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学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实践化研究
法学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实践化研究
----以法理学教学为例
李伟迪
[摘要] 法学教育中处于基础理论与法律操作二大板块脱节的困境,培养出的学生,虽不是理论的巨人,却是行动的矮子。文章提出,法学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实践化是必由之路,通过对案例材料的选择、追问、讨论、辩论、模拟开庭等方式,建立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结合的长效机制,打通了理论与实务,学校教学与实习,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节,也有助于我国本科教育的重新定位。
[关键词] 法学 基础理论 实践 教学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李伟迪(1964-),男,湖南双峰人,教授,律师,硕导,《法理学》精品课程负责人、《法学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法理学的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怀化学院教改项目《法学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实践化研究》(2005029),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法学专业基础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2006150)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90,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一、法学教育中处于基础理论与法律操作二大板块脱节的困境
法学专业基础理论课怎么教学?应该是法学专业教学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因为基础理论在专业教育中的基础性、系统性和知识性居于不可替代的地位。传统的教学内容分为二大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具体操作是先讲完基础理论课,然后见习、实习。
目前,我国部门法学分论的教学,基本上采用了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诊所教学方式。但是,基础理论部分,包括法理学、法律史学以及部门法学中的总论部份,基本上是概念解释和理论演绎。例如,讲解“法的价值冲突”时,一般讲有多元价值主体,或社会价值多元化,会导致价值冲突,法律根据价值平衡原则,去化解冲突,实现价值平衡。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学生对相关内容解不透、记不住、用不上,不利于法理学、法律史学与部门法学理论的结合,不利于部门法学的总论与分论的结合,不利于法律精神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不利于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结合;理论与实践不能融会贯通,学习基础理论时,没有实践机会,学习是枯燥的必然在理论思考中僵化成教条主义;在实践环节中,没有理论的及时指导,行为是盲目的,在办案实践中滑向经验主义。培养出的学生,虽不是理论的巨人,却是行动的矮子。在遇到新问题时,更是一筹莫展,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异常脆弱。这种状况与基础理论在专业教育中的基础性、系统性、全局性和指导性地位不相称。最初,我以为这个问题,可能只存在于我们这里。但是,在考察了湖大、师大、北大、中国政法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等法学院后,发现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在与这些学校的学者交流中,他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觉得无能为力。造成以上问题的症结是教师人为地把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割裂开来,把理论教学过程理解为完全的逻辑演绎和推理过程,忽视了知识的实践性特征,把实践环节排除在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之外。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笔者2005年申请立项了《法学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实践化研究》校级项目,2006年申请立项了《法学专业基础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教育厅项目,本文希望从理论上解决法学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引进实践环节的必要性、可行性问题,提出操作方案,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提高教学效益。
二、法学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实践化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必要性。基础理论课中实践环节的实践和研究,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案例教学法”。案例(case)也称为个案、个例、事例或实例,开始于医学领域,后来广泛运用于法学、军事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法学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langclell 1826—1906)首创的。他编著的《合同法案例》是世界上第一本案例教学法的教科书。目前,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不仅已遍及美国,也早已被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接受。但是,他们认为,比较适合于已掌握了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有一定知识积累的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学习,而不适合基础理论课教学。
国内对法学案例教学法有一些探讨,如人民大学法学院朱力宇教授等尝试《法理学》案例教学,但都没有形成体系,理论研究也停留在心得体会阶段。除案例教学法外,对法学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中实践化的研究,基本没有涉及。
2、法学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实践化的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任何知识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都是服务于实践的。因此法学专业基础理论课,虽然是抽象的理论内容,但都是法律实践的产物,并服务于法律实践。在教学中,不从理论出发,而是从某个具体法律概念被创立的历史过程或今天社会类似的现实过程出发,来探讨法学原理。
(2)教育学依据:高校学生教育中仍然有模仿的属性,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学生潜移默化,也会模仿。从实践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出发,从概念包含的历史性创造性实践出发,而不是从法学家赋予概念的抽象内涵出发,更能展示知识的创造过程和创造方法。
(3)专业特色依据:法学是实践性学科,离开实践就没有生命力。传统法学教育重原理,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腹经纶,但不会办案。上岗后,还得补上一个从理论到实务的过程。这个问题在高校教育中就应解决。
三、法学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实践化的操作方案
1、法学专业基础理论转换成教学
我们确定了30余个案例,基本涵盖了法理学整个教学内容。案例既有当代典型的司法案例,也有如东京审判这样的政治性案例;既有文档形式,也有影视形式;既有法律文书,也有文学经典。
案例设计要巧而小,如在讲解权力一节时,转换成《韩昭侯兼罪典衣与典冠》案例:“昔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悦。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韩非子·二柄》)
给出案例后,要列出问题。如本案给出如下问题:韩昭侯兼罪典衣与典冠对不对?什么是权力?权力与职责的关系是什么?权利与权力有什么区别?古今权力有什么区别?我国现行权力体制的优劣是什么?如此,学生浏览案件时有的放矢。
2、实践教学方式
第一步,给出阅读材料,或者要求学生搜集材料的目标和方法。教师给出全部教学资料,如讲解“法”的概念一章,由教师提供我国某部法律从提案到公布到实施适用的全过程。然后,教师给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寻找教学资料,如讲解“财产共有”一章时,要求学生去调查一个财产共有案件的来龙去脉,并且形成简短报告。
第二步,组织教学过程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以不同方式组织教学过程。主要的有追问式、讨论式、辩论式、模拟开庭等。追问式主要应用于理论难度较大的内容,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追问为辅。讨论式主要应用于学生对相关问题有了较好的认识,但没有系统深入把握的内容,全体师生可以就自己的观点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教师责任在于把讨论引向深入,并引导学生全面关
注相关盲点。辩论式主要用于学术界、实务界有重大争论、学生中间已经形成明显对立意见的内容。模拟开庭主要用于引起法学理论重大突破的内容和案例,如东京审判。下面以追问式教学为例:
追问式教学基本操作步骤。第一步,要求学生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之前,以指定的预习内容为核心,结合相关资料,在对自己和教材的追问中去“发现”一个问题,并且是一个自己不能解决或解决不理想的问题。第二步,上课之前,要求每个学生提交一个以上的问题,教师在上课之前10分钟内迅速浏览学生提交的问题,迅速提练出学生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迅速微调原定的教学方案。第三步,以核心问题为起点和中心,结合学生的边缘问题、个别问题、潜在问题,既系统(广度)又有重点(深度)的讲解和交流,同时鼓励学生就讲解的内容作层层递进的追问。时间40分钟。第四步,要求学生就教师的讲解内容进行追问式的评论和辩论,时间4分钟。下课前一分钟,教师要点击评论和辩论的焦点,并布置下次课的预习范围。
追问式教学操作要领。第一,恰当地确定学生的预习范围,向学生提示相关资料的范围和获取途径。第二,学生进教室第一件事,向教师指定的学生递交问题(纸条),使教师有时间处理相关信息。可能有个别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不预习,也不提问题,这就要依赖某些行政措施,如把提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范围。第三,教师在课前一定要清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把相同的问题(纸条)放到另一起(不能丢,留作考核统计用,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把与预定教学内容关系不密切的问题剔出来。在此基础上,要在最大的范围内和最深的层次上,把握学生共同关注的信息,并在脑海中迅速微调教学方案。第四,在正式的讲解、交流、评论和辩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追问,把教学内容引向深入,但是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一定要注意驾驭整个教学进程,包括内容、节奏和时间。第五,最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扎实备课,对教学内容涉及的相关问题、学生关注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当然也不可能万无一失,此时,教师要坦然面对学生,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承诺。第六,要确保教学班中,学习能力最差的几个学生也能积极参加整个教学过程。第七,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要有动态的、量化的评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
四、法学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实践化主要创新
1、传统课堂教学中,提问主动权在教师手中,学生被动应付。本成果把提问主动权交给学生,一般是由学生向教师发问,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以格物究理的精神,追问教材、追问教师、追问自己、追问世界,直到追问一切,一切事物都纳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中,一切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思考的材料,一切意想不到的问题都有可能被提出,一切权威都可能接受最实证的反驳,挑战的乐趣、智慧的力量、发现的喜悦、小心的求证,究天人之际,疑古今之变,在教师的导引下,课堂成为学生为之神往的乐园,学生的主体性潜能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发挥。
2、传统高校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能“管住”课堂45分钟,课后则鞭长莫及。本成果将以课堂为核心和基础,将教师的引导力和控制力延伸到了课余时间,拓展了教师主导性作用的新时空。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在课堂内很强,但在课外,教师似乎鞭长莫及。本方法弥补了这一缺陷,因为学生必须并且乐意预习、浏览相关资料,甚至精心准备与教师讨论某个问题,教师虽不在学生的身边,但其影响力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传统教学中,一般是教师推动学生学习过程,本成果使学生成为推动教学学习的力量。丰富发展了教学相长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能成为教师前进的巨大动力,因为教师“因势利导”,学生会“穷追不舍”,教师很可能“山穷水尽”,为了避免这种窘况,教师必须花更大的精力去备课。并且在学生的追问中,不断升华、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4、传统教学中,教师可能发出无效信息;知识差异可能造成师生信息交流的流失。本
成果使教学信息有的放矢,创立了师生之间信息链接的新平台。师生之间的知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既有知识面的差异,也有认识度的差异,更有认同程度的差异。差异的潜在将造成师生信息交流的阻却和流失,教学效果将大大降低。以学生追问为教学起点,学生的相关信息,通过提交问题而由教师了解,让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信息交流的目标和方式,建立更动态的信息链接平台。
5、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学生的追问往往是从现实问题开始的,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学生的追问往往是从现实问题开始的,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意味着发现了由许多盲点组成的现实黑洞,每追问一步,意味着减少了一个盲点,增加了一个亮点。在这个发现盲点和增加亮点的循环中,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6、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兴趣和勇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可塑造的。追问的推进使学生会得到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成就感将是激发兴趣的无穷动力。在追问中,无形之中酿成了师生的人格平等和学术权利的平等精神,酿成挑战“权威”、超越“权威”、开拓创新的勇气。
7、有助于我国本科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本科教育高等本科教育的目标,与20年前大不一样,20年前的本科招生数量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招生数量,硕士教育与本科教育二位一体,因此,以前的本科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中,总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目标。笔者认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任务,已经转移到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本科教育就是专门技能技术人员培养,就是培养普通岗位的工作技能,学法律的能办案子,学思政的能做思想工作,学体育的能当教练,仅仅是一个熟练的技术人员。因此,教学计划的修订,要重点突出常用的实用的在工作中管用的东西,要强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深理论可以放到研究生教育中去。法学专业本科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十种能力: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辩论能力、证据分析能力、法律谈判能力、文书写作能力、办公自动化能力、外语交流能力和法学研究基础能力。为此,教师要注重自身相关能力的提升,调整教学方式和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楚廷.大学教学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梅贻琦.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 李定仁.大学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4.[4] L.霍尔伯龙.21世纪大学的使命与作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作者简介
李伟迪,男,1964年生,法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律师,兼任怀化学院法学院院长、法律研究所所长、校学位委员、学术委员、怀化市纪委特邀研究员、怀化市中级人民法院特聘咨询员、怀化市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湖南省刑法学会常务理事、法理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法理学和职务犯罪,在《光明日报理论周刊》、《法制日报理论前沿》、《中国法学》、《政法论坛》、《法学》、《中国刑事法杂志》等发表法学论文近五十篇,在方正出版社出版《国家工作人员与亲属共同受贿犯罪的理论与实务》(2003年)、《法治与人性》(2006年)等专著四部。联系方式:邮编418008,***,0745282717,weidili@gmail.com。
第二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育人的长效机制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育人的长效机制研究
摘要:本课题以石家庄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为案例,从教学大纲、实践内容、实践基地、实践组织、教师配备、考核体系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全面总结和系统研究,以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及管理,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048-03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这充分说明了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高校大学生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来说,深入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不断总结和完善实践教学经验,形成包括“基础”课在内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长效机制,有利于今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一、实践教学基本处于粗放状态,长效机制有待于形成“05方案”在高校实施8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们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近年以来,不少高校在包括“基础”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采取了多种模式。一种是课堂主题实践教学模式,即在教学的过程中,由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主题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第二种是校园实践教学模式,即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开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第三种是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以社会为课堂,安排学生参加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体验等多项社会活动,是一项备受学生欢迎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期间,同学们走进城乡社区,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更多更切合实际的想法。实践教学初步达到让学生了解社会、接受教育、锻炼提高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包括“基础”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明显的进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得到了增强,教学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但是,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突出表现在大部分高校实践教学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系统研究,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导致实践教学实效性仍有待于增强和提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重视不够,认识不够统一,安排具有随意性。有些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难以保证经费、课时等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造成学校、课程安排等不平衡的现象;有的高校对实践教学的概念理解不到位,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难达到预期效果。
2.缺乏整体规划,未形成完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有的学校侧重课程之间的整合,侧重研究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看做一个整体进行教学体系创新研究的不多;经验型成果居多,对经验的抽象、提升不够,因而使成果的普遍适用性受到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飞速发展的时代形势还有距离,现实感和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实践的长效机制有待增强。
3.实践基地不固定,实践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和层次性;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人数有限,因而缺乏广泛性。实践教学基地和场所缺乏或者不够,导致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方案经常改变。能解决正常的实践活动已属不易,开辟新的实践基地比较困难,活动内容不够丰富,能够参与实践的学生容量有限。
4.考核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实践教学结果缺乏实效性。几年来,随着实践教学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因为组织实践教学,老师增加了很大工作量,周末难得休息,假期还要加班,在组织报名、实践指导和保障安全等方面增加了教师大量工作量。由于教师平时承担着大量的理论教学任务,时间精力有限,不能像指导学生毕业论文那样给实践学生及时、细致的指导,与高涨的学生热情,踊跃报名的学生数量,较高期望的实践收获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思政课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把思想政治理论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使大学生内化素质、外化行动,最终落实于实践。但现在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多处于粗放状态,没形成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制约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育教学必须实施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上进一步做文章,在组织方式上更简化,在实践内容上更贴近社会和学生实际,在实践效果上更令师生和实践基地满意。
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必须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几年来,我们从包括“基础”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入手,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原则,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为手段,以探索实践教学路径和优化实践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完善各种机制为保障,以师资队伍水平提高和学生认可度为标志,探索、形成完整、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增强教育效果,并为今后包括“基础”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
1.育人为本,从树立科学实践教学理念入手。坚持“育人为本”和“能力培养、创新学习”的理念,走出“以考试为中心”的认识误区,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误区,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通过讨论式、辩论式等开放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倡导全面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理念,在大班理论教学中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或帮助。
2.坚持主线,结合社会热点确定实践教学主题。处理好从教材体系到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转化,把握教材主线,结合学生实际和当前热点难点问题设计实践教学主题是关键。我们认为实现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转化应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入”的环节,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二是“出”的环节,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形成科学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从结构、内容以至方法构建上把握各章节的逻辑联系和实践教学要点;三是“出”“入”结合,熟练驾驭,围绕学校培养目标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作为河北省高校,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西柏坡红色文化在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建立了“西柏坡精神宣讲团”,组织了“重走赶考路,共铸中国梦”主题实践教学活动,以西柏坡精神为核心,坚持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实际,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凝聚力和导向力;以西柏坡精神为载体,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以西柏坡精神为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红色文化,让学生们在调研中认知,在学习中感悟,在弘扬中思考,在生活中实践。师生们一起回顾红色历史,践行革命精神,传播了正能量,倡导了主旋律,实践后,学生既感动了自身,也感动了很多身边的人,效果很好。
3.探索新路,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围绕理论教学大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热点,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及特点科学确定实践教学的主题,努力做到实践大纲等实践教学文件完整规范;实践主题相对稳定,具体选题科学合理;实践计划简洁、高效易于操作,每年有突出亮点,引发学生兴趣。我们近年来优化确定的调查主题有:公民素质调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关系调查;西柏坡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调查等都很有特点。
4.规范管理,完善实践教学机制。要在实践保障上制度化,学校形成组织领导保障、经费保障、师资队伍保障和实践基地保障。这些保障措施,是高校长期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5.方式多样,以真挚情感打动学生。实践活动主要方式除了开展文献检索、问卷调查、专题访谈外,还有生产劳动、公益活动等其他内容,突出实践教学体验性、多样性、创造性、开放性等特点。以自己真实而丰富的情感打动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的过程,可说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观念上的一种新认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取决于受众在心理和情感上的接受程度。因此,我们认为,要使思政课产生实效,必须以“真情”动人,为此,我们在情感教学法中归纳出情景、情节、情理、情操、情调、情面、情趣等多种情感理解、情感交流、情感表达、情感实践等教学内容,以激起情感、振奋情感、触动情感,发挥情感影响力。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的高级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如何去追求人生实践的真、善、美,更现实地领悟如何修炼自己的完美道德和健康人格。实践教学使教师和学生置于一个平等的互动平台,甚至师生同吃同住同活动,从而使教育活动注入了大量情感因素,于是激情的语言、细致的关心、真诚的沟通,使理想的教育效果水到渠成。社会实践后,很多师生反映,一周的实践活动胜过校内一个学期师生的了解和交流。
6.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首先,对平时思想品德表现突出的,优先选拔参加“基础”课集中社会实践活动;其次,加大实践教学考试成绩的比重,在计分系统中,把实践教学成绩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成绩计入学年总成绩,实践表现突出的,还给予其它荣誉表彰和鼓励。考核体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防止了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的片面做法。
总之,经过改革,几年来,包括“基础”课在内的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实践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实效性明显提升。具体表现在,课程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生主体地位显著增强,对“基础”课认同感和亲近感大幅提升,实践教学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固定实践基地基本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实业务素质有整体提升,教学效果全部达到优秀水平,教师多次获得学校及有关部门的表彰。
项目来源:本论文是石家庄学院2011年教改研究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育人的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GXM-201114B),2013年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3070182)的部分研究成果。
第三篇:法学专业实习问题研究与实践
“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法学专业实习问题研究与实践
结题验收主报告
项目主持人肖金明
山东大学法学院,济南,250100
电话:0531-8377012,E-MAIL:lawschool@sdu.edu.cn
2004年9月1日
一、改革背景和研究宗旨
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适应经济、社会要求,法学教育应以培养高质量的法学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法学属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理应回归到应用性这一特征上来,而现阶段我国法学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应用的现象,理论教学充斥法学课堂,忽略了法学的应用本性。实践教学作为增强法学应用性的重要途径,也处于被忽视的境地,具体表现为:缺乏充足的兼具学术和实践经验的师资;缺乏足够的投入。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实践教学、增大社会各界尤其是法学界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大学法学院自1985年即尝试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制宣传、举办模拟法庭、毕业实习等形式实施实践教学。1992年以前的实践教学以毕业实习为主体,将毕业实习纳入本科教学计划,作为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1992年实践教学实现转型——将毕业实习更名为专业实习,并将其视为法学本科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极大地强化了实践教学在法学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以专业实习为主体,十多年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年有近180名学生分赴各地司法部门进行为期近2至3个月的专业实习,每年的专业实习都有专门的实习计划和组织实施方案,由两名长期从事专业实习指导的教师执行专业实习计划,山东省内外建立了2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用以支持专业实习计划的实施,实践教学基地十分重视学生的实习工作,成为法学人才培养的一支重要力量。上述经验为本项目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实践教学是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有机组成部分,它既可以检阅、修正和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又有利于形塑法学专业思维、强化法律职业伦理修养,更有利于训练法律专业应用能力,因而也是法律专门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手段。法学属于应用性学科,法学教育致力于培养服务于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 1
社会发展的法律专门人才,法学专业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比较完整的法学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法律专业思维、法律职业伦理和法律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总之,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为法学专门人才培养所必需。上述论述即是此项目研究的出发点和宗旨。
二、主要思路和经验
1、重申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法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体工程应当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法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渗透于法学教育的全部过程,是主要针对专业思维训练、职业伦理修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法学教学方式。通过对实践教学的逐步探索、完善,实践教学日益显现出其自身独特的教育价值和重要地位。实践教学作为完成法学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和有效途径,既可以检阅、修正和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又有利于形塑法学专业思维、强化法律职业伦理修养,更有利于训练法律专业应用能力,因而是高素质法学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方式。
2、从比较的视角切入,借鉴法学教育发达国家经验反思我国实践教学现状 法学教育应当是职业训练和学术研究的统一可以作为一个基础性认识。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都极为重视对法学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训练,培养职业技能、提升职业伦理,法学专业的实践性毋庸置疑。法学教育模式应当既注重知识、技能培训,又注重法学学科自身的体系。
在大陆法系国家,行会式的师徒传授是执业前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今,大陆法系国家对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采用让学生在特定机构中参加一定时间实务训练的模式,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美国法学教育以培养律师为主要目标,因此,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反观我国法学教育,各法学院对于实践教学的发展和重视非常不均衡,各高校实施情况参差不齐,有些高校不能给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环境,有些高校不具备实施实践教学的师资。现阶段法学教育应用性、实践性的发展有赖于以下诸环节的齐备:其
一、加强理论探讨,达成思想共识;其
二、构建适格的师资队伍;其
三、加大各方面投入。
3、总结山东大学法学院现有实践教学经验,为实践教学理论提供支撑 山东大学法学院充分发挥学校所拥有的深厚文史底蕴、勤奋扎实的优良学风等教育优势,坚持教学改革和实践法学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应用学科的教学规律和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逐步摸索出一套完整、可行的、以法律援助为主体的法学实践教学和以专业实习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二元并立的实践教学运作模式。
4、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和评估体系
实践教学在演进过程中产生了其自身的模式体系,对其进行归纳对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专业实习、实战性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实践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教学计划和考试评价制度与方法、加强学校与司法部门的合作、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是实践教学发展的依托。
山东大学法学院立足实践教学的发展状况,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评估体系。该体系应包括规范、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实践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情况的综合考察指标,对实践管理的量化考核指标和学生对实践教学收获的评价。
三、项目实施的情况和主要成果
1、实施情况
(1)根据专业实习计划,法学专业学生于每年5至7月分赴各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通过参与案件审理,接触司法部门的日常运作、熟悉司法程序和案件审理过程、学习司法审判技术、强化司法伦理和职业道德修养。专业实习计划由法学院与实践教学基地共同负责实施,按照学校纪律和实习单位干警纪律双重要求管理学生,以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为主,学生在为期2至3个月的实习期间应参与3个以上案件的审理过程,并应于实习结束后提交5000字左右的实习报告。
(2)以山东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和山东省法律援助中心山东大学工作站为依托,法学院与山东文瀚律师事务所合作,在该所设立办事处,为社会弱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法律代理等法律援助,着眼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法律能力训练和培养服务社会的观念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学生的法律援助过程将被文字记录,包括学生的操守、法律援助的时间和表现、服务结果等,并以此评价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成绩。
(3)促进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与学生工作相结合、与服务山东行动计划、“法律进社区”活动相配合,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功用。
2、主要成果
(1)《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报告》
(2)《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功能与运作》获2004年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3)山东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4)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图示
(5)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理性思考
(6)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和评估体系的建立
(7)关于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完善的探讨与思考
四、项目研究与实践的效果和产生的影响
1、参与毕业实习的法学专业学生展示了良好的素质,在实践领域收到较好成效,受到学校、司法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2、1996年,实践教学经验阶段性总结成果——“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发展”获山东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再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3、2004年,实践教学发展性成果——《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功能与运作》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4、曾在山东大学、烟台大学举办的全国法律院校负责人论坛上进行过介绍,得到吉林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青岛大学等法学同行的充分肯定。
五、项目研究与实践的自我评价
该项目研究阐述了实践教学对法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法律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特别是专业实习的需要,揭示了法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准确分析了实践教学在法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训练法律思维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培育社会责任意识、法律职业伦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该项目对于在大学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整合大学及大学外资源、完善和发展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该项目以山东大学法学院实践教学改革和运作经验为依托,详细介绍了山东大学法学院实践教学发展的历程。山东大学法学院十余年来以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创设了以实践教学和法律援助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该实践教学模式目标明确,有计划、有组织地运作,有利于检视、巩固法学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强化法学专业思维和职业伦理修养,训练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培养服务社会观念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成为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有效途径。山东大学法学院创立的以专业实习和法律援助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二元并立模式,具有相当高的创新性、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总括之,该项目以多年来法学人才培养领域的改革与实践为基础,反映了法学学科应用性的基本特征和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对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发展、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六、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思路
在目前,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中地位尚未确立的情况下,其发展和推广必然还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本项目研究仅仅是一个阶段性成果,其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相关理论的创新,因此,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存在极大的空间,具体说来,主要应从以下环节着手:
1、继续完善现有实践教学模式,促进毕业实习和法律援助二元模式的良性发展。
2、深入研究实践教学相关理论,借鉴法学教育发达国家经验,促进法学界对实践教学地位共识的形成。
3、进一步总结山东大学法学院既有经验,发表高质量论文,扩大实践教学影响。
4、应邀到更多高校讲学,参与更多学术会议,介绍实践教学经验。
5、建设更为合理的师资队伍,做好相关配套措施,保证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
程 群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从2006级学生开始,我国高校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因就是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变化与新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新课程方案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要努力把“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要加强对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讲深讲透、讲明白讲清楚。①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切实有效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确保其有效性地发挥作用,变得尤为重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成为能否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方面,实践教学方法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方面的具体体现。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践教学逐渐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 ①吕诺:“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教育部部长周济谈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
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有效方法和环节逐步得到各方面的肯定。200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等等。2004年教育部专门组织召开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讨会,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研讨,大大推动了实践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教学方法的推广与应用,在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例如对实践教学的内涵和教学模式以及具体教学方法、组织实施方式、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认识不断深入,各种实践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和创新等等。为切实提高“05方案”实施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要求将加强实践教学作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探索、重知识掌握轻知识创新等倾向,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则强调教学实践,特别
是学生的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突出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实践教学方法的一些老问题和新问题依然困扰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这些问题可以大致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从认识层面来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形式、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认识不到位。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由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与参与者组成的复杂活动。无论是领导者、组织者、还是实施者与参与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影响和制约着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遍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有可无,从而导致领导上疏于指导,组织上疏于管理,相关制度和措施缺位,对师资培训不足,教师实施的积极性不高,对学生的动员不足,实施过程不规范,课程之间、教师之间不协调,组织安排流于形式,实施效果大大折扣。
其次是对实践教学的内涵以及方式方法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将实践教学等同于社会实践活动,甚至等同于实践课程,将实践教学与
课堂理论教学对立起来、分割开来,否定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论文写作、虚拟实践等实践教学方法与形式,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必须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生活实践,甚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等同于实践课程,等同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①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不利于正确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计划,不利于对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探索进行正确的引导、组织管理及客观评价。
再次是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对自己的职责大都缺乏明确的认识,领导者、组织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是实施者教师的责任,自己主要是领导监督,具体的实施要靠教师自己;教师则认为需要领导和组织者制定相关目标和计划、提供财力物力及相关支持,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导致互相倚靠,又互不协调,影响着实践教学的顺利有序有效地开展。
最后是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着实施效果。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学政治课教学存在许多简单重复的地方,还有社会复杂形势的作用以及目前实践教学本身存在的形式单一,单调重复等问题的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存在很大的逆反心理,缺乏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大大影响着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从组织层面来看,相关制度和措施不到位或者存在着缺陷,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缺乏相应的制度和组织保障,缺乏有利 ①熊晓燕,“走出认识误区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129-132页。的长效机制。
首先是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尚未建立。相当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制度化建设至今依然是薄弱环节,对实践教学的开设没有硬性规定,教学内容、学时、学分等缺乏统一要求,教学效果缺乏明确的评估指标,缺少固定经费投入和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由于没有建立一整套规范性的制度,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也就根本无从谈起。特别是近年来一些高校在条件尚未具备的情况下,扩招速度较快,致使办学经费严重缺乏,实践教学基地无法保证,实践教学进一步被削弱。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
其次是实践教学组织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课外与课内、校外与校内结合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组织过程比一般理论教学要复杂,涉及教师、学生、经费、场所、教学安排、培训、评价等环节和因素,是一个经常性、长期性,以及全体学生都要参与的活动,因此要有细致周密的安排和组织。而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尚停留在一般性要求上,无课程计划、无教学大纲,在具体安排和组织上也不规范、不落实,缺少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各自为政,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很难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至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是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制度不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要持续健康地开展下去,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指标评估
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评价应包括对教师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对学生实践活动成绩的评价两个方面。目前各高校在这两个方面的评价体系和制度都是不完善的,有的甚至就没有相关的评价制度。教师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存在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单一等方面的问题。有的学校即使有相关的评价制度,也因管理或评判困难而难以真正落实,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的要求严格。另外,对学生实践课成绩的评价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由于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实践课成绩的评价基本上是一种定性的评价,有定量的分数评价也难以作为衡量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效果的客观标准。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从实际操作层面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系统性、统一性、规范性与广泛性。
一是各门课程“条块分割”,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不同,它不是一门课而是几门课程的总称。由于不同课程(教师)分属不同教研室或教研组,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时相对独立,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各门课程之间缺少统筹协调,常常是“一课程一方案”、“条块分割”,这就使得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整体上看杂乱无章,缺乏层次性、序列性、系统性,重复现象严重,实践教学水平在低层次上徘徊。
①高兴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79-80页。
二是教师“各自为政”,实践教学缺乏统一性、规范性。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程都有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目标甚至有统一的考核等,但对于实践教学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实践教学中各任课教师往往是各自为政、自行其是。这不仅不利于节省财力、统筹人力和物力、整合利用实践教学资源,也不利于积聚教师的集体智慧,开启实践教学思路,分享实践教学成果,不利于规范实践教学内容,提高整体实践教学水平。
三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实践教学形式简单、内容单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也应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但是由于受课时、经费和教师任务等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做到与时俱进确实不易,客观上造成实践教学的形式简单、内容单调。
四是教学班级多为合班大课,再加上经费问题、安全问题等,实践教学缺乏广泛性。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一般都采取合班上大课、系统讲授的模式。这种模式难以确保实践教学中大学生的广泛参与性。如专题讨论时,由于时间限制,能参与讨论、发言的只是少数学生;组织开展校外的参观考察、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时,经费投入、学生安全问题是“瓶颈”,能参加的只能是少数学生骨干;即使是假期开展的、要求所有大学生都必须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分层运作,真正在假期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的还是少部分学生。①
①方玉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探究”,《经济师》,2007年第6期,第137页。
此外,还存在着许多客观的不利因素,如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的宏观性和复杂性难以在实践教学中深刻得到体验;各地区存在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而且分布不均衡,不利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广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难于评价和衡量等等。
三、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深入实际、深入学生头脑,实现“三贴近”,进而实现“三进”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切实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达到实效十分重要。基于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一)认识层面:创新教育理念,明确统一认识,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大意义及相关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是在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由教学实施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这项工作能否切实有效地开展,首先要取决于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以及实施者的认识程度。为此,要创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大意义,在教育理念方面要实现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传
统的单一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知行统一的教学教育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强于其他专业课实践环节的功能和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切实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入育人教育,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向知行统一的开放性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学校主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要提供支持和保证。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课外运用的状况,既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的环节,也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只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二是全面理解实践教学的深刻内涵,由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向实践性教学理念转变,做好“两个课堂”“两种教学”的协同,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有益形式。作为社会科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同自然科学的实践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是以社会为场所的富含“社会实践性”的教学。①由此,也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称为实践性教学,以区别于一般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使得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更加广泛,与理论性教学以及课堂教学的关系更加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与课堂理论性教学相辅相承的教学环节,而不是独立于课堂理论性教学的实践课程。重视思想 ① 王荣发,“实践性:德育教学的本质要求”,《求实与创新——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研究论文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63页。
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等于实践教学就可以取代或者等同于理论性教学,进行实践教学的目的仍然是为了理论的灌输和推广应用。因此,实践教学的组织安排与实施都要与理论性教学相协调。实践性教学具有多种类型,多种样式。以场所划分,实践性教学可分为课内实践性教学和课外实践性教学。课内实践性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基础。课内案例教学、影视观摩、专题讨论、演讲比赛、论文写作、虚拟实践等等与课外社会实践一样都是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有益形式。
三是充分认识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效调动两个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不是纯知识课,其核心着眼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其根本立足点是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目标定位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科学思维方法、良好职业道德、人文修养、健康心理等品质的培育。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其知识性、理论性和思想性应密切结合。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行为者,因而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容相依的,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动态差异。①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处理好两个主体的关系,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有效调动两个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 ① 刘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认识与教学方法改革”,《求实与创新——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研究论文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地位。从学校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实践教学;要尽快制订适应学生特点的、有利于实践能力培养和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时数和教学的组织制度等方面要落到实处,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真正反映实践教学的规律、原则的基本要求。从学生来说,要加强学生对实践课重要性认识的教育,使之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理论的学习和把握,更重要的是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结合,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一门理论科学,更是一门实践的科学。这就要求教师要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并在教学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要精心准备,合理安排,做好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的衔接和统一。
(二)组织层面:建立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导、管理及运行机制,提供有力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建立完善实践教学领导、管理及运行机制,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实效的基础工程。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之相关的各部门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首先要建立从学校到院系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机制。近年来,许多高校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宣传部、教务处、马列部(社科部)、团委、学工部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小组,这是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的前提,是值得继续推广和改进的
做法。领导小组应定期研究计划、方案、措施等问题,协调各部门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各院系也应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或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①
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良性运行有赖于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高校的教务部门和课程实施院系,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实践教学真正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位、过程规范、管理科学。首先要把实践教学尤其是社会实践的成绩、学分管理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范围,在统一的教学规划中明确其学时学分;其次要制定教学规程和实施办法,对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组织形式、考核评价、学分认定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为组织实施提供可操作的制度依据;另外,要建立相关制度,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有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人员,以协调教学单位、教师和教学职能部门、教辅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相关培训,提高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能力;配备实践教学相关的设备、设施和活动场所,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经费等;定期展出和交流实践教学成果,推动实践教学活动的横向交流和纵向深入;推进小班化教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之间、各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建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系统性、规范性、统一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最后通过健全组织领导和完善相关制度,形成在校党委统一领导 ① 柳礼泉主编,《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页。
下,由校党委和行政主要领导牵头与协调,党、政、团、教各方面力量集体合作,马列部(社科部)与学生所在的各院系相关负责人具体实施的运行机制。
(三)操作层面:增加专项经费投入,加快实践基地的开发和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有效利用资源,规范实施过程,完善监督和评价机制,增强客观实效。
一是增加专项经费的投入。教学主管部门要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资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经费的具体使用可分为: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经费,包括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假期社会实践和社会实践项目资助等经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联系费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队的旅差费、社会考察活动经费等等。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经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研究项目或成果的印刷、出版资助经费和有关研究经费。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奖励经费等。①
二是加快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开展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好校外教学基地,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保证。一要建立“德育基地”,组织假期学生参观学习,并以此作为固定的教育手段坚持下去;二要同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参观考察。
①符惠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条件保障机制探讨”,《江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99页。
三要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能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能有效地组织校内外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对实践教学方法和规律有深刻的理解,并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为此,高校有关部门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应用、创新与经验交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之间实践教学的协同能力,同时通过组织教师参观,假期社会调查,访问和挂职锻炼等形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增长阅历和才干,科学合理地设计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四是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实践教学,丰富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要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来开展实践教学。在校内,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利用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和校、院、系团委等组织,开展辩论赛、讨论会、电影观摩和热点问题调查等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外,可以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加强与博物馆、纪念馆和各种社会中介等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开展参观、访问、学术讲座、志愿服务等活动。这些渠道和方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与此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从不同的侧面都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联系起来,不同的联系方式和交流渠道,可能就是一种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进一步学习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实践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渠道。①此外,当前日益网络化的教育环境和现实,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趋势和方向,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化教育平台,积极开展虚拟实践的探索、研究与实践。②
五是规范实施过程。正确的方式方法及其规范实施,是顺利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任务和取得理想活动效果的重要手段及保证。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式,各学校均有行之有效的做法。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在选择及其实施过程中都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要根据不同选题、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正确适当的方式方法总是与特定的活动内容、参与对象、时间、地点等条件联系在一起的。第二、要充分考虑需要和可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往往受到经费、课时、社会实践资源等条件限制,因此,在选择活动的方式和方法时,就不能只考虑需要,也要考虑可能。目前,许多高校多采取以假期学生返乡社会调查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就是因为这种方式经费投人低、学生参与广泛、时间充裕、可利用的社会实践资源丰富,具有很好的可行性。第三、要注意对方式方法的改进和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理论教育内容 ①高兴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80页。②柳礼泉主编,《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241页。
及学生思想实际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只有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才能有效提高活动的效果。第四、规范实施,严格要求。选择了适当的活动方式,还必须规范实施和严格要求。一是活动开始前,要围绕活动主题、目的要求、计划安排、方式方法等组织学生进行培训,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或有关人员应尽可能地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加强指导和检查,保证活动朝着既定的目标顺利进行。三是实践活动结束后,要组织学生认真总结,对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认真批阅,进行评比交流。①
六是完善监督和评价机制。教学评价理念和方法对教学过程的开展以及教学实效的取得都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要以能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指导思想,以客观反映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为执行标准。如何通过教学评价的改进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基础。教务部门不仅要制定严格的措施和条例指导监督教师实施实践教学大纲和方案,为教师评定学生成绩提供制度依据,而且要在与教师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确立科学客观灵活开放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确保教师积极大胆地实施实践教学,探索实践教学的新形式新方法。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高 ①符惠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条件保障机制探讨”,《江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97页。
度来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要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不仅有量化标准,也要有质的差异,评价体系要包括学生实践教学信息收集与处理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等。
(全文10000字)
第五篇: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1 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的法学专业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传统的法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所造成的后果亦愈加严重,特别是如今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践能力方面欠缺的问题。归根究底,是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论模式培育出来的毕业生与现如今社会迫切需要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不一致。近几十年来,高校的法学教育教师一直将高深知识的掌握程度视为工作目标,往往都重视理论型人才的培育,却忽略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内容上,高校教师往往关注的是科学教育而不是技术教育;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也是只关注理论教育同时忽略实践操作能力,最终使得我国学术型人才偏多,而相应的缺乏实践应用型人才。
法学教育培育出来的毕业生与市场化所需要的人才不对路问题已经愈发明显,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法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准备成为法制建设的主力,在重要岗位上发挥强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大量法学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经过几年社会实践的沉淀,可以看出他们无论是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亦或者是运用法学理论来解决司法实务的迅速判断能力均不强,这便凸显了我国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单一,存在很多缺陷。实际上,法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因此高校近些年开始尝试非常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且开始尝试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独自实践的条件与机会。由此可见,加速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推广对于各大高校来说均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法学专业对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要求极强,毕业生必须能够具备分析法律案例,并迅速找出适用的法律条款等熟练的业务能力。高校开展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大概有三个部分,即课堂过程中的实践教学,课堂之外的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以及实训基地的实战训练。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是教师灵活运用改良过后的教学方法来锻炼学生应用法律的能力。这是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比较适合于对低年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一个传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入课堂模拟法庭、案例讨论等教学方式来带动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升学生对于法律的理解程度与处理法律问题的实践能力,使理论与实践可以相结合。
上述教学可以完成学生从感性方面解法律事务的任务,为了提高学生能够运用法律来分析实际情况的能力,还需要模拟法庭的实践教学。这个教学可以给学生做好角色转换提供一个缓冲的时间,通过这种模拟法庭演习,不但能够锻炼学生学法用法的能力并加以强化,还能够提高其法律职业技能。主要表现形式是让学生以法务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模拟法庭中,可以提升学生沟通的能力以及辩论的技巧,并且可以熟悉法务工作者相关的工作内容,最终升华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如今许多高校都已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工作。
此外便是实训基地的实战教学。首先,法律援助实训基地的实践。学生通过参加此类法律援助的活动,可以将所学知识与法律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自己的工作经验,与前面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得以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其次,专业实习的实践。作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角,专业实习是法学实训基地实战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往往是在律师事务所、残疾人救助所、检察院或者法院等单位实习。专业实习能够满足学生在上学期间作为法律工作者独立自主地办理各类法律事务的需要,在实习工作中不断地积攒工作心得,进而增强法律事务工作能力。最后便是社区矫正的实践。社区矫正工作者主要任务是帮扶服刑人员。毕业生可以对帮扶对象普及各类法律知识,为其解答法律困惑。通过与行刑人员所进行的直接沟通,不但提高了学生讲法用法的能力,还使学生可以了解到犯罪当事人对我国刑法制度的理解层面,特别是可以有效进行预防犯罪机制的建设,可以锻炼法学毕业生制定规则的能力。
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现如今法学毕业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他们不但要能够灵活运用大量的法律知识理论,还需具有丰富的业务技能。而目前各大高校运用的外部实习与内部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法学实践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高校教师并不具备培养学生法学专业实践应用技能的能力。作为教学单位,在无论理论还是实践教学方面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但是因为师资力量以及实践活动场地种种原因的限制,使得学校教学不得不以理论教学为主。此外,对法学专业教师的要求是除了要具备精炼的课堂教学经验之外,还要具备完整的实践教学技能。然而由于教师缺乏组织以及指导的实践教学能力,使得学校无法开展法学实践教育。
其次,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少,校外实习途径局限多。在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目前的实践教学还未成型。校外实习也只是学校在有需要的时候才联系校外的实习单位,弊端是采用的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比如实习单位不确定,可实习场所少,实习的途径也只有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等单位。主要原因是高校未能真正重视实践教学,仍在沿用传统的理论式教学方式,改革力度不够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