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新课标一高考文言文答案详解
(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
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 相 李 揆 矜 能 忌 贤 以 体 烈 修 国 史 与 己 齐 列 嫉 之 奏 为 国 子 祭 酒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实词
【试题解析】C项“励精”一词,意为“振作精神”。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断句
【试题解析】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如,句中的“国子祭酒”“休烈”等专有名词、“之”“以”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试题答案】A
【试题考点】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试题解析】A项“谨遵职业操守”无中生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试题答案】(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译出大意给3分;“罪己”“规过”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译出大意给2分;“亲贤”“推毂”“曾”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试题考点】翻译
【试题解析】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逐字对译。特别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1)中的“罪”(归罪、批评)、“规”(改正)、“庆”(庆贺)。(2)中的“亲”(亲近)“接”(接交)、“崇”(尊崇)等。
【参考译文】
于休烈,河南人。天性忠诚,机警聪慧。自幼好学,善做文章,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调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时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少卿,掌管朝会礼仪之事,兼管编修国史。肃宗自凤翔回到京,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曾对于休烈说:“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如果朕有过失,卿是否要记录?”于休烈回答:“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此时中原动荡颠覆,典章、制度丧失殆尽,没有历史典籍文献可供检寻。《国史》、《实录》是圣朝重大典籍,编撰已久,如今并无刻本。祈请下诏御史台查勘史馆藏书之来源,令府县征收寻访。有人从
别处收得《国史》、《实录》,如送交官府,重金收购并赏赐。前任编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入贼中,滞留东京,到这时便将其家国所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呈送官府。于休烈随即调任工部侍郎、修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上甚为称赞。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能,因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他任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贬低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代宗即位,审察鉴定官员之优者,宰臣元载称赞于休烈,于是拜授于休烈右散骑常侍,仍旧兼管修撰国史,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在朝为官共三十余年,历任清要之职,家中没有些微积蓄。为人恭俭温良仁慈,从未以喜怒形于颜色。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一心沉浸于研习古代典籍,手不释卷,直至生命终结。大历七年(772)去世,年八十一。这年的春天,于休烈之妻韦氏去世。皇上特别降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下葬那天提供仪仗鼓吹。及至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思痛悼许久,褒奖追赠尚书左仆射,赐给助丧用绢百匹,布五十段,派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去宅第宣旨慰问。儒者所受之恩宠,少有能与之相比的。
第二篇:文言文练习(一)(答案)
文言文练习
(一)(答案)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李牧连却之
.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从而师之 B.箕踞而遨 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D.强虏灰飞烟灭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A.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或师焉,或不焉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D.哀吾生之须臾 D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粪土当年万户侯 C.孔子师郯子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A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刺客不行 .... C.用心一也 D.挟飞仙以遨游 ....D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C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 B.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隔离天日 ....D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C.吾从而师之 D.年十七,好古文 A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外与天际 B.徘徊于斗牛之间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11.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何陋之有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苟以天下之大 D.而今安在哉 C 1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师不必贤于弟子 B.不拘于时
C.戍卒叫,函谷举 D.而为秦人及威之所劫 简析:A 1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秦人不暇自哀 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 1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是岁,元和四年也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C 1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 16.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如今又在哪里呢?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青山白水相互萦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天边相连,向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我)认为凡是这个州里的山水有点不同常态的,都被我游览过了。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知识渊博,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B
1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这之后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不与那些小土堆同类。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D
18.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生下来并没有和常人不同,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啊。
B.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没有精神寄托,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啊。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这样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旅游从这里开始。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地位低下就足够羞耻,官大就会有人奉承。C
二、语段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脚,提起脚后跟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舍:舍不得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C 2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假:假设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爪牙:爪子和牙齿 C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盘盘焉,囷囷焉 C 2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蟹六跪而二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B.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以有尺寸之地 B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围绕这个论点,选文分别从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态 度进行论证。
B、“輮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D、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A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4、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
庸:难道
B.而耻学于师
耻:羞耻,耻辱
C.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D.士大夫之族
族:类
B
25、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无贵无贱
无:无论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C.或不焉
不:通“否”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于是
D
26、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
27、下列各句中的“其”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其皆出于此乎
B、其可怪也欤
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
28、下列对选文第二段的有关内容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该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该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D.该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D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2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攒蹙累积,莫得遁 攒:聚集在一起: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际:边界,边际。.C.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遨:游览,这里指观赏。.D.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B 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是州,恒惴栗 恒:常常 B.觉而起,起而归 觉:睡觉
C.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垤:蚁穴旁的积土。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万化:自然界万物
B 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则施施而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苍然暮色 其声呜呜然
.. C.不知日之入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 D.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吾尝终日而思矣登 ..A 32.选出下列各句中“而”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例句: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A.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B.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C.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D.觉而起,起而归 D 33.对选文的有关内容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开头不写游西山,而写遍游永州,自以为尽收美景,作为下文的衬托。“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把自己融入到西山美景之中,与之构成一种物我合一的意象,把他那种忘情于山水的情态推向了高峰。
C.作者以“始得”为题,强调游览西山才是真正游览的开始,以前的游览不可算作游览。D.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是本段文字的一大特色。文中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游西山时寂寞惆怅的心境。D
3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游众山时,作者“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说明作者沈醉于大自然的景色。
B.文段中的“高下之势”、“尺寸千里”、“外与天际”三组画面,生动、准确地描绘出西山的“怪异”之景。C.“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隐含了作者不与世俗之徒为伍的气节。D.在主题上,情景交融,将山水人格化,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的境界。A
第三篇:201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新课标卷)(定稿)
201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新课标卷)
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累迁至国子司业兼权起居舍人,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积至十五万,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兼权吏部尚书。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谥正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阙:失职
5、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箫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1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2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3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4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5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6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1○3○5B○1○4○6C○2○3○4D○2○5○6 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箫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禧,遭到萧的拒绝。
B箫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利,得到皇上的赞许采纳。
C箫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箫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箫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丁钱之害,建议大都得到实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第四篇:高考专题——文言文阅读指导(一)
文言文阅读要点提示
学习古代文化,以为今日之借鉴。
丰富历史知识,了解中国社会。
陶冶情操,学习做人,高尚自身。
欣赏文学美,培养高品位审美能力,摆脱庸俗。掌握古代文字、文法知识,提高阅读古代典籍的能力,古为今用。
二、文言文阅读的地位
在语文学习的 知识、阅读、写作 三大部分中,文言文阅读横跨知识与阅读两大部分,又对写作有重要影响。在高考中,古诗文阅读、鉴赏、翻译、断句、默写的赋分约占整个试卷的五分之一,与现代文(科学文、散文)阅读等值。
三、什么是浅易文言文
文言文 有 豪华版,如 《逍遥游》《文心雕龙》;有艰深版,如《进学解》《聊斋自志》。高考不考。高考文言文的难度相当于《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促织》等的难度,多为四、六考六不考
文言文学习范围有12个方面,高考只考6个方面,不考另6个方面。
六不考是——
1、时代背景。
2、作者简介。
3、文学文化常识。
4、句式。
5、写作技巧或表现手法。
6、读后感(联想体会)。
这些虽说不单设题考查,但文中常要涉及,因此不能不认真对待。还有,考题出“改换主语”,实际就是考句式。
史传文字,写人记事,故事性强,是为浅易。
六考是——
1、实词。如:策、狱、县、负、屦、蠲……
2、虚词。主要掌握:之、其、者、所、为、以、焉、而、于、夫、然、盖、诸、是、则、因。
3、词语。如:“左右以国忠反对”,“反”,是“造反了” 的意思,“对”是“回答” 的意思,不与白话文“反对”意等同。
4、专项信息辩析。如:下列句子全部为直接表现某人清廉刚直的一组是()。
5、整体文意把握。常用选择题考查,通常是三正一误,正确项可以帮助理解原文,错误项也不是完全不对。
6、标点翻译。前人对文言翻译的要求是:信(准确)达(明白)雅(有文采)。具体点儿说有六个字:从、直、增、减、释、变。
五、答题步骤要领
(1)三步阅读法
粗读原文,粗读考题,明其大概。
精读原文,精读考题,理解分析。
对照原文,回答问题,力求无误。
(2)心理调节
一遍没懂很正常
二遍多疑不要慌
三遍果断答得棒
(3)察疑解疑
可用铅笔辅助,凸显难点重点。
重视文言实词,旁及词义文常。
联系上下文意,实现各个突破。
(4)调动记忆
(5)统观全局
观全文整体,根据前后文判断。如“中外”,指的是皇宫内外。
观全题整体,可利用选项来判断。如“左藏”,指的是国家财务库房;“播越”,指的是逃亡。
文言文阅读例析
晋楚郑鄢陵之战《左传》
(上)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晋楚郑鄢陵之战(上)
《左传》
(1)五月,晋师济(渡)河。闻楚师将至,范文子欲返,曰:“我伪逃楚,可以纾忧(缓和局势)。夫合诸侯(与诸侯交战),非吾所能也,以遗能者。我若群臣辑睦(和好)以事君,多矣。”武子(栾书)曰:“不可。”
译文:(1)鲁成公十六年五月,晋国军队渡过黄河,听说楚国军队将要来到,晋中军副将范文子就想退兵了。他说:“我们算是对楚国表示退让,局势就可以缓和下来。我们没有力量与诸侯交战,还是留给有能力的人去干吧。我只希望与大家齐心为国,那就很不错了。”晋中军主将栾书反对退兵。
(2)六月,晋、楚遇于鄢陵。范文子不欲战。郤(音细)至曰:“韩之战,惠公不振旅;箕之役,先轸不返命;邲(音碧。在今郑州东。)之师,荀伯不复从(没能从原路退兵):皆晋之耻也。子亦见先君之事矣。今我避楚,又益耻也。”文子曰:“吾先君之亟(音气。多次。)战也,有故。秦狄齐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今三强服矣;敌,楚而已。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
译文:六月,晋、楚两国军队在鄢陵地区相遇。范文子主张避免冲突。晋军副将郤至说:“以前在韩的战役中,惠公溃不成军;在箕的战役中,先轸不能生还祖国;在邲的战役中,荀林父败得落荒而逃。这些都是晋国的奇耻大辱。您是知道这些历史的。现在我们如再回避楚国,真是耻上加耻了!”范文子解释道:“我们前代国君的接连作战,是有缘故的。当时秦、狄、齐、楚等国都强大,要是我们不努力,子孙就站不起来。现在三国已经屈服,我们的对手只有楚国罢了。只有圣人,才能使内部外部都没有忧虑;我们不是圣人,外面太平无事,内部就会麻痹骄傲而闹出乱子来。为什么不让楚国留在一边,使我们经常保持警惕呢?”
(3)甲午,晦(月末),楚晨压晋军而陈(阵)。军吏患之,范匄(音盖)趋进,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
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栾书曰:“楚师轻佻,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郤至曰:“楚有六间(有六个方面的缺陷),不可失也。其二卿(子重和子反)相恶(音误);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
文:五月底这一天,楚军一早晨就逼近晋军,摆开阵势。晋军的军官们看见敌人占了有利形势,担心自己的队伍拉不开。文子的儿子范匄走上前说:“我们可以把营地上的水井填塞,把灶头铲平,就在自己的营盘中列成阵势,阵前留下宽敞的出路,这就行了。晋、楚两国的胜败,只看天意怎样,哪里用得着瞎担心呢!”文子听了大发脾气,拿起戈来赶他出去,骂道:“国家的存亡是靠老天爷,小孩子懂得什么!”栾书说:“楚军轻浮急躁,我们守牢了营盘等待着,不出三天他们一定会撤退的。趁他们撤退的当儿,我们全军出击,一定可以大获胜利了。” 郤至说:“不,楚军有六桩缺点,我们可别失掉大好时机啊!他们两个统帅闹别扭;楚王的亲兵都是暮气沉沉的老兵;郑国的军队勉强摆出阵势,却很不整齐;蛮人虽然组成队伍,可连阵势都不会排列;出阵开仗,不避忌月底;阵地上的士兵一味吵吵闹闹,集合的时候,就闹得越发厉害,这显然是各有打算,缺乏斗志。要知道老兵未必能征惯战,加上犯了天忌,我军一定能够战胜他们。”
(4)楚子登巢车(有瞭望台的战车)以望晋军。子重使太宰伯州犁侍于王后。王曰:“骋而左右,何也?”曰:“召军吏也。”“皆聚于中军矣。”曰:“合谋也。”“张幕(张开天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撤幕矣。”曰:“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尘土飞扬)矣。”曰:“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皆乘(音成。上车。)矣,左右执兵而下矣。”曰:“听誓也。”“战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战祷也。”
译文:在楚军那边,楚共王登上有高台的战车,侦察晋军的行动。子重派太宰伯州犁——原是晋国的臣子,前年才逃亡到楚国来的——跟在共王的后面做顾问。当下共王问道:“他们正在奔跑着,一会儿左,一会儿右,这是干什么?”伯州犁说:“是召集军官们。”“那些人都集中在军中了。”伯州犁说:“这是在会议。”“张开了一座天幕了。”伯州犁说:“这是祭告前代国君,预卜吉凶。”“现在天幕撤去了。”伯州犁说:“快要发布命令了。”“那边为什么人声嘈杂,尘土飞扬?”伯州犁说:“看来是在填土平灶,摆开阵势呢。”“大家都登上战车了——两边的战士又拿着武器下车了!”伯州犁说:“这是参加宣誓。”“就要开仗了吗?”伯州犁说:“这还难说。”“他们又上车了——又下车了。” 伯州犁说:“这是祷告神明,保佑能打胜仗。”
第五篇:2012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文言文翻译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军,宋代行政区划名,此处应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萧燧生下来就聪颖异常,自小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考中进士,成绩列为优等(高第,考试成绩列为优等)。被授予平江府观察推官的官职(推官,掌管司法事务的官员)。当时秦桧主掌朝政,他的亲信密告萧燧,秋试时他一定会在漕台主持考试(漕台,主管漕试的的官署。漕试,宋代的一种科举考试制度),萧燧追问其中的缘故,那人说:“丞相有个儿子要参加科举考试,想要把他托付给你。”萧燧愤怒地说:“刚刚当官就敢欺骗自己的良心吗!”秦桧对他怀恨在心,不久他就被调到秀州,到了那里官员的定额已经满了(员,官员的定额),萧遂到府院就任,换了一个人漕闱任职(漕闱,漕试试场),秦熺果然中举并名列前茅。孝宗初年,担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值策对时(轮对,宋代制度,又称“轮当面对”,指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阐述“官位应当选择合适的人才,不应当因人而选择官位。”皇上很高兴,撰写了《用人论》赐给大臣。淳熙二年,升任起居郎。在此之前,监察御史有了缺额(察官,监察御史的别称),朝中的议论大多属意萧燧,但因为他没有在县任职的经历,于是任命他为左司谏。当时宦官甘昪之的朋友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堂叔王秬都在外担任地方官(持节,本指使节持符节出行,后泛指在外担任重要职位者),因为有所仗恃,不做好事(善状,好的事迹),萧燧上奏都罢免了他们。当时正在重新讨论进攻北方的事,皇上拿这件事寻问萧燧,萧遂回答说:“如今有才德的人和无才德的人混杂在一起,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谋求国内太平安定。如果依仗经济稍有宽裕,萌生骄傲之心,其后果就不是我所知道的了。”皇上说:“这是忠言啊。”萧燧趁机讽劝皇上严肃法令制度,包容正直的言论;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以赏赐财物,不可赋予权力。皇上都很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出任严州知州。严州土地狭小财物匮乏,萧燧刚到任的时候,公家的钱不满三千串,萧燧勤俭理政,使财用丰足。两年之间,用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正在严格限制职务升迁(靳,吝惜),没有功劳不给职位,下诏说萧燧治理郡县有功,任命为敷文阁待制,调任婺州知州。严州父老拦住道路,萧燧几乎不能动身上路,送他出境的人数以千计。婺州与严州相邻,人们都熟知他的法规教令,不费什么辛苦就治理得很好。有一年闹旱灾,浙西常平司请求从婺州调粮食到严州,萧燧对他说:“东西两州不属同路(路,宋代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按理说不应当给粮食,但哪里忍心对于原管辖地区坐视不救呢?”为他们向朝廷请示,打开太仓的粮食赈济严州百姓。熙宁八年,召回朝廷,萧燧说:“江、浙连续两年遭受水旱灾害,希望下诏征求意见,再命令诸司对郡县征收财赋时要灵活变通(通融,变通办法,给人方便),不要只是一味催促逼迫。”熙宁十年,上书说广西诸郡的百姓身受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庆典时推布恩泽(沛泽,盛大的恩泽),丁钱减免一半,也是从萧燧发起的。绍熙四年去世,时年七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