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模版)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的教育,特别不能有效地利用历史科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不能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种舍本求末的教学现状实在是令人痛心。下面我将结合我十几年初中历史教学的经验,就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我的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我国是人类祖先最早发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伦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国有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有世界闻名的四大发明;有伟大的万里长城;也有碧波千里的南北大运河;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文明带着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一个高峰接着一个高峰,直到今天仍是奋斗不息,前进不止!通过向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结合我国已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它将为经济的繁荣,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从而使学生坚信祖国“四化”一定能够实现,并立志为实现祖国“四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增强学生的历史历史使命感。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气质。“祖国再穷,我也
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又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
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
但是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家长“小太阳”教育的影响,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自私性、心胸狭窄性,缺乏集体责任感等弱点。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和青年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对此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从而鼓励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崇高的气节。
三、进行忠于祖国,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的爱国教育
祖国的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国各族人民从古到今都为这一主流和不受外来侵略,进行着长期的英勇卓绝的斗争。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统一的约占三分之二的时间。而且愈到后期统一的时间越长,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对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为了民族的彻底解放,自“五四”以来反帝、反封建运动到八年抗日战争付出巨大的牺牲,建立了新中国,解放后党又领导中国人民平定了**叛国集团,赢得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又一重大胜利,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和主权。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党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以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高瞻远瞩地提出对台湾、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目前香港、澳门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我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只要有针对性地选取素材,突出重点,是能够通过历史长河五彩缤纷的生动事例给学生以启迪,在他们的心田中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并引导他们为保卫祖国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
奋斗。
四、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竞争和忧患意识教育
古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加上独生子女受家长“小太阳”教育影响,一些学生形成了经不起风雨,不善于与人合作的性格,缺乏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观察:大凡每一个朝代开国君主都能励精图治,使其统治下的封建王朝出现兴盛局面。其原因在于他们知道江山来之不易,只有励精图治,才能使其统治长治久安。而每一个朝代后期,统治者大都贪图享乐,政治腐败,最终灭亡。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后,再引导他们思考: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不具备新形势下的综合素质,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肯定受到淘汰。那么怎样才能避免遭到淘汰呢?学生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可见,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利用历史学科的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把它作为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通过各种途径把它渗透个过程当中。2 其次,要切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发展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表现为自我意识高涨,独立意识增强,而且具有反抗意识。因此,我们必须用和风细雨般的渗透,才能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对千古传诵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气概的历史名言,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教师如果有感情地朗读,能燃起学生的热情,激起他们的联想;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教师如能富有魅力的讲述历史故事,也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要多运用直观教具,在讲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时,如果将彩陶、瓷器、地动仪、长城等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讲帝国主义侵略的暴行时,如果拿出实证,如将南京大屠杀、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要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如在复习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上使用表格列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让学生就课堂上将这些条约的签订使得当时的清政府丧失了国格,丧失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领事权、驻军权等等进行对比,使学生从中
认识到“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历史,从而达到复习以及将爱国主义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目的。
第三,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我们现在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教育学生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了救国兴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从林则徐、魏源向洋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农民自发的义和团运动,一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落后挨打的状况,而只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坚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才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如果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爱国主义教育集中表现在“拯救中华”上,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爱国主义则集中表现在“振兴中华”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史实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令世人瞩目、令国人欢欣的巨大成就,使学生懂得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应当沿着怎样的道路前进,使学生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自觉地树立起立志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
第二篇: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钟育芬)
面对着21世纪以来各种世俗文化的冲击,当前中学生自我观念的强化,外来文化带来的意识形态上的模糊混乱,造成无纪律、无道德,集体观念淡薄、法制意识弱化的现象。而作为担负教育祖国未来希望的教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内心深处提高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是十分有必要而又刻不容缓的。
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而初中社会学科的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在这个物质需求被充分扩大化的时代里,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更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自然地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我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就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谈谈几点意见。
一、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
在近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历史学科对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比较真实,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八年级抗日战争的复习为例,在讲述长达八年的抗日历史中,从杨靖宇讲到张学良,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到南京大屠杀,从抗日义勇军
到西安事变,从台儿庄战役到“密苏里”号,在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之时,在这保卫华夏、保卫炎黄子孙之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次次壮烈的历史事实,让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在国与家的选择中,进一步对爱国主义进行了升华,真正领略到什么叫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打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在初中的历史学科教学中,涉及地理气候、世界史、中国古现代史、科学技术、市场经济、资源环境等内容,教学素材可谓丰富多样,而正是这些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所谓“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立志报国”,知国、爱国、报国三者是统一的。只有知国才能激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在初中教学素材中,学生能学习到关于中国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介绍,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体现,有英勇顽强的斗争历史,也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这都能在根本上使学生热血沸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骨子里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的效果。
三、利用时代信息和热切关注的时事是对爱国主义最直接又有效的方法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我们传承着的伟大中华民族
精神中,不管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长征精神还是井冈山精神,不管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两弹一星”精神还是抗洪精神,从古至今,无不都是体现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如果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爱国主义教育集中表现在“拯救中华”上,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爱国主义则集中表现在“振兴中华”、“爱我中华”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史实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令世人瞩目、令国人欢欣的巨大成就,使学生懂得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应当沿着怎样的道路前进,使学生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们高昂的民族凝聚力,自觉地树立起立志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其次,对于一些热切关注着的时事政治,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加以利用,比如“9.7”钓鱼岛事件,对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历史缘由加以说明,再加以对中国近现代史上遭受的屈辱历史教育,以德引导,旁敲侧击,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情感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当然,分析钓鱼岛事件,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并不是说要下一代记住历史,报仇国耻,而应该以此为动力,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由此不但有效地落实了教材和时政知识,更诱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多形式的教学手段是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大保障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当前的教学不再是教师长篇大论的“灌输式”教学了,取而代之的是还原课堂本身、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堂课学习的主角的创新性教学,由此也引发了教学手段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有多媒体电子教学,比如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屈辱岁月,可以通过《甲午风云》、《南京大屠杀》等影视资料,给学生一个更加饱满的、贴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最直观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又如“9·7”钓鱼岛事件发生后,在课堂上播放由中国感恩教育专家、著名演讲家一横老师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夕公开发表的爱国演讲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多分钟时间,但使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而此时再加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则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得到升华,这才是一堂新形势下历史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最大实现。当然,除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外,还可以在《屈辱的岁月》一课完成后开展全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可以通过朗诵《七子之歌》、演唱《爱我中华》等方式加以学习,使学生不但增强学习的乐趣,而且深切体会到爱国的重要性。更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写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小论文,通过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历史,珍惜时光,热爱美好生活,让爱国主义永驻心田。
五、结合乡土和实践的教学是对爱国主义教育最后的完善“爱国始自爱家乡”。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
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材料,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家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学生对本乡本土的历史人物、事迹、文物遗址多少有些了解。讲授历史时联系他们从小耳闻目睹的乡土历史,将使学生倍感亲切,产生自豪感和光荣感,从而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乡土教材蕴含丰富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思想教育的内容。为此,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和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项伟大而又严峻的工程。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每一位历史学科教师的责任。
第三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下峪口中学
晋 军 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初中的学生大多处在13 到16 岁,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初中历史教材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思想阵地。历史学科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轨迹在人们意识形态和知识系统中的反映,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是积极而鲜明的,如何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几年来,我在努力探索,寻找积极有效的方法,使爱国主义思想与历史教学相融合。这里我谈我的看法: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地责任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在广大青少年,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少年爱国情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学校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而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对中学生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忧患意识,培养为国奉献的精神,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关心的问题。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广大学生进行内容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引导他们怀爱国之心、树报国之志,是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义不容辞地责任。
二、激发爱国情怀是时代的呼唤
爱国主义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伟大力量。“不读史慢无以爱其国”,在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今天,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永恒的重要内容。历史知识充满爱国主义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源泉。它较之其它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历史课的内容生动具 体、故事性强、极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思想教育,这就是历史课的一大特点,即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一致性。
三、以情优教,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爱憎情感对学生往往也起着直接的感染和教育作用,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教师与学生交流方式恰当了,学生上课时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学习的效率自然就高。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要立足于和谐课堂构建,一个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使学生在平等、愉快、民主、积极的气氛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得到主动发展。和谐历史与社会课堂追求的是一种真实自然,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课堂教学在高兴、愉快的情绪中进行,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比一般情绪下的学习效果要高得多。
四、利用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初中的学生主要是学习中国的历史,尤其是学习中国的近现代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中国近代史记载着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苦难历程;中国现代史记载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斗争业绩和自强不息的探索历程。这两段历史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他们的爱国精神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更重要的是激励青少年学生不断努力学习。因此,这两段历史教材是对学生思想教育最好的历史素材,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段历史,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爱国主义教学中,中国现代史更要充分利用,因为这段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艰苦创业和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的历史。这段历史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振奋民族精神。中国现代史这段历史素材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滋润和升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面对国家困难局面,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共渡难关。
五、突出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突出教师教学方法改进的同时,教师还应树立科学的学生发展观。科学的学生发展观是以学生为本,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中,坚持学生 的主体地位就是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在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世界,处处体现新时代的特点,要让爱国主义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祖国不是空洞和抽象的,其可以简化为“骨肉、乡土、民族和祖国”几个层次。
六、热爱养育自己的家乡是热爱祖国的出发点。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爱家、爱亲人、爱家乡的人民及家乡的一草一木开始。很难想象一个对家乡没有感情的人会对祖国有深厚的情感,热爱祖国与热爱家乡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家乡的历史人物,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熟悉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此话很有道理。人们对自己家乡的山水草木,人文景观,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等一般都有深厚的感情。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历史和人物都会有一种非凡的亲切感。教学中,每讲到一个有关家乡的人物和事件,只要能联系到当地的人和事,我都尽量去联系。
历史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师要深入挖掘历史中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和风细雨般的渗透,就一定能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
总之,在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管怎样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新世纪的社会主义人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尽自己所能,通过生动活泼的历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腾飞的梦想而奋斗。
第四篇: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历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历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通过对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的分析,探讨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弄清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希望能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地位和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61-01
历史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中学历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并且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奋发学习以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运用比较法
一是中外对比,即将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发明创造,放在整个世界历史范围内进行比较,进一步阐明其地位和贡献。例如,在中国古代史的讲述中,教师在讲到“造纸术”的发明时,除了介绍造纸术发明的经过及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外,还要拿出中国和外国最早出现的造纸厂造纸的时间进行对比。在中国,蔡伦于公元105年便造出了当时世界上“精美”的纸张,而在欧洲,直到公元1150年才在西班牙的沙提法出现了第一个造纸厂,比中国晚1045年。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明确我国造纸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二是正反历史人物的对比,即将不同阶级或阶层和社会势力的代表人物在爱国与卖国、革命与反动、进步与落后等重大问题上的思想言行进行比较,烘托出爱国者的高风亮节和卖国者及奸臣贼子的丑恶脸嘴。例如:在讲到“岳飞抗金”一目时,教师除了叙述岳飞精忠报国、英勇抗金的英雄业绩外,还必须揭露出赵构、秦桧投降卖国的丑恶灵魂和残害忠良的可耻罪行,以突出岳飞爱国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从而学习爱国者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爱憎分明的感情,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二、对史实的始末进行生动形象的介绍
具体而生动形象的介绍史实的始末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教学方法,而播放历史影片又是最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之一,同时,观看历史影片也是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在多媒体教学中适当播放电影片段。例如,讲中国近代史中《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师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讲到“黄海战役”时,教师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的片断,让邓世昌等爱国官兵为国家为民族英勇捐躯的壮烈场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们了解到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而英勇斗争的崇高精神,以此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又如,在讲到一二九运动时,教师除了详尽的叙述运动的经过外,还必须得对爱国学生顶着大刀木棒和迎着皮鞭,振臂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等这些细节进行生动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到革命前辈们为反对外来侵略和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浴血奋斗的精神,进而学习他们的英雄行为和高尚品质,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图强。
三、充分利用乡土史料进行乡土史教学
乡土历史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史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和认识上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
乡土史教学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知道,国与家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一个人在认识上是先熟悉家人及至家乡,再逐步扩大到了解国家,因此,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祖国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的。在我们祖国的各个地区,都有着我们的祖先洒下的血汗和创建的劳动成果以及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乡土史料在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先辈在历史上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了解到家乡人民在历史上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的业绩,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历史课外活动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之一,是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推出的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的开展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在主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课外活动形式多样,有参观访问、专题报告会、历史知识竞赛、办小报或墙报、文艺活动等。例如,在学到遵义会议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遗址等。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老红军、老干部等,使学生直接接触到真人和实物,直接获得感性认识,这就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如,在讲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办一次办小报或墙报的历史活动。其中重点开设“中国历史上的世界之最”、“著名历史人物评析”等栏目,集全体学生的智慧,把历史小报或墙报办成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园地。
历史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历史教学,寓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中,采取适当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有系统、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五篇: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范文模版)
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卫素霞
[摘要]面对新世纪以来各种低俗文化的冲击,当前部分中学生存在无纪律、无道德,集体观念淡薄、法制意识弱化的现象。而作为担负教育祖国未来希望的教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内心深处提高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是十分有必要而又刻不容缓的,而历史教学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从挖掘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三个方面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究。
[关键词]历史教学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在这个物质需求被充分扩大化的时代里,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更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自然地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历史的教学过程之中,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挖掘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
我们中华民族向来以刻苦耐劳、富有智慧,有着无限的创造力著称于世界。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充分体现。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典籍是我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历史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爱国情感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他体现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祖国前进的巨大动力。历史教学,老师要培养引导学生分辨是非,积极向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倘若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毫无感情,对祖国的历史一无所知,还怎能谈得上热爱祖国,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树立起努力学习,爱我中华,兴我中华,建我中华的社会责任感,把热爱祖国的认识和思想感情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把爱国之情升华为一种思想信念,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知国才能激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在初中教学素材中,学生还能学习到关于中国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介绍,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体现,有英勇顽强的斗争历史,也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这都能在根本上使学生热血沸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骨子里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有比其他课程更为明显的特点,他比较真实,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八年级抗日战争的复习为例,在讲述长达八年的抗日历史中,从杨靖宇讲到张学良,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到南京大屠杀,从抗日义勇军到西安事变,从台儿庄战役到“密苏里”号,在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之时,在这保卫华夏、保卫炎黄子孙之时,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次次壮烈的历史事实,让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在国与家的选择中,进一步对爱国主义进行了升华,真正领略到什么叫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学生真正明白,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一国的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愈深,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二、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实践证明,历史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初中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毫不例外地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发挥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善于吸收外国科学技术文化等等之间的关系。防止不切实际的夸大成就,还应避免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片面性、绝对化。对历史功臣要歌颂、赞扬,对历史罪人也要无情地揭露。从侵略与反侵略,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是与非,功与过的史实中培养学生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和爱憎分明的感情。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就会发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绵延数千年始终未断,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几千年间,尽管饱受磨难,却能从千疮百孔的状态下重现其繁荣昌盛,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看看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投笔从戎的班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九死一生通西域的张骞;“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苟利国家生死己,岂因祸福避驱之”的林则徐;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等等,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生存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不惜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股浩然正气,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学生能从这些优秀人物的言行事迹中受到陶冶、启迪,增强民族自尊心,并进一步升华为一种时代的责任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对学生同样产生积极的作用。“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国人民,特别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应该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有在红旗下长大的人们都听过这句话,唱过这首歌,然而,不是所有人都真正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近百年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它是千万志士仁人经历了无数次曲折磨难用鲜血和生命探索得来的真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将永垂史册。共和国将永远记住李大钊、杨靖宇、刘胡兰、董存瑞等无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
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作为年青的一代,要继承发扬先辈们优秀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特别要突出搞好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教育,理想、纪律教育,历史责任感的教育。此外还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班级的思想动向而有所选择和侧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课堂为教育变革带来了新的希望。它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奠定了课堂情感基调,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借助媒体达到快速直观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中笔者倡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上网搜集相关史料信息,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获取知识,利用网络媒体教师自主设计专题学习网页。如“我阅读—我欣赏—我探究—我思考”在网页上展示学习目标。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找出相关的史料,让学生欣赏拓展视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带领学生由知识性学习到拓展性学习再到探究性学习,形成有序的学习链接,例如教八年级13课《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一课时,制作课件先将视频画面中: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卢淀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看,再将红军长征路线图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填出沿途经过的省份。让学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通过画面的演示再现长征途中红军将士敢于牺牲,前赴后继的悲壮史诗,从而认识到革命历程的艰险,产生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和崇敬之情。教学中只要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制作课件等,就能顺利地突破难点,让课堂拓展升华,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得到热情高涨。“感人心焉,莫先乎于情”只有以情感人,触景生情,才能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受到深刻的启迪。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认同,产生强烈的爱国激情。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们要不断完善自我,大胆探索创新,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历史教育的魅力。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每一位历史老师义不容辞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到底。
参考文献:
[1]邢尚普.论中学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j].文教资料,2008.15.[2]刘珩.在历史课堂中渲染爱国主义情操[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4.[3]刘冰怡.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历史文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1.作者单位:山西省泽州县周村镇初级中学校 职 称:中学二级教师 职 务:教师 电 话:*** 邮 编:048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