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写在教学研讨课前的话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检查了教学进度,算了下时间,不由得感叹:时间很紧,上完新课后用来进行期考复习的时间只有一周的六个课时,比期初制定的教学进度计划少了两周的复习时间,期考复习工作做得不扎实,期考质量就不会好。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初二数学备课组的三个老师进行了多次集体备课,分析教与学的情况,试图探索一条既能使老师按正常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
务,又能使学生有效学习的路子。
过去,我在071班上数学课时,参考课程标准的要求,每一节课都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在课堂上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教的数学内容,课堂上有知识讲解分析,巩固的练习,课后布置作业,认真批改,进行一些个别辅导。这是我们教学常态模式,看起来很正常,学生的课堂纪律良好,课后的作业也能完成。但仔细观察了解,会发现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是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而一部分参与者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不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数学所采用的方法是背诵加练习,很多认真而勤奋的学生是“勤劳而不致富”,不认真的学生就是在听天书了。教师上课处于两难境地,顾了课标的目标和进度,就顾不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常常为了迁就学生的状况而放慢进度,所以就达不到计划要求。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好,在本学期的段考中虽然试卷中有23分的难题,但最高分只有74分,70分以上的只有3人,及格的只有10人,优秀率为0,及格率为18.87% ,低分率达45.28% 这就说明了教学效率低下,要改革常
态的教学方式才有出路。
二、改进的策略:
教师在上课时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教师不能恰当组织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一旦参与课堂交流的学生发言或者到黑板练习作业出现“意外”,教师将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即使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只是少部分自然适应教学的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广大的没有机会参与课堂公开交流与沟通的学生的学习困难也就只能被排挤到课堂之外。所以要组织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合理经营课堂学习时间。
为此,我们备课组经过探讨,决定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要求学生先预习,后上课。学生预习要学会阅读教材,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把学习搞好不能是“把希望寄托在上课能听懂上,”而是“课前能把基础知识基本掌握;”指导学生学会看课本中和概念和例题,试着完成课本中的练习中的习题,这样到上课时学习就有目标和方向了,减少了盲目性。当然,为了给学
生在课余时间有主动性,老师不再布置统一的课后作业了,但老师要及时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分成适当的学习小组,以有利于合作交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课堂上以前后三桌六人为一组,这六人的数学水平是不同的几个层次,可以互相帮助,会的帮助遇到困难的,这是同组异质的学习小组,通过这样的九个小组改变了过去一个老师面对50多个学生的局面,班上有了十多个小老师在教
学,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课后的小组是同一个层次十多人组成的小组,以利于培优补差。
3.改进课堂教学的环节,使学生像考试那样紧张地学习。首先,将上课开始阶段的情景问题导入新课为主,改进为对前一节课的复习巩固与问题纠正和导入新课相结合,尽量对前一节课学生学习后存在的知识漏洞和问题做出修正。其次,在讲解基本概念和例题的环节,由老师详细讲解引导为主,改进为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与老师对全班性的引导讲解相结合。最后,在每节新课的后十分钟,进行一次分层检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检测题,批改后给予相同的评价,这个环节是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紧张学习的关键所在,要科学地编好测试题,当天批改,及时反馈,使所学内容在当堂达标,或课
后达标。
以上是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控制中进行教学内容调控和教学方式方法调控的肤浅认识,通过从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开始的教学情况观察,具有一定的效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提高,各个层
次的学生在作业和练习上的质量都有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请老师们指出。
第二篇: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范文模版)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确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达到有效的教学效能,是每一位新课程实施者都必须研究的课题。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即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更深层次的学科能力。
加强有效备课,增强教师的互动关系,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一直是任课教师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一、积极主动探究有效教学
宏观上认真学习《地理课程标准》用“课程的基本理念”引领地理教学,根据课程目标选择训练与测试题;微观上在吃透课标的前题下备好学生,设计好学案,探讨每堂课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环节选择以及课堂目标的确定、学法指导的策略、师生互动的设计、探究活动、小组合作方式。
二、探究改革,组织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
课堂是提高教学的主阵地,地理课堂必须全面考察地理教学过程。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必须充分关注学生亲历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听课接纳的过程,同时也是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体验过程。
(一)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增长学生的智力,诊断学生遇到的学习障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等。因此,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有效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分配答问对象。教师的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对于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提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问题。例1:中国的海陆位置?例2:中国位于哪个大陆的东部,濒临哪个大洋?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一致,然而问题的对象却不同。所以,合理的分配答问对象应该做到支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尝试回答的学生;重视成绩优异的学生所做出的贡献。
2、善于提探询性问题。探询性问题是指那些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创新思维的问题。教研员提出一个成功的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既是实施者又是主持人,要有应变的能力,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追问、再问,提出探询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求异思维。
3、注重提问的语言表达。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提问的语言应力求做到准确、简洁、避免冗长、模棱两可的提问。例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例2:你喜欢的话题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均具有开放性,然而例1中的提问,期望得到学生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的全面总结,早已超过了学生实际水平,那么不妨用例2的问题,使学生可以就某一方面作答。
(二)提高思维的有效性 我们把地理学习中的思维称为地理思维。正确的地理思维必须符合思维的一般规律。即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
1、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思维。
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的特殊学习方法。运用地图学习的方法有:(1)直接利用地图观察――显性信息(2)综合利用地图说理――逻辑推理隐性信息。例如:观察中国政区图,可以直接看到的是中国的临海、临国、经纬线,这些都是显性信息。通过纬线可以推测出中国大部分处于温带,这就是隐性信息。
2、课堂讨论调动学生思维。当教学内容需要突出重点难点时,当教学内容需要联系实际时;当书本上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发生偏差时;当遇到学生最容易发生分歧的涵义时,讨论便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最好办法。讨论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路,便于集思广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思维拓宽了,一些创新思维自然会如泉涌般而出。
综上,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才能使学生能灵活地、具有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种种地理问题,才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地理课堂才能真正的有效。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西集中学
周晓倩
第三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制定准确、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目标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前提,有了教学目标,也就有了教育的依据。我们就可以按计划推进信息技术教学的进程。学生也就可以在这样的基本框架内去学习和体验。这些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构成了整个成长历程的总和。然而我们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很多时候却没有发挥教学目标的作用。教师很随意,想怎样上就怎样上;学生也很随意,玩得开心就很满意。经常会有的教师把信息技术课上成一节或是枯燥无味的文化课,或是乱成一气的游戏课。我们说,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要的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基本条件、认知结构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一)、教师角色定位
在有效性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明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就必须为自己正确定位,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1、角色转换
我们以前的课堂只需要“传授”,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照本宣科”,一句一句的教,不照顾个别特殊的学生,对学生“一刀切”、“齐步走”。然而这样的课堂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由“传授者”向“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2、方式转换
传统的教学几乎是“口耳相传”,教师往往只是知识的传授者,由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而学生则是完全地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课堂也出现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质的转变。由教师一人“传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这样就把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加强调控
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在课堂中明确自己的任务导向,把课堂教学组织好,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师应该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尽最大限度地应用于实际内容的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的速度、难度及学生的情绪进行调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教学行为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到老师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教师的教学行为切实地关系到每位学生。如何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得到发展。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运用各种教学行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5、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信息技术应用自如的技能,而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策略。
(二)、学生角色定位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3、学习策略
(1)、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2)、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倡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学习方法。
第四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张江平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目前,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某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像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但又一个新的问题又凸现出来——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问题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
1问题。
2、问题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3、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4、问题要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5、问题要有趣味性—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富有情境的课堂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与人格,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不断建构一方美丽的精神乐土;富有情境的课堂,能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在学生的心
田上绽开绚丽的花朵;富有情境的课堂,能让生命的精彩在课堂上涌动。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2、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3、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4、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5、宽容与欣赏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利用评价来有效地组织探究学习。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
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①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②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首先,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其次,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具体做到:(1)准确不能模糊。教学中准确语言能给学生以提醒和纠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2)生动还要丰富。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如沐春雨,促进思维发展。(3)严谨不失幽默。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打破课堂内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
情趣的美好境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4)中听更要中用。《课程标准》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光对学生说:“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之类的评价语,更要从思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5)独特不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学生,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探索。
第五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经历了三年的课改之后,反思我们的做法和效果,越加感到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应该有个科学的、理性的、切实的理解。
一、怎样理解“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和“算法最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搞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因此,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在新课程中提出了“算法多样化”。
二、怎样摆正“情境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有效性”的位置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为“情境设置”花了很多工夫,的确使课堂活跃了许多、精彩了许多。但是某些课堂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却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丢失了课堂教学高效率性。
三、怎样看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编写中很注重学习方式的培养,注意在学生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
四、怎样继承和发展中国数学教学的优秀传统
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已是一种世界趋势,世界各国的教育专家们都在研究教育。但是课程改革是教育的不断创新,不是忽左忽右的运动。因此,我们要以平常心态冷静地看待课改,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要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教学传统。比如“学生预习”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预习之前可以给出问题提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或者提出问题:预习之后,你们知道了什么?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其实,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