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楚人才,中秋共庆”
“湘楚人才,中秋共庆”
——第25期湘人团拜会成功举行
2010年9月19日,即2010年中秋前夕,题为“湘楚人才,中秋共庆”的第25期湘人团拜会在东莞南城西平湖南大碗菜隆重举行。
商会在各省竞争力的体现,而同乡会是各省文化底蕴的体现。经济的发展要以文化为基础,才能悠久流长。历经17年风风雨雨,24期的湘人团拜会,是所有同乡会中历史最悠久,最坚持的民间同乡会组织之一,也是发起召集人多年的心血所在。湘人团拜会,是在东莞湖南人的骄傲。所以此次湘人团拜会,宾客云集,文商政艺各界人士乃至省外友人都齐聚一堂。主持人也是郎才女貌,才艺双全,整个场面热闹非凡。有诗为证:
今秋赏月在东莞,湘楚人才聚南城;
四方宾客胡如云,后脚踩了前脚根。
二十四期团拜会,一十七载戴月星。
异乡创业风云路,商界打磨成湘军。
四处奔波多凌乱,人不团结不能成。
千里迢迢齐相聚,共商大计到西平。
金牌主持问是谁,各位客官请听清:
于斯为盛湘人杰,唯楚有才敬长征。
湘人团拜会是在17年前由最早来到东莞的杨双奇、刘少荣等几位湖南同乡发起的,因此,尽管刘少荣先生已经退休,身体多有不便,但一如既往来到现场。而杨双奇老先生虽然满头白发,但依然精神矍烁,亲自为本次团拜会写了一幅对联,对仗工整,颇有气势。所有团拜会召集人热情迎客,集体向来宾敬酒,使场面十分温馨。有诗为证:
感谢筹备委员会,为我湘人献爱心:
打抱不平龙元富,小龙功夫谢雄英;
饮食文化蔡文见,甘当团拜阵前兵;
白发前辈杨双奇,劳苦功高第一人;
友邦保险湛慰兹,笑脸相迎候来宾;
任达湖南大碗菜,举杯处处有乡情。
各路英雄来相助,饮水不忘挖井人。
鞠躬尽瘁洒热血,留取丹心照后人!
活动尚未开始,气氛已经热烈起来,因为团拜会发起人之一龙元富先生和同乡蒋东方先生相继客串主持,现场采访,即兴表演,随即响起欢笑声、交杯相庆声。临近中午,活动正式开始,在由杨双奇老先生介绍了重要嘉宾后,本来邀请到湖南原创歌手谢江波演唱《我来自湖南》,因行程冲突而未能如愿,好在首次参加团拜会,也是本次主持湘人杰一首《祝酒歌》点燃了第一把火,引得满堂叫好。
接下来,是龙元富先生致主题演讲,简单讲述了团拜会创办源由及举办宗旨。第二个节目,是一家茶叶公司的同乡欧阳利讲解、敬长征(本次主持之一)现场示范的岭南功夫茶。让我们进一步见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女声独唱,魔术表演,抽奖活动,以及曾凡忠先生的萨克斯和古琴表演,再加上东莞形象大使、湖南女婿黄任峰的原创歌曲演唱,将整个聚会推向高峰。有诗为证:
名片请你多准备,交友不枉此一行。
原创歌曲来祝酒,萨克斯风配古琴。
岭南茶艺真功夫,魔术表演更传神。
男才女貌台上站,大家来点喝彩声!
吃香喝辣烟酒茶,没有月饼照样行。
今朝有酒今朝醉,不醉不是湖南人!
酒醉三分最是好,不要喝到打吊针!
留点精神看书法,抽奖好戏最后呈。
相信我们做为每一位湖南的同乡,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湖南人曾有辉煌的历史,曾有德国有普鲁士人,中国有湖南人的豪情壮志,也有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引以为豪,湖南人的教育、娱乐也搞得很好。但英雄要趋势而动,在这个和平年代,创造财富,造福家乡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湖南人不甘后的义务。相信每一位参与团拜会的游,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湘人团拜会能搞得更红火,借以引发湖南人的团结互助,引发湖南人的商业意识,带动湖南人的商业气息,进一步促成湖南商会的再次发力,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听到湖南人的声音!杨双奇老先生也说了,在团拜会里,要有老一辈的引导和带动号召,也要有年轻一代的加入,使团拜会更有活力和朝气,更有效率!忠诚希望更多湖南有志之士的参与,达成我们共同的愿望!诗以明志:
洞庭湖畔九千载,湘楚文化传古今。
岳麓山下读书早,智慧开启富人生。
邵山冲里龙气在,少年英雄世界惊!
长江后浪推前浪,风流还有后来人!
湘人团结一条心,辉煌再创气象新。
国家建设发展快,算我一个湖南人。
扬眉吐气炎黄子,胜过美国小日本!
下期团拜再相会,少了一个都不行!
活动举行完之后,所有筹备召集人和一些热心之士,酣游石碣明主岛,总结这次的筹备工作及不尽人意之处,畅谈团拜会及湖南人在异乡的发展愿景。湘人团拜会,也载承了众多东莞湘人的心愿!借用黄任峰的歌曲,作为本篇的结束,2010年“湘楚人才中秋共庆”团拜会,胜利闭幕!
湘人杰
2010年10月6日星期三
附本次活动流程如下:
11:30开幕
1.报幕(杨双奇)
2.主持人开场
3.介绍特别嘉宾(杨双奇)
4.主持人介绍赞助单位
11:50节目表演
1.男声独唱《我来自湖南》,演唱者:谢江波
2.岭南功夫茶艺,表演者:品普茶叶有限公司欧阳利、敬长征。
团拜会召集人龙元富先生讲话
3.女声独唱《月满西楼》,表演者:南图表
4.魔术表演,表演者:工农五金商行
邀请来宾讲话
5.男声独唱《祝酒歌》,表演者:湘人杰
6.萨克斯、古琴表演,表演者:曾凡忠
团拜会召集人集体敬酒
7.女声独唱《回家》,表演者:敬长征
8.男声独唱《想去台湾唱首歌》,表演者:东莞形象大使黄任峰
第二篇:感恩老师 共庆中秋
黑板报主题:感恩老师 共庆中秋
【节日简介】:中国教师节(9月10日)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 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实早在1932年,民国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教师节,但教师节没有单独的活动,没有特点。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开始,即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从此以后,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节日诗歌】:我们的教师
您是蜡烛,闪耀微弱的烛光 您是园丁,流下辛勤的汗珠滴滴闪亮 啊!老师--您把我培养成人,让我为祖国发光 啊!老师--您教会我怎样做人,我的血液里有你的心血在流淌!老师,辛苦了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您用辛勤的汗水,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是谁-- 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您辛苦了!老师!把青春无私奉献的人们。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您辛苦了,老师!=========================== 九月,献给老师 九月,如期而至。世界因此灿烂。我们歌唱九月,因为这是您永恒的节日。我们牢记九月,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表白。
粉笔沙沙落红尘 师道尊严孔门魂 黑丝渐染现白发 老师变老我心疼
九月,是只情满四溢的杯子,我们用双手高高地举起 一片真诚的祝福声中,请您干杯。
九月的乐章已经奏响,请接% 【节日简介】: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
《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秋节从2008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月饼】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
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诗词】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三篇:“传承文化,共庆中秋”活动方案
“传承文化,共庆中秋”活动方案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如期而至,望着天上皎洁的圆月,你会想起谁?也许今日不能点百盏灯,也许再也没有意味深长的邂逅,但至少猜谜的趣味依然在。
小小的一句灯谜,亦庄亦谐,是中国古老的文字游戏,是中国最睿智的文学,怎么能让人不怀念。
一、活动主题:传承文化,共庆中秋
二、活动意义:
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大众参与活动的形式,让每个人体会中秋文化的魅力,在各种节日冲击中国文化节日的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活动目的:
在祖国生日之际,在红色之月,在文化西化的年代,重温中国文字的美好,也为师生带来一些高雅的乐趣。很多同学之间缺少主动性、配合与交流,可以通过此次活动的调动性,增进友谊,给以感染。
四、活动对象: 二(2)班全体师生
五、活动时间: 9月25日下午第一、二节
六:活动流程:
1、前期准备:了解奖品,确定题量和奖品数目;收集灯谜及安排工作人员。
2、活动布置,用绳子将谜语挂好,每位工作人员负责看相应的区域,活动参与者若知道谜底,撕下选中的谜语,去旁边的兑奖桌告诉工作人员编号及答案,若答案正确,则可当场获得奖品。
3、活动结束阶段,落实好场地的清理工作
2017年9月19日
第四篇:[原创](中秋征文)湘月(无风带)
[原创](中秋征文)湘月(无风带)[原创](中秋征文)湘月---------------祝皓腕凝霜雪生日快乐!湘月,其实就是湖南的月亮,就是我们平时在任何地方看到的那个月亮。但我叫她湘月,就像我们叫一株兰花为湘芷汀兰一样。计程车沿着京珠高速由南往北快速行驶。我独坐后座,盘算着此行的目的和实施计划。司机时不时搭讪着和我说话,见我不甚言语,也就专心开自己的车了。我累了,闭起眼睛想睡一会,但怎么也睡不着。于是,只好又睁开酸涩的双眼,去透视车外夜色的黑幕。就在这时,我看见了湘月。湘月像一只硕大的灯笼挂在半空,千古以来,一直毫不卷怠地迎来送往。在她朦胧清幽的辉光下,依稀可以看到绵脉起伏的丘陵延展至无限。其实,湘月对我来说算是故识,我曾数度到湖南,当然也见过湖南的月亮。只是当时从来也不以这里的月亮为意。现在,我独自坐在开往岳阳的夜车上,偶然看见这高挂半空的月亮,用孤寂的心窥视了她,心里就忽然觉得她是不同一般的湘月。作为月亮,淡青是她的主色调,她所表示的感情是“沉静,是安慰,是冥想”。这是她的共性,也是湘月所共有的。但湘月,她不同于一般月亮的地方又是什么呢?我努力要找出湘月所以为湘月的内涵和神韵,用双眼透视着窗外的迷蒙。我发现这轮月亮蓝幽幽的,又罩着一层淡得几乎看不见的鹅黄,这种颜色和辉光所蕴涵的诗意与我的想像竟是那样地吻合。我激动起来,本来半躺着的身子忽地坐直了:难道这就是曾经伴随着《离骚》的作者行吟泽畔的湘月?难道就是她的幽蓝辉光孕育了唱彻楚郢的《九歌》?是啊,她的幽蓝多么符合山鬼深藏树丛背后的脸色的幽怨、孤苦、凄冷!然而,这是一种美啊,这种美真的是被她的色彩说出来的。夜色渐浓,暖冬的雾气静悄悄地升腾在湘北的平原上,把那轮湘月熏染得如同初浴犹湿之处子丰满的脸蛋。不,这样形容不甚恰当,难以清楚地解释那幽蓝中的哀怨和凄苦——因为这是湘月,不是我们惯常看见的那个月亮啊!是的,她像一个人的脸,我曾见过这张脸。且让我想想……啊,我想起来了,一定是湘夫人的脸,一张泪脸,只有她的泪脸才可比拟这轮潮湿的湘月。她在空中向所有关注她的行人诉说千古不变的空虚、寂寞、哀怨和悲伤。我被感染着,被一种色彩抑或是一种情绪,并滋生了无端惆怅、悲哀的情绪。“这悲哀原非确实的悲哀,其默然无定,如月光之幽暗,其朦胧而淡,如月光之梦境。”于是,我在心中默默地叨念着“湘月,湘月”,像一个失恋者呼唤记忆中情人的芳名。我知道,我这个天涯孤旅的流浪之心已经被她照澈凝冻,如同千年不化的寒冰,悬挂在空荡荡的胸腑。“咳,咳!”我强迫自己咳嗽几声,以打破冰凝的时空。“你受凉了吗?啊,快到了。”司机说话了。我注目前方,看到一排红绿相间的灯光,知道是高速公路的收费站。车子很快进入市区,喧闹的车水马龙使我暂时忘记了湘月的幽蓝,;忘记了莫名的淡淡悲愁。我在一家名为“云梦”的旅馆住下,这个名字使我记起唐宋之世的岳阳、岳阳楼、洞庭湖、云梦泽……我睡着了,因为我必须睡,不仅是劳累之故。我急乎乎地想睡,想进入梦境,于是,我梦见湘月缓缓落人洞庭湖水,用浩荡清冷之波清洗湘夫人的泪脸。
第五篇:云南蒙自楚湘实验高级中学
兵 车 行
云南蒙自楚湘实验高级中学 刘玛林
教学目标:1、2、3、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咏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特点。了解七言古诗的有关知识。学习诗人“缘事而发,即事名篇”的现实主义精神,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翻译下列文段: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 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 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二、简介作者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 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 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 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 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 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 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饫死耒阳。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 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 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 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 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 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有《 杜工部集》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 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 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录自《唐诗鉴赏辞典·诗体诗律词语简释》,上海辞 书出版社1519页)
三、朗读课文
1听艺术家朗诵录音。
2学生试读、齐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有表情地诵读。在范读与学生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3诵读点拨
(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 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 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 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 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 ”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 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四、赏析重点句子
(l)“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柬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颗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五、分析课文
1、第一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2、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骋想像,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3、《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
先说一下“行”。“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了“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此外,诗人还采用了民歌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
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诗的最后还采用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给诗增添了感染力。
4、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
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
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如果都是生女儿的话,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
六、总结
1、章法严密
先说形式。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即“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下同),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即“两脚”)各 14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桥之则三,合则为一。
再说内容。其特点有二:一是前后呼应,例如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土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又如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妃”“未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二是层层递进,这在“行人”答话里表现极为鲜明。这篇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例加以证明,又以“武皇开进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循此继进,先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花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以半宽慰半哀叹的方式将怨愤之情暂时隐藏起来。经过如此层层蓄势,最后更以“君不见”翻出又一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渲泄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2生动的场景描写
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橡檬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七、作业
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