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抢抓撤县建区机遇 积极推动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大发展
抢抓撤县建区机遇 积极推动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大发展
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管委会 周隆渊陈杰
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是全市唯一的市区共建工业集中区,是目前全市发展最快、最好、最具规模的工业集中区。随着撤县建区有利契机的来临,南溪区将在更高起点谋划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的大发展。笔者结合实际,就谋划集中区大发展作以下浅析。
一、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发展及规划现状
目前,集中区建成面积近7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一区四园”区中园发展格局,即:罗龙产业园、九龙食品园、长信创业园以及裴石轻化工业园,主要发展食品、轻工、精细化工、机械制造四类主导产业。其中,罗龙产业园远景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控制性规划10平方公里,位于宜宾市与南溪县之间,距南溪县城10公里,距宜宾市主城区23公里,宜南快速通道横贯全区,宜泸高速公路经过集中区并设有互通式立交进出口,滨临长江黄金水道,距在建的四川宜宾港志诚作业区10余公里,距罗龙作业区2公里。九龙食品园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位于南溪城区下游2公里的长江之滨;裴石轻化工园区位于南溪城区下游5公里的长江之滨,紧靠宜宾港学堂坝作业区;长信创业园区位于大观镇原长庆工业基地,紧靠川云中路。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共计已投入12亿多元,规划区内入驻企业累计已达90余户,其中已投产52户,在建和即将开工38户。2010年,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4.52亿元,同比增长79.16%;销售收入63.53亿元,同比增长94.46%;工业增加值20.33亿元,同比增长59.60%;企业利润1.49亿元,同比增长42.73%。荣获“西部优秀工业园区”荣誉称号,已列入四川省培育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1525”工程园区)、全省拟新增省级工业园区、省重点产
业推进园区、省级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器、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和宜宾市大学生创业园。
二、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发展存在的瓶颈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园区虽然制定有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但由于规划定位不够明确,入园企业多按先后次序安排地块,往往是在企业已确定进驻后才开展所占区块的道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企业在进行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管委会还在协调解决企业所需基础设施要素问题,影响了企业建设进度。
(二)征地拆迁反复性大。随着集中区区域的扩大,征地范围也在增加,在征地拆迁中少数拆迁户在签字、领钱搬迁后,又返回原地居住,加之对政策的制定、把握尺度的偏差、工作措施、手段单一等,导致拆迁缓慢,影响企业正常进驻。
(三)产业集聚效应较弱。目前集中区内大都是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的传统加工型企业,整体规模、水平、档次不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龙头的企业甚少,企业与企业之间关联性不高,产业链配套不强,延伸不够,未形成竞争力强的企业集群规模效应。
(四)瓶颈制约比较明显。县级财政经费有限,企业建设资金和流动资金普遍紧缺,融资渠道狭窄,多元化投资格局尚未形成,致使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园区快速发展步伐。另外,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整,规划用地和土地指标与企业入驻需求缺口较大,园区用地吃紧。
(五)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集中区已为入驻企业提供“一条龙、不出区”的服务,规定了企业有关证照、手续的办结时限,但是部分审批办事人员却未能切身为企业考虑,仅仅是就工作而工作,自认为只要是在规定的期限内为企业办好
证照、手续,自己的工作就未失职,没能更好地为企业设想并体现出园区办事人员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热情。
(六)信息平台需要加强。园区没有集中于一体的优惠政策、办事程序等宣传资料,没在企业办事之初就全部提前告知,往往是在帮助企业边办理时边告知,不仅影响办事效率,也体现不了服务水平。园区自身网站更新较慢,为企业提供政策告知、用工需求、对外宣传等服务的内容也较少,没有为企业提供网上办理电子政务功能。
(七)企业文化建设缺失。企业文化是独特的资源,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职工综合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园区内多数企业都没有形成独具特色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从而园区文化也未得到凸显。
三、对策建议
(一)从科学规划布局抓起,超前配套基础要素资源。一是在集中区现有的规划布局基础上,对裴石轻工业园、食九龙品园等新拓展区域要做到科学规划,面积规模要适度超前,要适应引大项目、办大工业,适合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为龙头企业及其配套企业留足空间。二是在推进征地拆迁工作中,在充分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前提下,成熟一户就要及时拆除一户,防止出现失地农民阻工、拦路、干扰政府办公的现象。三是大力推进以道路框架和水、电、路、气、讯、环卫、绿化、美化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增强吸引力和承载力。四是在土地要素上优化配置和倾斜,促进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提升工业集中发展的质量。五是要把集中区发展和罗龙镇场镇建设结合起来,按照功能配套齐全的新型工业城镇来规划和建设,在园区内规划公共车站、医院、学校、市场等相关配套设施。
(二)从招商引资源头抓起,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招商引资工作要结合工业集中区产业发展实际科学进行,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严格控制不符合产业政策、“两高一资”项目进入园区发展。目前,集中区工业产业已形成,一是以蓝天纸业为龙头,以废纸资源综合回收循环利用核心的林纸包装印刷产业链;二是以北方红光公司为龙头,与天蓝化工公司、天原集团公司以氢气为纽带的强强联合,带动红光特化TDA产业、下游产品TDⅠ产业的精细化工产业链。三是以五粮液集团宜宾制药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生物制药产业链。四是以徽记食品公司、金南福、天成酒业为龙头的食品产业链,不断壮大白酒、豆腐干产业。集中区招商引资工作就要紧紧围绕这四条产业链,作针对性地招商,鼓励企业按区域产业分工向集中区集中,同时出台鼓励政策,对产业链上进驻的企业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通过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龙头项目,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产业、配套生产企业进入园区,从而不断做粗做长集中区产业链,形成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
(三)从服务平台建设抓起,努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一是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在不断配套充实企业服务中心硬件条件的基础上,着力改善企业服务中心软环境。在加强具体办事人员的业务培训中,尤其要增强办事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要急服务对象之所急、想服务对象之所想,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为每个投资者办理有关证照提供最快捷的通关服务,节约时间,降低成本。二是做好信息服务平台;企业服务中心要承担集金融、人才、政策、信息、中介等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要加强集中区网站建设,引导企业建立自己的网站,完善集中区企业网上上发布、查询、宣传等服务,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推进移动、联通、电信3G基站入园建设,提升园区无线网络通讯服务质量和档次。三是建设生产服务平台;集中区要积极引入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市场信息服务、物流和供应链服务等企业进驻园区集中成片发展,打造生产性服务功能区,形成二、三产业良形互动,协调发展格局。四是完善管理机制平台。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借鉴成熟园区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园区内设机构,承担政府相关管理职能,从规划、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签约开工入驻入跟踪服务、做好一盘棋、整合力量,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从商业银行入园抓起,积极打造融资生态环境。银行贷款是所有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中所占比重最高的,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合理利用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困难,取得自营成功的重要手段。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效应,积极引入多种金融资源,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园区内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要引导农行、工行、商行、信用社等商业银行进入园区设立办事处,根据园区小企业经营和资金需求特点,在投放传统信贷产品的基础上,加大信贷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在借款额度和担保方式上给予倾斜。集中区担保公司要积极与银行协调解决融资环节中的难点问题,邀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科学评估,在民营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积极扮演牵线搭桥的“红娘”角色。
(五)从企业文化打造抓起,全面提升园区建设水平。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园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区要积极引导企业结合实际营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制作独具特色的墙报、广告标语、雕塑等,举办周年庆、劳动竞赛等活动,切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集中区管委会要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创造优良的氛围,建设园区企业集中展示大厅、配备好企业交流会议室,打造好企业文化的服务平台、交流平台和发展平台,力争把集中区企业文化建设成为各具特色、富于挑战、体现开放的企业文化体系。
第二篇:项目名称罗龙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罗龙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所属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内容:集中区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近期开发东风、凉亭约2平方公
里,适合发展一、二、三类产业。(1)新建供水设施;(2)污水处理厂一座;(3)商业物流中心;(4)标准厂房建设;(5)招商引资企业入驻;(6)集中区配套道路建设
前期工作:集中区18平方公里规划设计工作已正在委托设计院规划设计;项目背景:
投资估算:
经济效益:
合作方式:
项目单位:
联系电话:
联 系 人:先期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已拉开,2.1公里的集中区工业大道已开工建设,配套的水、电、气、通讯等工程将随着工业大道的建设而配套同步实施,为首批入区项目提供必备条件;环评工作已展开。集中区已列入市工业集中区规划,已完成控制性详规。罗龙工业集中区位于罗龙镇,区位优势明显,地势平坦,地质条件好;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宜南快速通道(工业走廊)、宜泸高速公路从园区穿过,并在园区附近设置互通式立交出口;紧邻长江,水源充足,有国家电网及天然气输气管线,水、电、建材、劳动力等资源优势明显,并有充足的存量土地和存量车间、房屋;在集中区内还有适合建设深水码头岸线2处,水路交通便捷,可选择运输成本低的运输方式;政策灵活优惠,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政策,鼓励工业集中区大力引进规模企业,并按实缴税比例奖励来推动工业集中区良性循环发展,政策优势明显,是承接周边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地区。先期启动的2平方公里(东风坝)建设,地势平坦,地理条件好,可大大降低土建工程投资成本。2.95亿元 罗龙工业集中区建成后,可为南溪招商引资工作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一方面可以大力引进域外工业企业,强力发展南溪的工业经济,带动南溪整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南溪的财政收入和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工业企业的引进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显著改善南溪县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压力。工业集中区建成后,可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实现税收4亿元,投资通过物流、商贸、土地开发、厂房出租等收益,配套商业投资部分可通过直接投资收益加上政府奖励政策获得丰厚的收益回报。合资建设、独资建设、BOT等方式 南溪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 ***
谢联怀
第三篇:发挥县域比较优势 加快罗龙工业集中区发展
发挥县域比较优势 加快罗龙工业集中区发展
中共南溪县委副书记 肖敏
宜宾市构筑沿江工业走廊的战略构想,为全市尤其是南溪工业经济的振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市委、市政府及市级相关部门积极有效运作建设的前提下,作为宜东沿江工业走廊的核心区域,南溪县必须积极主动,立足县域自身优势,先期在土地、交通、环保、能源、市场主体等重要工业要素的快速集聚上倾力而为,加快罗龙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促进沿江工业走廊的快速发展。
一、客观认识、深度发掘比较优势,筑牢工业集中区发展基础
1、相对的区位优势。南溪位于宜宾、泸州、自贡三市的中心,距宜宾城区48公里,距泸州城区55公里,距自贡城区79公里,处于三市半小时或1小时经济圈交汇地带,配置资源较为便利。罗龙工业集中区位于南溪县罗龙镇,西距宜宾市区23公里,东离南溪县城10公里,在建宜南快速通道和拟建宜泸高速公路穿区而过,属于宜宾半小时经济圈,通过长江黄金水道,水路距宜宾仅42公里,距重庆230公里。
2、宝贵的水运优势。长江岸线资源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南溪滨临长江黄金水道,具备发展水上交通的良好条件,枯水季节通航能力在1000吨以上,丰水期3000吨以上。目前常年可停泊600——1000吨的船舶。重庆直辖后,宜宾水上交通地位在全省凸现,南溪东门沱、学堂坝、九龙滩等地段具备建设大型码头的条件,特别是罗龙作业区作为为宜宾市宜东工业区服务的港区,已经列入市政府“十一五”规划,并同东门、西街、半月寺区域性客货码头等,一起被列入全市“21520”港口发展总体规划。
3、优越的要素优势。宜东沿江工业经济带南溪段拥有地、水、电、气等工业要素优势,具有36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地质条件好,建厂成本低;南溪是全市唯一由国家直供电网覆盖的县,现有110KV变电站2座,35KV变电站3座,总容量13.85KVA,可满足南溪电力供应;天然气管道全省联网,有配气站3个,最大日供气量可达15万立方米。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输气处Ø630mm大管线经过南溪,目前有150万m3/日气量经过南溪县到自贡和乐山地区,完全能够满足企业生产和生活用气需要。罗龙工业集中区滨临长江河道,水资源丰富,在园区拟建5万吨的水厂。COD、BOD环境容量大,排水畅通。现代数字通信设施完备,信息传输通畅便捷。
4、充足的人力优势。南溪是老军工基地,拥有红光、南山等大军工企业,在化工、机械制造方面,拥有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具备较强的产业研发能力。南溪基础教育水平全市领先,县域内有国家级示范普通高中,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劳动力素质较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全市第一,人力资源丰富。
5、丰富的农产品优势。南溪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初步形成了优质无公害蔬菜、南溪白鹅、水果为主的支柱产业,“南溪豆腐干”、南溪四川白鹅在全国、全省享有较高的声誉,能为农副产品加工提供优质的资源,可为依托罗龙工业集中区建立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原料。
6、良好的公共资源优势。南溪教育享誉川南,医疗卫生、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机构健全。南溪是川南鱼米之乡,能为大批企业入驻提供生活后勤保障。同时,南溪县城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人居环境优越,具备建成宜东
沿江工业经济带依托城市的基础和条件。
二、集中精力、倾力打造关键要素,优化工业集中区发展环境
按照“实力做强、功能做优、形象做美、品位做高”的要求,以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商为命脉,以突出优化投资创业环境、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着力打造机械加工和新材料工业园区、精细化工工业园区、生物制药工业园区,重点培养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生物制药、机械加工和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紧紧围绕“一年铸平台,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的规划目标,力争早日把罗龙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承载区、优势特色产业的培育区、现代城市发展的带动区。
1、加紧完善报批园区规划
园区的规划报批是工业集中区建设的首要前提。应紧紧抓住“川渝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大发展的机遇,扎实做好相关基础工作,全力协助市委、市政府将罗龙集中区作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或省级工业集中区进行申报,争取中央和省上对集中区的扶持。对已经通过市级评审和省环评中心评审的罗龙工业集中区15.4平方公里相关规划,应继续加大跟踪争取力度,尽早完成后续审批。抓紧集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报批工作,着力实施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宜宾中心港区罗龙作业区和九龙滩作业区规划设计,尽早完成立项和审批。
2、迅速提升要素集聚程度
工业要素配置是构建沿江工业走廊的基础工程。应按照“政府主导、基础先行、市场运作、滚动开发”的原则,优化要素配置,搭建工业发展平台。在顺利推进宜南快速通道建设,改善集中区外围交通条件的同时,加快集中区工业大道建设,确保11月底投入使用。抓紧完成港口码头的规划报批;加快罗龙110KV和220KV、裴石110KV变电站的规划和建设,解决工业集中区电力问题;联合红光公司促进水厂扩能技改,加紧制定新建水厂方案;加强与省经委、蜀南气矿对接,迅速推进集中区供气、供水规划编制和管线铺设,解决集中区用气、用水问题;积极向上争取环境容量指标;高质量实施1.4万亩“金土地”工程,新增2000亩占补平衡指标,增加存量土地指标。对已经通过省政府批准的1.65平方公里用地规划,应结合产业规划,明确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开发时序等政策要求,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同时,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采用BT、BOT方式加快集中区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3、大力强化市场主体培育
能否吸引企业入驻并迅速形成产业集聚是建设罗龙工业集中区进而推动沿江工业走廊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在产业规划的指导下,加快市场主体培育。一是坚持开发思路集约化。按照“存量做强,增量做优”的建设开发思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作为发展目标,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以现有入区大企业为龙头,延伸产业链,追求项目之间相互配套,注重生产、科研技术的创新、资本之间的联合,增强产业聚集力,走集约化发展之路,使有限的土地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二是坚持招商方式市场化。推行招商主体的多元化和招商方式的多样化,改变过去招商引资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注重提高招商效果。通过开展专业招商、定向招商、代理招商、委托招商,不断拓宽招商领域和渠道。积极促动以商招商、以外招外策略,促使更多企业在获取效益的基础上增资扩股。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争取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工业集中区。三是坚持开发投入多元化。按照“政府引导,公司开发,市场运作”的规则,进一步利用银行贷款,民间资金参股开发、项目招商等多种方式,扩大融资渠道,切实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四是引导现有企业升级规模化。加强扶持和引导,充分发挥南溪军工、豆腐干、医药等企业的优势,加快红光公司3.5万吨TDA、天蓝公司18万吨三聚磷酸钠、五粮液药业、粤华集团造船厂等项目建设进度,加速形成企业集群,做强做大化工、医药、食品、机械主导产业。五是鼓励社会创业全民化。系统研究制定鼓励老百姓积极创业的政策和权力,既鼓励做大做强,又鼓励做多做精,形成人人思创业、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生动局面。规范行政执法机构执法行为,改革“超收奖励、罚款分成”的管理办法,强化规范、教育、引导、服务一体化功能;强化财政保障力度,从根本上革除“以罚养法”阻碍中小企业的弊端,营造明显优于其它沿江地区的创业环境。
4、加快构筑城市依托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在加快罗龙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工业经济提供综合服务。因此,要紧紧围绕建设“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定位,突出南溪历史文化底蕴和江景资源,进一步优化城市建设的思路,加快城市规划修编报批。坚持“重点西拓、适度东进北扩”的城市发展方向,疏解旧城,完善功能,拓展新区。坚定不移走市场化运作路子,尽快启动滨江三、四期工程建设,大力推进西城开发,全线贯通西环线、护城溪东西段工程,完成护城溪清淤和沿线道路硬化、城市景观规划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城市景观规划和建设、垃圾处理场项目等工程,全面提升城市魅力品味。同时,加强罗龙场镇规划和建设,加快罗龙安置小区建设,妥善安置工业集中区被拆迁农户。
5、精心优选制定运行机制
市委、市政府集全市之力,将罗龙工业集中区打造为全市乃至全省的亮点的英明决策,必将推动罗龙工业集中区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发建设。因此,应在“市县共建”的体制下,本着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原则,精心制定集中区的运行机制,实现市县共赢、多方得利。作为集中区所在地的南溪县,尤其要以开明开放和务实落实的态度,积极主动收集社情民意,及时做到下情上达;同时,多方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积极建言献策,实施“市县共建,分级管理”,推动沿江工业走廊的建设和开发。尤其要发挥地方政府职能,加强与集中区当地群众联系,妥善处理征地拆迁安置相关工作,及时有效处理社会问题,提供优良政务环境,服务好园区企业。
第四篇:抢抓秦巴片区新一轮扶贫机遇 加快房县脱贫致富步伐
抢抓秦巴片区新一轮扶贫机遇 加快房县脱贫致富步伐
根据县委办的统筹安排,我办组织调研专班,就秦巴山片区(房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认清了抢抓秦巴片区新一轮扶贫开发的紧迫性,明确了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方向与重点,提出了加快开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一)突破难点,狠抓整乡推进工作。
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克服协调工作难度大、建设成本偏高等实际困难,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回龙实施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专题会议纪要》精神,按照“统筹安排、尊重意愿;确保稳定、有土安置;自力更生、国家扶持;相对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则,采取自行搬迁与依托政府集中安置相结合的方式,精心组织,严格程序,强化管理,稳步推进,回龙乡整乡推进工作稳步推进。截至目前,新建搬迁户住房216套,集中安置搬迁户216户950人;有284户1306人根据签订的自行搬迁协议书实施了自行搬迁,达到了“三证”(迁入地户籍证明、房产证和土地转包合同)齐全的要求,并通过了检查验收。通过实施整乡推进扶贫搬迁,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搬迁群众亲身感受到党和国 家扶贫政策的温暖,也激发和调动了其他搬迁户的搬迁积极性。今年3月9日,回龙整乡推进第二个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双柏安置小区正式动工,回龙乡群众和当地群众积极响应,小区建设正有序推进。同时回龙乡就地开发和保障式扶贫已完成规划任务。2010年6月,原省委书记罗清泉深入到古桥沟集中安置小区调研后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古桥沟扶贫搬迁为山区新农村建设闯出了新路子。
(二)突出重点,强力实施整村推进。
坚持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围绕省政府十二条新验收标准和市政府“兴建创”的目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资源整合、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思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狠抓项目实施管理、资金统筹监管和督办检查指导,重点贫困村建设在领导重视力度、群众参与程度、资金投入额度、项目推进速度、贫困群众受益广度等方面明显提高。通过五年努力,2006、2007、2008年62个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2009、201053个重点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全面完成。
(三)培育产业,引导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产业化扶贫是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扶贫会议精神,围绕“县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实行“小额信贷推动、互助资金拉动、龙头企业带动、技术培训促动”的四轮驱动模式,发展特色 主导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首批启动3个试点村,吸纳入社农户164户,其中贫困户111户,互助资金总量达52万元,累计向83户发放借款36万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五年累计争取扶贫贴息资金227万元,有19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到扶贫贴息贷款支持,其中有8家被确定为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5.1万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有1.45万户5.23万人圆了致富梦。
(四)强化措施,确保扶贫搬迁落到实处。
坚持把扶贫搬迁作为扶贫到户和实施民生工程的重要措施,按照“瞄准对象、先难后易,一户一策、相对集中,有土安置、产业致富”的思路,整合各类资源,实施综合配套,强力推进扶贫搬迁工作,着力从根本上改善搬迁对象的生存环境,帮助他们稳定脱贫致富。五年完成扶贫搬迁2005户8019人,比前五年增加1635户6540人,其中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扶贫搬迁工作优胜单位”。
(五)创新方法,不断提高转移培训水平。
坚持将“雨露计划”培训作为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增加收入的治本之策,按照“政府引导、学校承办、部门监管、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工作要求,做到“五个到位”:即政策宣传到位、部门监督到位、对象审核到位、技术培训到位、补助发放到位。五年完成雨露计划培训4106人,比前五年增加2350万人;举办培训班219期,培训贫困农民17500人次,比前五年增加 14000人次。通过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智力扶贫,五年减少贫困人口7.5万人。
(六)打牢基础,大力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是做好扶贫到户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抓好这一基础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题研究、精心组织,全面部署,集中大量人力物力,按照“因地制宜、仔细调查、认真识别、摸清对象”的原则,依据“户主申请、民主评议、乡镇审批、两榜公示”的程序,认真开展了调查摸底工作。2010年共识别出“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对象15.89万人,其中五保户0.5万人、低保户 3.5 万人、扶贫对象11.89万人,并全部录入上网。
(七)凝聚合力,实施思源回报工程。
把加强老区建设作为执政不忘根本的“思源回报工程”摆在重要位置,以老区重点村整村推进为平台,对内开展调查研究、募集资金工作,对外争取省市相关部门支持、争取房县在外成功人士的支持,五年争取老区建设项目124个,争取到位扶持资金1268万元,有40个老区贫困村完成规划任务。通过有效帮扶和重点建设,老区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2010年,我县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22.5万人,其中低保人口4.5万人,痴、呆、傻、疯等智障人口较多,贫困人口占农村户籍人 口50%以上。由于山大人稀、土地贫瘠,加之十年九灾、九灾九旱,因灾返贫问题较为突出。全县需要扶贫搬迁对象9200户3.6万人,生态移民对象5460户2.2万人,地质灾害搬迁对象231户920人,工程移民对象1760户7032人,还有24.23万人没有实现安全饮水,占全县总人口48.9万人的49.6%。
(二)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目前有51个行政村、247个自然村没通水泥路,部分跨乡、村、组的断途路尚未打通;通村公路中等外公路居多,路基质量不高,水毁现象严重。部分塘堰、渠道渗漏严重,农田水利灌溉系数较低,不能保证正常农业生产。水土流失严重,用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旱涝保收的当家地不足2分,远不能适应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
(三)人才资源匮乏,公共服务滞后。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28%,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人才招不进、留不住,流失现象严重,教育、卫生领域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进出逆差达132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1%和72%,乡村教育、医疗条件落后,贫困地区群众上学难、就医难等现象依然存在。
(四)县级财力有限,行政成本较高。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畅,导致工作成本、建设成本增加,公共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压力逐年增大。
(五)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明显。2010年,从全省看,我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3.6%和51.6%,与其他县市相比,差距在进一步拉大。从县内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1,城乡之间差距较为明显。
三、秦巴山片区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对策、措施
秦巴山片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是房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的重要机遇期。国家、省新十年《纲要》全面启动,我县已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秦巴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加之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南水北调”工程,我省实施“中部地区崛起”、“两圈一带”战略,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创造了更多的有力条件。我县作为秦巴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全省28个比照西部大开发的县市之一和湖北省山区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将享受到连片特困地区特殊扶持、西部大开发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诸多优惠政策,为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突出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山区经济强县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紧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持调优结构主攻方向,全面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05年实现贫困人口数量减半的目标。
1、培植基地,做优农业。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市场化理念经营农业,努力把房县建设成全省农业特色县。一要壮大基地。深入实施“一统三分”战略,用足用活产业扶贫 政策,巩固壮大烟、果、羊、药、菌、茶六大产业板块,力争到2016年,建成百万亩核桃基地、百万只山羊基地、10万亩药材基地、10万亩茶叶基地、10万亩糯稻基地、5万亩烟叶基地,食用菌产量稳定在8000吨以上,把房县打造成名符其实的“两乡”(耳菇之乡、皇酒之乡)、“两地”(优质烤烟核心基地、地道中药材主产地)、“两大县”(百万亩核桃大县、百万只山羊大县)。二要培植龙头。重手培植农产品龙头企业,力争到2016年产值过亿元的省级龙头企业达5家、产值过千万元的市级龙头企业达40家。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着力发展订单农业、设施农业,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能人大户、村组干部、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村官创业兴业。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三要创优品牌。发挥生态优势,主打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质量认证,力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达50个、认证规模达45万亩。
2、搭建平台,做强工业。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努力把房县建设成为全省山区工业强县。力争到2016年工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比重达50%以上,工业税源在税收构成中超过50%。一要大气魄建设大园区。要围绕“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土地集约”目标,按照“一区三园”的发展布局,高起点 规划、高标准建设房县经济开发区,着力打造以泰山庙为重点的东城工业园、以高枧为重点的北城工业园、以高碑为重点的西城工业园,重点把万亩北城工业园建设成全省一流的现代产业园区。力争到2016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二要大手笔培植大产业。围绕打造汽车配件、食品饮料两个产值过40亿元和生物制药、纺纱织布两个产值过30亿元的产业目标,提档升级,做大规模,重手培植大产业。大投入培植大企业,全力引进一批亿元项目,重手打造十堰百万辆汽车配件后方基地。力争到2016年,亿元企业达50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达5家,规模以上企业达160家。
(二)发展生态旅游,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名县
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房县的优势,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是房县跨越发展的增长极。继续以武当山、神农架两座国际名山为依托,秉承“借两山盛名、承两山辐射、与两山互补、同两山相融”的思路,全力创建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力争到2016年,年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一要打响文化品牌。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深度挖掘整理以诗经文化为主题的房陵文化,形成一批有内涵、有价值、叫得响的文化成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文艺精品创作,推进房陵文化发扬光大,重点实施“诗经文化工程”,使“诗经文化”品牌唱响全国。二要创建一流景区。围绕建设一批 5A级景区、提档升级一批3A、4A级景区的目标,强力推进温泉、“双野”5A级景区建设,深度开发南潭生态文化旅游村,改造升级观音洞、显圣殿、封神洞、柳树垭森林公园、五台山森林公园,规划建设“一道(诗经景观大道)、两城(中华诗经城、庐陵王城)、三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高标准建设一批星级酒店,形成一批档次高、吸引力强的旅游景点。力争到2016年,5A级景区3家,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5家。三要加强宣传推介。放眼世界,大手笔策划,高标准包装,开发一批旅游产品,引进1—2家国内知名旅游机构,聘请国内外知名导演制作拍摄旅游专题片、景点宣传片,在全国重大媒体上宣传推介房县旅游,叫响“诗祖故里、魅力房县”品牌。
(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建设和谐幸福房县
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切实把人民群众的诉求解决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全面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1、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坚持宽领域、多层次原则,建立健全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推进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加大保障 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改善城乡群众居住条件。扎实做好就业工作,落实各项就业政策,促进充分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完善法律援助保障机制,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全面实施工资保证金制度,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2、千方百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力度,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让更多的社会事业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一要加快教育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提高片区教师待遇,全面落实农村医务教育学生份营养改善计划,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关心和重视特殊教育。通过财政资助、助学贷款、社会帮扶等形式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二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医疗卫生网络,为城乡群众提供安全、便利、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大对城乡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力度,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医疗救助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差距。三要加强计划生育。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生优惠政策,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和特别扶助金调整机制,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加强科技创新,着力推进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技术的研发,培育企业技术创新和孵化基地。四要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创新科技扶贫模式,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加强雨露计 划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乡土人才培养,实施一批科技扶贫项目,进一步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建立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网络,改进农技推广手段,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五要探索文化扶贫新途径。加快乡镇(场)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建设和农家书屋,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夯实城乡公共文体设施基础。
(四)加快项目实施,着力打造十堰南部中心城市
抢抓政策机遇,加快城乡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新格局。
1、在提高品位中建设新城市。围绕建设十堰南部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大手笔规划,高品位建设,打造县城新形象。聘请权威专家,对县城规划进行第三次修编,科学划分功能分区。坚持以路拓城,强力推进泉水至炳公、县城至军店一级路建设,完成房陵大道西延工程,构建城区东西、南北大通道,拓宽西部县城空间,高标准建设南部新城,完成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南部新城区建设项目,西河至三海桥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城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人口达25万人。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完成城区主干道改造任务,完善供电、供水、信息管网,积极实施“集中供暖、集中供气”工程,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彰显“以水兴城、以绿美城”特色,继续加大城区防洪大堤建设,兴建城区绿地公园、城郊森林 公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管理,重手整治城市环境,扎实开展“三城联创”活动,全力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提高城市品位。九是完成
2、在完善功能中建设新集镇。按照城区辐射集镇、集镇带动农村的思路,高标准建设一批中心集镇,全面完善集镇功能,改造提升集镇基础设施,努力实现集镇供水、绿化、亮化、通讯、有线电视全覆盖;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商贸流通等产业,不断增强集镇的辐射带动能力。高水平编制集镇小区建设规划,新建一批农民集中居住小区,不断提高集镇吸纳农民、集聚农民的能力。
3、在改善环境中建设新农村。以整治村庄环境、改造房陵民居为重点,巩固提高土城、大木、野人谷、门古、白鹤新农村建设水平,科学谋划青峰、榔口、沙河、万峪新农村建设。抢抓竹房城镇带建设机遇,加快推进城关、红塔、军店、化龙、窑淮为重点的城镇带建设,努力建成全省山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荒山造林、石漠化治理、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扎实推进以城关、红塔、白鹤等乡镇为重点的城区荒山绿化工程,着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新建一批中型、小型水库,加快小流域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中部平坝灌区节水改造。新增灌溉面积20万亩,解决17.5万农村人 口安全饮水困难。加快电站和输电线路升级改造,全面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供电质量。到2020年,新增水电装机1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6万千瓦,风电装机10万千瓦,全县电力总装机达35万千瓦,发电总量达15亿度。全力打造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三大交通网”,着力建设“四纵三横一圈”路网体系,公路通达率和畅通率显著提升,交通瓶颈全面打破,着力打造十堰南部交通枢纽。
第五篇:xx区在“迎创”活动中抢抓项目建设机遇(送审稿)
Xxx区在“迎创”活动中抢抓项目建设机遇
深入开展“XXX工业园会战年”活动
XXX区高举“中国农谷”旗帜,以跨越发展、保强进位为目标,以“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以“项目入园大招商”、“园区农户大搬迁”、“入园项目大推进”、“基础设施大配套”、“园区场地大平整”等为主要内容的“XXX工业园会战年”活动,加快推进了园区项目建设、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步伐,掀起大闹工业园、闹大工业园热潮,使XXX工业园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主战场。
一、以非常之识抓规划。抓住市委、市政府把XXX工业园作为都市工业园建设的重要机遇,坚持建园区与建新城相结合,加快推进了园区规划的新一轮修编和完善,使之成为XXX对外开放的窗口、项目建设的承接平台、城镇化建设首善之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态立园、产业兴园、特色强园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与以产业为主相兼顾,坚持建园区与建新城相结合,坚持与荆门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科学制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布局上,将园区总体规划面积由初始的6平方公里调整到55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面积调整到35平方公里。初步规划建设“一环三纵五横”的主干道空间布局,本届任期内建成区20平方公
里,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到2030年,园区总人口达到30万。在产业规划上,着眼于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初步规划建设森工科技产业园、新型建材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电子医药产业园、机械加工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等产业板块,力争构建以韩国工业园的新能源产业、以华晟产业园的新医药产业、以食品级碳酸钙产业园的新材料产业为骨架和特色的产业体系。
二、以非常之举破难题。坚持运用市场手段、创新工作方法,着力破解园区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融资、用地、拆迁、引资等难题。创新投入机制,破解融资难题。积极探索BT模式,争取企业投资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与荆门联成热能公司达成框架协议,投资8500万元兴建园区道路。采取财政挤一点、融资借一点、拍卖筹一点等办法解决园区建设资金问题,力争2012年完成6亿元融资计划,为园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创新拆迁机制,破解拆迁难题。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工业化结合起来,规划建设新桥、长岗、苏台3个新居民点,统一建房,集中安置,迁村腾地,实现和谐拆迁。园区核心区397户搬迁户正按照计划进度实施搬迁,已搬迁的农户无一例上访事件。创新土地利用机制,破解项目土地难题。积极争取重大项目上级配置用地指标,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盘活存量土地、占补平衡等办法,解决项目建设土地指标不足难题。截至目前,园区核心区约1万亩规划区域已完成挖填方约800万立方米,已平整场地3000
亩,力争到年底达到13000亩。创新重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方式方法,破解大项目不多,发展不快的难题。坚持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相结合,将全区优势资源和领导力量向园区集中,以建设促招商,以招商促发展。目前,园区共有31个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陆续开工,计划总投资287亿元。其中亿元项目26个,5亿元以上项目12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10个,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5个。
三、以非常之功强保障。在领导力量上,实行区“四大家”领导及区直单位、乡镇(街道)、村主要负责人“四位一体”捆绑包联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明确区级领导为包联工作第一责任人;在运作模式上,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区级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套工作班子、一份倒排工作计划表、一抓到底,区“四大家”领导班子人人有项目建设包联任务,区直部分班子成员个人有项目建设责任指标;在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服务时间上,实行“三不分”制度,即不分白天黑夜,不分上下班,不分工作日节假日;在项目行政审批和解决企业发展问题上,实行“三不出”制度,即会商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所遇问题不超出一次会议,现场办公解决问题不超出两个小时,项目建设所涉区级行政事业性费用投资业主不出一分钱;在保护企业利益上,实行“三不准”制度,即不准乱检查、不准乱收费、不准乱罚款;在落实责任上,实行“首问负责、二问办结、三问追究”制度;在督办检查上,由区委副书记、区委常委牵头分乡镇街道、工业战线、农业战线、党群社会管理部门等四条战线进行督办检查,安排区委区政府督查室、机关工委、纪检监察部门组成督查专班,实行一月一检查、一月一通报;在激励奖惩上,建立排行榜,实行“红榜奖、黑榜罚”,连续三个月登“黑榜”的单位,对主要负责人诫勉谈话,连续半年登“黑榜”的单位,对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或组织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