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谈谈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贵州省松桃县民族中学 滕乔先 邮政编码 554100 电话:0856-2830160)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讲授一些古代和现代的重大科究成果,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通过我国古代的研究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人痘法始于何时说法不一,但据我国医书考证,认为人痘法的文字记载见于宋真宗时代,即公元11世纪。但大量医书证明我国直到明代隆庆年间即公元16世纪人痘法才有重大改进。在《种痘心法》中记载有时苗和种苗之分,并认为后者更为安全可靠。在清代,即公元17世纪已在我国推广应用。在17世纪,不但我国实行人痘苗预防天花而且也引起邻国的注意,并很快地传入了俄国、朝鲜、日本、土耳其和英国等国家。无疑,人痘法为以后英国医生Jenner发明牛痘苗和法国免疫学家Pasteur发明减毒疫苗都提供了宝贵经验。
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岁左右。那时,张仲景虽然当官,但并不热衷于官位。不久,他“见朝政日非”,叹息地对人说:“君疾可愈,国病难医。”遂挂冠遁去陷于少室山(《得汉医学丛书·丛桂偶记》),专门总结经验,搞医学著作。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著作在公元二O五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最突出的,应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药品作为麻醉剂,在华佗之前就有人使用。不过,他们或者用于战争,或者用于暗杀,或者用于执弄,真正用于动手术治病的却没有。华佗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又观察了人醉酒时的沉睡状态,发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正式用于医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并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 ”。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内容极为丰富。分医学总论、妇人、少小婴孺、七窍、诸风、脚气、伤寒、内脏、痈疽、解毒、备急诸方、食治、平脉、针灸等,共计二百三十二门,收方五千三百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首创“复方”。《伤寒论》的体例是一病一方,而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发展为一病多方,还灵活变通了张仲景的“经方”。有时两三个经方合成一个“复方”,以增强治疗效果;有时一个经方分成几个单方,以分别治疗某种疾病。这是孙思邈对医学的重大建树,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大革新。《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补编。书名含有和《千金要方》相辅相济,羽翼双飞的意思。此书共三十卷,其中收录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所未有的药物,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首载药物八百余种。这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收集了大量的医药资料,是唐代以前医药成就的系统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对学习、研究我国传统医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宋代郭思高度评价《千金方》,说:“世皆知此书为医经之宝”(《千金宝要》)。清代医学家徐大椿也认为该书“用意之奇,用药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医学源流论》)。这书不仅在国内受欢迎,而且还影响到国外,如朝鲜,日本。公元六O八年,日本来中国学医的医生,就把《千金方》等方带回日本,对日本的汉医影响深远。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李时珍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一五七八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190万字,五十二卷,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载方一万多个,附图一千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贾思勰,古代农学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对以实用为特点的农学类目作出了合理的划分。《齐民要术》全书结构严谨,从开荒到耕种;从生产前的准备到生产后的农产品加工、酿造与利用;从种植业、林业到畜禽饲养业、水产养殖业,论述全面,脉络清楚。在学科类目划分上。书中基本依据每个项目在当时农业生产、民众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和轻重位置来安排顺序。把土壤耕作与种子选留项目列于首位,记叙了种子单选、单收、单藏、单种种子田、单独加以管理的方法。在栽培植物方面,对农田主要禾谷类作物作重点叙述。豆类、瓜类、蔬菜、果树、药用染料作物、竹木以及檀桑等也给予应有的位置。在饲养动物方面,先讲马、牛,接着叙述羊、猪、禽类,多是各按相法、饲养、繁衍、疾病医治等项进行阐说,对水产养殖也安排一定的篇幅作专门载说。叙述的农业技术内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适宜。对当时后魏疆域以外地区的植物,也曾广为搜集材料并予以注释解说。有的因缺乏素材,只保留名目,申明:“种莳之法,盖无闻焉。”这种注重种植业、养畜业、林业、水产业、加工业间的密切联系,叙述所处疆域兼及其境外农产的结构体系,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具有首创的意义。《齐民要术》以后,中国著名的农学古籍与《齐民要术》规模相似的有元代《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以及清代的《授时通考》。这四部全面性大型农书均取法《齐民要术》,并以《齐民要术》书中的精练内容作基本材料。《齐民要术》书中所载的种植、养殖技术原理原则,许多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二.通过我国现代的科研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公斤,1998年达到450公斤,增长了3.2倍。在当今中国,有一半的水稻种植面积和60%的水稻产量是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从1976年到1998年累计增产粮食3.5亿吨,按每吨1000元计算,累计增收3500亿元;按人均口粮每年450公斤计算,每年解决了解情况500多万的吃饭问题。
1998年6月25日,湖南长沙爆出了我国目前最大一宗无形资产评估价值额项目----“袁隆平”名字品牌价值1008.9亿元的特大新闻,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至今仍余波未平。
世界粮食基金会在华盛顿宣布,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研究专家袁隆平教授和非洲水稻专家蒙蒂·琼斯博士共同被授予2004年度世界粮食奖。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此外,由袁隆平主持的两系法超级杂交稻育种项目,自1997年启动以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迄今为止,两系超级杂交稻已累计推广了近6000万亩,大面积生产上每亩增产50-100公斤,并且打破了超级杂交稻优质不能高产、高产不能优质的观念,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统一。
196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在所长王应睐的组织领导下,与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力合作,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重大科研成果轰动了当时的国际学术界,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面对功绩和荣誉,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王应睐,想到的是集体和他人,甚至没有在科研报告中署上自己的名字。第二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专程来到中国,研究评选有关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中国科学家获奖事宜。由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我国众多科学家集体研究的成果,不符合该奖授奖对象最多为三人的规则,因此,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但是,王应睐对生物科学的巨大贡献是国内外公认的。美国加州大学一位教授说,“他的故事,应该让每一个中国人知道”。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将王应睐称为“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断手断肢再植,一直是国际医学界关注的重大课题。1903年国外就开始了动物实验研究,但直到1963年,这一个重大课题才在几个中国人的手中被突破了。陈中伟、钱允庆等几名中国医师成功接活了一只完全断离的手,在世界医学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那是在1963年严冬,上海青年工人王存柏因操作不慎,被冲床纵向切断左手,鲜血淋漓。受伤的工人及其断手被送到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没有按惯例做截肢处理,他决心将断手接上。连续8个小时的手术,陈中伟等人完成了世界首例断手再植。在此后的几个月里,陈中伟和同事全力以赴闯过道道难关,使这只失而复得的手转危为安,有了正常体温、有了知觉、可以伸屈活动、能提重物、能写字。经过方方面面的测试,证明断手已成功接活。断指再植、断手再植、断臂再植、手指再造……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断肢再植再造的成活率,这样的手术被患者叫做“功德术”,因为它使成千上万不幸的人眼看就要失去的肢体,又幸运地失而复得。
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用人工方法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这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人类基因组是一本蕴藏着生命奥秘、决定人的生老病死的“天书”。1990年,被为生命“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1999年9月,我国获准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也就是3号染色体上的3000万个碱基对,我国因此成为参与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我国所承担的人类基因组1%测序任务的“完成图”目前完成。通过初步“解读”,我国科学家估计1%区域约有150个到200个基因,这些基因和心血管、肿瘤等疾病有关。
总之,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智慧的民族,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的科技发展中都为全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会更加有机会有能力展现在世人面前。相信,中国的科学技术将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灿烂的未来。
第二篇:爱国主义影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影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校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学校德育工作的突出位置上,抓住契机,利用“影、视、歌、书”等生动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一定实效。在这方面我校采取了以下三点做法:一观。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做到看一部影片有一份收获。
首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按影片反映史实的前后顺序,组织学生观看。其次,在学生观看每部影片前,先把影片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向学生作简要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再次,学生观看影片后,学校组织他们开展座谈、写影评或观后感等活动,并通过“红领巾广播”进行交流,同时各班结合观看的影片适时召开主题班队会。
我校组织学生观看了《红孩子》《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上甘岭》、《雷锋、》《周恩来》等几十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片。同时还进行了“爱国主义影视片推荐”活动,及时把每周电视节目中的爱国主义影片名称写在黑板上,推荐给学生。
二唱。自1988年开始,我校举办了“每周一歌”活动,每天下午
第一节课前10分钟为全校学生学唱“每周一歌”时间。我们搜集了各个时期的革命历史歌曲。
少儿歌曲的录音,在学校广播中播出。铃声一响,全校学生便在音乐的伴奏下放声高歌。我校还将“每周一歌”与观看影片紧密结合,观看之前唱该影片的主题歌。如学生观看影片《闪闪的红星》,当剧情发展到高潮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伴随音乐主旋律唱起了《红星歌》,影院内群情激昂。电影结束时,学生们还沉浸在剧情之中,意犹未荆如今,“每周一歌”已成为学校的传统教育活动,学生们学会了《共产儿童团歌》、《歌唱二小放牛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我们荡起双桨》、《劳动最光荣》、《学习雷锋好榜样》等几十首歌曲。在广泛学唱“每周一歌”的基础上,学校每年五月都组织“五月的鲜花”歌咏比赛,师生同场表演,气氛欢快而热烈。歌声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在歌声中孩子们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三读。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持久地开展下去,我校结合实际,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读百卷书。激爱国情”活动。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购置图书,现已达生均30册以上,并由教导处一位主任主管学生的阅读活动。各班级充分利用阅读课和班队活动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学校要求学生在双休日、节日。寒暑假开展读书活动,定期总结、表彰;并主动与区图书阅览中心联系,为学生办理图书借阅证;
还通过广播,板报,橱窗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读后感交流”、“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
我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读书竞赛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我校学生在北京市读书工程委员会组织的读书竞赛中,四人获一等奖,五人获二等奖;我校还在“全国小学生红领中读书读报”活动中被文化部。中宣部、团中央评为全国“红读”先进集体。读书活动的广泛开展,丰富了学生生活,并使他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正如学生在日记中所写的:“读书活动不仅使我增长了知识,而且让我从中深切领悟到„落后了就要挨打‟的道理。为了祖国的富强,我们从小就要发奋学习。”教育实践表明,利用好“影、视、歌、书”这些生动教材,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近年来,我校先后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北京市模范集体、北京市德育先进集体、少先队全国先进红旗大队。我们要在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方面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第三篇: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
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
中学生物学教学,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现代意识的启蒙教育中,具有它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启蒙教育功能。几年来,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生物学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了一些现代意识的启蒙教育,取得可喜的效果。
一、渗透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竞争,优胜劣汰,这是生物界生物生存发展和进化的规律之一,当然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种客观法则。在生命科学中,这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理论。但在我国当今社会转型中,却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现代观念。在中学生物学中,涉及竞争的生命现象、知识和理论,却屡见不鲜,为学生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情境。
1.让学生在对众多生命现象的考察中启蒙竞争意识
初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渗透竞争意识的情境和契机。例如我们在教学《生物的进化》时,我们让学生自由讨论和探讨生物进化的原因,让学生从考察许许多多的生物竞争现象中,理解生物竞争的涵义,然后概括综合上升为理性的竞争概念,形成竞争的观念。在教学中渗透了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如同一片森林里的各种树木,在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彼此争夺着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食性相同的动物,彼此争夺着食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捕食和反捕食等等,这些一系列的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竞争现象。在讨论中,学生理解了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物质、能量、食物和生存空间,而彼此进行着生存竞争,这些就是一种竞争。在生物界,生物具有本能的过度繁殖的倾向,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物质和生存空间,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生物间必须彼此竞争(或斗争)着,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法则。人类也不例外,只是竞争的内容、方式、时间、空间不同而已。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物竞争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竞争思想的熏陶,受到了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2.让学生在典型复杂的生命现象的综合分析中,深化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将一些竞争的知识和理论,通过典型复杂的生命现象的综合分析,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例如,我们让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某一草原上生活的狼、羊、牧草等生物及它们与周围无机环境的复杂关系时,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综合,理解了狼与羊、羊与草彼此间的捕食关系,也理解了狼与狼之间,羊与羊之间为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关系,即其竞争(或斗争)的一面;但也启发学生理解狼捕羊,但狼又不能捕光了羊;羊吃草,但羊又不能吃光了牧草。否则,狼、羊、牧草三者会同归于尽,毁灭了此草原生态系统。可见,生物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况且狼与狼、羊与羊之间,还有群居、互助、互利、互爱的一面。这种生物之间既竞争(或斗争)又依存的多重性,使学生对于竞争思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竞争的知识、理论,自然而然地得到加强。我们顺势将知识迁移,向学生设问:人类应如何把握和运用竞争法则来正确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生物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竞争关系呢?让学生以平等竞争的思想,去面对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的新情境,去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征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竞争意识。
二、渗透适应意识的启蒙教育
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新世纪,人们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为了使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在未来21世纪的大风大浪中有所作为,就应该从小培养他们适应新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当前的中学教育,就正是启蒙和培养他们适应意识的关键时期。
适应思想包含于中学生物学之中。在教学中,我们既注意了把适应思想的启蒙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又注意到抓住教学情境中的点滴积累,抓住典型实例画龙点睛地及时地把生物学适应知识上升到适应思想的高度,激发学生的适应意识。
1.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启蒙学生的适应思想
在生物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时刻注意渗透适应思想。例如我们在初中教学植物知识的同时,强调了现存的每一种植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虫媒花的颜色鲜艳、气味芳香,适应于昆虫传粉。风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数量多,容易随风飘散,适应于风力传粉。借风传播的种子,如蒲公英、柳树等,果实上都生有毛绒绒的白色纤维,随风飞扬。靠动物传播的果实种子,如窃衣鬼、针草、苍耳等,其果实的表面都有刺和粘液,容易附着在动物的身体上随动物的运动而携带到其他地方去。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都是动物在体色、外形和结构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典型实例。鱼体的流线型、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用膘控制沉浮等都是与水生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蜥蜴、家兔等陆生动物,用肺呼吸、用四肢行走、体内受精等都是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微生物不但能适应在有氧环境中生存,某些厌氧性细菌还能在缺氧环境里生存。在教学中,我们把这一系列生命现象及其特征,紧密地与适应思想相结合,使学生理解了现存的生物都是基本上适应其生活环境的,渗透了适应思想的启蒙教育。
2.在教学新情境中,抓住典型实例分析综合,深化学生的适应思想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这即是适应性的普遍性。但是,生物的生存环境却是客观多变的,变化是绝对的。因此,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对的,不完全的,这就是生物适应性的相对性,不少生物常常在其生存环境迅速变化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不能生存或灭绝。恐龙的灭绝和当今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濒于灭绝,充分证明了生物适应的相对性。生物的适应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这种双重性使学生认识到生物适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化了学生的适应思想。我们又常常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以适应观念去考察人类社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复杂多变的,有其规律性。作为21世纪建设者和生活者的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各种素质、知识、能力和思想,特别应具备强烈的适应意识和多方面的适应能力,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生存发展,才能有所作为。因此,强化了学生的适应意识,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渗透整体意识的启蒙教育
整体观念实质是一种系统观念。人们在考察某一事物时,要从整体(大系统)出发,注意在整体综合的控制下进行局部分析,从整体到部分,从大系统到子系统。然后通过局部的逐级综合达到总体综合,又从部分回到整体,这种宏观和微观的综合,从整体和部分的不同层次上,从整体及部分的结构、功能及彼此联系上,去考察事物的观念可理解为整体观念。启蒙和培养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观念去考察事物,很有必要。
1.利用一系列生物学实例启蒙学生的整体思想
生物学科中体现整体思想的科学实例是很多的。例如:一个细胞可以看做一个整体,细胞有细胞整体层次上的结构和功能,又有各组成部分及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彼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个生物体也可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种群、一个群落、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
我们在教学《绿色开花植物》时,启发学生把一株植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去考察,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回到整体去分析综合。先从结构上考察,可把它分解为不同层次的部分:细胞、组织、器官。这些部分之间彼此分工协作又联系着。细胞间靠胞间连丝联系着、器官间靠维管束联系着形成一个植物体整体。再从生理功能上考察:植物体中的六种器官尽管各自功能不同,但彼此密不可分。根吸收水和无机盐,叶吸收空气中的CO[,2],通过叶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再由茎输送到根、花、果实和种子中去,维系着一株植物的整体生命活动。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彼此对立但又彼此依存,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的整体性,启蒙了学生的整体思想,受到了整体观念或系统观念的启蒙教育。
2.以典型的生物科学实例,深化学生的整体观念
教学中,我们抓住典型实例分析综合,深化学生系统开放的观念。我们在教学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时,首先让学生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平衡及人类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注重启发学生理解系统的开放性。让学生讨论思考,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系统内各种生物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由能量的流通、物质的循环和信息的交换,彼此形成一个动态的整体(系统)。但这个系统是开放式的耗散结构系统,它不但从外界不断获取能量,但也不断地消耗着部分能量,物质也被不断分解、化合、转化和利用、循环着,信息被不断交换着,充分表现了该系统的开放性。任何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同化、异化、物质的摄取、利用与排出、能量随物体载体的运动而逐级流动,这些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人类生活在地球的生态大系统之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衣、食、住、行,各种生产、生活消费所需物质的原料必须从大自然生态系统中去索取,而生产、生活的废物又要排放到生态系统中去。因此,人类的任何行为都要放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中去考察。人类既要改造自然又不能去破坏自然,而要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而然使学生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深化了整体观念,强化了整体开放意识。
四、渗透创新意识的启蒙教育
我们考察一下人类的世界,便知它是一个创造的世界,一个不断创新的世界。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是何等重要。我们紧紧抓住每一个创新情境,渗透创新意识的教育,不断去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的火把能性》时,我们启发设问学生:人们能不能用植物的细胞、组织、茎尖、叶片及花粉花药等,在一定条件下去培养它们生长发育为一株株新的植株?有的学生说,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的高新生物技术,我国的生物学家们已用花药等培养了许多优质高产的烟草、小麦新品种,并居世界领先地位。
我们在教学高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时,课上我们启发学生:①基因一般在DNA分子上是以直线方式排列的。那么,基因能不能跳跃位置呢?某些基因能不能从一个DNA分子中截取出来,转移组装到另一DNA分子中去呢?新的基因能不能表达出新的生物性状?这些当今基因工程的创新思想,在学生的心田里燃起了创新的火苗。我们还常常让学生带着创新性的思考题,课外去阅读大量科普书刊,去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去思考、去争论。②北京大学陈章良教授等今年破译了恐龙蛋化石的部分遗传基因,那么,恐龙将来能不能复活再现?③世界上每一种生物实质上是一座宏大的基因库,那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濒灭生物物种有什么重大意义?④生物的基因库实质上也可认为是生物的信息库,那么,可不可以说,世界上现存的生物体实质上是生物信息的一种特殊动态表现形式呢?让学生从信息论的角度,去理解生命现象及其本质,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层次,开拓了学生的知识、思想视野,燃起了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有力地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能性》时,我们启发设问学生:人们能不能用植物的细胞、组织、茎尖、叶片及花粉花药等,在一定条件下去培养它们生长发育为一株株新的植株?有的学生说,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的高新生物技术,我国的生物学家们已用花药等培养了许多优质高产的烟草、小麦新品种,并居世界领先地位。
我们在教学高中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时,课上我们启发学生:①基因一般在DNA分子上是以直线方式排列的。那么,基因能不能跳跃位置呢?某些基因能不能从一个DNA分子中截取出来,转移组装到另一DNA分子中去呢?新的基因能不能表达出新的生物性状?这些当今基因工程的创新思想,在学生的心田里燃起了创新的火苗。我们还常常让学生带着创新性的思考题,课外去阅读大量科普书刊,去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去思考、去争论。②北京大学陈章良教授等今年破译了恐龙蛋化石的部分遗传基因,那么,恐龙将来能不能复活再现?③世界上每一种生物实质上是一座宏大的基因库,那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濒灭生物物种有什么重大意义?④生物的基因库实质上也可认为是生物的信息库,那么,可不可以说,世界上现存的生物体实质上是生物信息的一种特殊动态表现形式呢?让学生从信息论的角度,去理解生命现象及其本质,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层次,开拓了学生的知识、思想视野,燃起了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有力地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四篇: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钟育芬)
面对着21世纪以来各种世俗文化的冲击,当前中学生自我观念的强化,外来文化带来的意识形态上的模糊混乱,造成无纪律、无道德,集体观念淡薄、法制意识弱化的现象。而作为担负教育祖国未来希望的教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内心深处提高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是十分有必要而又刻不容缓的。
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而初中社会学科的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在这个物质需求被充分扩大化的时代里,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更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自然地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我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就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谈谈几点意见。
一、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
在近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历史学科对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比较真实,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八年级抗日战争的复习为例,在讲述长达八年的抗日历史中,从杨靖宇讲到张学良,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到南京大屠杀,从抗日义勇军
到西安事变,从台儿庄战役到“密苏里”号,在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之时,在这保卫华夏、保卫炎黄子孙之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次次壮烈的历史事实,让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在国与家的选择中,进一步对爱国主义进行了升华,真正领略到什么叫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打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在初中的历史学科教学中,涉及地理气候、世界史、中国古现代史、科学技术、市场经济、资源环境等内容,教学素材可谓丰富多样,而正是这些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所谓“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立志报国”,知国、爱国、报国三者是统一的。只有知国才能激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在初中教学素材中,学生能学习到关于中国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介绍,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体现,有英勇顽强的斗争历史,也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这都能在根本上使学生热血沸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骨子里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的效果。
三、利用时代信息和热切关注的时事是对爱国主义最直接又有效的方法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我们传承着的伟大中华民族
精神中,不管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长征精神还是井冈山精神,不管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两弹一星”精神还是抗洪精神,从古至今,无不都是体现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如果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爱国主义教育集中表现在“拯救中华”上,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爱国主义则集中表现在“振兴中华”、“爱我中华”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史实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令世人瞩目、令国人欢欣的巨大成就,使学生懂得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应当沿着怎样的道路前进,使学生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们高昂的民族凝聚力,自觉地树立起立志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其次,对于一些热切关注着的时事政治,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加以利用,比如“9.7”钓鱼岛事件,对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历史缘由加以说明,再加以对中国近现代史上遭受的屈辱历史教育,以德引导,旁敲侧击,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情感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当然,分析钓鱼岛事件,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并不是说要下一代记住历史,报仇国耻,而应该以此为动力,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由此不但有效地落实了教材和时政知识,更诱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多形式的教学手段是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大保障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当前的教学不再是教师长篇大论的“灌输式”教学了,取而代之的是还原课堂本身、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堂课学习的主角的创新性教学,由此也引发了教学手段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有多媒体电子教学,比如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屈辱岁月,可以通过《甲午风云》、《南京大屠杀》等影视资料,给学生一个更加饱满的、贴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最直观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又如“9·7”钓鱼岛事件发生后,在课堂上播放由中国感恩教育专家、著名演讲家一横老师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夕公开发表的爱国演讲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多分钟时间,但使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而此时再加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则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得到升华,这才是一堂新形势下历史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最大实现。当然,除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外,还可以在《屈辱的岁月》一课完成后开展全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可以通过朗诵《七子之歌》、演唱《爱我中华》等方式加以学习,使学生不但增强学习的乐趣,而且深切体会到爱国的重要性。更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写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小论文,通过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历史,珍惜时光,热爱美好生活,让爱国主义永驻心田。
五、结合乡土和实践的教学是对爱国主义教育最后的完善“爱国始自爱家乡”。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
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材料,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家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学生对本乡本土的历史人物、事迹、文物遗址多少有些了解。讲授历史时联系他们从小耳闻目睹的乡土历史,将使学生倍感亲切,产生自豪感和光荣感,从而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乡土教材蕴含丰富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思想教育的内容。为此,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和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项伟大而又严峻的工程。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每一位历史学科教师的责任。
第五篇: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
双鸭山市第三十五中学 孙秋
近年来教育界普遍认识到,面向少数尖子学生,以考得高分进入好学校为主要目的,忽视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应试教育”,有很大的弊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不仅是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它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价值观的不断变化,竞争加剧,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化,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面向21世纪的人要有积极的进取和创新精神,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高度的责任心,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合作精神,有个性,善于学习,执著地追求科学等,这中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有不少教师发现,对学生的一些心理行为问题,如注意分散、嫉妒、抗拒(逆反心理)、冲动、考试焦虑、说谎、偷窃、厌学、孤僻等,仅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教育收效甚微。
一、心理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只注重知识内容的传授,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有所忽视,特别是对心理素质培养的训练考虑得很少,这样也就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为此我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1)挫折辅导:一般从正确认识挫折、碰到挫折后的合理反应、不当情绪的克服等着手,重视提高情绪的调节能力。(2)应试辅导:主要对学生进行正确认识考试、对待“失败”、怎样发挥应有水平等方面的心理辅导。(3)人际关系辅导:引导学生掌握在各种场合中的交往知识、礼仪、技巧,学会了解他人、让他人了解自己,正确对待冲突及由此引起的情绪体验。(4)青春期辅导: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变化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反应,正确对待恋爱等。(5)非智力因素辅导:对学生进行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教育(6)适应性辅导:针对学生的某些问题开展辅导,如上述挫折辅导、应试辅导等就有这一性质。有的学校还进行主动适应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教育。(7)心理素质教育,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通常是以上几个方面同时进行。实践证明,无论是为了学生在校的全面发展,还是为了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或者是为了提高我国的民族素质,中小学都必须开展心理教育。
二、心理素质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
以往的班级管理大多数是教师说教,或是利用班长监督,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把心理素质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
1.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度,让每个学生都有做班干部的机会,使学生们都成为班级的小主人。这样,学生们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通过这种自我参与、自我管理,学生们克服了对人不尊重、对事不关心、对己不克制等不良心理。
2.设立夺标赛台,评选各种单项标兵。谁被评为单项标兵,谁就可得到一枚写着自己名字的小红旗,贴到相应的夺标赛台上,其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特长、都有参与竞争的机会。我们设立的单项标兵主要有:学习标兵、礼仪标兵、劳动标兵、学习进步标兵、纪律进步标兵、学雷锋标兵等。通过这项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竞争精神、拼搏精神,更主要的是给学生都创造了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都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在班级活动中心理上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开展专项心理素质训练活动
1.设立无批评日、无零食周。这种训练活动的开展将主动权与自主权交给学生本人,让学生们感到自己得到了尊重和信任。通过这种自主性的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性的心理品质,克服了他们惯有的依赖心理,学生们也逐渐做到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胜。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1)开展助残日活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矫治了部分学生的“骄气”与“娇气”,使他们体验到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2)成立雷锋义务打气小组。每天上午7点10分--7点40分由两名学生到校门前马路口为过路人义务打气。学校以此为窗口让学生接触社会,扩展他们的视野,为他们今后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奠定了心理基础。
3.设立“悄悄话”信箱进行心理咨询,学生就心理问题,可以当面向老师咨询,也可以写在纸上,投入“悄悄话”信箱中去,由教师每周五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集体咨询或个体咨询。为了消除学生各种心理顾虑,必须做好保证工作,即疏导教师要做到:一是保密,二是不歧视。这是很重要的两条,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最怕教师、同学议论他的弱点,最怕被人看不起。这也是参加咨询学生共同的希望。因此,教师对待诉说学生更需要同情和关心,使他们感到跟老师谈心事有安全、信赖的感觉。教师要热情对待,态度要温和,能接纳学生的情绪,并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要让他们把话讲完。在这一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始终要以关心、亲切态度相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如果教师不认真倾听,面部表情冷漠或武断地打断学生谈话,简单否定,常常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影响疏导效果。
此外,班级中还开设心理素质训练课,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自身的智力与个性特点,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学会简单的心理调控方法,如理智法、发泄法,转移法、升华法等等。总之,对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是提高他们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个性健康发展,达到四化建设合格人才基本教育目的的特殊教育手段,也是使青少年学生达到个体化与社会化平衡协调发展,完成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途径。因此,必须给以高度重视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