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周地理教学反思
第七周教学反思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反思之一:解放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东西部的地理位置,来加深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
反思之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思维。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越俎代庖,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创造。不怕出错,不怕重复,让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
反思之三:解放学生的嘴,培养表达能力。“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体会,得到能说会道的锻炼,并能和老师、同学经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独立提出问题。
反思之四: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开展小论文、小制作、小调查、小发明等活动,让学生得到劳动成果的乐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作风。
反思之五:解放学生的眼睛,塑造美的情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让学生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开辟智能活动空间,增大手脑活动频率。从中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得到美的感受。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解放学生,使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圈,有足够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空间,才能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创造,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聪明才智,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到实处。
第二篇:高三地理周周练第七周
高三地理周测周周练第七周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1X4=44分)
读“拉美主要国家城市化水平表”,回答1~2题。
国家
委内瑞拉
乌拉圭
阿根廷
智利
巴西
墨西哥
哥伦比亚
秘鲁
世界平均
城市化水平(%)
1.上述拉美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其原因可能是()
A.城市就业机会多
B.政策所致
C.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D.工业化程度高
2.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拉美城市人口和城市等级关系的是()
“被延迟”栽培是指在夏季育苗、秋初定植、秋末冬初在保护设施内继续生长发育,延迟到11~12月上市供应的栽培方式,既可延长蔬菜瓜果的供应期,又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县,每年7月到9月平均气温为40°C,当地积极开展“秋延迟”栽培,塑料大棚等“秋延迟”栽培保护措施投入占到全部投入的40%。2017年秋,托克逊县“秋延迟”种植率达到了75%。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托克逊县“秋延迟”栽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投入资金少,适宜在全国大规模推广 B.夏秋育苗、定植生产技术要求较高
C.适宜精耕细作,商品率高,收益高 D.冬季较寒冷,应尽早提前上市时间
4.在下列对托克逊县“秋延迟”栽培农户进一步发展提出的建议中,不合理的是()
A.加大资金投入,培育新品种
B.发展网络营销,形成品牌
C.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
D.发展深加工,增加附加值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农作物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下图是“我国东北地区及其农作物秸秆资源产量图”,据此回答回答5~6题。
5.图中秸秆主要来自
A.小麦、大豆
B.水稻、大豆
C.玉米、水稻
D.玉米、甜菜
6.该地区秸秆还田的合理方式是
A.建沼气池,沼渣还田
B.能源化、饲料化后还田
C.就地焚烧或直接还田
D.机械粉碎或堆沤后还田
西葫芦的果实是一种富含丰富营养物质的蔬菜。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坊子乡原是旱粮作物产地,20世纪90年代开始采取标准化生产发展西葫芦种植业,使坊子乡西葫芦享誉京津冀。该地夏季常利用大棚种植,棚内温度高达80°C。下图示意平原县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7~9题。
7.促使平原县坊子乡大力发展西葫芦种植业的主要因素是()
A.劳动力
B.市场
C.技术
D.地租
8.夏季使蔬菜大棚内温度高达80°C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土壤养分流失
B.蓄积太阳辐射能
C.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D.促进农作物生长
9.坊子乡西葫芦享誉京津冀主要得益于()
A.低廉的价格
B.较短的距离
C.发达的物流
D.优良的品质
无定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之一,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北麓,向东北流经毛乌素沙漠南侧,后向东南流经黄土高原,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在清涧县注入黄河。结合下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对无定河上游水文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径流量小,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B.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C.与下游相比,含沙量较大
D.径流量大,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11.由于过度发展种植业,在甲、乙两地出现了不同的环境问题。下列对于甲、乙两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原因的叙述正确的A.甲——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导致流水侵蚀
B.甲——土地荒漠化,大量引水导致过度灌溉
C.乙——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导致流水侵蚀
D.乙——土地荒漠化,植被破坏导致风力侵蚀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下图)有“中国冬枣之乡”之称。全区共有50万亩冬枣,预计2019年的总产量将达6亿斤,冬枣喜光性强,开花至硬核期对温度和水分要求高,对土质的适应性较强。沾化在冬枣新枝叶增长期的降水相对冬枣生长需求略显不足,抑制了冬枣树体的过分营养生长,致使发枝力弱,树姿开张。
沾化区境内土质盐碱化程度高,其他树种很难成活,在此顽强生长的冬枣林,不但拓宽了农民的致富渠道,还成为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屏障,近年来,由于当地人民在冬枣保鲜存储方面不理想,市场增长特别是国际市场增长缓慢,限制了冬枣的进一步发展,使冬枣种植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1)分析当地沾化区种植冬枣有利的自然条件。(8分)
(2)在冬枣栽植过程中,常采用清除徒长枝,处理竞争枝,回缩延长枝,疏截过密枝、细弱枝、重叠枝,清除损伤枝和病虫枝等修剪技术。说明其主要目的。(6分)
(3)为促进沾化区冬枣产业可持续发展请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8分)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
分)
材料一
在海南岛西部昌江县境内的海岸边,有一片罕见的热
带滨海沙漠。此地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邻北部湾,这片沙漠沿着海岸线及河流狭长分布,这里有流动沙丘,也有半流动和固定沙丘,有的高达四、五十米。经专家考证,这片热带滨海沙漠并不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材料二
2015年12月30日海南环岛高铁建成,由海南东环铁路和海南西环铁路组成,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环,是中国第一条,也是全球第一条环岛高铁,游客来高铁环游海南岛将成为现实,海南将形成“环岛三小时交通圈”,实现全岛同城。
(1)简述海南岛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6
分)
(2)简述海南岛高铁修建成环形的主要原因及运行过程中常遇到的不利天气
。(8
分)
(3)简述海南西部热带沙漠的成因
。(6
分)
(4)对该片沙漠的治理,有人认为应该保留这片沙漠,只需控制其规模,不使其继续扩大即可,请阐述这种观点的理由
。(4
分)
14.【旅游地理】(10分)
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地梯田景观照片,这里的农民春种秋收,冬天注水养田,梯田景观随季节而变化,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
判断观赏图示景观的最佳季节,并分析梯田旅游的快速发展给当地带来的影响。
高三地理周测周周练第七周
第三篇:第四周地理教学反思
第四周地理教学反思
本周八年级所教学的内容主要是第6章 认识地区的第一节东南亚。本节内容侧重介绍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人口和城市分布”“湿热的气候、丰富的物产”以及“发展不平衡的经济”等四方面区域特征。本节的重点是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对东南亚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本节的难点是东南亚各国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针对本节的内容特点,本人按开学初的教学计划用了本周的两个课时来完成。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本人针对每个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的基本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内容呈现方式:在八一及八二班,本人以介绍印度尼西亚的视频导入,再引导学生以此为线层层深入,再适当地配以适当的相关图片,以增加学生的信息读取兴趣,课后学生反馈还不错。只不过他们基础有点薄弱,重点和难点部分还不能完全理解,还有待加强。在八三及八四班,本人是以与东南亚相关的歌谣引入,引导学对每一句歌谣做一个系统的分析,在大脑里对东南亚形成一个笼统的了解系统,再呈现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学习,结合七年级的相关地理知识以及第一章的内容,两个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好。
虽然本节的内容呈现从表象上看还差强人意,但是基于反思,反思,再反思的工作理念,本人也反思出了许许多多的不足之处:
一、一堂课的内容涉及过多。上课前准备向学生呈现的内容感觉不是太多,但是到了课堂上进行教学的时候才发现内容多得太多,一堂课根本呈现不完,并且学生的反应让我觉得他们有点“疲于奔命”,这就与课堂准备时的想法相违背了。
二、内容呈现方式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八四班如果在教学准备的时候重新换一个导入部分,可能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会更浓,对开展相关内容的帮助会更大。
总之,本人觉得,教学总是不完美的,完美的就不是教学了。反思,反思,再反思。
2014.3.29
第四篇:第六周地理 教学反思
第六周教学反思
期中考试快要到了,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分析结果如下: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教是为了不教,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学素养,素养的形成我从培养兴趣开始。
同学们带着高昂的兴趣来迎接期中考试。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且也只有通过应用地理知识,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正确性与重要性。因为,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经实践验证的知识。在应用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加深理解,并巩固、扩展知识,形成多种技能。也只有在应用地理知识中,才能真实地验证学生是否已真正掌握了知识。地理学科由于它一定的难记性,为聪明学生所不以为然;又由于它的综合性,为中下学生所畏难。这道题问题集中出现在平时各方面属于中等层次的同学身上,他们表格内的内容填充的完全正确,而由于缺乏一定的心理素质,没有把问题理解完整,把本来会的知识而给忽略了,没有填图。这部分同学再次重申:“不是不会,是遗漏”。白失掉了应得的分数,他们感到非常的遗憾和内疚。也是由于我对于学生审题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造成的。反思后我有所得:
审题失误在地理解题中是比较常见的。有的学生虽然具备答好题目的知识基础,但由于不会审题,结果仍然答错,或不切题、不规范乃至漏题。审题不清主要表现在问域不明和已知条件不明确两个方面。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完成各种类型的练习,如回答问题、画地形图、分析图表、“预报”天气过程等等,这类练习必须紧密结合教学任务进行;另一种是解决实际问题,如在野外考察中对某一问题的探索,解决小范围环境问题等。虽然应用地理知识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是在应用地理知识时,学生的心理过程是相同的。经过期中考试我们各自有所思,有所获,我们师生达成共识,期末考试见。我们看中的不是分数:让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再一次接受考验首先要认识学地理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对待学习。我们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具备中国地理知识是不行的。试想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一点不懂,何以动手去搞建设?要知天下大事,不知世界地理,同样不行。要学好地理,最重要的是读图和学习绘图,用图来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做到“心中有图”。
其次,要用联系的观点学习,例如,气候和农业有密切的关系,矿产和工业有密切的关系,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环境有关系。各种自然条件彼此又有关系,如:气候和水文,水文和植被等等,不能孤立地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它涉及政治、语文、历史、数学、理化、生物等等学科。例如时区的运算、土壤的改造、气候和天气都和其他学科知识有联系,在初中阶段,一定要把各科知识基础打牢,才能更快的进步。
学地理最重要的是细心。就拿一张地图来说,上面的每一点信息都有可能成为考试内容,稍不留神错过一点的话很可能那张图就白读了。山川、河流、城市,把它们的地理位置记清楚。要争取第一遍时就记熟。因为记地图有一个特征,一旦记住了就不会轻易忘记。
第五篇:第十三周地理教学反思
第十三周教学反思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我校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
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
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
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