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全型商业银行重要性分析论文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摘要:金融安全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实现金融安全也是世界各国共同探讨的问题。本文第一次提出创建本质安全型商业银行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提出了创建本质安全型商业银行要做到六大要素的和谐统一,即:法律的本质安全、政策的本质安全、人的本质安全、物的本质安全、制度的本质安全、系统的本质安全,这六大要素要始终处于可靠性、稳定性、有序性和持续性状态,最终实现“六无四零”,从而不断接近本质安全的目标。
关键词:商业银行;本质安全;创建;探讨
为了健全金融监管体制,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继2003年3月1日开始施行《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之后,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的又一重大举措。
1997年亚洲许多国家发生了金融危机,金融安全再一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运行安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和金融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在这种新形势下,金融运行风险层次、范围有不断增加的可能。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金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何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的目标?笔者认为开展创建本质安全型商业银行是关键性措施之一。
一、创建本质安全型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创建本质安全型商业银行是金融领域的新生事物,体现了金融指导思想的新境界、金融管理的高层次、金融目标的高定位、金融工作的高创新、金融企业价值的高追求、金融经营的高收益。长期以来,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在人们传统的习惯思维定式中,都认为银行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行业,存在风险和发生不安全行为是必然的、正常的,不发生才是偶然的,这种传统的观点认为:由于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驱动,银行在运行过程中,本质上就是不安全的,发生风险是正常的。而本质安全型观点则认为:银行的一切风险和违规行为都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通过努力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点,甚至实现零风险。从而得出科学结论:发生风险(事故)是偶然的,不发生风险(事故)才是必然的。这就是“本质安全”的实质内涵,这种观点与传统观点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是在认识上和指导思想上以及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上。
创建本质安全型商业银行是金融行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要求;是真正发挥商业银行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的具体手段;是提高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具体措施;是维护商业银行员工长远利益的有效方法;是实现国家、社会、银行、客户、员工等各方利益有机统一的最佳结合。
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外资银行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创建本质安全型银行来降低经营风险就显得更为重要、更加迫切,谁先开始创建,谁就会先主动、先受益、先发展、先强大。
二、创建本质安全型商业银行的要素及特征
——创建本质安全型商业银行,涉及到银行内部和外部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全方位推进,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治标向治本的飞跃,是安全风险波动性大向安全风险长期稳定性的飞跃,这样就需要通过长期全面艰巨的努力,才能不断接近目标,本质安全是我国金融管理的最终目标和归宿。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本质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创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接近目标的过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建的标准和要求会越来越高,创建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创建带来的效果会越来越显著,创建本质安全型商业银行的先进性就在于其发展性,所以创建本质安全型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创新、永不停步。
——创建本质安全型商业银行必须做到法律、政策、人、物、制度、系统六大要素的和谐统一,并始终处于可靠性、稳定性、有序性和持续性状况,最终实现“六无四零”,即:法律无漏洞、政策无失控、思想无懈怠、管理无空档、设备无隐患、系统无死角;质量零缺陷、运行零障碍、经营零风险、安全零事故,到那时谁想金融犯罪都不容易、也办不到。
——创建本质安全型商业银行的六大要素中,前两个要素以银行外部为主,后四个要素以银行内部为主,内外部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
1. 法律的本质安全。国家制定的经济、金融及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涵盖银行业经营、运行、发展的各个方面,在法律上要最大限度地完善,尽量不留下漏洞。做到防与治结合,以防为主,做到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奖惩的有机统一,将法律的威慑力贯穿商业银行经营的始终,当前首先要修改《刑法》中的相关条款,加大金融犯罪的处罚范围和标准,而且要实行双罚制,同时要加快制定有我国特色的《商业银行安全法》。2. 政策的本质安全。不论是国家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及金融安全的政策,还是商业银行自己制定的内部各项政策,都要协调一致,没有漏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商业银行的经营运行失控,政策上要把激励与约束有机统一起来,通过政策的调控充分调动商业银行每一个人在防范金融风险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每一个员工的潜能发挥到最优状态。同时,国家各职能部门要在防范金融风险上协调一致,特别是银监会、人民银行、公安部、财政部、外汇管理局、发改委、保监会、证监会及各类金融机构。
3. 人的本质安全。商业银行的每一名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及普通员工,综合素质要全面提高,适应新形势、新条件下的工作要求,不论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能不越权、不越位、不失责。人人训练有素,按规程和标准操作;人人按标准干活,人人干标准活;每一个部门、岗位、人员都明白该做什么、怎么做、承担什么责任;每个员工都具备识别本岗位金融不安全因素的意识、能力、责任心和觉悟,人人思想认识到位、本领能力到位、标准执行到位,从而从本质上真正做到个体安全。
4. 物的本质安全。不论在静态过程中,还是在动态过程中,所有投入到商业银行经营运行系统的一切物态东西(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物质),如:材料、仪表、工具、设备、程序、预警系统等等,都要始终保持灵敏可靠、安全运行的状态,不发生物态系统的故障和失控,物态系统要始终保持领先水平。
5. 制度的本质安全。不发生体制和制度性缺陷,制度要规范、管理要科学,要实现零缺陷管理。要通过制度的制定使一切控制系统都实行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具备可操作性,制度要不断创新,要通过制度的创新把源点预防、过程控制、事后奖罚有机统一起来。
6. 系统的本质安全。也就是法律、政策、人、物、制度等这几个方面不能孤立地去看,要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考虑,这个系统在本质上必须安全,就目前而言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要做到本质安全;二是商业银行内部的小系统要做到本质安全,就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运行中投入的人、物、制度要达到最优匹配,整个系统安全、高效、可靠。
三、创建本质安全型商业银行应注意的问题
1. 在继承中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在防范金融风险和安全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创建本质安全型商业银行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现有基础上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形式必须服从于内容,使之标准更缜密、手段更完备,把非本质的东西逐步过渡到本质性要求上来,把被动的预防转变到主动的控制上来。使一线员工初步养成按章操作的良好职业习惯,也使基层网点负责人和监督管理人员学会按章管理、按章监督的工作方法,使决策人员学会科学决策、系统决策、综合决策,使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规章怎么定就怎么做,制度怎么说就怎么办,改变过去那种“师傅带徒弟”式的师傅怎么教徒弟怎么学的经验型做法,夯实和加强管理基础工作。
2. 要树立正确全面的创建意识。创建本质安全型商业银行对我国金融行业十分重要,在创建过程中我们要在思想上真正树立起:创建的政治意识、创建的使命意识、创建的效益意识、创建的法律意识、创建的创新意识、创建的价值意识、创建的学习意识,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创建工作中去。
3. 依靠科技开展创建。要大力开展科研攻关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进一步提高系统装备安全的可靠性,把最先进的科技理念、科学管理方法、科技成果应用到商业银行经营中来,为创建提供一个先进可靠的物质平台,从而不断提高创建效率,降低创建成本。
4. 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推行全员参与、齐抓共管战略。人是创建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创建本质安全型商业银行必须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实行全员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这样才能有助于创建过程的加速,要以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通过培训和实践增强员工的知识、经验、技能,克服员工的不良习惯和行为,把员工的愿景和银行的愿景统一起来,使员工从创建本质安全型商业银行中真正得到实惠,从而把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为创建工作服务。
面对国际国内的竞争形势和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创建本质安全型商业银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的上策,创建的内涵是没有止境的,创建的理论需要更多的人来研究和探索,但更重要的是尽快在实践中运用,实践和历史都将证明创建本质安全型商业银行带来的良好效果会比我们目前预测的要大得多、好得多、全得多、深远得多。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第二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级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而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逐渐成为这场竞争中的关键力量。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商业银行更应该注重信贷风险评级这一环节,以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级的现状、作用以及如何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级水平。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评级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世界各国联系逐渐紧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也充满了不确定性。由于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环境等不确定性因素,都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可能性。为了尽量避免信贷风险的发生,提高商业银行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商业银行应该逐步完善信贷风险评级系统,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评级制度。
一、信贷风险评级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不良贷款比重较高,导致潜在的信贷风险较大。不良资产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大忌,会妨碍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发展。尽管我国已经开始认识到不良资产对商业银行的消极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控制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但是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重仍然高于世界其他国家,这也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正常化经营埋下了不少隐患,严重影响其盈利水平。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资产都用来贷款,而用于其他有价证券等用途的资金较少,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也为贷款,这样单一的资产运营渠道,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2.产能过剩的问题,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不断增大。产能过剩是当前国内部分企业存在的问题,这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不断增大。产能过剩不仅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不断增大,也可能会使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进一步引发信贷风险。因为除了商业银行自身存在产能过剩外,一些其他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会使得该行业的盈利能力下降,而这些行业在之前可能由于盈利能力较强而与商业银行进行合作,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但是由于产能过剩而导致的盈利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使得这些贷款成为不良贷款,而增加了潜在的信贷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级的重要性
造成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不断增大的原因众多,包含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针对这种情况,对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风险评级,从而降低或者避免信贷风险,显得非常重要。1.商业银行通过对自身资产进行风险评级,有助于商业银行从各方面评估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对自身资产进行汇总与核算,通过风险评级,不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总资产数量,也可以帮助商业银行了解自身的投资能力,当出现新的投资机会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信贷风险评级评估自己是否进行投资,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如果没有进行信贷风险评级,商业银行在面对投资机会时,可能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甚至可能会盲目投资,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严重。因此,商业银行通过对自身总资产进行评估可以增强对自身财力与能力的认识,出现机会可以从容处理,通过提高盈利能力降低信贷风险。2.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信用等级和偿债能力进行评级,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重,也会降低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投资时,首先要考虑商业银行的客户的偿债能力,当商业银行对客户的偿债能力进行更好地了解时,确定客户确实有能力偿还债务,这种情况下进行信贷投资不仅可以降低客户由于不能及时偿还债务造成的损失,也能降低商业银行因为不良贷款带来的损失。另外,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评级时,也会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考察,通过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评级,不仅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在日后进行投资时更好地选择,也能通过信用评级督促客户进行还债。如果在投资前没有对客户进行偿债能力与信用评级,那么可能某些客户信用等级比较好,但是不具备偿债能力,或者客户尽管有偿债能力但是信用较低,仍旧不还款,这样都会增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在某种程度上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通过对客户的偿债能力与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可以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降低信贷风险。3.通过信贷风险评级,可以全面了解客户的产能,评估客户的偿债能力以及信用水平。一般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通常为一些大型企业或是工厂,那么对这样的客户进行信贷风险评级时,不应该仅仅考虑当前客户是否具备一定的偿债能力,而应该对这些客户的长远发展进行分析。例如,一些客户可能当前的经济效益较高,具备一定的偿债能力,但是这些客户可能内部存在产能过剩、财务风险等各种各样的风险,导致其在后期出现盈利能力下降等情况,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加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风险评级时,不仅要考虑客户当前的盈利能力,更要考虑该行业的市场前景,该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考察其是否具备长期盈利能力,以决定是否进行信贷投资。通过对客户的整体情况进行考察,不仅可以帮助商业银行确定信贷投资的整体方向,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盈利水平的提高,促进商业银行的更好发展。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评级的几点建议
信贷风险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遇到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障碍,但是通过对信贷风险进行评级,确实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水平,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1.商业银行应该健全信用评级体系,以完善信贷风险评级,降低信贷风险。以往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评级制度,可能存在不健全的情况。例如,对客户的信用考察和偿债能力考察要同时进行,不能只考察偿债能力而忽略信用等级考察,这样会降低信贷风险评级的作用。另外,信贷风险考察不是一项短期工作,而是一项长期要检测执行的任务,因此,商业银行对客户的考察不应仅仅依据客户的短期指标进行。首先,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初步判断公司的偿债能力,然后对公司进行信用评级,判断公司在有能力偿债的情况下能否偿债,之后根据公司从事的行业,判断公司的发展前景,是否能长期盈利,根据综合指标来对信贷风险进行评级,在这种程序完整的情况下进行信贷评级,可以更好地为判断是否进行信贷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方向,从而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信贷风险。2.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信贷风险监督管理,完善贷款前期的款项审查和风险评估,完善公司的相关规章制度,包括相关的制度、调查方法等,确保商业银行内部在接触相关业务时有可以遵循的依据与原则。同时,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风险评级时应该遵循岗位责任制,将评级任务下发给不同部门,任务具体到个人,这样也就将责任具体分配给个人,以确保评级工作更高水准,高效率的完成。同时信用评估工作应该保证及时完成,并且要保证准确度,确保每项指标都是按照公司的标准严格执行,确保评估审查结果精确到每一项,确定每一项具体数额贷款的风险,当每一笔贷款达到一定风险时,应该有具体的解决方法与之相对应。另外,建立专门的信贷风险管理机构,收集客户信用的相关信息,并将不涉及隐私的信息存储到公司数据库,以保证每个人充分了解重要客户信息,避免出现公司员工对客户信息一无所知的情况。3.商业银行内部应该培养信贷风险意识,建立信贷风险文化体系。应该在全公司范围内培养公司的管理层尤其是公司员工的风险意识,确保商业银行在处理每一项业务时,都能用防范风险的意识去处理。要定期开展信贷风险的相关课程,传授信贷风险评级的相关知识,同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级与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级之间的差距,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贷风险评级经验,结合我国的特点,探索出适合自身的信用评级方法。另外,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基础数据建设,完善基础数据检测与计算,发现和解决不良数据的问题,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化的信息系统,通过数据检测信贷风险。
四、结束语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合作日益加深,我国的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追求目标,那么在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的过程中,便不可避免的出现坏账等情况,此时商业银行为了维护自身发展,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风险评级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时刻关注形势变化,细心搜集每一个客户的信息,了解客户业务的发展前景,对客户进行评级,完善信贷风险评级体系,以降低信贷风险,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新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7(6):432-433.[2]孙鹏程,庞晓波.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动态转移概率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7(7):160-163.[3]邹小红.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商业经济,2017(10):120-121.
第三篇:商业银行论文!!
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学课程论文
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论文
所属课程名称商业银行经营学
班级金融1002班
学号201074250210
姓名 米璟
题目:完善商业银行内控管理
摘要:随着金融自由化、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各国银行和监管当局的重视,它是商业银行实现自身经营目标、维护金融安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本在商业银行保障自身稳健运营的过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对商业银行内部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除了内部控制应坚持的原则和目标,从四个方面探讨国有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内部控制;稳健经营;牵制原则;风险管理
引言:近年来虽然我国的金融秩序已有很大的好转,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完全走上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之路。在目前转轨过程中竞争日益激烈,少数国有商业银行仍有信贷资产质量低下,贷款利息虚收、虚盈、实缴企业风险转嫁给银行,成为金融风险经营亏损、利润下降甚至违规违法经营、高风险经营的趋向。在这种状况下原本已有不少漏洞的银行内控制度几乎失去效能。面对扩大金融开放的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是一个既紧迫又现实的课题本文将对国有商业银行完善内控管理的必要性及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1.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建设主要内容
1.1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信用风险、决策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风险,从根本上讲都是由于内控管理缺乏而造成的。必须采取针对措施予以解决。目前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建设还有许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商业银行只有通过不断的加强自身的风险内控体系,才能更加有效完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风险内控体系是系统全面金融防范的有效手段,需要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加强。
1.2目前我国金融风险
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一信用风险,虽然经过不良资产剥离,但金融机构的不定资产仍然较高,也成为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首患;二决策风险,由于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各责任追究制度而造成的决策失误,进而造成了经营中的风险和损失;三是操作风险,近几年来银行会计、储蓄、出纳等业务岗位由于客观操作失误而引发的风险对银行的经营造成了很大不利影响和损失;四是道德风险,目前由于内部人员主观方面的原因而引发的案件呈现出了高发势头。上述几方面的风险,从根本上讲,都是由于内控管理缺陷而造成的,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
1.3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制约因素
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制约因素有:一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
运行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包括内控建设在体制改革并未到位,约束机制不健全,传统的经营意识和行为方式,还有较大的惯性,在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冒险违规经营视风险为羁绊的想法和做法依然存在;二内控系统建立和执行都需要成本,所以在宏观考虑其适当的度,要兼顾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当内控建设还没有完全达到这个要求时,容易被以强调业务发展为名使一些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三部分从业人员特别是基层的从业人员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知识结构陈旧,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由于内部控制环境、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等方面的制约和限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能力与现代商业银行相比,仍有着较大的差距,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仍存在错误或片面认识。
2.1在控制环境方面仍存在经营管理指导思想偏差
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充分,重发展、轻管理,忽视内控管理,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造成了思想上的阻力。
2.2内部控制的监督尚有不足
如产权制度改革仍然滞后,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所有权与经营权尚未真正分离,更缺乏对董事会、经理层有效、公开的监督、评估机制。尚未建立强有力的利益制衡机制,在内部稽核体制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状况。稽核机构独立性不充分,对于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掌握一定决策权的管理人员)存在着控制盲点。
2.3在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方面存在缺陷
各控制系统之间还存在着脱节现象,未能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全面控制存在着不均衡现象,影响了控制。由于动态控制比较薄弱。
2.4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方面存在疏漏
表现在制度执行上,岗位自我约束机制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有些创新业务相关制度尚未建立就盲目运作。缺乏严格的、经常性的检查,互相监督制度执行上也存在脱节情况,这些都增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3.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坚持的原则和目标
3.1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坚持的原则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坚持全面原则、审慎原则、有效性原则及独立原则。
全面原则要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必须渗透到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不能留有任何死角。必须囊括所有业务过程、所有操作环节和所有的管理活动。
审慎原则要求内部控制要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
有效性原则要求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必须符合国家和监管部门的规章,必须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执行内部控制不能有例外,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越制度或违反规章的权力,这是保证商业银行“以制度立行”的根本。
独立原则要求内部控制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必须独立于其所控制的业务操作系统和管理活动,这也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之一。
3.2确立科学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目标——兼顾安全和效益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安全与效益是矛盾统一的。安全是收益的前提,没有安全目标,收益目标就无从谈起。收益目标是安全目标的归宿,安全目标是为收益目标服务的。因此,确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目标即兼顾安全和效益,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健康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4.国有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对策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要从培育内控制度入手,建立事前内控机制,强化过程监控,突出内控重点,逐步实现补救性控制向预防性控制的转变,切实防范风险稳健经营。
4.1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
立足于防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要由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防范转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内控机制,要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对现有内控制度进行认真清理。由法规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充分研究待讨论通过后统一在全行发布。使预防性控制落实在各业务制度之中。同时要规范“立法程序”,明确“立法”权限,对内控制度的评价、修改和制定都要在程序上予以明确以增强“立法”的严肃性与统一性。在建立内控机制上要坚持三项原则:一是体制牵制原则,体制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当前要从体制上着手重新设计信贷经营与审批、监管三分离的运行机制业务,经营与前台服务、后台支撑的协作机制等以避免各职能部门之间出现不必要的磨擦和控制环节中的漏洞。二是程序牵制的原则,对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应由不同的人员完成,通过业务流程设计使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达到岗位牵制的目的。要坚决杜绝任何个人独揽业务的全过程,否则必然导致管理失控。三是责任牵制原则,内部控制不仅要规定职能部门和个人处理业务的权限,还要明确规定其承担的相应责任。
4.2强化过程监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
一是加强中央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指导监督力度。人民银行要尽快修订《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指导原则》等文件并制定内控建设时间表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内控步伐,把内部控制状况作为央行监管的重点,加大对内控问题较多的分支机构现场检查频率,增加现场检查的深度和力度。二是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尽快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并加快上市步伐,在法人一级构建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结构抑制“内部人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
4.3突出重点集中抓好三个方面的控制
4.3.1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
按照业务流程、内控制度的要求设计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建立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监督层、保障层的组织结构制定明确、成文的决策程序;各级经营管理机构应在各自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办理业务、行使职权;建立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和处罚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强化稽核部门在组织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其工作直接对总行行长负责。促进内部稽核从合规性稽核向风险性稽核转变从单一的事后稽核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稽核转变。
4.3.2信贷资产风险的控制
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监控的重点,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信贷经营、审批和监管三分离的制度明确各环节的责任推行信贷第一责任人、经营主责任人、审批主责任人制度,定期认真地进行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确保新增贷款质量,建立以风险评估和控制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系统,加强信贷风险预警、借款企业经营风险预警并及时向经营部门反馈。
4.3.3会计系统控制
一是运用科技手段强化会计监督。如建行湖北省分行正在投入使用的会计柜面综合系统从程序上对各会计业务环节的风险进行了控制,基层网点业务交易数据均可集中到省分行会计核算,上移至省分行基本上杜绝了“三假”现象;二是进一步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对基层网点会计主管实行委派制和定期岗位轮换制有利于会计人员抵制网点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不正当干预;三是建立柜员、综合员、会计主管三线监控体系。柜员只负责交易综合员负责复核和授权范围内大额交易审批。会计主管负责对综合柜员的监督、柜员空白凭证领用检查;四是加强重要单证、现金及重要物品的管理。
5.结论和建议
我国银行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银行管理经验,重构组织结构,改革考核激励机制,解决行长负责制度下总行及分支机构管理层所面临的经营指标与风险控制的利益冲突问题;加强信贷审批、风险监测和内部监察职能的独立性;加快建设统一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对分支机构的控制能力,从技术上杜绝超权限、超限额、逆程序等违规现象。只有建立起合理、高效的风险管理制度才谈得上引进先进的风险衡量、控制、管理技术,全面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田玲.德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杨军.银行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3]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课题组.中外资银行授信风险管理比较研究[J].上海金融,2005
第四篇: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手段,全面预算管理问题一直是人们的关注热点问题,只有解决了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提升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盈利和长远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预算管理;问题探讨
一、全面预算的意义
全面预算的意义主要有:
1.优化成本收入比
在预算编制工作中,通过监测和分析银行的“入”和“出”之间的变化走向,从而对银行的收入支出情况进行管理。从各项业务上来入手管理,防止银行的总成本出现泛滥,有利于实现优化商业银行收入成本比例。2.促进风险管理通过前一年的预算情况来预判第二年的经营情况,可以让潜在风险暴露出来,这样便于决策者采取防范措施,从而规避风险。
3.提高资源利用
在全面预算管理中,通过锁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商业银行就可以实现有限的资源的最佳配置,防止资源浪费和低效资源使用率。
4.提高战略地位
从战略角度看全面预算管理,就能发现更多的可能,通过分析预算与实际运行中差距和不断调整,从而帮助银行调整战略规划,提升银行的发展战略地位,协调好全面预算与银行的战略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时,商业银行也需要全面预算管理,来确保银行的经营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当前商业银行的全面预算
1.建立治理架构
一个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系治理架构可以起到指引商业银行的经营导向朝向稳定发展。治理架构主要有五个部分组成:董事会、管理层、财务部门、分支机构和其他部门。董事会,即最高决策角色,是全面预算方案的终极拍板层。管理层的工作是组织和预算日常的经营管理,并定期向董事会报告。作为全面预算的具体策划方和管控方,财务部门的作用主要在于贯彻落实制定的全面预算方案.作为全面预算的实施方,分支机构的工作在于落实全面预算的具体工作,是一个落实结果有最终解释权的部门,相关部门的主要任务在于协助以上部门,从而确保全面预算的顺利实施。
2.编制预算计划
编制预算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自上而下的机构预算计划,即编制预算计划环节中,商业银行战略首先被转化为经营目标,并被下发到分支机构和其他部门来实施。商业银行要实行全面预算,首先要保证银行原有的经营计划和分行的经营计划运作正常。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产品预算计划。其中可以运用多维度思想,明确各个维度(比如:条线、机构、产品、客群)的收益成本预算值,从而明确产品产生的各项收支的预算;还要运用多维度思想明确因管理而产生支出的资金的预算;在充满信用风险的市场经济上商业银行也要对自身和信贷客户的资本要求进行预算,主要有资本减少、客户违约、控制不良贷款三大板块。通常编制预算工作的所需时间为一年之内,并在第二年初开始实施。
3.控制预算
一旦董事会认定预算编制工作完成后,在商业银行内部便具有了最权威效力,预算方案将成为商业银行近期内的主要达成目标。只有严格的按照预算方案来实行才能够确保预算是充足的,经营单位就以宏观的预算方案为基础,确定本单位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具体细节,通过合理配备人力、物力资源、开展市场营销等,从而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的贯彻实施。这时候财务部门的工作即监督,保证预算的落实,通过适时监测具体的预算实施情况,确定预算实施效果,并在一定情况下采取合理的方式来管控预算和调整预算,让预算不出现过度松懈或过度紧绷的情况。实施全面预算的意义在于不断的引导业务朝较为健康的方向发展,需要注意的是预算工作不应当是内部管理的绊脚石。
4.评估预算执行结果
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多次召开预算分析会来评估一段时间内全面预算的进展情况,一旦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则要实时提出改正,若发现收入和成本与预算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异,银行高层就需要做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把预算评估报告中发现的问题为干预对象,最大程度降低损失,确保银行目标能够顺利完成。反过来,作为编制预算的检验指标之一,预算评估通常以事后检查的方式来判断预算编制是客观科学的,还是错误的,预算评估也可以用来考核员工绩效。只有对预算方案进行评估,才能够明确下一轮的全面预算计划要如何编制,如何才能够更好的完善当前的预算计划,让预算工作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正的贯彻落实预算计划。
三、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相关领域
1.会计管理
作为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预算管理包括了确定经营目标、编制预算计划、评估预算效果、对预算计划的结果进行考评等几个环节,环节的设置原理与会计管理的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的管理理论相类似。商业银行的全面预算以战略预算为终极目标的思想、精细化管理、资源合理配置等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2.风险管理
当前的商业银行都在实施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中着重强调了资本管理部分。而资本管理对资本的规划完成度要求十分的高,要做到科学高效的规划,通过对分子监管资本和预测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的分母风险加权资产,才能够充分的预测未来的资本充足率。而这种风险管理方法的前提基础:商业银行的理性的预算。
3.资产负债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贯穿了整个全面预算管理的全程,银行只有有机地融合资产负债管理与全面预算这两者,才能够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商业银行收入、成本的过程和财务风险的大小,明确资源投入和价值产出之间的关系,使商业银行达到高效运行。
4.内部审计
在预算计划制定好后,在商业银行内部的权威性就是不容侵犯的,每个部门开展工作的前提即预算方案,生产经营的标准即预算中的指标,一旦全面预算管理的水平提高了,银行的内控水平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标准可为预算政策,通过审核各具体领域,比如:对相关经营机构进行审核,重点审查其经营活动的展开是否与预算方案相悖,后期则以跟踪调查的形式来确保预算工作实现了预算调控。
参考文献
[1]徐义明,孙方社.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研究[J].财会通讯,2015,(17):96-98.[2]马萌.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识别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3]张友棠,黄阳.基于行业环境风险识别的企业财务预警控制系统研究[J].会计研究,2011,(3):144-145.
第五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特点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如何利用利率市场化契机以及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的机会,是目前商业银行在改革发展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将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来源角度切入,分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上的特点和缺点,就如何利用利率市场化契机完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提几点看法。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来源
(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
宏观经济环境比较复杂,变化频繁且剧烈,一旦宏观经济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动便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从而给商业银行信贷带来更大风险。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国市场风险会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交易而带入到我国,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比如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便通过国际市场对各个国家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政府虽然及时推出了扩大内需政策和货币政策,避免风险扩大,但是近几年来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自由程度提高,再加上经济下行压力大,我国金融产业和实体经济行业在发展上均遇到了障碍。
(二)政府政策变化和干预
我国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管理主要采取的是监管和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和调节经济,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主要表现在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具体业务上的干预。首先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传导途径,所以当货币政策发生变动之后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便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信贷的规模,影响信贷的业务发展。
(三)商业银行内部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要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表现在信贷风险管理上便是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以及信贷风险管理能力较弱。比如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上,在贷前管理中缺乏完善的评价指标,缺少定量分析;在贷中和贷后管理上不能对所贷款的企业进行有效的监控。此外,在信贷风险管理能力上,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风险责任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投向行业集中性
商业银行信贷最大的特点便是行业集中性,也就是在投向上往往集中于某一个行业,并长期对这一类企业发放贷款。这主要是因为受到政府产业政策偏向的影响,一般来说产业政策更偏向于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这类企业在得到银行信贷支持以后便会获得较快的发展,银行能取得较为可观的贷款收益。
(二)以块为主的横向组织架构
以块为主的横向组织架构虽然可以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信贷业务量,但是在管理上却出现了权力分散,无法组建高效全面的信贷决策队伍和信贷管理体系。此外,在横向组织架构下,在贷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更严重,这是因为很多商业银行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一些信贷业务员和管理人员缺乏控制信贷风险的主动性,在贷后风险管理中存在职责不到位、责任缺失的问题,当不良贷款发生之后找不到相应的负责人员,或者直接通过追究业务员责任了事。
三、利率市场化下如何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一)形成稳健理性的经营理念,完善组织架构
商业银行在不断扩张的经营理念下,一味地追求扩大业务规模,增加客户数量和市场份额,却忽略了不良贷款的存在,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随着金融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大,商业银行想要防范风险,全面有效地迎接挑战,就应该构建稳健和理性的经营理念,同时积累管理经验。
(二)建立完善和动态发展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应构建完善的信贷评价机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数量模型不断完善信贷风险评价指标,将行业和区域分析纳入到指标体系中。此外,要加强贷后监管工作,对所贷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监督。当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宏观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动态发展,充分利用市场环境来完善管理体系,从而促进商业银行长期稳定地发展,并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结束语
综上,随着金融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在金融市场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对于商业银行来是说,也逐渐脱离政府发展信贷业务,但是由于外界环境、政策的变动以及商业银行自身问题,在信贷风险管理上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本文认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从完善经营管理理念、完善组织架构以及发展动态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来逐渐完善信贷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宁果.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综合收益研究[J].新金融,2015(04):43-46.[2]曹国华,刘睿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J].财经科学,2016(04):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