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务院最新安全要求
国务院最新安全要求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7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和安全生产工作。
会议要求,审计机关要完善整改跟踪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及时督促整改。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要在10月底前将整改情况报国务院。国务院将在年底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
会议强调,以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等行业为重点,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一要严格企业安全管理。企业领导要轮流现场带班,煤矿和非煤矿山要有矿领导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升井。全部职工都必须经过培训合格才能上岗。二要严格行业安全准入。制定和完善各行业生产和安全技术标准,以及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资格标准。三要建设坚实的技术保障体系和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在高危行业强制推行一批安全适用的技术装备和防护设施。加快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和预警预报体系,完善企业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和应急演练。四要实行更加严格的监督管理。五要积极推进重点行业企业重组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技术、工艺、装备。
第二篇:国务院提六大反腐要求
国务院提六大反腐要求
专家称核心在于政府“限权”“放权”
本报记者 王梦婕 实习生 李晓花 《 中国青年报 》(2013年04月01日 03 版)
3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提出反腐倡廉工作“六大要求”,如何用制度给权力戴上“紧箍咒”,再次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李克强总理对反腐倡廉任务提出的六个要求是:简政放权、管住权力、管好钱财、政务公开、勤俭从政和依法促廉。
“六个要求的核心无外乎两点——‘放权’与‘限权’。从‘要做’到‘如何做’,反腐工作正一步步通往顶层设计。”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著名法学家马怀德教授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分析。
“腐败的根源是国家行政机关拥有大量行政权力,当权力本身过多、过大,又不受外部监督和规范时,官员贪腐自然滋生。”马怀德认为,当权力已成为一种利益时,廉洁政府能否建成,关键在于政府是否有“割自己身上肉的决心。”
放权给社会与市场,缩减“寻租”空间
要求之一:抓紧推进职能转变,下决心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释放制度红利。
支持温州市启动金融体制改革,酝酿适当加大地方政府的投资管理权限,第七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放开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
放权,被视作新一届中央政府推动改革的一大亮点。在诸多专家看来,它也是针对贪腐的一记“釜底抽薪”之策。
“政府的集权化、过度行政化,是多年来腐败多发、易发的症结所在,‘简政放权’跳出了以往体系内反腐的惯有思路,称得上是内地反腐倡廉思路的重要变化。”有香港媒体这样评论“简政放权”的反腐意义。
“两会”期间,中央编办负责人曾对媒体坦承,在权责分配上,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市场还存在着中央“对微观事务干预过多过细,一些该管的又没有管住管好”等问题。
“当权力过于集中在某一机构甚至某一个官员身上时,行政效率会因为中间环节过多而下降,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的可能性却大增。比如,近年来各地交通厅领导相继‘落马’,一定程度上就是其手中握有大量行政资源配置权,却又缺乏监督所致。”马怀德教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要治贪腐,如何放权?
“关键是‘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不该放的不能放’。”中央党校教授、著名反腐专家林喆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比如用人权、做事权、监督权、管理权、审批权或者地方上的发展方式等,可以适当放给基层、社会和市场,增加它们的活力。但关系到国家整体规划、国计民生等方面的权力,仍应由中央层面掌握。”
一个共识是,要落实“放权”并不容易,因为权力具有惯性,“尤其当它与利益挂钩时”。“简政放权的路径无他,就是通过修改法律、清理审批许可事项、减少管理环节并压缩自由裁量权限来实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是关键。”马怀德说。
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把权力“赶”入阳光下
要求之二: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改革,同时以完善的规则和严格的法律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权力运行和政府行为。
工程建设招投标设“暗箱”、政府采购过程不透明、药品集中采购“只招不采”、矿业权交易私下“串标”、土地使用权交易频现疑云„„上述公共资源,无一不涉及民生,而近年来不时被媒体曝出的权钱交易黑幕,不仅广受舆论诟病,也令单一的行政审批配置手段,进入了中央的改革视野。
李克强总理26日提到,以完善的市场规则和严格的法律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权力运行”,是又一反腐利器。
“现代社会,政府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有权对各种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分配和使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副书记魏宏曾向媒体表示,“处置得当,不仅能增收节支、提高效益,还能有效预防腐败;处置不当,不但浪费资源,还容易滋生腐败。”
魏宏所在的四川省,与甘肃省、安徽省、重庆市等多地一道,是近年来公共资源市场交易平台的“探路者”。
按照这一改革设计,矿业权、工程建设等五大类公共资源,将全部纳入统一、公开的电子化交易平台。切断与原来职能部门连接的“脐带”,更彻底地实现“管办分离”。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将回归到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履行审批、监管等法定职责上来。“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是一个反腐限权的‘切口’。”马怀德教授解读。林喆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她曾参观过一个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印象比较深的是,里面全是摄像头,想要进行权钱交易是不可能的。”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6月,全国已建立县级以上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730个。林喆希望,要深入反腐,未来所有招标投标信息都应能够通过网络查询,交易及诚信记录也有资料可查,“不给交易黑幕一点温床”。
马怀德教授还希望:“各地区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尽快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市场,最根本、最有效的路径,还得靠法律制度。交易也必须按照法律和制度公开、公平地进行。”
盯住政府“钱袋子”,让贪污浪费无处可藏
要求之三: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制度,把政府所有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逐步做到所有政府开支都要事先编制预算。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
在今年“两会”上,反腐,当仁不让成为代表委员们的最热议题之一。
“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奢靡之风滋生蔓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财政预算监督不力,不该花的钱花得太容易。”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沈进进的话,颇具代表性。
管住政府“钱袋子”与反腐之间的联系,并非今年“两会”才被关注。在2012年“两会”上,就有代表建言:“许多腐败就是从‘预算外’资金开始的。比如公款出国旅游控制不住,为什么?关键是不少官员动用的是所谓机动资金。中国要反腐,不解决‘小金库’,就无从治理。”
用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制度,有效从政府“钱袋子”上反腐,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在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向这块硬骨头“宣战”。
“总理强调把政府所有收支都纳入预算,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本质上都是‘限权’。是从一‘入’一‘出’两方面,不给某些官员铺张浪费、跑冒滴漏留余地,也能切实减少企业和社会的负担。”林喆教授解析。
中国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相关措施已经起步。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姚胜就表示,今年提交的政府预算报告中的四本预算,已形成了政府全口径预算的基本框架。增加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让过去的“一本账”变成“四本账”。“过去对政府公共财政预算方面的审查监督力度比较大,今后在其他三个预算方面,也要进一步加大审查监督力度。”姚胜说。预算外资金“入库”,也在稳步推进。2010年6月,财政部制发《关于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据财政部2012年初步统计,2011年,中央约60亿元、地方约2500亿元原本属于百姓口中的“小金库”,被纳入了预算管理。
取消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的春风,也已拂面而来。
3月18日,在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上,它被作为国务院今年九项任务之一,写进了时间表中。
从上到下晒“三公”,反腐又迈进一大步
要求之四:要及时主动公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信息。从今年开始,要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公开的形式要通俗,要让老百姓看得懂。
2011年,中央部委首度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或出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记者注)的情形还未远去,3月26日,李克强总理“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的表述,再次点燃了公众对“监督三公”的期待。
“自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5年里,政府信息在公开范围上‘由窄到宽’、‘由上到下’,不断完善。”马怀德教授说,在中央部委和各省(区、市)已公布“三公经费”的背景下,总理将政府公务接待经费的公开范围扩大到“县级以上”,是向着全面公开的理想迈进了一大步。
“无公开则无监督,极易滋生‘隐性腐败’。公务接待经费首先要让百姓看得见,才能管得住。”在林喆教授看来,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是一个反腐“抓手”。“其实不仅是‘三公经费’,政务公开应该包括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之外的所有事项,一律要主动置于‘监督眼’之下。”她说。
李克强总理强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息要主动公开,而且“公开的形式要通俗,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在马怀德看来,也切中要害。
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抱怨,预算报告“看不懂”;一些部委公开的“三公经费”,由于过于惜墨如金、缺乏必要的说明和解释,被网民调侃“几个数字就把纳税人打发了”;近日,国土资源部在依申请公开地下水质监测数据时,仅给申请人附上了厚达400页的水质报表,律师黄乐平等人只有请教环保专家,才能看懂“某地的地下水质是好是坏”。
“这些都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息,不少还涉及经费使用问题,有一定贪腐空间,政府从保障公民知情权、监督权的角度出发,应该尽可能使之通俗易懂。”马怀德教授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除政府自觉外,更需要整个社会力量的推动,“公众可以依法向政府申请公开,立法机关也要不断地完善信息公开法律,同时加强司法监督和复议监督。” “勤俭从政”关键在严格预算、细化标准
要求之五:本届政府任期内,要坚决落实国务院向社会承诺的“约法三章”。严格公务用车、机关办公室使用标准等,推进公务用车服务市场化。在公务接待方面,政府和国有企业都要有严格规定,能俭则俭。切实减少会议和文件。
“廉洁政府有一个要求是‘俭’,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就是‘有困难不能难百姓,只能难自己’,不与民争利,把有限的资金花在民生等刀刃上。”林喆教授认为,要落实这一点,须有严格的预算控制和细致的操作标准。
马怀德教授也认为,在“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之下,改变习惯,就要从财务上的监督措施做起,特别是在大额资金使用方面。“先把‘钱袋子’勒紧了,政府才有动力思考,怎么让每一分钱物尽其用。”
近日,陕西省已迈出探索步伐。该省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今年省级部门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预算,整体比上年压缩了12%,被媒体赞为“释放正能量”。
“要‘从俭’,设置经费标准也很重要。”林喆表示,比如总理提出,政府和国有企业在公务接待方面要有严格规定,“但怎样算‘俭’?不同级别的干部在饮食、住房上,采取什么额度算合适?随行人员是不是要有一定限制?最好有相对固定的标准,并严格执行,接受监督,否则,依然可能有改头换面的浪费现象。”
在林喆看来,“勤俭从政”也需在政府采购方面发力。而据3月25日媒体报道,财政部披露,两部有望遏制政府高价采购行为的法律,都在紧锣密鼓制定和修订中——《预算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三审在即,而此前备受瞩目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草案)》已经上报国务院。
专业人士分析,有上述两法“双面合力”遏制政府高价采购,也可为“勤俭从政”要求提供助力。
“法治政府是廉洁政府的保障”
要求之六: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作为或乱作为,要依法承担责任。
李克强总理26日提到,让权力在法治轨道下运行,是廉洁政府建设的根本保障。
“不作为、乱作为是依法行政的‘大敌’。”马怀德教授表示,而不依法行政,就可能为贪腐打开可乘之门。“法治政府的根本是要规范政府权力,将其限制在法定权限以内。因此,‘依法促廉’首先意味着行政机关要更加严格地在法治框架内行事。”他告诉记者,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对依法行政提出了六项要求,包括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有法无罚”难促廉。李克强总理26日提到,行政监管部门要依法履责,严格监管,铁腕执法。行政监督部门要加强执法监察,铁面直击,铁面问责。对于那些敢于以身试法的腐败分子,不论什么人,我们党的态度是很明确的,严惩不贷。
十八大之后,上至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下至深圳“20亿身家”村官周伟思,一批“老虎”、“苍蝇”先后落马,正彰显了中央对“以身试法者”依法惩处的决心与态度。
“‘依法促廉’也意味着促进廉政建设和依法反腐要有序进行。”林喆教授最后提示,反腐倡廉也须手段合法,“比如,在网络反腐中采用人肉搜索等手段,就是很不正规的做法。网络反腐也要讲证据,促廉必须用证据讲话。”
第三篇:国务院常委会对安全生产的要求的关键词
安全生产大检查关键词(国务院要求)
一条红线: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基本要求: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
三个所有:在所有地区、所有行业领域、所有企事业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
三个全覆盖:动员宣讲全覆盖,清理建档全覆盖,排查整改记录全覆盖。六个突出:突出近期事故多发的重点地区,突出消防、矿山、化工、涉粉尘等重点行业领域,突出学校、医院、商业和文化娱乐场所、车站、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突出农民工等人员集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突出供电、燃气、供水等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行业,突出反复发生、长期未得到根治的重点问题。四个一律:
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和经停产整顿仍未达到要求的,一律关闭取缔; 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一律按规定上限予以处罚; 对存在违法生产经营建设单位,一律责令停产整顿,并严格落实监管措施; 对触犯法律的有关单位和人员,一律依法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五个100%:重点地区执法覆盖率100%,重点行业领域执法覆盖率100%,重点企业执法覆盖率100%,企业自查自纠覆盖率100%,隐患销号率100%。七个关键环节:制定方案,安排部署,清理建档,自查自纠,检查执法,督导检查,信息反馈。
三个结合:大检查要与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与深化“打非治违”相结合,与加强应急救援工作相结合。
“六个一批”:关闭一批、处罚一批、停产整顿一批煤矿、公布一批黑名单、曝光一批案例、宣传一批典型。“四个一律”:
1、凡是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的煤矿以及高危行业,一律停产整顿;
2、凡是发生死亡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一律停产整顿;
3、凡新、改、扩建矿井,未依法履行“三同时”审批手续的,一律不得施工或生产;
4、凡资源整合方案未经审查批准、不履行法定程序的,一律不准施工。“六个必须”:
1、必须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自查自纠工作;
2、必须有安排部署文件和自查自纠工作方案;
3、必须建立专门档案,记录隐患排查、整改、复查、销号的全过程;
4、必须按照“五落实”的要求,对排查的事故隐患整改并记录在案;
5、必须对重大隐患停产整改,制定预案并加强对整改过程的监控;
6、必须对排查情况、整改方案和整改结果,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在单位内部公布,并上报有关部门。
“六个全覆盖”:全地区、全行业、全岗位、全流程、全链条、全时段。“五落实”:整改责任、整改措施、整改资金、整改期限、应急预案。
四川富邦钒钛制动鼓有限公司 安全环保部宣
第四篇: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加强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加强
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安委〔2014〕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委员会,国务院安委会各成员单位,各中央企业: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4〕21号)要求,推动实施《安全生产法》有关规定,强化安全生产依法治理,促进企业依法守信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报请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现就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煤矿、金属与非金属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特种设备和冶金等工贸行业领域为重点,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激励约束,促进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依法依规、诚实守信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实现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保安全”转变,建立完善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二、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制度建设
(一)建立安全生产承诺制度。
重点承诺内容:一是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消防等各项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绝不非法违法组织生产;二是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三是确保职工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不违章指挥,不冒险作业,杜绝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四是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五是自觉接受安全监管监察和相关部门依法检查,严格执行执法指令。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要督促企业向社会和全体员工公开安全承诺,接受各方监督。企业也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明确各个层级一直到区队班组岗位的双向安全承诺事项,并签订和公开承诺书。
(二)建立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有违反承诺及下列情形之一的,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列入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生产经营单位一年内发生生产安全死亡责任事故的;二是非法违法组织生产经营建设的;三是执法检查发现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重大职业病危害隐患的;四是未按规定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或在规定期限内未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的;五是未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不如实记录和上报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期限内未完成治理整改的;六是拒不执行安全监管监察指令的,以及逾期不履行停产停业、停止使用、停止施工和罚款等处罚的;七是未依法依规报告事故、组织开展抢险救援的;八是其他安全生产非法违法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行为。
对责任事故的不良信用记录,实行分级管理,纳入国家相关征信系统。原则上,生产经营单位一年内发生较大(含)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纳入国家级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发生死亡2人(含)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纳入省级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发生一般责任事故的,纳入市(地)级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发生伤人责任事故的,纳入县(区)级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纳入国家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的,必须纳入省级记录,依次类推。
不良信用记录管理期限一般为一年。各地区和相关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明确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内容及管理层级,但不得低于本意见的标准要求。
(三)建立安全生产诚信“黑名单”制度。
以不良信用记录作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黑名单”的主要判定依据。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纳入国家管理的安全生产诚信“黑名单”:一是一年内发生生产安全重大责任事故,或累计发生责任事故死亡10人(含)以上的;二是重大安全生产隐患不及时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三是发生暴力抗法的行为,或未按时完成行政执法指令的;四是发生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迟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的;五是无证、证照不全、超层越界开采、超载超限超时运输等非法违法行为的;六是经监管执法部门认定严重威胁安全生产的其他行为。
有上述第二至第六种情形和下列情形之一的,分别纳入省、市、县级管理的安全生产诚信“黑名单”:一是一年内发生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累计发生责任事故死亡超过3人(含)以上的,纳入省级管理的安全生产诚信“黑名单”;二是一年内发生死亡2人(含)以上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累计发生责任事故死亡超过2人(含)以上的,纳入市(地)级管理的安全生产诚信“黑名单”;三是一年内发生死亡责任事故的,纳入县(区)级管理的安全生产诚信“黑名单”。
纳入国家管理的安全生产诚信“黑名单”,必须同时纳入省级管理,依次类推。
各地区和各相关部门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明确安全生产诚信“黑名单”内容及管理层级,但不得低于本意见的标准要求。
根据企业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和整改情况,列入“黑名单”管理的期限一般为一年,对发生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管理的期限分别为一年、二年、三年。一般遵循以下程序:
1.信息采集。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通过事故调查、执法检查、群众举报核查等途径,收集记录相关单位名称、案由、违法违规行为等信息。
2.信息告知。对拟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相关部门要提前告知,并听取申辩意见;对当事方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要予以采纳。
3.信息公布。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名单,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提交本级政府安委会办公室,由其在10个工作日内统一向社会公布。
4.信息删除。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经自查自改后向相关部门提出删除申请,经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整改验收合格,公开发布整改合格信息。在“黑名单”管理期限内未再发生不良信用记录情形的,在管理期限届满后提交本级政府安委会办公室统一删除,并在1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布。未达到规定要求的,继续保留“黑名单”管理。
(四)建立安全生产诚信评价和管理制度。
开展安全生产诚信评价。把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定的等级作为安全生产诚信等级,分别相应地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原则上不再重复评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的发布主体是安全生产诚信等级的授信主体,一年向社会发布一次。
加强分级分类动态管理。重点是巩固一级、促进二级、激励三级。对纳入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和“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根据具体情况,下调或取消安全生产诚信等级,并及时向社会发布。对纳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依规停产整顿或取缔关闭。要合理调整监管力量,以“黑名单”为重点,加强重点执法检查,严防事故发生。
(五)建立安全生产诚信报告和执法信息公示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定期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报告安全生产诚信履行情况,重点包括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隐患排查治理、职业病防治和应急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各有关部门要在安全生产行政处罚信息形成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
三、提升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大数据支撑能力
(一)加快推进安全生产信用管理信息化建设。
依托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管理系统,整合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信息系统和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建立基础信息平台,以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基础,构建完备的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大数据,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档案,全面、真实、及时记录征信和失信等数据信息,实行动态管理。推动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信息化建设,准确、完整记录企业及其相关人员兑现安全承诺、生产安全事故、职业病危害事故,以及企业负责人、车间、班组和职工个人等安全生产行为。
(二)加快实现互联互通。
加快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信息平台与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地方政府信用平台的对接,实现与社会信用建设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信息互联互通,及时通过网络平台和文件告知等形式向财政、投资、国土资源、建设、工商、银行、证券、保险、工会等部门和单位以及上下游相关企业通报有关情况,实现对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信息的即时检索查询。
四、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一)激励企业安全生产诚实守信。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安全生产诚实守信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在相关安全生产行政审批等工作中优先办理。加强安全生产诚信结果的运用,通过提供信用保险、信用担保、商业保理、履约担保、信用管理咨询及培训等服务,在项目立项和改扩建、土地使用、贷款、融资和评优表彰及企业负责人年薪确定等方面将安全生产诚信结果作为重要参考。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失信企业纠错激励制度,推动企业加强安全生产诚信建设。
(二)严格惩戒安全生产失信企业。
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企业发生重特大责任事故和非法违法生产造成事故的,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有关行业管理部门要实施重点监管监察;对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一律取消评优评先资格,通过组织约谈、强制培训等方式予以诫勉,将其不良行为记录及时公开曝光。强化对安全失信企业或列入安全生产诚信“黑名单”企业实行联动管制措施,在审批相关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再融资等事项时,予以严格审查;在其参与土地出让、采矿权出让的公开竞争中,要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相关金融机构应当将其作为评级、信贷准入、管理和退出的重要依据,并根据《绿色信贷指引》(银监发〔2014〕3号)的规定,采取风险缓释措施;对已被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或安全生产许可证已过期失效的企业,依法督促其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直至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相关部门或保险机构可根据失信企业信用状况调整其保险费率。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安全生产诚信等级制定失信监管措施。
(三)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
各行业协(学)会要把诚信建设纳入各类社会组织章程,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完善规范行规行约并监督会员遵守。要在本行业内组织开展安全生产诚信承诺、公约、自查或互查等自身建设活动,对违规的失信者实行行业内通报批评、公开谴责等惩戒措施。鼓励和动员新闻媒体、企业员工举报企业安全生产不良行为,对符合《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办法》(安监总财〔2012〕63号)条件的举报人给予奖励,对举报企业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事故的人员实行高限奖励,并严格保密,予以保护。
五、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一)2015年底前,地方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承诺制度、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和“黑名单”制度、安全生产诚信报告和公示制度。
(二)2016年底前,依托国家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和“黑名单”与国家相关部门和单位互联互通。同步推进建立各省级的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建设体系及信息化平台,并投入使用。
(三)2017年底前,各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全面建成。
(四)2020年底前,所有行业领域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诚信体系。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作为履职尽责、抓预防重治本、创新安全监管机制的重要举措,组织力量,保障经费,狠抓落实。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强化法治观念,推进依法治理。要根据本地区和行业领域实际情况,细化激励及惩戒措施,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协调联动工作机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培育发展企业安全生产信用评级机构,逐步开展第三方评价,对相同事项要实行信息共享,防止重复执法和多头评价,减轻企业负担。要加强安全生产诚信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形成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关爱生命、关注安全,崇尚践行安全生产诚信的社会风尚。
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委会、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和本行业领域的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于2014年12月底前报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2014年11月26日
第五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
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全国生产安全事故逐年下降,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事故总量仍然很大,非法违法生产现象严重,重特大事故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暴露出一些企业重生产旅行车安全、安全管理薄弱、主体责任不落实,一些地方和部门安全监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1、工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安全标准,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坚持依法依规生产经营,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促进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
2、主要任务。以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
用爆炸物品、冶金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要通过更加严格的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采取更加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政策措施,集中整治非法违法生产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尽快建成完善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在高危行业强制推行一批安全适用的技术装备和防护设施,最大程度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装备全面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实现我国安全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重点行业的企业重组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彻底淘汰安全性能低下、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产能;以更加有力的政策引导,形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严格企业安全管理
3、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企业要健全完善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坚持 不
安全不生产。加强对生产现场监督检查,严格查处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凡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的,要责令停产停工整顿,并对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对以整合、技改名义违规组织生产,以及规定期限内未实施改造或故意拖延工期的矿井,由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要加强对境外中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反导和管理,严格落实境内投资主体玫派出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责任。
4、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企业要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并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确保整改到位。对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对停产整改逾期未完成的不得复产。
5、强化生产过程管理的领导责任。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要轮流现场带班。
煤矿、非煤矿山要有矿领导带班并与工作同时下井、同时升井,对无企业负责人带班下井或该班而未带班的,对有关责任人按撤离职守处理,同时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发生事故而没有领导现场带班的,对企业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并依法从重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6、强化职工安全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一律严格
考核,按国家有关规定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职工必须全部经过培训合格后上岗。企业用工要严格依照劳动合同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凡存大不经培训上岗、无证上岗的企业,依法停产整顿。没有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或存在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企业,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关闭。
7、全面开展安全达标。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
标准化建设,凡在规定时间内未实现达标的企业要依法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未达标的,地方政府要依法予以关闭。
三、建设坚实的技术保障体系
8、加强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强化企业技术管理机构的安全职能,按规定配备安全技术
人员,切实落实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负责制,强化企业主要技术负责人技术决定和指挥权。因安全生产技术问题不解决产生重大隐患的,要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主要技术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给予处罚;发生事故的,依法追究责任。
9、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煤矿、非煤矿山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并于3年之内完成。逾期未安装的,依法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生产许可证。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要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于2年之内全部完成;鼓励有条件的渔船安装防撞自动识别系统,在大型尾矿库安装全过程在线监控系统,大型起重机械要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企业安全防护水平。
10、加快安全生产技术研发。企业在财务预算中必须确定必要的安全投入。国
家鼓励企业开展安全科技研发,加快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的换代升级。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加大对高危行业安全技术、装备、工艺和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高危行业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水平,合理确定生产一线用工。“十二五”期间要继续组织研发一批提升我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关键技术和装备项目。
四、实施更加有力的监督管理
11、进一步加大安全监督力度。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全
面落实公安、交通、国土资源、建设、工商、质检等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工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指导职责,形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等影响安全生产的行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管理部门要会同司法机关联合执法,以强有力的措施查处、取缔非法企业。对重大安全隐患治理实行逐级挂牌督办、公告制度,重大隐患治理由省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挂牌督办,国家相关部门加强督促检查。对拒不执行监管监察指令的企业,要依法依规从重处罚。进一步加强监管力量建设,提高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装备水平,强化基层站点监管能力,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现场监管和技术指导。
12、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属地管理。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对当地企业包括中央、省属企业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管理,组织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安全标准化分级考核评价,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并向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担保业等主管部门通报,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
13、加强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