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

时间:2019-05-13 20:0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

张菲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发展中国家,民族关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民族关系问题,不仅有利于抓住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还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

1.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看待民族关系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历史中,统一始终是一个主要趋势。为什么几千年来,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呢?因为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希望统一,都争取统一。秦汉的统一、隋唐的统一、元明清的统一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和平稳定,繁荣昌盛。反之,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朝的分裂、五代十国、宋与西夏、辽、金的战争,但在战争之后,各民族之间又出现了和平相处的局面。对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这样一个问题:民族战争固然使各族人民惨遭杀戮,经济文化受到破坏,但并非一点意义没有,相反,优势战争也是各民族之间相互接近的一种重要方式。历史上每一次战争之后,总有大批被征服民族的人民被迫迁徙到另一个民族的聚居地,各民族杂居错处,相互融合。

2.运用综合评价的观点看待民族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使学生认识到:(1)少数民族是祖国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族十分强盛,隔着长城与秦汉帝国对峙。魏晋南北朝时,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则更多,而且不少国家进入到中原地区。宋朝时,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族建立的夏,就统治了大半个中国。(2)国家的统一离不开少数民族。例如,在我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民族,就是一直受到华夏族歧视的犬戎族,在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商鞅变法,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任务,推动了我国历史向前发展。(3)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客观存在的。各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既有先进的,又有落后的,他们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例如,汉族不论在政治经济上,还是在思想文化上,都起过巨大的作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汉族的发展史。

3.运用“时势造英雄”观点评价英雄人物

民族英雄的评价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对英雄人物的评价应该做到一分为二,实事求是。例如,岳飞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特别是岳飞带领“岳家军”抗金斗争的事迹更是让许多的国人惊动不已。但他是不是民族英雄要存历史的角度来。看从整个中华民族来看,女真族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也就不能算是民族英雄了;如果从南宋汉政权角度来分析,他是为了南宋汉族反抗侵略,可以说是民族英雄。所以,也不能算民族英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要讲清,金军南下,是以屠杀、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金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因此,岳飞抗金是正义的,带有反侵略战争的性质,他的英勇斗争,阻遏了金军南下的进程,保卫了大江南北的各族人民,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他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乃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局限而定,但与抗金斗争相比,显然功大于过,从某种意义上讲,岳飞仍算是一位民族英雄。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从民族关系的本质出发,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深入地分析民族问题,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主义观具有促进作用。

ghost win7 2013最新旗舰版下载iem

第二篇: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匈奴与秦汉的和战》导读?-

? 匈奴族的形成及其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 战国末年,一个古老而强悍的游牧民族在大漠南北崛起了,它就是匈奴。尧舜时它称做荤鬻(Xūnyù),自称是黄帝的后代。夏朝时与夏族为邻,居内蒙古河套大青山一带,双方交往密切。商朝时称鬼方,西周 时称猃狁(Xiǎnyǔn),常侵扰北方,掠财害民。春秋战国之际史称西戎和北狄,与华夏各族时战时和。战国后期称为匈奴。是由许多部落和氏族聚集、结合而形成的民族。??? 匈奴族诞生的民族“摇篮”是内蒙古五原郡gè@①阳县西北的“头曼城”(今包头市东),这是匈奴第 一个单于头曼的驻牧及统治中心。

??? 公元前3世纪,匈奴人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大大提高,产品有了剩余,集体化游牧转变为个体化,公有 制转变为私有制。随着私有财产和奴隶制的出现,以及在频繁的掠夺战争中,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积累了大量 财富和奴隶,加强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成为氏族部落中的统治者。公元前3世纪左右,匈奴的头曼单于便在 此基础上建立起东邻东胡、西连月氏、南接秦朝,以漠北为中心,庞大的奴隶制国家。

??? 前209年头曼长子冒顿(Mòdú)杀父自立为单于。冒顿时期(前209年-前174年),首先加 强和完善组织机构,增设等级森严的各级官职,把匈奴分为左右中三大部,中央设单于庭,统领全国军政,左 贤王庭在东部、右贤王庭在西部,分管各自的军政事务。为了维护匈奴奴隶主的统治秩序,冒顿建立了一套从 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组织,又发展了一支拥有三十余万铁骑的军队。

??? 冒顿先后东灭东胡;西逐月氏,平定楼兰、乌孙;南灭楼烦王,占白羊河南王之地;北服浑瘐、丁令、屈 射、鬲昆、薪犁等各族,把我国北方大漠南北东西统一起来。它的领土东起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秦长城,成为西汉时期北方塞外草原上的强敌。在亚洲大陆东部的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两个社会性质不 同的政权并列对峙的格局,两大政权开始了长时间的对抗与交往。??? 匈奴的强盛及其对秦汉的威胁 ??? 早在战国时期,“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匈奴驱驰于楼烦之下”,不断南下侵扰燕赵秦北方 边境,给三国以很大的威胁,迫使燕赵秦三国修筑长城以御之。前325-前299年赵武灵王北破楼烦、林 胡,筑外长城,与匈奴隔长城相望。前265年赵孝成王派李牧守代、雁门郡,以资防备,结果大破匈奴十余 万骑,给匈奴以很大打击,迫使匈奴十数年不敢侵扰赵国的边城。秦统一六国后,前215年以头曼为首的匈 奴主开始向外扩张,把矛头指向秦朝的河套一带,被蒙恬率32万大军打得大败,夺回“河南地”,迫使匈奴 向北退却700余里,从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秦始皇“筑塞于河上”(在河套一带筑障塞)又移内地 3万家至河北(今乌加河北)、榆中(今河套东北岸)以实边防。前214年又把燕赵秦三国长城连接起来,重新修缮,并向东西扩展,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郡的万里长城,派蒙恬拥兵坐镇上郡守卫。其后,匈奴奴 隶主利用秦末农民起义,楚汉战争,中原内乱,北方空虚的时机,南越长城,侵扰燕、代一带,把蒙恬收复的 河南地四十四郡又全部夺了回去,对刚建立的西汉王朝构成极大的威胁。

??? 西汉初期,中原几经战乱,社会经济残破,劳力不足,物资匮乏,国力极度空虚,社会秩序极不稳定。刚 建立的汉王朝面临休养生息、恢复社会秩序的巨大任务,加上地方“异姓诸王”的存在,中央集权尚未确立,无力抗拒匈奴的不断侵扰,只能采取消极的防御政策。前201年秋,冒顿单于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县),韩 王信叛降,引冒顿南下攻晋阳(今太原)。前200年刘邦亲率32万大军前往抵御,由于轻兵冒进被匈奴4 0万骑兵包围在平城白登山,七天未能解围。刘邦采用了陈平“奇计”,贿赂冒顿的阏氏(Yānzhī,即 王后)网开一面逃了出来,双方暂收兵。前199年,匈奴冒顿单于数度侵扰汉边境,刘邦采纳了建信侯刘敬 的“和亲”政策,想把女儿长城公主嫁给冒顿,利用姻亲关系和赠送礼物阻止匈奴南侵。由于吕后日夜泣曰: “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致使这次和亲没有实现。

??? 西汉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 刘邦死后,子刘盈(惠帝)即位。前192年,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为阏氏,另送千金财物,结 和亲之约。其后每年奉送一定数量的絮缯、酒、米、食物等,实践了“和亲”政策。从惠帝起经吕后、文帝、景帝六七十年间,“和亲”政策成为西汉初期对待匈奴的一种屈辱政策。对此汉王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高 帝九年始,下至武帝元光二年才告终止。冒顿对此并不满足,公然致书吕后,以极其侮谩的言词提出“愿游中 国,娶吕后为妻”,想到中原来当皇帝。汉文帝初年继续与匈奴“和亲”。文景帝先后在前174年、前15 6年和前152年将公主嫁给单于稽粥为阏氏。年年奉送财物,不断增加金帛、丝絮数量,卑辞厚礼。

??? 西汉在“和亲”的同时也开放“关市”,准许两族人民交易。“和亲”与赠礼品得益的是匈奴首领单于和 奴隶主贵族。而中下层匈奴人生产上和生活中急需汉朝的铁铜器、丝絮、金帛等物品,只有通过关市才能得到 解决。汉人也从匈奴人手中换回所需的马匹牛羊等牲畜以及大量皮毛、毡球等物品。通过开放“关市”两族人 民互相往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两族人民的生活。前162年,汉帝致书与匈奴单于相约,以长城作 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活动的分界线,汉匈兄弟相处决不负约。然而,嫁公主、赠财物和开放“关市 ”、以长城为界,并不能满足匈奴奴隶主的贪欲,尽管西汉王朝委曲求全,也未能乞求到和平、安宁,从前2 00年至前133年的67年间,匈奴骑兵西起陇西、东至辽东仍经常南下,攻城着邑,掳掠如故。甚至匈奴 骑兵深入到长安城北。晁错说:匈奴军队“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他们每年掳掠所得,大大超过和亲的 礼品。这是因为,黄河流域先进文化、拥有的巨大物质财富、众多的人口,成为生活在漠北高原、生存物质条 件差的匈奴民族梦寐以求的。“好战的游牧民族”,善射猎,在军事上占有优势。漫长的汉匈边界,给予匈奴 骑兵进行大规模的攻掠以有利的条件。??? 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战 ??? 前140年汉武帝即位。西汉王朝经过近70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人民富裕,国力充实,步骑 军力大大增强,中央集权制得到加强和巩固。汉武帝一改消极的和亲政策,采纳了主战派大臣的意见,对匈奴 实施反击。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欲东西夹击匈奴。前133年冬十月,武帝采纳王恢提出的 “伏兵马邑袭击单于”的计划,以30万精兵埋伏在马邑山中,使聂壹佯为出卖马邑城以诱单于,企图一举歼 灭。六月,单于信以为真,率10万骑入塞,见一路上疑象纷呈,单于捕得汉朝尉史,便引兵撤退,设伏失败。从此,汉匈关系恶化,匈奴大肆进攻北方边塞,汉匈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战争。汉武帝为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 侵扰,先后部署几次关键性战役: ??? 一是河南之战,也叫漠南之战(收复河套以南)。前127年正月,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大军从陕北榆x ī@②旧塞(今榆林东北)经云中向西北河套进攻,沿外长城向南折回,再沿黄河、傍贺兰山返抵陇西,画一 马蹄型弧线将匈奴右贤王属部楼烦王、白羊王部击败,俘杀甚多,在此设朔方郡,移民十万戍守边境。

??? 二是河西之战。前121年春三月,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从陇西出发奔河西走廊,西过焉支山千 余里,杀折兰王,较卢侯王,俘浑邪王及其部众万余人,大胜。夏季,霍去病又率数万骑从北地出发,西经祁 连山深入匈奴腹地二千里,俘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3000、杀敌3万余,使浑邪王和休屠王率4万余众降 汉。因此,汉朝打通了河西走廊,为进军西域建立了前哨基地。

??? 三是漠北之战。前119年武帝为扑捉匈奴单于消灭其王庭及左贤王势力,派卫青、霍去病各率十几万大 军从定襄和代郡出发,北渡大沙漠,深入漠北腹地。卫青率先锋5000骑,结兵车为营,与单于万骑遭遇于 沙漠。时值夕阳西下,狂风席卷,飞沙扑面,天黑时两军混战一团。汉军两翼包围,单于见来势凶猛,于黄昏 前遁。汉军俘斩1.9万余人,汉军追至@③颜山赵信城(今蒙古杭爱山南)毁其城大胜而归。

??? 霍去病率军北上2000余里,在狼居胥山大败左贤王,俘杀7万余人。东线汉军也大胜,切断了匈奴“ 左臂”。武帝又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大宛,以公主嫁给乌孙王,折散了匈奴在西方的同盟,切断了匈奴的“右臂”。在河西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一面隔绝了匈奴与羌的交通,一面在河西 及河套一带实行屯田,又把边防设备烽燧、亭障从酒泉伸展到玉门,又从敦煌伸展到盐泽(今罗布泊),经过 这一系列的军事、政治、边防和经济上的措施,匈奴在北方的威胁才基本解除。

??? 前87年汉武帝死,汉朝暂时停止反击。汉匈经过40余年战争,双方在兵力、物力、财力各方面损耗巨 大,尤其匈奴损失更惨重,上下疲备以极,人民痛苦不堪,各阶层都想暂时停战讲和。

??? 汉昭帝时,匈奴为缓和与汉的敌对关系,实现和亲,把扣留在匈奴19年的汉使苏武放回。但匈奴骑兵仍 不断在汉北方边境出现,由于汉朝防守严密,匈奴骑兵无隙可乘。前73年匈奴转攻西域的乌孙,向其索要乌 孙公主(即汉朝嫁给乌孙王的解忧公主),乌孙王向汉朝求救。汉宣帝组织五路大军与乌孙联合出兵组织出击 匈奴,大获全胜。这是汉匈战争以来的最后一次大战,匈奴惨败。从此北方边塞愈加平静了。

??? 从前133年至71年的汉匈60年占争,匈奴虽被打败,汉朝也付出了“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沉重 代价。这几十年的反击战,保卫了汉朝北方和边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保证了西汉的稳定统治;有效地开发边 疆地区,使边境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文化得以恢复和发展;打通了古丝绸之路,加强了古代中西方的交通和 联系,促进了东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 西汉后期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 匈奴战败后,游牧区域大大缩小,生产日趋萎缩,加上各属部的反叛,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和内讧,庞 大的匈奴奴隶主政权陷于四分五袭的状态。??? 前60年的虚闾权渠单于死。因即位问题,到前57年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五单于争立”的局面(呼揭单 于、车犁单于、乌籍单于、屠耆单于和呼韩邪单于),最后呼韩邪单于稽侯珊按世袭制与习惯继位。他回到单 于庭,眼见经此战乱,人口减损,处境危艰,恰此时,其兄左贤王呼屠吾斯又自立为郅(zhī至)支单于,准备打败呼韩邪,占据单于庭。呼韩邪看到北有郅支,南有汉朝,东西属部早已叛乱瓦解,如不归附汉朝,将 受两面夹击的危险,若归汉还可借助汉朝力量与郅支抗衡,徐图恢复。于是,他采纳了左伊秩訾王的建议,于 前53年派儿子右贤王、弟弟左贤王归附汉朝。他见汉朝厚待子与弟,便于前51年正月亲自入汉觐见汉宣帝,表示归附中央,尊崇汉天子。宣帝派专使韩昌去五原郡迎接,沿途七郡派军民夹道欢迎。来到长安待以最高 礼节,位在诸侯王之上。同时颁发黄金质的“匈奴单于玺”,承认他是匈奴最高首领,确定匈奴政权隶属于汉 中央的藩属地位。此外又赐予大量的珍贵礼物,并先后调拨谷米,救济匈奴民众。

??? 前33年(元帝竞宁元年)正月,呼韩邪入汉朝见天子,表示愿与汉结亲。元帝遂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嫁给他为妻。他高兴极了,号昭君为“宁胡阏氏”,愿为汉守卫北方边疆。呼韩邪附汉是汉匈两族 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呼韩邪审时度势,顺应历史的潮流,通过他个人的政治远见、才能和毅力实现汉匈 两族间的民族融合;结束了汉匈150年来的战争状态,使之转入和平友好的关系。终于完成了汉匈两族团结 合作的事业;开了北方政权接受中原中央政权领导之先河,密切了塞北和中原的政治关系,促成了塞北与中原 的统一;加强了汉匈两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匈奴人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促使匈奴向封建制转 化;结束了匈奴二十余年来的分裂,统一匈奴,为匈奴安定政治、发展生产、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同时,汉 王朝“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北方人民获得达60余年的休养生息;也 使汉王朝的声威在西域大震,各地尽尊汉。

??? 新朝及东汉初期与匈奴的关系

??? 呼韩邪死后,其后裔遵从他的遗嘱,与汉朝中央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30多年。直到公元1年(汉平帝 元始元年)被王莽破坏。

??? 王莽新朝违反了宣、元帝时汉与匈奴的三项约定,把宣帝颁给呼韩邪单于的金质“匈奴单于玺”索回,另 发乌珠留“新匈奴单于章”,蓄意压低单于的政治地位;将“匈奴单于”之号改为“降奴服于”;王莽企图用 武力树立威信,分匈奴居地为15个部分,强立呼韩邪子孙十五人俱为单于,削弱匈奴的势力。这样就激起了 匈奴的不满,连年侵扰北方边塞,汉匈两族几十年的和睦共处局面被王莽的错误政策所破坏。

??? 东汉初期汉匈关系仍没有改善。一方面,匈奴附汉以来内部安定,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到公元前后,力量已很强盛,奴隶主贵族中的侵扰势力重新抬头,控制了西域各族,勾结并支持中原割据势力,参与中原 的分裂活动。另一方面,王莽的错误政策和汉末农民大起义,以及中原割据势力的嚣张,东汉初军事政治力量 比较薄弱。这种形势使东汉政府对匈奴的侵扰无法在战略上采取积极反攻的行动,只能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和 策略。政治上,光武帝刘秀遣使匈奴赠送金币以通旧好,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军事上,调兵边塞以守为主,很 少出击。匈奴针对东汉这种局面,仍继续不断南侵,间或有使节往来,但这种接触,无法从根本改善双方关系。自西汉以来,汉匈关系由和亲到战争,从敌对到友好,以及由破裂再为侵扰,这种曲折、迂回反复演变的过 程,是汉匈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等因素起重要作用。??? 匈奴分裂及南匈奴附汉与北匈奴西迁

??? 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请求内附,“原永为藩蔽,捍御北虏”。东汉政府让其迁居云中 郡,并按西汉时对待呼韩邪附汉时之旧例,以诸侯王的礼仪颁给金玺,另赐财物、谷米、牛羊3万余头接济。南匈奴政权在东汉支持下稳定下来,汉匈关系十分友好,东汉政府用于南匈奴的费用,每年达1.9亿之巨。

??? 北匈奴连年遭受严重天灾,又受到南匈奴、乌桓、鲜卑的攻击,退居漠北后社会经济极度萎缩,力量大大 削弱,多次遣使向东汉请求和亲。一怕东汉北伐;二想挑拨破坏东汉与南匈奴之关系;三想在西域抬高自己声 望。四想通过和亲与汉互市交换所需物资。东汉政府没有答应和亲,仅同意两族人民互市。北匈奴从公元65 年至72年不断入侵东汉渔阳至河西走廊北部边塞。随着东汉王朝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在南匈奴 的支持下,开始了征伐北匈奴的反击战。??? 公元73年二月汉明帝(永平十六年)派窦固等四路大军出击,占据伊吾卢城(今哈密)。同年,派班超 通西域南路善鄯国,75年至76年汉匈之间对西域展开了一场争夺战。窦固、耿恭击败呼衍王和左鹿蠡王,占车师、争夺金满城,因明帝死,中原大旱,人民负担太重,暂时罢兵。公元83年至85年北匈奴人先后有 73批南下附汉,加之南匈奴攻击,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公元87年鲜卑从东部猛攻北匈奴,杀优留单于,北匈奴大乱,漠北又发生蝗灾,人民饥馑,兄弟争位,内部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严重,北匈奴社会危机暴 露出来。东汉乘机大举征伐北匈奴的统一战争于89年(和帝永元元年)夏六月开始,窦宪、耿秉率军与南匈 奴军会师涿邪山(今蒙古国满达勒戈壁附近)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北单于大败逃走,汉军追击,俘杀1.3万余人,北匈奴先后归附81部20余万人。窦宪、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国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90年再击北匈奴,北单于受伤逃走。91年汉军又出击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 军,北单于率残部西逃乌孙与康居,开始了西迁的历程。匈奴自头曼单于建立政权至此整整在大漠南北活动了 300年,对两汉北方的威胁至此解除。

??? 汉军击败北匈奴后,西域50余“国”重又归汉,汉又复设置西域都护,保护丝绸之路及维系西域各族的 友好关系。

第三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论从史出,循序渐进,制定多元目标,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的同时,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育,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它有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含有其德育的结构。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

一、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方面

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在教学中,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讲文化史时,可以运用教材中的有关史料,通过资料的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不仅为人类创造了极其灿烂辉煌的文化和科技成就,更向世界展示了其非凡的融合力、凝聚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内容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们也可以结合历史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举行国情知识竞赛,组织课外阅读、讨论,观看电影、开展影视评论,编辑历史小报,举行历史报告会、故事会,组织观看影视录相,展览等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活动,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德育教育,通过实践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树立报效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远大志向,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睦、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教育方面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为民族进步,为消弥民族战争,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努力甚至献出生命的代表人物或典型事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康熙平定叛乱、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等。揭示历史上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砥砺他们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性格是很好的时机。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大迁徙及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民族间虽有过争斗但这是短暂的,而民族间的交往是长存的。这里可以通过各民族间交往融合的教学,使学生明白,我国灿烂的古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三、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

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道德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而不是成年以后。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如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揭竿而起、于谦一心保卫国家“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邓世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共产党员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通过对历史上无数先烈、英模感人事迹的了解,让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

四、在性格的养成方面

历史史实中既有正义的、扞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他们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凛然大义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导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弃义为人们所唾骂的,懦弱的民族败类,对此我们可以提醒我们的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并引以为戒。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社会现象可以对学生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这些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至于进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显,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在全部历史课程的每个课时以至每个环节之中。

要实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创新和尝试,但是一定要构建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只有将德育教育置于历史规律之中,这种教育才是有说服力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历史事实,将准确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客观的评价,以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目的

浅议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德育各项任务,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观点和规律、历史责任感的教育,最终应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下是我多年从教的一点体会。

一、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有心。就是说,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有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不是把渗透德育视为一个首要问题,这看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无多大意义的事,其实不然。只有处心积虑,才会见缝插针。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要做到有心,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高考分数与育人的关系。人们往往把应试与素质、分数与育人对立起来,似乎水火不容。这种认识实际是片面的。它们之间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结合起来。我以为“应试”是“素质”的一部分,“素质”包含了“应试”;同样“分数”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育人的效果。育人成功与否在“分数”问题上也有一定的体现。因为“应试”能力与“分数”高低,实际上是道德思想、知识能力、身心素质在一种特殊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应该说是能较好检验教育效果的。如果不这样看问题,那意味着什么?只能意味着现行高考制度的失败。历史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训练历史思维能力,渗透着办事做人的道理,这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实在是个难于截然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为地轻视渗透德育,只能是两败俱伤,既损害了育人的作用,也影响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二)是有德。历史老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人,律己严格、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好合作共处的人,襟怀坦白、诚实正直的人,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胜过自己的人。一句话,心灵美的人。是否取得这一人师的资格,这非常重要。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不论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问题的关键,不是导与不导,而是导多导少,导向何方?人们有理由疑问,老师不爱国,何以引导学生爱国?老师不爱党,何以引导学生爱党?老师治学不严,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老师缺少真情,何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二,是合格的“经师”。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有宽厚的历史专业知识基础。我们知道,历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而每一历史人物、每一历史事件、每一历史现象的评述,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前后左右相关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内容为背景。中学历史固然是古今中外历史中最基本的知识,但是,即使如此,其涉及的知识也是极其广泛的。这就对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硬要求——宏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一些历史老师或者未受过正规、严格的历史专业训练,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或者虽然受过专业训练,但长期以来拘泥于中学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不是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不是注意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方面继续不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吐故纳新,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而是吃老本,因而在历史材料的掌握上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日渐贫乏。这样的老师虽然随着舌耕岁月的推移而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虽然上课时教材内容面面俱到点点落实,也条理清楚,但缺乏信息量和剖析事理的深度,讲不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因影响,揭示不出历史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因而难免实际上的照本宣科,缺乏德育渗透的力度,少有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这样的老师充其量是个“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我们常讲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有深刻的哲理和事实依据的。历史老师的表述,看似浅显,但浅显的背后却有深厚的依据。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而不株守课本,囿于教参;才可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三、善于扑捉德育动契机。

学习是为了借鉴、为了创新,借鉴历史离不开评价历史。历史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评价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使学生自身受到启迪、受到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德育契机,利用教材中大量的优秀历史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使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中学历史教学道德知识的教育,主要是借助历史道德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等道德知识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道德观念与道德信念。中学历史教学道德品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历史的道德知识去教育学生。古往今来,人民群众和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铸成的中华五千年美德,正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基石。历史课肩负着向学生灌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而历史名人和社会英雄,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言行,为学生提供了人生榜样和精神坐标,是进行人生观教育的鲜活教材。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定会有所启示和感悟,镜鉴出许多做人的道理。

历史老师首先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等原则,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忧国忧民、报效祖国、以死殉国、天下为公、至大至公、舍生取义,求索攻坚、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尊师敬业、谦虚礼让,勤俭节约、崇俭反奢,诚实正直等等。历史教学在选择提供典型的道德形象及丰富的评价材料时,即要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也要注意选取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有一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对爱国者和卖国贼对比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借用后人和权威的评价,也可以强化已做出的道德评价。

另外,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上以醒目的方式记录的杰出人物的名言、名句、名联,通过名人故事的宣讲,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完美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这些名言、名句、名联,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不公概括了他们的道德观念,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张志新的“人活着,总得有个坚定的信仰,不光是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还要对社会有所贡献”,但丁的“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歌德的“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历史教师要把这些内容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良好凭借,把其用好、用活、用实,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历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荣耀、民族的骄傲。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一是要让学生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并发扬光大;二是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奋斗史、探索史。近代以来,列强入侵,民族垂危,各阶层的爱国志士,自觉地承担起挽救中华民族、捍卫国家独立的重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讲授这些内容,要着重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样来的”,要能够激发学生奋进、图强,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责任感。从中国翻天覆地的发展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适合中国国情的图强之路在哪里?历史教师要用历史告诉学生,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改革开放为强国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

总之,历史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历史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事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培养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明辨是非、习善成性,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发挥学科德育功能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谈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给本课程目标提出新的要求,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学生除了知道基本史实以外,还要懂得学习方法和感受学习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状况,加深爱国热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层次的课程目标。培养和激发学生寻找一份与时代相和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应成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应用,或者说如何在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引下转变教学行为,发挥学科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我想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提取教材中的有效资源,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是人创造的。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折射出人的智慧和谋略等等,给后人启迪,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他们规划着自己未来。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在历史课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以古今中外历史名人为典范,如邓世昌以不屈之精神抗击日本;孙中山以不懈之毅力引领中国民主革命;周恩来以无穷的个人魅力带领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马克思以无以伦比的创造开辟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能激发起中学生“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点燃中学生立志的热诚,建立坚定的信心。

2、整体把握教材,帮助学生归纳感情基调

整个中学历史教学要有一个大的感情基调。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虽然历史的脉络是连续的,但是所灌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却是相对独立的,甚至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热情都是有断层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学习,会有不同的“追随者”,当然这一切的大前提还是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有兴趣。那么这个大的感情基调会是什么呢?简短的表示如下:中国古代史——领先世界,“豪”气冲天;中国近代史——大难兴邦,浴火重生;中国现代史——筚路蓝缕,自强自信;世界历史——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了这个大的感情基调,那么就会在每一个阶段的历史讲诉中统一情感,统一态度,你会用真诚的表情打动学生,比如中国近代史教学,谁都知道这是是一部浸润了辛酸血泪的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畏艰难挫折的抗争史。它记录了刚性的中华民族精神,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再到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从未被挫折摧垮,而是愈挫愈勇,奋发图强、奋勇前进。当你心中有这个感觉的时候,教学中的语言,表情都是理性而积极的,轻松的转变了电视文艺带给学生的那种单纯的悲和愤,自然达到以德育之,使之育德的收效。坦而言之这是用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催生或净化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巧而有效。

3、精心筛选情感性资料,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青少年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但是因为知识和阅历的欠缺,其情感往往是幼稚的、矛盾的。在新编历史教科书中,选用了大量的地图、图片,这些历史图片直观、具体、生动,很容易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历史图片,引导学生的情感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爱国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发达及古人对人类的贡献能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而中国近代所遭受的侵略和屈辱则能激起学生的民族危机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课本文字与相应的图像,视频,音乐,名人书信等结合起来,对他们进行生动描绘,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讲《鸦片战争》时可以将英国的炮舰图片与大沽口上康熙年间的铜炮图片相对比;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把圆明园的复原图与现在的破壁残垣做成一个有音乐背景的自动播放,最后以雨果的书信做播放的结尾,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效果斐然。

这一系列的材料筛选就是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愫为目的,主题鲜明的激发学生了民族责任感。

4、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导引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孔子说:“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千余年前的智者就在告诫,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教师的师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和整个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者,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的人格作用”;又说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育人先自育”。

所以作为历史教师要乐观,向上,平和,淡定,有一份与历史共振的心态;不偏激,不过激,一时突发的想法要三思后再做表诉。正所谓“科研无禁区,教学有禁忌”。中学教学所面对的是一群思维单纯,人生观、价值观正待成长的中学生,这对教师的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就会更加的严格,不去空谈理想,要有生活,要有清晰的奋斗足迹。可以去思想,但要向学生展现积极的生活态度。

同时,教师也要塑造良好的讲台形象。仪表朴实大方、庄重文雅;教风扎实严谨、一丝不苟;语言准确精炼、富有感情;板书条理清晰、工整优美等。通过这些良好的形象可以折射教师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人格力量,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受到“人格美”的感染和熏陶,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

总之,要发挥历史课堂的德育功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就必须是整个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灵魂和落足点。只有融进了情感教育,态度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行为才是有效的教学行为,才会产生与时代相和谐的教学效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宇宙地中学

谷福臣

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这种高素质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同时发展.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教育的经验可谓丰富,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积极的进取精神,奋发向上的意志等等,是每位教师的责任.而德育教育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如果把历史教学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使这种美好的德育进一步发扬光大,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建设人才,这就达到了历史教学的目。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就如何进行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浅谈几点看法。

一、德育教育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

爱国之情,常人很难体会得到只有亲身体验才可能有所感悟,但要经历爱国大事,对于学生来说几乎很少.所以要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什么叫爱国,如何去爱国.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了解深切,才能从心中涌起爱心。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为了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尊严,给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诸如屈原自沉汩罗,以身殉国,岳飞“精忠报国”,屈死**亭,林则徐为击败英侵略军,积极仿造西方战舰,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鸦片战争中七殉老将陈化成血染吴淞口,维新运动中,谭嗣同誓为变法献身第一人,抗日战争时期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血洒疆土,只为争回民族的尊严,国家的主权。而在我们身边,为了救学生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给她的学生上了人生最美的一课。南海守礁二十年,化成礁石一块,无怨无悔的南海卫士李文波。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一条路,二十年,为乡村父老带去健康安宁,周月起,艾华这对残疾乡村医生夫妇大爱无痕。航母出海了,战机飞天了,却悄然离开了的罗阳同志用生命托起战机,笑傲长空。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事迹,足可告诉人们忠心报国,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追求完美的民族精神。

通过这些事例,分析英雄事迹的动机,同时讲述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这些英雄能毫不犹豫为国捐躯。告诉学生只有爱国的人,才爱自己的生命,他们牺牲生命就是为了保卫国家,这是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象汉朝的苏武,青年时出使,白发时才回归,南宋文天祥与元朝统治者斗争“留取丹心照汗青”,共产主义者李大钊为了“青春中华之创造”大义凛然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诗人朱自清饿死不领美国粮,这一系列事迹莫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的硬骨头精神。

再一方面,通过一些反面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讲“中法战争”讲到老将冯子材奋勇杀敌,而李鸿章却不准出战,中国在战场上取胜时,清政府却“与缔和约”,以“求法人不必再战”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出现了中国不败而败的局面。同学们愤怒的说“真该死”、“真丢人”,于是我趁势引导,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困难仍很多,像美、日在钓鱼岛挑衅,要达到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目的,我们作为一名学生,爱国应从哪里做起?

二、爱国应从认真学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开始

中国古代文明,名传千古,流芳于世。中国有许多为造福人类而努力拼搏的人才,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凡具有作为的人必会遇到大困难,必先磨练自己,所以要培养那种不怕吃苦,奋发向上的精神,像李时珍为撰写医学名著《本草纲目》,历时二十七年,走遍大江南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匠”。张衡,博学多才,刻苦钻研,对工作精益求精,终于制了地动仪,司马迁用十九年的功夫写成了史学名著《史记》,水稻专家袁隆平,潜心钻研近十年,终于在1974年研制成耘型水稻,属世界首次,女科学家林巧稚一生独身,投身医学事业,成为医学界楷模。通过这些实例,告诉学生要想成就大业,就要有民族,为国家,为事业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奋发努力的精神。历史教学中将这些光辉典范介绍给学生,势必激发起为祖国繁荣而努力的热情。使学生不断树立想为国家为民族利益献身的精神。

三、要教育学生尊敬师长,遵守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做一个对社会有利的人

李大钊曾说:“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朱总司令,抗战时期工作繁忙,生活艰苦,但仍节省一部分钱寄给母亲,他母亲病逝后悲痛地说:“我用什么方法报答母亲的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他把爱母亲爱人民联系在一起,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是社会文明的风范,就这个方面,在教学中举了一些不珍爱父母之爱的例子,如乱花钱,不学习,打游戏机,有的在读书期间犯了不可饶恕的罪,伤透了父母的心,这样的人怎能成为社会的栋梁呢?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许多同学认识到自己错误行为是对父母的伤害,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就此能逐步改正,这就达到了教育上目的。总之,德育工作者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策略。“树人之要,丢弃在先,德育之要养成在先”。历史教学中贯穿这几要素,主要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接受改革开放,热爱自己的集体最直接的行为,就是刻苦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插图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插图教学

现阶段我国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初中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历史作为初中的一门必开的课程,同样也担负着素质教育的任务,打开现行初中历史教材,可以发现一个醒目的特点:教材图文并茂、插图丰富生动。据统计,初中六本历史教材中肖像、图画、拓片、摄影、文物、模型等插图近千幅,是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学生不可忽视的内容。接触教材的初中学生大多数在十二至十五岁之间,正处于天真烂漫、好动、好奇时期,也处于培养学生能力的大好时期。在对初中生文化素质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知识传授、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历史教学中,利用插图教学,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拉近学生同历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较真实地感知历史,形成对历史的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达到三者的统一。

由于诸多原因,历史课在初中阶段并不受重视,但作为教师,却并不能因此不重视备课、忽视历史教学,而应发挥历史教师自身的优势,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对于课堂中插图方面的教学,众多教师都作了有益的探索,但仍然存在着忽视插图教学或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是借助生动的历史表象来把握具体历史特点和本质,抽象思维是运用抽象的历史概念掌握历史规律。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需要具体形象思维的支持,需要浅化历史概念,选择典型的、生动的历史插图,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创设历史情景,再现历史氛围,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去处理教材中的插图,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从不爱学、不会学历史渐渐地向爱学、会学历史方面转化,并以历史课为突破口,带动学生学习其他相关学科,如地理、美术等科的兴趣和动力。

插图教学中对插图的选择十分重要,并不是所有插图都必须重视的,都会对教学效果起作用。对插图的选择我认为应遵循“据史读图”的原则。要根据插图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否有作用,来选择插图及插图教学方法。对于插图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据史读图”的原则,即选择哪幅插图、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对历史知识的传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德育功能的实现更合适。

下面就来谈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有效的插图教学方法:

一是教师直接分析讲解插图。这是大多数教师常采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教师对插图的背景、内容等准确讲解、生动形象地刻画历史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启发思维,进行情感熏陶。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较喜欢,听课认真,并能恰当地根据教师讲解与插图内容展开丰富合理想象,但这种方法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并容易导致在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等。

二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插图及说明文字,并让学生根据插图内容思考问答题或者用简洁语言、描述插图内容,发现其内涵,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想象、历史思维等各方面能力。历史教科书只提供图片,而不附任何思考题,由于学生的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则不易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影响对插图、教材内容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图片,恰当地提出思考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初一上册《东汉的统治》这课时,讲到光武帝“整治吏治……清廉官吏”这一个知识点时可以指导学生看插图《强项令董宣》,并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小字部分,分别描述一下插图中三个主要人物:湖阳公主、光武帝、董宣。待同学们踊跃发言后再归纳出:湖阳公主傲慢无知;董宣不畏强权;光武帝表面要惩罚董宣,实际上内心十分赏识他。经过讨论以后,学生将对“汉武帝加强法治、鼓励官吏严以执法”有了一个确切的认识。这种方法不足之处在于耗时太长,学生容易开小差,因而要求教师注意组织、控制教学过程。

三是指导学生描画。针对初中学生的好动心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某些插图进行描画,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讲到北京人人体特点时,会提到插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我在一个班上让学生阅读插图及说明文字,在另外一个班上让学生拿起彩笔,对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进行描画。这两种方法,学生积极性都很高。在课下调查时,发现采用描画教学的班上的学生能准确描述北京人头部特征,效果略好于另外一个班。这种教学方法最大优点在于充分地考虑了学生的好动心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对激发学生历史地兴趣,形成历史表象,起重要作用。但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操作中经常有学生描画时画蛇添足,如给插图中的人物添胡子,穿衣袍等。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控制学生的描画时间和引导学生正确操作。碰到以上现象要及时制止,讲清事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四是把静态的插图动态化,使历史事实“活”在图上。抽插式活动地图、填补式地图等都属于这种类型。例如在进行《甲午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狂潮》这一课教学时,可把《时局图》制成填补式地图,把代表各国列强的动物制成单片,让学生贴在地图相关的地方,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瓜分中国的列强有一个形象的了解。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动态化。历史是过去的事物,学生认为历史不可捉摸,利用这种方法,让静的事物“活”起来,充分地展示事物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满足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教师讲解历史漫画、战争形势图、出使途径图等。例如讲张骞出使西域,讲到两次出使,学生不易区分两次的途径,若采用“把静态的插图动态化”分层次分步骤演化出使途径,学生就有一个牢固的印象。

五是把插图制成幻灯片,进行电化教学,使教学更直观、形象。例如在讲解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时,可将插图《侵略者的暴行,引起农民的愤怒》制成幻灯片,通过幻灯片把插图放大,形象、直观、生动地再现了帝国主义者残暴行经。学生通过这种插图幻灯教学既受到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又清楚了解了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这种教学手段值得推广,但对学校教学条件以及教师的素质的要求都比较高。

六是将插图配上适当的文字说明、作业练习,并结合课外相关的图片资料扫描制成软件,利用电脑进行程序教学、多媒体教学或者网络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学生要求都很高。但这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推广的。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历史作为一门更替较慢的学科,学科知识、学科地位、学科作用等,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利用电脑这种现代化工具去传播历史知识、进行历史教学,必能促进历史学科的发展。我在讲《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日》这课时,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课内容,效果异常的好。在东南沿海以及内地部分城市的学校广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另外在沿海以及内地发达城市的部分学校还组建了网络教室,利用区域网、因特网学习历史或者访问与历史有关的网站,了解历史知识。这是今后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以上几种插图教学方法,各具特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教学设备,尤其要视插图在教材中所起的作用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课文,大胆取舍,避免走入两个极端:忽视插图教学或插图教学方法单一;或者花大量时间讲解插图,削弱正文部分的讲解。二是弄清图意,准确讲解,力求生动具体。三是看图及时,因势利导,启发思维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插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应在不同的场合下得到体现。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的理解,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听讲、阅读、描绘历史插图资料去感知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表象,并能用插图资料简单论证历史,初步形成历史思维。在历史插图教学中,要注意教师和学生在心理和思维上的吻合,力争通过教学,让知识内化到学生的思维中,让学生会学历史。

初中历史课堂中注重插图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也是完成初中历史所负担的素质教育任务的重要方法。通过插图教学,发挥形象性、启迪性、条理性等优点,充分创设一种历史场景再创造境界,提高学生的记忆、想象、思维、综合分析等能力,并进行唯物主义史观、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因而,在初中阶段历史课堂教学中,不能也不应忽视历史插图教学。

下载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合集]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织金县思源实验学校周发贵 内容摘要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调通过初中历史教学让学生具备一定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祖国......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问题 如何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是历史教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教 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问题......

    7.1民族关系

    高一政治学案7、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主备人:张桂莲审核:冯霞时间:2012年4月12日星期四 7.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学习目标】1、我国......

    民族关系21

    美阳中学高一政治备课组 序号:21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一课时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 导学案 设计人:穆波娟审核人:宋建忠2012.5......

    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范文模版)

    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卫素霞 [摘要]面对新世纪以来各种低俗文化的冲击,当前部分中学生存在无纪律、无道德,集体观念淡薄、法制意识弱化的现象。而作为担负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三生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三生教育 【摘 要】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也不断深入,成绩斐然。中学历史教学中,关于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一直......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个性张扬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个性张扬 信息化社会需要个性化人才,新课程主张让学生个性张扬,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为社会提供各......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摘要:历史教育, 历来就是道德教育重要手段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传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