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专题讲座12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殷玉荣
从理论上讲,自主学习应该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教学者及学习者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由于受到学生心理与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社会的需求、教师教学风格或者教学水平以及学校的管理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真正实现自主性学习并不是一件很的容易的事情。而且由于多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没有能摆脱应试教学的影响,老师的一言堂已经成为习惯,要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完成他们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对 于老师来讲,无疑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而对于学生来讲,也是一件不能 理喻的事。其中的原因,既有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少放手让学生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的习惯性思维的因素,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的因素,还有的是老师对于学生的智能水平不信任,怕承担放手之后,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的责任。从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来看,我们知道,人的最高的价值在于对他自身的价值的认可,以及实现其最高的自主意识,这也就是马斯洛所讲的“自我实现”。只有实现这样的最高境界,人的自我价值才会得到最完善的诠释。可惜自从有教育以来,我们的教育内涵一直就在二元矛盾中徘徊:一方面当然是要尽量体现教育的引导而不是“教化”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却始终摆脱不了对受教育者的“教化”。实际上是一种观念与技能的“强化”,却不是对教育本身应有的导引作用。这样一来,无形中就有对受教育者施行外在“驱使”的倾向了。或者正是这样的原因,我们的教育总是放不开手脚,让学生充分体现他们的“自我”意识,由他们主动地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学习,热爱自己喜欢的东西,热爱自己适应的方法,而总是由教师一点点地“灌输”。思想要灌输,方法要灌输,能力要靠灌输,乃至一切行为都要用灌输的方式来处理。其结果是我们的教育中所有的行为都变成了外在的努力,而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追求,而且即使我们做教师的努力了,由于没有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其教学或学习的效果总是大打折扣。学生的内在潜能没有得到最好的开发,这样的教育很难说是符合教育的真谛的。列宁曾经说过:“人类最高境界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文学巨匠高尔基说:“自学是世界上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古人亦云:“授人鱼,共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将课本和教师的知识简单地装入学生头脑的过程。建构的本质就是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将原有经验与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选择并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我国的叶圣 陶老先生尤其讲到: “要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教学的“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叶圣陶的这些话无疑是振聋发聩的,这些话对于我们开展自主学习教育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从另外一方面讲,虽然教师也可能努力,但教师要面对数十名学生,他的经验与精力完全可能是受限制的,远没有激发所有学生之后得到的收益为多。这就为我们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必然的选择。“ 学习‟ 一词是广义的,包括学知识、学做事、学做人、学交往、学发展、学创造等,既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上自我提高,又引导学生在思想品德上 “ 自我完善 ‟ ;既引导导学生自己去求知,又引导学生自己去实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既引导学习方法,又培养自学态度、习惯和能力;既立足于当前的学习,又着眼于终身学习。其最终达到使学生在学会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学习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的点滴(范文)
学习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的点滴
列宁曾经说过:“人类最高境界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文学巨匠高尔基说:“自学是世界上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古人亦云:“授人鱼,共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将课本和教师的知识简单地装入学生头脑的过程。建构的本质就是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将原有经验与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选择并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当前非常重要。对学生的发展也是必要的。
我国的叶圣陶老先生尤其讲到: “要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教学的“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叶圣陶的这些话无疑是振聋发聩的,这些话对于我们开展自主学习教育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我通过学习和实践结合总结了几点体会与同仁共同讨论。
1.把握好课前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预习习惯培养、读书习惯培养、作业按时及规范的习惯培养、自学方法的培养,等等。事实证明,顺利地完成了这些过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2.把握好课堂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的核心在于学生会学不会学。因此,要注意从这个方面培养学生。而其内容,我们思考的有以下几点:参与课堂学习的情绪、参与课堂活动的自觉意识、参与课堂讨论的比例与质量、自我的检测与提高、合作与探究的状况,等等。而在实施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2)充分的启发诱导与活动组织。(3)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的教学策略。(4)高质量的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5)课后学习的监督与检查。(6)有效的活动设计。(7)教学艺术化的讲解策略。3.课后作业的巩固与自我检测、知识的拓展与眼界的开阔、思维素质的训练、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上都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关键要素。4.综合课前与课后的自主学习表
(三)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思考了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大问题:
1.课前的预习设计。或短期或长期,或固定或临时,一定要设计。这个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过去很多老师注意到了,但却很少有付诸实施的。2.课堂讲解,注意及时让学生把问题反馈出来,因此必须检查课前,注意收集整理。关注学生的提问,是对他们自主学习的及时的反馈,同时也能从中培养他们的自我学习意识。
3.作业设计精益求精,自主开发,有效利用。这样的自主贯穿了对学生各个能力点的培养。
4.提高效益,推动实验。也就是说,有的环节不一定求多,而要以学生的全面进步,自主精神的激励为最终极的培养目标。
第三篇:《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的点滴感悟
学习日志:
学习《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的点滴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再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活动,我有如下感悟:
一、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诱因。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其次,精心设计好导语,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
第三,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四,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
二、放开双手,教给方法,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1、让学生自己去读书。
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放手让孩子们运用已有的认知水平自已去读书,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蕴含着的情感。
2、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教师应该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
3、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学习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是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技巧的方法,也容易掌握事物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4、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学生的自主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表现为自我设计、自我尝试、自我领悟。
三、开展活动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有了活动,课堂就会充满了活力;有了活力,自主学习的动力就更强。可以采取以下活动:
1、体验表演。
2、趣味竞赛。
3、快乐游戏。
4、实践活动。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我感觉自己在教学中还没有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总是不放心,撒不开手,生怕学生会弄得杂乱无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把从这节课中学到的宝贵知识充分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感受自主学习的好处。
第四篇:论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
论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
【摘 要】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的之一。本文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发展学生的阅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等四个层面,探讨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阅读
教学策略
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新课改“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主动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掌握字词句段章的本意和内涵,使学生爱上阅读、愿意阅读、学会阅读、主动阅读,从而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一、合理设疑,激发学生阅读求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也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照本宣科,只注重教学数量而不注重教学质量,从而导致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低下。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激发兴趣的关键在于合理设疑。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小学生好奇、爱探索的心理,适当合理地设置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阅读教学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可采取不同的设疑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教师应边阅读学习边设疑解答,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针对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应采取预习的教学方式,设置一些与阅读材料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寻找问题答案。比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可设置问题:邱少云是谁?潜伏做什么?为什么邱少云火烧棉衣时仍不挪动?体现了邱少云什么精神?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多角度评价答案,切勿一题一答案;同时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踊跃发表观点,提高学生阅读求真的兴趣。
二、渗透教学,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是学生学会自主阅读的关键。只有正确的阅读方法技巧,才能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将阅读方法和技巧渗透其中。
第一,针对低年级或者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应引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逐段、逐篇阅读的阅读技巧,从读懂字词、读懂句子到循序渐进读懂段落、读懂篇章。遇到生字词应及时查字典,这样有利于记忆;遇到不明白的句子应及时请教,这样更有利于深化;遇到不理解的段落应及时思考探讨,这样更有利于把握内涵。
第二,针对中高年级或学习能力较强的小学生,应引导其掌握整体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文章阅读应二至三遍,第一遍浏览,大体了解文章内容、体裁、结构。第二遍精读,探索文章中心思想,一般议论文往往有论点论据,论据段的首末句即为中心句。一般记叙文有关键词,段落中高频关键词即为中心词,通过提炼概括中心词,可进而把握文章内涵。如读第三遍,则可进一步检验阅读理解效果,教师应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将阅读理解融为一体。
三、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阅读创新思维
自主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地阅读,大胆想象的阅读是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想象与探究。
第一,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与把握阅读材料的情境。比如《荷花》一文写道:“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此时应鼓励学生带入情感阅读产生共鸣,通过情境再现让学生感受荷花之美。
第二,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大胆发挥想象。仍以《荷花》为例:“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教师可鼓励学生对比作者的想象,自己大胆进行想象和描述。
第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阅读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形成问题意识,提高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的活跃性。
第四,对“空白处”进行开阔的创造性想象。“空白处”指文中使用省略号的地方,或结尾处可续写的情节。比如《精卫填海》,学生可想象“精卫的子子孙孙填海会发生什么事,海最后填平了没有”。
四、拓展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要以长期大量的阅读为基础,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小学阶段,仅仅依靠语文教材的阅读是不够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读好书,培养学生对各种书籍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阅读过程中,对于阅读方式可不加过多限制,无论是朗读还是默读,无论是一篇多读还是多篇一读,都能陶冶学生的阅读情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书写笔记,摘抄优美词句,既加深理解又积累知识;还可指导学生书写读后感,交流心得体会,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又学以致用;还应布置课后阅读作业,不定期检验学生的阅读过程与成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语文自主阅读教学需要师生密切合作,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学生要坚持自主阅读学习;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学生应自主探究阅读方法。只有多管齐下并且坚持长期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于春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2):68.[2]赵双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J].教育科学,2015(5):171.[3]李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1):161.
第五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
课题研究的目的地是为教学服务。而教学策略的研究是课题研究的重点,只有研究出一些通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服务,才能形成课题研究广泛的影响力。本课题所研究的教学策略是以课程标准中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为依据,以开放性教学思想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地位,促进语文大教学的实施,大课堂的形成的一系列教学方法的集优。包括已被事实证明有利于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做法和在研究中通过探索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的模式是: 这是一种单向性结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单一的,就是教师拿着教材走向学生。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环境模式应是:
在这一模式中,学生在与教师、环境、媒体、同学的多重交往和互动中获得信息,增加了信息源。同时,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中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还必须反之:学生问教师答,学生讲教师听;强调了学生主动探究教材,变教师拿着教材走向学生为教师指点学生走向教材;重视了学生之间的相互“碰撞”与交流。
从以上两种模式图例,我们不难发现:要创造出适应学生发展的语文教学环境,不仅要从理论上入手,更应关注相关教学策略的研究。由此,我们依据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提出一些相应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
策略之一:解构学习,开发教学的生命活力
1、解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束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的“课程目标”,其中包括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它是按照基础教育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语文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的要求,因此,它是一个基础性的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语文学习的下限标准。解开束缚,就是要明确课程目标,同时又要敢于突破课程目标,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下限要达标,但上限不封顶,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2、解开教师的束缚。基于新课程的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教学情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主要表现在:多元的价值取向引起教学目标的不确定;课程的综合性以及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引起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教师和学生地自主性不断加大引起教学方法的不确定。这就要求教是必须首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单纯的执行者,同时教师也要由教学的主角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充分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3、解开小学语文教材的束缚。教材内容并不等于就是教学内容,更不是全部的课程内容,后两者的概念要宽泛得多,因此,综合性教学就要求教学从课程的高度出发,整体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要凭借教材,但又不能囿于教材,应该超越教材。具体地说就是要超越教材的体系,创造更适合学生实际的学习体系;要超越教材的内涵,实现多元解读,提升教学的意义;要超越教材的内容,开发和补充教材,使学习过程更丰满。
策略之二:重构目标,提升教学的人文价值
1、体现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目标有单一性和多元性之分。从总体上说,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维度:(1)知识和能力。包括字、词、句、段、篇五种语文知识和听话、说话、阅读、作文、写字五种语文能力。(2)过程和方法。包括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等。以往制定教学目标的范围过窄,多局限于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对其他教学目标考虑甚少,不利于小学语文综合性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要体现多元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使教学目标的单一性与多元性有机结合。
2、突出语文教学目标的交际性。教学目标有认知性和交际性之分。按照信息论的观点,语
文能力实质上是借助语言文字进行吸收、加工、储存和输出信息的能力。语文能力训练是一种社会交际能力的训练,除了口头的交际训练外,还必须突出广泛的书面语言交际训练,以克服教学时空限制,扩大交际的效果。
3、注意语文教学目标的个体性。教学目标有群体性和个体性之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影响因素众多,需要制定某些群体性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种因素在教学目标中获得和谐统一。群体性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出发点,是语文教学过程的主要调节者,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评价指标,它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从常规教学看,群体性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有意义的。但是,小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等都存在个别差异,这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尽量为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各种自由的空间,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这就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个体性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学要在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可能。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应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而灵活地制定不同的个体性教学目标,变换各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为此,课时目标要根据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分下限目标、发展目标、上限目标。后进生完成下限目标,即最基本的教学要求;中等生完成发展目标,即理解知识有一定深度,运用技能比较熟练;优等生完成上限目标,即知识理解深刻,技能运用熟练,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4、重视语文教学目标的内隐性。教学目标有外显性和内隐性之分。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学习有三种类型:主学习、副学习和附学习。主学习指的是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副学习指的是无意识获取的知识和技能,附学习指的是伴随主学习而获得的观念、态度、行为习惯等。克伯屈强调的这种附学习是内隐的。语文教学应关注这种潜在的、内隐的教学目标的开发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现代汉语,是母语教学,一篇课文的基本教学目标是显而易见的。有经验教师对外显性教学目标已达到信手拈来、应付娴熟的水平。然而,中国语文中的许多词、句具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征,它的深刻含义是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领会的,而这种内隐性的语言表达特点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更何况,小学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而艺术就是丰富多彩,变化流动的。对一个动态的语文教学过程,试图用一种外显性的目标决定一切是不可能的。小学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外显性教学目标,而忽视有价值的非预期性的、内隐性的教学目标,往往容易使语文教学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使学生学习收效甚微。传统语文教学预先确定的外显性教学目标所注重的是学生发展的“显能”,而内隐性教学目标则关注学生发展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根据语文教学过程的自然进展,根据学生在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有创见的“节外生枝”,恰到好处地制定内隐性的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综合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