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 史料教学之我见
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学科,2008年历史学科首次成为佛山市中考的科目,这是适应高考需要的新改革。虽然历史只有40分的分值,但是一夜之间它有了自己新的江湖地位,历史教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初三学生中考备战增加了历史这一阵线。今天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对其他地方历史学科中考的一些分析,谈谈初中历史学科备战中考应关注史料的一些看法,谨作抛砖引玉之努力。
一、史料研究在历史学科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明天向何处去”,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前人经验教训的总结,在今后我们还要面临很多的新挑战。纵观历史那些伟人无不是精通历史。我们今天的很多政策措施其实在历史上也有一些相似的影子,但是我们更加完善了。而今天,我们的身份是“继承者”,也是“思考者”和“规划者”„„ 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学习历史。而学习历史就需要从学习史料开始着手。
学习史料可以让我们知道过去,了解发生在每一个时代的大事小事,可以让我们从历史中找出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人类的发展方向,乃至于个人未来的人生道路该如何去定位,如何才能更好的向前走,都能从史料中找到答案!
另一方面,从更好地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并赢得中考的成功角度来看。环顾近几年各地的中考,我们发现主要的题型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型,而这也是今年我们中考的题型。在这两类题型中都出现了很多的史料需要学生读懂、理解和分析才能解题,尤其是按照08年中考佛山卷中选择题占24分左右,非选择题占16分,其中非选择题没有严格的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的界限,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史料的分析在整场考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并且很好地抢占这一高地,那么我们有机会力图重围,取胜于中考
二、史料,想说爱你不容易
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和来源主要包括古迹、遗址和文物、文字记录。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史料和一些图片等。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把握好史料是学好历史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很多老师和学生的共识,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同感:史料,想说爱你不容易。这可能是在初一时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中国古代史,历史本来就是一个全新的学科,很多学生会有新鲜感,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快地就要碰到很多史料,尤其还有不少是文言文,往往历史老师对初中学生所学历史非常熟悉,对其中涉及到的史料往往烂熟于胸,认为学生也能够读懂接触到的史料,因此就对此缺少关注,再加上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在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是缠着老师一追到底,而是不懂就算。这样就形成了读不懂史料,无法做题,就乱做甚至不做,以后见到史料就头脑发胀的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习惯养成后到了初
二、初三虽然接触的是现代文为主的史料,但是很多人对它已经敬而远之,不愿意去读史料,更不可能很好地分析和作答,这就学生觉得历史难学、不好考的主要原因了。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们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的史料,学生有困惑、有害怕的心理是正常的,但是我们需要鼓励他们,并带领他们克服遇到的困难。比如我们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就会遇到这样一些材料:
材料一: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呜呼!欧罗巴铁骑,入汝室矣;将高卧白云何处也?吾愿青年之为孔墨,而不愿其为巢由;吾愿青年之为托尔斯泰与达噶尔(R.Tagore印度隐遁诗人),不若其为哥伦布与安重根!
——陈独秀《敬告青年》
从这则材料可以分析出当时的世界潮流和对社会的要求,学生一方面通过阅读了解了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历史背景,也从另一方面了解到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敬告青年》发表在《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敲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为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再如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很多同学看到这段材料,就觉得难以理解,不想也不愿意去阅读和理解,更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克服惧怕的心里,抓住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个关键词,并且联系上下文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能清晰地看到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学习西方,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国人思想的转变,从而为思想的解放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如:“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也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这段材料选自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一篇反封建的战斗檄文,小说中的“狂人”象征着一代还不能够被多数民众理解的文化先觉者,是一个英勇孤独的战士。他通过痛苦的反思,得出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封建宗法制度“吃人”。在小说的结尾,鲁迅说“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借狂人之口,揭示了封建传统思想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暴露社会病根,以引起国民的注意。非常形象地展现了积贫积弱的中国和先进中国人苦苦追寻救国救民真理的努力,给学生心灵很大震撼!
通过以上的材料,学生们就能够更好地了解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了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运动兴起在20世纪初兴起,它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授之以渔,让史料助学生成功 如在学习如何评价隋朝的大运河时,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史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是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
问题可以这样出:
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2、简要说说胡曾和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要答好这类的题目关键要把握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如:千里长河、隋、涿郡等等与大运河紧密相关的词语,结合我们所了解到的大运河概况、开通的影响、对它的评价等知识才能很好地解题,否则如第2题就不知所措了,而在答第3小题的时候就会出现不能简单、准确地回答的情况。又如,在2006年海南中考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材料一:未经议会的同意,(英国)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的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材料二: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件,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分析断定,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2、材料二体现了当时中国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与英国相比,两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要解好这一题目首先要求学生把握好材料一中“议会限制王权”这一关键,从而准确地判断出这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断定这一制度是君主立宪制。这才能为解决第2问主要区别奠定基础。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很好地读懂材料才能为分析、作答作准备。因此,我觉得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让他们相信通过多学习多分析多做练习可以取得进步。尤其是近几年来的中考或者其他试题中都出现了大量的史料,包括出自书本中的,也包括了不少的新材料、新情景,其实看似繁杂的史料中隐含着很多的历史信息,丰富了学习并且为解题提供了很多帮助。反复地引导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暗示,让学生充满读懂史料解好题的信心。
2、教会学生一些解答的方法和技巧,如:关键词法、带着问题读材料法、推敲法、反证法、排除法等。通过长期的努力,我们的学生拿到材料已经不是措手不及,而是懂得写写划划并从中分析。
3、多做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及时提点学生,引领他们一步步了解史料,运用史料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品尝成功的滋味。
4、及时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方法,并学会归纳解题方法。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更需要努力和掌握方法,那么,就要我们一起史林探究,运用史料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让学生门打好中考这一胜仗,凯胜而归!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之我见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之我见
摘要: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在高中历史教材中也占有重要比例。史料的正确运用对改善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断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字: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
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其发生的基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的时代大背景,放在今时今日理解起来有困难。这就需要在历史教学中相当数量的史料作为媒介来了解和探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什么是史料呢以及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正确使用史料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史料的含义
史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梁启超曾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对史料如此定义“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1现在通常使用的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史料根据其存在的形式,又可分为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和实物史料。实物史料大都是由考古发掘的,包括古代建筑、衣物、器具等。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较多的是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其中文字史料指的是用文字记录的史料,主要分为三种:第一,原始史料;第二,撰写史料,主要出自个各种历史著作;第三,文艺史料。指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史料。图片史料指的是用图片形式反应史料。教材中的图片史料不胜枚举。诸如尽是、甲骨文、竹木简之类的文物照片、历史地图、想象画、数据图表等均属图片史料。图片史料分为原始性图片史料和再造性图片史料两种。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重要作用
现行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高
一、高二年级)共4册,有72.4万字。与过去教材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很多的史料。据统计,四册教材引用的史料共达208处,其中高一年级(世界近现代史)有110条,高二年级(中国近现代史》有98条,平均每标准课时达2条之多2。史料在教材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说明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很重要。教材中的不少史料生动有趣,读来感人,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历史教学中运用史作为证据探究历史问题,史由证来,就是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0年版,第66页。
戚青平:《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2期。识和评价,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比如:在介绍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引用历史数据,为学生放映当时拍摄的影像资料等,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他们看到历史事实,明白历史证据不可抹杀这一真理。
(三)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历史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过去性,因此让学生理解一个历史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史料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将一些抽象的结论具体化,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讲到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时,就可引用殖民主义头子克莱武在英国议会上的一句话作为史料:“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二十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克莱武的这一无耻“自白”,可以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认识殖民主义的残酷。
(四)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学术精神。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和一种权威性的解释。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了解各种学术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这也必然促使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比如:通过阅读英国《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史料,思考(1)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形成的渐进性和创新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2)从时代背景、内容及作用方面对比《大宪章》与《权利法案》的异同?学生经过诸如此类的探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端,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对策建议
(一)精选史料,恰当运用 中外历史史料浩如烟海,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必须事先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有时甚至需要提供一些特定的答案。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已有史料,这些史料是已经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阅读障碍小,比如在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四则史料,认清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并找出根本原因,这就为学生以后认识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政策的整体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其次,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可以将书中的史料加以重新排列组合,比如教师可以把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建构框架,从而形成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整体认识。最后,教师在运用好现有教材史料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补充史料。其中《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资料和研究动态里面的材料与教材内容的联系就比较紧密,可以适当的选用。
(二)追求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史料运用讲究史料利用的最大值,切忌浮光掠影,做表面文章,看似运用史料,实则走过场。史料运用必须在追求深度思考上做足文章,把有限的史料用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压缩史料的数量,真正做到适度,提升史料运用的有效性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达成。教材中很多史料后附有思考题,但是这些思考题都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此外,有一些史料后面没有思考题,这就需要教师自己设置思考题,而设置问题也必须把握一些原则。首先要坚持科学性,即设置的问题没有科学性错误,难度适中,难度大的问题要有铺垫,重点问题的设计要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层层提高。其次是要有启发性。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处于紧张活跃的思维状态之中,最后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所设问题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理解,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历史,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诱发学生学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历史是一部漫长的画卷,史料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在我们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接触的史料多为文学史料,图片史料都屈指可数,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对历史产生厌倦。所以教师应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多采用富有情趣、使学生感到兴奋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使游戏、娱乐和教学内容融合,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可适当补充历史人物的画像、照片或手迹、名言、代表作品;介绍历史文物、古迹时,最好展示真实的文物、遗迹图片;在介绍历史事件时,可播放相关的录像资料。这样可以穿越时空的约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处于活跃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自我编制新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例如,有位学生阅读湖北云梦秦简中的《田律》,发现它还是一部非常具体的环境保护法。因为《田律》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井。”据此,他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环保法典,是我国文明古国的骄傲。这位学生的思维就有独立性和创造性,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3教师在这方面理应循循善诱,特别是高中阶段,培养这种能力,也会为将来一些有志于研究历史的学生打开了未来之门。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0年版,第66页。2.戚青平:《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2期。3.王彩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之我见>>,《学周刊》,2011年第5期。4.邓国华:《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吉林教育》,2011年第9期。5.刘锦鹏:《浅谈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文理导航》,2011年第7期。
3王彩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之我见>>,《学周刊》,2011年第5期。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浅析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浅析
【内容摘要】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教师如果能够结合教学主题适当引入一些史料,这不仅能够让知识教学极大的得到丰富,这也会给学生理解很多具体的教学内容提供依托。引入史料是历史课程的教学中一种非常值得采用的方式,课本的容量和篇幅毕竟有限,不能非常详尽的给学生介绍很多内容,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合理的做出教学补充。教师要善于发挥史料对于历史教学的辅助作用,用史料来给历史课堂增添色彩。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史料 运用
运用史料来丰富历史课堂,这是一种非常值得采用的教学手法。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对于很多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认知,史料的引入便能够为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帮助。教师要将更多有价值的史料以灵活的形式引入课堂上,这会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带来很多显著效果。
一、史料运用应体现“适时”原则
在引用史料来辅助知识教学时,教师需要遵循一些相应的教学原则。首先,在引入史料时要灵活的把握时机,要在最适当的时刻引入这些素材,这样,史料的教学辅助作用才能够充分得以发挥。不少教师在引用史料来辅助知识教学时对于史料引入的时间缺乏有效的把握,引入的过早,学生很可能理解不了史料内容,史料的出现还可能带给学生认知障碍;引入的过迟,学生如果对于很多内容已经形成了既定认知,史料中的信息则难以再带给学生影响,史料教学能够发挥的效果也很局限。因此,教师一定要以恰当的时机将史料引入课堂,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史料对于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
如,在讲述《宋金南北对峙》一课时,在分析宋高宗和秦桧为何要杀害岳飞这一问题时,由于教材中对于该事件介绍的非常少,学生凭借以往的了解误认为岳飞是秦桧一手策划害死的,还有些学生受一些影视剧的影响,又认为秦桧是当时金派回的奸细,宋金要议和的前提是要处死岳飞。这些都会给学生理解真正的史实造成障碍与混淆,想要让学生对于这段历史有正确认知,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时机,给学生提供一段明朝史学家文征明《满江红》里的一段材料。这段史料能够让学生清晰而客观的认识这一段历史,能够更正学生的一些认知偏差,纠正学生形成的一些偏见,这才是史料教学的价值体现。
二、史料运用应体现“适量”原则
史料在运用时也要体现适量原则,这一点也很重要。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内容的描述,相关的史料非常多,将这些内容都引入课堂显然不实际。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合理的筛选这些内容,结合教学主题来有针对性的选取那些更有价值的史料,将这些内容引入课堂中来辅助知识教学的良好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对于史料有合理的筛选,并且适量的将这些内容引入课堂,这样才能够保障课堂教学的整体实效。
比如,在教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对《资治通鉴》形成较好的认识,这是本课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但是,对于《资治通鉴》一书的评价和阐述非常多,这就需要教师对于引入课堂的史料进行合理筛选。教师可以在综合考虑后选择三则史料跟材料引入课堂,便于学生理解。一则是宋神宗命名的《资治通鉴》的用意:“监于往事,有资於治道”;一则是清史学家王鸣盛的一段评价:“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还有一则是毛泽东对于《资治通鉴》评价的节选:“《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的神采飞扬,传神的很,充满了辩证法”。控制史料的用量能够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获知教学重点,史料的教学辅助效果也更容易体现出来。
三、史料运用应体现“适度”原则
对于史料的应用同样应当做到适度,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够让史料发挥积极作用。有的教学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在针对这类素材进行教学时,涉及到的史料通常也有着一定的理解障碍。这时候,教师就要充分把握史料引入的适度原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水平来选取合适的辅助素材。这样才不至于给学生的学习过程造成负担,史料也能够真正发挥其教学辅助效果。
在教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时,本身课的内容较多,加之属于民族政治范畴,学生理解起来较难,而全课内容也都是重点和难点,因此必须运用恰当的史料将这一部分的历史深入浅出的展现出来,便于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在几个学习环节中补充一些相应的史料,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图片资料,如《清平定准噶尔卷局部图》,五世**喇嘛印、驻藏大臣令牌、金奔巴瓶等图片。这类史料会为学生化解知识学习的难点提供帮助,能够真正发挥教学辅助的效果,并且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这部分知识的体会。
结语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发挥史料对于知识教学的辅助效果。教师在引入史料时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史料引入的时机要适当、内容要适宜、难度要适中。只有这样,史料才能够真正为知识教学带来促进,并且有助于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良好吸收。
【参考文献】
[1] 樊雪飞.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01期.[2] 邵娟.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人文性分析[J].校园英语,2014年07期.[3] 蒙云飞.浅谈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4年10期.(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第四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史料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实物资料,很多时事也是很好的史料。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大小字相间,史料较丰富,但由于篇幅所限,教材中对有些问题只能作概括叙述。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补充相关的史料。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处理历史信息。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以及在独立思考基础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下面就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史料要“适时”
所谓适时是指补充史料要抓住时机,不能凭一时的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想到哪说到哪,应从教材本身出发,围绕教学目标思考分析:这些史料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为什么做出来的,可靠性如何?通过在课堂上思考探究,集体讨论,课后查阅资料等手段,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形成正确深刻的见解主张。这种自主探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过去那种教师给出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应用史料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该补时则补。
(1)是在学生易产生“错觉”之处及时补充。例如:在学到“虎门销烟”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误认为销烟就是烧烟。对此,我借助于学生已观看了电影《虎门销烟》让学生回忆“虎门销烟”的场景,使学生明白了销烟是用“盐卤加石灰”的方法将鸦片销毁的,而并非用火烧掉。因为烧过的鸦片埋入地下,如果将泥土挖起来熬煎,仍可获十分之二、三的残膏余沥。而盐卤加石灰的销烟方法,能将鸦片彻底销毁。
(2)是在探究重大史实、借助于史料和创设历史再现的场景时补充。教师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丰富的史料展现,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如学习“二战”历史时,搜集“战争狂人”希特勒在战场上的有关史料,引导学生讨论希特勒在“二战”中的作用。一些学生认为:没有希特勒就不会有“二战”,希特勒是“战争狂人”,没有他,德国就不会建立纳粹党和法西斯专政,就不会形成欧洲战争发源地,也不会爆发“二战”;一部分学生马上反驳“:二战能否爆发,要从当时历史背景中去考虑——凡尔赛条约引起德国民族复仇心理,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英法的纵容政策等,不管希特勒是否存在,二战“迟早要爆发。”通过史料使情景再现和课堂辩论,学生统一了认识:个人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没有希特勒“二战”也会爆发。
(3)是在重大史实的疑、难点之处联系现实适时补充。如:在学习“日本法西斯的投降”时,课本只提供了一幅有关签定投降书的图片和几行说明的文字,对日本的法西斯侵略教训只字未提。为此,我让学生搜集今年来媒体不断报道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有关材料。对此,学生往往会想了解“靖国神社”究竟是什么?这些日本政要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讳,多次到那里去行“神道教之大礼”?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
料,使学生明白:从明治维新以后到“二战”结束,入祀“靖国神社”的亡灵,几乎全是在侵略战争中战死的军人。尤其是“二战”中那些在亚洲各国奸淫、掠夺、嗜杀成性的刽子手门的幽灵,也被供奉在这里。那么,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对此应采取什么态度?教师可激励学生主动寻找资料,并通过展示资料讨论问题,得出认识:“靖国神社”是日本政府以宗教祭祀为形式,对国民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参拜“靖国神社”实际上是美化侵略历史复活军国主义,是对亚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公然挑衅,我们对此当然要表示坚决反对,同时要保持高度警惕,决不能容忍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重蹈历史覆辙。现实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问题不胜枚举,而这些问题不仅是新教材所要求的也是学生所关切的。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选取,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现实就是很好的史料,联系现实使学生获得认识现实的启迪,他们才能切身感受学习历史的意义,激发学史探史的兴趣。
二、史料要“适量”
所谓适量,是指依据“论从史出”的观点,精造史料。现行初中历史教育知识容量大,要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处理好教材即要分清主次,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同时,对个别问题尤其是重点还需适当补充史料加以分析说明。这就要求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选择典型史料,不宜过多。过多,一方面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另一方面有可能喧宾夺主,出现下课铃一响只好“草草收兵”,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的状况。因此,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筛选有效的信息。
三、史料要“适度”
所谓适度,是指在选择史料时,要依据初中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难易适中,通俗易懂,如果对初一学生补充的都是些“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史料,对他们来说,将是“食而不知其味”。同时联系史料不要牵强附会。只有那些比较重大并且和教材内容存在有机联系的问题或事件,才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联系。因此,不必要求每节历史课都要有联系史料。如果为追求形式主义的“联系史料”,而在课堂上拉扯一些与教材内容并无密切关系的问题或事件,会造成画蛇添足。这样做,反而把历史教学庸俗化了,也难以收到加强思想教育和基础知识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历史情景,激发了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激励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由此产生了积极思维的气势;通过补充史料,加强历史事件的联系,使学生全面的认识,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性;通过探究史料,对史料的质疑问难、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研究历史的能力,进一步的培养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刻体会。
无论史料引用的形式如何,对于教师而言,关键性在于如何让史料配合自己的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讲《美国内战》一课时,我先引用林肯接见斯托夫人时说的一句话“一个小女人,引发了一场大战争”,并提出一连串问题:这个女人是谁?林肯为什么这么说?战争是否真的就是由这位小女人引发的呢?在学生惊讶之余,讲述《汤姆叔叔的小屋》,逐渐将学生们带入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这样先来个“抛砖引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课讲解完毕之后,引用美国人对林
肯的一句评价 “具有伟大的精神和高尚品格的人”来突出本课的重点,及对林肯的评价。这就是在一堂课的最后来引用史料,突出本课的核心,来个“画龙点睛”。
我觉得史实运用要“适时”。在学生产生“错觉”之处及时补充。例如:在学到“虎门销烟”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误认为销烟就是烧烟。对此,我借助于学生已观看了电影《虎门销烟》让学生回忆“虎门销烟”的场景,使学生明白了销烟是用“盐卤加石灰”的方法将鸦片销毁的,而并非用火烧掉。因为烧过的鸦片埋入地下,如果将泥土挖起来熬煎,仍可获十分之二、三的残膏余沥。而盐卤加石灰的销烟方法,能将鸦片彻底销毁。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之我见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之我见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情境的能力。初中历史教师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I see o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reflection
Wang Nian-duan
【Abstract】In teaching practice,often teaching reflect critically examine their own teaching behavior and situational ability.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the teachers themselves to reflect,colleagues or experts to listen to rating their own class,reading education monographs and teaching literature teaching reflection.【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Reflection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联想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
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我认为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学生。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教师。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专家点评。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4)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