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和应注意的误区
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和应注意的误区
道县四马桥中学
胡旭
***
摘 要:多媒体教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教育教学中,这对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同时,就目前教师的水平,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际,从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扩展知识等方面对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和注意的进行了探究,以期对历史教学谨防走入误区起借鉴作用。关键词: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拓展知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传统的历史教学媒体:语言、课本、板书、挂图、模型、演示等……已不能满足现代历史教学的需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过去抽象的历史事实,通过多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技术的优越性,因此应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助教"和"助学"的功能。但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进入多媒体教学的误区,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了探究,并作出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从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应用多媒体教学容易出现的错误两方面进行了探究,具体浅谈如下:
1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多媒体教学中,老师用POWER POINT、超级解霸等软件对存储历史资料的录像带、音带、VCD、CD、图片等进行编辑,剪辑而制成的历史课件,通过计算机、投影映射出来,使本已过去的抽象苍白的历史事实,以多种形式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形式多样、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易吸引学生注意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
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对于一些重要历史知识或难以归纳、比较的知识点,利用投影提供给学生,有助于加深印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接受教学,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双方乐于参与的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尤其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探索问题的激情。如引导学习中国史中的《宋金南北对峙》一课时,由学生先欣赏动漫曲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再设问:岳飞为何怒发冲冠?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颖趣浓。
1.2应用多媒体设置历史情境,增强历史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新课改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只重学习结果不重学习过程的弊病。以前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一般分为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三部分,无论哪一部分都是结果性目标。结果性目标强调的是结果,关注的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科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而这种结果性目标,实际上忽略了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现在新课程标准将“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目标,实际上是承认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和现实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对于所讲的历史,老师和学生都是“置身事外”,学生听老师客观地简要地叙述历史过程,然后去记忆所谓的历史结论。学生不但缺乏参与和体验,对历史结论也往往没有认同感,无论是课堂效果还是学生的记忆效果都不甚理想。古人早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日常的教学不可能让同学们通过事事“躬行”来加深理解和记忆,但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帮助师生创设特定的历史情景,达到同样的效果。
如《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一课,课文内容比较晦涩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笔者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二毛这个生活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物,通过他设厂、留学等经历很巧妙地把课本中的知识串了起来,学生不但学得兴致勃勃,而且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变化也可以分析得头头是道。
历史情景不用都要贯穿整堂课,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就某个知识环节来进行情景设置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参与课堂。比如关于“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笔者通过网络课件设置了“如果你是当时驻欧洲、亚洲、美洲的记者,你会在当地看到哪些变化?请你写一篇新闻报道。”这样一个情景,让同学们通过“石中论坛”来发表发表见解。学生得出的结论有理有据,远远超出课本和老师的预料。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1.3应用多媒体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展现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利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图、文、音、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中抽象、深奥,靠教师讲解、挂图、板书讲不清、道不明的难点、重点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带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一)化难为易,有效解决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习历史的最大的缺陷是历史不会重现在眼前,而多媒体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遗憾,在学习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战争时,多媒体的优势会发挥的淋漓尽致,只要教师勤于动手搜集信息,什么样的资料都有,用录像的动感会把学生真正引入激烈的悲壮的战争之中,这是任何学说家无法比拟的效果。任何难点将会化为思想的认识。
(二)扩展知识
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上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多媒体为之提供了多彩的艺术空间,为想象插上了起飞的翅膀。众所周知,历史上的唐玄奘西天取经,实际上是一人一马穿行沙漠而已,通过拓展想象,而我们当今所欣赏的《西游记》 的唐僧取经的故事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途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艰辛感人的神化故事。
2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谨防走入误区
作为新世纪的教育,没有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难以想象的,作为一名工作在历史教学一线的教师,我在工作中大量尝试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给历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对此我进行了一些反思和新的探索不,谨防走入误区。
2.1思想认识的误区
教育理念决定教育行为,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问题上也是如此。因此,我们首先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⑴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可有可无的。历史教的是过去,但过去的事情是无法重演的,这要求教师必须借助其它辅助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历史。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其中一个必然选择。可见,运用多媒体辅助中学历史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并非是可有可无。⑵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万能的法宝”,它可以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多媒体也不例外,多媒体辅助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有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但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因素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不能削弱教师的作用,而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更显重要。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2教材处理和素材选择的误区
教材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紧扣教学目标来组织教材、补充资料,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如此。中学历史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三个倾向:⑴舍弃教科书,一味追求课外的“新史料”。例如,有的教师在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往往花很多时间去查找课本上没有的文字、图形、图像等,反而忽略了教科书上本来就有的图文资料。这不仅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脱离了课本,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领会和把握。因此,要处理好课本资料与课外资料的关系,应紧紧围绕课本精选课外资料。⑵偏离重难点,过分强调课堂的“大容量”。要根据课本的重难点选取相关资料,并应注意适当、有度和高效。⑶缺乏实效性,过重突出课件的“时髦感”。一
个好的CAI课件,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下,应该文字取舍精当、动画清晰、色调和谐、音乐优美,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
2.3教法运用的误区
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手段,但任何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各有其长短,任何一种课型的教法也不是单一的、僵化的。在中学历史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我们要防止:⑴邯郸学步,丢弃传统。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辅助作用教师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可激发学生的情感,应巧妙结合,有机统一,两者才能相得益彰,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⑵重形象直观,轻抽象概括。掌握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⑶重课件演示,轻思维点拨,能否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能否较好发挥教师课堂组织和点拨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这是目前历史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的最大也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3结束语
总之,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迅速和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给中学历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手段,当然也给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成绩和问题并存,优势与缺陷同在。我们只有迎难而上,扬长避短,才能克服盲目走出误区,不断地总结经验,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尽可能熟练地广泛地运用新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发挥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2] 高金岭.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黄华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研究[J].辽宁人民出版社 [4] 刘
硕.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5] 李学农.多媒体教学优化设计[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上虞中学
杭黎方
多媒体教育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讲授“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内容时,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由“杂草众生、野狼成群”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过程。听完后,教师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什么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此引入教学。又如讲《鸦片战争》一课时,先播放电影《林则徐》或《鸦片战争》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林则徐采取的措施。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虎门销烟是一项正义的行动?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禁烟而起?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又如讲授“西安事变” 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我播放了电影《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2)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4)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讲“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内容时,先播放有关介绍金字塔的录像及照片,引导学生观察:金字塔外观宏伟、庄严;内部结构复杂,装饰精致;工程坚固耐久。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金字塔作什么用?在地处沙漠地区、没有机械设备的前提下,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发言,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建造方案。
又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
又如讲《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击退沙俄侵略三段录像片,使活生生地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
第三篇:浅谈运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谈运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彬县城关小学 李亚妮
自从我校去年所有教室全部安装鸿合i学多媒体一体机后,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努力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明显优势。
经过将近一年的尝试,我感觉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无疑是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整合,可以使教育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各有利弊,要合理取舍,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认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数学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要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有了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丢弃传统教学手段,两者要合理结合运用。小学生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性学习,经验的获得大都靠亲自实践操作实现,没有大量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感知成为蜻蜓点水,表象无法在大脑中建立。例如,《教室有多长》教学就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验中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要为教学服务。
无论怎么讲,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育教学的途径和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根本目的是向学生展示一些形象思维的东西,使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刺激,但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或不能科学地利用多媒体,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懒惰心理,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华而不实的课件往往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如有些教师在课件上设置上每一步都有声音,每题都有精美的图案背景,点击它还会以动画形式展示答案,这样的训练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那些动画图片身上,使学生产生视觉干扰,引发视觉疲劳,达不到训练目的。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计科学简明的课件,以更清楚直观的形式辅助于教学。
三、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应注重实用性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应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再考虑切近生活的实际性和课件的美观性,而不宜把课件做得太花哨,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与小学生之间言语的及时交流,组织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是任何现代化工具都不可替代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点内容时,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不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学生活跃、师生配合协调,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其实,课后,学生脑海里多是课堂中热闹的场景,完不成接收知识的要求。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无疑是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恰当地选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是非常重要的,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重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内容提要:多媒体 数学教学 问题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各有利弊,要合理取舍,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恰当地选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是非常重要的,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重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篇: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教育投人的增加,多媒体教学正逐渐走进课堂。可是,如果运用不当,不但不能达到顶期效果,甚至带来相反的效果,违背了多媒体使用的初衷。
多媒体毕竟是教学的辅助性手段,它既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不能藉此轻视课堂教师语言、态势、板书和教具。我们为了教学才使用它,而不是为了使用它而教学。就目前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来看,一些本来可以几句话说清楚的问题,也要用多媒体对大量复杂文字、图表进行展示,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恰当的。如果直接用语言、文字、图形等形式就能表现清楚的内容,就不需要也没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影像资料、制作动画来教学,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被多媒体所累。有位数学老师从教几十年,练得一手绝活,他画圆不用圆规,信手一划,—个标准的 圆就出来了。这一手,折服了多少学生!假如非让他用多媒体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吗?教学的魅力往往就在教师的独到之处,假如不问青红皂白全都用多媒体代替,这就是买椟还珠的做法。
运用多媒体时间不宜过长,应真正从实际需要出发。
多媒体教学的确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人认为,使用多媒体越多越好,效率越高。有些教师往往把课堂教学变成课件演示,幻灯片一张接一张,屏幕上的内容变换频繁,走马灯似的.学生们应接不暇,对知识的感觉模模糊糊,有的甚至思维凌乱,心生厌烦。因此,使用多媒体应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使用。不宜过多过滥,更不宜长时间甚至整节课使用。运用多媒体要讲求实际效果,不要华而不实玩花样。
制作多媒体课件,要看教学是否真正需要,而不能一厢情愿加入信息量。有了文字就非要图表,有了图表就非要图像,有了图像就非加入音频和视频不可,结果教学课堂上热热闹闹,实际效来却反而不好。实践证明,附加信息和无关信息过多,虽然加深了对学生的感知的刺激,但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了教学的负效应。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因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而被削弱。
虽然教学课件已经事先做好,但不是说在课堂上教师只要在教师用机的位置上单纯地演示课件就可以了,这样可能会出现学生看了很多,听了很多,却不知道要学什么,而产生教学的负效果。其实,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点难点,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不易解决的问题的。教师应该凭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动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感染,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到新的教学当中去。另外,事先做好的课件受制作思路的限制,用于课堂灵活性可能较差,有时会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教师课堂把握的艺术性就难于表现出来。教师绝不要因受课件的牵制而不敢改变原来的思路。有时也可事先准备一些幻灯片和实物,利用投影仪来解决这个矛盾。
解决好课件的播放速度与学生记笔记的关系问题。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板书的同时学生也就让学生完成了记笔记的过程;但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由于教师不需要板书.就可能出现学生记了笔记忘了听课,听了课又忘记了做笔记。教师最好能事先把课件以讲义的形式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专心听课而不用再想着记笔记的事情了。或教师尽量调节好演示课件的速度,留下学生思考与记录的时间。绝不要一味赶时间。
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带动了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传统教学也有着多煤体教学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例如,重点知识、公理、定理等,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写在黑板上,贯穿整堂课的始末,可以在学生眼前不停地出现,从而加深了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的印象。如果用屏幕替代黑板,屏幕内容常常变换,学生感知反而模糊。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使用,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学生通过教师的课件演示,当然可以学到知识,但有时也容易与实际脱离。如果能让学生亲自参与课件的操作或参与课件的制作,那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知肯定会更加深刻。而且这样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近几年,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教学的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出现了多用、滥用、乱用的现象。我们要尽量克服电脑网络热给教学带来的干扰。虽然,一个新事物的推行少不了过激行为,但经过教训与经验的积累,人们往往会变得审慎和理智。我们既不应该因多媒体使用过程中的偏差就否定它的作用,也不应该因为它是新鲜的东西就赶潮流式地一窝蜂上。如何搞好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衔接与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当成为眼下紧迫的课题。
第五篇: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反思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反思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普遍受到重视及其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多媒体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技术、应运新媒体。可以说,没有多媒体就没有现代新课堂,新课程理念就不能很好地被落实。但实际中运用不当、流于形式的案例比比皆是,不但发挥不了应有作用反而对教育教学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学生的能力没有提升,基础知识却给弄没了。如何合理地、科学地运用好这一技术,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思考着,希望自己的拙见能与同仁交流,一起成长。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新课程历史课实验教材以专题的形式编写,传统教学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新课程教学三年来,我深感运用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多媒体运用就没有现代化历史课堂。但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比较好地应用多媒体,让它服务课堂,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会制作课件,并理解课改的实质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化建设方案(试行)》中指出: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大力推动学科信息化„„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的各个方面„„逐步实现学科课程内容信息化,课程实施过程信息化。
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老师,不会制作课件(参加过教师技能培训的,有的还是不会),或者是仅仅会放课件,就在课堂上大量运用。哪里来的课件,网络上随便下载的。网络啊,亦喜亦忧,靠网络下载过日子日趋沉积出来的是老师的懒惰和虚誉,以及带给学生的欺骗和做人的虚伪。网络上有大量的课件和历史知识网页,但是比较实用、内容充实的、和学生学习实际相结合的却非常缺乏。我们在应用中务必要注意到这一点。
课改之后,局面显得更为槽糕,一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解的偏差,在教学中过多地向形象化、生动性、趣味性方面靠拢,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整合性课改分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学方式上的变化;另一方面是课程内容上的革新;前者为外在的、形式上的,后者是本质上、实质上的。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要更彰显为课程内容的革新,课改以来,种种教学模式纷呈,事实上,重视教学方式大于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必要的,但绝不是唯一和最重要的。反思课改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更为重要。那为什么更多的教师却愿意从教学方式上的方式显现自己课改的魅力呢,一则误认为教学方
式的改变就是课改,就是课改的实质;二则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工具性的,显效快;而教学内容改革是内涵式的,显效慢。三则是革新难道不同,教学方式各科几乎通用,无论哪种模式,都可以实行“拿来主义”,形式易学而且费心较少,实施起来也较容易,而教学内容的革新灵活多变,考验着教师对历史知识的积累、理解程度和能力素养,比较难把握和实施,也很难有现成的东西可以“拿来”,即使“拿来”有些也消化不了,驾驭不了。
二、多媒体的应用目标明确,而且规范
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的辅助形式,是“表”而非“里”。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教学问题的解决而选择、运用多媒体,不能为了用而用;该用的要用,不该用的坚决不用;可以不用的坚持不用;立足于正确的多媒体观,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第一需要。衡量一节课是不是教学革新,要看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程度等环节中新课程理念革新程度,而不一定是看多媒体应用的程度。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不一定就是科学的,也不一定就是教学改革。教师应明确以下两点:第一,多媒体运用追求课堂的活泼、开放,但绝不是为了好看、热闹才运用的。教师在课件中加入声音、运用图片、引入视频、网络等等,目的是服务教学,切记画蛇添足。第二,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的目的是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现代历史人文素养的公民。学生是生成的主体。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愉悦中主动探索,在过程中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同时让学生跨越历史学科内外时空,拓宽学生历史知识面和视野。以多元化、多样化的手段、途径,帮助学生生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历史文化素养。
“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内能够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个限度,既要最大可能的利用这个限度,又不能超越这个限度,要充分考虑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第一、在上课前应根据课程内容对课堂的教学流程作精心设计,对教学环节进行周密安排,课件运行、设疑、学生的反馈等细节教师要心中有数;第二、灵活运用多媒体所提供的丰富资源,打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扩大学生知识面。如讲《罗斯福新政》中关于罗斯福历史评价,教材提供一部分,老师找一部分,让学生分析判断,得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再如游刃有余地实现必修1、2、3之间的知识转换与迁移;第三、运用资料注意其内在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技术性。教师要把罗列在一起的资料进行必要的信息过滤和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无关的、容易引起歧义的资料要删除。避免在多媒体中向学生罗列太多的资料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的倾向,选材坚持求真求精。克服懒惰习惯,不要下载不符合自己学生学习实际和教学实际的课件。第四、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要充
分尊重学生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主体地位。教学中容易形成老师强势,学生弱势的现象。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学会自主学习,使多媒体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和探究手段,以及解决历史问题的工具。在应用中不断提高学生获取、加工、整理和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相信学生,给他们以信心和机会。同时经常提醒自己,给学生一个个尝试机会,因为你永远不可能代替他。第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呈现要与教师讲解,学生观察、提取、认识过程要同步。切记用放电影的方式呈现多媒体。否则,课堂效果将会更糟。
三、把“讲”好历史和多媒体运用相结合
教学中如何选择正确的教学媒体?根据教学设计理论,设计教学媒体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特征、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策略的安排等因素选择最恰当的媒体。当前实际课程改革中有一个形式主义的误区,即教学中过分迷恋多媒体技术手段。据学者们调查,许多学校的课程改革无非是一些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教学模式一如既往。教师使用多媒体,更多不考虑教学内容是否与之符合。我在教学实际中不因循守旧,但比较反对否定传统,任何事物的发展它都不可能割裂历史,只有在传统上有更好的创新与发展。新课程改革也应如此。放弃传统的“讲”,用多媒体教学代替是完全不可取的。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这是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时刻牢记的,也是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与设计必须明确的根本。教师仍应有自己不可缺少课堂地位,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的作用,它的存在是为了增强教师的作用,加强师生互动,而不是要削弱或代替教师的作用。多媒体仅仅是“锦上添花”,一节课的灵魂不是多媒体所赋予的,而是教师对这节课内容的设计和主题的把握。实践中,先是设计好这节课,然后才是寻找恰当的方式,而不是漫天找材料。记得2010年暑假在兰州培训时,结业会上,姬秉新教授用了好多个“讲好历史课”来总结培训,我当时比较纳闷,现在知道了,“讲”好历史多么重要。
当前,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会越来越普及,尽管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看到其存在的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努力研究,扬长避短,采取一些措施,以推动多媒体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 甘肃教育网,教育论坛; 〔2〕 人民教育网,论坛热点;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