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目录学习复习法之我见
初中历史教学中目录学习复习法之我见
镇海区骆驼中学陈孟
我省现行试用的初中《社会》教材第三、四册系历史内容,供初中二年级学生使用。该内容覆盖面广,囊括了中国史和世界史。内容纷繁复杂,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比较难以接受。充分利用课本目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首先,目录中包含着整部教材的编排体系。只要看一看目录,便能很快了解我们《社会》教材的编排体系:整个内容以社会形态的历史发展为纵向线索进行叙述。又把这条纵向的连续的线索分割成段,按一定的标志分成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纵观目录,又发现在这条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纵向主动脉中,又不可或缺地穿插了若干条横向枝脉。如在奴隶社会这一社会形态中,教材不仅介绍了古代中国奴隶制国家,而且还叙述了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等奴隶制国家的概况。由此可见,编者动用了几条简单明了的纵横线条统领着错综复杂的人类历史。
其次,目录还蕴含着一些容易为我们所忽视的用意和宗旨。例如,教材在介绍了鸦片战争以前的我国封建社会的内容后,特意安排了我国经济、科技、文化、对外交流、优良传统等章节,介绍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历程。其用意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具体的历史知识,拓展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对具体历史知识的感受中激发强烈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如四大发明、雄伟建筑等。又如,编者在目录中安排“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第十七章)”这一章中涉及四次战争,一次瓜分狂潮;“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第十八章)”中涉及到中国人民进行的四次英勇斗争。其用意很明显是使我们了解整个中国近代史,资本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中国人民又是怎样进行艰苦抗争和探索的,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不屈,增强了民族自尊心,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由此可见,目录是极为重要的,它能帮助我们把握科学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使用目录进行学习、复习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 引导学生理解目录。
厚厚的一本书,内容十分复杂,知识点成百上千。如果单纯让学
生逐字逐句地记忆,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极易混淆,特别是众多的年
代。那么,如果能让学生把书前目录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并理解目录,就好比有了根“缰绳”掌握在手中,无论多么复杂多变的知识点,都
能有其根源,有其归宿。这样便能提纲挚领,统领全局,把厚厚的一
本历史书读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采取“层层削皮,块块消化”的方法。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包括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
会、封建社会;而奴隶社会里又包含夏、商、西周、春秋等朝代,每一朝代里又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内容;在教材编排上,每一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下又分成若干“目”;每个“目”下又有
许多分散的知识点。这样,一层一层削皮,一块一块消化,就会取得
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使用目录。理解了目录还不够,最终的目的是要学生使用目录,从而掌握历
史知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时刻与遗忘作斗争。根据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数量是先多后少。因此,对
刚学过的内容,复习的间隔时间要短。在学了新的内容的当天,引导
学生及时按每“节”中的“目”来复习,牢牢掌握每个所要求的知识
点;在单元练习前引导学生以“节”为主干,“目”为侧枝进行复习;在期未总复习时,引导学生以“章”为主干,“节”为侧枝进行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应加深加宽学生的认知水平,加强其综合分析
能力,加强对同类知识的归纳与分析。在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
综合练习题,如“列举出我国封建时代统治比较清明的五个时期的名
称。”可根据目录回忆出:西汉时的“文景之治”、东汉时的“光武中
兴”、隋文帝时的“开皇之治”、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及唐玄宗统
治前期的“开元盛世”。又如“列举出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在我国发
动的四次事变。”可根据“节”、“目”回忆出:1931年的“九一八”
事变、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1937年的“七七”事变和“八
一三”事变。目录概括性强、线索性强,因此,在总复习阶段使用目录,能对那些跨度较大的综合题加深记忆。同时,在这一段时间内,引导学生以目录为纲,回忆书本内容,查漏补缺,这样既可以节省时
间,又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再则,从心理学来讲,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很容易导致遗忘,如
果我们利用目录来复习,就能够有效地排除这两个干扰,提高记忆效果。
三.引导学生根据目录掌握重点。
通过阅读教材可以发现:教材的内容有详有略,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这些其实也体现在目录中。例如,从《社会》第三、第四册目录中可以看出,介绍中国史章节多于世界史,而且在整两册教材中所占页数也明显多于介绍世界史的所占页数,所以我们在复习时,应把重点放在中国史上。又如,通过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目录可以看出,教材对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内容叙述简略,而介绍封建社会的内容却占有较多篇幅,编者把整个封建社会划分成五个阶段: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战国、秦、汉;不断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繁荣时期——隋唐;继续发展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衰落时期——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所以中国古代史的重点应放在封建社会。而在封建社会里,由于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而且朝代的长短也不同,所以对朝代的叙述也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这能通过教材章节中的“目”反映出来。如在第五章“中国的封建社会”之第一节“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中,介绍了“战国、秦、西汉、东汉”四个朝代,其中介绍战国、东汉的各占一目,而秦和西汉则占有较多的“目”,显然,这一节的重点就在秦和西汉这两个朝代上。在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重点则放在唐朝,因为唐朝所占的篇目明显多于隋朝。
引导学生去审视目录,把握重点,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深化理解,更能有效地防止学生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做好这一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引导学生根据目录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我们在平时一章一节一目的学习中,往往不会想到目录能体现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但学完一个阶段,打开目录去审视细察,就会发现目录提示出了历史发展规律。以第五章“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例,通过目录能明显地看出:封建社会在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并初步发展;而后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之后,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接着宋元时期虽继续繁荣,但到了明清时期,虽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也挽救不了它的衰落的命运,封建社
会接近尾声。这样,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繁荣直至走向衰落的历史发展规律就呈现在目录之中。
第二篇:初中历史高效复习之我见
初中历史高效复习之我见
历史学科课时少,学生学习用时少,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不够,近几年,历史教学质量在我市出现了大幅下滑趋势。要想在初三短时间内把学生历史成绩抓上去,关键是教师要运用积极高效的复习策略,在如何抓教师“教”和学生“学”上下工夫。
一、依纲靠本,夯实基础
“纲”即《课程标准》,“本”就是教材。综观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历史真题,不管是开卷还是闭卷考试,其立足点依然是考查教材上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和一般的历史常识。所以我们在复习时,最重要的一步仍然是重视课本,以本为本,夯实学生基础。抓教材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高分的前提。部分同学认为开卷考试无非就是翻书抄,简单。其实,开卷考试也要有一定的课本知识积累,只有熟悉教材,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才能灵活运用。因此,我们应该按照板块、单元、知识点逐条逐项地复习教材。该死记的要死记,该理解的要理解,该综合运用的要综合运用,绝对不能遗漏任何知识点。切记:没有死记硬背,就没有活学活用。“万变不离其宗”,掌握教材是关键。
二、横纵联系,综合归纳
历史复习,我们不能就事论事,还要注意把握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对不同时代相关历史问题进行纵向分析与比较,又要注意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能力渗透和知识迁移,形成互相联系的历史知识体系,让学生构建出历史知识网络。横向联系就是教师要把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复习,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比如把发生在1861年的中外历史事件串联复习,由中国洋务运动开始,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等。纵向联系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发展进程联系起来复习。比如对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复习就可以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知识点连起来复习。对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运用题要以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为素材,比如关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两岸关系、西部大开发、朝鲜核问题、中东和平问题、中日关系等问题,加强政史地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三、寻找“热门”,“知古通今”
所谓“热门”,就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全国各地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题,给我们以强烈的启示:必须把“历史”和“现实”结合,实现“知古通今”、“以史为鉴”。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我们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国家前途命运,以当前热点命题,锻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要求学生关注中国乃至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重大热点事件。如:资源问题、三农问题、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战争与和平等。具体到201
3年重大事件: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两岸关系的发展、钓鱼岛问题等大事。在复习中要利用这些热点问题所体现的历史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围绕中心问题,创设新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加强学法指导
首先,要抓住关键字眼,如标志、转折、最早、最大、第一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其次,对复习中觉得重要的地方可要求学生用红笔打记号:有△、波浪线、括号等标志。最后,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办法。一是抓住关键词强化记忆;如抗战的胜利,洗雪了耻辱,成为转折点。二是10分钟记忆法。上课后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指定的内容,然后教师检查。有时让学生在课堂上齐读、默读,老师讲解,学生做笔记、做练习交替进行,尽可能让学生不觉得疲劳。三是线索记忆法。如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八年级历史下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的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调整的过程,可整理成1952年土地改革——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总之,面对多而杂的历史学习内容,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能贪多图快。应对记忆的内容作出科学的概括和分析,分散记忆。复习时,我们既要重视“教”,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思考起来、说出来,又要关注学生的“学”,给予学法指导。只有这样,历史复习才高效。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之我见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之我见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情境的能力。初中历史教师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I see o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reflection
Wang Nian-duan
【Abstract】In teaching practice,often teaching reflect critically examine their own teaching behavior and situational ability.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the teachers themselves to reflect,colleagues or experts to listen to rating their own class,reading education monographs and teaching literature teaching reflection.【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Reflection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联想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
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我认为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学生。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教师。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专家点评。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4)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第四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摘要: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主动解决学习中的障碍,使学生能获得终身学习的技巧和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评价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过程,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笔记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那就等于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现在社会的教育需要从“为了获得科学知识”转向“为了获得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主动解决学习中的障碍,使学生能获得终身学习的技巧和能力。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一点成效,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善师生关系,优化自主探究的环境。我们知道,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外部的环境对个人的思维、个人的才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有责任为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这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我们很难想象,如果课堂环境是压抑、沉闷的,学生怎能会有探究的欲望。只有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学生才敢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教师争论,敢于指出教师讲课中的失误,敢于指出教材的不妥之处。这样,课堂上才会出现积极的、向上的景象。同时,教师不宜独占课堂,要开放课堂,教师要同学在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那么,教师如何为学生营造探究的环境?
1、相信学生,激发潜能。初中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和“机械式”“一问一答”所压抑。因此,在当今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首先,课堂提问要有深度,具有思考性,创新性,摒弃“口头禅”式简单无效提问:“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其次,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知识阅历和潜能,不要急于给学生问题的答案,要创造时机、抓住时机启发学生,引导他们探究,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的建构的过程。再次,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做出别出心裁的答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积极有效的评价,从而达到进一步激活学生智慧和思维的目的。总之,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才能获得充分释放。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2、设置教学情境,实施问题教学策略。就是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并向全体学生提出序列性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行为,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譬如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一组材料:关于人类的起源的传说,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图,科
学家对黑猩猩的实验资料。然后调动学生思考:“关于人类的来源,还有哪些传说?”、“科学家的实验能说明什么道理?”、“你认为人类是从哪里来得?”学生畅所欲言,其中包括一些外空移民等离奇的答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学习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3、精心设疑。留给学生思考空间,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如学习《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一课,在指导学生阅读郑成功致荷兰殖民者招降书的史料后,要求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回答“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领土?”,通过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合作讨论、探究,学生学习气氛活跃,积极回顾已学知识,还调动了课外知识,效果不错。
4、联系生活实际及热点问题,创设悬念。此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我们知道,单纯的历史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国内外时事热点、乡土文化出发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如讲到“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这一课,可这样导入,现在全球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反恐怖,可是大家是不是知道中国境内也有恐怖组织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警觉,迫切等待下文,接着介绍“东突”势力是活跃在我国新疆地区,企图分裂中国的恐怖组织,从而引出我国边疆地区自古以来由于民族和外来势力的干涉而不平静,进一步讲到沙俄和英国对新疆的侵略。结束课时,总结联系台湾问题,说明维护祖国统一已不是历史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是每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如讲明朝抗倭斗争,引导学生联系当地曹顶的抗倭斗争,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
离。
二、改进评价机制,保持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过去,我们常以“考试”作为学生的终结性评价,即“一考定终身”。其实,“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成功能让学生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故我们要改进传统的评价观念,充分发挥评价作用。不仅要重视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的评价,更注重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在教学中发现,探究成功者会产生自我激励,然而未必人人都获成功。对于一个未获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责备。学生解题的错误中往往含有某些正确的成份。教师应该尽量发现其错误中的正确成份予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已发现、纠正错误,使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评价策略,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性评价。当学生提出探究设想或在探究活动中取得一定进展时,哪怕这一设想、这种进展微不足道,甚至带有某些偶然因素,教师仍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予以表扬鼓励。
2、期望性评价。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期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成为他们继续探究的动力。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气馁迹象时,教师应该用热情的言语、热切期望的眼神去激励他们,给学生以自
信。
3、延迟性评价。当学生经过努力探究后,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教师为了保
持学生的探究热情,延迟对学生的结论做出评价,并进行恰当引导、点拨。
三、提倡合作探究,促进自主探究能力的共同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自己在学习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得出了什么结论,喜欢与他人交流。实践证明:在现今的历史课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建立学生间和师生间的良好人际合作交往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体现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倡探索材料,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提高个人自主探究能力。那么,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呢?
1、分组。将全班学生依其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组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小
组。
2、小组建设。包括:①小组名称,②正副组长选举:正组长全局管理,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保证每个组员都有参与机会。副组长管理纪律,并帮助正组长做好协调工作。③小组目标,④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讨论时发现的问题和汇报内容,⑤汇报员(汇总小组合作成果,代表小组在班内汇报交流)。每次分工可随课堂教学而变化,角色可以不固定,定时轮换,目的是面向全体,提高学生的合作参与度与合作效率,并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发
展。
3、精心准备和设计课题。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时,做一个成功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激活学生的合作和讨论技能,首先,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及时的进行充电,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水平。其次,教育学生不要冷嘲热讽,要学会尊重他人观点,不同意见时,不对他人进行谩骂。
4、建立合理的评价体制。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前5分钟左右对小组进行考评,并记入期中、期末的比例,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
5、采用讨论、竞赛、辩论等形式实施教学过程。让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各小组交流各自的看法,相互启发,然后各组派代表在全班发言。必要时,围绕某一专题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或开展竞
赛。
6、组织课外学习互助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互助组除了在课上讨论及自主学习中加强信息交流外,还要在课外互助互学,共同提高。如讲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由于长期战乱,森林被砍伐,导致水土流失,环境被破坏,经济发展受阻。由此,我让学生就学校或村庄周围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自我设计调查方案,小组或群体参与调查活动,并根据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或就环境污染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以及解决的措施。对这类问题的研究,不但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拓宽通道,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发挥,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认同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之,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第五篇:小议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更是起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然而,历史课传统的导入法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即采用复习法。当然,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往往缺少了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那么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XX年举办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32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用时事,联系史实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导入新课:据报导,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时事的来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它的运用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的作用。四、叙家乡,引起热忱
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非常熟悉,运用乡土历史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比如在讲《动荡中发展的南朝》这一课时,我先投影出常建的著名诗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印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我作出简单解释后指出这首诗所描绘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常熟兴福寺,兴福寺初建于南朝齐代,名大慈寺,到梁代改名为兴福寺,因寺内正殿后有一块巨石上有着奇异的花纹,左看像“兴”字,右看像“福”字,故名兴福寺。它是在南朝齐梁年代修建的,那么齐梁年代是谁在何时建立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运用乡土历史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总之,以上的几种导入法,虽然形式各异,但殊途回归,目的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导入法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但导入法的选择,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h.a多勃洛波夫也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的无穷奥妙,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