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方案

时间:2019-05-15 13:5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方案》。

第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方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方案

一、教学组织形式:朗读教学、探究式学习,学生自主性学习

二、对学生的控制和管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学生朗读、交流讨论,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的任务分配:本单元从知识结构的安排上,首先是两篇写景名篇《春》、《济南的冬天》,通过学习,学生掌握重点词语,学习修辞手法的作用,观察景物的方法,调动感官系统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习何其芳的《秋天》,既需要掌握重点词语,也需要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画面,体会去蕴含的意境美;对于古诗词,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熟练地默写诗词,而且学会赏析诗歌中的名句,掌握诗歌表达的主旨。

四、学生学习的诊断与调控: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很困难。但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止是本章教学重点,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五、学习活动的评价与激励: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不多,学困生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写作上很是困难。所以我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走进校园走进具体场所,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写作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写作能力。

第二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一、研究范围:第三单元课堂教学研究

二、研究目标:语文第三单元备课要点

【单元说明】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多姿多彩,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能力。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良好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3、注重品味语言,“披文以入情”。

4、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5、注重拓展延伸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第11课 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春天的景物、抓住能表现春天景物的主要特征、有层次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练习精读的技能,学会用摘录的方法来积累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对于春天,历朝历代的诗人、画家,总有吟不完的诗句,画不完的美景。今天,我们通过朱自清先生的妙笔,去欣赏一篇堪称绝佳的春的散文,感受春的气息,春的声响。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朱自清,师补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

2、朗读

(1)师配乐范读,学生听准字音、语调,把握情感。(2)生分组朗读,把握情感基调。(3)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4)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 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 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三、研读赏析

1、总体把握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脑海中,春天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这篇《春》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生:

2、师生同赏第一部分:盼春

师: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生:“盼望着”;“近”(拟人)

师:“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生: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同赏第二部分:绘春

师: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怎样的一幅景象?“欣欣然”、“朗润”、“涨”、“红”分别表现出什么?

生:表现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欣欣然”拟人,万物复苏;“朗润”润泽,绿色饱满起来,郁郁葱葱;“涨”冰雪融化;“红”春光明媚。师:小声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划下来,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a.喜欢的词语(1)嫩嫩的、绿绿的(2)偷偷地、钻 理由:(1)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2)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b.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2)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

(3)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1、赏析春花图

师:在这一幅图景中,用到了哪些修辞方法,试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生:① “赶趟儿”——拟人,写出花儿们争相盛开的情景

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比喻,从视觉角度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

③ 联想——秋天果实累累,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听觉),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

④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拟人,明艳照人。“散”:多,分散,面积广。

2、赏析春风图

师:春风图,着力体现春风的什么特点?如何体现?

生:春风的和暖与清新。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赏析春雨图

师: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哪些特点?

生: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多、细。师:形容春雨的多、细,作者怎么体现?

生: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

师:接着作者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逼”字写出雨中小草怎样的特点?

生:将小草入目由被动化为主动,写出了雨中小草青绿的特点。师:然后作者又把视线转移到了何处?

生: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安宁、悠闲,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展现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

4、迎春图:

师:迎春图,作者着力写什么?

生:着力写春早人勤。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师:点出作者寓意的是哪句话?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师: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讲读第三部分:赞春

师:结尾三个比喻句,分别把春天比作什么?分别表现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 生:“刚落地的娃娃”——旺盛的生命力、充满生机,新;

“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各种新事物的到来,春天的美,生动活泼,美; “健壮的青年”——充满力量,力。

师: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去”字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拓展练习

仿照结尾三个比喻句,试着用其他比喻来赞美春天。

第12课 济南的冬天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文学常识。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

4、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景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2、课文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描写景物的手法

三、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小组竞赛。

2、学生自主学习。

3、老师提出思考题,随机点拨。

4、美文美育,反复朗读、研读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问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号呀? 生齐答:10月20号。

师:10月20号了,那么现在是冬天还是秋天? 生:秋天„„ 生:冬天„„

师:老师听到,有同学说是秋天,可也有同学说是冬天。虽然我们都知道一年有四季,但是我们都知道秋天和冬天分界线是哪一天吗?(略微停顿)按照咱们中国的民俗,每年公历12月22日或23日是冬至日,冬至过后,就进入冬天了。也就是说,虽然现在天气已经很冷了,但是还是秋天。我们离真正的冬天的到来,还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你们期待冬天的到来吗? 生:期待„„ 生:不期待„„

师:看来同学们又有不同意见了,有期待冬天的,也有不喜欢冬天的。那么老师就请同学们描述一下你眼里的冬天是怎么样的。生1:冬天很冷,草木都枯萎了,给人感觉很萧条„„

生2:早上起来的时候,水上面会结上一层薄薄的冰,草上面会有一层霜,外面要穿很厚的衣服,很笨重„„

生3:冬天的时候会下雪,雪景很漂亮,我们可以和同学们打雪仗、堆雪人,非常有意思„„

师:看来同学们不管是期待还是不期待的,对冬天都有同一个印象,那就是非常的寒冷。那么请问同学们,在老舍眼里,济南的冬天是不是也是很寒冷的呢? 生:不是,是温情的„„温暖的„„秀气的„„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真读了课文了,对这篇文章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和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幼年丧又靠母亲抚养长大。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在英国六年,共发表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任教。这期间,老舍写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锡传》《骆驼祥子》和多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尤以《骆驼祥子》影响最大,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8月24日,老舍被林彪、江青及反革命集团摧残迫害,不幸逝世,终年67岁。他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七年,对山东产生了深厚感情,他称山东为“第二故乡“。

2:听录音朗读,学生注意以下三点:(1)、纠正读音。

(学生可能会错的字暖和 着落 髻儿 看护 镶上 薄雪 露出 宽敞 水藻 贮蓄 澄清 敞开)(2)、注意儿化音。(简单提及儿化音的作用:1:区别词义。例如:头(脑袋)—头儿(领头的)2:区别词性。例如:画(名词、动词)—画儿(名词)3:表示细小、轻松或表示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例如:头发丝儿、小皮球儿。)(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1:齐声朗读第一自然段,小组合作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济南冬天的气候有什么特点?请在第一段中找到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词来形容。答:温情

(2)、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平、伦敦的冬天和热带地方呢?

答: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找到这道题目的答案。

(1)、济南的冬天为什么是温晴的?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答: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了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引导学生思考,学会生活常识要同文本的结合。)

(2)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回顾《春》中讲到的比喻的作用,重点讲拟人的作用。拟人的作用:

1、可以使情景交融。

2、可以更好的烘托气氛,抒发感情。

3、使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化,更生动逼真。(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讲解)

(3)马上运用,结合拟人的作用,分析第二段中的句子: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日光,暖和安适地睡着。这等春风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得出答案。)3:齐声朗读第三段,拿出作业本,结合作业本上的第三大题,看看老舍都用了哪些写景手法,来描绘济南的小山。

答:色彩的运用。角度的变化。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拟人)4:自由朗读最后两段,找出你觉得描写得最美的句子。

可能的句子:

1、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2、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影儿呢!

3、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回顾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会拟人作用的分析)

(四)教师小结

回顾教学目标,ppt展示:1.掌握字、词、文学常识。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4.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景方法。

师:同学合上书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课的字、词、文学常识是否都掌握了?比如露出、暖和、着落的注音,比如空灵、响晴的意思,比如老舍的代表作,得到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还有那位作家?

生:纷纷回答。(半分钟时间自由思考回忆)

师:好,第二个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刚刚同学们都已经朗读过了,把握住了文章缓和的基调,也读出了作者的一种喜爱之情,这点没问题。第三个目标,济南景物的特点,比如气候的特点、小山的特点、地形的特点、水的特点、雪的特点,这些上课的时候都已经分析到了,同学们脑子里是不是都有印象了呢?

生:纷纷回答。(半分钟时间自由思考回忆)

师:最后一个目标,学习老舍的写景手法。对比、比喻、拟人、联想的运用,色彩的运用,角度的变化这些手法同学们是不是都掌握了呢?

生:掌握了。

(五)课外拓展

师:好,同学们都自信满满地说掌握了,那么就我们就欣赏几幅图片。四幅冬景图(冬日的湖水图,雪后的小山图、红梅傲雪图、雪地嬉戏图)展示。师: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图片,运用老舍教会我们写景手法,将你看到的美图描绘出来。十分钟时间,写好后请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

(对比)北平风大

总写 →温晴 → 伦敦雾多 →济南是个宝地

热带日光毒辣

济南的冬天 阳光下的老城 小摇篮

小雪后的小山 太秀气

分写 雪后的小村庄 水墨画

(情景交融)冬天的河水 蓝水晶

第13课 夏 感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理解文章的思路。

能力目标:精彩的比喻、拟人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魅力。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夏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理解文章的思路;精彩的比喻、拟人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精彩的比喻、拟人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时间:1—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不少吟咏四季的古诗和文章。但写夏天的歌文我们却学得不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梁衡的散文《夏》。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教师做口述)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诵读文章时,同学们要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并且善于提出问题 :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物?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几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3、认真品味课文中的你认为精彩语句:

(四)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1. 扫清字词障碍。对不识、不懂的字词句,自由发问。

2.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

(五)精读课文:

1. 齐读第一段: ①这一句话中哪些词语概括了夏的特点?(紧张 热烈 急促)

②它起什么作用?(概述夏季总体特点)

2. 指名一生读第二段。学生概括段意?(夏季的自然景象)哪些画面突出了夏的特点?(山坡上密密的草 林带上长墙般的黛色上绿烟 烦人的蝉儿 火红的太阳 翻滚的麦浪 浮动的热风 香味)——实写;(炉子上的一锅水 海湾上的舰船)——虚写、想象、比喻。

3. 男生读文章第三段:

(1)本段段意思?(夏天的色彩)(2)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要点:春天秋天的对比,衬托出夏天的金黄色,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

(3)哪个句子呼应第二段?(第一句)

4. 女生读文章第四段:

(1)农民的辛勤体现在哪里?(神经绷紧 挥镰刀 弯着腰 流着汗 快打快打 早起睡晚 半夜探听是否有风雨 给秋苗追肥 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2)请用一句话概括第四段。(通过农民劳作来写夏天紧张的旋律)

5. 全体学生齐读第五段:

①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②请同学说说寓于此段中的感情。(热爱 赞美)

6. 作者为什么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夏季的金黄色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六)学生总结全文。(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

(七)文章的写作特点:

1.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对比手法,起什么作用?

2.文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试举例分析。3.优美语句感悟(1)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句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发挥想像再仿写一两句吗?

(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认真读这句子,究竟什么像舰船?(是汽车)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应该怎样朗读?(逐渐升调)

(4).“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悯农)

(八)师生归纳文章主题: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九)布置作业:

你心中的夏是怎样的?

①学生口述心中的夏。

②写成习作《我心中的夏》。

③课本61页练习一、二

附录:历代描写夏季的诗词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唐代白居易《观刈麦》

2.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芝劳梦想。——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3.夏首云物变,雨余草木繁。池荷初帖水,林花已扫园。萦丛蝶尚乱,依阁鸟犹喧。对此残芳月,忆在汉陵原。——唐代韦应物《始夏南园思旧里》

4.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花开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宋代苏舜钦《夏意》

5.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宋代司马光《客中初夏》

6.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宋代苏轼《鹧鸪天》

7.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代杨万里《小池》

8.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9.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小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10.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

过头番笋,木笔初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宋代陆游《幽居初夏》

11.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㡡藤簟,玉人罗扇轻缣。——元代白朴《天净沙•夏》

第14课 秋天

一、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反复朗读、描绘画面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 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及秋天,我们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2、介绍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喜爱运用的文学样式。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标注生字词,注音释义

②注意划分诗歌节奏(1)注音

肥硕shuò 栖qī 息 乌桕jiù 梦寐mâi 清冽liâ 枯涸h ã

镰lián 刀 蟋蟀xī shuài 廖阔 liáo kuò(2)释义

丁丁: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

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也作“寥廓”。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梦寐:睡梦。幽谷:幽深的山谷。

2、学生听朗读录音,可轻声跟读,把握诗歌节奏,熟悉读歌内容。

提示: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标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秋天》可按意义标准划分朗读节奏。如: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3、全班有感情朗读诗歌

4、请男/女生朗读(师生互评)

5、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文中描绘了几幅画,试着给它们取上整齐、漂亮的名字。(小组讨论合作) 明确: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洌,这些都暗示了是在秋天。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由远及近的顺序,抒发了作者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请同学怀着热爱喜悦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争取背诵。

三、作业

1、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或是把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画绘画出来,展示给同学。

2、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

第二课时

一、描绘秋天、感悟秋天

1、学生朗读诗歌,渐入诗歌意境

2、请同学试着背诵诗歌

请同学出示图画,并结合讲解

3、检查作业 请同学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己喜欢一幅图画。

师生互评,教师引导总结,初步体味诗歌意境。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人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南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渔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二、师生合作,品析语言

请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从内容与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师生补充互评)

先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诗要求: 说说喜欢的理由 如: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三、品味诗歌意境

1、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2、请同学(结合美句赏析和图画讲解)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意境?并结合课文说说依据。

教师补充总结:表现了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意境。

四、仿写歌词,歌唱秋天

诗歌诗歌,好的诗就是一首歌,这首诗让我想起了童年的一首歌《春天在哪里》,教师把诗歌第一小节改成了歌词,作为范例: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就在丰收的农家里,那里有稻谷,那里有瓜果,还有那背着背篓的农家女。

请同学小组合作就把这首诗的二、三节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词改写成一首秋天在哪里?并在小组内演唱。

五、背诵比赛

采用自背、全班齐背、分组背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激情。

六、作业

1、朗读诗歌,争取背诵。

2、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作点评。

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绚丽多彩 乡村秋景图 霜晨归渔图 喜爱赞美

少女思恋图

第15课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

1、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3、研读诗歌(1)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2)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次北固山下

严雪枚

教学目的:

1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3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

教学设想:

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品味,以朗读作为整节课教学主线,设置情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杨老师要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次北固山下》,诗题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

提示:次,停泊,诗题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说明这首诗是旅途中所作。

明确:停泊在北固山下。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的内容是写人在旅途。如果你离开父母,离开家乡,身在旅途,你会有什么感受?

请学生谈感受。

好在现在交通发达,即便你在天涯海角,飞机也会很快将你送回家。可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那只有任由思乡之情流淌心间了,许多诗人将思乡之情倾泻笔端,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句。今天所学习的《次北固山下》便是唐代诗人王湾在旅途中表达故园之思的佳作。

简介五言律诗知识

二、朗读

1、散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三、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四、理解主题,品味诗歌语言,指导朗读。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诗人为什么要写他的道路还在青山之外呢?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两岸之间的水面显得很宽阔。和顺的风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清代的王夫之赞这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觉得它写出了什么样的大景?

提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置身在青山绿水中,眼见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诗人此时该是怎样的心情? 愉快,舒畅

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

不知不觉,已到残夜。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语调要深沉舒缓。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表达的不仅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请听老师读,注意声调、重音。强调生,入。为什么不用“升”? 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提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请用这种情绪朗读。

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

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知道具体的时间吗?

提示: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回答。提示: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3.品味尾联: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

提示: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

五.小结: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学生齐读品味。试背。

在插图上默写。

板书: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停泊

首联:旅途之思

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风正帆悬,潮平岸阔 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生,入)尾联: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

一、研读《钱塘湖春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师:(出示诗人照片)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尽情欣赏钱塘湖的美丽景色。

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二、揭示目标:(1分钟)

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师: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到目标?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自学,一定能达到目标!三、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3分钟)

1、师: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比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学生自读诗歌

3、点名朗读,同学纠正,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

4、齐读生字两遍

5、师范读诗歌: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诗歌,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和韵脚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xi)水面/初平/云脚低。(di)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ni)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ti)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i)

6、齐读诗歌一遍

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齐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四、二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6分钟)

1、师:第一个环节,大家都表现很好,下面进入第二个环节:(出示投影)

诵读二

请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2、生自学;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4、全部讲完,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注意:边读边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五、三读诗歌,深入理解内容(6分钟)

1、师:下面进行第三个环节,老师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出示自学指导二)诵读三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思考:

1、诗人是按怎样的线路春游钱塘湖的?

2、作者选取那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从所写景物来看,诗歌描绘的是西湖春天什么时节的景色?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课文哪句诗中直接表现出来? 3分钟后,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回答,比谁回答准确。

2、学生自学,师巡视。3分钟后检测、交流。(分析过程:a.让多名学生回答,并从诗中找出词句作证;b.其他同学加以补充;c.师引导辨析)

答案:

1、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游踪:从孤山寺的北面到湖东的白沙堤。

b)水、云、莺、燕、花、草;春水初涨平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歌唱、燕子啄泥衔草忙着建造新巢、春花鲜艳美丽令人眼花缭乱、春草生机勃勃刚刚没过马蹄。早春

c)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从尾联可以看出。

3、再读诗歌,要求读出喜爱和赞美之情六、四读诗歌,品味欣赏(5分钟)

1、师:大诗人白居易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是因为他极为讲究对语言的锤炼。下面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投影)

诵读四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你认为诗中那些词和句用得恰到好处?为什么?

• 2分钟后,比谁说得最好。

• 可采用:“我认为---------------------这个(些)词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或“我最喜欢------------------------------这一句,读了这句诗,我仿佛看(听、感受)到了--。”的模式交流。

2、学生进行赏析,师适时点评、鼓励。

3、深入欣赏诗歌: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令人神往。同学们,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那早春的西湖。(师播放西湖美景的图片,配乐朗诵由诗歌改写成的散文)

七、课堂训练(5分钟)

1、师:同学们,来,让我们接受最后的挑战。(出示投影)

课堂作业

请自由朗诵诗歌,比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感情地背诵。

2、学生自背

3、检查背诵,予以评价。

4、老师范背

5、学生齐背。

八、结束新课(1)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钱塘湖春行”就要结束了,请不要忘记风光秀丽的西湖;不要忘记妙笔生花的白居易;更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欢聚一堂,共同学习。同学们,请伸出你们的双手,用我们的真诚,衷心地感谢各位领导、老师!谢谢大家!下课!

二、西江月

一、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现在,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辛弃疾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的一次夜行经历,比较容易读懂。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众”。黄沙,即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诗中描写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象,抒发诗人的闲适心情。作者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三、知识简介: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是配合曲子歌唱的歌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又叫“曲子词”“曲词”“乐府”“琴操”。句子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一,课前背诵

1.老师: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2.学生自由背诵.二.解题初读

1,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2,谁来读读题目 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5,指名读,正音,齐读.四、研读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教师明确解答: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答: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 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3、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答:“蝉鸣”可见天酷热,所以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从天气的变可以看出: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诗人找避雨地可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4、“说丰年”的是谁?

答: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农民在谈论今年的丰收,而另一种则认为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青蛙也为今年的丰收年景而高兴,在呱呱地谈论着呢!可引导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见解,见仁见智,不必要求统一。

5、“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夜行遇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表达了作者喜出望外之情。教师分析全诗: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伏笔。

这两句点明了季节是在夏天,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厚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在这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年景象,使之更为突出鲜明,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七八个星星来暗示乌云布满天空。“两三点雨”说明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可见词人刚才是怎样的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之中怡然自得,路转了一转,嘿,茅店不就在眼前吗?“忽现”把夜行人急寻茅店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都表现出来了。

五、问题探究:

1、关于“七八个星天外”的不同见解:

有的意见认为“七八个星天外”是“写云层之密”,只是从云层里透漏出来七八个星星。但从整首词看,我认为这样解释缺乏情致。这一句是和词的首句相照应的,写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实景。黄遵宪《早行》诗:“东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点两点星。”写的也是这种情景。如果云层很厚很密,那么酝酿时间必然较长,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个,那么月亮定是黯淡无光了,这样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准备,这与上阕所描写的悠然恬适的心境是不相称的。再说,作者经常来往于黄沙道中,对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准备,那结句的“忽”字就无着落。盛夏时节,天气多变,刚才还是月明星稀,清风徐徐,想不到刹那间飞来几片乌云,接着撒下“两三点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转溪桥”,“旧时茅居”才蓦然出现在眼前。“忽”字在这里用得是很传神的。所以我说这是“夜来飞雨”,是盛夏的阵雨。如果是未雨绸缪,大雨将至,那就未免有点大煞风景了,而与整首词轻快活泼的情调也不和谐。五代卢延让《松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唐李山甫《寒食》诗亦云:“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辛弃疾在遣词用字上显然是受了他们的影响,但不能据此断定“七八个星”是由“云层之密”所致。

2、关于“明月别枝惊鹊”的不同见解: 这首《西江月》上下阕开头两句对偶都很工稳。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别枝”的解释问题。据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种解释:一种是释“别”为“离开”,这里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是比较好的。因为“明月”两句对仗十分工稳。“明月”对“清风”,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惊鹊”对“鸣蝉”,“惊”“鸣”都是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别枝”对“半夜”,“枝”“夜”都是名词,“半”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别”亦应是形容词,若作动词,则与“半夜”不对偶。再说,词的下阕开头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对仗非常工整。怎么能够设想,精通词学的辛弃疾会在同一首词的对偶处出现不对偶的现象呢?

五,设计作业

1,师:《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2,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

3,学生交流(如配上意境画,写一篇散文,创作词,学习其他田园诗和辛弃疾的其他词„„)

4,师总结: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三、指导自读《天净沙•秋思》

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û)而行。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3)拓展

引: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放第5框)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B、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画面)(放第6框)

3、创造性阅读:

(1)点拨: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放第7框)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习,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3)交流: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 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最终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下面由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回忆之地的记忆片段,和他们之间的过渡段。试分析作者的写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3、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个部分内容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纵观本堂课,主要在分析写景方法这一环节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己的引导存在问题。课后我认为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第二段中写了那些景物?(学生回答:菜畦、皂荚树、石井栏……)作者是如何来写这些景物的?(碧绿的、高大的、光滑的……)这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景的呢?……总的就是按照“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思路去引导,始终坚持让学生从文字中寻找到正确的答案,而不可越俎代庖,直接以老师的讲解来替代,因为那只是灌输知识,而不是学习和领悟知识,那样的方法是不可取的,那样的课堂是枯燥无味的,那样的效率是低下的。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是经典名篇,我在执教完毕后,发现自己仍然没有很好把握文言文教学要领,现在反思如下。

先从教学环节说起,我设计的环节有:导入—检查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点评—理解性检测—应用性检测—齐读课文,学以致用—课堂小结。但在上课过程中,我感觉仍是先松后紧。因对学生能力估价过高,对课前的预习检查过细而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后边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很粗糙,这是我经常犯的毛病。经过同事们的议课和帮助,我认识了如下问题:

1、教学内容安排过多,教学环节要精简,提前对学生的预习要深入检查。

2、适当降低教学目标与要求,对初一学生刚学古文要培养学习兴趣。

3、幻灯片制作要精细,去掉有关六章翻译的幻灯,保留七张即可。

4、对学生翻译再做精细指导,比如词性活用的字——时、日、传、乐,“而”的转折、承接关系的用法。

5、学生翻译展示之后的指导应有重点,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应给示范。

结合“339”大循环教学模式的精髓来谈,我这节课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特点,但是仍然不够完美,先做如下反思:

1、检查预习环节设置太多,可以把个人展示——抽学生上黑板板书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和四人小组组长检查课下注释录入课文中的自学情况并通报以及教师讲解或学生讲解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放到课前进行。节约一些时间来进行翻译指导。

2、小组展示翻译之后,除了学生评价,教师也要及时强调重点并做细致指导。例如,第三则和第五则的翻译理解。

3、小组代表展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的字之外,教师要做示范归纳,让学生有路可循。

4、可以把理解性检测和应用性检测同时布置给学生,简化教学环节,待学生讨论后交流展示。这样可以节约一点时间,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将课堂环节设置成各种形式的活动,例如:《论语》常识知多少(抢答赛)—《论语》翻译PK赛—文言词汇积累袋—《论语》格言大派送—《论语》格言积累赛。

针对文言文教学,我得到的感悟有:

1、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2、文言文字词积累要有方法,先让学生去理解,再去积累,不能死记硬背。

3、文言文教学的课堂笔记要具体指导,不要让学生乱写一起,把书挤满浑然一体,建议用双色笔做笔记。

4、这次意外的收获是课堂上四人学习小组展示交流都很积极,以后我要经常给学生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展示,并及时表扬鼓励。

5、文言文的背诵指导要及时,不能让学生感觉文言文的背诵太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是:

1、整体感知课文:要求学生运用速读方法浏览课文,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领略课文大意。

2、精读理解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仅仅是自读的初始,应当在此基础上运用精读的方法细读课文,方能显其精妙。

3、朗读体味课文:声情并茂地朗读是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文章语言之美的最有效方法。

4、品读感悟课文:品读是阅读深入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要求聚神凝思,对作品认真阅读,细心品味,咀嚼赏鉴,吸收营养。

我利用网络资源加深对文章的重点、难点及知识点的把握,并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第一环节:对于海伦的资料介绍,也许有些同学在参考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用多媒体提供资料介绍是有必要的,它可以从不同角度、广度、深度评价,了解海伦,让学生在未学之前对这个盲人的世界有更多认识。

这篇课文的一个核心或是主要内容就是对于“爱”这个字含义的认识和理解。“爱”是一个抽象词语,对于一个聋、哑盲人而言,理解十分困难。当海伦第一次问“爱是什么?”老师让海伦感到心脏跳动,让她感受爱的存在,让海伦知道“爱”是发自心灵的情感。尽管这次解释并没有让海伦完全明白,但实际上已让海伦有了感悟。接着当海伦问“爱是花香,是太阳时”,她已经意识到爱不仅存在,而且能给人带来愉悦美好的感觉。而沙莉文老师则引导海伦从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领悟抽象概念,于是她用生动的话语来解释爱:“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她说:“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老师将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刻的内涵又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循循善诱,不愧为杰出的教育家。通过对爱的探索,进一步打开海伦的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让海伦刹那间,明白了爱的含义,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他人的心灵中间。

“领悟爱的真谛”既是对课文内容分析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所以利用网络资源,扩展一篇和爱有关的文章,让学生加深对这篇文章主题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读相关文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爱”的主题,然后让学生将所看所感,通过文字形式表现出来。

这个环节是第一次尝试,在对学生作品的点评上略显不足,学生只能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评价,而不能深入到写作方法、语言、表达等方面,作品分析得不够透彻,老师在这方面的引导上要加强。

第四篇: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社戏》

3课时

《端午日》

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1课时

《中秋咏月诗》

2课时

写作—— 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

1课时

三、单元介绍: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社戏的民俗风情。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

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

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

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指导语: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 搜集、整理指导语: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 交流、综合 指导语:带领学生朗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朗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指导语: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做好相应的圈点勾画。明确任务 巡视、参与、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做好记录 指导语:交流读后感悟并提出思考 交流、记录单元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块:确定单元学习专题并拟定实施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指导语:针对单元主题,商讨单元学习专题,并拟订实施方案,如以访问的形式开展一次了解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活动等 交流、讨论,确定活动主题,拟订活动方案

第四块:学习评价

1、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出示评价内容]:

1)、你对文章本身提出自己的思考吗?

2)、你有明确的单元学习主题了吗?

3)、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你对参加专题研究有没有好的建议呢? 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反思]

十、社

鲁迅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教学设想〕

1. 第一课时理清结构把握情节;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第二课时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难点和语言特色。第三课时作业研讨。

2.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和探究习惯的养成。故每节课都应该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3.因本课考试内容较多,所以第三课时的研讨应注意结合各类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指导。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二、作者简况:(有关鲁迅的常识复习由学生回答完成。)

三、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

四、扫清文字障碍。

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注音,为学生不易掌握的字注音(根据实际情况作处理)

dàn惮

duó踱

zhào棹

guī归

xǐng省

háng行

bâi辈

cuān撺

duō掇

fú凫

cuō撮

jiù桕

jí楫

wàng旺

xiàng相

五、研讨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情节。

让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归纳各部分的大意。以下供参考:

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和关系。热情、好客、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六、小结:

突出平桥村的乐土乐事,点明看社戏的过程是事件的重点,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是三个重点情节。

七、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

在学生分组研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以举例朗读相关课文为主。同时对重点段落作必要的提示。

1、景物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

注意:(可以从描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间接描写——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直接描写——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情感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 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八、指导朗读文中的几个重点段落。

通过朗读月夜行船:“一出门„„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大家立刻都赞成„„也都停了艇子喝彩起来。”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

九、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问讨论,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为下节课作准备。

二、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美在哪?并举例说明。

2.完成“课程探究”一、二、三题。

3.深入研读课文,对疑难问题用纸条写下来交给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2、重点诵读,领悟思想内涵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对不理解的问题继续提出来大家讨论。

二、老师可就以下问题进行引导讨论:

1.作者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部分?

(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4.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深化了主题)

5.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

[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引导归纳中心:

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布置作业:

1、《训练册》

第三课时

一、作业指导课,就学生中作业的问题进行评讲。查漏补缺。

十一、端午日

沈从文

教学目的设计:

1、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可能的话)欣赏本文精彩的龙舟竞渡的场面。重点学习对生活的观察和场面描写。

教学手段:最好借助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进入“民俗风情”内容的学习,课前我布置大家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资料,下面请小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搜集的资料。(师问:2分钟可以了吗?)---(生讨论的基础上)小小组代表发言。

2.刚才你们说到了端午节,谁能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吗?

(学生回答,老师作适当补充)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节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研读课文:

1. 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有哪些同学愿意出来把文章朗读一下。(师 请学生读,并提出听读要求)

要求:(1)认真听,听完后能作恰当的点评。

(2)听完后能说出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

2.研读重点段落并作深层探究:

刚才朗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内容最精彩,[同学们愿意看吗]?

(1)播放赛龙舟的场面(学生欣赏)

(2)请学生齐声朗读有关这方面的文字。

(3)在读的基础上,讨论以下两个问题:(出示)

A:如果你也在岸上看他们赛龙船,或者你就是龙船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有何感受?

B: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渲染龙舟竞渡的场面的?

(4)我们常说“学贵有疑”,“有疑问才会有进步”,针对课文内容,谁有疑义吗?

[让学生分组,自主提问,自主解决。]

3.借助课外材料作拓展探究:

本文作者凭借自己自学成长的语言功底把龙舟竞渡的场面写得非常精彩,同学们想学吗?今天老师想为你们搭建一个舞台,让你们大显身手。

(1)展示舞狮子的画面。

(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

(3)先小组交流,再班上交流,并请学生互作评价。最后老师再作评点。

三、总结全结

1、请学生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学生自主评价)

2、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民俗风情;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场面描写,可谓收获不小。课后请大家继续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做成卡片,准备交流。

十二、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学习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可能的话)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教学设想: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可播放《新年好》歌曲,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展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板书课题和作者

三、第一板块教学:研读课文,了解过去:

(一)、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学生齐读)

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

读一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展示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二)、(可能的话)播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现祭祀用的鱼,画面静止):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送灶和包团子,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即可。)

3、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第二板块教学:拓展延伸,比较今昔 :

出示学习目标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齐读)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

(同桌讨论、小组交流):明确:

①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

②新的过年方式

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二)、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迁移、感悟。)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快速阅读、跳读《饺子过年》、大学生谈过年等拓展性资料,找出作者对过年感受的句子,使学生自主加入探讨。

3、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教师小结,强调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启发学生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并自然转入第三板块的教学。]

五、第三板块教学:激发创新,畅想未来 :

1、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

2、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小组作班级交流本小组的未来畅想。

六、评价总结:(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先学生自评再教师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春节哪些方面的知识?你对春节感兴趣了吗?你还想知道有关春节的哪些知识呢?

七、作业:

1、课后练习:

一、二

2、《训练册》

3、探究课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过年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是否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大致想知道的有:过年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其它的春节习俗,本地的春节习俗,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过年的饮食文化„„)请把它形成自己的一个探究课题,并将此作为一个中长期作业,在探究中学习。

探究方法指导:同学们可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有关图文资料;或询问身边的人。然后将资料整理成文。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学生预习: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研读《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向学生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并用文字记录下来(不要求写诗)。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样上课好不好?请谈谈个人的看法和理由。(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二、研读《水调歌头----北宋

苏轼》

(一)、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二)、导入新词: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接下来,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三)、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知名朗读(可多位,学生互评后,教师点评)

(4)、全班齐读,加深感知。

3、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请学生将注释自主整理在课本或笔记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明确: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学生能在文中指出即可。)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引导学生自主发言,各抒己见。)

(7)、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4、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5、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6、自主总结:

(1)整理本词学习思路;

(2)自主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研读《我的思念是圆的----现代

艾青》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

1、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

2、以小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这首诗歌(学生互评)。

3、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5、诗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三)、拓展作业:

课后收集一些借月亮或其他景物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文,并说说你选择此文的理由(即简要评析)。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三首诗词;

2、《训练册》

3、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

2、能品赏散文精彩生动的语言,加以点评与积累,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4、能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状物抒情的写法。

5、能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确定各种主题并展开相应的探究活动。

6、能积极参与说话活动,使语言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打动别人。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春》

2课时

《三峡》

1课时

《济南的冬天》

2课时

《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单元专题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色彩明丽、诗意盎然的《春》就是一曲“春”的颂歌;《济南的冬天》,山美,水美,树美,雪美„„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三峡》篇幅虽短,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叹服和赞美之情;《夏》用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赞美作者心目中黄金的夏季。《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精美的景物描写、独特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与诗人同喜共悲。

学习这个单元要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文文质兼美,是绝佳的朗读材料,要在朗读中体味感情。

本单元的写作目标是要求学生带着对大自然的爱与敬畏,走近大自 然,去观察,去感受,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写出来,具体、生动,就会是一篇感染人的好文章。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

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1 导语:明确任务 听讲 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 阅读、做好批注。教后反思布置活动: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准备3—5分钟,然后口头作文,注意要说出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若能情景交融就更好。讨论,结合阅读提示,谈谈自己对四季的理解。

第二块:

了解单元大概内容(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明确任务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 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探究中外文学作品“春夏秋冬”所蕴涵的生活哲理等等)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

确定单元活动方案(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如从四季中选取感兴趣的专题,收集各方面的材料,编制一期 “春意常在”、“冬日浪漫”、“秋日私语”等为主题的壁报或网页、组织一次散文朗诵会等。)讨论、交流

第四块:

学习评价(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一)出示评价内容:

1、你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吗?

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4、你能品味散文中优美、诗化的语言并做了一定的摘抄吗?

5、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6、你参与了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的探究活动吗? 自我反馈

(二)小结: 自我小结、评价。

十四、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一课时

一、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板书或投影)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二、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c、读一读,读出情。

★ 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是一种幸福,并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三、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a.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b.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c.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 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四、作业:

1、《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作文,字数600以上。

2、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3、练习:一、三十五、三

郦道元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重点:

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抓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如果你曾去过三峡,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1、正音:

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绝巘(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

哀转(zhuǎn)

2、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为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晴初,初晴;旦,早晨。]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1、全班再次齐声朗读一遍;

2、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如今所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可能的话,展示今日三峡风貌图。引导学生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方面比较发现。)

五、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片言万语”的精炼及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 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可让学生当堂背诵。)

七、作业:

1、练习:

二、三;

2、《训练册》

八、板书设计: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三峡

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水: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十六、济南的冬天

老舍

教学目标 :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2—5小节。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④课堂小结: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二、研读赏析

①研读第2—5小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c.略(各抒己见)

三、作业:

1、练习:一

2、熟读课文,预习5小节——结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②拓展延伸:设计济南的导游词

一、重点研读:(第3小节和第5小节。)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讲解):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 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答案参考教参第104页)

二、体验反思:

[提问] 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 a.细致观察

b.抓住特征

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

e.情景交融

三、拓展延伸:

①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此题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参照,介绍冬季的美景、设计行程。)

指导: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等,介绍冬景。

四、布置作业

①写作练习:写故乡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

②比较阅读: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比较在感情、写法、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③练习:

二、三

十七、夏

梁 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解决文中疑难,梳通文意。

2、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结构,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拓展性的比较阅读,能够区分不同作者对夏的不同感受。

4、以本文为学习对象,写作《山城之夏》。

教学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导语设计: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哪位同学愿意说说看,在一年四季中,你比较喜欢哪个季节?(学生说,并简述理由)然而,无论你喜不喜欢夏天,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夏》(亦叫《夏感》),作者对夏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学完这课文,我们就能够了解到。不过这篇文章比较艰深,在下面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要很专注、很投入。

二、课文研读:

(一)、梳通文意:

1、师指导语: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划出不懂的或有疑问的语句,并进行认真阅读思考,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再与就近的同学讨论交流。等一会儿我们还要全班讨论。看看我们的同学解决了哪些问题,还遗留哪些问题。

2、学生活动:

学生按阅读要求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提供支持和帮助。

3、全班讨论:提出疑问,对疑问发表见解。(导语:刚才大家的阅读很认真,讨论也很投入。现在我们全班交流、讨论,内容有两个:

1已经解决的疑问,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把你解决的过程和现在认识与大家交流;

2、还有的疑问不能解决的,提出来,请别人帮助。发言的同学尽可能声音响亮点、清楚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注: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进行随机的点拨和评价

(二)、理清结构:

1、导语:(过渡)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基本上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文章通过哪些方面来描写夏天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同学们再次研读课文,并经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阅读(指导: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独立地阅读和思考)

(2)两分钟后,小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各小组经过讨论,理清文章结构,如果小组愿意以结构图的形式呈现,我们也非常欢迎。)

注:老师巡视、参与、对话。

3、各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参与,理清文章结构。

板书参考:

景 : 气势磅礴、色彩金黄

蕴涵着——

赞美

情 : 紧张、热烈、急促

和顺如意、吉祥美好

人 : 勤劳、忙碌

等含茹。

(三)、质疑探究:

导语:读了这篇文章,大家对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感情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要进行深入一步的学习了。不知道大家对文章本身有没有什么可质疑的地方?

(1、作者说“夏天的颜色是金黄的。”难道夏天的颜色只是金黄的吗?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2、作者认为“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解。)

(四)、拓展学习:

1、指导:在这篇文章里,作者 “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他的感情是很热烈,但是不同的人对夏天是有不同的感受的。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我们曾学过那些诗词,它们所表达的作者对夏天的感受是否一样呢?(分组合作)

学生活动:读读、想想、说说(烦躁/闲适/热烈)

2、指导: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夏天,不同的人对夏天的感受也会不同,在你的眼里,我们三明的夏天又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你的感受又如何呢?请以《山城之夏》为题,学习作者写景的语言,写一篇作文。(可作课后作业)

三、作业:

1、练习:

一、二;

2、《训练册》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熟练使用工具书,独立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并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词语、成语、格言警句、精彩句段)。能使用硬笔熟练工整地书写楷书。

2、能体会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学习他们的科学方法,能初步树立创新意识;并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3、能初步使用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和说明的一些方法,并学习写简单的说明文;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4、能利用口头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展现自我风采。

5、能进行采访、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身边的科技情况,合作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

单元学时安排:

(共计14学时学时)

单元整体学习

1学时

《斜塔上的实验》

2学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学时

《宇宙里有些什么》

2学时

《梦溪笔谈》二则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作文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学时

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

1、确定单元学习专题,指定活动计划。

2、激发学生关注科学的兴趣。

第一块: 浏览本单元内容,确定单元学习专题。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浏览本单元目录、内容。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

3、讨论:本单元的课文有哪些异同之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 小组讨论、交流

第二块: 制定活动方案,组建活动小组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在本单元中可有你感兴趣的内容,请随便谈谈。谈感受(自己最感性趣的内容,)

2、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组建专题研究小组。

3、布置任务:根据本组的专题,制定活动计划、方案。教师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制定活动方案。

第三块:学习评价: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一)出示评价内容:

1、你学到了哪些你不知道的关于文学各方面的知识?

2、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什么优势?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自我反馈。

(二)小结: 自我评价。

十八、斜塔上的实验

亨利•托马斯

达纳•李•托马斯

教学目标:

1.了解课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2.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重点:

1、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精神。

2、巧妙的构思。

3、记叙和描写相结合。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介绍科学家伽利略的文章。作者真实地记叙了科学家伽利略在科学道路上不断探索的事迹,表现了科学家们矢志探索的精神和奋斗不息的足迹。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如:伽利略生活的背景、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的影响等,使学生增长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起同学们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另外,再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创新的重要性,努力创新。

2、学法指导:资料搜集、实验展示、分析讨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伽利略的生平资料或主要的科学成就。

2、分小组准备实验,根据文中的描述展示自然的节奏原则的发现。

3、熟读全文,并谈一谈你眼中的伽利略是一位什么样的科学家?

二、教学步骤:

1、小组内交流所搜集到的资料。

2、展示组内较好的资料。

3、请小组代表展示实验并阐述伽利略的结论。

4、字词检查:请同学上黑板列出所查找到的字词,其他同学注音并订正。

5、默读课文并思考:通过这篇人物传记,你认为伽利略具有怎样的科学精神?

从文中找出依据并加以分析。

6、小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探讨。

交流总结:通过这篇人物传记,我们可以发现伽利略具有“实践是检验真理、发现真理的道路”的科学思想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不轻信权威的勇气、对科学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以及不屈服于强权的意志。

(提示:这一步骤的教学是主要环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地走进课文内容,切忌对课文的架空分析,每一种结论都必须有课文依据和自己的分析。要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优势,引导同学们主动地挖掘课文内容。)

7、分析讨论:在诸多的精神品质中,你认为那一种精神品质最为难能可贵?为什么?

8、师生交流讨论。

(提示:这一旨在让同学发散思维、各抒己见、有新意地看待问题。可引导学生结合当代社会所呼唤的科学精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论述。)

9、课堂小结。

三、作业布置:

1、探究练习:第二题。

2、课后练习:第四题。

附:参考板书:

《斜塔上的实验》

斜塔上的实验——自由落体定律

不轻易相信权威 热爱科学

伽利略

勤于思考 勇于创新探索

仔细观察 不断实验

第二课时

一、教学步骤:

1、检查复习。

2、朗读全文并思考:

课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这和普通的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写作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这样的构思巧妙在何处?

3、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交流之后,教师总结:

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学生和孩提时代的经历——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的。

课文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动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入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提示: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教师应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逐个解决。在“构思巧妙在何处?”这一问题上,可引导同学们自由探讨,各抒己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4、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采用了记叙的写法?哪些地方采用了描写的写法?

5、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找出其中的描写精彩之处并试作分析。

(提示:这一问题意在引导同学们品味课文的语言。并能根据自己的体会与理解,说出语言的表达作用。如写教堂里的气氛,伽利略的突然发现,写教授们的压制,学生们的反对,观察比萨斜塔实验的队伍等都应用了描写,这就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6、课堂小结:(学生自我评价。)

二、作业布置:

1、找出课文中三处描写精彩之处并试作分析。

2、背诵课文最后四小节。

3、《训练册》

三、教后反思:

十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费•因格

教学目标:

1、培养创造性思维,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学会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3、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

课前准备:

疏通字词,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都是初中学生,其特点是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个性发展渴求得到充分尊重,价值观呈多元趋势已初见端倪,这也即是新的教学大背景下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正好切合了本课主要教学目标,即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故,采用:问题式导读法。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上课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给出“2,2,3,9”请同学们通过四则运算得到24,有几种方法?[24=2×9+2×3

=(9―3)×2×2=(2+2)×(9―3)]

大家看到,有好几种算法都可以得出24,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检查预习:

1、正音:

恭喜(gōng)根深蒂固(dì)依赖(lài)孜孜不倦(zī)汲取(jí)持之以恒(hãng)锲而不舍(qiâ)渊博(yuān bó)

2、检查朗读:(讨论应该怎样读?)

从语速、语调、语气三个方面来看,分别是否稍快,平稳,干脆。

三、问题导读:

思考:

1、为什么我们在想问题时没有考虑到多种答案呢?

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呢?

3、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吗?

参考:

1、没有创造性思维。

2、必须具备的条件:

a.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b。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是的,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典型的创造性明星的事例来加以论证,说明他们非凡的灵感”,往往是由于“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 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成。

四、合作探究:

师:“创造性思维”的要素是什么?怎样才能成为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参考:前问--要素: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能持之以恒的进行尝试。

后问—要从态度、条件、方法等方面回答——

态度:(自信)任何人都能成为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条件:学识渊博(扎实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组合不同概念;

方法:转换视角法,组合法,顿悟法,积累法等。

师:请同学们对自己或他人在创造力方面进行评估,说出以后在创造力方面的打算。教师鼓励为主,引导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

五、思维训练:

1、“自古英雄出少年”,司马光小时候,与一群儿童一起玩球,球掉进了树洞中,洞很深,司马光让儿童们不停的往里面倒水,终于球浮了起来。(假设:a、如果洞里是沙地,灌水行不行?b、如果洞底恰好和人家的建筑相通,你认为最经济的方法是什么?)

2、砖头有什么用处?(不得少于三种)

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展示独特与创造性。

六、布置作业:

1、练习:

一、二;

2、《训练册》

3、这篇课文对你有何启发,请以“告别唯一”为题写一则短文(300字)。

七、教后反思:

二十、宇宙里有些什么 郑文光

教学目标:

1.了解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特点。

2.学会课文中用到的说明方法。领会课文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1、学会课文中用到的说明方法。

2、领会课文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好处。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进行读、疑、研、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我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请问,这是谁说的?(巴金)

对,连巴金也对星空天体发生莫大的兴趣,你们想不想知道宇宙里到底有些什么? 现在让我们跟着郑文光先生到宇宙里去遨游、探索吧!我们会从中学到许多知识、受到许多启示的!(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问题)——

1.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你能来说说,学习说明文应抓住几点来学吗?

2.请找出有关分别介绍恒星、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段落。

3.找出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特点,并且画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4.文章语言准确生动,你能从课文中举例分析吗?

5.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你能来说说学习说明文应抓住几点来学吗?

明确:(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要有说明顺序,要有恰当的说明方法。)

2.请找出有关分别介绍恒星、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段落。

明确:(恒星:第2—9段,星云:第10—ll段,银河系:第12—14段,恒星系:第15一18段。)

3.找出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特点,并且画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星云特点是运动发展的,银河系是丰富多彩的,恒星系是可以认识和征服的。)

(文中的说明方法很多。只要学生能抓住几种来分析

即可。)

4.文章语言准确生动,你能从课文中举例分析吗? 明确:(教会学生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5.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 明确:(是按由近到远,由已知到未知的说明顺序。

用这种顺序便于人们从熟悉的事物了解不熟悉的事物,达到清楚地了解宇宙空间的目的。)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如果有时问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必进行。)

1、做《思考训练》中“拓展阅读”部分。

七、布置作业:

1、练习:

一、二;

2、《训练册》

附:板书设计

《宇宙里有些什么》

郑文光

说明对象

特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恒星

辽阔无边的近

作比较

形象

星云

运动发展的列数字

准确

宇宙

银河系

丰富多彩的 打比方

生动

恒星系

可以认识和征服的远

八、教后反思:

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

沈括

教学目标:

1、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

2、古代的科学成就对我们的启发

学法指导:

查阅相关资料、对照注释疏通课文、讨论作品意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查阅沈括及其《梦溪笔谈》的有关资料。

2、预习字词,通读课文。

3、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思考。

教学步骤:

一、由镇江的梦溪园导入。

二、交流有关预习内容。

三、讨论学习《以虫治虫》

1、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

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工具书或提出疑问。

2、集体朗读,学生翻译课文:

提示重点字词句:

▲界:地域,范围。

▲方为秋田之害:正在危害秋田里的庄稼。方,正、正在。为,成为。害,危害。

▲千万蔽地:成千上万,遍地都是。蔽,遮盖。

▲悉:全、都。皆:全、都。

▲岁以大穰: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岁,年成。以,因。大穰,庄稼大丰收。

3、结合“探究、练习:一”,讨论作品意义。

明确:

《以虫治虫》反映了我国古代利用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的情况。这种方法不仅促进农业增产,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在今天更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练习”一。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检查复习《以虫治虫》。

2、交流有关预习内容。

3、讨论学习《梵天寺木塔》

教学步骤:

一、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

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提出疑问。

二、集体朗读课文,学生翻译课文:

提示重点字词句:

▲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

▲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把金钗送给她。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

▲人皆伏其精炼:人们都佩服他的高明。伏,通“服”,佩服。其,他。

三、结合“探究、练习:二”,探究本文在人物刻画上的特点。

提示:

《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工匠的“密使其妻”和喻皓的“笑”都很传神的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工匠对于塔动这一情况束手无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的帮助。这一行动把匠师的用心良苦表露无遗。喻皓的“笑”则表现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胸有成竹。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探究、练习”

二、三;

3、《训练册》

五、教后反思: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

一、教学目的:

1.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诵读欣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

2.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三、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在课上交流。

2.准备本课的朗读磁带,收录机。

3查找《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的资料。

四、教学安排:

一课时。

五、学法指导:

1、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含义。

2、背诵积累,要求熟读成诵,正确默写,并能灵活运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抓住其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成语引入《论语》。

(二)、教师简介《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播放朗读磁带,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三)、诵读欣赏。

1.学生齐读。

2.教师针对齐读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范读;领读。

3.听朗读磁带,自读两遍;齐背一遍。

4.教师指导美读,指名学生朗读。

(四)、翻译理解:

指名学生翻译,教师适当点拨,扼要分析,最后归纳总结。

(五)、课堂巩固:

分组进行背诵默写比赛。

(六)、作业:

1、写一则读后感。

写 作(说明小制作)

一、教学目的:

学会说明小制作,掌握其说明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写作中必要的内容,如材料、工具以及制作的步骤、方法等。

2.写作的顺序。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

请学生回忆在家里或在学校手工课上制作的小物品,如小动物,小车辆,小文具等等。要他们简单介绍一个小制作,让他们重温一下操作过程,帮助他们整理一下表述的语言。提示他们注意说明的顺序和层次。

2.目标:有条理,有顺序的说明事物。

明确:

35(1)观察事物要仔细,说明事物要有顺序。

(2)文字通顺,层次分明。

(二)、展示例文《怎样制作玩具娃娃》简要评点。

(三)、指导审题

1.依次对书上的作文题目作相应的讲解,分析,提示。

2.学生就作文题目作口头交流。

(四)、修改作文专题:词语的修改

1.用词准确,切合所写的对象。

2.注意词语的运用是否得体。包括语境,褒贬,说话人的身份等。

3、注意词语的搭配。

4.注意修改冷僻的文言词语,方言词语以及生造词。使

用普通话词语和日常生活用语。

(五)、构思:

1.定所写事物,列提纲。

2.打草稿,按要求修改。

(六)誊写工整。

综合实践活动: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科学、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兴趣,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闻知识。

2、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途径定向获取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3、锻炼学生独立组织一定规模的完整活动的能力。

活动设想:

1、整个活动分为会前准备、活动过程、辅助活动三部分。会前准备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安排两节课:一节课小组交流资料,确定选题,为新闻发布会做准备;一节课举行新闻发布会。

2、拟安排2课时。

活动准备:

教师:

1、搜集有关新闻发布会的资料。(如内容、形式等)

2、准备有关新闻写作方面的基本知识。

学生:

1、搞小发明、小制作,或进行奇思妙想,将有关成果或设想写成书面介绍。

2、从各种科技书刊中查阅,或到科技网站上搜索最新的科技成果。

3、准备举行科技新闻发布会。

4、参阅报刊上的新闻,了解简单的新闻知识。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入:

当今世界已是信息时代、科技时代,作为21世纪“地球村”的村民,了解现代科技成果,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动态和未来走向,培养自身的科技素质,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关注科学,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为了展示同学们学习、关注科学的收获,我们将举办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自己的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

二、选题确定: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成果累累,涉及到现代社会的生产、科研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人要穷尽地了解现代科技的所有成果,那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只能有选择地进行宣传。

这里列举一些选题供大家参考:

1、网络技术

2、基因组计划

3、生物克隆

4、纳米技术

5、生态农业

6、遗传工程

7、航天技术

8、通讯技术 „„

三、简介新闻及其写作的知识:

出示从最近的报纸上摘录下来的有关新闻发布会的消息材料,师生共同分析归纳,使学生对“新闻”、对有关的“新闻发布会”的情况有所了解。

1、学生朗读交流有关新闻发布会的消息材料。

2、小结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①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构成。

②标题是用醒目的语言标出报道的内容,还可点出报道的意义。标题应准确、鲜明、新颖。分眉题、正题、副题。

③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它要求简明扼要的写出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或中心,使读者先获得一个总的概念。

④背景指跟事实有关的情况,如历史环境、现实条件以及与其他事物有关的联系等。

⑤结语使消息的最后一段话或一句话,用小结的形式概括事实,也可以指出事物的发展趋势。

3、新闻发布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此项科技成果或小发明的名称;

(2)此项科技成果或小发明的一般原理;

37(3)成果的适用范围和价值意义;

(4)成果的发展前景。

[附] 新闻发布会一则:

让手机在网上动起来

7月20日,国创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网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订合作协议。国创拥有的CWTV网络电视是世界上第一家网络电视媒体平台,也是全球唯一24小时365天在线播放电影、电视、互动广告的媒体平台,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网络视频传输技术——CWTV网络电视技术,在现有网络环境下,第一次突破了带宽的限制,实现了高速、高清晰度的影视动画播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网站,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权威性专业性网站。

此次合作,国创将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网站提供CWTV网络电视系统综合服务。应用了CWTV网络电视技术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网站将把手机等产品在网上进行高清晰度的三维动态展示,浏览者可随意旋转,任意扩大广告画面,使商品的质地清晰可见,对商品任意观赏,仔细选择,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激发浏览者的购买欲望。此次携手合作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移动通讯业的发展。

四、小组交流筛选:

在各自分头准备后,各小组先作交流,然后推选出两至三人到发布会展示。要求发布人写好新闻稿,小组成员共同修改,提出改进意见。

五、确定新闻发布会的人员分工:

会议主持人,专家,记者,听众;并设计会标。

第二课时

科技成果新闻发布会(模拟)

会议进程安排:

一、主持人开场白。

二、发布新闻 :

各发布人介绍科技信息,或发明人讲解、演示自己的成果。可以运用录音、录象、投影等手段。其间记者、其他听众可提问,发布人简要作答。

三、“专家”评价:

请与会专家就本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的内容、价值、意义作出评价,或就其中某些成果的开发利用前景作出预测。

辅助活动:

1、各小组制作一份宣传科普知识的手抄报。

2、写一篇新闻稿,在校内媒体上报道本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的实况。

3、围绕本次发布会写一则日记,如实记录本次活动从准备到结束过程中经历的有意义的事情、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四、整理会议过程记录。

专题 :《狼》

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专题内的资料,全面了解狼的知识,并能通过特设专题的学习和提示,搜集有关狼的资料,撰写小论文和调查报告、组织辩论。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同学们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与训练,使他们的知识积累、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加强。

学法指导:

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搜集资料、写作小论文、组织辩论会。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习古文《狼》,疏通文意,了解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和特征。

二、课前准备:

1、预习古文《狼》,根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熟读全文。

2、搜集汉语中有关狼的成语和谚语,介绍你所知道的狼的故事说一说 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三、教学步骤: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2、介绍交流有关狼的成语或谚语、故事,讨论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教学提示:在同学们交流材料与心得的同时,引导同学们认识到文学作品、成语、谚语中的狼都被人们赋予了一种文学色彩,赋予了人的情感与认识,主观因素较强。)

3、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文意。

4、小组交流,请一位同学翻译全文,教师作指导。

5、朗读全文并思考:

蒲松龄笔下的狼具有什么特点?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并加以分析。

6、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教师总结:古文中的狼具有贪婪——“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前狼止而后狼又至”;狡诈——“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暝,意暇甚”;凶残——“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它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存在,同时,又反衬了人类的智慧——“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作者的写作意图清晰可见。)

7、课堂小结。

8、作业布置:

(1)“思索质疑”第二题、第四题。

(2)预习《母狼的智慧》及参考资料,思考:这些文章又表现了狼的哪些特征?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习《母狼的智慧》及参考资料,比较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的差异及文学作品和科学资料中所表现的狼的不同之处,更全面更科学的掌握有关狼的知识。

二、教学步骤:

1、交流所搜集到的英语中狼的有关谚语或故事,说一说它们又体现了狼的什么特征。

(教学提示:可引导同学们将狼的各种形象进行比较,认识到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对狼的形象有各种各样的认识与评价,如“聪明”、“狡诈”、“勇敢“凶残”等等,这都带有人们主观的情感因素和文化特征。可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思考人们对狼的态度如何?可以用哪一些词语来形容?)

2、阅读《母狼的智慧》一文,思考:

这篇课文中所表现的狼是怎样的形象?这与蒲松龄笔下的狼有何不同?这两篇课文中猎人的形象有何相同和不同?作者对狼的态度有何不同?

3、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教学提示:这几个问题思维的发散性较强,教师不要力求答案的统一,而应要求同学们富有穿创意和见解地看待问题,激发出课堂上思维的火花。)

4、阅读参考资料并思考:这些科学资料反应了有关狼的哪些问题?人们到底该如何对待狼呢?

5、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教师引导:第一则材料从生物学的角度介绍了狼的有关知识,可以让同学们阅读后归纳出狼的一些特点,也可以结合他们自己的认识和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狼。第二则材料从进化演变的角度说明了狼和狗的关系。第三则材料从生态的角度启发人们思考应如何对待狼?如何认识狼?在这一问题上可让同学们充分展开讨论,谈出自己的见解。)

6、比较阅读思考: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狼与科学资料中介绍的狼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

(教学提示:这一问题可由同学们自由探讨,教师再作相关的引导:文学作品中的狼被赋予了人们许多主观的情感因素,往往具有一些人的特征,而科

学资料中的狼是从科学的角度客观真实地表现狼的特征与作用。)

7、课堂小结。

8、作业布置。

(1)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一篇有关狼的小论文或简单的调查报告,可从各种参考书和网络上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题目可根据写作内容自定,也可以参考如下题目: 《说狼》、《„„地区少年儿童对于狼的认识的调查》、《狼仇恨与狼崇拜》、《从成语等材料看对狼的认识的差异》、《谈谈狼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关系》

(2)准备下一节课的小论文交流。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以小组位单位,在班级内进行小论文或调查资料的交流活动。

二、交流会步骤:

1、主持人致开场白。

2、论文或调查资料交流。

3、师生评议优秀论文或调查报告。

4、优秀写作小组介绍写作构思、意图及资料来源。

三、教师作总结发言。

四、作业布置: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准备下一节课的辩论会。辩题如下:

有人认为,狼的食肉性、凶残性对人以及家畜造成了不少危害,应当把这种动物斩尽杀绝,让它从地球上消失,但又担心因此会破坏生态平衡;

也有人认为,把狼杀尽并不要紧,恐龙早已绝迹,人类不是照样生存发展吗?

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与对方进行辩论。

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根据辩论准备情况,开展课堂辩论会。

二、辩论会步骤:

1、主持人致辞。

2、辩论会程序:

第一阶段:

双方主辩手对各方的观点进行陈述,时间各五分钟。

第二阶段:

自由辩论,每位辩论队员,均可自由发言,时间15分钟。

第三阶段:

双方主辩手进行总结性发言,时间各5分钟。

第四阶段:

教师作评论,并宣布辩论结果。

三、作业布置:

根据你听完辩论会的感受与思考,以其中一方的观点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1.欣赏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和故事情节,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2.初步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能运用联想和想像扩展文章内容,丰富课文内涵。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和看法。

4.体味和推敲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学会婉转拒绝。

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天上的街市》 2课时 《七颗钻石》

1课时

语文活动:讲故事比赛 1课时

《蔚蓝的王国》 1课时

《皇帝的新装》 2课时 写作:想像 3课时

口语交际:婉转拒绝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教材分析:想像,是指对已知的事物形象经过思维加工,而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奇妙的想像能给人类心灵世界以自由,让思维的触觉上天入地,涉古历今,从而求新立异,为人类创造出新形象、新思想、新启迪的翅膀。本单元主题词激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材料,驰骋想像的热情,4篇名家手笔既是植根于现实生活,又视通八极,心游万仞,并且把深刻的哲理告诉给大家。《天上的街市》是一首成熟的现代格律诗。诗作写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诗人郭沫若感到极大愤怒。他在五

四时期对祖国的憧憬归于破灭,一度的兴奋激动陷入苦闷徬徨,但他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诗人在对生命的沉思中调动起丰富的审美想像力,以新的灵感的方式改变视觉感应中的秩序。不仅用眼睛眺望,而且以心灵感受星空,从地上的街灯到天上的街市,由街市上的物品到街市上的人,虚实交错,展示心目中的天国乐园,特别是牛郎织女的幸福美满、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更透露出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劳动人民命运的同情的进步思想。诗歌清朗仪隽美的立意想像及和谐悠扬的音律,使人在神异的幻景中感受到悠远的真情。《七颗钻石》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关心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童话。作者观察自然界在北天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而让出了如生命般珍贵的水,她们的爱心升腾到空中,幻化成普照大地的钻石般夺目的星座,从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蔚蓝的王国》是“欧洲俄罗斯的第一位小说家”屠格涅夫的一首散文诗。作者以真挚的爱心饱蘸激情地描写了“梦中”的平静、安详、美丽的大海和快乐、幸福、年轻的人们,在自由、活泼、清新的行文中赞美青春,歌颂爱情,追求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表达岁月已逝的人生慨叹,用梦幻手段把作者充满爱的内心世界在充满神奇、美丽、爱情的蔚蓝王国里展示出来。从而激励读者在行云流水中去感受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美情怀,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想象的魅力。《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力作之一。作者从纯洁的童心出发,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来反映生活,用带有强烈动作的语言来展开情节,叙写了一个愚蠢的皇帝被骗子愚弄,穿上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身裸体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激露了皇帝及大小官员的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启示人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说真话。使学生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设计:第1学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制定学习目标教学步骤: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教学反思 1 明确任务。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以及发展性评价手册。2 浏览目录、课文等。巡视,指导。3 讨论,交流。讨论:本单元的课文有哪些异同之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 4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布置任务:根据单元内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第二块:制定活动方案,组建活动小组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教学反思: 1 谈感受(自己最感性趣的内容,印象最深的内容)。问题情境: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2 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3 制定活动计划、方案。巡视指导,43 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

二十二、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目标要求:

1、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2、体会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学习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

教学重点:

1、联想和想象的作用,联想力和想像力的训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教学设计:

以诵读法为主。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调动联想和想像,不断加深对诗歌意境和作者感情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100多年前,一位唐代诗人凝望着星斗满天的夜空,有感于宫女的幽怨,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82年前,又有一位现代诗人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创作出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二、范读,初步感知诗歌。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感知诗歌内容。

2、指导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师生齐读。

三、诵读,理解诗歌大意。

1、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第一、二节。

⑴“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表明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⑵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

——理解第一节诗中的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

⑶诗人又是怎样写到了街市和物品的?

——理解第二节诗中的想象。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⑷诗人描绘想象之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天上的生活繁华富庶,美好幸福,令人无比向往。

2、学生自由讨论诗歌第三、四节。

⑴这两节诗又写了什么内容?

——运用想像,描写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

⑵请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绘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

——他们获得了自由,能够骑着牛儿,淌过不甚宽广的天河,时时来往,天天相见。白天,他们男耕女织,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夜幕降临,他们手提灯笼,闲游天街赏景购物,生活过得美满幸福。

3、诵读全诗,再现诗人联想、想象的过程。

四、品读,理解作者感情。

1、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何不同?

——在诗人的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穿插介绍写作背景。

——1919年5月4日,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全国展开,许多志士仁人为此热血沸腾,以为黑暗的中国从此有了新的希望。不久,“五四”运动的高潮一过,中国又陷入了死一般沉寂的黑夜中。此时,诗人郭沫若从日本回到祖国,目睹现状,他一度的兴奋激动变为了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执著地寻求光明与理想。凝望星空,他写下了这首诗。

——表现了诗人追求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五、美读,背诵:

1、配乐朗诵,再现诗人的思想感情。2、学生背诵全诗。

六、课堂小结:

诗人巧妙运用联想和想象,从地上联想到天上,又想象天上的街市和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七、布置作业:

1、联想想像训练。

①深秋时节,落叶飘零。看到纷纷坠下的落叶,你会联想到什么?走在铺满落叶的乡间小路上,你又会想些什么?

②一根小小的蜡烛,却能划破无边的黑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看到蜡烛,我就会联想到

,想到他(们)。

2、课后练习:

一、二;

3、《训练册》

附: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星空》

联想

街灯(明)→(闪)明星

光明

明星(现)→(点)街灯

自由

想象

街市(美丽)→物品(珍奇)

幸福

天河(浅浅)→牛郎织女(来往)

美好

流星(灯笼)→牛郎织女(闲游)

八、教后反思:

二十三、七颗钻石

列夫•托尔斯泰(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朗读;能复述故事;概括探究课文主旨;培养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图片与投影辅助教学;

教学安排:

一课时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列举有爱心的人和事,激发他们对待生活要充满爱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仰望夜空,会看见满天璀璨的星星,它们闪闪烁烁,似乎想要告诉我们无数的秘密。你知道有关一些星星的秘密或者故事吗?(学生谈)是的,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出示大熊星座的投影片)在那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闪闪发光,它指示着前方,这就是大熊星座,又叫北斗星。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七颗晶亮的,玲珑剔透的星星是怎样来的吗?(介绍大熊星座的来历 : 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有个美丽的少女,叫卡力斯托。她成天跟着狩猎女神在深山密林中追逐野兽。有一天,天上最大的神宙斯从这儿经过,他爱上了她。后来,卡力斯托便怀了孕,不久,她生下了一个小男孩,取名阿卡斯。这件事被宙斯的老婆神后赫拉知道了,女人的嫉妒心使她再也按奈不住,她便来到密林,使用法力把这个美丽的少女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大狗熊,临走还抢走了她的儿子阿卡斯。过了15年,阿卡斯已长成了一个英俊的少年,神后便设法使他们母子俩在林中相会。阿卡斯来到卡力斯托所在密林中打猎,卡力斯托一眼便认出眼前的少年是自己的儿子,于是张开双臂去拥抱他,阿卡斯看到一只大狗熊向他扑来,便张弓搭箭准备一箭把她射死。危急之时,宙斯来了,为了拯救她们

母子俩的性命,也使用法力把阿卡斯变成了一只小狗熊。阿卡斯一变成小狗熊,马上认出眼前的大狗熊是自己的母亲,于是扑上去,娘俩紧紧地偎依在一起。为了使其母子免受神后加害,宙斯把他们提升到了天界,并且给了他们两个荣耀的宝座,这就是大熊座和小熊座的来历。)

可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利用想象的翅膀,带给我们另一个美丽而感人的故事,他重新阐释了大熊星座的来历。一起去感受吧。

(二)整体把握:

1、学生分散朗读,四人一组,每人一节,一生读,其余三人听。再推选代表朗读。

(让学生在书上注好音;思考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准字音:

①干涸(he)

②水罐(guan)

③ 绊(ban)倒

④舔(tian)净

⑤一瞬(shun)

⑥咽(yan)了

⑦唾(tuo)沫(mo)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这是写一个干旱之年,一个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和母亲让水的感人故事。

(三)课文探究:

出示探究题,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

1、罐是神奇的,神奇在哪里?

2、罐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般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3、是什么让这个罐变得如此神奇?为什么?

明确:女孩→母亲(孝心)母亲→女孩(母爱)女孩→小狗(善心)女孩→陌生人(爱心)

4、最让你感动的情节是什么?朗读并说说理由。

提示:小姑娘为母亲找水、给小狗喝、给过路人喝。三个情节比较得出“爱心”的主题。

5、小结:大熊星座真的是这样来的吗?作者为何要这样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美好愿望?(童话)

提示:爱心像北斗七星那样普照人间,愿每个人都拥有爱心。

(四)拓展延伸:

提示:

这个罐子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周围的人都充满了爱心,是“爱”让这个罐子变得神奇起来。同学们,你身边肯定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许多充满爱心的事,请把你知道的和“爱”有关的故事讲给我们大家听,好吗?

(五)当堂作文训练:

列夫.托尔斯泰利用想象的翅膀,带给我们一个美丽而感人的爱心故事,我们不得不惊叹作家奇妙的想象本领,其实,我们大家的想象也是很丰富的,接下来,让我们也来腾飞我们的想象:

1.文中小姑娘找水曾累得睡着了,你认为这个充满爱心的小姑娘会梦到什么呢?如果你是她会梦到什么?

2.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心深深的感动了我们,也一定感动了„„否则,等他醒来时水罐里怎么会有水呢?这小狗和过路人都是真的?还是上帝的化身„„同学们想一想,是上帝的话他又是怎么想的呢?写出上帝的心理活动。

3.课文开头是一片荒芜的旱灾景象,试想,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人们、大地„„将会怎样?反映久旱逢甘露的欣喜之景。

4、试想,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会成怎样的世界?

(六)总结:

是啊,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有了爱心,我们才感到温暖,我们不但要沐浴爱心的温馨,更要懂得对别人付出爱,正如歌词唱得那样:“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愿你们都能成为充满爱心的人,相信,拥有爱心会让你充满神奇的力量。

(七)作业:

1、发挥想象,另创一个故事,讲述大熊星座的来历。

2、《训练册》

3、练习:

一、二。

教后反思:

十四、蔚蓝的王国

屠格涅夫(俄)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理解文章对大海的艺术描写。

2、品味、感悟散文诗的优美的艺术和作者奇特的想象。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者在文章当中寄托的美好感情。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屠格涅夫由“欧洲俄罗斯的第一位小说家”之称号。毫无疑问,在屠格涅夫的整个创作生涯中,小说创作占领这重要的地位。其实,他的散文诗的价值并不比小说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诗——《蔚蓝的王国》

二、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对大海的艺术描写。

2、感受作者在文章当中寄托的美好情怀。

三、教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者范读课文。

2、你从刚才的朗读中了解到了什么?

3、你有哪些疑难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

(二)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蔚蓝的王国的?

1、朗读课文。

2、小组讨论归纳。

3、共同交流

4、再次质疑,共同解决。

总体分析:

明确:

一(1)抒发对大海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二(2—6)写“我”和其他人在大海上快乐的行为。

(写海写人,以写人为主。大海是平静的,安详的美丽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年轻的。写大海是简

笔勾勒,写人侧重于写人的感受。)

三(7—11)写大海上见到的神仙世界

(写人写海,以写海为主。文章着力描写了一个海

上的神仙世界。写海岛,写鸟,写花,写“女人的声音”,写眼睛会闪出亮光,脸上会现出笑容的他,把一个充满神奇,充满美,充满爱的世界写的真正

如天堂一般。我们不能不陶醉于作者笔下的大海,也不能不折服于作者的语言魅力。)

四(12)再次抒发对大海的热爱。

(三)精读课文,巩固理解:

1、“并不是风在推动它前进;驾驶他的是我们自己无忧无虑的心灵——我

们心中稍一动念,想到哪里去,小船就飘到哪里去,他像是有生命的东西,完全听从我们的使唤。

驾驶小船的不是风而是心灵,这可能吗?你是怎样理解这种现象的?

明确:驾驶小船的不是风而是心灵,随着人的心意前进,人们的心灵在大海上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

2、周围的一切:天空、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船尾潺潺的流水——所有的一切都在倾诉着爱情,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情!连续写天空、海洋、风帆、水流等没有生命的物来倾诉爱情,而且要连续倾诉两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连续写天空、海洋、风帆、潺潺流水等一些没有生命的东西在倾诉爱情,作者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大海得可爱,充满了青春的魅力,带给人们无限的快乐和幸福,也表现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和陶醉。

(四)小结:

从刚才的学习中,你觉得的那些地方写得比较好?为什么?(让学生在讨论回答中自我小结。)

四、作业 :

1、熟读课文,想一想《蔚蓝色的王国》和《天上的街市》所想象的世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第二课时

一、学习要点:

1、奇特的想象

2、优美的语言

3、比较阅读

二、新授: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思考:

《蔚蓝色的王国》和《天上的街市》所想象的世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讨论明确:

1、相同之处:两者都描写了想象中的美好的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感情和理想,都是把想象中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作对比。

2、不同之处:《蔚蓝色的王国》通过想象所描绘的内容是生活中的确存在的事物;《天上的街市》通过想象所描绘的内容是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前者是以“虚”写“实”,后者是以“虚”写“虚”;《蔚蓝色的王国》所描写的想象比较具体,内容比较丰富,《天上的街市》所描写的想象世界,只是抓住一些典型的细节进行简笔勾勒,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更大。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重点

就语文学习而言,钱梦龙指出,朗读与默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非常明确的默读要求,初中生能“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因此,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四次默读教学,教师可根据每次的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本单元是第一个训练默读的单元,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养成一气呵成地读完全文的习惯,避免停顿,保证阅读的完整性,以便整体地感知文本的内容。在默读技巧方面,注意培养学生连贯阅读的能力,不要因为遇到生字、生词、难句或不理解的地方就停下来。此外,在默读习惯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做到不出声,不动唇,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本单元所选的三篇现代文,篇幅均比较长,文字优美,线索清晰,适合默读教学的要求。为完成本单元对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每篇文章的特点,安排相应的教学重点,整个单元构成默读能力培养的整体,共同完成教学。

总体来说,本单元的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学生学习和巩固默读的基本方法。本单元是初中学段的第一个训练默读的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在小学阶段初步接受过默读的训练和熏陶。初中阶段的默读训练则以小学为基础,进一步开拓,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避免停顿,以保证阅读的完整性,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不要遇到生字、生词、难句或不理解的地方就停下来,打断阅读思路。要让学生保持一定的阅读速度,避免阅读时由于遇到难点或干扰而放慢阅读速度。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如下方法进行默读:(1)动眼不动嘴。所谓的动眼不动嘴是指在默读中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不要将默读变成“默朗读”。(2)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笔记。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做笔记,在思考型的默读中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3)有速度地默读。教学时,引导学生按照规定的速度进行,将本单元的“长文”尽量“读短”。除了多多练习,坚持熟能生巧的原则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技巧讲授。(4)整体性地默读课文,在不回读的基础上,能够通过默读从整体上感知、把握和理解全文。

第二,引导学生尝试结合课文的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这是阅读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要求。要弄清文章讲了哪些人、事、物或观点,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可以结合默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并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本中的关键语句,边读边做一些简单的标记。还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给学生一些比较固定的格式,让他们学会概括。简单的文章可以是对全文的概括,长的、比较难的文章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概括。

第三,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精神上的启发,激发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热爱。本单元的文章选材聚焦于“学习生活”这一主题,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感受别人的学习生活,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其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有意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热爱童年、热爱读书、尊敬老师、对老师感恩、珍惜学习机会、对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等。

第四,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广阔的阅读空间。本单元后设置了本套教材第一次“名著阅读”栏目,推荐了《朝花夕拾》《湘行散记》《 城南旧事》三部名著,介绍了“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的阅读方法。《朝花夕拾》《城南旧事》的推荐恰好可以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窃读记》的教学相结合,而《再塑生命人》和《〈论语〉十二章》的学习也可以导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论语》的阅读。《 窃读记》中的“我”也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好榜样。因此在这个单元中,可以充分打开课外阅读的大门,为贯彻本套教材大力提倡的“多读书” 的理念开一个好头。

在完成上述教学重点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设置特定的教学重点。

比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重点培养学生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因为这篇文章比较长,生僻词语也比一般现代文略多(但基本上不影响阅读),恰好可以借此提示学生,不要遇见疑难字词句或注释就中断阅读,先一口气读下来再说。教学时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视学情适当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描写的手法,品味炼字与句法的精妙,如“百草园”部分的景物描写和“三味书屋”部分的人物描写,但切忌讲得太抽象或太琐碎。对《重塑生命的人》而言,在完成品味、揣摩关键语句的教学重点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表现盲聋哑人心理状态的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同样,教学《窃读记》时,可以将生动的心理描写作为重点,感受作者在两次“窃读”过程中的不同的心理变化。

教学《〈论语〉十二章》,则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理解重难点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含意。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诵读、启发、探讨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亲近经典,理解经典,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的部分。

下载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单元测评 语文版

    单元测评 一、基础知识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蓑衣(suō) 抖擞(sǒ) 朗润(rùn) 发髻(jì) ....B.嘹亮(liáo) 薄烟(bó) 酝酿(yùn) 水藻(zǎo) ....C.澄清(chéng) 镶嵌(xiāng) 山麓(lù) 隧......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系统

    一、教材分析 《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

    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整合(20分) 1.识字与写字(4分) (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酝( )酿( ) 镶( )边 唱和( ) 枯涸( ) (2)依据下列词语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黄yùn( ) zhù( ) 蓄 níng( ) 神 清li......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提高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及应用(24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 )(2分)A、唱着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B、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你这样做是无......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读一读写一写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读一读写一写 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 静默 舒活 欣欣然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抖擞精神 花枝招展 镶 响晴 温晴 安适 肌肤 秀气 绿萍 水藻 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酝酿﴾liáng﴿ 黄晕﴾yùn﴿ 发髻﴾jì﴿栀子﴾zhī﴿ ....B.唱和﴾hé﴿ 肥硕﴾shuò﴿ 鳊鱼......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600字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600字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600字:自然如乐,佳音飘飘作文 乐音飘飘,绕上了我的指尖,化作了缕缕温柔,雅而不俗。 ——题记 是夜,终会静谧的。我斜......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试题

    导语:初中语文学习无外乎是积累与运用,积累是学习语文的低级阶段,而运用语言才是高级阶段。我们所要努力达到的也就是学会运用语言的高级阶段。下面和小编来看看七年级语文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