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9-05-13 02:0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观点教育”,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处理教材内 容的若干原则”中又强调:“历史教学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 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以上要求和原则说明,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 导历史教学。下面谈谈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剖析史实应注意偶然之中存在必然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进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同时存在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必然性 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人类历史发展是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必然的。人 类历史发展必然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原始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但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中,在不同时 期,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地区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和偶然性。如各民族、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因为各自的主 客观原因和特殊情况,所经历的各种社会形态在时间上自然存在差异,甚至是跳跃式的抑或反复的。时势造英 雄,每当新旧制度交替时期,就必然会出现一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领袖人物、改革家等,至于是哪个具体 人物、时间以及采取什么样的顺应潮流的措施或改革等则是偶然的。如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持久战,总的过程要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这是必然的,它是由敌我双方矛盾的根本特点及其 变化的总趋势决定的。但是,由前一阶段进入后一阶段的具体时日,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最后胜利哪一天到 来等等,又具有偶然性,它受着国际国内许多复杂条件的影响。总之,在研究历史运动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 时,我们应通过具体史实分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符合偶然中包含必然,必 然又通过偶然起作用这样一个辩证原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历史发展的特点和本质。

二、观察历史问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各种历史现象表现得纷繁复杂,曲折离奇,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透过事物的现象,揭露它的本质。怎样才能在教学中通过若干表象,去粗取精,分析总结,得 出历史的本质东西呢?古今中外的诸多历史现象虽曲折复杂,但它总是有规律可寻的,总是有内在的、本质的 东西存在。如古代世界史上,阿拉伯人从原始游牧民族直接通过建立国家过渡到封建社会,而日耳曼人是在摧 垮了西罗马帝国后在其废墟上直接建立了封建国家,它们都未经历过奴隶社会阶段。表面看来,这是超越了历 史的发展或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实际上,阿拉伯人也好,日耳曼人也好,在他们建立国家之前其原始社会 就已经开始解体,同时在征服比他们先进得多的民族时又善于吸取、消化他人的先进东西,进而才直接跨越了 奴隶社会,建立了封建国家。也就是说,被征服先进民族实际上已为他们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搭起了一 座桥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能直接跨越一个社会的本质和内在 的东西。同样,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为什么历次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 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其本质就在于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因此也就不 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封建革命纲领,其结果也必然失败。近代亚洲各国,尽管具体情况各异,但民族资产阶级改 革或革命最后几乎都是失败,其本质原因也在于在这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 妥协性,他们不可能彻底地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同样都是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汉时期是进步的,而明清时期却是反动的?实际上它的本质的东西就是前者是顺应民心,推动了历 史的前进,而后者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维护已趋没落的腐朽封建制度。同样都是实行科举制度,隋唐却是 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而明清则是钳制思想,摧残人才,其本质也在于前者充分施展了知识分子才华,后者却 让文人禁锢于“四书五经”、八股文之中。通过比较以上这类表面相似的现象,就不难看出它们不同的本质,也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结果。通过以上这类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达到教 学目标的实现。

三、处理教材应注意内容决定形式事物的内容决定事物的形式,内容通过形式来表现。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殊性来确 定。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教材领悟准确了,才能产生优化的教学内容,教学 方法也才能得以优化。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吃透大纲和教材,然后根据每一课或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和 特点进行匠心独运的设计。如教学某一章节的历史,我们首先应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然 后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明确哪些内容应精讲,哪些该深入展开,哪些又该让学 生练,哪些内容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哪些内容又采用图表法、纲要法或者演示法(使用投影仪、录音、录相 等电教手段),哪些内容可以又采用参观(参观各种历史文物古迹和革命事迹展览)等。总之,只有通过教师 的刻苦钻研吃透了教材,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四、优化教法应采众法之长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对 此,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各种方法,了解各种方法,掌握这些方法,做到“胸中有法”;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 施教的不同内容,灵活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艺呢?首先,应该善于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博采众“法”,广泛吸收,注意储存各种教学方法的信息,仔细研究其中的异同,这样才能在设计教学方案时 做到信手拈来,亦即“教学有法”。其次,“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因人、因课、因境而异。所谓“因人而异”,即要因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异。如有的历史教师,演讲能力强,讲课时声情并茂,“情 境教学法”能使其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而有一些教师则善于使用图表、幻灯、录相、彩图等多种立体教学手 段,结合启发、提问、归纳讲解等教学方法。总之,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要注意扬已之长,避己之 短。另外,在选择和运用具体教法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差异。对低年级学生可多用一些直观教学法 或情境教学法,以激起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对高年级学生却要多启发思考,增加思维深度,教会他们学习历史 的方法。所谓“因课而异”即因历史教学内容而异。根据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自然也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如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主要采用讲述、讲解、讲读、讲演法等;在导入新 课和巩固新课、课后练习中则可用谈话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对课文中理解和运用部分等重点内容进行 精心讲解、分析,而对非重要内容和一般性史实介绍则用讲述法。同样,歌颂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或鞭鞑奸贼等 则应慷慨激昂,进行生动的描述和演讲。如遇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理论,我们还可辅以图表法、纲要法、联 系对比法、演示法等。所谓“因境而异”,即因教学情境而异。随着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教师也应施 以不同的教法。如教师课前准备了电教手段(录音、录像、投影等),但恰巧遭遇停电或机器故障,教师就应 随之进行相应调整,或采用“激将法”,启发读朗好的学生将历史材料继续读下去或结合历史课本中丰富的插 图进行讲解,或在小黑板上进行图表法演示。有时,学生也可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谈话 法“乘势追问”、“引发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自查自找”等方法加以解决。总之,优化教学方法要善 于学习,博采众“法”之长,根据自己施教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情境而采用相应的教法,最后形成适 合自己特点的一套完整、科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指导学法应明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主观动因是内因,教师的启发诱导是外因。内 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根据内、外因这种关系,教学方法的优化,就不 只是指教师的“教”法的优化,还应包括学生“学”法的优化。以此审

视当前的历史教学,便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学还存在着以下两个误区:一种是认为教学方法的优化纯 粹是教师的事情,于是绞尽脑汁思考“教”的招数,脑子里盘旋的尽是怎样把学生“讲”懂,“教”会,片面 地将“教学方法”理解为“教法”;另一种是教者也知道“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于是不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一味强调学生的“自学”,采用“放羊式”教学,以为这就是“教学生学”。所谓教法,是指教 师依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发送信息、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所谓学法,就是学习学科知识的基 本规律、基本方法。教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学。就历史学科来说,具体讲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用相应教学方法及手段,充分发挥历史课生动有趣的优势,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多种教学因素的优化组合,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参与状态,从而使他们从“要学”变为“会学”。教学中力求注意历史学科学习规律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优化,努力改进历史课教法以适应学生掌握和运用学法,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史实的方法和能力。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法,只有达到学生“会学”境界的教法才是好教法。“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产生了对历史浓厚的兴趣进而掌握了历史课的学法,教法的实施才能产生预期 的效应。

第二篇: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其教学实施,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实践展现出来的。新课程实施一年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我认为: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对历史课堂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剖析,希望能引起老师们的思考。

一、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纲要》中指出:新课程“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规定和要求针对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明确改革的方向的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课程重视基础知识的优良传统。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有位老师在设计《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减灶记”,成语“管鲍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围魏救赵”等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课时学生把自己创作或制作的的动画、漫画、剧本等拿出来交流,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呢?难道只要知道这些故事就可以了吗?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完整洁的历史基础知识由三部分构成: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标中明确规定了每段历史时期的知识目标,这些知识要点是衡量、确定历史基础知识的统一标准;教科书依据课标,具体设计了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及其深度和广度: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则是历史知识的最后落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老师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有位老师在讲郑和下西洋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讨论题“假如你生活在当时,你是否愿意远航?”,这个问题是否有讨论价值暂且不提,只说这个问题的指向,它明显带有个人的主观倾向性,反映个体对事件的看法和意愿,基本不需要讨论得出结论。

另一类诸如“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样的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历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我听过{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教学内容有以下几部分:1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2地动仪;3《九章算术》:4华佗的“麻沸散”;5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任课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采用了非常灵活的方法,“你认为以上哪项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按照自愿的原则进行组合,持相同意见的同学到一个组,阅读课文,补充资料,然后分组坐定之后,交流各自的看法。各小组的同学非常积极,从各个角度论证本组所选的成就的重大意义,老师作适当点拨。应该说,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一改过去文化课教学中的枯燥。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在其中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与老师们谈到这一问题时,老师们很无奈,一方面,他们清楚在混乱的课堂里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为管理而压制学生的热情。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历史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在听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江南地区的开发》时,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话筒从一个小组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历史是人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从时间上看,上下五千年:从空间上看,涉及五湖四海;从内容上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等包罗万象。这些无不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诸如,9.11事件发生后,有些学生兴高采烈;在“你最崇拜的历史人物”的讨论中有的学生崇拜希特乐等等。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五、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走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课标》中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但是,有些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却走入了误区:即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在听课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认为,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一个单纯的首尾兼顾的机器操纵者,看不到其教学机智,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且很难在稍纵即逝的信息中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结构、线索及要达到的目标。其次,要合理安排。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在多媒体的连续演示中被挤掉了。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学生要不停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适应,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事实上他们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再次,要调动学生。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除此之外,历史课堂中出现的合作的低效、提问的泛化等问题也是老师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应对的。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寻找缩短教育理想世界与教育现实世界距离的最佳结合点,对一线历史教师来说任重道远。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从事历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来,从最初依旧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写教案,到如今更加注重进行教学设计,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下面简单谈谈我觉得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和大家交流。

教案的编写侧重的是教师为主体,是教师要完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编写的方便自己教的方案,编写者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只要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作业、课后反思等就可以了。而教学设计则要从学生的认知程度等因素出发来设计一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参照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所以教学设计的内容要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学情状况)分析,教学目标(制定依据)、重难点(设定依据),教学过程,是重点,要说明各个环节的内容,各环节的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反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如何处理等,最后是课堂小节和作业。总之,教学设计要写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单元(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并挖掘教材,设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过去写教案的时候,直接写出老师要采取的教学方法,但是在高校课堂改革中,基本上,教师的编写的引领学生学习的导学案,已经很直观、清晰地将引领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呈现出来了,而且较之以前教案中提到的教学方法更具体,更适合学生的操作。在教学设计中,导学目标的设计,针对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 1

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依据课表要求和教材内容、学生现有情况来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五)教学过程

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五)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题的设计要明确设计意图,比如 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三、课后反思

主要内容有① 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③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④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以上就是我对历史教学设计中应注意问题的点滴感想和做法。

第四篇: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教师上课要有“范儿”

青县树人学校刘振清

平常上课经常听到和看到学生不爱上某某老师的课,上某某老师的课,学生不是趴着就是睡觉甚至说话或私底下玩。这种情况一般多发生在新老师或半道接课的老师身上。还有部分老师虽然任课多年,但是学生成绩一直不好。究其原因就是授课教师缺乏个人魅力。

何谓魅力?魅力,就是对人的吸引力.文章有魅力,别人就愿意多读,人有魅力,别人就愿意与之交往.一个教师有魅力,学生就喜欢多亲近,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在讲求个性自由的新时代,努力做一名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因此教师上课要有“范儿”,这里所说的“范儿”就是符合教师年龄、学识、气质,体现个人独特魅力和个人风格,能够吸引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教学范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要有形象“范儿”

据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喜欢漂亮的老师,因此教师要注意个人形象,拒绝邋遢,良好的形象可使学生对老师油然产生敬意,会增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有助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长得年轻漂亮,但必须衣着得体,整洁、干练,体现个人气质和魅力。

二、教师要有幽默“范儿”

实话说学习是很枯燥的,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令学生兴奋。因此教师上课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幽默感,一方面教师要把深奥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另一方面要用与所教学科相关的故事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上课节奏和有意注意频率。第三,所授知识知识要有新鲜感,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当然因学科而异)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课堂上青春永驻,长期赢得学生爱戴。

三、教师要有优美严谨的语言“范儿”

教学是一门综合的语言艺术。优美的语言是给学生的最美的教育享受。要想把握教学语言技能,关键是要把握教学语言的魅力所在:抑扬顿挫是教师语言的节奏美, 声情并茂是教师语言的情感美, 逻辑严密是教师语言的理性美,诙谐幽默是教师语言的机智美,启迪心灵是教师语言的道德美。语气平和说明了教师的稳重,语气温和表现了教师的耐心,语气坚定反映了教师的信念,语句连贯表明了教师对内容的熟练,语句清晰反映出教师对内容的准确理解,语句完整体现了教师思维的严密,语句优美彰显出教师扎实的功力。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教师的魅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期待。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浅见,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相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关键是我们要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学生乐于接受的范式。教师乐教,是因为教师热爱教育;学生乐学,是因为教师赋予了该学科强大的生命力。如果只有教师的教,那么教师就会成为跛脚的鸭子,走起路来会非常难受。只有教师有特色的教和学生的兴奋的学有机结合,才能走出稳健的步伐,教师的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观点教育”,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处理教材内 容的若干原则”中又强调:“历史教学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 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以上要求和原则说明,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 导历史教学。下面谈谈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剖析史实应注意偶然之中存在必然 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进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同时存在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必然性 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人类历史发展是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必然的。人 类历史发展必然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原始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但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中,在不同时 期,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地区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和偶然性。如各民族、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因为各自的主 客观原因和特殊情况,所经历的各种社会形态在时间上自然存在差异,甚至是跳跃式的抑或反复的。时势造英 雄,每当新旧制度交替时期,就必然会出现一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领袖人物、改革家等,至于是哪个具体 人物、时间以及采取什么样的顺应潮流的措施或改革等则是偶然的。如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持久战,总的过-1 社会,建立了封建国家。也就是说,被征服先进民族实际上已为他们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搭起了一 座桥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能直接跨越一个社会的本质和内在 的东西。同样,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为什么历次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 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其本质就在于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因此也就不 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封建革命纲领,其结果也必然失败。近代亚洲各国,尽管具体情况各异,但民族资产阶级改 革或革命最后几乎都是失败,其本质原因也在于在这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 妥协性,他们不可能彻底地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同样都是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汉时期是进步的,而明清时期却是反动的?实际上它的本质的东西就是前者是顺应民心,推动了历 史的前进,而后者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维护已趋没落的腐朽封建制度。同样都是实行科举制度,隋唐却是 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而明清则是钳制思想,摧残人才,其本质也在于前者充分施展了知识分子才华,后者却 让文人禁锢于“四书五经”、八股文之中。通过比较以上这类表面相似的现象,就不难看出它们不同的本质,也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结果。通过以上这类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达到教 学目标的实现。

下载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巧用历史漫画

    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巧用历史漫画 摘 要: 历史漫画是一种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重要教学材料,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大胆地采用历史漫画。在运用历史漫画的过程中,教师要......

    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马桥中心校 许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初中历史教学也不例外,......

    教学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解决以下问题: ⑴ 在模块背景下,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本站推荐]

    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更应注意体现“以人为本”,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应培养如下的素质与能力: 一 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学生......

    浅谈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如: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目标,方法......

    写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范文

    写字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写字教学是基础,教师要重视做好小学语文写字教学工作。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 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其中一项基本......

    地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效课堂模式进行地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宣汉县第二中学 摘 要: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

    英语词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上传

    谈谈在帮助学生“自主读英语单词” 的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做法 众所周知,学好一门语言,词汇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英语就更不用说了。对于小学生来说,词汇学习非常重要。首先,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