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人成功的9种商数
一个人要成功,要有九种商数
=rand(10,2)
1、B Q(体能商数)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2、M Q(性格商)
性格决定命运。
3、E Q(情感商数)
没法控制情绪,如何控制事情。
4、I Q(智力商数)
搞自然科学的人,这点最重要。
5、F Q(财富商数)
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
6、T Q(思考商数)
思路决定出路,一个没有思考、决策、计划能力的人,无法做成事情。
7、A Q(行动商数)
只有行动才能够真正改变现状,改变命运。
8、S Q(销售商数)
现代社会,人人每天都在贩卖,包括产品、服务,包括思想、知识、经验、智慧、体力。
9、C Q(传播商数)
现代社会,任何人要成功都必须学会与人沟通,传播自己。
第二篇:爱一个人的9种表现
爱一个人的9种表现
表现一:舍不得与对方分离,分别后总期待与对方相见,再见对方无形中会充满欣喜。
表现二:主动为对方付出,不期待对方回报,主动付出是因为内心有爱。觉得付出值得。
表现三:主动为对方着想,比如主动为对方省钱。表现四:对方快乐自己才快乐,愿意为对方做任何事。
表现五:假象自己中了500万,依然还愿意和对方生活一辈子。表现六:觉得对方是最好的,换一个人就活得没意义了。
表现七:以拥有对方感情而自豪,提起对方就会有幸福感。表现八:不可想象没有对方的日子,走到哪都愿意带着对方。
表现九:十年二十年了,还会习惯性地从后方 拥抱对方。
你百般无聊时去街上散散心,走一走,想回家时,又觉空手回家怪怪的。于是,你决定买一样东西带回家。你希望买什么呢?任选一项。A.去书店买本书看看,正好可以打发无聊的时间。B.一件漂亮的衣服最实用。
C.水果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免得家里没有又出去跑一趟。
D.带一些西式面包,又好看又好吃,说不定省了做一顿饭。
选A.你对爱情的要求是较高的,对方若非魅力十足,又有能力提供你所渴慕的浪漫生活的话,你们多半良缘无涉。你受的教育层次较高,因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有别于常人,不仅要富有情调,而且要高雅精致,恐怕能办到的人不多。记住了,太挑剔会使你失去很多机会,年华易逝,还是现实一点好些!选B.表明身在情海中的你,常常游移不定,搞不清好男(女)人在哪里。爱起来,你会不顾一切,即便背着第三者的名分也无所谓,可惜你这种热情太不持久,三天不到,你又觉当初选择有误,于是立马收兵回营,另觅良枝。在爱情上三心二意的你,虽在乎自己的感觉,却往往搞不清自己的感觉,因此时常心无定所。还是安静一点好,先弄清白己,再全力出击,才会得到你梦想中的情人。
选C.痴情的你,对爱全身心地投入,也要求对方坚定不移的爱你。你把一切看得大美好,一旦受伤,久久难以恢复。“糊里又糊涂”是在情路上你的最好写照,你,认为只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对方也一定会如此回报你,且理所当然应回报于你,因此在不知不觉中,你对恋人的要求较为苛刻。我们给你的建议,请试着退一步看问题。对爱情执著是好的,但万一你们已缘分不再,别一门心思试图唤回对方的爱。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选D.生活中的你非常现实,从不会委屈了自己,让自己舒舒服服是你的目标,爱情中的你也不会为了爱一个人委屈求全,虽然偶尔冲动,但最终理智会占到上风,因此,在情路上你一般不致于吃亏。你的毛病,是有时太计较施与受的平衡,有时会让人觉得你不够真诚。
第三篇:一个人成功与否
一个人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心态。心态好了,会使人用积极的状态去面对各种事情;心态不好,就会使人消极萎靡,万事不成。所以说,心态会主宰人的成败。
若想成功,就要有一个阳光的心态。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让自己变得积极起来,心灵之中有了阳光就会让自己对各种事情都有一个积极的看法,会使自己的心灵的阴暗面变得更少。同时还会给别人一个非常好的印象,如果总是看生活中的消极方面,因为一点小事和别人大吵起来。那一定是一个不会生活的人,真正会生活的人。一定会让自己变得开朗、热情、豁达、大度,只有这样才会成功。
虽然有了阳光的心灵,但是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个时候一定要说“我能行”,不要说“我不行”。自己一定要学会在消极中找到积极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时刻要记住一句歌
着名的国学大师翟鸿燊说过:“积极地人走到哪里,人们都喜欢,消极的人总会因为他那张脸坏了风水,所以,不要做气氛和情绪的污染者。”这就联系到沟通了,一个消极的人总会把自己的坏情绪带给别人,让人很难接受。孔子的学生颜回有两大优点:1。不二过2。不迁怒。不迁怒往往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可能是一个人惹了你生气,但不要把气撒在另一个人身上,否则,就会被别人看不起的。自己有不顺心的事了,一定要让自己冷静下来,改变一下看问题的角度,转移一下自己的不良情绪,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千万不要像苍蝇一样到处传播负面的情绪,让别人去费心。一定要从积极的方面考虑,做出一个让自己高兴,也让别人高兴的事情。
第四篇:成功者必须具备的9种成功心态
独自静坐,聆听这些从成功者内心发出的美妙音乐,用这9根琴弦拨动你心灵深处的渴望成功的最强音,伴你到达希望之巅。
解开心中的枷锁,打开心灵的窗户,把握心态,守望成功。
在人生旅途上,成功者能够较常人更好地处理方方面面的事务,能够使自己的人生更潇洒、更惬意,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这些良好的心态。我们如果能够将这些在他人身上闪光的心态转移到自己身上,使自己的内心也有超乎常人的优秀,那么,我们离成功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在本书中,我们从各个角度对如何拥有这些心态进行了分析,相信有心的读者一定能够从中获得对自己有用的启示。内容简介
思想的火花和智慧的种子,在无知与荒芜的头脑中,是无法结出成功之果的。而且。对于智慧与经验的获取。心灵的顿悟远比理性的解析来得重要。
不然的话,即使我们能够解剖一粒果、一朵花,熟知其根茎枝叶,乃至了解它整个生长的过程,却仍有可能不懂得如何欣赏一朵带露的花果。书摘与插图
第一章 心态一——学习的心态 有知识的人才可能赢得未来
英国著名学者弗兰西斯·培根有一句至理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作为学者的培根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他蜚声世界的大师地位。他的这句名言可谓有感而发,充分说明了知识的重要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知识让人类的智慧获得了可喜的萌芽和长足的发展。无论是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还是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知识在每一次社会变革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知识所起的作用是伟大的,它帮助人类构筑并将继续构筑灿烂的文明穹顶。
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科学家和爱国主义者阿基米德,曾经在罗马帝国的军队侵犯他的家乡时,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制作了一面抛物镜来打击敌军。阿基米德利用这面巨大的镜子把阳光聚焦后反射到罗马军的战舰上。聚焦后的阳光高温炽烈,使敌军的战舰燃起熊熊大火,烧得罗马士兵无一生还。除此之外,阿基米德还发明了一种投石器,这种兵器能迅速投掷出成批的石头,把逼近城墙的罗马士兵砸得头破血流。70多岁高龄的阿基米德在国家危难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正是知识发挥了神奇的力量,帮助他为保卫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生动的历史典故说明了一个道理——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试想:假如阿基米德没有一颗用知识武装的头脑,没有运用知识发明的这些堪称四两拨千斤的击敌工具,当时的人们怎么能够抵挡攻势正盛的罗马军队?可以肯定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程度,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知识水平的高低。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讲,要增强一个国家的实力,要提高一个民族的地位,就必须首先提高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知识水平。
在自然界中,人们所看到的风雨雷电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事实上,支持我们这个观点的就是科学知识,是知识告诉了我们“其所以然”。但是在古代,这些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却被人们视作神灵,大行拜祭之事,祈盼上苍开恩,降福人间:或杀猪宰羊叩祭“旱魃”,或听命道士呼风唤雨,更有甚者,不惜将一些童男童女献给“河伯”来祈福。用今日的眼光来看,古人的这些行为似乎太过愚蠢可笑,然而其深层原因在于:产生这些行为的根源是古代人类的愚昧无知。是知识的匮乏导致了荒诞的行为,是知识的荒漠让人们失去理性而迷信虚无的神灵。历史的停滞与倒退,就是因为对知识的漠视抑或抛弃。
今天的科学技术宏观上已经发展到对太空的探索,微观上已经进入生命科学领域。“人工降雨”早已是信手可为的小事情,即使遇上大旱之年,通过人工降雨,庄稼也照样可以长势良好。过去那种因无知而导致的人间闹剧,也早已化作轻烟散去,到现在几乎连小学生都为之不齿。
只有掌握了相当知识的人才能掌握未来,这里还有一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郑和是我国著名的航海家,曾数次远渡重洋,出访世界各地,为当时明朝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郑和之所以敢于率领庞大的船队往返于波涛汹涌的浩瀚海洋,是因为他当时已经掌握了丰富的航海和造船知识;之所以敢于深入完全陌生的异国他乡与人接触,是因为他从小就在祖父和父亲那里了解了西洋各国的山川风貌以及风情民俗。这些知识,不仅使他在以后的航海生涯中派上了大用场,更为他深入异地接触陌生族群奠定了知识基础。郑和当时不仅大量依靠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为了辨别方向,他还发挥聪明才智,将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结合起来应用,提高了测定船位、方向的精确度。如果他不了解海洋科学的基本知识,不懂得这些水文航海技术,那他又怎么可能安全地在大海上航行?同理,如果他不了解西洋各国的民俗风情,不懂得如何与不同的国家进行沟通交流,又怎么可能前往各国与别人进行友好往来呢?
有一个公司的老总,他的公司每月净盈利多达两万美元,在同类企业当中,已经算相当不错的业绩了。但是,这位老总并不满足现状,而是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他计划采取规模化经营战略,使公司在今后的道路上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达到这个目标,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在设备、技术、管理乃至人才的使用上有一个整体上的完善与提升。他心里很清楚,企业如果要大规模地发展,不仅硬件设施要到位,软性管理更要跟上去。面对自己高中的文化底子,他深深意识到,老总知识的贫乏终将制约公司的发展,心中理想也将成为空想。
基于这样的思考,他把公司交给他的伙伴管理,自己则选择出国深造。而这一去就是四年。
在国外学习的艰苦日子里,他抓紧时间刻苦学习,广交朋友虚心求教,联系实际勤于思考,学以致用规划蓝图。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学到了先进的知识,掌握了扎实的技术,带着切实可行的经营计划和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学成归来。四年中,公司还是老样子,虽没出现大的倒退,但几个精英级的员工早已另谋他就,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他征尘未洗,便一头扎进车间、工地,从最基本的调研开始,把自己的计划付诸实施。
在工作中他认识到,要使企业能够整体性地提升,员工的整体知识水平不可忽视。因此他不仅自己继续学习,还相当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整体素质的提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定期组织公司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多次请来业界高人进行技术交流,使得员工的整体技能有了很大提高。那几个“流失”到外单位的技术能手和领导骨干也回到了他的身边。几年之后,他所期待的规模化经营战略在他的勤奋努力下终于实现了,他也成为同行业的领军人物,事业的发展可谓前景一片光明。
这位商人的行为说明:知识,是带动企业革命的战略要素„„
培根的至理名言再次提醒我们:就像干涸的土地里长不了庄稼一样,一个人要是没有了知识,那么,他的心田也就像缺少雨露滋润的田地那样干涸,人生的价值自然就无从体现。知识的海洋博大而精深,拥有了知识,才会拥有无穷的力量。是知识给人以自信,是知识给人以力量,是知识给人以财富。只有赢得知识的人,才能真正赢得未来!勤奋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
门捷列夫曾经说过:“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5月下旬,一个种田人从别人手中买了一块地,这块地先前的主人只在早春时种了几颗稀疏的菜苗,因此他的邻居们都说:“春天早已过去了,来不及再种粮食作物了,只能种些蔬菜,给原来缺苗的地方补补算了。”但是这位种田人并没有听邻居的劝告,而是拔除原来的零星菜苗,在地里种了一些晚熟的谷物。他在这块地上精心侍弄,及时浇水、施肥。秋天来到了,他的庄稼获得了很可观的收获,居然比邻居早种的收成还要好。邻居们看到这个情景,都吃惊地问:“你是怎么打了这么多粮食的呢?”这个种田人思索了一会,嘴里吐出两个很有几分哲理的字:“勤奋。”
是的,“勤奋”。不仅种庄稼靠的是勤奋,学习、工作更靠的是勤奋。只有勤奋学习,才可能有所成就。人们所谓的天才,就是靠少休息、多劳动的勤奋成就了他们的人生。在人类历史上,出于勤奋的天才举不胜举。中国晋代的王羲之就是生动的一例。
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书法家,正是他墨尽18缸水的勤奋使然。据说王羲之苦练书法20年,竟然把18口大缸里的水全部用完了。后来他的儿子王献之问他练习书法的诀窍,王羲之指着家里的18口水缸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18口缸里面,你把18口缸里的水写完,自然就知道写字的秘诀了。”子承父志的王献之真就把18缸水用完了,最后终于练出了一手好字,也成了著名的书法家。后人将他们父子二人并称“二王”。
学习本是苦差事,枯燥单调,但是,只要心中有所想,苦事也能乐在其中。客观上物质条件的缺乏,常使人无法得到充分的学习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刻苦精神尤显重要。不仅王羲之父子学书法刻苦,在中华文明的长廊里,还有许多耀眼的星光璀璨于目:
王充曾经以帮书店打零工的方式获取了阅读大量书籍的机会,后来终于学有所成著《论衡》。
鲁迅曾经破衣烂衫,30多岁之前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他竟能毫不吝啬地用卖奖牌的钱去买书,厚积薄发,后来终于在新文化运动中一展身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匡衡家徒四壁,连蜡烛都买不起,但他竞能以变通之法凿壁偷光,不难想像他在微弱的灯光下是怎样地专心致志。
顾炎武,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和杰出的学者。他自幼家教甚笃,一直勤奋有加。7岁进私塾,十几岁跟着祖父博览群书,读《资治通鉴》,读《孙子》、《吴子》等兵书。顾炎武一生几乎天天读书,可谓手不释卷,许多重要的历史著作,直到很多年后还能背诵。他不仅精读,而且涉猎极广,凡各朝的实录、野史、笔记、天文、地理、诗赋、词章等,特别是对当时的现实问题,他都格外注意。他搜集和阅读《明十三朝实录》及公文、奏议,甚至连一些州府县的地方志,都仔细研究,并且在重要部分作上标记以便以后再读。顾炎武读破了万卷诗书,博取了各家之长,勤奋终使他成为一代名家。
燕肃,宋代著名科学家,也是潮汐方面的专家。在他之前就有许多学者对潮汐现象做过研究,但是说法不一,难以为据。燕肃虚心学习前人知识,但他却不满足于前人之说。为了准确掌握潮汐规律,对潮汐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燕肃用10年时间,踏遍了广东沿海所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详细记录。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使他终于掌握了潮汐的涨退规律,提出了与前人截然不同的潮汐“随日而应月”的正确规律。燕肃不仅编绘了《海潮图》一书,还写成了专门研究潮汐的著作《海潮论》两卷,为后人科学地掌握潮汐规律,合理安排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宋朝的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7岁的时候,就能“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这时起,司马光就“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许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说道:“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由此可见,青年的司马光已是胸怀宽广、器识不凡,其志在于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什么虚浮的名声。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态,他在步人仕途后,仍然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音乐、律历、天文、术数,均达到了极尽精妙的渊博程度。其中,在经学与史学领域,司马光用心最重,尤其对古籍的阅读极其广泛,考察也相当精细,可谓通习知晓,烂熟于胸。他随读随写札记,年轻时写下的札记就多达30来篇。就是在这样勤奋的学习当中,司马光不仅在政治上取得极大成就,而且在学术上也留下了重要的一笔,那就是《资治通鉴》的问世。
单从中国历史上这些以勤奋成才的人身上就足以看出,勤奋是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可以说,勤奋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原始动因,勤奋更是成功之本。
正是基于勤奋的能动性,学习才显得更有效率,知识也显得更有意义。在知识的重要性的感召下,我们将更加勤奋工作,更加刻苦学习。只要勤奋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就能成就一番事业。那种不愿勤奋,养尊处优,无所事事的人,就算有再好的条件,也不会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不轻视自学是会学习的表现
如果你在早年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学习的机会,那么你就会永远落伍吗?不是的,只要你想重塑自己,只要你有上进的决心,只要你想弥补因以前失学而造成的知识断层,那么你就自学好了。
许多人都有过度重视大学教育的心理,那些不曾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时常会感觉到一种自卑感,他们往往认为这是一种无可挽回的损失,是一生都没有办法补救的缺陷。他们甚至这样以为:不管以后怎样去自学都于事无补,根本达不到与大学教育同等程度的知识水平,自修得来的学识总是有限的。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世界上许多极负盛名的学者一开始就没有读过什么大学,有的人甚至连中学的大门都没有跨进过。有一句话说得好:“第一个大学生没有导师”,这句话的现实意义乃至哲学意义,都会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爱迪生只上了3个月的小学,但他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大王;高尔基只上到了小学的五年级,但他是俄国乃至世界级的大文豪;华罗庚只是个中学生,但他是驰名寰宇的数学家。这些名人,这些成就,这些耀眼的光环,都是他们勤于自学、博览群书的结果。不仅历史上自学成材的典故很多,就是在当代,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刘明1960年出生,1岁时患小儿麻痹双腿乏力,9次手术也没有改变重度残疾的命运。刘明哭过、绝望过。然而,意志坚强的他没有被重残吓倒,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他想:自己还看健全的双手和灵活的大脑,有手有脑就有一切。他坚信一点:自己只要努力,许多事都能做到。
双腿的残疾没有挡住刘明上学的路,那是一条漫漫的自学之路。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学完了小学、中学、大学的全部课程,而且文理双修。在英语学习方面,刘明更可谓不遗余力。他是通过广播电视自学的英语。为此他长期订阅《中国电视报》、《中国广播报》,以及相关的地方报纸,目的是可以及时听到他所能收听的所有的英语节目。同时,为了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加系统性,他认真参照英语教学大纲进行自学,极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但是自学英语的问题是,不可能做到你想学什么就有什么的。比如,刘明特别喜欢英语新闻,经常收看电视英语新闻,因为在他看来,收看英语新闻不但可以了解天下大事,活跃思维,而且有助于训练听力,学习口语。但是电视节目转瞬即逝,而且没有书面材料,让人很难准确掌握新闻语言的特点。怎么办?聪明的刘明买来了《英语新闻听力模拟训练》和录音带等有关材料,开始听力训练,同时又到“英语角”练习会话。在英语角里,郑明是唯一的一位残疾人,他刻苦求学的精神让英语角的所有人感动,他的英语水平更让那里的人惊叹不已,甚至连外籍老师不敢相信他是自学的。
经过十几年的刻苦努力,刘明先后取得了电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两门课程的结业证书,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英语精读合格证书。这期间,刘明还靠自己摸索着苦练,掌握了中英文打字技术,并达到了熟练“盲打”的程度。
1985年,学有所成的刘明决定用自己的知识和双手养活自己,便开了一家翻译打印店。从此,自学成才的刘明走上了自立的人生道路。
自学的途径很多,刘明就是通过函授勤奋自学而成才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刘明的精神,都重视自学,那么就找时间学好了,相信也能获得很棒的成果,这必将有助于你事业上的成功。事实上,我们有很多机会学习,而且这些机会是随时随地的。只要你想努力进修并全神贯注,那么就完全司以弥补因失学造成的知识断层,甚至有可能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或学者。
当你打定自学的主意时不要忘记,无论你遇到什么人,他们都会对你有所帮助,会使你增加一些知识与经验,从而使你的自学道路既减少弯路又走得很快。比如你遇见了一个瓦工,他会告诉你关于建筑方面的知识;比如你遇到了一个印刷工,他会告诉你很多印刷方面的技术;比如你遇见了一个农夫,他会教给你农业方面的很多知识„„事实上,这是一种很有效的自学途径,说他有效,是因为它更直观,更便于接受。另外从技术上说,别人的言传身教,是一种在场景中的直观教学,放弃这样的学习机会,实在是天大的失误。可以说,不重视别人教授的知识就是对自学的轻视。
目录 第一章
心态一——学习的心态 有知识的人才可能赢得未来 勤奋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 不轻视自学是会学习的表现 见缝插针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社会是学习知识的最好课堂 能巧妙地获取信息才是正道 给自己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 学习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学习,应该坚持一生不放松 第二章
心态二——归零的心态 “归零”是人生道路之必需 失败后归零可使你重整旗鼓 在面临失意时不能丧失意志 失败后我们应尽快重设目标 忘记是我们赢得成功的密钥 把每一天都当作昨天的归零 今天是“零”,明天是“一” 放下荣耀才能迎来新的朝霞 请不要忘记将我们的心归零 第三章
心态三——积极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的含义是什么? 积极的心态能改变你的世界 积极心态有着助推器的作用 走出不正确“积极”的误区 认清在心中作梗的消极心态 千万不能放任消极情绪蔓延 注意消除心态中的垃圾因素 充分利用正确语言心理暗示 要掌握抑制消极情绪的方法 时刻保持积极心态才能成功 第四章
心态四——付出的心态 付出是我们成就人生的行动 你额外的付出是成功的源泉 付出会为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额外付出是赢得好评的捷径 付出会使你赢得更多的机会 主动付出会给你精神的满足 付出会给你带来温馨的友谊 时刻记住做一点额外的工作 成功要求每天只要多做一点 第五章
心态五——坚持的心态 坚持使我们走到成功的终点 坚持,让你的成功触手可及 努力坚持与无知蛮干的差别 坚持,基建于有理有据之上 自信是能够坚持下去的后盾 你相信自己会取得成功吗? 坚定的信念会给坚持以力量 千万不要为曾经的失败压垮 求助朋友可以帮你坚持下去 赢得成功后坚持心态更重要 第六章
心态六——合作的心态 学会与别人合作是成功之基 合就会实现双赢分则会双败 你能借助团队的力量取胜? 时代不允许“独行客”存在 莫做锋芒毕露的“孙悟空” 目标与人际同为合作的前提 取长补短是团队合作的途径 为了双赢,对手也可以合作 为了赢得成功请你学会合作 第七章
心态七——谦虚的心态 谦虚是成功人士的基本素质 谦虚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 谦虚会帮你登上成功的巅峰 人生还有许多需要学的东西 能够不耻下问为你积蓄知识 知错能改是谦虚的重要表现 骄傲,成功的路上的拦路石 谦虚一下容易,坚持一生难 保持谦虚,会使你受益终身 第八章
心态八——感恩的心态 感恩是一种低调的成功心态 知恩应该感谢一切助己之人 记得感恩于你的上司与同事 你的对手也是你感恩的对象 抱怨是赢得成功的最大天敌 时刻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委屈 工作时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的心态
学会感恩的你就会赢得成功 第九章
心态九——负责的心态 负责是成功人士的立身之本 要牢记工作与责任密不可分 负责可以从你的专注中看出 负责能最大提升你的竞争力 负责为你赢得了尊重与荣誉 能够负责才会产生最后结果 不负责的代名词是马马虎虎 不要为你的不负责寻找借口 你的负责会换回别人的负责 请对小事也保持负责
第五篇:是什么造就一个人的成功
是什么造就一个人的成功
朱清时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机遇,但是机遇往往是突然地和不知不觉地出现的。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善于抓住机遇并且充分利用它们;具有高度智慧的人更善于创造机遇。”
一所大学是否一流大学,最关键的指标是要看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今后在社会上有多大比例取得成功,取得多大的成功。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取得成功的能力是学校教育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当今和今后的世界上,中国要在激烈的高科技竞争中取胜,最关键的就是我们的青年一代是否在今后各行各业的工作中能取得成功。国家非常希望你们取得成功,你们的家庭和本人也都希望你们取得成功。
今天,我就通过回顾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过程,根据我自己在国内外从事科研工作的阅历,谈谈一个人怎么做才能取得成功。
在这里,我将放弃确定性的语言,而改用几率描述,从机遇的角度来研究造就一个人成功的原因。这样可以把这个问题讲得更深入、更全面,正如量子论用几率描述微观世界那样,也许这样更接近事物的本原状态。
我的回答是:机遇是造就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
机遇是成功的首要因素
市面流行的一些书中也说了这个问题,但都没把它说得很透很清楚。其实,不管是从事哪个行业,我们每个人到了五六十岁1 以后,阅历多了,回首往事,都会发现很多机遇造就一个人成功的例子。
我来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是中国科大1963年4系6342班毕业的,班上有25个同学。1968年毕业时还在文革之中。班上有10来个三代都是工人或贫下中农出身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本人表现也好,就分到了国防科委和二机部,大家很羡慕他们。我是属于条件居中偏下的,分到了青海。青海在古人眼中是常覆三军、马革裹尸的战场,在近代人心目中是劳改犯人去的地方,而且我是去当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人,所以在大家的心目中,我是分得最差的人之一。
但30年后老同学重逢,聚在一起经常感叹命运和机遇的难测。像我分到青海,其实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机遇。如果不到青海,我就不可能比一般人提前五年真正从事科研,更不可能一从事科研就成为项目的负责人,可能要被资格老的同事压住很长时间。就是因为青海在文革期间闹得并不厉害,还能正常运转,所以能够承担重大项目,并且承担重大项目又需要人。我在1974年底左右开始从事科研,半年以后就成为项目负责人。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1991年评院士的时候,在同时代人中间,像我这样75、76年在学术界就有成绩的不多。改革开放以后,我又成为最早到美国一流学府学习和工作的人。这样,有点成绩在同代人中就显得突出,于是得到了老前辈们的爱护,我也当选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那些在毕业分配时令大家羡慕的分到了国防科委和二机部的同学呢?因为在那些工厂里人才济济,光留苏回来的就一大批,资格老的很多,我们这几届毕业分去的只能长时间当基层工人。而且那些地方产品的型号是定了的,不允许你随便搞技术革新,任何一点小的革新都要经过层层审批。不仅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发挥才能,而且那些地方往往在偏僻的山沟,子女上学很困难,就业也困难。他们就提前退休,让子女顶替。其中有一位当时班上的干部,各方面都很好的,现在不得不开了一个小商店以补生计。我想,当青年朋友们到了我这个年龄时,肯定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在座的同学们都是公认的佼佼者,但大家的成绩只是在学业知识方面比其他同学掌握得更好,很多其它方面的素质还未曾经历过考验。所以,经过二三十年,也许一部分同学会不如那些没考上大学的人。这个差别就是因为成功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各人的机遇不同和抓住机遇并创造机遇的能力不同。
大家都知道比尔·盖茨和李嘉诚,他们抓住了商机,取得了成功。比尔·盖茨大学读了一年就退学了,现在已成为世界首富。李嘉诚只有小学文化,也在商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那么,学术界的情况怎样呢?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加州理工学院有个曾毕业于台湾大学、与一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是同学的教授,在一次晚宴上讲了自己的经历。他大学毕业后到哈佛化学系就读研究生,当时分子光谱学很看好,他就选了这个领域。以后的研究和学问都做得很好,但却无缘诺贝尔奖。相反,因为服兵役比他晚三年3 去哈佛的另外一位同学,正遇上分子束实验。他在导师指导下做得很成功,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位老教授风趣地慨叹自己“总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干错误的事情”。
当然,我并不是说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不算成功,反之,科学史上有许多事后确认的重大成就并未获得诺贝尔奖。我国物理学家、中科大核物理系的奠基人和老主任赵忠尧教授早在1929年就在加州理工学院观测到直接由反物质(正电子)湮灭产生的现象。后来由于别人错误质疑这样一个偶然的原因没有获奖。但他的成就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已经确立,有无诺贝尔物理奖已不重要。赵忠尧的成功,究其原因,是“在正确的时间(1929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加州理工),做了正确的事(观察硬g辐射在铅中引起的一种特殊辐射)”。他碰到了机遇,抓住了机遇。
就科学而言,一个学科领域中大的机遇几百年一遇,中等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对于这点要有清醒的认识。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都与这类大机遇有关。如果牛顿早生200年,他不可能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因为伽利略和第谷等人的观察数据还没有出来。他晚生100年,别人可能已经把这个发现做出来了。爱因斯坦能够发现相对论也是如此。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已困扰人们很多年,他生逢其时,非欧几何已经建立,发现光速不变的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刚完成,这些使发明相对论成为可能。不过那个时代的物理学家也很多,他执着地考虑这个问题,有超人的天才,成功地抓住了这个重大机遇。4 如杨振宁先生所言,现在做理论物理,可能只有“铜矿”,也许在应用科学和交叉科学领域可能出“金矿”。要想在科研上有大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矿”。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为什么呢?就是在我30岁左右、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正逢改革开放。这是时代、社会的大背景造成的。你们这代人的机遇比我们更好了。现在国家对科技教育非常重视,对人才的渴求比我们那个年代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们那个时候,大学生下放到工厂和农村当工人和农民去了。而你们只要有真才实学,国家是非常重视、非常需要的。所以你们逢上了大机遇,是个好时候。但有机遇,不一定能成功,关键在于要能够抓住机遇。
如何抓住机遇
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因此,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第一,要随时做好准备。
从年轻时就要开始尽可能地获取各种各样的广博的知识,按照你的知识结构给自己创造机遇;机遇突然出现时,你要抓住它。而且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要尽可能锻炼出很强的创新能力,也就是机遇来到的时候你要有创造性。
我一生经历的两个机遇令我终身难忘。一个例子是在1978年,到浙江大学去学外语准备出国进修。当时我们那一代“老五届”的大学生大都在基层工作,很多人的英语早忘了。为什么呢?他们在当工人、农民的时候,不知道这东西有什么用,何必辛辛苦苦地去学它?还不如一有时间就去打扑克、钻桌子、喝酒,然后就开始发牢骚,这是当时最流行的事情。事前谁都没有想到,1978年中国会突然来一次全国英语统考,考及格的人事后全都公派出国了。机遇出现就是这样突然,只有准备好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机遇。
第二个例子,是我1974年在青海西宁当工人,突然听说科学院要搞一些重大项目,有一个是“激光分离同位素”,被青海盐湖所承担了,然后到处找人才。我是学核物理的,激光分离同位素虽然不是本专业,但却与它相通。而且我在工厂这五年,晚上没有事,从来不去打扑克或下棋。当初调到盐湖所搞激光分离同位素的有一二十个大学生,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但是干了半年后,就发现我业务没有丢,而且很快就适应了科研。文献看得很快,综述也写得快,方案也提得很清楚,所里就采纳了我提的方案,于是我就成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这个事情说明了什么呢?那次机遇出现时,实际上是很多人都遇到了,但是只有准备得好的,平时坚持学习的人能够抓住机遇。
举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因为机遇出现往往是突然的、不知不觉的,只有随时做好准备,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尽可能地学习广6 博的知识、锻炼自己创新能力的人才可能抓住机遇。当然,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创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读书能力。我一生中间遇到好多同事,非常刻苦,一天到晚都在学习,但是他遇到新问题总是一筹莫展。这就是过去教育的弊病——只重视传授知识,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几个月前,杨振宁先生在中科大做报告时讲到人才培养,主张要快乐地学习。这很像米卢提出的“快乐足球”。米卢觉得中国的足球过去都是要完成任务,压力太大,那样的足球是打不好的。他们的看法不谋而合。杨振宁先生认为,如果你学习一个东西不快乐,必须硬着头皮,“头悬梁,锥刺股”,那就说明这个学习内容不适应你。所以要选择那种真正感兴趣的、学习起来有趣的东西。这样的学习,你不觉得是负担,不知不觉的你就把你全部精力投入进去。如果你发现你读什么东西都不快乐,你就要好好地衡量一下你所选择的内容是否适合你。
第二,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道理很简单,机遇总是突然地、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你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哪个是机遇。这里我要从读过的书中举几个例子,但不一定记得很准确了。
我在很早以前看过鲍威尔的传记。他是一个牙买加黑人,在美国其实是受歧视的。他第一个工作是进一个大公司当清洁工。他做每一件事都很认真,很快找到一种拖地板的姿势,拖得又快又好,又不容易累。老板观察很长时间后断定这人是个人才,然7 后很快就破例把他提升上去了。这就是他人生经历的第一个经验: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据说,希尔顿饭店集团老板原先是一家旅店的服务员,站前台的。有一天,一对老夫妇来住店,刚巧没有房间了,但时间已很晚。怎么办呢?他那天正好值夜班,就把自己的房间腾出来,赶快换床单、换枕头,收拾好后让老夫妇去睡,自己却趴在柜台上睡了一夜。第二天,老夫妇很感动,认为这个青年人很善良。他绝对没有想到这对老夫妇就是希尔顿饭店的老板,而且没有子女,于是他就做了希尔顿家族的接班人。这件事说明,做事、做人要从小事做起,争取把每件小事做好。因为从小事做起,才不会失去悄悄来临的机遇,有些事先你不知道的机遇,也会被你抓住。
我也讲讲我自己的体会。因为我从小就喜欢从事科研,也很崇拜科学家。有5年时间当工人,损失了五年的科研时间,所以一直有一种很强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从我在盐湖所做第一次报告开始,一直保持到现在。每次做学术报告,我私下都要认真准备很长时间,脑子里想很久。我之所以在国内能比较快地被学术界接受,其中一个秘诀就是:我每次把学术报告都准备得很好,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没有浪费每一次机会。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包括:考好每一场试,学好每一门课,做好每一次报告,跟每个人相处都要认真。
第三,一旦出现机遇的时候,要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地抓住它。
我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说过一句格言:“人生能有几回搏!”他是拼了,所以得到了世界冠军。实际上,我们学术界也一样——人生能够有几回搏?
C60足球状分子的发现者和诺贝尔奖得主Curl教授曾经在做报告时很详细地重述了他们的发现过程。实际上在此之前,已有其它实验室也发现了这个奇怪的质谱线,意识到这是个碳原子数为60的聚合物或团簇,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结构。他们那天在实验上观察到这个奇怪的质谱线后,晚上没有睡好觉——他们意识到这是科学发现的重大机遇。正在他那儿做访问学者的英国克洛特教授,突然想起60个原子要形成一个稳定体,很可能跟一种由六边型或五边形组成的什么球体有关。他想起他家里有一个球,马上就要打电话叫他太太赶紧去数这个球的顶点有多少个,是不是60个。但这时正是英国早上两点,Curl教授提醒他说:“你太太不会感谢你在早晨两点打电话的,你要好好考虑。”他只好放下电话。然后他就坐立不安,一直走来走去。另外一位合作者斯默利教授,回到住处后就连夜在纸上画图,琢磨如何把六边形、五边形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封闭体。第二天早上,他们找来了一个数学系的教授,问他有没有这样一个几何图形,由五边形、六边形组成,顶点正好60个。那个教授想了一下说:“哎呀,这就是足球呀!哈,这个问题在数学上早解决了。”他们马上就写出了那篇获诺贝尔奖的文章。这个故事说明,在科学发现的关键时候,科学家往往一分钟都不能等待,就像足球场上射门一样。
我个人也有一次经验。在我一生中,迄今最满意的结果就是硅烷分子的局域模振动。那是在大连做的。全世界有很多人都想得出这种光谱,都没有得到。因为这种光谱极弱,实验要调得恰到好处,每一个环节都要最佳才能做出来。就像交响乐队,要奏出最好的交响乐,每一个人,每一乐器,每一个音都要准,都要在最佳状态演奏。那个局域模振动光谱正是这样。那天,突然调好了,发现做得很漂亮,那时就不能停,停了之后一切都又要从头来。于是我赶快找来一床席子和一床被子,就在实验室里守着那个机器。万一有点什么事情,马上就要把数据存起来。我连着在实验室睡了三个晚上。我觉得那三个晚上最幸福,因为心里明白我正在做激动人心的事!这三天就得到了硅烷的局域模振动光谱。这个光谱发表出去在国际上影响很好。
总之,“人生能有几回搏”,当你意识到出现机遇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它,不要掉以轻心,有好多事情往往就相差一点点就失去这个机遇了。
第四,要锻炼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发现机遇。
过去二十多年中我认识许多研究生,他们念书时都很好,但后来的成就相差悬殊。关键在于面对新出现的复杂局面时,他们是否能发现机遇。
爱因斯坦曾现身说法地解释过:“(学生时代)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学,其原因不仅在于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超过对数学10 的兴趣,而且还在于下述奇特的经验。我看到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去我们所能有的短暂的一生。因此,我觉得自己的处境象布里丹的驴子一样,不能决定自己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这显然是由于我在数学领域里的自觉能力不够强,以致不能把带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东西同其它那些多少是可有可无的广博知识可靠地区分开来。诚然,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它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这里爱因斯坦强调了直觉或洞察力对于寻找科学研究上的机遇的重要作用。爱因斯坦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他在很年轻时就懂得直觉的重要,又选择了他具有最好直觉的领域——物理学。因此他能找到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取得突破的条件又已成熟、可以做大突破的机遇。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直觉和洞察力是创新人才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这些素质难以从课堂和书本上得到,需要通过环境和实践经验来培养。目前世界一流的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都努力营造浓厚的研究气氛,不仅让学生可以与大师交流、潜移默化地受熏陶,而且使学生可以自己参与研究,体会创新的过程。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容易悟出直觉和洞察力。
如何创造机遇
光想抓住机遇还是被动的,真正聪明的人是会创造机遇。
大家如果把《孙子兵法》拿来读一遍,你就会理解怎么才能11 创造机遇。《孙子兵法》中有很多办法教我们在战争中如何创造机遇。过去红军和解放军的运动战,就是军事上创造机遇的好例子。
下棋与足球就更明显了。真正好的棋手,棋逢对手的时候,都是先走稳自己的步子,不冒险起招,看谁先犯错误。一旦对方犯错误了,就给你创造了机遇,你就赶快进攻。足球打得好的人更是这样。大家知道“边路传中”的打法,就是为中路跟进的队友创造机遇。制造越位和制造角球,都是制造机会。在双方实力差不多时,作为优秀的球队,绝不是压着你打就“我肯定赢”。其实是在场上制造机遇,看谁制造的机遇多,机遇抓住得多,谁就赢。会看足球的人,就是看双方是如何制造机遇的,怎么抓住机遇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足球真是魅力无穷。
创造机遇第二点就是,要找到那种适合自己、机遇多的岗位和地方去。
我到现在才意识到,当年的青海是一个机遇多、适合我的地方。现在有很多地方如北京、上海、深圳,不一定就好,因为那个地方机遇虽然多,但人才也多,竞争也激烈,不一定都适合你。到机遇多、适合你的地方去,这也是在创造机遇。
几年前,我曾经访问了美国十所一流大学。他们的校长介绍说,美国人很喜欢换工作岗位,平均一生中要换四次工作岗位。中国人恰好相反,我们的惯性最大,最不愿意换工作岗位,干一件事就想一辈子呆在这儿。换工作岗位有什么好处呢?你不是一12 锤定终身,你可以多次换,找准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和位置,一种机会最大的地方和位置。
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重要机遇是他自己创造的。他生于海南岛,9岁就随叔叔到波士顿在一个小商店当学徒。13岁那年,他偷偷上了一艘开往南方的船,想逃离商店学徒生活,去寻找自己也不知道的读书机会。船长很善良,为他的学习热情所感动,就把他介绍给一些热心的教会人士,其中一位将军资助他进了一所教会学校读书。完成学业后,他回到中国,帮助孙中山完成了辛亥革命。
第三点,人要创造机遇,要得到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机遇,或者把握住那些属于自己的机遇而不要失去,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做人要诚实守信。
微软公司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李开复,曾从电子邮件里给我发来一封信。那封信里面就讲了他在中国工作几年感到不得不说的、关于中国学生和青年人最需要重视的诚信问题。摘录如下: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曾有一位刚被我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我再找一个人来接替他。我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他说:‘我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我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我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13 个出色的管理人才。”
“与之相反,我曾面试过一位求职者。他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出色。但是在谈话之余,他表示,如果我录取他,他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作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老板并不知道。这一番谈话之后,对于我而言,不论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我都肯定不会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如果雇用这样的人,谁能保证他不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把在这里的成果也当作所谓‘业余之作’而变成向其它公司讨好的‘贡品’呢?”
“在美国,中国学生的勤奋和优秀是出了名的,曾经一度是美国各名校最欢迎的留学生群体,而最近却有一些变化。原因很简单,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一旦找到工作机会,他们就会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曾经承诺要完成的学位和研究抛在一边。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经使得美国一部分教授对中国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应该指出,有这种行为的中国学生是少数,然而就是这样的‘少数’,已经让中国学生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另外,目前美国有些教授不愿理会部分中国学生手中的推荐信,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推荐信根本就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已无参考性可言。这也是诚信受到损害以后的必然结果。”
“我在微软研究院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一位来这里实习14 的学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报告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结果。但是,他做的研究结果别人却无法重复。后来,他的老板发现,这个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挑选,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结果的数据,而舍弃了那些‘不太好’的数据。我认为,这个学生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术突破,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员。”
“最后想提的是一些喜欢贪小便宜的人。他们用学校或公司的电话打私人长途、多报销出租车票。也许有人认为,学生以成绩、事业为重,其它细节只是一些小事。然而,就是那些身边的所谓‘小事’,往往成为一个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一些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的行为只会把自己定性为一个贪图小利、没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终因小失大。中国有‘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很值得记取。”
现在看来,中国社会正在走向现代化,特别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诚信。一个不诚信的人,或一个诚信记录不好的人,社会是不接受的。在国外,只有一个记录清白、很诚实的人,银行才愿意发信用卡给你。而且公司录取一个人,也要看你诚实信用的记录,看这个人是不是靠得住;如果靠不住,没有哪个公司敢用你。大学里也是如此。
第四条就是要学会善于与人相处和交流。
我们学生中许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家长捧着,长大到现在,最不会的就是与人相处,与人交流。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一15 句话:两个人交流思想和两个人交换苹果完全不一样;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只有一个苹果,而交流思想,每个人同时有两个思想。你们要学会与人相处和交流,这样博采众家之长,是你得到机遇、找到机遇所需的一个非常好的素质。
最后,就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创造机遇非常重要。最近流行一本书叫《谁动了我的奶酪》,是说一个人由于感情因素把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现实中,有些人没有提上职称,就不满这个、愤怒那个,甚至跟本单位领导吵到底,和同事翻脸。这样的话,就毁了你自己的前途和事业,你成功机会就更少了。所以,一旦工作出现问题,要很快调整自己去做最好的事情,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
最后关于如何创造和抓住机遇,我送给大家三句话,这也是成功的人要具备的三个素质:
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
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
有智慧去区别上述两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