一篇: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对策(定稿)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挑

战及对策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这种风险会给银行机构带来资金损失、客户流失,出现恐慌性挤兑甚至引发严重的金融系统危机。

第二篇:浅议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

浅议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

2013年06月24日07:43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谭莉莉

声誉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2009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将声誉风险列入“第二支柱”,我国银监会也于2009年8月发布《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各银行将声誉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因此,如何加强和完善声誉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银行声誉风险的诱因

(一)民事诉讼案件。商业银行由于没有履行自身应尽义务,导致客户遭受损失,从而引发民事诉讼。银行一旦涉及民事诉讼案件,如果处理不当,将明显损害其声誉。引发民事诉讼的情形主要有存款被冒领、信用卡资金被盗;拓展业务时进行虚假宣传导致无法兑现承诺;涉嫌不公平交易引起的诉讼;单方面宣布对某种服务进行收费引起的诉讼等。

(二)公众投诉。如在零售柜台业务中,由于与客户之间发生误解或争执而导致的投诉事件;客户对产品或服务质量不满意而通过媒体曝光等。公众投诉事件如不能通过银行投诉渠道及时加以解决,将给银行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三)金融犯罪案件。商业银行发生的金融犯罪案件将使社会公众对银行的业务管理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损害银行声誉。

(四)监管机构行政处罚。商业银行因违反金融行业管理法律法规,被银监会、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予以行政处罚,以及违反财经管理法规,被审计、税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罚等事件,都易引发公众负面评价,使得银行声誉大打折扣。

(五)权威机构评级降低。由于权威评级机构在市场中占有特殊地位,影响力较大,一旦其调低对银行的评级,将可能引发市场投资者和公众的负面猜测,从而引发银行声誉风险。

(六)市场传言。市场传言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有时会产生致命的影响。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蔓延阶段,市场上任何不利甚至荒唐的传言都有可能导致银行“挤兑”。

银行声誉风险防控要点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为建立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水平,需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切实提高认识,培育以声誉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一是提高声誉风险的认识要从高层做起。商业银行董事会及高管层应充分认识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对声誉风险的认识提高到与其他各类风险同等重要的高度,提高到能否实现银行战略目标上来,并以身作则,自上而下地树立全行的声誉风险意识。二是要着重增强业务部门声誉风险意识。商业银行业务部门在研发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产品时,从产品的设计、推向市场到产品退出市场的全过程,都要把声誉风险因素考虑进来,防范该产品可能引发的声誉风险,避免产品在推向社会后给银行带来较大的声誉影响。

(二)明确职责分工,构建完善的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一是董事会作为声誉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部门,必须把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提高到战略高度,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之内,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机构,制定提升银行声誉的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领导公关危机的处理,监测银行声誉状况,督促声誉管理各项措施的落实。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层层落实责任。三是加强声誉风险管理队伍建设,健全新闻发言人、律师等共同组成的团队,对主要媒体、网站进行监测,协调监管机构和主要投资者。

(三)制定管理规程和内控制度,促进声誉风险规范化管理。一是建立声誉风险管理规程。各银行应按照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建立声誉风险的管理规程或实施细则,真正将声誉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二是建立舆情监测、处置、报告制度。明确舆情监测范围,实现舆情分级、分类管理,明晰不同类型、级别负面舆情的报告路径,有效处置各类负面舆情。三是建立声誉风险排查制度。商业银行应定期对各业务部门、各重点岗位、各业务环节上可能存在的声誉风险隐患进行排查,识别、提炼其中可能导致声誉风险的因素,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四是建立重大声誉事件应急处置制度。对客户投诉要及时责成相关部门进行处置,并对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有效解决客户问题,及时化解矛盾。

(四)加强沟通协调,形成有效的声誉风险防控联动效应。一是加强与各类新闻媒体的沟通。及时进行信息披露,正面宣传银行产品、品牌及各类活动,提高银行的知名度、美誉度,从而提高在客户中的认可度,提升竞争力。对于商业银行的不利事件,应积极回应媒体,保持公开坦诚的态度,引导媒体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避免误导公众。二是加强与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沟通。应充分承担第一责任主体的职责,及时向政府和监管部门报告事件真相,依靠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的行政资源,及时采取以疏导为主、正面宣传引导的方式化解危机,共同应对银行声誉风险。三是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完善客户投诉处理工作机制,尽量缩短报告路线和处理时间,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路线清晰、操作性强,及时向受到损害的消费者提供便捷快速的协商渠道。

(五)完善监管机制,矫正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中的偏差。一是制定完善的法规,建立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和社会评价系统,提高监管效率。二是应将声誉风险监管纳入持续监管框架,定期对各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程序的充分性、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适当调整。三是针对利益相关者关注的倾向性问题,及时出台相关监管法规,规范银行业务行为,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增强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

第三篇: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

摘 要

声誉风险成为近年银行业十分关注的领域,声誉风险甚至被视为“最令人畏惧”的风险。一旦遭遇声誉危机,不仅会直接损害商业银行的信誉,影响上市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导致银行品牌价值损失,甚至会危及银行的生存。因此,如何完善和加强声誉风险的管理成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就从从事声誉风险相关工作一年来的认识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若干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银行、声誉风险、声誉危机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

作者:

单位:中国银行业协会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尤其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更是令世人刮目相看,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松了对风险的防范,尤其是目前银行业比较陌生又特别关注的声誉风险。什么是声誉风险?根据2009年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中的定义:“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声誉事件是指引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重大声誉事件是指造成银行重大损失、市场大幅波动、引发系统性风险或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的声誉事件。”商业银行为什么要防范声誉风险的产生?根据普华永道对多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声誉风险是他们所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就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而言,声誉风险排在第一位;就对收益的影响而言,声誉风险排在第六位。声誉危机不仅会直接损害商业银行的信誉,影响上市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导致银行品牌价值损失,甚至会危及银行的生存。良好的声誉是一家银行的生存之本,对增强竞争优势,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如何防范声誉风险成为了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新课题。下面,笔者就从从事声誉风险相关工作一年来的认识和商业银行的现状,对商业银行如何加强银行声誉风险管理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诱因与危害 声誉风险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有可能是商业银行内、外部风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非常简单的风险因素就触发了严重的声誉风险。发生的部位可能是银行由内到外的任何环节,利益相关者也包括内部员工和外部公众。声誉风险表现形式多样,不易界定,并具有突发性、动态性和扩散性。难以通过常规的风险管理部门利用常规方法进行有效管理。如果商业银行不能恰当的处理这些风险因素,就可能引发外界的不利反映。商业银行一旦被发现其金融产品或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内控不力导致违规案件层出不穷等,则即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事后的危机管理,也难于弥补对银行声誉造成的实质性损害。一家操作风险事件频发的银行,会给公众一种内部管理混乱、管理层素质低、缺乏诚信和责任感等不良印象,致使公众特别是客户对银行的信任程度降低,银行的工作职位对优秀人才失去吸引力,原有的人才大量流失,股东们因对银行发展前景失去信心,对长期持有银行股票发生怀疑,进而在资本市场上大量抛售股票造成股价下跌,银行市值缩水,最终导致监管当局的严厉监管措施等。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商业银行治理层对声誉风险认识不到位。商业银行的治理层在制定银行战略目标时更多关注的是利润,致力于解决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等方面问题,对银行的声誉问题关注不够。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大多没有将声誉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没有明确专门部门或团队负责全行声誉风险管理,也没有在各个岗位、业务和业务条线上进行相应的声誉风险管理的安排,即使某些银行有过声誉管理行为,也比较粗放,科学性和规范性仍比较薄弱。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在道德与合规方面的困境显得更为突出1。

(二)银行从业人员声誉风险意识淡薄。目前银行从业人员对于声誉风险的知识比较缺乏,对声誉风险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各行已着手制定相应的制度管理声誉风险,但声誉知识和风险理念仍然没有完全灌输到员工的思想中,对于声誉风险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商业银行内部各条线自上而下的行业垄断意识较强,服务意识较差,对客户的信访、投诉处理效果不佳,对新闻媒体反映的负面情况处理不及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声誉事件不断发生。

(三)对声誉风险的界定和衡量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性。虽然银监会早在一年前就发布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但定义还相对宽泛。1廖岷

《加强中国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

《中国金融》 2010年第7期

目前,对声誉风险及其危害的衡量,国际上还普遍缺乏有效的标准和手段,为声誉风险的识别、监控等带来很大的障碍,声誉风险管理基本沦为被动的危机事件处理,风险管理效率低下,作用有限。

(四)声誉风险管理缺乏长远规划。声誉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声誉风险发生后的处置,还包括声誉的建立、维持等。但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声誉管理没有长期的声誉管理战略规划,声誉管理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前瞻性、持久性。没有长期声誉管理体系的规划,就无法谈及全面的声誉管理。

(五)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缺乏有效监管手段。监管部门对因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不善而引发的事件没有直接的监管手段。由于个别商业银行自身声誉风险管理不善而导致整个银行业负面舆情甚至群体性事件占用了大量的监管资源,监管部门只能在事件已发生或情况已恶化,进而可能导致系统性问题爆发时才能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而在此之前,只能采取舆情提示、风险提示等方式与商业银行进行协调,而不能依法要求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近期银行ATM跨行取款收费上调引发的一系列有关银行收费的负面舆情。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培育声誉风险管理文化。首先,提高声誉风险的认识要从高层做起。商业银行董事会及高管层应充分认识到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把对声誉风险的认识提高到与其他各类风险同等重要的高度,提高到能否实现商业银行战略目标上来,并以身作则,自上而下地树立全行的声誉风险意识。其次,应在全行倡导声誉的重要性,通过培训、讲座等多种方式,普及声誉知识,自觉维护商业银行声誉;第三是要把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把它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范畴,统筹加以考虑,全面提高声誉风险管理水平。

(二)建立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维持客户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创造有利的资金使用环境,增进和投资者的关系,强化自身的可信度和利益持有者的信心,吸引高质量客户,增强自身竞争力,最大限度的减少诉讼威胁和监管要求。由于银行的各项业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道德风险,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各层次员工才有可能实施不违背银行利益的业务操作行为。同时,制定制度或规则,奖赏和鼓励那些提高银行声誉的员工,阻止和惩罚那些损害银行声誉的行为。

(三)建立和完善声誉风险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处理声誉风险的能力。商业银行应当将接受投诉和批评看作是与客户、公众沟通的“黄金机会”,及时分析投诉的起因、规律、相关性等特征要素,以便为业务运营提供非常有价值的风险预警信息。传统上,声誉风险管理主要采用“辩护或否认”的对抗战略推卸责任,但往往会招致更强烈的对抗活动;因此,商业银行因采用更具建设性的处理方式,要勇于承担责任,并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协商解决问题,以降低利益相关者或公众的持续对抗反应。声誉风险管理应该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公众利益基础之上,而且如果能在监管部门采取行动之前及时处理,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提升监管部门对声誉风险的监管水平。完善的监管对规范商业银行行为至关重要,并对银行经营理念具有导向作用。制定完善的法规、建立金融企业信息系统和社会评价系统,提高监管效率,对于营造公平、透明的经营氛围、提高企业声誉风险意识、加强自律、改善公共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金融业务发展日新月异,相关利益人个体意识增强的环境下,提高监管效率对银行和监管当局都很重要。

(五)加强信息披露,重视社会舆论监督。首先,商业银行要保持与媒体的良好接触,因为媒体是商业银行和利益相关群体保持密切联系的纽带。商业银行应借助各种媒体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的宣传商业银行的价值理念。要加强与各类新闻媒体的沟通,及时进行信息披露,正面宣传商业银行产品、品牌及各类活动,树立良好的品牌和形象,提高商业银行的知名度、美誉度,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在客户中的认可度,提升竞争力。对于商业银行的不利事件,应积极回应媒体,保持公开坦诚的态度,尽早和经常地向公众报道事实,引导媒体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避免误导公众。其次,商业银行要重视社会舆论,尤其要重视网络舆情的监测,及早发现重大舆情动向,对网上非法和过激言论,提前采取措施,第一时间予以剔除,争取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针对不良信息,通过采取公开澄清、跟帖引导、主动邀请记者深入报道等方式引导舆情,及时消除负面舆论影响。

(六)、正确处理银行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一是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客户的投诉和纠纷如果处理不当,将对商业银行的声誉造成伤害。为此,商业银行在客户面前一定要有良好的形象,树立“顾客不一定是对的,但永远是第一位的”服务理念,保持良好的态度,及时与产生纠纷的客户进行良好沟通,权衡商业银行声誉与客户的理据,尽量求得妥善的解决方案。二是处理好与内部员工的关系。良好的声誉离不开商业银行员工的共同维护。对于涉及内部员工劳动纠纷、内部案件等类事件,应在商业银行内部统一思想,稳定员工情绪,向员工表明管理层的态度,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团结;要建立内部奖惩机制,对维护商业银行声誉做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严惩失职或有损商业银行声誉的员工。三是处理好与股东的关系。在商业银行上市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形下,很好地处理与出资人即股东的关系,对于取得股东的理解和支持十分重要,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股东之间的沟通,及时披露各种消息;四是处理好与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关系。政府和监管部门代表着广大公众的利益,带有第三者公正立场的角色,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与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沟通,及时向政府和监管部门报告事件真相,从而赢得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应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2。

(七)建立一只高素质的声誉管理团队、一套高效的协调管理机制。由于声誉风险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可能发生在任何环节,利益相关者包括所有员工,难以通过风险管理部门的常规管理来实现;并且声誉风险往往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风险交叉存在、交互作用,更加难以计量和考核;虽然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初步建立了专职声誉管理的部门和队伍,但仍难以在单位内部发挥合力统筹和督导的作用。因此,建立一只高素质的声誉管理团队、一套高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将会大大降低声誉风险发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廖岷

《加强中国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

《中国金融》 2010年第7期 [2] 文介平《加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思考》

《深圳金融》

2008年第5期

2文介平《加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思考》

《深圳金融》

2008年第5期

第四篇: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本站推荐)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09】82号

机关各部门,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储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已经银监会第87次主席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银监分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五日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条 为引导商业银行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维护市场信心和金融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声誉事件是指引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

重大声誉事件是指造成银行业重大损失、市场大幅波动、引发系统性风险或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声誉事件。第三条 商业银行应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和制定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办法、相关制度和要求,主动、有效地防范声誉风险和应对声誉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社会公众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第四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建立全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监控全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和有效性,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其主要职责包括:

(一)审批及检查高级管理层有关声誉风险管理的职责、权限和报告路径,确保其采取必要措施,持续、有效监测、控制和报告声誉风险,及时应对声誉事件。

(二)授权专门部门或团队负责全行声誉风险管理,配备与本行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声誉风险管理资源。

(三)明确本行各部门在声誉风险管理中的职责,确保其执行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

(四)确保本行制定相应培训计划,使全行员工接受相关领域知识培训,知悉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主动维护银行的良好声誉。

(五)培育全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树立员工声誉风险意识。

第五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和制定适用于全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办法、相关制度和要求,其内容至少包括:

(一)声誉风险排查,定期分析声誉风险和声誉事件的发生因素和传导途径。

(二)声誉事件分类分级管理,明确管理权限、职责和报告路径。

(三)声誉事件应急处置,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声誉事件进行情景分析,制定预案,开展演练。

(四)投诉处理监督评估,从维护客户关系、履行告知义务、解决客户问题、确保客户合法权益、提升客户满意度等方面实施监督和评估。

(五)信息发布和新闻工作归口管理,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信息,主动接受舆论监督,为正常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便利和必要保障。

(六)舆情信息研判,实时关注舆情信息,及时澄清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

(七)声誉风险管理内部培训和奖惩。

(八)声誉风险信息管理,记录、存储与声誉风险管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九)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对声誉事件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及时进行评估。

第六条 商业银行应积极稳妥应对声誉事件,其中,对重大声誉事件,相关处置措施至少应包括:

(一)在重大声誉事件或可能引发重大声誉事件的行为和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拟定应对措施。

(二)指定高级管理人员,建立专门团队,明确处置权限和职责。

(三)按照适时适度、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对外发布相关信息。

(四)实时关注分析舆情,动态调整应对方案。

(五)重大声誉事件发生后12小时内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有关情况。

(六)及时向其他相关部门报告。

(七)及时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递交处置及评估报告。

第七条 银行业协会应通过行业自律、维权、协调及宣传等方式维护银行业的良好声誉,指导银行业开展声誉风险管理。

第八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确定相应职能部门或岗位,负责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进行监测和评估。

第九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纳入持续监管框架,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状况作为市场准入的考虑因素。

第十条 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在监管中发现商业银行存在声誉风险问题,有权要求商业银行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或在重大声誉事件处置中存在严重过失的,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依法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十一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商独资银行适用本指引。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外资银行分行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十二条 本指引由银监会负责解释、修订。

第十三条 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为引导商业银行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更好地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做好惠民工作,近日,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管理指引》)。

《管理指引》共13条,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首次明确了声誉风险的定义,指出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二是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动、有效地防范声誉风险和应对声誉事件。三是突出强调董事会的核心作用和职责,提出由董事会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并对董事会职责提出规范性要求。四是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声誉风险排查机制、声誉事件分类分级管理和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对声誉风险的发现和声誉事件的应对能力;建立投诉处理监督评估机制、信息发布和新闻工作归口管理制度和舆情信息研判机制,解决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相脱离的问题;建立声誉风险内部培训和激励机制、声誉风险信息管理制度和后评价机制,形成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五是明确有效处置重大声誉事件的原则和方法,不仅对已发重大声誉事件要启动应急预案,对可能引发重大声誉事件的行为和事件也要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六是提出了声誉风险监管的原则性要求,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纳入持续监管框架,对商业银行存在声誉风险问题或重大声誉事件处置存在严重过失的,依法采取相应监管措施。同时,《管理指引》还要求行业协会要加强对行业声誉风险的协调和引导。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管理指引》发布后,银监会将持续审慎地加强声誉风险监管,促进商业银行提高全面风险控制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和市场应对能力,更好地向广大金融消费者提供银行服务,维护银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第五篇: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思考

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思考

■ 陈宝权

巴菲特说过:要赢得好的声誉需要20年,而要破坏它,5分钟就够。良好的声誉是银行的生存之本,是维护正常经营的基本前提,是维护良好的投资者关系、客户关系的重要保证,对增强商业银行竞争优势、提升盈利能力和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简言之,“声誉管理就是生产力”。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对负面舆情及其带来的声誉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置,已经成为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掌握规律,提升声誉风险事件应对与处置策略

研究数据显示,60%的声誉危机为积发型,客户从对银行服务或经营不满意到引发媒体报道一般要经过业务办理、服务投诉、媒体采访报道3个阶段。银行必须针对每个阶段的征兆,高度重视,掌握规律,对症下药,及时有效处置,努力将风险及可能的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

一、萌芽阶段要及时沟通

这一阶段多数是因为客户认为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自身利益受损,要求银行给予解释、解决或补偿,但是大部分客户是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与银行接触的。分行对处于萌芽阶段的风险事件承担主要管理责任,应指导基层员工根据标准化的应对手册正确处理。一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体谅客户的感受,给予客户力所能及的安抚和帮助。对于确属本行过错的,应及时承认错误,给予合理的补偿,求得客户的理解,及时化解矛盾。二是对于微博方面的投诉和信息,可以主动联系求证,请求博主删帖。对于记者采访,可以给予婉拒,并联系其主管部门说明情况,避免报道。

二、发展阶段要快速阻断

这一阶段事件延烧趋势加剧,客户希望借助媒体力量把事情扩大化,以求自身利益得到解决,甚至是提出无理要求。风险事件进入发展阶段,分行应根据有关规定迅速向上级行汇报,并启动应急处理机制,重点在于快速阻断风险爆发的路径和趋势。一是与当地主流媒体联系,确保负面报道不刊发、不转投、不转载;新闻媒体到基层网点采访时,网点负责人及一线员工在热情接待的同时,必须立即报告,在较短时间内做出应急反应。二是对事件进行分析,对于双方均有过错的或我方无过错的,应积极进行磋商,对于对方恶意诽谤或攻击银行的,应积极求得当地政府、公安和宣传主管部门的支持。三是积极引导微博舆情导向,通过组织微博评论员对事件给予澄清,分散观点,引导网络评论向有利于银行的方向转化。

三、爆发阶段要正面引导

这一阶段媒体力量已经充分显现,风险事件已经形成社会效应,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甚至引起消协、工商、司法机关介入,银行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会产生不可控制的后续影响。风险事件进入爆发阶段后,必须突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进行正面引导。一是明确统一的披露口径,任何部门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披露或发布相关信息,防止因为发言不当导致矛盾进一步恶化。二是及时给予正面引导,对于银行确无过错的,要及时澄清;对于银行业务或产品有瑕疵的,要及时更正并给予说明;对于银行确有问题或过错的,应联系主流媒体减少报道,重点抓主要渠道进行阻断和深埋,避免或减少后续深度报道。微博方面,可以联系关系较好的知名博主进行引导性评论。三是积极做好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的沟通解释工作,求得理解和支持,减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被动性。

四、消除阶段要密切关注

在风险爆发的末期阶段,虽然主要媒体可能已不再进行后续报道,受众的焦点已转向其他热点,但仍不可掉以轻心。舆情监测团队要密切关注动向,防止事件重新被炒作成为热点。同时,对银行在此次事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立即总结和整改,下发全行警示,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

加强机制建设,防患声誉风险于未然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声誉风险对银行业的影响并非危言耸听。做好声誉风险管理的关键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坚持“预防第一”的指导思想,按照“五有”原则打造声誉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变“被动管理舆情”为“主动管理风险”,从源头和机制上控制产生声誉风险的诱因,而非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才能保证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长治久安,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有制度

一是建立完善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明确声誉风险分类标准、责任主体、管理原则,建立声誉风险预防、监测、报告、处置体系。在各机构、各业务部门设立声誉风险管理联系人,明确职责分工和处置流程,实现流程化管理;确保声誉风险事件发生时,归口管理部门能迅速做出正面引导,有效化解风险。二是规范信息披露机制,必须明确未经相关领导或办公室同意,任何单位和员工不得擅自接受媒体采访,不得擅自在互联网上发布任何信息;对同意采访的,确保信息准确、真实;对提供给新闻单位的稿件,要确保稿件的真实、严谨,并需提交给相关职能部门审核,必要时由行领导审定。三是建立声誉风险应急预案,虽然声誉风险发生具有不可测性,但是危机处理方式有其共性和固定的模式,要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主要声誉风险类型建立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明晰处置流程,实现对重大声誉事件处置的流程化管理。

二、有意识

强化声誉风险管理意识,切实落实“以客户为中心”、“注重客户服务体验”等理念,从产品设计、服务提供、投诉处理等环节提高客户满意度,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一是在推出新产品、新服务之前,做好情景设计,产品和服务内容、办理流程、收费标准都要充分考虑公众反应和声誉风险因素。特别是在率先推出与服务收费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公众反应,防止成为媒体舆论焦点。二是服务提供过程中,要注重客户体验,如业务系统出现故障时,要及时发布通知公告;柜面业务办理出现差错时,要及时主动向客户解释,求得客户谅解;客户对服务内容和效率提出质疑时,要耐心解释,理性引导。三是高度重视售后服务,畅通投诉处理流程。在处理客户投诉特别是涉媒投诉中要摆正“心态”,实行首问负责制,将接受投诉和批评看作是与客户、公众沟通的“黄金机会”,以积极的心态冷静面对,用事实说话,采取有效方式,积极主动寻求解决办法。

三、有监测

按照监管部门“建立一支队伍,形成一张网络”的要求,实施24小时不间断舆情监测。一是加强日常管理,在加大对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站论坛等传统媒体监测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信息采集面,将搜集触角延伸至博客、微博等传播媒体,在“拓面”、“增效”、“提质”上狠下功夫,确保负面舆情得到及时发现和妥善引导。二是职能部门除了认真收集处理来自客户、95533、媒体、银监局、工商局、消协等方方面面反映的问题外,还要重视办公室的监测信息和风险提示,将分散的、零星的、可能会漏掉的各种舆情,哪怕是客户在微博上发的一句牢骚,都要第一时间主动介入处理,防止事件扩散、升级和发酵。三是对已发生的、潜伏的、本行的、同业的声誉事件有正确全面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声誉风险排查。

四、有培训

一是加强防范声誉风险的全员教育培训,让每位员工都要认识到自己可能就是声誉风险引发点,提高员工声誉风险敏感度和全局观,在全行建立起“预防为主、主动应对、及时报告、全员参与”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切实将声誉风险管理渗透到分行每一个角落、每一位员工,真正做到声誉风险管理人人有责。特别是要告知员工,个人开通微博时哪些话不该说,说了将负什么责任,引导大家不要在个人资料中显示建行员工的身份。二是强化对一线员工等重点群体培训,针对监守自盗、操作失误、违规收费、客户信息泄露、理财产品亏损、金融诈骗、经营损失、违规受罚等事件,以及可能会遇到的投诉、采访、暗访、突发事件等涉及声誉的有代表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培训,增强一线员工声誉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创新培训方式,通过晨会“规章制度天天讲”等形式,起到晨钟暮鼓的警醒作用。三是强化媒体应对能力培训,引导一线人员在面对媒体时要态度诚恳、措辞谨慎,避免生硬化、绝对化语句以及“致歉”、“错误”、“失误”等语句,防止媒体断章取义和误读。同时,在应对过程中处理得当,采取一些超预期处理等方式,可以化危机为商机,树立银行正面的形象。

五、有沟通

一是建立与媒体、社会有效的沟通机制,用采风、答谢会等形式,增进商业银行和媒体间的融合沟通。通过尽可能多的正面宣传扩大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和普通市民中的影响力,主动筛选、创新性地发展与重要市场化媒体、网络媒体的关系,通过主动提供信息、广告宣传、金融业务知识专栏、媒体的金融业务合作等搭建与媒体相互支持、合作共赢的桥梁。组织开展主题采访活动,邀请媒体记者实地采访,引导市场化媒体以更加理性、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和报导,从而展现本行良好形象。对负面信息加强事前沟通和协调,要重在“疏”而不在“堵”,尽量从源头解决问题。二是发挥行内研究部门的作用,创建银行自有新媒体品牌。借助微博塑造银行良好的声誉,延长生命线,除了现有“建行e路通”等微博平台之外,可以赋予新媒体客户端(如手机银行APP)更多功能,例如服务信息和研究报告的推送、自办电子杂志等。也可通过一定的技巧发布“软广告”,有意识地传达产品或品牌信息,使我行经营活动“透明化”。主动与知名博主、名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引导网络舆论。(作者单位:江苏省分行)

下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对策(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对策(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5篇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条 为引导商业银行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维护市场信心和金融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共5篇]

    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摘要: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诸多问题,WTO的加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莫......

    声誉风险管理细则

    声誉风险管理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完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维护公司良好的声誉与稳定的客户关系,推进公司持续发展战略,现参照《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

    浅析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

    浅析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徐悦薇 保险公司声誉风险是指由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保险公司负面评价的风险。我......

    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的挑战与应对(精选5篇)

    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的挑战与应对 人行天水市中心支行刘天生 师小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推进,群众维权意识的增强,对银行业金融服务的投诉逐年增多。主要涉及银行......

    fw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国际借鉴与思考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国际借鉴与思考 编者按:声誉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国商业银行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200......

    银监发〔2009〕82号《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 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09】82号 机关各部门,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储银行,......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与挑战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与挑战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