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运用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时间:2019-05-13 00:4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运用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运用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第一篇: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运用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实践,谈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运用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根据课程标准来收集和筛选视频史料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核心,所有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在符合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进行。其次,要认真学习课标,根据课标的要求来收集和筛选视频史料,找到对落实三维目标最有效的视频。

第三,在使用视频的过程中要先对视频进行处理,对时间、内容要先处理好。因为如果时间太长的话,学生会由充满兴趣产生烦躁的情绪,不但对学习没有帮助,对历史兴趣也会有扼杀的危险。

2.从实践中,我们发现视频史料在一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要超过1/3的时间比较合理有效,以前我们觉得视频史料直观性强,学生会爱看,就多使用,但是,用多了,却发现学生也很容易视觉疲劳,毕竟是初中生,同一种注意方式不能维持太久,所以必须多种学习方式交替使用。视频史料在一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要超过15分钟。3.何时使用、怎样使用视频史料才能达到预期的辅助教学的效果?视频史料在使用时间上应该有所选择。4.视频史料教学如何与其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一堂好的历史课,就是要作到学生从始至终都保有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依靠单一的教学手段是不可能办到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是使用视频史料教学与使用其他教学手段是不会冲突的,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在一节课中穿插进行,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5.视频史料能做到既调动学生兴趣,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同时又能保证双基的落实。在播放视频史料之前,我们都会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视频,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要求的双基知识,这样,看完视频史料,学生对重要知识点就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效果当然会更好了。

第二篇: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史料教学的观点很早就提出了,新课改以来,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在试题中的出现率就更多了。那么,中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诠释历史的能力、历史思维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材料

新课改形势下,连云港历史中考试题的历史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大量使用了文字材料、历史表格材料和图表材料。题目设问角度灵活、能力层次分明、答案简单浓缩,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历史考试的进步中,因为历史学科的学习很容易陷入空洞的说教和纯粹知识记忆中,试题中大量材料的引入,使历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的传统模式,即“贝多芬(背多分)”,也摆脱了过去死抠教材命题的困境。

因此,对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既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如何突出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如何利用好历史教材中提供的各种材料组织教学,使教学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被使用的历史资料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来自于教科书,另一种来自教科书以外各种原始资料历史典籍、历史书籍。历史材料包括文献典籍、图表、实物图片、笔记碑文、考古资料、影视等。

历史教科书中提供的历史资料是历史教学的主要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历史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有文字、图表、地图等,这是历史教科书的一大进步。教科书提供的资料一般是与教科书内容紧密联系的原始资料。例如,八年级上册《近代工业的兴起》这一课有这样一段材料: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引自李鸿章。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对自己兴办洋务的一番感叹。正文只是提到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措施及评价,而这段材料却是对正文的阐释和补充,教学中如果重视了这些,会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

原始材料又分为两种:一是最权威和最科学的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当事者的第一手资料;二是所能看到的相关历史事件最早、较早的记录。一般说来这些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被直接利用,可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如:在讲《辛亥革命》这课时,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教师可适当补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一些原始条款。

第十九条 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二十二条 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实施。

第二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覆议。但参议院对于覆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

通过补充的材料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第一手材料,学生对这个约法的性质也就有更深的理解。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历史材料呢?

首先,读懂材料,逐步分析。在材料的运用中首先要通读材料,从整体上把握,对于不能理解的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如,八年级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课中有这么一段材料: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视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引自陈天华的《猛回头》。接下来这样设问:说一说这是学过的哪一幅图描绘的情况?它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一种社会状况?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守土长官”是在哪一条约签订后?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社会状况。结合《时局图》一句一句的进行分析和理解,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痛恨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这样的情感。这样学生不是纯粹的死记硬背书本的知识,而是有了理解的过程,记忆也会变得更容易些。

其次,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我们通常是通过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应围绕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由浅入深的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从而逐步激发学生阅读材料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这课我出示一段材料: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引自《春天的故事》。由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1979年的“春天”指什么?画了一个圈喻指什么?2.“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中,被称为“一夜城”的是哪一座?它“一夜”崛起的原因是什么?3.结合身边的现状,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样步步启发学生思考,书本知识和材料相结合,或促进知识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认识到,运用历史资料进行教学的过程,同时也必然是一个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资料,特别是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史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取得更多的实效。

第三篇: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合理运用史料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史料在课文中的形式包括插图、黑体字、数据、表格等五种。在教学中史料的应用关键性在于如何让史料配合自己的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史料,做到论从史出。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述和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拓展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教学中,适当使用史料可以达到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历史思辨能力的教学目的,也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更好的实现辅助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

关键词 史料 史料教学 历史思维 运用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主义学科有其极特殊的一面:通过过去的事情、获得经验和教训,即人们常说的“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这也正是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所在。然而要让今天的学生去了解过去事情很容易,但要做到进一步理解并总结经验,就有一定的难度了。于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对史料教学越来越重视。于是,从史料在课本中的穿插、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史料的探讨,到如何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史料能力等话题也随之而呈现热门之势。

一、史料在初中历史课本中引用的形式

所谓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试可言”。可见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出发。史料被广泛应用于初中历史课本开始于90年代初,其形式多种多样,大而分之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以黑体字加框形式或在小字部分引叙的文字史料,穿插在课文中。例如在冀教版2005年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边疆危机和收复新疆》一课中,课文引用了左宗棠的《奏稿》中一句话“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用来说明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这种史料的引用几乎每一课都有,举不胜举。其目的主要是用来配合正文的描述,加强对正文所阐述的观点的理解,或是用来进一步渲染所描述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2、大量的插图,例如人物画像、地图、漫画、历史遗址等。图片史料过去中学教材一直使用,现行教材中的不同之处是改变了以往用漫画的办法,直接采用历史照片。这种史料的引用方式在课本中也很普遍,使历史课本在知识性的基础上,增添了几分观赏性,并更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例如:在冀教版2005年版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一课中,插入《武昌起义门》、《孙中山》等图片。

3、以“表”的形式出现的史料。这种材料在课本中比较常见,例如在人教版2003年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第16课《血肉筑长城》一课,在课文的最后出示了《百团大战战绩》表。在冀教版九年级下册第6课《迅速崛起的苏联》一课,课本出示了《1913年-1940年五国工业增长比较表》。这种史料一般都是一些数字资料,力图利用统计数字来说明历史事实,既非常具有说服力,又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一些文物史料的照片。例如:在《蒋家王朝的覆灭》这一课中,引用了“毛泽东手书《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在《戊戌变法》一课中,引用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资料。这方面史料的引用在课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一经引用就可以更直观地增加教材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5、在课后“练习”部分,结合当课内容,引叙一段或数段文字史料,并出思考题。例如,在世界历史第二册第九课课后引用 “1935年12月16日埃塞俄比亚皇帝声明 ”中的一段,并相应的提出了几个问题。这种方式来引用史料,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更具有实战性,更能够适应考试的需求。

二、史料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无论史料引用的形式如何,对于教师而言,关键性在于如何让史料配合自己的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不能为大量史料所拖累,让史料“反客为主”。这其间的关键在于教师驾驭史料的能力。下面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史料浅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1、用史料“抛砖引玉”、”画龙点睛”。“抛砖引玉”在小品界称为抖包袱。即是在某一课的开始引用一段史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例如,在讲到《美国内战》一课是,可以引用林肯接见斯托夫人时说的一句话“一个小女人,引发了一场大战争”,并提出一连串问题:这个女人是谁?林肯为什么这么说?战争是否真的就是由这位小女人引发的呢?在学生惊讶之余,讲述《汤姆叔叔的小屋》,逐渐将学生们带入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在本课讲解完毕之后,引用美国人对林肯的一句评价 “具有伟大的精神和高尚品格的人”来突出本课的重点,及对林肯的评价。这就是在一堂课的最后来引用史料,突出本课的核心,来个“画龙点睛”。

2、敢于舍弃。

初中历史课本中,每一课中都有史料的引用,但不是每一课的每一个史料的引用都是必须的,不可缺少的。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中,一幅地图、五幅插图、一个表格,史料引用量比较大。如果每一个史料都作解释的话,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就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完不成教学任务;一是正文略讲,史料“反客为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敢于舍弃,突出重点。

3、适当补充,锦上添花。

在有的章节中,所引用的材料比较少,或者所引用的材料缺乏说服力。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凭借自身的实力,对史料进行适当的补充。例如《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一课,再介绍爱迪生时可引用一段课外史料:“爱迪生为了寻找合适的灯丝,他和助手们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而他发明的碱性蓄电池在研制成功前也经历了不少于五万次的失败。”即可以加深同学们对爱迪生的成就的记忆,又可以将思想教育贯穿于其中。

例如在《新中国成立》一课中,笔者引入一段课外材料:“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毛泽东于1950年10月国庆节。并相应的提出两个问题:

(1)请分析“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是什么意思?

(2)“一唱雄鸡天下白”寓指什么意思?对中国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通过这两道题来突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学生们通过对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够准确而全面的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比枯燥的课文描述更有人掌握。

三、如何引领学生应用史料

梁启超说过:“举凡人类纪录,无不纳之于史。”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驾驭自如。所以,要想教学提高对史料的应用能力,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为自己充电。史料在教学中的应用最终的落脚点是帮助学生学会对史料的应用和分析。

教师应该遵循先易后难、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笔者认为引领学生应用史料大体可以分为3个层次: 1认知史料。这是史料教学中最基本的层次。这一层次不需要学生过多分析,史料本身就很清楚,只需要通过多接触,来增加历史的真实感和学生的历史感,使学生更贴近历史去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气息。例如:冀教版2005年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难忘九一八变》一课中这段材料: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1931年8月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这段材料学生很容易读懂,并了解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所以这类史料在应用时,教师尽管放手,任学生们去理解。

2.理解分析史料。这是史料教学最重要的部分,需要引导学生以所学的历史知识为依托,全面分析史料所包含的意义,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样以“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为例。在学生们很容易了解了蒋介石对日本侵略的态度之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去分析:蒋介石为什么会东北军让“力避冲突”?蒋介石的态度又说明了什么?这就要求学生们结合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加以分析地出结论。

3.综合分析史料。这是史料教学较高的层次,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这也是相对于前一个层次的一个提高。例如在做综合复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出示三段材料 材料一:

蒋介石不抵抗命令: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与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共抗日通电 材料三: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的时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

——蒋介石庐山谈话

通过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去分析:蒋介石前后态度的变化及原因;不同态度所产生的结果;中共对日态度及影响等问题。

史料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而不是要学生去大量阅读史料和大量做材料解析题。通过层层训练,最后是学生能够做到,逐条分析史料,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史料应用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根据史料在授课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分成以下四大类。

1、加强思想教育作用

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中,笔者补充了这样一段史料:致远号被日军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全部落水。有人递给他救生圈,他拒不接受:其爱犬咬住他的发辫,希望救出主人。但邓世昌决心以身殉国,将爱犬按入水中,自己也带着满腔的悲愤和遗憾一同沉没。后来,光绪帝为此事挥笔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誓壮海军威”的颂词。讲完这段史料后,课堂上一片沉寂。黄海大战的悲壮气氛和邓世昌英勇献身的形象已深深印在学生脑海中。此外,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都具有较强思想教育意义的史料。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情操的极好素材,远盛于空洞、苍白的说教。

2、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学也必须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教材中的史料,不少内容生动有趣,读来感人,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例如学习《清末民初新景观》一课,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片和课外收集的图片,例如中山装、清朝人的发辫和民国时期发型、中国古代妇女的小脚等,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在服饰、文化、娱乐、习俗等方面的变化。

3、深化教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的过去性增加了中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现有结论,严重制约了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深化和活化了教材,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如:在讲禁烟运动时,引用林则徐的上书:“(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句话充分说明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也进一步说明了禁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论从史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能提高学生中考解析材料的能力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可根据学情,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教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自我编制新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

总之,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史料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历史教学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从而达到“以史启智”的目的,使历史学科的内在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朱汉国、马世力等编写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国历史》上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世界历史》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叶小兵:《论中学历史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历史教学》1998年第5期。[5]陈新民 《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 [6]余伟民 《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浅析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浅析

【内容摘要】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教师如果能够结合教学主题适当引入一些史料,这不仅能够让知识教学极大的得到丰富,这也会给学生理解很多具体的教学内容提供依托。引入史料是历史课程的教学中一种非常值得采用的方式,课本的容量和篇幅毕竟有限,不能非常详尽的给学生介绍很多内容,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合理的做出教学补充。教师要善于发挥史料对于历史教学的辅助作用,用史料来给历史课堂增添色彩。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史料 运用

运用史料来丰富历史课堂,这是一种非常值得采用的教学手法。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对于很多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认知,史料的引入便能够为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帮助。教师要将更多有价值的史料以灵活的形式引入课堂上,这会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带来很多显著效果。

一、史料运用应体现“适时”原则

在引用史料来辅助知识教学时,教师需要遵循一些相应的教学原则。首先,在引入史料时要灵活的把握时机,要在最适当的时刻引入这些素材,这样,史料的教学辅助作用才能够充分得以发挥。不少教师在引用史料来辅助知识教学时对于史料引入的时间缺乏有效的把握,引入的过早,学生很可能理解不了史料内容,史料的出现还可能带给学生认知障碍;引入的过迟,学生如果对于很多内容已经形成了既定认知,史料中的信息则难以再带给学生影响,史料教学能够发挥的效果也很局限。因此,教师一定要以恰当的时机将史料引入课堂,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史料对于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

如,在讲述《宋金南北对峙》一课时,在分析宋高宗和秦桧为何要杀害岳飞这一问题时,由于教材中对于该事件介绍的非常少,学生凭借以往的了解误认为岳飞是秦桧一手策划害死的,还有些学生受一些影视剧的影响,又认为秦桧是当时金派回的奸细,宋金要议和的前提是要处死岳飞。这些都会给学生理解真正的史实造成障碍与混淆,想要让学生对于这段历史有正确认知,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时机,给学生提供一段明朝史学家文征明《满江红》里的一段材料。这段史料能够让学生清晰而客观的认识这一段历史,能够更正学生的一些认知偏差,纠正学生形成的一些偏见,这才是史料教学的价值体现。

二、史料运用应体现“适量”原则

史料在运用时也要体现适量原则,这一点也很重要。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内容的描述,相关的史料非常多,将这些内容都引入课堂显然不实际。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合理的筛选这些内容,结合教学主题来有针对性的选取那些更有价值的史料,将这些内容引入课堂中来辅助知识教学的良好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对于史料有合理的筛选,并且适量的将这些内容引入课堂,这样才能够保障课堂教学的整体实效。

比如,在教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对《资治通鉴》形成较好的认识,这是本课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但是,对于《资治通鉴》一书的评价和阐述非常多,这就需要教师对于引入课堂的史料进行合理筛选。教师可以在综合考虑后选择三则史料跟材料引入课堂,便于学生理解。一则是宋神宗命名的《资治通鉴》的用意:“监于往事,有资於治道”;一则是清史学家王鸣盛的一段评价:“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还有一则是毛泽东对于《资治通鉴》评价的节选:“《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的神采飞扬,传神的很,充满了辩证法”。控制史料的用量能够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获知教学重点,史料的教学辅助效果也更容易体现出来。

三、史料运用应体现“适度”原则

对于史料的应用同样应当做到适度,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够让史料发挥积极作用。有的教学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在针对这类素材进行教学时,涉及到的史料通常也有着一定的理解障碍。这时候,教师就要充分把握史料引入的适度原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水平来选取合适的辅助素材。这样才不至于给学生的学习过程造成负担,史料也能够真正发挥其教学辅助效果。

在教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时,本身课的内容较多,加之属于民族政治范畴,学生理解起来较难,而全课内容也都是重点和难点,因此必须运用恰当的史料将这一部分的历史深入浅出的展现出来,便于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在几个学习环节中补充一些相应的史料,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图片资料,如《清平定准噶尔卷局部图》,五世**喇嘛印、驻藏大臣令牌、金奔巴瓶等图片。这类史料会为学生化解知识学习的难点提供帮助,能够真正发挥教学辅助的效果,并且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这部分知识的体会。

结语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发挥史料对于知识教学的辅助效果。教师在引入史料时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史料引入的时机要适当、内容要适宜、难度要适中。只有这样,史料才能够真正为知识教学带来促进,并且有助于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良好吸收。

【参考文献】

[1] 樊雪飞.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01期.[2] 邵娟.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人文性分析[J].校园英语,2014年07期.[3] 蒙云飞.浅谈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4年10期.(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第五篇: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2011-10-02 09:40:44| 分类: 历史 |举报|字号 订阅

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连云港市海宁中学

黄晓侠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史料教学凸显其作用。无论是课堂教学、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与解答、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现在的中考命题,都需要丰富多彩的史料。因而近几年的历史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史料教学了。因此,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史料就成了备受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史料?史料教学有何作用?怎样选取史料?我们怎样运用史料教学?下面笔者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史料的含义

史料即历史资料或历史材料,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基本素材,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史料多种多样,如各种典籍、图画、笔记、碑文、图表、文物、民谣等。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史料开始的。

依据史学专家对史料的分类,并结合历史教学实际,史料可分为两大类,即文字史料和图像史料。

文字史料是指用文字的形式体现和保存下来的人类活动记录。它分为两种:第一,文献资料。它包括古代的官方及私人的记述:如正史类、别史类、杂史类、档案类、方志类、文件类、传记类、日记类、报章类以及古文字类(如甲骨金文、石刻碑文)等。第二,文艺史料。如涉及历史题材的小说、诗词、戏剧、民谣、对联等。

图像史料,亦可称为可视史料或影像史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是将实物等不能变为文字的材料,用图片形式反映的史料。如文物、古迹、图片、历史地图、数据图表、漫画等。

二、史料的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历史史料,不少内容生动有趣,有

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美国独立战争》导入设计:出示图片《自由女神像》(近景图)问:“锁链”象征什么?(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火炬”象征什么?(象征自由平等)断开的锁链象征什么?(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例如,学习《新文化运动》,可用两则征婚材料导入。材料一(征婚启事)1.女子须天足 2.女子须识字 3.男方不娶妾 4.男死后

女可再嫁

5.男女双方意见不合可离婚

——征婚人蔡元培

材料二(征婚启事)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

性质,不染时下习气

——征婚人章太炎

问:上述两则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状况,同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蔡元培、章太炎为什么有着不同的婚姻观?婚姻观的背后折射出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诸如此类具有吸引力的史料在教材中随处可见,利用史料创设情境,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2.活化教材,拓展视野

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活化了教材,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如:在讲禁烟运动时,引用林则徐的上书:“(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句话充分说明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也进一步说明了禁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搜集史料,敢于质疑

对课本上已成定论的知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学者很少怀疑“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样的结论。但有质疑精神者又会搜集到以下史料:例如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是否已经深入人心?

材料一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材料二: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遂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问题:①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②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③综合分析材料一、二,请你对教材的观点做出符合历史真实的修正。

4.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的本质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教师选取恰当的史料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讨论史料,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提高能力。

三、史料的选取

1.根据教学内容来选取史料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精选史料,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这些精选的史料学习历史。

2.摘引与转述史料

运用史料的基本方法是摘引、转述,或两者的结合。一是对那些易于知晓但散见于各处的文献资料,用摘引的方法,将有关的文字资料撷出放在一起去说明相应的问题;二是对那些文字难懂且篇幅较长的文献,宜采用转述的方法,即教师将其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话介绍给学生;三是在一般情况下运用文献资料大都是摘引与转述两者结合的形式。所以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对文献常要进行加工和编辑,常常是简化语言,而且很少原封不动地提供文献,经常要删去文献中难懂和没用的部分”。当然,过分地改写、编辑等也会造成问题。

3.选取大众化史料

教师课堂教学中要选择那些大众化的史料,这些史料一般经过史家考证,大多被认为是可靠的,同时也是非常典型的史料,能说明主要的历史现象与历史问题,教师应该在如何运用这些史料上多下功夫。

4.依据学生实际使用不同形式的史料

教学实际中使用的史料,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在最低的水平上,用简化的语言对史料进行大量编辑与改写,删除所有无关的内容;第二层,对不必要的材料做一些删减,并用一些现代语言对文献进行翻译和转述;第三层,为使文献脱离原始状况而进行抄录或摘录;第四层,处理原始状况下的文献。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提供结构合适的材料,这就要提供材料的具体范围,联系其他的文献,提供出处及指出重要性。

四、史料教学的现状

目前史料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能精选史料,教师没有通透史料,史实不透;二是为史料而史料,教师不是用史料教学,而是研究史料,是教师本身对史料的精读、泛读不理解;三是用史料但设问无效,教师能够读史料,问题设计较好,但与主题不太符合,缺少目标意识;四是史料脱离学生,学情把握不准,忽视学生水平,史料的量太大、字太多,学生没兴趣读史料。

五、史料教学的策略

历史学习和研究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之上的。史料教学成为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体和途径。如果教师能巧妙加以运用史料教学,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因此,不论哪一类史料,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讲求史料教学的策略。

1.逐句过关,注重细节

教学中选取的重要史料,不管是教材已有的还是补充课外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对一些冷僻的读音、字义,难懂的典故等细节,教师要讲解到位,用历史的细节性的史料来显示历史的魅力。

2.精心设问,培养能力

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梯度性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应精心设计具有层次性、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新情境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要注重引入的启发性,情境创设必须以问题为中心,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

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帝引见群臣,诏断北语„„又诏迁洛„„又诏改国姓为元氏姓。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魏孝文帝迁洛》

问学生:最震撼你的是什么?(改姓)赵翼的观点(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对不对?

3.引入史料,适时有效

史料在教学中有效运用,要注重史料引入的时间点。如《七律长征》作为

史料引入教学,《长征》在哪一教学环节,可以作为史料研习?(描述长征经过、概述长征精神)

再如:(朱元璋的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

翁,日高丈五犹拥被。”问题:朱元璋为什么这般辛劳?教师甲:作为引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教学情境。教师乙:作为结束“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教学情境。思考:两位老师情境创设选择的“时间点”哪位更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4.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时可恰当补充一些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提高学生提炼和论证观点的能力。例如:民国时期的一副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问题:这副对联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从对联的对仗上看,袁

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作者反对袁世凯称帝)请用史实论证他的观点。

5.精选史料,追求真实

教师在选用史料时,要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重难点的设置,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

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落实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史料时一定要真实,在指导学生搜集史料时要教会学生鉴定真伪,使用史料时要尝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历史不能虚构,真实是历史学的生命;历史不必虚构,内容很丰富,如历史知识有残缺、不足时,可做有历史依据的想象即再造想象;或明确告诉学生有缺漏,留待今后研究发现,给学生留一点探索的空间。

总之,通过史料教学,教师在材料筛选,问题设计,情境创设,课堂实践,不断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史料教学方案,而学生围绕一个课题或问题搜集有关资料,思考分析,合作讨论,总结概括,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形成完整的人格,提高能力。

下载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运用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运用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共5篇)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史料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实物资料,很多时事也是很好的史料。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大小字相间,史料较丰富,但由于篇幅所限,教材中对有些问题只能......

    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三大原则

    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三大原则 运用史料来丰富历史课堂,这是一种非常值得采用的教学手法。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对于......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模版)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揭阳真理中学林海燕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 (摘抄) 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史料以教材重、难点为依归,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宗旨,被大量引入中学历史课本中,这对培养学生的历......

    浅谈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五篇范文

    浅谈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第二中学 冯涛)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史料教学,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为了适应高考以材料解析来考核学生自主学......

    语言文字运用在教学中注意什么

    “语言文字运用”在教学中的关键点 邓伟 一、考情分析 “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语言运用题也是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承接性最强、创意性最高、变化最大的一大......

    教学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准备阶段,教学实施是教学设计的实施阶段。再好的教学设计如果不能够有效地实施的话,活动的效果必然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活动的......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康平教师进修学校:初中历史教研员:宋学杰 在新课程中,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