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商数读后感
出于对毛泽东的景仰,前不久,笔者悉心拜读了《毛泽东的领导艺术》一书,领导商数读后感。总体感觉,毛泽东的领导艺术的科学内容是多方面的,学习好、领会好毛泽东的领导艺术,对于加强干部能力修养,指导、推进我们的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于毛泽东的领导艺术,笔者认为,可以从六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善于调查研究,正确地认识中国国情,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基石。善于调查研究是领导者获得成功的重要领导艺术。毛泽东一生注重调查研究,在毛泽东的领导艺术中,科学的调查研究,是他审时度势、多谋善断、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1929年至1930年上半年间,党内存在着“左”倾思想和“左”倾政策。1930年5月,毛泽东针对这种情况,在江西寻乌进行了20天的调查,并总结调查研究的经验,从哲学高度进行理论概括,写下了《调查工作》。当时,这篇文章由闽西特委翻印,在红四军中和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广为传播。革命队伍中,无论是干部,还是士兵,都知道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后来,由于作战频繁,很多资料难以保存,这篇重要文章也在反“围剿”中失传了。直到1957年,福建省上杭县农民赖茂基,把自己珍藏了27年的油印小册子《调查工作》,作为革命文物贡献出来。毛泽东非常珍惜调研成果,听到这个消息,他异常高兴,说就象失散了多年的“孩子”又回到了自己的身边。1964年6月,《调查工作》收入《毛泽东著作选读》公开发表,毛泽东为它改了一个名字叫《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多年从事调查研究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概括,从思想理论上阐明了调查研究在领导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和科学方法,批判了当时红军队伍中一部分人安于现状,不求甚解,墨守成规,迷信“本本”,而不愿到群众中去作实际调查研究的错误倾向。可以说,坚持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精华所在。
第二,善于把握主要矛盾,抓住中心环节,兼顾全局,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核心。俗话说:“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总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的矛盾。确定何者为主要矛盾,不能依主观想象,不能凭个人所好。主要矛盾的确立,靠的是它本身的“资格”,是依据对客观现实的分析得来的。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的关键在哪里?毛泽东同志及其战友科学地分析东北战场敌军的情况:四十八万敌军分别固守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大城市里,正处于顽抗逃跑的犹豫状态中。如果先打长春,就会把沈阳、北宁线上的敌人放跑,增加解放全中国的困难;如果先攻取锦州,就切断了东北与关内的联系,造成“关门打狗”的形势,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创造有利的条件。由此可见,先打锦州是辽沈战役的关键。战局的发展完全证实了先打锦州是牵住了辽沈战役的“牛鼻子”。辽沈战役先打锦州这一以纲带目的生动事例,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宏伟的气魄和卓越的指挥艺术,主要矛盾了然于胸,每一步都服务于重点或全局的战略。指挥战争是这样,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做任何工作,也是这样。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要求之一,就是要抓重点。毛泽东把主要矛盾的原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便形成了抓重点、中心工作与一般工作相结合的领导艺术。抓重点的方法,运用在认识事物上,就是分清主流与支流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要弄清哪个方面代表事物的本质,哪个方面则是非本质的东西。例如看一个同志,既要看到优点和缺点这两个方面,又要分清是三分成绩七分错误,还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从而看清主流是优点还是缺点。
第三,善于科学决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关键。领导者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决策,毛泽东的决策艺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植根于中国革命这片沃土之中。他高瞻远瞩,思维敏捷,灵活机动,因进制宜,在中国现代历史舞台上,导演了一幕又一幕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活剧:到农村去设“大本营”,建立革命根据地,由此,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得以确立;长征路上,四渡赤水,智调滇军,转危为安,跳出重围;透过抗日烽火,把握客观规律,预测到持久抗战的三阶段,中国一定能取得胜利;一身系天下安危,毅然赴重庆谈判,针锋相对,坚决同蒋介石的独裁内战卖国作斗争;指挥千军万马驰骋中原大地,适时发动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战,读后感《领导商数读后感》。毛泽东在其领导的决策活动过程中,非常重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和灵活性相结合。在原则许可的范围内,因时而异,因地而宜,灵活机动,以更好地坚持原则性。重庆谈判,就充分地表现出毛泽东这一特色。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企图抢占人民抗日胜利的果实,继续维持其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于是,在美国帝国主义支持下,策划以军事进攻和政治欺骗交迭使用的反革命两手策略,积极准备发动内战。蒋介石蓄意挑动内战,打出了“和谈”的幌子,玩弄起假和平的诡计。1945年8月14日至23日,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直接举行谈判。党中央、毛泽东早就洞察蒋介石及其主子美国玩弄的“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最后决定由周恩来副主席陪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谈判期间,毛泽东以高超的斗争艺术,指挥若定,以谈对谈,以打对打。由于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卖国的方针,造成整个谈判期间处于一种边谈边打、打打停停的状态。要打破谈判的僵局,促成国共谈判达成协议,就必须在谈判中把原则与灵活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为了表明中国共产党的诚意,毛泽东认为,可以在不损害人民基本利益的原则下作一些让步,以最大努力争取和平民主。于是,中共和谈代表提出,国共双方军队整编的比例由5:1改为中共军队仅占全国军队的1/7,并决定将广东、浙江等八个省区的人民军队撤往苏北、皖北等地。经过反复的谈判,蒋介石被迫同意在《国共双方会谈纪要》上签字。重庆谈判所以能达到一定的目的,除了毛泽东那种“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的大无畏精神之外,还在于他“独具慧眼”,善于掌握形势,抓住有利的时机,作出正确的决策,并在实施决策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领导艺术。
第四,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知人善任,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保证。在毛泽东的领导艺术中,他倾注了巨大的心血来浇灌和培育思想政治工作这朵鲜花。善于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是毛泽东领导工作中的一项主要方法,也是引导干部和群众为实现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而奋斗的根本保证。毛泽东的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可以概括为:疏通引导、注重说理、善意批评、坚持民主、以情动人、用先进事迹感染人、用通俗生动语言谈心对话、领导做表率、制度建设等。在选任干部方面,毛泽东具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和知人善任的领导艺术。他认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注意、用干部这两件事。领导者必须善于识别和使用干部,善于爱护和培养干部。毛泽东借鉴古代用人之道,提出德才兼备的标准和任人唯贤的政策。他善于根据斗争任务的需要,果断地组织干部和建立领导核心;坚持“五湖四海”,团结广大干部;善于运用辨证的观点识别人才,并能用人所长;具有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护人才,以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磨练人才的独特风格。在知人善任方面,选用罗荣桓便是一个例证。1930年春,毛泽东为安排红四军政委一职颇伤脑筋,他需要为23岁的军长林彪选择一个合适的搭档。林彪打仗灵活,但个性强,很古怪,不愿听别人批评,平时一付沉默寡言的样子,别人很难同他共事。经过毛泽东的慎重考虑,终于选中了貌不惊人的罗荣桓。罗荣桓是个老实人,在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中,毛泽东发现了他许多可贵的素质:凡是要求战士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打仗时冲锋在前,退却时掩护在后;行军时为病号扛枪,宿营时下班查铺。罗荣桓走马上任,开展了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的政治工作,使全军指战员始终保持了非常旺盛的战斗情绪,同时把军事训练、后勤工作抓得井井有条。性格偏狭的林彪也感到没有什么好挑剔的了,于是,军长和政委相安无事。毛泽东从罗荣桓的朴实中,发现了他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定不移,在非原则问题上的容人之量。毛泽东发现的这位人才,成了人民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巨匠,是军队政治干部中唯一获得元帅军衔的人。毛泽东在坚持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的同时,坚决反对任人唯亲。他对秘书说:“我们共产党的章法,决不能象蒋介石他们一样搞裙带关系,一个人当了官,沾亲带故的人都可以升官发财。如果那样下去,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和蒋介石一样早晚要下台。”他还对秘书说:“凡是要求到北京来看我的,现在一律不准来,来了也不见。凡是要求我给安排什么工作的,一律谢绝,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
第五,善于做群众工作,一切为了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灵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工作走群众路线,是领导者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处理领导与群众关系的根本原则。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最崇高的使命,他关心群众疾苦,经常细心倾听群众的呼声,一心系于人民,时时、处处和群众打成一片,为人民群众兴利除弊。在江西瑞金沙洲坝,至今还传颂着毛主席打井的故事,井台上竖着一块纪念碑,上刻着两行醒目的大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毛泽东在1934年所写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的问题,从土地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群众生活的问题,都应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总有些人把关系到群众具体利益的事情,看成是“小事”,认为它琐碎,不值得为它花工夫。毛泽东正是高人一筹,他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群众,想群众之所想,解决群众的具体困难,从而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他是代表他们利益的,进而拥护革命,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毛泽东是人民群众的领袖,可他从不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结合于群众之中,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为人民办实事。毛泽东是最善于向群众学习的,他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在人民中间,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我们要有承认自己无知的勇气,下决心向他们学习。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简要地归结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精兵简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口号的提出与落实,都是听取群众意见并依靠群众来实施的具体例证。
第二篇:管理者的领导商数
LQ=IQ的“想”(THINK)+EQ的“做”(DO)
——领悟导商:思考要想得更全面,细节要做得更优秀
《管理者的领导商数》。屈指一数,这应该是第八次听余世维老师的课了,不见沉闷,依旧被其不失幽默又行云流水的演讲吸引,全神贯注地看其侃侃而谈。“管理是全面性的东西,是要把每个细节照顾好。”——这只是其开场白的其中一句,但却仿佛无心插柳,在整个课程中一直萦绕我的耳边。透过对这一句话的理解与重点思考,成为了我认识“LQ”的重要解构,最后得出一道自己所领悟出来的公式:
LQ=IQ的“想”(THINK)+EQ的“做”(DO)
管理能力,是领导商数(LQ)的最重要标致。而能否展现管理能力,无疑是看想法与做法的结合与达成,这正是构成LQ高低的基本元素。
(一)关于管理者的IQ:有想法
首先,我们来解构这话的前半句——“管理是全面性的东西”。
全面性,从表层意思来看,意味着管理者需要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增加眼界,锻炼思考能力,累积经验与沉淀规律,才可能在商场上职场里对工作或事项了解得更为“全面”,才有机会游刃有余;同时,从更深一层来看,该“全面性”,更重要折射出来的是管理者的“想法”、思考的全面性,正是个体IQ潜质的本能反应。
根据美国科学家的最新报告,IQ并非一成不变,是可以透过后天努力去提升的,而且不同年龄的提升方式与办法是不相同的。相对于管理者而言,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思考与摸索身处行业的规律,不断地学习与熟悉更多的事物,无疑有利于面对事物时做判断、做更全面的思考、顾及更全面性的东西及其风险,并且从中找到避免的办法。
管理是全面性的东西,意味着作为管理者,你需要熟悉、顾及、操作、控制更全面性的东西,并且,要有想法——可以解决各种“全面性的东西”的想法。
(二)关于管理者的EQ:更要有做法
其次,我们来明确这话的后半句——“是要把每个细节照顾好”。
余世维老师也在课中提及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的那一句话,“我只是比竞争对手多走一步”。之所以能够领先,正因为比别人多做了一步,从细节入手,追求完美。
想要“把每个细节照顾好”,这不是只有“想法”就足够的,需要的是“做法”。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确,想要通往目的地——罗马,“条条大通”无疑等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想法都可能很全面很有实践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很多IQ非常高、想法非常好的人无法到达他们梦想之地“罗马”,而是一辈子都在路与路之间折腾着„„不是想法不够好,而是做法没有落实,细节没有照顾好,从而“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企业的成败也往往如同人生的尝试,战略思考好比想法,落实执行好比做法,最后往往栽在细节之上,让人唏嘘。由此可见,作为管理者,你的领导商数,取决于你的想法与做法的综合,取决于你的全面思考与细节优秀。
综上所述,关于对导商(LQ)的领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两点:“思考要想得更全面,细节要做得更优秀”——这是各位管理者应该一直努力的方向,也是提升LQ的最重要准则。坦白说,在此之前,我知道IQ,也知道EQ。在此之后,读书不多、学习不勤的我,又知晓了一个新名词:LQ,并会带着充满好奇、探索之心,深入领悟。正所谓“学海无涯”,学习往往能带来惊喜,感谢每次培训都能从中挖掘到闪亮点,在学习中增长见识,并且沉淀智慧。
SANDY
2010年11月20日
第三篇:管理者的领导商数培训总结
管理者的领导商数培训总结
2013年3月26日参加了余世维老师的《管理者的领导商数》的培训,在这次培训过程中,领悟到了有关的管理技能,结合目前宜春九鼎的工作情况,我觉得以下几点对我们管理者有很大的启发:
一、注意你的手下:
作为领导、作为管理者,就应该从旧的管理阶层主导变为现在流行的员工参与的模式。我们也可试想,是最基层的员工才会与客户接触,因此正确的管理模式应该是:经理人支持员工,让员工去面对、满足客户,从这个管理模式可以看出,作为领导,应该把基层员工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通过他们的努力来实现我们的管理、战略目标。
二、目标管理如何实现
任何“目标管理”必须细化、量化,量化在每一个人,每一天,每一周,每件事情,比如什么时候完成等。同时目标还要从细节上寻求方法,细节指动作、步骤、做法的规范。(动作:剔除多余重复的动作。步骤:标准的制定及坚持。科学方法就是相同的投入,创造更多的产量和更大的利润。)量化就是指时间、货币、单位数量的换算,(时间就是设计合理的时间及作业流程;货币就是指成本核算;数量就是比例原则)
三、权力
作为领导者应该用人格魅力影响别人,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四管理技能
高层领导做战略,中层领导做监督、检查;基层员工做执行;高层领导用脑做战略,中层领导用心做检查,基层员工用手脚去执行。反思自己,认为需要调整的几大重点:
1、以员工为关注要点,多与他们沟通、打开沟通渠道。工作上要严格,生活上要关怀。
2、要学会定目标,并执行到位。
3、目标管理主要几个方面:量化与细化;
4、多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别人,人格魅力的打造:自信+责任。道德+操守。牺牲+奉献。
第四篇:余世维领导商数观后感
《余世维之管理者的领导商数》观后感
专业:***班级:08--1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12345678
在片中,余博士着重从管理者的 “LQ”(领导商数)进行培训提升,作为一名管理者首先要了解自己在这“LQ”中,有什么?缺什么?该任何对症下药,提升自己所缺部分?虽然其培训内容主要是针对企业领导的,但管理的原理是相通的,该培训教材对于我们学生一样的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现谈谈自己的观后的一些感想和心得:A、注意你的手下。主要让我们注意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强调让员工参与,因为客户面对的是员工,而不是领导,所以要关心你的员工,并时刻注意照顾好他们。同时也要注意控制自己的人手,关心谁应当“出去”,必要的时候要换掉一些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不放纵能力不足的人,要有勇气让不能胜任工作的人“请出去”。B、任何目标都不会自动实现。任何一个单位都会制定自己的单位目标,不同层级、部门有不同的目标,而任何目标都不会自动实现。它需要量化及细节化,要把目标从口号或者希望变成内在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使目标落实的流程和执行过程中去。量化包括目标实现的时间。货币或单位数量的换算。任何目标只有通过量化才能把目标附注于时间行动中,原则就会成为口号。先引用余世维“LQ”讲座里的一个案例:
一个汽车推销员,小林,缠了蔡老板2个月了,还是没让蔡老板买下那辆S320奔驰。今天从外面回来,唉声叹气的说:哎,那个蔡老板还是没签约。余经理就对他说:小林,你总是这样唉声叹气,是卖不出汽车的。小林,一个签约的动作就像是在跑一个100米。我们不能将目光放在那终点上,而是应该想一下这个100米要怎么跑。最起码,我们应该先研究一下那个起跑的姿势。然后是第一个20米。第一个20米跑完了,狂奔,接着就是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20米,再然后第五个20米。这样100米不就通通跑完了吗?要卖出汽车,也可以把她分成5个阶段。我们不能总是想着签约、签约。我们应该先想想,如何把产品介绍给他。
第一步,我无论如何也要让他看到我,和我说说话。在他公司门口等着。他不理我,过去扒住他的车门,硬是要他跟我说句话。好,第一步完成。第二步,我无论如何也要骗到他的一杯咖啡,在他办公室里喝一下。
第三步,我无论如何也要让他看看我们的产品,了解一下他是喜欢哪种车,是欧美车,还是日本车。是排气量大的,还是适中,还是小的。是什么颜色。第四步,我无论如何也要了解一下他心目中的价格、付款条件和担保方法。完成。第五步。所有问题都谈妥了,但他就是不买。没关系,给他一张假合约,然后跟他说,蔡老板,我们发誓,一个月之内,我们绝对不会卖出那辆车,因为车市已经贴上您的名字了。(所谓假合约,是他们公司自己定义的。合约上,所有的条款,包括经历的签字、公司的盖章都是真的。在客户还没有签上名的时候,他是假的,是没有法律效应的。)
有人研究过,当客户拿着一张假合约在手的时候,往往会突然发疯的在合约上签字,然后买去产品。后来知道,蔡老板不买车,是因为他老婆不让他买,而他自己却非常的喜欢。
假合约在手,让蔡老板感到心里很不自然。半夜里起来,偷偷的看合约,心里想 1
着,呵呵,This is my car。不过,还是不敢签。有次下班,偷偷走到汽车部门前,瞄那辆奔驰,呵呵,That is my car。突然有一天,半夜里起来,发疯似的在合约上签了字。“老婆,你打我吧,你骂我吧。我疯啦,我在合约上签字啦。”就这样,S320奔驰车终于卖出去了。
以上的案例,让我们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要完成一个目标,不是一步就能解决的。而是应该分阶段,把目标量化。一步一步的完成每一个阶段的任务,目标就自然实现了。
小学的时候,老师会问我们,你们将来的理想是什么。有人说要当科学家,有人说要当企业家。还有人说了些七七八八的目标。都很好,很有理想。可是,我们的教育,就只是让孩子们在小的时候,树立远大的理想,却没有教育好孩子,如何才能去实现他。
我思考着是不是应该这样子做:(拿一个想做企业家的孩子来说)
一,要当企业家,是不是应该先创立自己的企业,把企业做大?
二,要创立企业,是不是要先赚够一定的钱,好可以开创企业?
三,要赚够一定的钱,是不是应该先学一下经济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本领? 四,要学知识,掌握本领,是不是应该考上一所名牌大学?
五,要考上名牌大学,是不是应该先把目前的功课学好?
好,大目标量化,可以先给他定下一个短期的目标:语文、数学、英语通通都考90分;争取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考上全班、或者全年级前10名。这样子,才有希望去考名牌大学,这样子,人生的理想才能实现。
其实我发现,如今很多人都喜欢空谈理想。想以后怎么着怎么着。是的,跳过了奋斗的过程,他们可以把未来想得特别的美好。但是当你问他如何去实现时,有八成的人答不上来,或者含糊的带过。这就表明,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的人生目标量化,心里想的,永远是已经实现了以后;这就表明,他们把实现目标的困难想得特别的简单,好像不管怎么的艰难,都可以克服。于是,当遇到些许挫折时,就很容易泄气。
现在在说回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应该注意两个方面:
1,要把目标量化在每一个阶段。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甚至每一小时。2,在实现每一阶段的时候,要做得比别人完成。这叫做“比别人多走一步”。上面说了第一个方面,接下来说说第二个方面。
什么叫做“比别人多走一步”?
先看看几个例子。
我们身边都有便利商店。什么叫便利?就是能让客人能够很方便的停车、能够很方便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很方便的付钱走人。可是我们却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只要买盒酸奶,或者只是一瓶饮料。可是,我却不得不排在推着一辆小车,上面堆着像堆小山的货物的女人后面。真是郁闷。商家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设置一个便利柜台,只给买少量商品的客户付款。这样就可以避免上面的情况?可以说,我们中国人自己开的商店,是根本没有这方面考虑的。老板有是还未投来鄙夷的目光:谁叫你买得少!只买一瓶酸奶!在长沙,我去过的几家国内开店店都是这样。看看沃尔玛是怎么做的。人家特别设置了快速通道,只给买少于5件商品的客户付款用。虽然有时候,买一堆小山的女人也经常来这里付钱,还拍在我前面。但这是收银员执行力度的不过,不在这里的讨论范围。再说银行。我们经常可以发现,银行柜台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在等待办理业务。其实银行可不可以这样子做呢:在每个人进来后,发张号码牌,轮到哪个号码,就上
前去办理。其他人可以在门口抽抽烟,或者吃吃点心。因为排队,确实很讨厌。遇到不讲文明的还来个插队。。。
这些案例确实是存在和让我们揪心的。不过现在在我们的身边,这些情况是有所改善的。至少现在去银行或移动营业厅,我们都是要事先那号码牌的。只不过还存在的一个缺点就是:那里面办公的人总是只有那么几个,虽然看到里面有很多员工,弄得我们还是要等很久很久
所以说,在每一个阶段,只要比别人多走一步。那么不用害怕会输给对手。即使对手才却的策略很我们一样。但只要我们多做好一点,自然就有竞争力。让员工参与,是有系统地努力培养非管理阶层的知识、技能和承诺态度,并使他们因而受惠。由于非管理阶层最接近作业现场和顾客,人数又很庞大,因此能迅速得知要大举改进的事情是什么。今天,企业界的现实情况是,管理阶层日益减少,这表示不愿大量提高员工参与率而苟延残喘的传统管理者,会全然失去控制权力。员工参与本身并不是一种目的,它不过是同时提高顾客满意程度,以及缩减生产周期与成本的最佳手段而已。由于改进这三点牵涉到庞大资源的运用,员工参与可说是完成这三项改善工作最具效力的手法。这正是为什么少有组织能在不大力增进员工参与的情况下,持续改善顾客满意程度、生产成本和生产周期的原因。
所以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强调让员工参与,把目标量化在每一个阶段、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甚至每一小时等对于一个管理者能够成功的领导一个团体是至关重要的。
第五篇:电商数据分析主要的指标(范文)
电商数据分析主要的指标
1、网站使用:PV/UV、在线时间、跳失率、访问深度、转化率等;
2、流量来源分析:各渠道转化率、ROI、自然流量比重趋势等;
3、运营数据:总销售额、订单数、客单价、人均消费、单均商品数、订单转化率、退货率等;
4、用户分析:会员的地区分布、年龄分布、重复购买率、注册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