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教学探析

时间:2019-05-13 04:0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教学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教学探析》。

第一篇: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教学探析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教学探析

上海市西林中学袁军芳

所谓史料,是指构成历史的材料,即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为此,《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目标》对开展史料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搜集和整理简单直观的史料,提取信息,用以了解和解释史实;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意识与思维。近年来,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将史料引入教学已成为趋势。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史料教学应遵循的原则等相关的问题进行探析。

一、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与历史方法的掌握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史料教学运用于历史课堂究竟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力明显提高,思维更加敏捷。历史具有过去性,提供相关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可以化无形的历史为真实的存在,学生就会身临其境,深受感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讲述《南北战争》一课的时候,以“美国黄石公园总统山上四大总统”头像图片导入,图片一出现学生兴趣就来了,而后又出示1948年以来历次“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评选结果表格,这样很顺利导入林肯领导《美国南北战争》,这堂课效果很好,验证了良好开端是成功一半;兴趣是最好老师这两句话。

2、有利于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不言而喻,重点、难点是我们在教学中的重头戏。如何去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有各自办法和多样的教学手段。其中,史料教学是被大部分教师所采纳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史料把抽象的历史分析具体化,展示“历史的细节”,尤其是通过史料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养成史论结合的学习习惯,从而为课外自学提供能力基础。如:我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为了突破新航路开辟背景这个重点,使学生清楚领悟,我选用了大量史料,如哥伦布在《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中写道:“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等。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交流从文字材料中获取的新航路开辟四个原因:

(1)对黄金的狂热崇拜;(2)欧洲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3)奥斯曼控制了商路;(4)传播基督教。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

史料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课堂上适当引用,有利于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怀。如我在讲《一国两制》 “海峡两岸关系”一目时,补充了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的图片、文字和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海峡两岸交流的现状和展望国家的统一的前景,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4、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方式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而忽视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历史科中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重视教师的传授,学生主要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在我国,中学生长期以来“喜爱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的状况也与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密切相关。

而史料教学,注重应用史料来进行学习,包括史料的收集、甄别和运用,把史料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藉此来认识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历史的规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更牢固地树立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意识,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使学生对书本的观点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人格。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历史学习方式的全面挑战,能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克服传统思维定势的缺陷,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设想新方法,提出新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中学历史教师教学能力要求中,史料的选择及运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它既表现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程度,也反映了教师相关教学内容背后的专业积淀,以及寻求二者达成联系契合点的理解力和搭设沟通桥梁的操作能力。作为历史教师,一定要注重历史素养的提高,在课堂上,讲究历史意识、证据意识。正如梁启超所说:“举凡人类纪录,无不纳之于史。”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驾驭自如。

二、提高史料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依据课程标准,充分地利用好教材上的史料

沪版新编历史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更重视史料,且以直接史料为多,间接史料也多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可信度较高。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非常丰富。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在教学中应重视运用,细致地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必然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

2、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适当补充部分史料

用史实、史料来说话,以史带论,论从史出,这是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而现行历

史教材由于受篇幅所限,往往重论轻史,史料佐证不足,显得不是那么完美。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适当补充史料,把史料引进课堂,帮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历史。如在中外历史上有无数为国为民的志士仁人,由于课本篇幅所限,他们的社会活动不能具体展开。教师如能适当补充有关史实,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例如在讲述邓世昌的英勇事迹时,我补充了这样一段史料:致远号被日军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全部落水。有人递给他救生圈,他拒不接受:其爱犬咬住他的发辫,希望救出主人。但邓世昌决心以身殉国,将爱犬按入水中,自己也带着满腔的悲愤和遗憾一同沉没。后来,光绪帝为此事挥笔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誓壮海军威”的颂词。讲完这段史料后,课堂上一片沉寂。黄海大战的悲壮气氛和邓世昌英勇献身的形象已深深印在学生脑海中。

3、立足课本,插播视频史料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广泛,大量反映历史信息的影视视频资料在其中的利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它帮助教师解决了基于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所产生的历史知识传授上的一些问题,也满足了初中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对形象思维的需求。围绕历史视频开展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如临其境,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如在讲述八年级《世界历史》上册中的《美国南北战争》这一课时,我剪辑了一段《汤姆叔叔的小屋》电影的片头作为新课导入,虽然镜头中只有一晃而过的自由女神像、林肯纪念堂和一小段林肯总统会见来宾的场面,但就是这样几个简单的场景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极大地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抱着渴望知道战争原因的兴趣开始了对这节课内容的探索。这样的影视剪辑片段既没有花哨的场景,也没有冗长的剧情,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本视频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或本节课接着要阐述的内容的极大兴趣,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潜在性知识的发掘和探究,提升想象力,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4、结合教材,针对不同史料,巧妙设计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程目标的达成,离不开问题的巧妙设计。教师在对史料加工时,要进行精心设计,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人格的完善与提升的过程。如根据多位名人对曾国藩评价,(材料一: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梁启超《曾文正公嘉言钞》序;材料二:如国藩,可谓其通文武兼才德而有之矣。此又岂临阵决胜负之一将之勇之所能望其项背乎!——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三:不明春秋大义,汉子孙不肖。——孙中山;材料四: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章炳麟)老师设计了如下问题:(1)请说出曾国藩赢得梁启超和钱穆高度赞扬的史实依据。(2)孙中山为什么会对曾国藩作如此评价?(3)出现如此截然相反评价的原因你认为是什么?怎样评价曾国藩比较符合历史事实?问题(1)(2)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良好思维习惯。问题(3)要引导学生收集、比较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能说明自己的观点,从中引出推论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5、合作探究,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也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思考,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并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的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学生能在已有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知识,通过知识的迁移,对其他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的能力。为实现这一课程目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合作探究”的历史教学策略。“合作探究”历史教学策略的一般实施程序是:确定探究主题——老师提供(或学生收集)历史资料——解读历史资料——合作探究问题——交流总结整合。把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引入课堂后,教师由原来的“讲授者”转换成“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参与,发现和探究知识,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做真正的主人。实践证明,合作探究学习,不仅能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中高效学习,而且能促进学生相互间尊重、理解和关心,进而学会交流,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三、史料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不论哪一类史料,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都有作用,但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史料教学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充分使用教材史料原则

这是中学历史课堂实施史料教学的前提条件。新编历史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更重视史料,且以直接史料为多,间接史料也多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可信度较高。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非常丰富。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在教学中应重视运用,细致地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必然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

2、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

史料是我们通往过去的媒介,历史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史料的运用,注重发挥史料的教学价值。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既反映了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色,又能通过史料达到三维目标的和谐。

3、真实性和多样性原则

其一,史料必须具有“真实性”。史料只有真实可靠,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历史教学的价值。故史料的真实性是课堂教学的又一重要条件,也是体现历史学科科学性的坚实基石。其二,史料编选取舍多样性原则。历史资料丰富多彩,包括历史遗址、遗物,当事人口述、后代传述,非文字性地图、绘图、图片、简图,文献资料,音像

资料等。学生通过多样性的史料,能比较容易地形成较为客观的真实历史认识。

4、围绕学生的发展原则

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因此,史料教学要围绕学生发展原则。在史料教学中,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选择相应史料;问题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要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关注学生情感和道德养成,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巨大的潜能。

5、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原则

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就是要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历史为现实服务,学以致用。因此,史料教学必须注重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以社会为大课堂,从历史课的内容出发,紧密联系现实来进行教学,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延展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关心社会人生,要让学生有时间走向图书馆,走向社会,在社会和现实的大课堂中拓展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史料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应注意史料的选择

在运用史料时,对史料进行选择是必要的。不过,所谓选择史料,是指在同类性质的史料甚多的情况下,挑选其中能最明显、最准确地说明问题的典型史料而言;并不是指可以凭主观的意愿去挑选适合自己观点的史料而言。论点来源于史料,有怎样的史料,就可以得出怎样的观点;切不可反过来,从自己的主观想象出发去选用史料。如果采取符合自己预定想法的史料则用之,不适合者则去之的论证法,是根本违反科学的认识规律的。具体来说:一要利用好教材中的历史资料。因为教材是经过历史专家认真挑选,富有教育意义和时代特色的资料,适用性较强,知识涵盖面较广,类型丰富多样,我们教学利用起来有选择余地。二要利用那些最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进步性的历史资料。三要紧扣教材的重要内容使用史料。

2、应正确对待教材中的史实和史论,对各种新观点应慎重处理

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3、应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

史料的解析,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好的古现代汉语功底,较广的知识面。因此,史料的选用必须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运用史料教学要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年级学生运用的史料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历史的无穷魅力也在于它包含着大量丰富的史料和内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把握史料作用,精心进行筛选史料、准确运用史料教学,就能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也给我们老师与学生留下了许多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运用史料教学,仍将是我们所有一线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3]王建立.《试论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正确使用》.《课程·教材·教法》.2006,(5)[4]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课程·教材·教法》.2006,(9)

[5]赵文龙.《史料的选择和使用》.《中学历史(中学版)》.2009,(5)

[6]张小亚.《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史料教学》.《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0)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浅析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浅析

【内容摘要】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教师如果能够结合教学主题适当引入一些史料,这不仅能够让知识教学极大的得到丰富,这也会给学生理解很多具体的教学内容提供依托。引入史料是历史课程的教学中一种非常值得采用的方式,课本的容量和篇幅毕竟有限,不能非常详尽的给学生介绍很多内容,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合理的做出教学补充。教师要善于发挥史料对于历史教学的辅助作用,用史料来给历史课堂增添色彩。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史料 运用

运用史料来丰富历史课堂,这是一种非常值得采用的教学手法。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对于很多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认知,史料的引入便能够为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帮助。教师要将更多有价值的史料以灵活的形式引入课堂上,这会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带来很多显著效果。

一、史料运用应体现“适时”原则

在引用史料来辅助知识教学时,教师需要遵循一些相应的教学原则。首先,在引入史料时要灵活的把握时机,要在最适当的时刻引入这些素材,这样,史料的教学辅助作用才能够充分得以发挥。不少教师在引用史料来辅助知识教学时对于史料引入的时间缺乏有效的把握,引入的过早,学生很可能理解不了史料内容,史料的出现还可能带给学生认知障碍;引入的过迟,学生如果对于很多内容已经形成了既定认知,史料中的信息则难以再带给学生影响,史料教学能够发挥的效果也很局限。因此,教师一定要以恰当的时机将史料引入课堂,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史料对于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

如,在讲述《宋金南北对峙》一课时,在分析宋高宗和秦桧为何要杀害岳飞这一问题时,由于教材中对于该事件介绍的非常少,学生凭借以往的了解误认为岳飞是秦桧一手策划害死的,还有些学生受一些影视剧的影响,又认为秦桧是当时金派回的奸细,宋金要议和的前提是要处死岳飞。这些都会给学生理解真正的史实造成障碍与混淆,想要让学生对于这段历史有正确认知,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时机,给学生提供一段明朝史学家文征明《满江红》里的一段材料。这段史料能够让学生清晰而客观的认识这一段历史,能够更正学生的一些认知偏差,纠正学生形成的一些偏见,这才是史料教学的价值体现。

二、史料运用应体现“适量”原则

史料在运用时也要体现适量原则,这一点也很重要。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内容的描述,相关的史料非常多,将这些内容都引入课堂显然不实际。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合理的筛选这些内容,结合教学主题来有针对性的选取那些更有价值的史料,将这些内容引入课堂中来辅助知识教学的良好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对于史料有合理的筛选,并且适量的将这些内容引入课堂,这样才能够保障课堂教学的整体实效。

比如,在教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对《资治通鉴》形成较好的认识,这是本课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但是,对于《资治通鉴》一书的评价和阐述非常多,这就需要教师对于引入课堂的史料进行合理筛选。教师可以在综合考虑后选择三则史料跟材料引入课堂,便于学生理解。一则是宋神宗命名的《资治通鉴》的用意:“监于往事,有资於治道”;一则是清史学家王鸣盛的一段评价:“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还有一则是毛泽东对于《资治通鉴》评价的节选:“《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的神采飞扬,传神的很,充满了辩证法”。控制史料的用量能够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获知教学重点,史料的教学辅助效果也更容易体现出来。

三、史料运用应体现“适度”原则

对于史料的应用同样应当做到适度,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够让史料发挥积极作用。有的教学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在针对这类素材进行教学时,涉及到的史料通常也有着一定的理解障碍。这时候,教师就要充分把握史料引入的适度原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水平来选取合适的辅助素材。这样才不至于给学生的学习过程造成负担,史料也能够真正发挥其教学辅助效果。

在教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时,本身课的内容较多,加之属于民族政治范畴,学生理解起来较难,而全课内容也都是重点和难点,因此必须运用恰当的史料将这一部分的历史深入浅出的展现出来,便于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在几个学习环节中补充一些相应的史料,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图片资料,如《清平定准噶尔卷局部图》,五世**喇嘛印、驻藏大臣令牌、金奔巴瓶等图片。这类史料会为学生化解知识学习的难点提供帮助,能够真正发挥教学辅助的效果,并且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这部分知识的体会。

结语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发挥史料对于知识教学的辅助效果。教师在引入史料时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史料引入的时机要适当、内容要适宜、难度要适中。只有这样,史料才能够真正为知识教学带来促进,并且有助于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良好吸收。

【参考文献】

[1] 樊雪飞.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01期.[2] 邵娟.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人文性分析[J].校园英语,2014年07期.[3] 蒙云飞.浅谈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4年10期.(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

六、世界现代史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二、教学建议

三、评价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部分前言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一、课程性质

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基本理念

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 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 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 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三、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主体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内容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内容标准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更好的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利于改变“难、繁、偏、旧”的现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又能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反映历史学科的特点。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字串1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境内至少在170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隋唐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

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内容标准】(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教学活动建议】(1)利用板报建立“历史学习园地”。(2)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内容标准】(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活动建议】(1)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2)以“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为题,组织讨论会。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内容标准】(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教学活动建议】(1)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2)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内容标准】(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教学活动建议】(1)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解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

3(2)收集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小故事,编写一期板报。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内容标准】(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教学活动建议】(1)设计表格,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2)以文成公主入藏等故事为题材,编演历史短剧。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内容标准】(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2)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4)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教学活动建议】(1)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比较古今异同。(2)举办故事会,讲述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等历史故事。

(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内容标准】(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2)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3)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4)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 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教学活动建议】(1)通过填图,了解清代疆域的四至。(2)举行演讲会,说明新疆、西藏、台湾自古就 是中国的领土。(3)编制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表。(八)科学技术 【内容标准】(1)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2)知道《九章算术》,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3)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4)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5)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6)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字【教学活动建议】(1)制作泥活字,了解活字印刷的过程。(2)有条件的地区,可组织参观古代工程和建筑。

(九)思想文化 【内容标准】(1)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2)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3)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4)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5)说出《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6)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教学活动建议】(1)收集古代成语、典故,举办成语故事会或成语知识竞赛。(2)举行古代名诗名篇朗诵会。(3)欣赏古代书法、绘画、音乐。

二、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 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内容标准】(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 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 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活动建议】(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观看《林则徐》《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影片的历史背景,讲述历史故事。(2)制作表格,分类整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有关内容,填入表格,了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线索。(3)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参观博物馆或近代历史遗址、遗迹。

(二)近代化的起步 【内容标准】(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活动建议】(1)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收集洋务运动的有关资料,谈谈自己对洋务运动 5 的看法。(2)举办关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故事会。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内容标准】(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 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 艰难曲折。

【教学活动建议】(1)召开关于五四精神的主题班会。(2)观看《开天辟地》等影片,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3)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内容标准】(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3)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4)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5)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6)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7)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活动建议】(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察抗日战争的历史遗址、遗迹,或访问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采访日军侵华罪行的受害者或见证人。(2)学唱《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太行山上》 等历史歌曲,感受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斗争精神。(3)举办小型故事会,讲述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的故事。

(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内容标准】(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教学活动建议】(1)学习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2)观看《大决战》等影片,感受人民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六)经济和社会生活 【内容标准】(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活动建议】访问家庭和学校附近的老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参观博物馆、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内容标准】(1)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2)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3)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4)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教学活动建议】(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参观著名科技文化代表人物的纪念馆或故居。(2)举行小型读书报告会,谈谈阅读鲁迅等著名文学家作品的体会。

三、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但是,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也出现过“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对外交往各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一国两制”由构想变为现实,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内容标准】(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3)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 神。(4)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教学活动建议】(1)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名言的深刻内涵。(2)学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歌曲;朗诵《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内容标准】(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5)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6)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教学活动建议】(1)请当地的人民代表介绍人民代表的活动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访问长辈,记录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和感受,学习整理口述史料的方 法。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内容标准】(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 影响。(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5)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6)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学活动建议】(1)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2)在地图上找出我国5个经济特区和1984年开放的14 7 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

(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内容标准】(1)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2)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3)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

【教学活动建议】(1)进行课堂交流,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某一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如节日、服饰、艺 术等。(2)举办有关台湾问题的专题讲座。(五)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内容标准】(1)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2)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3)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4)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5)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 作用。

【教学活动建议】观看反映国庆50周年大阅兵的影视片,交流观后感;或收集反映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 图片资料,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展览会。

(六)科技、教育与文化 【内容标准】(1)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 63”计划的制定。(2)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 兴国”战略中的地位。(4)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教学活动建议】(1)召开主题班会,介绍当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和成就,学习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2)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网络收集我国体育运动员获得奥运会冠军的有关资料,在班级活动中介绍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的成就。(七)社会生活 【内容标准】(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 产生的影响。(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活动建议】全班分为五个小组,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五个方面的变化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四、世界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始自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止于约公元15世纪,分为上古和中古两个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文明出现之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被阶级社会所代替,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在亚非的大河流域、欧洲的希腊和罗马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出现了国家,进入了奴隶社会。在奴隶制度衰落和崩溃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以发展和确立,社会经济和文化缓慢地向前发展。字串4 在世界古代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古代文明为近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形成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人类文明出现到15世纪,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逐渐加强,美洲和大洋洲则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处于基本隔绝的状态。

通过学习,知道世界古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世界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

8(一)史前时期的人类

【内容标准】(1)列举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的代表,了解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2)讲述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知道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教学活动建议】 借助原始人类骨骼模型、早期人类生活的想象图和世界历史地图等,直观地了解原始社会状况。

(二)上古人类文明 【内容标准】(1)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2)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3)讲述布匿战争的故事,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教学活动建议】在世界历史地图上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的地理位置,了解它们的形成 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三)中古亚欧文明

【内容标准】(1)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2)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3)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4)讲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教学活动建议】(1)讨论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2)绘制西欧封建等级制示意图。

(四)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内容标准】(1)说出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等基本史实。(2)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活动建议】 利用历史学习园地,写出你对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交往方式(和平交流与暴力冲突)的看法。

(五)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内容标准】(1)知道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2)了解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3)以《荷马史诗》《俄底浦斯王》和《天方夜谭》等作品为例,了解古典文学戏剧的成就。(4)简述阿基米德等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5)说出阿拉伯麦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古代建筑的特点,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教学活动建议】(1)观看古代文化方面的图片和模型,加强对古代文化成就的感性认识。(2)举办故事会,讲述《天方夜谭》中的故事。

五、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这一 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广阔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世界一体化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从14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手工工场、文艺复兴运动、地理大发现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孕育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基本要素,使世界朝着一体化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17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代了封建势力,获得了政治统治权。这些国家先后开始或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初步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由于资本的残酷剥削和列强疯狂的殖民扩张,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 9 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并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以电力取代蒸汽力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更加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文学艺术空前繁荣。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斗争趋于白热化,终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通过学习,了解世界近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野蛮性、贪婪性和扩张性;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资本主义侵略与扩张斗争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热爱和平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一)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通过学习,了解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世界现代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总趋势;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解和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增强国际意识,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了解当代世界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复杂性,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内容标准】(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3)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教学活动建议】举办故事会,讲述列宁的故事,学习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内容标准】(1)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2)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3)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4)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教学活动建议】(1)就罗斯福新政的作用进行课堂讨论。(2)观看《辛德勒名单》等电影,加深了解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法西斯暴行。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内容标准】(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 大的主要事件。(3)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4)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建议】(1)观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巴顿将军》等影片,树立正义一定战胜邪恶的信念。(2)就“人类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进行辩论,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内容标准】(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2)知道欧洲联盟。(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教学活动建议】用表格的形式列出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学会根据图表、数据说明有关历史现象 的能力。

(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内容标准】(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3)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教学活动建议】 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六)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内容标准】(1)以印度等国为例,简述亚洲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2)简述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 行的斗争。(3)知道中东战争,认识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教学活动建议】(1)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历史地图的变化,了解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概况,学习判读历史地图的方法。(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针对当前中东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出一期黑板报。

(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内容标准】(1)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 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2)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3)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活动建议】(1)就某一国际热点问题,举办“时事溯源”专栏。(2)通过查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如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等,写出调查报告,学习从事社会调查的方法。(八)(八)科学技术和文化 【内容标准】(1)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2)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3)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4)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

【教学活动建议】(1)如有条件,利用网络技术查阅有关专题的历史资料。(2)以世界现代著名文学作品的某一片段为题材,改写成历史剧并排练演出。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应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表”规定的总课时编写教科书。

应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努力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总体目标。

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做出客观评价;历史的阐释要真实准确,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教科书中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呈现方式要尽量多样化。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要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参考资料,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要正确处理教科书与《标准》的关系。《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惟一依据。教科书编写 者要认真研究《标准》,领会《标准》的基本精神。教科书必须完整准确地体现《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并使之与“内容标准”所要求的部分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区别,但这些知识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区别各年级之间的能力层次。注意各个学段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和相互衔接,循序渐进 地培养学生能力。

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应适合 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避免晦涩艰深的叙述和过于抽象复杂的概念;提倡使用平等对话式和启发式的语言表述方式,避免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语言表述方式,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原则;语言文字要简洁、浅显、生动;应图文并茂,精心配置能够有效 地 11 辅助文字叙述的历史图片、图表、地图等。

教科书的内容应体现时代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的转化;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有利于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教科书编写者不必囿于《标准》所建构的内容体系,可以对内容标准中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建构,编写不同体例的教科书,如编年史、专题史、中外合编史等,以利于历史教科书建设朝着丰富性和可选性的方向发展。

二、教学建议

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内容标准”对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要求:(1)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 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3)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 ”“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

4.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

5.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 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6.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7.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附:教学活动案例

案例 1活动主题 成语知识竞赛。活动目标(1)巩固学习成果,丰富历史知识。(2)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3)学习组织知识竞赛等活动的方法。

活动资源 教科书、普及性历史读物、汉语成语词典等有关资料;历史图片、记分板等。活动过程(1)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队,以学过的历史知识为依据分别收集成语故事。每队推选数名同学,分别担任主持人、评分员和记分员。两队将所收集到的成语写在纸条上或制成历史图片交给主持人。(2)必答部分。先由甲队同学从主持人处抽出一张成语纸条,由主持人向全班宣读,乙队派人讲述该成语的历史典故;然后再由乙队派人抽取纸条,由甲队同学讲述,如此循环往复。评分员可根据回答人的综合表现,如讲述内容是否完整、准确,语言表达是否生动等进行打分。(3)抢答部分。由主持人宣读纸条上的成语或出示历史图片,两队用抢答器进行抢答,抢到方派同学讲述历史典故。抢答正确加分,抢答错误则扣分。(4)根据双方得分多少,评出优胜队。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活动说明 可将成语知识竞赛改为表演、故事会等形式。

案例2 活动主题 展示活字印刷。

活动目标(1)锻炼动手能力,体验活字印刷技术。(2)了解活字印刷术在古代文化传播中的作用。(3)了解文化传播技术的发展情况。

活动资源 易于雕刻的材料、刻刀、纸张、墨汁、刮板等。

活动过程(1)了解活字制作、印刷的基本过程和方法。(2)使用统一的材料,选一段文字,每人制作其中的一个字,活字大小要一致。用制作的活字排版、印刷,展示活字印刷技术。(3)活动总结。回顾口述、书写、雕版印刷等文化传承手段,认识活字印刷技术在古代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了解文化传播技术的发展。

活动说明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具体指导。

案例3 活动主题 图说抗日战争。

活动目标(1)加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2)学习处理历史材料、编写历史故事的方法。(3)学习组织小组活动的基本方法,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4)学习用图画来表现历史或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动资源历史教科书、抗日战争图片资料、有关抗战的各类普及读物、绘画材料等。字串6 活动过程(1)向学生讲解创作绘制连环画的各项要求。(2)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中国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为“图说抗日战争”的三个主题,每个主题可包括7~10幅图画。学生分为三个创作小组,各小组选择确定一个创作主题,拟定工作计划。(3)依据创作主题,收集资料,分工协作,编写抗日战争有关史事的故事大纲。设计“图说抗日战争”有关主题的各个画面,撰写画面解说词,绘制图画。(4)集中展示各小组创作的连环画,请学校同学参观;各小组派一名讲解员,为参观的同学进行解说。(5)活动总结。各小组交流活动心得。

活动说明 该教学活动应结合语文、美术等课程的知识进行。

案例4 活动主题 调查近二十年来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活动目标(1)了解近二十年来家庭生活状况,尤其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并探究其原因。(2)学会开展社会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撰写小型调查报告。调查对象 家中长辈及亲戚、邻里等。

活动过程(1)向学生讲解调查的各项要求。(2)学生分成几个调查小组,各小组根据调查活动 13 主题,制订调查计划,拟定访谈提纲,或设计调查问卷。(3)依据访谈提纲,对被访对象进行调查,由专人负责做好调查记录;或入户发放问卷,待调查对象填写完毕,由专人回收调查问卷。(4)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归纳,撰写调查报告,得出自己的结论。(5)活动总结。各小组进行调查成果交流,推选代表进行讲评。

活动说明 本案例可以配合中国现代史“社会生活”的教学内容。各学校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调查的范围和规模。本案例采取的社会调查基本方法也可用于历史课程其他单元的实践教学中。

案例5 活动主题 古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辩论会。

活动目标(1)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现象。(2)学习收集、处理和组织历史材料的方法。(3)学习用历史证据支持自己论点并反驳对手论点的能力和语言技巧。(4)培养团队精神。活动资源 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其他相关学科的教科书、通俗历史读物、教师介绍的中外历史学家 的几种观点、反映古代希腊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和图片,等等。

活动过程(1)将全班同学分为辩论的正方、反方和裁判组三个部分。正方辩题: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是真正的民主。反方辩题: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是虚假的民主。(2)双方同学收集有关材料,加以筛选,在掌握一定论据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论点。(3)双方各推选4~5名代表,在辩论会上展开辩论。以持之有据、言之有理、逻辑清晰、口齿伶俐等方面表现作为评判的依据。由同学组成的5人裁判组对辩论进行监督、裁判、点评及宣布胜负。(4)裁判组同学对辩论发表看法,进行总结。

活动说明 裁判组成员应说明辩论与诡辩、狡辩之间的区别。

案例6 活动主题 制作与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线索对照表。

活动目标(1)制作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外历史发展线索对照表。(2)形成发展与联系的观点。(3)培养分类、归纳、比较等历史思维能力。(4)形成世界历史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历史意识。

活动资源 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教科书。

活动过程(1)遵循自愿原则,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和制作。(2)将制成的图表在教室里进行展示。(3)由同学代表组成的裁判组评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评、总结。

活动说明 对照表应包括中外历史的基本线索,重要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文明成就。

案例7 活动主题 小实验——信封上的效率。

活动目标(1)体验分工合作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的道理。(2)认识分工合作是大工厂机械化生产的前提。(3)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确立大工厂制度的历史作用。

活动资源 废纸、用过的信封(加工成有封口纸的信封)、用过的邮票、糨糊、钢笔。

活动过程(1)在班级中任选8名学生参加实验;另选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完整的信封信息,包括收信人地址、邮编、收信人姓名和寄信人地址。(2)请8名学生每人分别独立完成两封信的填写与封装工作(包括装信纸、填写信封、糊封口纸、粘邮票等四道工序),请其他同学记好每人所用时间。然后统计8名学生平均每人完成一件成品所需时间,即人均劳动效率。(3)由8名学生根据每人特长,每两人一组,分成4个小组,其中一组专门从事装信纸的工作,一组专门从事填写信封的工作,一组专门从事粘邮票的工作,一组专门从事糊封口的工作,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分工合作。其他同学记时,记完成16封成品所需时间,然后再计算出他们人均的劳动效率。(4)全班同学一起概括后者的劳动效率高于前者的原因;分工合作与一个人单独完成一件产品相比,优势在哪里;想像发明一台完成全部工序的机器与发明 14 四台分别完成一道工序的机器,哪个难度更大,进而理解劳动分工为什么是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前提;总结大工厂生产方式的历史作用。

案例8 活动主题 学唱《国际歌》。

活动目标(1)了解《国际歌》词曲创作的历史背景。(2)从歌词和旋律中感受无产阶级的远大理想和英雄气概。(3)提高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

活动过程(1)分头收集资料,分别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介绍《国际歌》词曲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2)把《国际歌》的歌词和简谱抄写在黑板上,由教师或学生教唱。(3)谈自己对歌词含义和《国际歌》艺术风格的理解。

案例9 活动主题

举办“时事溯源”专栏——科索沃问题的由来。

活动目标(1)学会用历史的知识、能力、观点来观察和分析时事问题,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2)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活动资源 教科书、图书资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信息、口头信息以及稿纸、学习园地等。

活动过程(1)科索沃问题成为国际问题的热点时,根据其最新动态的有关新闻报道,拟定“科索沃问题的由来”的学习活动主题,作为某一期历史学习园地“时事溯源”栏目的内容。(2)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课文内容和其他辅助材料,简要写出“科索沃问题的由来”一文,文体不限。分学习小组对文章进行评议、推荐,择其数篇有特色者在栏目上刊登。

(3)活动总结。比较自己文章和栏目文章的异同,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进。活动说明在“历史学习园地”中定期开设“时事溯源”栏目很有必要,通过它,可以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应结合当时发生的重大时事和历史教学内容开设栏目。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在确定活动主题、收集学习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讲评特色文章等方面予以适当的引导。活动过程必须包括评价和改进环节。

三、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1.评价的性质与功能。

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2.评价的主要对象、内容和依据。

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了解《标准》的要求以及评价方法与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评价应以《标准》为主要依据。

3.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二)评价方法建议

根据教学阶段性的特点,可以把历史教学评价分为以下几种:课堂教学评价、单元教学评 15 价、学期教学评价、学年教学评价等。不同教学阶段的评价,应有相应的评价目的、评价范围和评价方法,如: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而学期教学评价则是系统考察学生一学期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学生历史学习业绩的评判应该灵活采用各种评价方法,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评价方法。以下介绍几种值得借鉴的评价方法:

1.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收集学生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个人作品档案通常收集经过学生选择的历史作品,也可以收集和历史学习有关并能反映学生成就的材料。每件作品最好有教师、家长、同学和自我的评语,评语应该突出学生历史学习的特长和优点。师生在建立此类档案时应确定起止时间,一般按一个单元或一个学习主题为单位收集历史作品。档案可以保留在相应的文件夹或档案袋内,也可以保留在学生作业本里。学生本人是建立档案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应提出要求并给予适当指导,师生通过协商来确定档案内容,并让学生自己管理档案。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让家长参与评价过程,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是一种可以广泛推行的评价方法。

2.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观察法有自然观察、选择观察和实验观察等几种。观察记录也有各种方法,如设计观察表格来记录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知识、技能、行为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观察的项目可以预先设计在表格里,也可以随时择取。表格可以与学生档案放在一起,也可以挂在教室的墙上,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例如:对学生在抗美援朝专题讨论会上的各种表现,如探究问题、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方式方法、对抗美援朝的态度等,进行观察,及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记入表格,作为整体评价学生历史学习成绩的依据。

3.活动法。通过活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进行活动,如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图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通过活动,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的直观认识,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4.学生自我评价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自己的历史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学生在历史 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进步、成果以及不足等加以记录,通过自我评价,对自己历史学习的特长及不足等状况有较为清楚的了解,可以加深学生对自己作为学习者的理解,有助于学生 认识学习目标以及控制学习进程,增强历史学习的责任感。

5.测验法。对学生历史学习成果进行数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评论,是历史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一种评价形式。测验法可以评价一个教学单元、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历史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要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 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测验要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测验的形式应多样化,如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形成性测验,就可采取自主测验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命题、编制试卷、组织测验、评价总结,使历史测验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有 机组成部分。

总之,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做出科学的解释,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有的评价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能把这些方法割裂开来,实际操作中应将几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加以使用。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 16 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

1.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学校应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共同选择经教育部审定的、适应本地特点和需要的教科书。

2.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知识广泛。学校应有意识地调整自己图书馆或资料室的藏书结构,根据自己的实际财力,合理配置人文方面的书籍,如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文物图册、历史地图、历史图表、历史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考古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还应随时随地发现和利用社区中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在不同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

4.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应重点利用的音视频资源。其次,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 作品,除严重违背史实的以外,也是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的资源,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能够提供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 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

5.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全国各地都有数量可观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这些资源也应当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

6.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的信息来源。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历史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历史课程,互联网提供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档案馆网站等,以获取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

初中新课标体育教学感受点滴

摘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与情感,同时能够有效地体现体育教学知识体系的连续、严谨、规范的特点,注重培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在现有的社会化评价体系面前能够从容应对,因此,这是摆在每一位中学体育教师面前的大课题。字串4 关键词: 新课标 体育 教学 评价

自2003年秋季开始,威海市中小学全面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教学、教材、教法的全面改革,这对于已经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在思想观念和方式上就要来一次彻底的变革。

通过四年来的教学实践,针对新旧教材(分别指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原教学大纲教材)在某些方面的差异做了一些比较,在此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主要差异

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大纲,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异。作为规范体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内容、结构和功能等方面。以下就此做一些简单的 17 比较项目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相同点颁发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同左文件性质规范教学的指导文件同左不同点学习目标学生的显性行为目标教师的隐性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规范选择内容的标准,具体教学内容由各地、各校进行选择具体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无明确规定,各校弹性安排有明确的比重 学习评价内容各地各校依据学习目标和实际教学内容有所选择有规定,侧重于对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运动技能技巧进行评价

学习评价标准依据水平目标,各地各校将绝对性与个体性评价相结合进行评价侧重于绝对性评价

功能制定水平标准,指明方向确定内容、规范具体教学过程 目标与内容的关系以目标规范内容选择标准罗列运动项目

⑴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旧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以跳跃单元的教学为例)在初一第二学期,从跨越式跳高的助跑与起跳开始,主要练习以单脚起跳,头触高物,初步完成跨越横杆的简单方法;初二第一学期,则加强了助跑、起跳、腾空、过杆和落地动作的连贯协调性练习;初二第二学期,则回忆跨越式跳高的动作要领及跳高比赛的简单规则:用“走步法”确定自己的跳高助跑步点,试跳、考核。⑵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一项技能的学习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其联系和巩固也是持续的。但这样的教材安排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失去新鲜感和兴趣。而新版教材(鲁教版)在跳跃内容的教学中,内容选择相对比较灵活,大部分以发展学生各种跳跃能力的练习为主,而对立定跳远、蹲距式跳远、跨越式跳高等项目的技术细节要求相对来说则不是太严,新教材重视的是参与,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教材意图是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受:即将在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内容、知识点分散到每一学期,降低学习难度,使学习形式呈螺旋形式上升,让学生始终接触到的都是新知识,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转换,保持兴奋。但笔者以为这样安排的结果却使得教与学思维均不连续,刚刚弄懂一点知识,学会一点技能,却又要放下去学新的与此不关联的内容,等到再回来,原来学的已经忘了,难教难学难复习。

2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协调

旧教材注重体育知识技能的科学性、系统性,而实用性与趣味性不足,教学中强调锻炼思维严谨、严密、严格,这样容易使学生陷入技术技能机械化的练习中,教师相对好讲而学生普遍反映难学;而新教材更注重体育技术、技能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实践。强调培养发散活跃型思维,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但却不太注重练习过程、步骤和练习方法的应用,反映在教学中就是学生觉得在课堂上轻松、好学、有意思,但技术技能等方面能力下降,练习动作不规范;而教师觉得不好把握教学内容和深度,担心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掌握好知识和技能。

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适当加强科学严谨的体育思维方式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等方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字串2 3.教学手段的更新

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需要教师围绕教材开发展示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去搜寻、编整新的教学资源,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体育器械来配合。如日常生活中蕴含体育知识的事例---初一前滚翻的教学时,用方和圆两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滚动演示或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展示前滚翻在实践中的应用------当身体重心向前脚下被迫静止时(绊倒时),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此时就可以应用我们学过的前滚翻技术进行自我保护。⑶而这些工作,教学手段和工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这方面的实现对教师和学校来说都是比较沉重的负担,难以保证持续有效。

4.学生个性发展与班级教学模式的冲突 结构以学生为本的学习领域结构以学科知识技能本身的逻辑为主的内容体系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个性思维能力,教学目标只设定最低标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而学生则量力而行,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有所选择。但实际教学中,班级教学模式较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教浅了,有能力的学生吃不饱;深入了,身体技能差的学生又接受不了。一些自学性差的学生基本不会主动学习,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学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尤其明显地显现出这种差别。为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教学中教师也多以讲授与引导方式并用进行,而较少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的形式出现。

学生水平分班,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因材施教或者叫做层次讲学方式,从一个侧面来说应该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法。字串9 5.个性化评价体系与社会化评价体系的矛盾

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有针对性、个性化,找寻每一个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的闪光点。除考察知识、技术能力方面接受情况外,还要注意思维与情感的发展,培养自信心,体验成功感。但现在社会化评价仍然只偏重于知识、技能方面,形式也是以技能和理论知识考试为主,为保证学生获得好的社会化评价,因此教学中往往不得不偏重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弱化了思维与情感的发展。每年初四升高中加试体育项目,学校补课、假期补习班正说明了社会化评价形式对学校教学的影响 字串9 6.体育学习中精练与多练的关系

新课标教材的课堂练习注重的是理解基础上的基本练习,主要以辅助理解性记忆掌握,因此在内容选择、练习次数等方面都较少。一方面确实极大的减轻了学生课堂上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合作交流,发展思维与情感;但另一方面,体育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必须经过一定量的训练才能达到的。学生练习次数少了,而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的时间相对就长了,这样很难照顾到“面”上的问题。当进行单元测试时,就会出现个别同学根本不会做或完不成考核动作,而且其他同学熟练程度也相对较差。而多做些练习,能够强化训练,提高考试成绩,使学生和教师都得到较好的社会评价,但绝对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是新课标要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教师单独指导学生练习的工作量,这样不能全面有效的带动全班学生整体发展。

准确把握密度与程度,精练与多练的关系,也是关系体育课能否教好与学好的一个重要因素。7.结语

虽然本文仅是笔者针对新课改以来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提出的一些问题,未总结出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搞好教学活动的思想方法,但笔者认为如何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与情感,同时也能够有效保证体育知识体系的连续、严谨、规范的特点,使学生在现有的社会化评价体系面前也能够从容应对,是摆在每一位中学体育教师面前的大课题。

第四篇: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本站推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一、课程性质

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基本理念

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 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 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 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 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三、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主体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内容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内容标准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更好的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利于改变“难、繁、偏、旧”的现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又能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反映历史学科的特点

一、教材编写建议

应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表”规定的总课时编写教科书。

应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努力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总体目标。

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做出客观评价;历史的阐释要真实准确,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教科书中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呈现方式要尽量多样化。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要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参考资料,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要正确处理教科书与《标准》的关系。《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惟一依据。教科书编写 者要认真研究《标准》,领会《标准》的基本精神。教科书必须完整准确地体现《标准》在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并使之与“内容标准”所要求的部分在呈现 方式上有所区别,但这些知识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区别各年级之间的能力层次。注意各个学段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和相互衔接,循序渐进 地培养学生能力。

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应适合 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避免晦涩艰深的叙述和过于抽象复杂的概念;提倡使用平等对话式和启发式的语言表述方式,避免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语言表述方式,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原则;语言文字要简洁、浅显、生动;应图文并茂,精心配置能够有效 地辅助文字叙述的历史图片、图表、地图等。

教科书的内容应体现时代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的转化;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有利于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教科书编写者不必囿于《标准》所建构的内容体系,可以对内容标准中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建构,编写不同体例的教科书,如编年史、专题史、中外合编史等,以利于历史教科书建设朝着丰富性和可选性的方向发展。

二、教学建议

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内容标准”对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要求:(1)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 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3)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 ”“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

4.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

5.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 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6.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7.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第五篇: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讨

初中历史开放式教学之我见

湖南省岳阳市岳纸学校 曹立华

作者职务:教研室主任 文章类别:论文类

单位地址:湖南省岳阳市岳纸学校(泰格林纸集体家属区内)

邮 编: 414002

联系电话:07308590211(办)***

电子邮箱:officeclh@126.com 集体组织单位:湖南省岳阳市岳纸学校

集体组织单位地址:湖南省岳阳市岳纸学校 邮 编: 414002 集体组织负责人姓名:曹立华 电话:***

初中历史开放式教学之我见

泰格林纸集团子弟学校 曹立华

邮编:414002 电话:*** 摘要:新的时代赋予教育新的使命,人才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能力与实践操作被提上一个新的日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于知识型教育,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式应注重于能力型教育,“开放式教学”由此应运而生。

[关键词] 开放式教育;兴趣;创新;竞争;探索; 素质教育;自主学习

我们的课堂应由“知者”间的对话变为“智者”间的交流,因为促进人成长的至关因素是智慧而不是知识。因此将静止不变的“封闭式”教学改变为动态的“开放式”教学,使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变“静”为动,在动态中不断改进与完善,这是新一轮教学课程改革的召唤,更是时代的呼吁[2]。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动手、创新、合作、竞争能力以及掌握、收集、处理资料等综合能力,使学生具有高尚健康的人格魅力[5],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在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理论的导向下,努力构建让学生乐于探究、善于分析、亲身体验实践过程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尝试着改变单

一、被动、封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 开放性教学的实践和尝试。下面把本人在这方面的几点拙见提出来,供广大同仁商榷。

一、走“近”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首先,在教学中将学生容易错的一些问题(或概念),如“曹操是否是三国时代的人物”、“蔡伦是否是纸的发明者”、“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等,设计成对话式的“历史诊所”,让学生进行诊断。其次,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在课堂设问中,让学生进行竞猜活动[6],如:“我曾问鼎中原,一鸣惊人说的就是我,请猜猜我是谁?”、“我们会建造干栏式的房屋,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请猜猜我们是谁?”等题目。再次把音乐巧妙地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我在上《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课时,首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学生由陶醉在董文华甜美的歌声,到慢慢地被感染,由小 声哼唱到最后变成了全班大声合唱,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于是我马上提问:“你们喜不喜欢《春天的故事》这首歌?” “歌词里的‘一位老人’是谁?他与我们今天要上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显而已见,学生马上进入了此堂课的角色,学习兴趣极高。又如,在讲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时,我是让学生在欣赏歌曲《沂蒙山》中有关“我为亲人熬鸡汤„„”等歌词里,得出军民鱼水深,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胜利的保证这一结论的。这样既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又能在浓厚有趣的形式下愉快地完成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史料的辨析及其能力的培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让学生形成竞争的意识,竞争是学习的动力。当前电视台有许多知识竞赛的节目深受广大中学生的欢迎,参照这种模式,我给学生设计“历史擂台”教学方式,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擂主和攻擂方由学生自主产生,活动中学生积极地情不自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真正的“主角演员”。其它类似的活动还有“成语对应”、“历史故事会”、“成语搜集”比赛等。如讲授初一历史上册“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这一课时,我先让每个同学搜集有关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的成语,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以班为单位归纳总结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学生热情饱满,全年级五个班最少的班级搜集出 48个,最多的班级共搜集出96个相关成语。这样的竞争不仅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能进一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二、走“进”历史——感悟历史的博大精深及韵味

历史不能重演,但历史课堂教学却应当让历史“重演”。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神入”其中,让精神世界亲历那一幕幕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亲历那一场场清晰诱人、风光高远的思想智慧之旅[3],用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的空间,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力图避免死记硬背课文,生吞活剥地运用历史资料和历史概念。为此我不断地鼓励学生利用学过的有关历史知识,自编自导自演历史短剧。在组织学习《唐朝的民族关系》一课时,我鼓动学生编演“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短剧,孩子们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如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婢女、大臣等,再现当年文成公主入藏的空前盛况及“五难求婚”的场面[1]。使学生从中体验唐太宗的开明和诚信、松赞干布的友善和诚意、文成公主的端庄和贤淑、及其禄东赞的敏锐和聪明。从而感悟到:开放的唐朝繁荣富强,藏汉自古以来团结友好,3 56个民族56朵花,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的融洽气氛。进而增强学生对台湾必将回归,中国必将统一的理解和认识。在近几年的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我还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北京人的一天”、“烽火戏诸侯”、“商鞅变法”、“孟姜女哭长城”、“杯洒释兵权”、“巴黎和会”等历史短剧。通过这样的历史短剧编演,不仅能引学生“移情”“神入”于历史环境之中,生动地反映过去的社会生活状况。而且能将德育、美育、创新教育、历史教育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达到“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效果[4]。

三、走“出”历史——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探秘心理很强,历史上许多有趣的现象可供学生们探秘解谜。例如新教材中“半坡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这只汲水用的瓶子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如果你用这个瓶子去河里汲水,会出现什么奇妙的现象,为什么?”这道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也加强了学生动手的实践性,于是我将这类题目归为“史海破谜”。[6]又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归纳儒、道、墨、法四家的思想特征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处在战国时期,你会站在哪一派立场上说话?为什么?并请谈谈自己对待人生和社会的看法。”[1]。学生经过一番激烈辩论后,我又进一步将历史拉近生活再提问“请以儒家道德教育,法家法制教育,道家自我觉悟的思想观点,对我们的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这样就将课本放到学生们所熟悉的校园生活中,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我还让学生搜集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有关“以和为贵”的思想和事例,一方面要学生以通信或其它方式,利用以上观点劝说以陈水扁为首的台湾当局,放弃“台独”,用和平的方式解决海峡两岸的问题,争取早日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让学生以“民本泰格,和谐校园”为主题进行手抄报制作比赛。这样又把学生的视野很自然地由课堂引向现实焦点问题,达到谈古论今,活学活用的目的。

总之,开放性的教学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教师只有关注学生这一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并充分把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出来,以激发他们更大的热情,不断地努力将历史与现实,今天与明天有效地联系起来,以史为鉴,提高历史的思辨能力。开放式教学应该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实行开放式教学,只要应用得当,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编写组.中国历史[M].长沙:岳麓书院出版社,2003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齐健.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下载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教学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教学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谈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平寨中心学校初中部:杨金玲【论文摘要】初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认真组织教学,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的教学中......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史料教学的观点很早就提出了,新课改以来,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在试题中的出现率就更多了。那么,中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诠释历史的能力、历史思维......

    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合理运用史料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史料在课文中的形式包括插图、黑体字、数据、表格等五种。在教学中史料的应用关键性在于如何......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学习新课标心得大新镇中心学校徐中翔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阐明了初中历史课的性质: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它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历史课程......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中的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中的“四性” 泗洪县第三中学 华伟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主渠道。要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从优化课堂教学......

    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

    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此次课程改革,在7至9年级设置“历史与......

    新课程标准下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两点建议

    新课程标准下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两点建议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三中张宝福 英语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它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与必备的技能。传统的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所以我们要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