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新编》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3:4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论新编》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论新编》读后感》。

第一篇:《教学论新编》读后感

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读《教学论新编·第二编》引出的几点思考

陈佑清先生主编的《教学论概览》一书的第二编集中向读者介绍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机制。其中,第四章“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过程”,着重探讨学生自身的能动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机制。第五章至第七章“几种基本的学习活动”,具体讨论知识学习、操作学习、交往学习、反思学习、观察学习和实践学习等不同学习类型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和存在的局限性,及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相互作用。第八章“学习方式”,主要探讨学习方式的含义、多样性,几种常见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选择。

陈老师在第四章的“能动活动的主体:学生”一节中,着重强调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指出学生虽然是教育的对象,但是学生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的,他们是一个个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主观能动性。然而,在我国教育的传统和现实中,最为缺失的是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确认和尊重。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育者将学习者当作“非人”对待的现象,将学习者当做“容器”,单向、强制地向他灌输知识,而不管他是否喜欢或者能否接受;或者将学生当做“奴隶”,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育者的意志等等。这些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做法严重影响着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改革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哲学研究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影响,在我国教育理论界也开始逐渐形成了“主体教育思想”,它鲜明地突出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倡导要将学生当做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当前,主体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亦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学生主体”意识应该包括以下几种观念。

1.学习主体观。根据教学论专家的认定,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先进教学论思想流派主要有五家,其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是:美国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前苏联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前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学理论;德国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综合五个流派的共同特点,可以看出他们都重视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与学的统一中重视学生智能、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学习过程,学习学科基本结构,指导学生发现学习。

2.潜能发展观。教师欲树立学生主体观,必须立足于自己所教学科为学生发展而教,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视他们为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深信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都会取得成功。

3.以学为本观。以学为本的观念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的教应当以学生的学为根本。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法要根据学生的学法而定。

4.放下“权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意识。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教师的职责在于作好学生的“向导”和“引路人”,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注意引导、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那么,我们在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呢?我认为,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和努力。

1、巧使讨论。讨论是在商讨或辩论中互相启发,是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去研究探求真理的过程。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掌握常用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历史思维方法,进一步发展了自己。如学习二战时,学生认识到:作为法西斯的罪魁祸首、头号战犯希特勒对世界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一部分学生认为:如果没有希特勒,就不会有二战的爆发。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坚持认为:没有希特勒,战争一样会爆发。由于此问题涉及了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个重要问题,对此,教师不应该立即作正面回答,而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通过此问题的讨论,形成统一的认识: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作用重要,但个人却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规律,他只能起到加速或减缓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没有希特勒,二战一样会爆发,只不过希特勒的出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诱使质疑。“读史贵有疑”,提不出问题就说明学生未能形成历史的思维能力,当然更谈不上陶冶情操、服务社会。正如李政道博士所说:“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该在学习答案的前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营造情景来启发学生主动质疑,帮助学生发展智力。如讲“意大利法西斯专政”前,播放一战后意大利情况的VCD: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政府无能、无力控制局势„„。墨索里尼乘势组织法西斯政党。播放完后,教师指出:“这段VCD已经清楚地点明了意大利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希望同学们好好理解”。话音刚落,一些学生纷纷提问:“战后意大利革命形势很好,为什么墨索里尼能建立法西斯党?”我在肯定此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的VCD去寻找答案。这样,既使学生加深对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及时领略到学习成功的自豪感。

3、活动激趣。在活动课中,教师起组织指导的作用,把表现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如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课时,指导学生先布置教室,黑板上悬挂一战地图、战后领土变化图、投影签署凡尔赛和约图,教室周围拉上长绳,挂上学生写的介绍有关一战背景、经过及结果内容的稿子,教室中间摆上学生用书桌围成的会议桌,学生分坐在教室周围。主持人宣布巴黎和会开始,学生扮演的战胜国和战败国的代表分坐两旁,英、法、美代表依次发言,阐明自己战后意图及所想得到的好处。彼此争论不休。经过激烈争吵,终于达成《凡尔赛和约》。法国代表怀着复了仇的心理宣布《凡尔赛和约》内容,并把条约递给德

国代表,扮演德国代表的学生卑躬地在上面签了字,并发誓终有一天要报仇。主持人总结过渡到华盛顿会议。扮演美日代表的学生阐述自己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立场,中国代表也利用美日争夺矛盾提出解决山东问题。最后签订《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主持人采访各国代表谈对华盛顿会议的看法,最后总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但极大加深了帝国主义的矛盾,德、日最终推翻此体系,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推动了二战的爆发。

总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我,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创设历史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探索;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就一定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使历史教学能够与时俱进。,

第二篇:良师益友----《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读后感

良师益友----《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读后感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难度也越来越大。原因有很多,主要一方面是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在提高,整体上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提升速度远不如学生来的快,而信息化教育又要求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这一方面教师必须有充足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高效的开展。而遗憾的是本地区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许多环节并不熟,包括我自己,对许多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种问题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不能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方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缺陷。投入决定产出,既然投入的质量不高,产出的质量也不会高。

拿到《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后,初看标题和目录,以为还是那种纯理论的书籍。仔细阅读之后,给人的感觉:这本书真当是良师益友,或者说这本书像一场盛夏里的及时雨,解决了许多困惑自己的问题。读完后,我用基础性,实用性,全面性,专业性,来概括本书的内容。

一、基础性和实用性

本书完全站在一线教师的立场,来提出问题,阐述理论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所涉及的问题及相关知识都是教学一线的基础问题和相关理论知识。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比较容易接受,而且体会较深。如第三章第三节《课程实施》中例出的教师对话,就提出了如何真正体现课程评价的作用和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的困惑。而接下来的理论知识更是全面的阐述了课程实施过程,尤其是课程的教学与评价更为详细,可以说像是一位老教师手把手地在带领一位新教师进行课堂教学。

在阐述“

(二)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的内容中,有“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过程的讲解”,“方法的选择”,介绍,具体有:“信息技术课程常用字的教学方法有教练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基于信息资源的教学方法等。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是所谓的“教无定法”。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根据课程目标、内容的特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在阐述“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常用方法”提出要全面评价,必须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法应该是基于结果的评价与基于过程的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上这些观点不就是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所考虑的,正在进行实践的吗?所以说本书的内容是基础性的,但又具有相当高的实用性。

再举例,《第四章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这整一章内容都是讲解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这一章节是基础内容,而它阐述的理论知识又是那么系统和全面,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实用性非常强。本章中提到的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使我更加明确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的各方面元素,而它提出的“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设计”和“基于算法思维的教学设计”,使我对自己平时在摸索的教学实践有了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所有明悟,不再是一块朦胧区域。

二、全面性和专业性

本书每一章的知识都成一个系统模块,站系统的高度分析问题,然后再逐步细述,每一章节涵盖的内容相当系统、全面和专业。比如第二章“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分成“信息技术的学科界定”、“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的学科关联”三节来细述。第四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系统与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学习评价的设计”、“利用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三节来细述,本身这样的安排就像上课的教学流程一样,有情境设计进行导入,再进行新内容的讲授,最后是小结和拓展,所以从知识内容安排上来说,具有相当的专业性。而里面的具体内容更是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具体实施来讲解的,更具专业性,而不是夸夸其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我非常喜欢第四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第五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像第四章中“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讲解、分析的相当全面,从“

(一)学习需要分析”、“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三)教学对象分析”、“

(四)学习目标的编写”、“

(五)教学策略设计”、“

(六)教学媒体选择与设计”、“

(七)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共七大块来细述,涉及到的内容又非常详细,对自己平时进行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帮助与启示,以前认为自己写的很详细教案与这一章节的要求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第四章第二节“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是全面、专业、详细的讲解了

“讲授演示模式”、“问题启发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问题探究模式”这五种模式的各自简介、特点、教学过程,以往自己对教学模式的认识可以说非常模糊,只知道大概的名称和其对应的一般教学过程,特别是各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本书所涉及的那么详细和丰富,这些内容对自己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工作多年来,学习过一些有关教学理论的书籍,听过一些讲座,但没有学到过一本真正属于信息技术学科,讲述课堂教学,既全面、专业、实用,又不失基础性,走“群众路线”的书籍。《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当成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

第三篇:新编地理教学论[范文模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一、学科名称的演变

(一)早期的地理教学论

1、研究内容主要是地理教授法或地理教学法,课程研究几乎没有涉及

2、研究对象仅是小学阶段的地理教授法

3、地理教学思想由重教向重教和学方向跨出了关键步伐

二、发展时期的地理教学论

1、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地理教学法的名称被沿用,中小学地理教学思想深受苏联影响2、20世纪60年代,地理教学法被片面理解我仅仅是研究地理教学方法的学科,并认为地理教材的分析和研究也要体现在名称中,地理教材教法

3、文革期间,地理教学论发展研究停滞不前4、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地理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地理教学法的研究日趋繁荣

总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在学科上仍然称为地理教学法,但是内容是不仅拓展了地理教学法的研究视野,而且有关地理课程方面探索不断增加。

三、当代地理教学论 1、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褚亚平等的倡导下开展了关于《地理教育学》课程的讨论。回来认为地理教育学和地理教学法都有各自的功能与价值。2、1992年,国家教委师范司组织召开了学科教学论课程研讨会,1999年陈澄主编的《地理教学论》出版 3、2001年,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正式启动。2003年处办理夏志芳主编的《地理课程和教学论》

二、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活动,解释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地理教学论研究对象的基本内涵

1、学生,是地理学习活动的主体

2、地理教学目的,是地理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是地理教学活动开始前的设计和要求。

3、地理课程,是指地理课业及其进程。

4、地理教师,教师决定教学认识的方向、内涵、途径等等,并对他的结果和质量负责。

5、地理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

6、地理教学评价,有教学就有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的价值判断。

7、地理教学管理,遵循地理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建立稳定的地理教学秩序和科学的地理教学管理制度。

8、地理教学环境,地理教学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或氛围中进行。

9、要素与作用;学生是核心与根本 教师是主导 地理课程是实质性 地理教学目的是基本 教学管理是保障 教学方法是较活跃 教学评价是不可或缺 教学环境是重要的却易被忽略

四、地理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总任务是构筑地理教学理论、指导地理教学实践

具体任务:

1、研究地理教学目的

2、研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研究地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管理

4、研究学生与地理教师 5.研究教学评价

6、研究教学环境 第二节 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一、地理教学论隶属的学科门类 隶属教育科学,是基础学科教育学的次一级分支学科学科教学论的一支

二、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既有理论特点,又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它是一门蓬勃发展理论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第三节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一、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1、最直接、密切的 地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

2、其他 哲学、心血、系统学、管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等

二、地理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解决问题的手段。地理教学论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三、本章思考题

1、我国地理教学论经历了是个发展时期,试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地理科学发展谈对其影响。

2、选择高中地理教材的一个内容,说明教育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意义。

3、选择地理教学活动的一个或两个要素,说明研究该要素对促进地理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4、走访附近中学地理教师,了解当前地理教学研究中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5、学科教学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是什么

6、从地理教学论与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分析入手,说明你对地理教学论学科属性是怎样认识的。

7、件数地理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任务与研究方法。第二章地理课程论 学习目标

1、掌握地理课程的含义、课程类型及我国地理课程的类型,理解影响地理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

2、理解中外地理课程的设置情况

3、了解我国地理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和地理课程教材的发展与改革。

4、了解教材分析方法,掌握教材分析技术。第一节地理课程概论

地理课程就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通常来说,他具体表现为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等。

三、影响地理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地理科学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取材于地理科学的地理课程无疑受到地理科学发展的最直接的影响

(二)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对地理基础教育具有传统意义上的需求和时代性的要求,如社会高度重视环境演变问题和全球性问题,就要求地理课程处理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部门地理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的培养。

(三)学生的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1、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地理课程应该适应并有利于学生心里的发展。初高中学生因为年龄而在记忆、思维、想象与创造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的差异。

2、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受社会舆论与评价导向影响很大,并与学习课程策略、地理教材、教学方式与过程关系密切。地理课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动机因素

第四篇: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笔记 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笔记

性质

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

课程:即经验,是学习者生活经验的总和,是学习者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课程内容:(课程要素)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课程内容选择: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

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

1、学习语言、2、关于学习的语言

3、通过语言学习

4、探究

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值得是为了有效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多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例文及近来鉴别出来的样本和用件类型的选文。语文教材选文类型:定篇、样本、例文、用件。

定篇:是语文课规定的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新教材的特色: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世界,重视言语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得语言素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语文教材的品格和功能:品格:内容上包含勒社会所需要得各种知识形式上体现勒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规划。功能:智德启迪功能、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

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构成要素:

1、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

2、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言语实践活动

3、语文知识与策略

语文知识:

1、宽式: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他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

2、窄式:前面相同,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语识

语文知识的范围及状态:范围: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状态:语感和语识。

语感和语识的关系:

1、语感具有不可分析性,语识具有可反思可被理解性分析特征

2、语感比语识更基本

3、语感比语识丰富

4、语识识公共的,语感却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特性

5、语感语 语言能力浑然一体地结合一起

6、语识识概念化的、推理的、依靠理性思考循序渐进的进行,语感却是直觉的、跳跃的、横向的、具有格式塔的特征。

7、即使在一 般性的语言活动中,语识虽然能够帮助我们对子或他人的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整,但语言活动本身能流畅地进行,依靠的还是语感。

8、语识在一定条件中向语 感转化,转化标志是:高度熟练至无意识地领会运用。

语文的实践活动(三种类型):

1、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语文实践活动

2、在课程指引下的语文实践活动

3、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理念:

1、注重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注意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得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强调合作学习,注重学习求实务实的品格和创新精神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1、要素:具有不确定性有教材系统编排

2、组织形式:专题研究或活动——阅读主要在高中阶段实施即研究性学习;与写作、口语交际整合再一起得实践探究活动

3、要求:联系关注学生的人生、自然、社会、历史、现在、未来;按学生兴趣、爱好、需要、能力达到自主学习;语文学科作基点延伸

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强(从课内到课外,学科联系强、领域广包括社会、自然、自我等)

2、时间性强再生活中学习,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进行

3、自主性强

4、合作性(小组合作)

5、生成性(内容要素不确定、动态观点、学生体验方式不固定,目标要求不固定)综合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1、确定综合性学习探究主题(课内延展式;生活应用式;学科联结式)

2、制定综合性学习方案(分阶段学生自主订方案教师指导和提建议。包括选题名称确定;研究 小组人员与分工;目标;研究内容与方法;步骤时间安排;成果上交)

3、开展探究性活动(是综合性学习的主体,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教师 主要进行思路、方法指导和心理疏导)

4、交流分享成果(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体验和感受和提交研究成果)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1、综合性学习强调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从重视学习成果转换到重视学习过程

2、从一教师为主转换到学生自主评价或相互评价

3、从定量评价转换到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语文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资源:

1、广义: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得各种因素

2、狭义:是指形成课程得直接因素

课程资源分布特点:

1、广外延、宽涉面

2、可加工、易转化

语文课程资源:指一切对课堂有用的物力、人力、财力、自然资源等的总和。

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再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所有活动 校本课程的特征:校本化、个性化、特色化、自主性

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1、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的资源

2、加强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

3、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打交道。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式:

1、课程引入。即引入校外课程项目等

2、课程选择即选择不同版本不同编著者的不同风格得教材

3、课程改编即对国家课程进行某种形式得改造

4、课程整合即对不同学科课程进行整合5、课程创新即学校自己开发新的课程项目或单元

一般课程开发的主要途径:

1、开展社会调查,从社会获取资料、机遇、知识、技能、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等,激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3、发掘教师中的人才、培养教 师的意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并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与制度

4、借助校外课程资源与经验,使之形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5、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 校内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开发主体,语文学习所利用的各种课程资源得总和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校内资源:由学生、教师、学校物质条件与管理水平等因素构成;校外资源:民族文化背景、世界文化遗产、时代变革特征、社区资源、大众传播媒体以及家庭 校内资源:

1、素材性资源:教本及教辅材料;教与学得方式和目的;教师经验教与学的技能;教学情景情感态度

2、条件性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影像设备;社团活动场所;专任教师及指导者

校外资源:

1、素材性资源:课外试听读物;文化活动方式和途径;社会文化讯息及思潮;文化情感及价值取向

2、条件性资源:文化场馆;公众网络;交往及活动环境;家庭文化资料和设施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整合模式:

1、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2、软性资源与硬性资源的整合3、语文课程资源与其他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组合方式:

1、专题式组合2、分级式呈现

基于网络的校本课程形态:

1、借助网络工具,对国家课程进行网络化教学

2、讲网络资源与原来的语文校本课程结合起来,形成有网络特征的系列校本课程

3、借助局域网和专门开发的专题学习软件,进行语文专项学习或训练

4、建设语文校本课程网络资源库,依托该资源库,建设成套语文校本课程。

语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看作观念被统觉——从清楚明确的感知到与旧观念的联系和扩大到应用——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学目标与学生现实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教学过程的本质:

1、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指导性、简捷性)

2、美感体验的过程(知识与生活、审美意识结合在一起)

3、人格构建的过程(教化与陶冶、体验与唤醒、理解与表达)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的共同点:

1、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上都是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2、在对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上,都主张教师中心

3、在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方法上都没有从教育学的相互作用来反映教学的整体特征。

新的语文教学过程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学知道思想的根本性转变,更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

2、教与学关系的改变,注意了两者的统一,体现了教学过程辩证发展的规律。

3、师生之间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突破勒点面结构传统框架的局限,建立起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结构

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八字指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读读是基础,学生通过了解教材发现问题。议议是关键,通过议学生理解、展握教材,分析和解决问题。讲讲贯穿始终,教师要提出于都要求,指出教材重点、难点,要随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引导学生议论,进行点拨、解惑、总结,并指导学生练习。

钱梦龙得语文导读法: 即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思想,设计勒四种基本课式:

1、自读课,是学生感知、理解课文得一种实践形式,也是一种能力训练,以自读训 练为主要内容,是四种基本课式的核心。

2、教读,就是交给学生自读之法

3、作业课,指学生学习新课文后完成一定的书面或口头作业

4、复读课把学生已学过得 若干篇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单元,温故又知新。

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即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每一单元每篇课文都包含这六种因素。

魏书生的课堂六步教学法:

1、定向

2、自学、3讨论、4、答疑

5、自测

6、自结

语文教学过程的多种关系:

1、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3、知识、能力与智力

4、听说读写之间得关系。

听说读写的关系:

1、从读与写的关系来说,读是基础,反过来写也能促进 读。

2、听和说得关系同样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得,只不过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差别。

3、总之,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只有将四种能力得培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得语文能力才有保证。

语文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1、依存性(教学理论、教学环境)

2、二重性(科学性和艺术性、适应性和局限性)

语文教学常用方法:

1、诵读法(培养语感)方式:范读、朗读、集体朗读

2、讲授法。方式:讲述、评点、串讲、讲评

3、浅论法。方式:谈话、讨论

4、练习法

如何选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符合教学方法

2、符合教学目的、目标

3、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

4、符合教师的教学水平

5、物质条件影响方法(城市、农村)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含义:教育过程中为了实现教育目的根据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教学原理和法则。

语文教学原则:根据语文教学规律,处理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问题的教学原理和法则 教学原则的分类:

1、因材施教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科学性与思想型原则

4、直观性原则

5、巩固性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宇宙

7、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的关系:目标(对岸)任务(河)方法(桥、船)原则(指导建桥、船的原理法则)

区培民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原则分述:

1、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原则(A重视知识中蕴含得人文因素B恰当的转译和表达教学中的文化内涵C怎强语文教学测评中的人文性题量及意义性成分D文道统一的教 学方式的探寻)

2、激发对话与教学体验(A共同尝试用描述性诠释性得方式阅读作品B问题法、讲解法、讨论法C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质疑、反驳、批判)

3、再言 语活动中进行知识教学(A知识解析结合言语操练B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注重知识运用水平C创设言语活动情景)

4、读写听说全面训练(A一种能力训练契机 进行其他能力训练B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两种以上的能力训练C一个单元教学设计全面教学)

5、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配合延伸课内内容与课外内容接轨

6、教 读与自读结合,优化讲解行为,自助自主性阅读行为,交给自学策略。

语文对话教学

对话: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基本方式。对话具有隐喻意义和实际意义。对话不能单纯以形式来判断,关键看起是否有对话的品质。对话的品质就是交流,就是相互的理解。

语文教学对话的理论支点:

1、指向自我实现的教学目的观

2、教学合作观

3、交往生成方法论

4、深度师生关系得构建

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模式:

1、阅读对话

2、课堂教学对话(上下互动式、对等互动式、交错互动式、视域融合式)

3、自我对话

语文教学中假对话的表现:

1、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

2、游离主题的对话

3、不具实质的对话

4、独白式对话

5、自说自话、互不碰撞的对话

避免教学假话的措施:

1、警惕并学会识破对话陷阱

2、及时规劝对方回归对话主题

3、对话者自觉遵守对话规则

4、选择富有价值的话题

5、教师要提高对话素养

第五篇:《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二章)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行为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期,50和60年代盛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理论家普遍把学习看做是有机体在特定环境中对刺激所作出的行为上的被动反应,并且提出了著名的“刺激一反应”(S-R)联结公式,其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应该只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因此称为“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第一,主张心理学研究应局限于有机体可观察的外在行为,反对研究内在的意识活动或心理过程;

第二,主张行为的形成或改变(学习结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刺激指作用于有机体并可能引起其反应的因素对有机体所施加的影响;反应则是对作用于有机体刺激的应答。

第三,有机体的任何复杂行为都可以还原为一系列简单行为的简单组合。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课程目标

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和设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

(二)课程内容

在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提倡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

1.小步子原则;2.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3.提供及时反馈原则

(三)课程实施

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

(四)测量评价

在语文课程的测量评价方面主张测验外显行为和进行客观测验。

三、对行为主义心理学课程观的评价

(一)积极方面:提出了程序教学原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消极方面:

第一,过分强调模仿和练习

第二,客观性测验只适合语文基本常识和名句名篇记诵的测量。用它来测量评价语文高级技能(如篇章的阅读理解、对诗歌的鉴赏、写作等)是不适当的。客观性测验的标准化强调学生对文学问题看法的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如何制定灵活的教学和测评内容成为了语文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因此,其理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在研究方法上强调与研究对象相适应。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应该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分析和研究人性。

(二)关注个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要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的个别差异,重视研究特定个体的心理特点。

(三)研究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要与研究对象相适应,尤其反对行为主义依靠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对人的心理进行推论的简单做法。

总之,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从各个方面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进行了反驳,开启了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

(二)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要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

(三)课程实施

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 2.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协同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3.创设一种真诚、和谐、被人关怀和理解的学习氛围 4.课堂时间和上课形式的自由 5.异质分组

6.着眼于学习过程的学习 7.从做中学

(四)教育评价

在语文课程测量评价中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

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课程观的评价

(一)积极方面

重视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观能动性,看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及个体差异,极大地释放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消极方面

1.忽视科学系统的课程设计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2.过分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只注重课程要符合学生个人的自发兴趣和爱好,忽视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认知主义又名认知学派,是一种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相对。认知学派学者认为学习者透过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把各种资料加以储存及组织,形成知识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认知主义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该理论否定刺激(S)与反应(R)的联系是直接的、机械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托尔曼和加涅。

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主张已有知识对人的行为和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

第二,主张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加工由外部环境输入的新信息的过程

二、认知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关于语文课程的设计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课程设计观主张,语文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合理的认知结构,要做到:

1.目标设置三维化

语文内容知识(陈述性知识)、语文基本技能(程序性知识)和语文高级技能(策略性知识);

2.教材编制结构化 认知心理学家强调教材结构要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符,编制教材要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具体包括布鲁纳的“螺旋式上升”、奥苏贝尔的“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原则,图式理论的教材要促进学生图式的习得和精致。

(二)关于语文课程的实施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在实施语文课程中要按照学生加工语言文字信息的规律和认知活动特点展开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加工语言信息的内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语文教学的活动方式要能够为学生顺利展开认知活动和解决问题创设适宜的外在条件。

(三)关于语文课程的测量评价

认知心理学在测量评价方面注重评估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功能与外在表现。

第四节 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建构主义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的一种认识论范畴。该理论认为,认识并非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应,而是一个主动的、不断深化的建构过程,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大脑创造的,不存在唯一的、真实的和客观的实在;学习过程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在知识建构过程中。

一、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

第一,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景;

第二,学习依赖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有的理解来自于社会协商; 第三,主张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第四,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 第五,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第六,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课程设置

1.语文课程要反映复杂问题和真实情境,要用真是复杂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

2.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认知工具,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开拓学生的课程资源; 3.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让学生多接触社会,通过实践学习;

4.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超文本,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时空和面向真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二)教学设计

1.语文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协商制定的;

2.语文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分析应该是开放而灵活的,并将伴随着学生学习进程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3.语文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采取相应的、灵活的教学策略。

(三)课堂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探究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四)教学评价

建构主义的教学评价应该遵循这样几条基本原则:

1.以知识建构为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

2.以意义的建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依据,更加重视对学生知识建构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3.强调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4.评价必须考虑学习发生时的具体背景; 5.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

6.既重视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下载《教学论新编》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论新编》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五篇材料)

    1 什么是教学论? 答:教学论又称为教育法,教学理论,过去曾称为教授学,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的一个分支。 2什么是中学音乐教学论? 答:中学音乐教学论,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 第一节 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列维· 斯特劳斯的归纳 1.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 2.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 3.语言......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

    第六章 语文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一节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主要指课......

    新编生物学教学论大纲(五篇范例)

    新编生物学教学论大纲(苏教育学院编)(高纲号 0803)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生物教育学》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师范类生物教育专业(独立本科......

    故事新编 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 --09媒体创意李若歆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

    故事新编读后感

    读完故事新编,我感觉鲁迅是一个颇有幽默感的人,他吧一些神话与现实结合起来,变得更接近民众,故事新编读后感--孙亚非。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体现鲁迅幽默感的是奔月中,乌鸦的......

    朦胧诗新编读后感

    《朦胧诗新编》之《致橡树》读后感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社工142 练韵 201411424207 一位诗人曾经说过,如果把诗歌比喻成珊瑚,它晶莹剔透,多姿多彩,犹如诗人笔下的这些汉字,散发......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1 因为读《穆斯林的葬礼》时书中多次提到楚雁潮和新月在翻译鲁迅的《故事新编》,所以得暇就找到《故事新编》来读(其实我读的好多书都是这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