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摘 要:语文作为最基础的学科,其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毫无疑问,学好语文是最重要的。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就要打好基础,而教师也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学习语文的各种能力。从扩大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以及提高写作能力来探讨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量;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一、扩大课外阅读量
读书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佳的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可以不求甚解,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对于文章的把握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督促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各专业领域书籍都要读,各方面知识广泛涉猎。但基本的前提是要读健康有益的读物,例如,四大名著、国学经典、唐诗宋词等。读的书多了,或者说阅读的文字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有效增强对文章的感知能力,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增强对文字的感悟能力等。
学习语言最基础的就是要识字认字。而广泛地阅读可以使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大部分常用字、词、句等,通过阅读,这些字在其脑中一次次重复、重组等,会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加容易地记住字、词,而且这种重复使得记忆更加持久、牢靠。这是扩大课外阅读量的又一重要作用。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新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等。可以这样说,几乎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作者或一个时代在一定时期的思想精华,这其中既包含知识,也包含为人之道等思想精髓,如《道德经》《论语》以及《中庸》等,或是经过前人总结概括出的知识,或是作者倾尽一生之力思考而成的警世恒言。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到丰富的知识、文化、习俗以及信仰等。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基本的知识以外,还要时常告诉学生读书的诸多好处,让学生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为学生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也可以利用零散时间为学生朗读书籍等。
二、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贯穿人一生的能力,也是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所不可或缺的能力。拥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才可以自由地阅读,并且享受阅读的快乐。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大部分人是不具有这种能力的。很少有人能做到看一个章节就简单总结一下,更不用说体会字里行间的隐藏内容了。所以说,先要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先要承认阅读是一种能力。教师在讲课或要求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反复强调这一点,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简单地读几本书就可以办到的。在一般的教学中,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有两种类型:(1)泛读。顾名思义,这种阅读方式主要是粗略地读,一目十行,通过找到关键词、关键句,然后将全文连接起来,提取中心思想;(2)精读。这种文章通常比较短,但是并不是很容易读懂,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慢慢品读,体味词和词、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要特别注重细节,努力去理解作者在文章背后要表达的含义。学生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也要将二者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有些书,只需要泛读,如小说、记叙文等;有些书,则必须精读,如诗歌、词曲以及说明文等。所以,有些书越读越薄,即只提取读者需要的信息,当然也必定会丢掉一些知识,以便节省时间读更多的书;而有些书则越读越厚,在阅读的过程中由点及面,将知识展开,因此越读越厚,这样下来读一本书可能会花费很长时间,但是学到的内容却胜似好几本书。两种不同的方法,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只是应对不同的书籍分别对待。总之,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较长时间的,需要不断地训练,持续的积累。
三、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就是驾驭文字的能力。一般来说,成为一名作家,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即天赋、训练、阅历。天赋基本上是很难改变的,一般家长会根据孩子的天赋从小就开始培养,使得天赋更有效地发挥;此外,还需要后天的训练,一般是写作风格的塑造以及一些行文技巧,如各种修辞方法、描写手法等。最后,还要有丰富的阅历。艺术源于生活,作家进行创作,一般都要结合自己的经历,还会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或价值观。就算是科幻类作品,也一定不会完全脱离现实社会。以上是成为作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作为学生,要求自然不必像作家那样严格,但是给老师以及家长的启示是要培养孩子的写作技巧,让孩子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写作的技巧,学校一般都会着重教授,但是缺少在实践中教学以及让孩子在切身感受社会的过程中自我感悟。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读书,多学习,感受不同作者迥异的写作风格,同时还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多让其走出教室去体验生活。而家长则应该让他们走出襁褓,自己感受世界,为孩子创造更多心灵碰撞的机会。
总之,对于小学生语文教学,应该注意督促学生在尚有空闲的时候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实际上,读的书越多,看书的速度就会越快,因为从书中读取信息的速度更快,这说明阅读能力变得比以前更强了。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一个人读的书多了,在进行写作时自然会去调动相关的词句等,东一句西一句,虽然写下的是别人的,但是时间久了之后,当它们被忘记,而在模糊的记忆之上又去创造新的词句时,写作能力就会有质的飞跃了,这实际上就是写作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张洁.培养初中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D],2009.编辑 薄跃华
第二篇:教学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准备阶段,教学实施是教学设计的实施阶段。再好的教学设计如果不能够有效地实施的话,活动的效果必然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活动的有效实施策略应该是课堂活动实现的一种保证,好的实施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设计上的不足。实施过程中有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常规培养,形成课堂的活动常规。学习规范或者课堂活动规范非常重要,比如说行为规范,就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所必须的一些习惯。一些组织规范,一些学生间的互动模式,如果这些模式一旦形成了,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就不用重新的组织,重新的解释了,这样会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要让学生主动起来,要有最大的教学效果,必须让学生做一个主动的、知情的、清醒的参与者。所以我认为应该告诉学生这堂课的目的和各个活动步骤,应该怎么做?就是说要让学生做一个知情者,他自己才能够主动地去发展。在低年级学生受到语言的限制,可以用汉语让他知道目的,有些老师上公开课的时候,为了做给别人看,全部用英语组织课堂,遇到学生不懂得地方,就用肢体语言表达。这样做并不好,这时候对老师的这种示范能力和演示能力就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课,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活动,但是因为老师的指令发得不是很明确,甚至老师的演示和学生即将要做的活动不是完全一致的,从而导致活动不能顺利开展。比如说有一个老师,他想让学生做调查,他自己示范时是一个人完成的,调查时我自己问,自己记,我再问,我再记。但是他实际操作的时候是需要四个人来做的,结果到活动的时候,就造成了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三、及时耐心的处理生成问题大多数时候教学过程并不是完全按照教学设计一步步走下去,当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老师让学生说某种事情,但是他不想说这个事,想说另外一个更加有意思的事情,但是他不会说,这时候老师要给予相应的指导。所以呢在课堂上实施活动过程中老师不是没事可做,老师也并不是只起一个监督的作用,他要去善于发现课堂上发生的所有的情况。对于不太符合原来设计要求的活动必要的时候可以做纠正或者更正;对于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这就是使活动能够有效实施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四、不要过于追求形式化而忽略了教学本身。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去不断的去总结,形成理论性的东西,来引领今后的教学工作。
第三篇:语文教学评价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贵州省长顺县威远中心小学 石家国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又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一个过程,它既是小学语文教学整个活动阶段的一个结束,又是下一个阶段活动的开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只知道埋头苦干,而不会抬头看路,即不会进行语文教学评价,很多时候闹出了笑话连自己都不知道,特别是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原因很多,也许是每天课程多,没精力;也许是地处偏僻,没书读......)。那么,如何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呢?在评价中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要素。
小学语文评价一般分为六大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二、注意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功能分为管理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动机激发功能、诊断功能。
三、注意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类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功能可分为两类,一是书面交流评价:如借助学生的作文、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等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学习的信心、努力的程度,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学习方法、习惯等,从而在教师的评语中对学生作出恰如其分的激励与评价,提出善意的批评,诚恳的建议,殷切的期望,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二是学生自我总结式评价:学生自我总结式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方式之一。语文学习到一定的阶段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和学习水平进行诊断。诊断要与阶段测试成绩、学生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教师的语文学习要求为依据,认真检查自己的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课外学习等各个学习环节。在学生完成自我诊断之后,教师再引导学会进行自我比较反思,将自己现在的学习水平和状况与前一阶段进行比较,看一看自己哪些方面有了进步,哪些方面较差,自己应如何改进,从而达到自我提高。
四、注意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策略很多,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至少做好以下几方面:
1、自主性与发展性策略:逐步使学生了解教育目标,学会自我评价,评价自身的学习状态,在进行学习与情绪的自我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状态的自我调控。
2、及时反馈策略: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的结果用适当的方式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及时组织纠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指向教学目标。
3、访谈评价策略:访谈评价是师生沟通和评价学生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从与学生的访谈中了解他们的态度、兴趣或价值观等,还可以发现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感觉和看法。交谈的问题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需要和教学要求来定,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时尽可能使用简短的激励性语言。
4、学生自我分析式评价策略:这是一种形成性学生自我评价方式,是让学生分析自己是如何获得答案的,将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理清楚,并引导学生对自己思考的过程进行评价。
5、两次测试法策略:单元检测中,学生如果对初测成绩感到不满意,经过复习后,可要求重测,并以较好的一次成绩为准,重测试卷难易程度原则上与上次初测试卷相当,但对少数水平较低的学生,可用较易的试卷。
6、评价服务教育策略:通过研究教育评价的目的、功能、策略和方法,使评价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7、合作性评价的策略:设计愉快的互评方式,创设宽松的互评氛围,营造自由的互评空间。
五、注意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三个维度。
一是知识与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二是过程与方法,它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目的。
六、笔者的建议。
在实施语文教学评价中,语文教研组应该发挥积极作用。要重视教师教育教学和评价理论的学习和交流。可以系统设计学习主题,确定相关的理论学习内容与任务,按一定的时间周期,组织课堂教学评价专题学习活动,引领教师自学,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在教研组内交流探讨,按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去撰写教学案例、反思,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四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应该注意的问题
0-= 0-9学科:语文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应该注意的问题
隆回县司门前镇孙家陇完小 陈明华
导入就是导入新授的过程,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课堂行为方式。导入也就是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开始,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的一种方式。导入艺术就是指这种行为方式所运用的艺术,虽然导入在一个课时中所占的比例很少,但在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如何导入新课是一项须要精心设计,并且实行起来难度颇高的教学艺术。因此,我们更有必要研究一下课程导入的技巧和艺术,但是,在日常的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弊病:
一、认为导入环节是可有可无的,有了导入,课堂也不会活跃多少,没有导入,也不影响课堂教学,所以不设导入,使课堂枯燥无味。
二、导入过于简单,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师自身的特点去选择导入方式。致使形式呆板,缺少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导入的问题过于浅白,导入的内容过于平淡,大众化,甚至忽视导入的作用,不易诱发学生产生新问题,难以促成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性学习。
四、导入过度幽默,导致学生情绪一直保持兴奋状态,上新课时就不能集中精力去听教师的讲解。
五、担心导入缺乏新意,所以在导入时或转弯抹角,或过分渲染,看似形式新颖,作用却不突出,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有时还会破坏课堂和谐。
六、在新课的导入上用时过多,导致新课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
七、机械模式化的导入,局限于组织教学的起始环节,不考虑时间、地点、内容、对象,千篇一律。
以上所述课堂导入常见的弊病存在比较普遍,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导入是艺术也是科学,他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眼光,灵活的思维,创造的头脑,而且要求教师具有艺术处理课堂导入的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是导入要有针对性,突出一个“准”字。导入方式的选择,最根本的还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因为教学内容的差别制约着导入方式的选择。导入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设计。
第二是导入要有概括性,突出一个“精”字。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和思维活动,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所以导入要精心设计,做到短小精练、简洁,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导入还应抓住最实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以少胜多,以简驭繁。切忌词不达意,南腔北调,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第三是导入要有艺术性,突出 一个“巧”字。导入要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新课的导入不仅要新颖独特,引人入胜,使其以鲜活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令学生耳目一新,而且要有艺术,有趣味,通过充满情趣的导入,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是导入要有直观性,突出一个“形”字,直观的东西一定比文字,语言更有吸引力,它会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即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了条件,又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第五是导入要有启发性,突出一个“奇”字。导入要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以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启发的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而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去解决,导入要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为基础,引入新知识。
第六是导入要有趣味性,突出一个“乐”字。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很难保留在记忆里的。如果学生对所学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也轻松愉快。因此,导入应使学生把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入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除了以上几点应注意外,最后,我们还应注意,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好,不能太长,对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应做好充足保证,要精心设计,有时还应预演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课文系统简介
本册教科书新编选的课文,占全书课文的一半以上。有描绘秋天景物的《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有展示祖国壮丽河山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东方之珠”》,有反映领袖风貌、名人风采的《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有叙说中外儿童生活的《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槐乡的孩子》,也有介绍祖国悠久文化与历史的《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更有引导学生正确思维、优秀品质的《矛和盾的集合》《狮子和鹿》。
全册课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内涵丰富。蕴涵着相互关爱、理解尊重(《掌声》《给予树》)等情感因素,同时亦有历练品质(《我不能失信》《爬天都峰》)、倡导动手动脑、探索自然奥秘(《花钟》《玩出了名堂》)等适应信息社会和开放社会要求的时代精神。
第二,题材广泛。有反映国外生活的《给予树》《好汉查理》,有反映乡村生活的(《风筝》《槐乡的孩子》),有反映学校生活的(《我们的民族小学》《掌声》),有反映家庭生活的(《信箱》《我不能失信》)。这样广泛的题材,能够适应多个不同的地区(西部的宁夏、新疆、青海,中部的河南、江西,发达地区的深圳、厦门),它不是一个受空间限制的乡土教材。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题材的丰富与多样,则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认识大千世界。
第三,体裁多样。这么多新编选的课文,分属于不同的体裁,既有童话、故事,也有诗歌、散文、寓言、科普文章。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它们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教师易教,学生爱读,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学习要求简介
1、学习要求出现的位置。教材将学习要求分别安排在了不同的位置:第一种位置是单元前面的导语,第二种是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的连接语,第三种是文中学习伙伴的话,第四种是课后的练习。导语和连接语在前面已经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2、学习要求的侧重与引导功能。不论是文中学习伙伴的提示,还是课后的习题要求,都力图加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引导,这种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读书。根据不同课文的具体情况,读书的具体要求不同:有的是“课文写得很美,我要好好读一读”,“我要多读几遍课文,把对草地和蒲公英喜爱的感情读出来”,“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读书是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基本要求,需要学生在不同类型的课文阅读中反复训练才能得以掌握。
(2)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譬如,“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了,你抄了哪些”,“读了第二自然段,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要把这一段抄下来”,“课文里
有不少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词语,我们来找一找,再抄下来”。积累词句同认字写字、读书一样都属于基本要求,也需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提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材中安排这样的内容,不等于只是要求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来积累词句,教师要以此为示范和凭借,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继续积累词语。
(3)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遣词造句上的特点。譬如,《爬天都峰》(10页)“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赵州桥》(75页)“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富饶的西沙群岛》(89页)“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些内容的提示,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使用的准确、精密、生动,学习语言表达方式方法,便于学生在其他课文的阅读过程中,准确领会词句意思、体验表达妙处,并在习作过程中学习运用这些表达方法。
(4)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内容,体验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譬如,《我们的民族小学》(2页)“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金色的草地》(7页)“我知道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了”,《灰雀》(19页)“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孔子拜师》(67页)“从这句话我感受到”,陶罐和铁罐》(107页)“„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往下读读看”。
(5)结合生活实际,使课文学习进行有效延伸、拓展。譬如,《花钟》(54页)“我也想去观察一下周围的花”“我要观察其他事物,还想写观察日记”,《科利亚的木匣》(106页)“我想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陶罐和铁罐》(109页)“我们来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学生面对教材中安排在导语、连接语、文中、课后的学习要求提示,可以将其看作学习伙伴在读书时的想法、感受,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本人的疑问、想法;此外,我们还应理解,这些题目内容的安排,一方面是处于读懂“这篇”课文本身的目的而设置的,如果学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他对于课文的理解还不到位;另一方面,这些内容的安排是想为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而提供的策略示范,譬如,人们常常说,“读书时要边读边想”,这里的问题不是人们读书时不去思考,因此我们来提倡“边读边想”,这个要求指的是“在何处想”“该怎样想”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课文,领会了其中的感情,从而不会“误解”“曲解”课文。这样看来,我们这些练习提示,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而设置的。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误解与纠谬。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通过近三年以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注意到,为数不少的教师对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个有关读书的要求有所误解和曲解。他们认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仅仅是阅读形式的多样问题,于是,老师所谓的阅读指导便流于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等诸多阅读形式的更替与展示。大家不要忘记,课程标准在“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之后还有这样的表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不难发现,“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手段,不顾“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个目的而单纯追求阅读形式的多样,是对课程标准的误解和曲解。换句话说,阅读形式的选择必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与教师的指导。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种理念的确立,主要目的是力图规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灌输”行为,代之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理解成教师不必给予必要的阅读指导,学生可以凭借不同形式的、单纯的个人阅读就可以领会课文内容,学会表达方法。
3、重视阅读的指导。重视阅读的指导包含不同的层次和内容:第一,指导什么;第二,如何指导。
先看指导什么。对于那些不传达给学生他就无法自主获得的知识、技巧,教师不必反复地要求学生自主尝试、习得,以避免学生直至心理受挫,最终也无法达到教师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平等的对话,譬如“我也来试试,这样读是不是好一些?”“请让我试试好吗?”直接将正确的处理办法演示给学生,例如:诗歌的诵读、长句的断句、停顿,轻声、儿化、疑问等等。
不过,单纯的示范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在领会内容和传达感情的过程中固然必不可少,但更深层次的领悟则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逐步习得。教师在指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时,需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实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前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遇到某些问题,此外,教师需要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了解,另一方面则可以学习提问的方式和角度。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可以参考文中学习伙伴的话和课后习题中的内容,也可以参照我们列举的有关课程标准当中的阶段目标,自主设计。这里特别强调两点:第一,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的问题,都要特别注意提问的内容、方式和角度,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价值,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位老师在讲授《日月潭》时,提了这样的问题:“日月潭在哪里?”这个问题的意义不大,因为教材里已经写到“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如果问“为什么把这个大湖叫日月潭”则更为合适,因为光华岛将湖水分开才有其名,孩子需要一些概括)。第二,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让学生知道自己或者老师提出的问题属于哪个角度。明确提问的角度,有助于学生正确思考和解答问题,同时可以使学生在理论上明确当我们遇到其他文章时,该怎样思考、从什么角度提问,这是一个示范和模仿学习的过程(浙江的王雷英老师上的《军神》给我们提供了启示:刘伯承刚强,一是沃克医生的反映、一是刘伯承自己的反映、一是作者叙述的话语等几个方面)。可以提问的内容和角度很多,一般来说,可以从题目入手(《富饶的西沙群岛》,“富饶”这个定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也可以从部分词句的表达方法、含义入手(《爬天都峰》“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中的“挂”字),还可以从课文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入手(《奇怪的大石头》“想不到,这项研究成果竟然和童年的疑问有关”、《掌声》“从英子的变化中,我想到了很多”)。此外,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回应,不要仅仅是布置问题,而没有相应的下文(有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听别人读课文,看能否听出什么,但是读完以后,却没有了回应)。
以上说明的是指导的内容,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呢?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里提出的“教师的分析”,指的是教师直接将问题的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它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教师在阅读指导时,要注意策略的选择:一种策略是,从学生对教师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中提取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回答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回答的比较中,认识、选择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另一种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突出问题的焦点,引起学生的注意。譬如《灰雀》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老师可以据此提问,“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列宁的什么心情,列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阅读传达出这种心情?”这样的问题不只是提出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个用意则是呼应课程标准提出的“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要求,引导学生培养捕捉信息、体会情感的能力与习惯。再如,《爬天都峰》文中学习伙伴有这样说到:“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如何体会“终于”这个词的作用,教师可以设问,“„终于‟能否去掉,去掉之后与原句相比,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提示,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学习领会词语表达作用的基本方法。第三种策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实际,解决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大家都记得一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自己去吧》,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共有两个场景,其一是小鸭和妈妈的对话。小鸭想要妈妈带领自己去游泳,从言语交际上来讲,这无疑属于一种请求,请求应该遵循这样的一个原则,那就是请求的人应该真诚、语气诚恳、谦和,因此,读好“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这句话,首先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诚恳、谦和的语气,这是请求得以成功的礼貌原则。那么,选择何种策略使学生学会这样的问话方式呢?教师可以创造情境,那就是举例(比如借东西)让学生回忆一下、操作一下自己会如何向他人发出请求,然后将自己的体验迁移到课文的阅读当中去。
这仅仅是适合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指导方式,那么,进入中高年级以后,随着学生知识、年龄、阅历的增长,语言知识的丰富,上述的示范模仿应该相应地淡化,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境领会、感受人物的心情变化则变成了重点,因此,如何通过自己的阅读将任务当时的心情表达出来则变成了朗读指导中的重中之重。不论上述的哪一种策略,都要注意方法的归纳和引导,尽量使学生从理论上掌握一些阅读策略,不要停留在个别的、具体的、为解决一时一地的琐碎评析上去。
还须说明一点,提问与回答是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几个来回的问答交锋。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把握问题的解决过程,尽量避免跑题。譬如《荷叶圆圆》。
4、审美体验的多元与文本的正确解读。由于阅读活动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学生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思想认识来赏析评价课文。因此,对同一篇课文,或者是文中的同一个人物,常常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学生极具个性的独特见解或阅读感受,有时会超越课文希望说明的道理,对此,教师应予以必要的尊重,不必拘泥于教学用书中的提示或单一的评价尺度,只要学生的见解、感受能够自圆其说,具有一定的道理,就应该得到肯定。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促进审美体验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这里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是否就一定促进了学生审美体验的多元和对文本的正确解读。譬如,有的教师在讲授《小伙伴》(123页,玛莎丢背包、维加和安娜光说不做、安东提供面包)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四个人的看法,有学生讲安娜的批评很对,单纯地讲,这个学生的想法没错,那么仔细分析起来,就很难说了,在当时的情况之下,玛莎需要的是什么,是否简单的批评就能解决实际的问题──玛莎这时需要的是面包,这不由得使人想起那句古老的成语“涸辙之鲋(??)?(《庄子·外物》),孩子虽然发散了思维,但却不切合实际。再如,《乌鸦喝水》一文,有同学“乌鸦可以插个吸管吸水”;《曹冲称象》一文,有同学“人搬石头太重,改用大吊车”;《司马光》一文,有同学“司马光不应把缸砸破,他不爱惜财物”,都与课文主旨相悖。最近,许多所谓的专家在进行相关的阅读教学的培训时,提到了接受美学这一上个世纪出现的非常重要的文学理论。接受美学不是要求读者想怎
么想就怎么想,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如果其一般理念局限于此的话,接受美学就不可能在当时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文学理论。所谓的接受美学谈到文本的意义时,注意到了作者所要说明的、读者感受到的、文本呈现的作品的意义可能不会一致的现象,那么,针对这样一种不一致的现象,并不是像有些所谓的专家所说,各种不同的理解就都是正确的,这些不同的理解同样有着高低好坏的差别,这就是对作品的理解、误解与曲解,我们所提倡的仅仅是对作品的正确的理解,而不是其他两者。譬如,《丑小鸭》一课,有教师指出“丑小鸭本身就是一只天鹅,如果他不离开农家,第二年依然会变成一只天鹅,尽管生活是屈辱的”。我们说这个说法有下面几点不妥之处:第一,他没有弄明白《丑小鸭》这篇童话的意义所在。这篇童话是一个文学作品,而不是自然知识的科普读物或者是科普论文,文学作品有着其他文字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那就是它认、表达世界的方式不是自然科学式的,它是为了表达某种理念而存在的;第二,即使按照自然科学的观念来看待丑小鸭的成长,我们也不能说明天鹅的蛋孵出来的动物就一定是天鹅。大家知道,很多家庭或者是动物园驯养的动物,在失去了自然的生活环境之后,往往无法保持其原有的自然本性。因此,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审美阅读是正确的,但是,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进行评价和引导。(基恩《放飞的气球》与美国电影《师生情》;宁波崔丽霞《雪地里的小画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古代也讲“因材施教”)
5、教学策略的多样与实效。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针对这一要求,许多版本的语文实验教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生动活泼的训练形式,启发、引导教师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选择恰当合理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确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了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不过,在两年以来的实验中,我们也发现部分老师在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颇。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过分追求形式的新奇,忽略课堂教学效果。譬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这一课时,有老师为了展示小路在污染前后的变化,不惜花费十几分钟的时间,用粉笔在黑板上作画,并邀请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无可厚非,但是,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本身就应该考虑到其成本的大小和效率的高低。就这一教学形式而言,花费十几分钟的时间来作画,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发生分散和偏移,从而把注意全部集中于对加深课文的理解意义不大的作画上去,甚至将已经获得的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弃置一边而不顾,致使教学成本明显增高(朱智贤《儿童心理学》357页:小学儿童一般还不善于把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的方面,而常把注意分散到一些次要的、非本质的方面去,以致被一些不相干的细节所吸引而注意分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借助语言本身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加之教师的语言引导和以语言为载体的课文本身有着很强的共通性,那么通过语言的引导和感染对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则明显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类似的教学实例还有很多,譬如《小鹿的玫瑰花》使用32朵新鲜的玫瑰等等。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这里提醒大家的仅仅是不要单纯追求教学形式,但并不否认运用恰当合理的教学形式来增强教学效果(朱智贤《儿童心理学》359页:低年级儿童往往对学习过程本身更有兴趣,以后才逐步对学习内容感到兴趣)。第二,为形式而形式,未能考虑形式选择的必要性。譬如,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躲、藏、跑、跳”时,要求学生通过做动作来加强记忆,结果课堂上学生繁忙而热闹,场面几近失控。我们实在不太清楚,类似于“跑、跳”这类生活当中习见的词语,有无必要通过做动作来加深理解。再如“被误解了”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6、拓展与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诸多版本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选择和拓展提供了示范,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对此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根据近一两年以来的调查和研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拓展学习时,因为对拓展这一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同,而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第一,在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没有完成之前,教师不宜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我们注意到,很多走穴的教师明星,在所谓的尊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实际、注重情境体验的招牌之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蹦蹦跳跳、唱唱叫叫,以追求轻松活泼的效果,然而在一番热热闹闹之后,并没有真正地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方法与习惯的形成。我们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正确的,但一定要将课堂的扎实与灵活结合起来,切忌走得过远,以至于变成单纯的课堂游戏。学生在基本要求没能完成之前,最好不要盲目拓展。毕竟,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即规定了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主要的,而其他能力的培养只是辅助语文学习的,在语文课堂上,它们处于辅助地位(《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前播放,激发兴趣;中间配乐,营造气氛;课后回味,烘托情感)。第二,知识的拓展缺乏层次性。譬如,有做课教师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笼统地要求学生背诵自己课外学到的古诗。这个要求缺乏明确的标的,它适合于任何一套教材中的任何一篇古诗学习的拓展,本课进行了这样的拓展,那么遇到别的古诗学习时,我们又该进行怎样的与此不同的拓展呢?此外,这种缺乏明确标的的拓展学习,允许学生之间的知识拓展可以不存在交互的特性,这样的结果便是学生个体之间各执一词,拓展知识的交流由于缺少一个共同的基础,即使他们列举了各种不同的古诗,相互之间也不存在启示和借鉴意义。合理的拓展应该是针对作者李白或者描写山水的故事而进行,明确具体的拓展方向,同时照顾拓展知识与课本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知识的拓展缺乏明确的意义指向。譬如:有做课教师在教学《荷叶圆圆》时,于分角色朗读课文之后,请学生想象池塘里还有哪些小伙伴。单纯地从知识拓展本身看来,这样的要求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和学习本课的情感流程,仅仅说出“池塘边上还有哪些小伙伴”的实际意义则不是太大。老师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这些小伙伴会在荷塘里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学生借助学习课文之后的情感体验,应该能够顺理成章地给出合适的答案。之所以出现上述的问题,其关键在于教师对于一篇课文需要扩展什么、如何扩展缺乏明确的了解,甚至或多或少存在着为了拓展而拓展的意思。合理的解决办法是,在决定布置进行扩展学习之前,教师应该思考清楚实施某个拓展学习的意义所在。
7、阅读环节的设置。关于阅读环节的设置,需要注意如下问题:第一,教学环节衔接失当,未能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因应不同环节的教学而产生的心理波动。譬如,教师在教学《荷叶圆圆》,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美丽的荷塘秀色,请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按照一般的较为合理的进展程序,接下来应该是沿着这个美妙的情境、轻松欢快的心情,进一步阅读课文感受文字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情景、所传达出来的清新淡雅的情怀。但是,做课教师却抛开了这一点而另寻他途,要求学生揣摩“荷叶”之“叶”的写法,再写几个“叶”字。这样的处理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人为割裂了他们的情感发展进程,因此,其教学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事实上,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置之初,就应该从整体上进行综合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是否照顾到了学生的情感发展流程,从而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完成各个教学环节的顺利衔接。再如写字时机的选择,不同类型的课文安排写字的时机也是不同的。譬如,有的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名,那么,教师则引导学生认识几个新朋友,从而认识生字。有的课文适合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提取生字进行相应的指导。有的课文适合在整篇课文学完之后,进行综合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在领会每一篇课文的个性之后,安排富有针对性的识字学习。譬如:浙江宁波的崔丽霞老师上了《雨点儿》一课,整
个教学环节是:读书;交流从读书中知道了什么;点名读书;交流读书中的字音问题;错字属于生字,学习生字;出示生字,重点学习“数、清”;出示词语“数不清”;交流课文中什么“数不清”;“生活中什么数不清”;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自己说两个句子。这样的处理方式,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将识字、学词、练句、读文巧妙地整和在一起,促使学生认字、领会词义,进而指导朗读,通过滚动式的、多个层面的语言实践,认字、学词、读书。第二,不同的环节要有不同的要求。譬如,老师范读中可以注意生字的读音、可以感受老师的语气和语调;让学生自己读书、目的在于解决生字问题,因为生字不会认,就读不出效果和趣味;让个别学生读书是为了做示范,使其他学生注意学习和借鉴;读出文中人物所要传达的感情,文中的人物是什么感受,你是什么感受。
阅读教学中的评价(著名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当严则严,鼓励和检查并举)。
8、注意不同读书形式的作用与功能。朗读,主要是能够通过自己的语音传达出课文所要传达的感情;默读,主要是力图掌握默读的方法、养成默读的习惯、具备一定的速度、领会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精读,主要是通过词句的理解领会文章内容、获得审美愉悦、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略读和浏览,主要是考察学生能否在一定时间之内捕捉重要信息、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阅读形式的作用与功能,教给学生相应的读书策略。譬如,如何把握捕捉关键信息──抓住关键词句。
9、教师还应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读物,提供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感受、成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