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教学中学生素质培养之我见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素质培养之我见
论文摘要: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嗣互渗透、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缱康成长历史教育应该贯彻于一切教育学科之中.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历史学科中的素质教育也应责无旁贷地贯彻于历史教学全过程,并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自身规律 以及独具的教育功能来进行。通过中外历史的教育.进 行思想品德、行为教育,尤其注重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他们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实施证明“异步教学法”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之
一。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更好地实施异步教学法呢?下面就我个人对“异步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上课前准备
1、学生分类。分类标准一是根据各科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二是根据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知识基础。我们将学生分为三类:
A 类:智商较高,双基扎实。学风端正.学习主动且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良好以上.占全班学生人数的20%~30%。
B类:智商一般,基础不够扎实,能力较差.学习方法较死,虽学习很刻苦但成绩提高缓慢.全班学生人数50%~60%类:学习无兴趣,不努力,基础差。能力低学习成绩不理想,处于“学习脱轨”的状态.占全班人数的10%~20%。
2、认真设计编写教案。教案是教目标及教学设计的文字表现形式。编写 教案 既 要规 范 化又要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对目标要求、重点难点、课堂提问、基础训练、能力培养、作业布置、预习和复习内容、板书设计等方面要作出通盘的考虑。教师讲授.学生活动互相配合.浑然一体.特别是师生活动必须反映 出内容、方式、时间、安排顺序、组织方法.教案的编写要对A、B、c 类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分清层次,也就是有一定的梯度在教案中写清A、B、c 类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写清A、B、C 类学生的预习提纲;写清A、B、c 类学生的 提问和质疑;写清A、B、c类学生的活动;写清A、B、c 类学生的作业。
二、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的教案分层次设计课堂教学也要分出层次,对C类生侧重双基的训练,而对A、B 类学 生 则侧重于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把“掌握学习”教学模式与“个别化”教学漠式锚合起来.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体现分别施敦、分准进.使三类学生都能达到他实际能够达到的最好的学习目标在历史教学中我的做法是:确定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历史课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其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异步教学法则更多的强调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可见.确定学 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三、注意信息反馈.及时作好分类辅导
教学信息反馈最有效的途径是平时作业和阶段测试.因此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及时地布置作业,进行阶段测试。我根据异步教学法把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分类作业.也就是设计出A、B、c三组易中难作业题 .面向全体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如 C 类
用心爱心专心 1
学生只限于完成 A 类题组,B 类学生完成 B类题组,A 类学生完成 B、c 类题组,同时鼓励 c、B 类学生做 B、C 类题组。第二步是帮扶作业。课堂是完成内容数量相同的练习时,A、B类 学生完成后按分配的任务检查、督促、辅导C 类学生。第三步是区别批 改 作 业批改侧重于A、C类学生,抓两头促中间.对c 类学生重改或面批。测试,不论是单元测试,还是期中、期末考试,都要分层次设计考试内容.试题为达标题和提高选做题两部分。对c类学生来说.让他们做达标题并鼓勋他们做提高选做题 :对B类学生来说.在做好达标题的基础上,可以做选做题.提倡全做:对A 类生来说.达标题和提高题必做当然.真正的把“异步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搞好。仅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做是远远不够的.我所做的一些探索是肤浅的简易的.还需要不断的深化,还要我不断的研究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和业务素质,进而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论文
一、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学科所表达出来的美感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从古至今语文学科最具独特魅力的地方,而诵读则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方面诵读可以让学生准确把握文字的节奏和韵律美,尤其是在诗词歌赋的教学中,我倾向于让学生一读再读。比如在学习现代诗《再别康桥》的过程中,我会在让学生了解大致写作背景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一遍一遍的朗读这首诗,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轻盈柔和、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流动美丽的画面、唯美动人的意境和对康桥依依的不舍,只有在不断的朗诵中,学生才能真切的感受到这首诗所彰显出来的紧凑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从而真正的体味到从《再别康桥》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美。另一方面诵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内容的美。高中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文章和诗词都是编写者精心挑选的一些最有代表性的佳作,无论是简洁的诗词还是洋洋洒洒的文章都描绘出了一片片唯美的景色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景色和故事或是感动我们、或是警醒我们,它之所以能让编写者和学生“深陷其中”就是因为其独特的美。而让学生大声的将其诵读出来又何尝不是对美的诠释和升华呢?在学习《长亭送别》这篇课文时,我选择让学生自由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一遍一遍的诵读,尤其是其中所涉及到的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同时我还会为学生的朗诵配以相应的音乐,这样学生在多次朗诵之后自然会感受到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真挚的爱情以及送别的时的伤感之情,这远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这些内容和情感要有效的多。有的学生在诵读了《长亭送别》之后得出了以下的感悟“远行的人或是有爱人的思念、或是有亲人的牵盼、或是有朋友的祝福,以上种种造就了远行的人必将在各种情愫的促使下回到原地,这就是美。”短短的一句话便是学生在诵读之后得到的最深切的感悟。
二、在辩论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在通过文字传达出生活美与故事美的同时也透露出理性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更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在语文的学习中,学生可以认真思考文本写作的整体思路和技巧表达,从而认识到文该如何写、话该如何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不仅会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和整体感知,同时也会通过各种讨论辩论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林黛玉进府》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疑问“林黛玉当时不过几岁而已,然而她的言行举止却大大超出了实际年龄应该具有的特征,这是不是曹雪芹在写作上的失误呢?”借此我就以“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主题在班级里组织了一次主题讨论会。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认为“林黛玉就是个爱哭的姑娘,有理由没理由就会哭一场,实在是太矫揉造作了。”、“林黛玉爱耍小性子,贾宝玉一句错话就会引来几天的冷战。”、“林黛玉过于敏感,别人简单的一句话,她都能咀嚼出好几个意思。”学生的这些看法虽然都有理有据,但是结论多是具有批评的口气,在学生一片热烈的讨论声中也有学生持有不同的见解“我觉得林黛玉并不是你们所认为的那样,她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哭、任性、敏感和小气其实都是出于保护自己的伪装,从林黛玉年龄幼小却寄人篱下的成长背景来看,她的这些反应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相反我觉得与其她姑娘相比,待遇更大方、更有正义、更坚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位学生还给我们举出了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对此我给予了这位学生大大的鼓励,他的观点不仅新颖独特,从他的观点中我看到了其思维的小火花正在快乐的跳动,无论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他们思考的能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褒奖。
三、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果说阅读是输入,那么写作就是输出,高中生在历经多年的语文知识积累之后,必将在语文知识输出的过程中具有更多的创新能力。众所周知,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块教学内容,很多学生都觉得写作无话可说或是不知该如何说,这已经成了现如今学生写作中的诟病。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我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输出能力,让学生抛开那些所谓的体裁和内容的限制,让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感情。如在作文写作中我给学生布置了题目为“圆”的作文,我只是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大大的“圆”,然后让学生结合作文题目展开激烈的讨论。一开始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于圆的形状或者是周围圆形的物体,但是在不断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逐渐得到了释放,有的学生说道“:圆像老师您的眼睛,尤其是生气时眼睛睁的大大的。”、“圆是中秋节的圆月亮,是团圆的象征,每到中秋节我就希望远在外地的父亲可以回家团聚。”、“圆是国家的公章,有关人员只有严于律己,才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去造福百姓。”、“无数个圆堆积起来便成了一个圆柱,知识和生活也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等等,学生逐渐由简单的圆形想到了更多,创新的火花和创作的灵感也会不断的迸发出来,学生的创新创作能力自然就得到了一定的培养。由上可知,新时期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语文的熏陶下逐渐的形成和成熟起来。
第三篇: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日益关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求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要自小学阶段开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要结合当前学生语文素质发展现状,及时制订针对性培养策略,着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语文素质;培养策略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人们一直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大多语文教师一味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强行将语文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顾学生的亲身感受,将学生置于被动学习地位,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语文素质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判断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为学生积累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质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一)一味强调学生考高分,导致学生语文素质得不到明显提升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学习以后,学习任务增多,很多家长与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能够考取较高的分数,就可以顺利升入高一级重点中学。造成大多学校为了得到家长的认同,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味应用灌输法,将学生考高分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反复讲解各个知识重点,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制约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掌握丰富的课外知识。
(二)一味依据教材内容开展
教学活动,影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我国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开展多年,但小学语文教材并没有进行改革,而且大多语文教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本身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呈现尽量多的学习内容,但教学方法不能及时创新,而且大多语文教师不能将语文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
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性
(一)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小学生掌握丰富的生存技能,为学生以后开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素质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关键性地位,有利于推动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思想。
(二)可以彰显语文人文思想
学生学习语文不但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更是为了帮助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语文学习存在于人的一生中,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涌现新技术新材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创新语文教育模式。
(三)可以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开展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伟大作家梁晓声说“人的生命来之不易,教育则引导着人的生命发展”,学习我国经典美文的过程是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过程,是学生与自己心灵对话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提倡学生个性化成长,为学生增强情感体验创造大量机会,洗涤学生的思想与心灵。
三、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标准
(一)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互换,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启发者,要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开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为学生创建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呈现生动形象的学习内容,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以显现。
(二)要兼顾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性学科,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开展其他学科的学习,所以,语文教学要兼顾全体学生的成长,强调全体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保证每一名学生在语文学习顺利掌握语文知识。
(三)与学生生活密切联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经典美文,内容丰富多样、异彩纷呈,与学生生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必然会为生活服务。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与学生密切联合,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增加大量的课外知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社会生活有一个全新的理解,使小学生顺利融入到生活中,学会创造学会思考。
四、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质的主要策略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小学语文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改变应试教育模式,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人,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利用语文教学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情境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认真探索,深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与作者的表达愿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会,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投入到问题的探究活动中。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开展语文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学习能力。我认为可以利用下面这些方法:第一,详细讲解语言知识;第二,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情感;第三,为学生听说读写创造大量机会;第四,带领学生参加大量实践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敢于创造性使用教材,在准确掌握新课标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分析文章内容,展现文章表现的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密切联系生活,帮助学生
积累生活经验我认为可利用下面这些方法将当前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一,鼓励学生自主收看新闻节目,掌握当前最新信息;第二,为学生推荐大量课外阅读书目,如经典美文、诗歌、散文等;第三,带领学生进入科技工业园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第四,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生活;第五,带领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第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如观察家人的言行举止等。
(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游戏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传授丰富的语文知识。如在学习《学弈》一课时,我则设计了一个游戏,将学生分为二个小组,教师讲解课文时,要求一组学生自由活动,另一级学生认真听讲,然后安排几道作业题,检验二个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结果勿需多说。在这个游戏中,学生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集中精神,一边听讲一边思考,才能理解所学内容,才能将其与自己生活联系在一起,利用游戏可以将枯燥无味的语文学习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活动,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语文,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五、结语
总之,利用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积极探索培养策略、创新培养方法,高度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工作,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韩坤.浅谈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国培训,2017,(04).[2]陈晓娟.语文课堂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提升[J].科技创新导报,2016,(23).[3]姜海萍.浅谈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1).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之我见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之我见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情境的能力。初中历史教师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I see o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reflection
Wang Nian-duan
【Abstract】In teaching practice,often teaching reflect critically examine their own teaching behavior and situational ability.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the teachers themselves to reflect,colleagues or experts to listen to rating their own class,reading education monographs and teaching literature teaching reflection.【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Reflection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联想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
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我认为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学生。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教师。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专家点评。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4)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50周年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美国 历史学家内文斯(Allan Nevins,1890—1971)曾经说过:“人类经过了世界大战的洗劫,现在正好像一条经 历了暴风雨的大船又再度驶向一个未知的大海。水手们需要观察星座,校正航向,而历史学与历史教育正是悬 在天上的星座。”50年过去了,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禁要问:历史学和历史教育是否成了“悬在天上的 星座”,起到了校正航向的导航作用?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是否充分注意到并发挥了历史教育的功能? 本文不可能全面地讨论这一问题,仅就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与认识。
一
意识,是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主要指观念中对现实的再现能力,同时也指这种再现在它的不 同水平上的特殊形态。在心理学上,则指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历史意识,即是人 们对历史事实、观点、理论的再现能力。这种再现,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中进行的,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联 结的。学习历史,接受历史教育,应置身于人类历史长河中体验,考察演进的社会,并不断与现实对话,不断 从现实中寻求历史规律的延伸轨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现实社会的变革。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历史意 识是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之企望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心灵活动。”〔1〕
历史教育中历史意识的培养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各国的历史教育目标中,均注意到历史意识的培养 问题。由国家教委颁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 自豪感起着积极的作用。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并规定要“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各有关部分将这一总的指导思想 列入思想教育或能力培养的要求。如对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的教学提出“要引导学生向前看,使他们认识到坚 持社会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以及“能运用所学的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正确观 察和认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世界历史教学中,提出“要树立奋发向上、积极改革、追赶先进的 精神”、“要树立放眼世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的精神”以及“联系当今世界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重大 问题,运用所学的世界历史知识,加深理解”等要求。在美国历史教育目标的构成中,也提出“帮助学生形成 正确的历史思考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就是研究连续性和变化性的,对 当前和将来的每个问题,也只能以那些在历史上已发生过的事件和人们的看法为依据,加以理解和认识。这些 看法,决定了人们对现实世界发生的事件的认识水平和行为方式”。〔2〕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提出使中学 生“认识各时代对于今日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使之从其所处时代与本地区的关系上去理解现在所继承的 文化遗产,养成爱护和尊重文化遗产的态度”。90年代日本公布新的学习指导要领,其高中历史课的目标为“ 加深对我国以及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和生活、文化领域中的特色方面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具有对国际社会 能主动适应的民主和平的国家与社会的一员所必需的自觉性和素质”。〔3〕可见,各国历史教育目标均十分重 视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这是因为,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需要以历史知识为基础,对过去一无所知,或知之不确,就不可能有历史意识,或不可能形成科学的历史意识。另外,意识与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是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同时,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也渗透着思想教育 的要求,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参与意识等等,都是历史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 意识与实现历史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
用心爱心专心 1的。
二
近年来,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也日益引起各国历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英国李彼得教授等成立了专 门小组,连续数年潜心研究并实验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日本西谷稔教授在其1982年出版的《历史 教授学》一书中,专题介绍了1973年的一次中小学生历史意识调查情况并进行了分析。石山久男先生在其《十 五年战争教学经验选》中,介绍高中学生对十五年战争的认识时,列举了大量材料。我国上海的几位历史教师 在1992年对中学生历史意识作了调查,写出了调查报告和论文《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初探》。我国台 湾地区则有黄俊杰教授1982年在一次中学历史教育研讨会上所作《历史教育与历史意识的培育》的专题演讲。此外还有徐雪霞教授1988年所作的《历史教科书中历史意识的分析》等。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之所以会受到普 遍的重视,除了其本身在实现历史教育目标或功能方面有特殊的意义与作用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青 年以至整个社会历史意识的薄弱。徐雪霞教授指出:“教科书的历史意识被学生接纳吸收的程度如何?证之今 日青年人与中年人的言行,无可讳言是贫乏的、低落的。在文化上,不知珍惜自身文化,破坏古迹,醉心外来 文化而不知取舍;在思想上,台独邪说谬行疑惑大众,扰乱心理;在商场上,仿冒猖獗、套汇移民、恶性倒闭 等事例屡见不鲜;在生活上,奢靡浮华无度,居安而不知思危;所见所闻无所认同于炎黄祖先,无所认同于伦 理道德。”〔4〕黄俊杰教授在1994年6月的一篇短论中指出:“造成这个时代的沉病的原因不一而足,至为复 杂,但是其中一项重要因素就是:这个时代的人普遍地缺乏历史意识,他们只生存在‘现在’的此时此地,他 们没有生存在‘过去’的历史时空之中,他们对于植源于‘过去’与‘现在’的‘未来’更是毫无展望。„„ 由于历史意识与时间感的双重缺乏,所以这个时代许多人心胸浅窄,目光如豆”,“究其原因,主要乃是由于 这些人在少壮求学时代,未能经由历史教育而培育他们思考人生问题的时间深度,使他们成为当前‘浅近利益 的俘虏’而不自知!”〔5〕从其他几处调查的情况看亦不乐观。例如日本石山久男先生关于高中生对“十五年 战争”(1930—1945年)认识的调查中,157名学生对南京大屠杀表示“知道的”仅48人(31%),“近期才知 道的”30人(19%),而“不知道的”有79人(50%);在另一次对88名学生的调查中,对南京大屠杀知道的 仅41人(47%):说明这些高中生有一半以上是不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当被问及太平洋战争是何性质的战争时,88名学生中认为“日本进攻其他国家的”仅43人,也不到一半,其中竟然有12人(14%)认为是“解放亚洲 ”或“日本自卫”(各6人)〔6〕。上海某区在对120名高中学生进行调查时,有90人认为历史是由“英雄和人 民共同创造的”(75%),另12人(10%)认为是“英雄创造历史”,回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仅18人(15%)。在被问到历史发展是否有规律时,虽有79人(66%)回答“历史发展有规律”,但也有34人(28.3%)回答“有时有,有时无”,有7人(5.8%)回答“历史发展没有规律”。在对战争问题的调查中,这120名高 中生有30人认为正义战争的标准是“符合本地区人民利益”(25%),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军事实力”(58人,占48.3%)。在对上海一所市重点中学251名初高中学生进行调查时,学生对历史文物和遗址的保护意识 也有待加强,因为有34%的学生回答只是“不损坏”或“与己无关”。上述情况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也 是极其复杂的。但其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有的是历史知识的贫乏,有的是历史观点的错误,有的是历史评价 和历史考察能力的低下,这些无不说明在历史教育中重视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提高历史教育质量,全 面实现历史教育目标的重要课题。
三
在历史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呢?
第一,深化课程教材的改革。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开展的课程教材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无论是课 程开设的合理性,或是教材编写的适用性,均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进。单一的必修课程结构的突破,有助于学 生历史意识的增强。从调查资料所显示的情况看,选修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助于历史知识面的拓展,而且有利 于学生将历史与现代的联结。活动课则更为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的提高及自我教育意识的增强提供了广阔的天 地。综合型“社会”课的开设,将历史、人文地理和社会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融合在一起,使学生“了解人类与 环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及我国社会历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具有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同时 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科学方法论教育。”这对历史意识的培养极有好处。另外,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十分重要。历史教育与历史学研究不同,有些内容,作为史学研究来说是必要的,或者是允许的,因为它有助 于历史学的发展,但是作为历史教育的内容却并不重要,或未必合适。为使中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历史意识,教材内容的选择具有重大意义与作用。
第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学校历史教学肩负着三项基本任务,即基础知识的落实、智力的发展和能力 的培养以及思想教育。要全面地认识和处理好三者的地位与关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历史知识是基础,如果对历史一无所知,如前面所引的那些对“南京大屠杀”全然不知的日本高中生,怎能具有检讨过去、正视 现实、面向未来的历史意识呢?但是,学习历史,决不能停留在记住一些年代、人名、地名和事件上,“历史 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递历史知识而已,同时透过教学活动,对历史因果的分析、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以培 养学生分析、批判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产生所谓‘历史意识’。”〔7〕正如前苏联的学生说的 :“我们头一次思考到一切都是互相联系着的:历史,既是往事,又是当代的现实,是政治的。我们学会了思 考。”〔8〕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开展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渠道。今年上半年,上海各中学开 展了一次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板报评比竞赛活动,特等奖获得者嵩山中学,从 初预班(小学六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确定主题,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设计与布置版 面,自己充当讲解,不仅丰富了历史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历史意识。
第三,深入开展专题调查和研究。既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在历史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深入开展调查 与研究应是刻不容缓的事情。遗憾的是,在历史教育刊物或历史教育读物中,关于历史考试方面的极多(不是 不要,但不少是重复劳动),而对其他方面的研究却极少。特别是对全面实现历史教育目标、变应试教育为素 质教育方面,还需大力提倡和花更大力气。开展中学生历史意识的调查,对于改进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育质 量是极有帮助的。例如学生历史知识的来源问题,日本石山久男先生对88名高中生的调查中,有关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信息(知识)来源是多渠道的,从电视中获得的72人(82%),教师处获得的65人(74%),母亲处获 得的57人(65%),电影中获得的56人(64%)。上海某区对初中136名学生的调查也表明,从影视中获得历史 知识的人数比课堂教学要多10多个百分点。了解学生历史知识的来源及原有的基础,对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将 带来极大好处,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从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 和发展的研究,英国同行们已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们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实验,积累资料,从而作出科学 分析。他们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将给我们以启示,推动关于学生历史意识培养问题的研究工作的进行。
最近,在一出谴责南京大屠杀的朗诵剧中,结尾时这样说道:让悲剧不再发生,让历史不再重演,这是今 天对昨天的承诺,这是生者对死者最好的纪念。这也可以说是文学创作中的历史意识的反映。在纪念中国抗日 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努力培植学生的历史意识,使下一 代成为面向未来、放眼世界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