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改的反思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语文课改的反思
初中课改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足足八个年头。八年来,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在新的课改形势下,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去面对历史教学----这门历史悠久而又与现实相距甚远的古老学科,应该怎样去看待学生----未来的世纪之才,怎样去对待课堂----师生焕发生命力的所在地,这些,不仅是我们历史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讨的问题。
感谢课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学会了做教育需要要不断的思考;让我明白了教师的幸福之路之一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回想课改前,自己每天只会机械地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日复一日地工作,在那三米讲台上,靠着一张嘴巴,一支粉笔,滔滔不绝,照本宣科,对学生“目中无人”„„却能陶醉其中。是课改,是暂新的教育理念让我如梦方醒: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老师只不过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全新的理念冲击着我,正是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激发了我投身课改的那份激情,六年来,我努力把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尽最大努力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思然后知不足,知不足后思进”,回顾六年课改,重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我扪心自问:
1、教学理念上:自己学透了多少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是否把新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2、教学设计上:每节课教学设计的育人目标是否适合了新课标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否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新理念?
3、教学过程中:是否与学生平等交流和互动?是以学定教还是以教定学?是否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是否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学科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否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否有利于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规律?所借助的教学手段是否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调动教育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5、教学的人文关系上:是否做到了师生平等交流和互动?是否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是否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个性的发展?
6、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是否落实了初中语文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世界观?
扪心自问后,真是惭愧!因为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太多的不足。
1、理论学习远远不足。不说其他,就回一中后的一年来,所读教育理论的书籍少之又少,教育观念的转变仍需要努力。究其原因,工作忙当然只是借口,主要是自己没有很好的制定学习的计划,努力安排读书的时间。
2、教学设计上仍然以传统的教学设计为主,虽然努力体现新课标的目标要求,但在教
用心爱心专心
1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学实践中落实常常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自己还缺乏探索钻研精神。
3、教学过程中能与学生平等交流互动,但仍是以教定学;在一些教学环节上努力让学生参与课堂,如鼓励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开展课本剧表演,举办历史故事会、唐诗宋词朗诵会等,但只能是调动了部分学生参与课堂,特别是一些积极活跃的同学,多数同学仍是课堂的观看者和旁听者,特点是一些不爱发言和表现的同学,基本上没有参与课堂活动。主要原因,我认为大班教学是个很大的局限,一个班六十个同学,如果让每个同学都能在课堂上有一次的发言机会,根本是不太可能的。如何实现大班教学的学生学习参与问题,一直以来都没有找到好的办法。
4、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仍然比较单一,更多时候仍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如何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缺乏更好的方法,缺乏更多样的教学模式。
5、教学的人文关系上:能尊重学生的人格,但在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方面却远远不够。我认为所教班数太多,人数太多是主要原因,今年共带六个班,所教学生近300人,所以到今天为止,有些学生的名字我还叫不出来,真是惭愧啊!记得有一次家长打电话,想了解孩子的历史学习情况,可是我连是哪个学生都不知道,当时真是无地自容!连学生都叫不出名字,谈何关注个性发展!此外对学困生的关注是少之又少。问心有愧啊!
6、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努力落实初中历史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如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等等。不足的主要是“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的培养方面,主要原因是对教材这方面内容的挖掘不足。面对问题,唯一的选择就是努力解决问题,以下是我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
1、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管工作多忙多累,生活多烦琐,一定要制定读书计划,并努力落实。通过读书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不断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时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2、要努力培养探索钻研精神,把新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设计中,大胆尝试,努力探索,力争在每节课的教学模式设计上有所突破,设计出即符合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又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生的好课。
3、要努力克服大班教学的困难,想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要多关注学困生、边缘生,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5、要多钻研教材,注重挖掘教材,拓展课程资源,通过多种教学形式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二篇:语文课改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
在本次课改中,我认真学习学校发的有关课改理论,并认真观看有关长青小学的教学关盘,了解了它们的课堂教学结构,我认真分析我班的具体情况,研读了本册教材,课标要求,明确了五年级下册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程度是什么。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很丰富,包含语言积累和语感,语言感悟、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读书的兴趣、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还有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以及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发现、创新能力,等等。这里面有的部分要靠训练来培养,例如,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范、习惯和常规技能,这其实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内涵的一个部分。语文素养有的部分则要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和动力,创造良好的氛围,引导他们读书,丰富积累,投入到广泛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中去,使他们在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中获得提高,在追求发现、创新的探究活动中得到发展。总之,语文素养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养成。在语文课堂改革中,我虽然不是一个积极地推进者,但我也在不断的研究,说句实在话,我的积极参与是源于我听了一节数学课,在那节课,我看到了学生的表现与原来的课堂截然不同,看到小学课堂教学也能自主合作学习的可能性。于是回到家,我深深的进行了思考,面对语文课堂又能怎么做的更好,我陷入了思考。在我听了于海东主任做了课改示范课,又听几个老师的课,我结合我班的实际,制定了自己的教学模式。第一堂课,我按照自己的模式上课,结果教学任务完成一半,回到办公室,认真思考,发现学生在展示交流环节用时过多,用时过多的原因是学生预习不充分,那么,如何能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读通顺,特别是4号同学,这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话题,我不能把所有的同学读文情况拿到课堂检查,但我还得掌握学生预习情况,怎么办?后来,我充分发挥了小组长的作用,我让组长先读一遍,4好同学听,然后再让1号和2号听4好和3号读,如读不好的句子让2号和1号帮助他们读对读顺,并制定了奖励制度,如每组4好读文能读通读准就奖励小彩贴一张。就这样,在课堂展示读文一环节非常顺利,只有个别学生个别音读不准。
可是,在筛选问题时,学生的问题提的五花八门,抓不住重点,把我有时也弄得找不到头,原因在哪?在几次教研活动后,经教研员的指导,我引导学生提问题从几个方面入手,如课题,课后题,重点句子,重点词语,写作方法,这样学生提问有了方向,可是归纳问题又成了难点,站在前面,不知先解决哪个问题,我此时真感觉力不从心。回到家我把课文读了好几遍,又把教学参考看了好几遍,明确本课的重难点,找出统领全文的一个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中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在读文中让学生了解写作方法。我按照这样思路设计一节课,课是上完了。但学生在课堂中的展示又出现了问题,学生语言匮乏,对于文章的理解更是不太到位,是我的引导不到位,还是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基础差,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我上网查阅资料,阅读教学书籍,最后得出结论,要想提高语文能力,就得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加大学生写作量。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但为了学生的信任,家长的期望,我决定走下去,并且是两步走,一是继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一是扩大学生课外阅读,并在阅读中写体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坚持课堂改革教学,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知识储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篇:语文课改论文
语文课改论文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入校园,带给我们一个明媚春天。但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也发现了存在于老师中的一些困惑和问题。要确保课改的顺利推进,我们必须做好以
下几种观念的转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要求广大教师要努力成为复合型的教育工作者,即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育过程的研究者。在新形式下,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的学习群体中的“首席”;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递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因此,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
二、教学观的转变
我们都记得曾有这么一个实验:在一张纸上画了个这样的图案“ ○ ”。当去测试学龄前儿童时,20个孩子竟能说出100多种答案,当去测试高三的学生时,答案却只有两种;还有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的一处小学曾出过一篇作文《郊游》,它给出了作文的开头:四个小朋友出去效游,在树林里发现了一个蛋………让学生续写这篇作文。一个小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写的:四个小朋友争论不休,有的说是乌龟蛋,有的说是鳄鱼蛋,还有的说是蛇蛋……到底是什么蛋?有个小朋友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说:我们把蛋拿回去孵化,不就知道是什么蛋了吗?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好,于是就把蛋拿回来,像孵化小鸡那样精心呵护。然后又细写了孵化过程。终于有一天,蛋裂开了一条小缝,里面有个东西也一动一动的,大家争先恐后地去看,结果你猜猜,孵出了什么?孵出了一个——里根总统。当我们为美国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而惊讶的同时,也为中国学生的状况而担忧。的确,在我国以往乃至现在的课堂上,总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已的真实理解发表意见的机会,学生被动学习多,主动学习少。如今新课改正全面展开,这就要求我们作为课改先驱的教师,要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已进行探索、自已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已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我省的刘品一老师也曾说过,今后要评价一节课,首先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次要关注过程和方法,最后才关注知识技能。
第四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五步教学法初探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五步教学法初探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在于通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即引导学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并通过练习、作业把所学知识牢牢地保持穴记忆望,从而自如地运用和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探索到了一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五步教学法“方法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缺陷,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把读讲议练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学习知识。下面仅以”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一框为例,谈谈实施五步教学法的一些体会。
1.五步教学法的基本做法:
第一步复习旧知识引人新课并根据本节教学内存出示设计好的阅读思考题,我提出的复习问题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学生回答即自然导人新课,随后出示了三个题目:“怎样理解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什么是规律,怎样正确理解规律?”“规律和规则、守则是否相同?”
第二步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教材,一边思考找出问题答案,此时教师可做必要的指导、点拨;
第三步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要注意学生回答的情况,找出学生自学中没有掌握的知识和学生不能解决的难题;第四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对学生感到个理解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在该节课中我对怎样正确理解规律这个难点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讲了规律;第五步练习
2.五步教学法的优点:
一是有利于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的知识容量。经过学生的读答后,教师就叮知道学生没有清楚和不懂的知识是什么,然后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不懂和不清楚的知识,并提纲挈领地板书,理清知识脉络,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从而增大了教学的知识容量、节省厂教学时间,加快了教学进度;
二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兴趣。它把课堂时间的人部分留给学生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在学习中所处的地位,因而能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对待学习;
三是有利于教学的信息反溃学生的回答将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反馈给教就能及时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达到解惑的目的;
四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它用不同形式让学生接触所学知识,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可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是有利于因材施教,它可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能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实施五步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吃透大纲和教材,认真备课,只有吃透了大纲和教材,才能熟练地驾驭教材,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其次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防止随意性,读讲练任何一步都不能一贯到底,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做到各有侧重。如通俗易懂的内容,应主要让学生读,教师补充一些新材料、新事实,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重点难点集中的内容,应以讲为主,帮助学生把握重点,解决难点;复习课则应以练为主,讲练结合,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第三,讲要少而精,做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干净利落。板书要简明扼要,形成知识体系,练习要精选,要抓住重点、热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第五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平民化”的作文教学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平民化”的作文教学
作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为人们所充分认识,无论从考试角度还是从“人”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作文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但对作文的重视似乎并不等于对“作文教学”的重视;虽然大小报刊上作文指导类文章数不胜数,但在众多中学的实际操作中,也许老师们公认的一点是,作文是不可教的,连作文课都是懒得上的;班里有“才子”“才女”的,老师也不会认为自己是“创造者”,最多也只是“发现者”“赏识者”;而我们的学生在作文竞赛中获奖,虽有老师获得指导奖,但也往往只是“荣誉称号”而已。既如此,是不是作文教学就不必进行了呢?当然不是,只不过,我们需要判别一个问题:我们的作文教学,是“精英化”教学,还是“平民化”教学;如果是前者,也许我们的作文教学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努力研究如何指导作文底子好的学生去广泛地阅读,怎样给他们调配“营养餐”,然后是定量作文、定期交流。如果是后者,我们关注的是广大作文底子不实(或者较差)、阅读量很少、对作文有厌恶感恐惧感(并不完全像有些报刊上说的那样是因为老师要求写的作文不能让他们自由地抒情)的学生。很显然,不管是从考试的角度,还是从“人”的长远发展的角度,我们都要选择后者,尽管有太多的作文创新教法,实现的都是前者。作文的平民教学实施的一些方式如下:
1、保持一定的作文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悉总是必要的,没有足量的作文,必然会缺乏“手感”,而手不应心在所难免,所以安排作文一般情况下应保持两星期一篇,而且在收作文时特别关注那些平时不愿写的学生,不能让他们游离于作文之外,而要让他们在多写中去除对作文的厌恶恐惧感。
2、多种作文形式结合。这里的作文形式指自由选题、命题、话题等等,主要是从对学生的写作有无限制的角度来考虑。据一些高考命题、测评专家的意见,话题作文还是会持续一段时间,于是不可避免地高中作文教学也主要侧重于话题作文的训练,那么这会不会带来“话题疲劳”呢?尽管我们没有对此作过调查,但在作文训练的安排上,是有意识地采用多种形式交叉进行的方式,比如前次写的是话题作文,上次写的是自由作文,这一次就安排写命题作文。在话题作文的选择上,注重切合学生实际,在初阶段尽量不选话题对大半学生来说含蓄朦胧(如一些诗歌)或高深莫测(如哲理语录)或广大无边(如“人文素养”类题)的作文题,要让学生一看就明白,一看就好歹有几句可以说。命题作文则要努力贴近学生生活,既非迎合(比如写“我喜爱的一个明星”)也非“摸高”(比如写祖国世界之类的大题材),要可触摸,又要有一点精神心力的付出。比如有一次我就出了个题目叫《来吧,2005》。学生实际上未必对2005年有什么想象,但一写在黑板上,想象也许生了,亲和力也就生了;而且这个题目里“来吧”一词,呈现为神态,是拥抱的姿势,呈现为内心,是对新年的欢迎。我们从而联系到高三学生剩下的三个月,这题目的意义就在其中了:2005年对我们来说是深具意义的,我们将在六
用心爱心专心 1
月跨过一个横栏,我们将在这个夏天迎来生命的一个大转折;面对2005,我们有紧张有苦味,但更有胜利的希望和拥抱的热情。自由作文是最自由的一种文体,写自己想写的即可,只求真实。对于“真实”这一点,有强调的必要。一方面,我们强调,平时阅读文章汲取营养,是要领会文章的精神,而不是把一篇好文章摄取进脑子里,在适当的时候再把它“吐”出来,那岂不是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且不说高考明言“不得抄袭”,对自己来说,也是对自身力量的蔑视,是造假。另一方面,我们要破除学生简单的真实观。学生往往认为,“真实”就是写出自己的内心想法(恐怕很多老师也就是这么认为的),以为写出高三的苦,写出生活的枯燥等等就是真实。这当然不是不可以写,但这必定是浅层次的“真实”,比如它就没有体现出一个人的“责任感”来。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强调,真实也是分浅表和深层的,浅表的真实,只表达出了“感受”中的真实,并没有经过思想的过滤;而深层的真实则是经过思想的过滤的(思想是否具有相当深度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是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力量的。我们在写作文时,必须强化“深层的真实”,比如在高三的苦、生活的枯燥中寻找学习、生活的意义;而只要认真去挖掘了,深层的真实是会呈现的。不过我们在设题时,也不能过于强化社会伦理道德感,因为这会导致“掺水”作文的大量涌现。社会伦理道德并非不重要,但它的重要不应该是体现在考场作文这样的敏感时间,而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它已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缺乏症”,那么在考试中体现还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还是要在“让我们对自己负责”此类角度找题,让学生努力去发掘自身在社会的意义,对自己对他人的意义等等,这样或会更真实些。另外,我们还要破除“阴暗=真实”、“光明=虚假”这样的等式。学生会制造“光明”,也会制造“阴暗”。而且现在的学生标榜个性,已不大愿意“光明”了,一门心思地“阴暗”,在阴暗中求“深刻”,于是学生作文总是一片沧桑。这后者是我们在“作文打假”行动中特别要留心的。
3、加强基础性指导。为什么说是基础性指导?只因更多地追求能让那些作文方面的“贫下中农”拥有一篇完整成形的文章,也即,我们要做的工作其实不是“锦上添花”(当然偶尔也需要),而是“雪中送炭”,因为我们必须考虑到,我们面对的学生,有不少是连写情书(这应该是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才情”的了)也是病句、错别字满天飞的。于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三字”原则,即:字迹干净,字形正确,字数写足。在这个原则之后,才是句、段的问题。要做到“基础性指导”,作文前的要求仅仅是一半,而且分量很轻,重心落在作文后的批改上。从指导的“三字”原则就可以想见批改的难度,所以我们采用的方式是分组改,一个班一般分为三四个大组,一次作文就主要完成对一个组的作文批改,三四篇一轮;而对一组的作文的批改则要求详细,有实在的点评。批改后,在全班作情况反馈,反馈时也读一读文章,但不是某位同学的“独舞”,而是许多同学的妙语集粹,是文字的群舞,也即,不是要求发现一篇好作文,而是只要发现一个好词,一句妙语,一段妙文即足矣。
4、阅读是必要的。阅读其实应该放在前面,之所以放在后面,只因在高中语文教学上,“读”在事实上是最受欺压的。因为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是不仅仅在语文学习上的“贫困”生,我们不能奢求他们为了作文去读多少名著。我们是努力让他们去关注触手可及的阅读材料,比如语文书,哪一篇不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再如读本,我们何曾好好赏读哪怕是浏览一下?撇去此二者,我们平常做练习遇到的阅读语段,也多为“名段”“美段”,值得好好读的。这是最现实的阅读设想。我们强调,“平民化”的作文教学关注大多数学生,因为我们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当我在杂志上看到老师们津津乐道于一堂作文课的成功,读到老师们推荐的一篇篇美妙的文章,想到的是更多的学生是在“沉默”着。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去发出尽管也许不美妙但完整、真切的声音,这就需要我们从基础的地方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