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马桥中心校 许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初中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可以说给传统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一股春风,它推进了初中历史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缺陷,它以直观、生动的特点赢得师生的喜爱,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通过音像组合形象地模拟历史场景,引导学生从宛若亲临的体验中回味历史。而且,以往的历史教材由于受篇幅影响,在撰写过程中要求文字尽量简约,而多媒体技术则以丰富的文字、图像、音效等数字信息弥补了历史课本的缺陷,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尽管多媒体教学和传统历史教学手段相比有许多优势,但是作为历史教师,如果我们不能合理的利用,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的结果。下面我就结合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在新课导入时,应该合理使用多媒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生动、有趣、吸人眼球的导入,可以缩短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时间,让学生以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态主动进入课堂的探索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如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家都喜欢用多媒体导入:或是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图片;或是播放一段视频等,通过使用这些与新课相关的素材,教师可以达到让同学们迅速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从而有效的开展教学的目的。但是使用多媒体导入,特别是视频导入一定要控制好时间,一般2至3 分钟效果最好,超过5分钟就会影响整节课的流程,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记得有一次在外校听课,讲的是七年级
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授课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以视频方式导入,播放的是电视剧《贞观长歌》的开头序幕,“……上下五千年,大梦无边,梦回大唐可看见,遗留的诗篇;纵横九万里,大爱无言,一曲长歌可听见,拨动的和弦……”伴随着张澜澜优美的歌声,同学们看到了贞观之治时的画面:幅员辽阔、纵横万里的大唐疆域;一座座雄伟的边关矗立在西北边陲,不远处就是一望无际的沙海;都城长安人口百万,极尽繁华等等。紧接着,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那个朝代吗?”“唐朝”同学们齐声回答到。“对,这就是唐朝——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在这一时期,唐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盛世‘贞观之治’,好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乍一看,这种导入非常自然,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顺利的进入了新课。但授课教师却忽视了视频的时间。整个视频放完后,已经花费了6分钟,这就直接导致了他后面的环节时间较少,整节课给人一种前松后紧的感觉。我个人感觉对于导入所用的视频,可以使用“格式工厂”或“会声会影”等视频处理软件进行剪辑与合成,压缩成3分钟,这节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第二、使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应避免片面追求信息的大容量。
历史是人类以往的活动总和,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历史场面的恢宏气势、波澜壮阔;无数历史珍品的美妙绝伦、璀璨夺目;历史人物的经历丰富、个性鲜明等等,这就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某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总希望利用电脑容量
大的特点,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事无巨细尽可能多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但是,从历史学科本身而言,它是一门严肃的社会学科,具有内在的规律和理论,通过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基本史实,形成一定的理论认识和思维能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正常人在40 分钟的时间内能够接触和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个限度,我们既要最大可能的利用这个限度,又不能超越这个限度。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正是这种传递知识的快速性容易使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时,盲目加大知识的容量,而不考虑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理解程度和能力的培养情况,不给学生有思考的余地、联想的空间,学生接受信息过多;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样做使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识记状态中,这对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往往弄得头昏目眩,反而收获甚少;同时也让同学们难以把握住重难点。有位教师在上九年级下册第7课《疯狂的战车》时,利用十几张幻灯片介绍了希特勒的生平,包括在奥地利出生、早年生活、参加一战、加入纳粹、啤酒馆暴动、创作《我的奋斗》、担任总理、极端反对犹太人、扩军备战、闪击波兰发动“二战”、入侵苏联、最后饮弹自尽等,同时还播放了卓别林主演的《大独裁者》的片断;接着又出示了《慕尼黑会议》的图片,对于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各有介绍,特别展示了《慕尼黑协定》,又用了将近十张幻灯片;在描述希特勒闪击波兰时,出示了德波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图、德国制定的“白色方案”、德国进攻波兰示意图、德军拆除波兰边境检查站的栏杆的图片,这儿又用了近十张幻灯片;接下来在讲述德军入侵苏联时,出示了德苏军事力量对比图、关于斯大林的介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巴巴罗萨计划”、斯大林红场阅兵、德军装甲部队向苏军发动进攻等图片,同时还播放了电影《莫斯科保卫战》的片断,这儿又用了20多张幻灯片;最后在讲述日本偷袭珍珠港时又使用了近20张幻灯片,整节课使用了70多张幻灯片,同学们目不暇接,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同时也让同学们分不清哪儿是重点,哪儿是非重点,从最终目标达成来看,教学效果不是太好。
第三、使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不应该过分依赖技术。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今天,Powerpoint、flash等软件都可以给教学中的素材添加比较炫丽的动画效果、以及丰富的色彩方案。因此,某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在多媒体技术上下了很大功夫,结果是课件画面背景复杂,甚至花哨,同时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这种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分散了初中学生的注意力,违反了认知规律,冲淡了学生对重点、难点的关注。有位教师在讲授“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时,从一开始就自动播放了的《精忠报国》伴奏作为背景音乐,一直延续到本节课的最后,每次当切换另一张幻灯片时,也不会停止,很多人感到很诧异,实际上该教师在插入声音时添加了“效果选项”,音乐采用了“自动播放”模式,在“计时”里又添加了“重复”选项下的“直到幻灯片末尾”选项,最终才能出现这种效果。本来该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准备从岳飞身上,唤起同学们的热情,从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总是
无休止的循环播放,同学们刚开始还是饶有兴趣的跟着唱,但不到十分钟同学们就不耐烦了,渐渐失去了兴趣,最终该教师也没有完成预设的目标。
第四、使用多媒体教学要和使用板书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是教师课前备课的一个环节,无论教师多么精心地准备,它也只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预判,无法完全准确地把握整堂课的全部,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即时的活动过程,随时都有新情况、新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即时、准确地在课堂活动中反映出来,而板书正是最好的手段。如我在讲述是1861年美国内战时,有的同学提出了问题:“1861年世界上还有哪些大事”,我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慈禧太后发动了“辛酉政变”、总理衙门设立、意大利王国成立等,这时就需要写在黑板上。板书也具有多媒体无法取代的优势。如,停留时间长,便于学生记忆、便于做笔记;更简要、更概括,能突出重点;能根据教学需要即时、合理地改变等等。
第五、随时做好不用多媒体教学的准备。
我们的教学不能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要掌握多种教学手段并能灵活运用。多媒体固然有它的优势,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意外,如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使课件不能正常运行、课件临时打不开、意外停电而无法使用课件等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做好不用课件教学的准备,关键在于我们在设计每个教学环节时就应想到:如果在这个环节出现意外,不能使用课件了,我该怎样进行下面的教学?做到
胸有成竹,随机应变,在遇到上述情况时才不会乱了方寸。
总之,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迅速和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给初中历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手段,当然也给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成绩和问题并存,优势与缺陷同在。我们只有迎难而上,扬长避短,才能克服盲目走出误区,不断地总结经验,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尽可能熟练地广泛地运用新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发挥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最佳效益。
第二篇:生物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生物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时尚,我们要正确而合理地使用这一先进手段,真正有效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巧妙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必不可少地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地选择传统的教学手段,使之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有力补充。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9-0131-01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进入课堂,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弥补了学生认识与实际生活的差距,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某些事物有较详细的了解,使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结合。当我们在赞叹多媒体优越的教学资源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认真审视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凸显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深思。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多媒体不能替代板书,更不能取代老师
以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多媒体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无论哪种教学手段,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以高效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我们只有合理使用教学媒体才会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反之,就达不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发现,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的知识点,往往是一闪而过,停留时间过短,学生还没来得及整理记忆,就过去了,学生的内化过程肯定不会理想。而在板书过程中,老师通过一步一步地演示,逐步地将老师的思维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给学生慢慢思考与接受的时间。因此,板书是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补充。多媒体的使用绝对不应该成为板书的再现,更不能完全替代板书的作用。
另外,在多媒体使用过程中,为了避免操作失误,就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老师就像一名放映员和解说员一样。这样看来,老师真的可以被“取代”了!这是因为我们过分依赖多媒体,老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既定流程上来,让学生陷入更加被动的地位。忽视了师生间的互动,忽视了老师在上课中的调控,也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课件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我们不能被它牵着鼻子走,老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老师的组织和引导是任何电子媒体所无法取代的,老师要相信自己的魅力,用细腻的情感抓住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不应该让多媒体夺走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努力搭建好学生通往知识彼岸的桥梁。
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好帮手,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但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完全解决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无论媒体怎么先进,有多完善,它都不能完全替代板书,更不能取代老师。
二多媒体使用不当制约上课的效率和效果
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应让内容决定形式,当用则用,所以课件要紧扣教材内容,符合教学规律,充分考虑并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素材。一般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运用多媒体解决,而其他内容运用其他适宜的教学形式。课件的功能之一是辅助教学,即以这些手段为辅,以教学内容为主,不可本末倒置。在课件的制作中,一些老师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往往追求背景设计的华丽,一味地设置各个内容的动画及声音效果。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是觉得好奇了,而忘记了上课的内容,造成喧宾夺主,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这种只求装饰不求效果的课件,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迟迟不能集中到需要关注的教学内容上,教学效果无从谈起。本想吸引学生,实际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理解不深,影响了上课的效率和效果。对于干扰教学内容和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方式应尽量避免,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多媒体不可以代替实验教学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我认为,可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一般是不适宜用多媒体来替代的。即使要使用,也应该结合实验本身。如牵涉到微观的现象或暂时观察不到的现象以及复杂的生理过程等,则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来实现,帮助解决问题。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细胞的分裂中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蛋白质的各种空间结构及其合成过程等,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一些实验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有的老师就用多媒体演示来替代实验演示,这无疑是削弱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实验能力的形成,只有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据我的教学经验,学生对老师演示的实验和他们自己动手做的实验更感兴趣,而且印象比较深。我坚信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总结失败的经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评估的能力,这个环节是不能用多媒体去代替的。生物教学离不开生物学实验,在实验中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每个实验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因此,多媒体不可以代替实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多媒体辅助教学真正步入课堂,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网络中的好多教学素材,如何取舍、如何利用,如何做到扬长避短,如何真正为我所用,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还需要我们多下功夫,切忌拿来就用,要学会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它们,做到真正会用、巧用多媒体。只有这样,多媒体教学才能合理运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我们的每一节课越上越精彩,我们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王晓静.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河南大学,2013
〔责任编辑:庞远燕〕
第三篇: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其教学实施,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实践展现出来的。新课程实施一年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我认为: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对历史课堂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剖析,希望能引起老师们的思考。
一、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纲要》中指出:新课程“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规定和要求针对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明确改革的方向的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课程重视基础知识的优良传统。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有位老师在设计《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减灶记”,成语“管鲍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围魏救赵”等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课时学生把自己创作或制作的的动画、漫画、剧本等拿出来交流,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呢?难道只要知道这些故事就可以了吗?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完整洁的历史基础知识由三部分构成: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标中明确规定了每段历史时期的知识目标,这些知识要点是衡量、确定历史基础知识的统一标准;教科书依据课标,具体设计了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及其深度和广度: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则是历史知识的最后落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老师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有位老师在讲郑和下西洋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讨论题“假如你生活在当时,你是否愿意远航?”,这个问题是否有讨论价值暂且不提,只说这个问题的指向,它明显带有个人的主观倾向性,反映个体对事件的看法和意愿,基本不需要讨论得出结论。
另一类诸如“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样的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历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我听过{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教学内容有以下几部分:1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2地动仪;3《九章算术》:4华佗的“麻沸散”;5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任课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采用了非常灵活的方法,“你认为以上哪项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按照自愿的原则进行组合,持相同意见的同学到一个组,阅读课文,补充资料,然后分组坐定之后,交流各自的看法。各小组的同学非常积极,从各个角度论证本组所选的成就的重大意义,老师作适当点拨。应该说,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一改过去文化课教学中的枯燥。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在其中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与老师们谈到这一问题时,老师们很无奈,一方面,他们清楚在混乱的课堂里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为管理而压制学生的热情。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历史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在听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江南地区的开发》时,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话筒从一个小组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历史是人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从时间上看,上下五千年:从空间上看,涉及五湖四海;从内容上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等包罗万象。这些无不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诸如,9.11事件发生后,有些学生兴高采烈;在“你最崇拜的历史人物”的讨论中有的学生崇拜希特乐等等。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五、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走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课标》中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但是,有些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却走入了误区:即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在听课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认为,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一个单纯的首尾兼顾的机器操纵者,看不到其教学机智,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且很难在稍纵即逝的信息中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结构、线索及要达到的目标。其次,要合理安排。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在多媒体的连续演示中被挤掉了。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学生要不停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适应,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事实上他们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再次,要调动学生。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除此之外,历史课堂中出现的合作的低效、提问的泛化等问题也是老师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应对的。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寻找缩短教育理想世界与教育现实世界距离的最佳结合点,对一线历史教师来说任重道远。
第四篇:多媒体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哪些
多媒体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哪些 宽城县东川中学—刘珍东
随着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以其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强大的教学交互功能、可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和方便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物理这门课程,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学生学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作为物理教师必须在思想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要发生深刻的变革,尤其应在多媒体计算机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面为其它学科带个好头。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如下优点:
一、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也可以选择不同教学模式(如个别教学模式或协商讨论模式)来学习,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应用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较好地实现了上述要求。所以我在教学时经常从网上下载一些相关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动能和势能”时,通过多媒体电子网络播放三个视频情境。一是98年特大洪水时,卷走房屋;二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一块大石从高山上滚下砸向山下的人;三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主人公弯弓射雕的场景,提出:洪水为什么能卷走房屋?高山上的大石头为什么能将人砸伤?拉弯的弓为什么能射出?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因为它们具有能量,即具有做功的本领。接着,老师又提出这三种形式虽然都具有能量,但它们的能量形式是一样的吗?如不一样,有什么区别,再次让学生分析讨论,并将自己的结果及自己的理由,写在自己的网页上,待同学们完成后,老师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让他们展示在大屏幕上,供全体学生讨论。并由学生得出结论,在学生总结时,老师在旁稍加引导。这样学生基本上得出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然后,老师再让学生观看屏幕上出现这样两幅画面,一幅是平常的河水,只能冲走一些小石子,另一幅是98年大洪水卷走房屋,学生很容易看出两幅画面中洪水都具有动能,但它们的做功的效果不一样,即动能大小不一样,那么动物体的动能大小同哪些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提自己的猜想,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猜想的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再根据自己的猜想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来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将自己的整个实验过程记录在每个小组的网页上。当每个小组都完成后,让他们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和讨论,并自己得出: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物体运动速度越大,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就越大。然后,老师告诉学生几个网址。让学生查阅,让学生知道,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和技能。
二、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多方位地提高学习效果
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这就是说,如果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通过这样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1)。这就是说,如果让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课堂信息量加大,学生易于接受,在愉快的气氛、交互讨论中掌握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效果相当明显。
三、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起到放大作用
物理实验中的许多基本仪器、仪表,学生在课堂上第一次接触,加上仪器本身小,刻度也小,可见度差,使用很不方便,给教学造成困难,成为不应有的教学难点。现在有了计算机,教师可以自己制作投影片;也可以学习一下“物理画板”这一小软件的使用,利用人家制作好的现成的东西进行演示;还可以从网上下载现成的课件作演示。他们都可以很方便的把演示内容进行多次放大,例如:电流表、电压表、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多用电表等的使用和读数,教师好讲解,学生好观察并且容易掌握他们的正确使用方法,还可以在课堂上让全体学生进行准确的读数练习。同时,它甚至能让学生看到正常教学时根本无从看到的东西。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具有以上几个非常显着的优点,但我认为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电子教具”,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也应该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片面夸大计算机的作用
教学中是否使用计算机,应完全取决于教学需求,应以服务教学为出发点,以最大功效发挥媒体作用,达到最优教学效果为宗旨来选择使用。计算机只是一种教学媒体,它的角色应是辅助教学,不可喧宾夺主。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可能取代传统教学模式的地位和作用,因而课件也就不可能取代常规的实验和知识的阐述,只能模拟一些实验室里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实验现象,从而让学生更能直观的掌握所应掌握的知识,否则,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所有的实验现象都是老师“创造”的,而不是客观事实。例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就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实验,而《平行板电容器的研究》则是一个很难实现的实验,所以我把它们做成课件进行模拟,避免进入所有实验课件化的误区。
教师在传统教学范畴里经过努力也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的课题,根本原因是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例如,一些受到时空局限性不可能直接看到的微观事物,完全依靠教师用语言描述,就使得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苦,完全是死记硬背。电子计算机作为最先进的现代信息处理手段,有突出的新优势,但也同样有它的局限性(跟传统教学信息手段在某些方面比较,优势不明显)有经验的教师处理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一般说优于只能在软件里做有限设定应答的计算机,特别是教师针对学生个性在语言上叠加的细腻的情感处理,是计算机无论如何也模拟不全的。因此,在运用进行多媒体物理教学时,必须首先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一定要认识到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支配者,多媒体只是起辅助作用,用来突破教学难点、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虽然它在一些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我们要看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仅是进行知识的讲解,还有很多情感的交流和世界观的渗透,多媒体这是无法做到的,而且多媒体不具备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及随机应变的教学能力。切忌主次不分
二、不能以计算机模拟代替实物实验
在物理教学中,建立一个概念或规律的时候往往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并通过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了很多学习心理活动,如:观察、分析、掌握实验方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掌握实验方怯,学会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这正是我们素质教育所强调的重要方面。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在前面实际演示或学生亲自做实验通过测量不同质量和不同拉力时的一系列位移、时间数据并分析数据得到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的关系。这样得来的结论当然比抽象产生的结论扎实,使学生掌握了实验方法,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如果用多媒体把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制作成动画课件,上课时教师在荧幕上演示效果明显不同了,从表面上看教师上课容易了,教师用教鞭在荧幕上指一指前面讲一讲实现了教学目标。但是学生没有动手、动脑机会,显然这节课有点不足,好象是在纸上谈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物理教学中微机辅助教学软件不能代替物理实际实验。
三、要注意计算机模拟中的科学性
计算机模拟,是对物理现象的提炼和再现,在整个过程中必须保持对物理实质的保真,否则,就会误导。例如有的软件由于计算和技术上的原因,使α散射曲线、电场线、磁感线的形状远离实际情况,影响了学生对物理的正确理解。因此,为了克服物理实际实验与计算机辅助实验的不足,我们采取了如下的方法:l、备课时研究确定本节课使用计算机辅助实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备课时充分论证此堂课有无必要使用计算机辅助实验的必要性,同时确定如果使用计算机辅助实验应该怎样使用等。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是:首先引导学生做好质量不变时增加拉力和拉力不变时改变质量的实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用微机演示并用微机处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在这里计算机只能作为辅助使用。在原子物理的粒子散射教学中,具体实验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确定利用计算机来模拟粒子散射的过程,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2、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制作尽量与实际实验接近;计算机软件根多,但在实际教学中能利用的却不太多,这时需要自己设计软件(4)。我们的原则是软件尽量贴近真实逼真模拟。
为此本人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并用,处理好它们主与次的关系,使它们相辅相成,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非常独到的优点。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多样化;在教育模式上,使个别化学习和交互式教学成为可能;在教育观念上,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角色无非是辅助教学而已,使用它的时候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它不是万能的。
同时,我们教师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正面对着一种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们不仅要从理论上接受多种媒体手段教学的优势,而且要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体会每一种设备的特点和优点,设计教案的同时要精心设计好每一部分所需采用的多媒体手段,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从事历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来,从最初依旧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写教案,到如今更加注重进行教学设计,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下面简单谈谈我觉得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和大家交流。
教案的编写侧重的是教师为主体,是教师要完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编写的方便自己教的方案,编写者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只要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作业、课后反思等就可以了。而教学设计则要从学生的认知程度等因素出发来设计一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参照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所以教学设计的内容要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学情状况)分析,教学目标(制定依据)、重难点(设定依据),教学过程,是重点,要说明各个环节的内容,各环节的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反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如何处理等,最后是课堂小节和作业。总之,教学设计要写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单元(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并挖掘教材,设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过去写教案的时候,直接写出老师要采取的教学方法,但是在高校课堂改革中,基本上,教师的编写的引领学生学习的导学案,已经很直观、清晰地将引领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呈现出来了,而且较之以前教案中提到的教学方法更具体,更适合学生的操作。在教学设计中,导学目标的设计,针对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 1
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依据课表要求和教材内容、学生现有情况来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五)教学过程
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五)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题的设计要明确设计意图,比如 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三、课后反思
主要内容有① 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③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④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以上就是我对历史教学设计中应注意问题的点滴感想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