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学习《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古代史》有感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首先学习的就是中国古代史,如何做好历史学习的启蒙教育,对于学生以后能不能对历史学习充满兴趣、能不能掌握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至关重要。所以,在选修课的学习中,我重点学习了《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古代史》这门课。
张汉林老师说:“过去我们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天,我们应该把它改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场’。‘渔场’就是使学生自主探究的领域。”在此,“渔场”一词让我深思,给学生什么样的场,其实就是给学生什么样的历史课堂。那么,我应该怎么做好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呢?通过本课的学习,以下几点使我的感受最大。
一、依据学情来制定教学的重难点
李明赞老师将《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这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祖冲之。是源于上课之前李老师作的学情调查。他发现对于这三位科学家,学生最为熟悉的是祖冲之,因为他们在小学学过。李老师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定在祖冲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他们充分参与教学过程。“贾思勰”是学生现有知识的盲点,因此要让学生真正走入贾思勰的人生,对贾思勰的科学精神与人格魅力产生深刻印象。所以,李老师围绕《贾思勰种植农作物》图设计了精致的教学活动。从学生反馈结构来看,李老师的教学意图都实现了。这让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我的教学有时候会是教师和学生是两张皮,原来是我在设计教学重难点时,不是查看〈课标要求〉,就是寻找考点,以考点来确定重点,显示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脱节,在课堂上难以符合学生的需要,学生就很难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教学中来,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所以,本次学习,使我深刻意识到依据学情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计时,要为动态生成留有空间 1.不怕学生提问题,就怕学生没有问题提
贾海燕老师在教学《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时,针对学生的提问“水患真的是迁都的原因吗?”,鼓励学生积极查找资料,下节课勇跃发言,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认可和尊重,对其他的学生也会产生正向的刺激作用,从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以前,我怕学生提出问题,在有争议的地方,我总会躲闪,这是多么可怕的行为啊,长此以往,我教育的学生,恐怕只是简单知识的记忆者,没有了思考,何谈思想?所以,在以后教学中,我要多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
2.不要因为存疑而扼杀了探究的意义
学习历史是要将古人的经验化作今人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所以,古人的经验不一定都是定论,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我会注意探究不必给出定论,甚至可以不给结论,该存疑时就要存疑。
总之,在本次培训中,我受益颇多,在教学中,还需慢慢地消化、吸收。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课堂教学要注意哪些问题?
徐小嘉
民办学校学生,基础是个问题。所以课堂教学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特别是教学设计,一定要备学生,而教学设计的细节问题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如:一节探究课究竟怎样设计、在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这节课与本课题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如何衔接等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探索。比如:
1.要对学生有学习任务要求。
学生特别是小组学习。没有任务要求就变成乱成一锅粥,所以任务一定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一些我们学生能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的问题。有任务的学习,才是认真的学习,有任务才是学生学有所得的学习。课堂无效环节的出现,学生时而游离课堂的表现,多因学生的不需要,太难不需要,会了不需要,要传递给学生需要的信息,那就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预习情况,对学案及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抽查,据此确定课堂的内容和方式的重点。可惜的是,这一环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
老师要对学生可能会遇上的困难要有预判,并设立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线索。让学生跟着线索。课堂的资源来自预设和即时的,上课时呈现的预设资源,一般利用比较充分,但也常常效果不能最大化,比如使用视频资料,要么是验证知识,要么是回放生成的过程,要么是挖掘启示,但在使用时往往只是一睹为快,费神费力的挑选截取只达到给眼洗澡的效果,有点浪费。即时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学生最需要的,不能回避,可以及时共同解决,可以缓下来解决,比如,在听课中,老师引用了一副图片,只是在证明教材的文意,结果学生对图片的人物及其导致的结果,很感兴趣,也许对这学科意义不大,但对学生有意义,因为学生需要,可惜被有意回避了。
3.评价的指标与学习指标结合起来。
学生首先学会自己评价自己的答案,小组内互相评价,师生间评价等等,学习中,学习目标与课堂评价相结合。针对学生的答案,评价很重要,鼓励性评价更重要。
4.对小组的合作要有具体要求。
小组合作,要设立要求。小组讨论要设立小组长,评价员,发言者,记录员等,这些要求是要培养小组讨论的习惯。
5.注意在教学设计时体现追求兴趣的理念应注意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的解决,注意学生在问题中的积极性的参与。
学生是个机灵活泼的个体,思想活跃,老师一定要熟悉文本、学生,对学生问过的,会问的问题,都要有所了解,适时引导学生问自己想到的问题,当然也要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鼓励学生勇于回答提问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观点教育”,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处理教材内 容的若干原则”中又强调:“历史教学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 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以上要求和原则说明,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 导历史教学。下面谈谈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剖析史实应注意偶然之中存在必然 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进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同时存在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必然性 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人类历史发展是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必然的。人 类历史发展必然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原始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但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中,在不同时 期,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地区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和偶然性。如各民族、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因为各自的主 客观原因和特殊情况,所经历的各种社会形态在时间上自然存在差异,甚至是跳跃式的抑或反复的。时势造英 雄,每当新旧制度交替时期,就必然会出现一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领袖人物、改革家等,至于是哪个具体 人物、时间以及采取什么样的顺应潮流的措施或改革等则是偶然的。如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持久战,总的过-1 社会,建立了封建国家。也就是说,被征服先进民族实际上已为他们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搭起了一 座桥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能直接跨越一个社会的本质和内在 的东西。同样,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为什么历次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 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其本质就在于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因此也就不 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封建革命纲领,其结果也必然失败。近代亚洲各国,尽管具体情况各异,但民族资产阶级改 革或革命最后几乎都是失败,其本质原因也在于在这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 妥协性,他们不可能彻底地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同样都是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汉时期是进步的,而明清时期却是反动的?实际上它的本质的东西就是前者是顺应民心,推动了历 史的前进,而后者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维护已趋没落的腐朽封建制度。同样都是实行科举制度,隋唐却是 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而明清则是钳制思想,摧残人才,其本质也在于前者充分施展了知识分子才华,后者却 让文人禁锢于“四书五经”、八股文之中。通过比较以上这类表面相似的现象,就不难看出它们不同的本质,也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结果。通过以上这类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达到教 学目标的实现。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从事历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来,从最初依旧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写教案,到如今更加注重进行教学设计,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下面简单谈谈我觉得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和大家交流。
教案的编写侧重的是教师为主体,是教师要完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编写的方便自己教的方案,编写者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只要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作业、课后反思等就可以了。而教学设计则要从学生的认知程度等因素出发来设计一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参照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所以教学设计的内容要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学情状况)分析,教学目标(制定依据)、重难点(设定依据),教学过程,是重点,要说明各个环节的内容,各环节的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反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如何处理等,最后是课堂小节和作业。总之,教学设计要写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单元(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并挖掘教材,设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过去写教案的时候,直接写出老师要采取的教学方法,但是在高校课堂改革中,基本上,教师的编写的引领学生学习的导学案,已经很直观、清晰地将引领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呈现出来了,而且较之以前教案中提到的教学方法更具体,更适合学生的操作。在教学设计中,导学目标的设计,针对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 1
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依据课表要求和教材内容、学生现有情况来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五)教学过程
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五)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题的设计要明确设计意图,比如 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三、课后反思
主要内容有① 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③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④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以上就是我对历史教学设计中应注意问题的点滴感想和做法。
第五篇: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马桥中心校 许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初中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可以说给传统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一股春风,它推进了初中历史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缺陷,它以直观、生动的特点赢得师生的喜爱,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通过音像组合形象地模拟历史场景,引导学生从宛若亲临的体验中回味历史。而且,以往的历史教材由于受篇幅影响,在撰写过程中要求文字尽量简约,而多媒体技术则以丰富的文字、图像、音效等数字信息弥补了历史课本的缺陷,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尽管多媒体教学和传统历史教学手段相比有许多优势,但是作为历史教师,如果我们不能合理的利用,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的结果。下面我就结合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在新课导入时,应该合理使用多媒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生动、有趣、吸人眼球的导入,可以缩短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时间,让学生以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态主动进入课堂的探索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如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家都喜欢用多媒体导入:或是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图片;或是播放一段视频等,通过使用这些与新课相关的素材,教师可以达到让同学们迅速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从而有效的开展教学的目的。但是使用多媒体导入,特别是视频导入一定要控制好时间,一般2至3 分钟效果最好,超过5分钟就会影响整节课的流程,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记得有一次在外校听课,讲的是七年级
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授课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以视频方式导入,播放的是电视剧《贞观长歌》的开头序幕,“……上下五千年,大梦无边,梦回大唐可看见,遗留的诗篇;纵横九万里,大爱无言,一曲长歌可听见,拨动的和弦……”伴随着张澜澜优美的歌声,同学们看到了贞观之治时的画面:幅员辽阔、纵横万里的大唐疆域;一座座雄伟的边关矗立在西北边陲,不远处就是一望无际的沙海;都城长安人口百万,极尽繁华等等。紧接着,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那个朝代吗?”“唐朝”同学们齐声回答到。“对,这就是唐朝——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在这一时期,唐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盛世‘贞观之治’,好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乍一看,这种导入非常自然,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顺利的进入了新课。但授课教师却忽视了视频的时间。整个视频放完后,已经花费了6分钟,这就直接导致了他后面的环节时间较少,整节课给人一种前松后紧的感觉。我个人感觉对于导入所用的视频,可以使用“格式工厂”或“会声会影”等视频处理软件进行剪辑与合成,压缩成3分钟,这节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第二、使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应避免片面追求信息的大容量。
历史是人类以往的活动总和,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历史场面的恢宏气势、波澜壮阔;无数历史珍品的美妙绝伦、璀璨夺目;历史人物的经历丰富、个性鲜明等等,这就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某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总希望利用电脑容量
大的特点,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事无巨细尽可能多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但是,从历史学科本身而言,它是一门严肃的社会学科,具有内在的规律和理论,通过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基本史实,形成一定的理论认识和思维能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正常人在40 分钟的时间内能够接触和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个限度,我们既要最大可能的利用这个限度,又不能超越这个限度。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正是这种传递知识的快速性容易使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时,盲目加大知识的容量,而不考虑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理解程度和能力的培养情况,不给学生有思考的余地、联想的空间,学生接受信息过多;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样做使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识记状态中,这对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往往弄得头昏目眩,反而收获甚少;同时也让同学们难以把握住重难点。有位教师在上九年级下册第7课《疯狂的战车》时,利用十几张幻灯片介绍了希特勒的生平,包括在奥地利出生、早年生活、参加一战、加入纳粹、啤酒馆暴动、创作《我的奋斗》、担任总理、极端反对犹太人、扩军备战、闪击波兰发动“二战”、入侵苏联、最后饮弹自尽等,同时还播放了卓别林主演的《大独裁者》的片断;接着又出示了《慕尼黑会议》的图片,对于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各有介绍,特别展示了《慕尼黑协定》,又用了将近十张幻灯片;在描述希特勒闪击波兰时,出示了德波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图、德国制定的“白色方案”、德国进攻波兰示意图、德军拆除波兰边境检查站的栏杆的图片,这儿又用了近十张幻灯片;接下来在讲述德军入侵苏联时,出示了德苏军事力量对比图、关于斯大林的介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巴巴罗萨计划”、斯大林红场阅兵、德军装甲部队向苏军发动进攻等图片,同时还播放了电影《莫斯科保卫战》的片断,这儿又用了20多张幻灯片;最后在讲述日本偷袭珍珠港时又使用了近20张幻灯片,整节课使用了70多张幻灯片,同学们目不暇接,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同时也让同学们分不清哪儿是重点,哪儿是非重点,从最终目标达成来看,教学效果不是太好。
第三、使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不应该过分依赖技术。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今天,Powerpoint、flash等软件都可以给教学中的素材添加比较炫丽的动画效果、以及丰富的色彩方案。因此,某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在多媒体技术上下了很大功夫,结果是课件画面背景复杂,甚至花哨,同时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这种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分散了初中学生的注意力,违反了认知规律,冲淡了学生对重点、难点的关注。有位教师在讲授“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时,从一开始就自动播放了的《精忠报国》伴奏作为背景音乐,一直延续到本节课的最后,每次当切换另一张幻灯片时,也不会停止,很多人感到很诧异,实际上该教师在插入声音时添加了“效果选项”,音乐采用了“自动播放”模式,在“计时”里又添加了“重复”选项下的“直到幻灯片末尾”选项,最终才能出现这种效果。本来该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准备从岳飞身上,唤起同学们的热情,从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总是
无休止的循环播放,同学们刚开始还是饶有兴趣的跟着唱,但不到十分钟同学们就不耐烦了,渐渐失去了兴趣,最终该教师也没有完成预设的目标。
第四、使用多媒体教学要和使用板书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是教师课前备课的一个环节,无论教师多么精心地准备,它也只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预判,无法完全准确地把握整堂课的全部,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即时的活动过程,随时都有新情况、新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即时、准确地在课堂活动中反映出来,而板书正是最好的手段。如我在讲述是1861年美国内战时,有的同学提出了问题:“1861年世界上还有哪些大事”,我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慈禧太后发动了“辛酉政变”、总理衙门设立、意大利王国成立等,这时就需要写在黑板上。板书也具有多媒体无法取代的优势。如,停留时间长,便于学生记忆、便于做笔记;更简要、更概括,能突出重点;能根据教学需要即时、合理地改变等等。
第五、随时做好不用多媒体教学的准备。
我们的教学不能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要掌握多种教学手段并能灵活运用。多媒体固然有它的优势,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意外,如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使课件不能正常运行、课件临时打不开、意外停电而无法使用课件等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做好不用课件教学的准备,关键在于我们在设计每个教学环节时就应想到:如果在这个环节出现意外,不能使用课件了,我该怎样进行下面的教学?做到
胸有成竹,随机应变,在遇到上述情况时才不会乱了方寸。
总之,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迅速和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给初中历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手段,当然也给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成绩和问题并存,优势与缺陷同在。我们只有迎难而上,扬长避短,才能克服盲目走出误区,不断地总结经验,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尽可能熟练地广泛地运用新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发挥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最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