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1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篇: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好的课堂设计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今天,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已经成为我们大家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对此,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探索,在此与大家交流。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知识起点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许多课本尚未涉及的数学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甚至知道得清清楚楚了,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钟的认识、年月日的认识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顺着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教学。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常会认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么样?(2)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已具备了生活经验,哪些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需要创设哪些现实情境?(3)哪些数学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引导?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能提高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依据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数学教材是落实课标、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目前,我们使用的数学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本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但其中综合性、弹性的知识点,不一定适合于每个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信息。为此,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对下列的问题作出认识的思考。

(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已经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数学和知识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

(2)在校内外生活和网络上可以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课程资源?

(3)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

(4)结合哪些内容进行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5)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我们以教材为基础,走出教材看教材,不仅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而且也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

三、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合作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传递――接受”的注入式教学。新课标主张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我们要常常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精心设计问题。

合作探究从问题开始,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注意了四性:(1)是挑战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2)是思考性。问题虽与以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3)是开放性。问题答案对与学生来说的未知的,但不是唯一的,让学生在互相启发中拓展思维。(4)是层次性。问题能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成功体验。

2.讲究实效。

我在教学备课时会认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用可以不?(2)如果要合作,哪个知识点要用?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有哪些情况出现?如何点拨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注重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目的是将学习得到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也注意了这个问题:充分揭示概念和结论的发现过程。我们教材内容的呈现,一般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究――建立数模――解释、应用和拓展”的过程,但由于教材限于严谨、精炼和篇幅等原因,往往将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略去。而实际上数学结论的发现与提出,是经历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的探索过程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照本宣科,那我们的学生就只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了。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设计好如何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探索过程,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定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和创造打下基础。

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着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我们教学的轨迹。在新的课改实验中,随着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的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第二篇: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化,同时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当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数学课呢?下面谈谈我肤浅的看法。

一、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化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不但能唤醒学生已不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尽快进人数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角的识识》时通过看、画、找、摆等学习活动,知道什么是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背景中,理解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的多姿多彩,以确定正确的数学观,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能变枯燥为丰富,变无味为有味,变无趣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在数学教学中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陶行之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创造天赋需要不断地开发,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无奈地接受教师的“输液”,本能地、机械地记忆所学的知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老三样: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其次创设情景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兴趣、新奇的特点。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很大程度上在数学教学中需要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实践证明,以下做法较为奏效。

1、激情引思,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思考乐于提问。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深厚的好奇心是引发强烈的求知欲的内驱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再思考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你能说吗?你能行吗?您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

......”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进一步深人问题的更深层次去探究,去发现,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一种紧张 愉悦而富于创新意识的最佳状态,变“请你说”为“我要说”、“我想说”“我乐于说”。

2、有苗修枝,循循善诱,培养学生不仅“善问”而且“会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将着眼点放在是否正确,而是要及时地就其能够有勇提出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便是不着边际,也要和蔼地劝慰他:“你认真去想了,这很可贵,请你再想想“。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应该用充满信任任地鼓励学生:“再想想,你一定能说好!”对那些表现极佳的学生,教师激励他、能否再想出比这更简便的方法来!这样久而久之,坚持下来,既给学生本人充分的肯定,又让这种“场磁波”福射到更多的学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会丢弃“害怕说错或说错被老师训斥、被同学期笑”的畏惧心理包袱,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生动、愉悦悦的教学氛围。当然解决了学生“敢问“和“善向”的问题,只是给子了小苗成长必备的环境,接下来便是如何使小树长大?即:教师在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深化知识的理解,逐渐抓住问题的切入点。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能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寻找和发现规律,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新。其次,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实现加快学生的思维流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渐渐地学会分析问题时,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发现问题的实质,产“新”.“奇”“甚至“怪”的思路。例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拿出一个三角形问:“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有多大?“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总之,学生们众说纷纭....接着教师又问:“我们学校铅球场地是一个三角形,你还能用上述方法求它的面积吗?开始教室里一片寂静,接着有学生提出: 如果能向长方形、正方形或梯形、平行四边形那样,推出一个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就好了。”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们乐此不迭,有的学生拿出三角板、剪刀、纸张等工具,动手操作起来;有的学生在纸上勾勾、画画,紧张地思考着,创新意识驱使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去创造,最终学生们各抒已见,挖掘了“新”、“奇”“特”的思维方式,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数学课,我们老师就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化,同时在数学教学中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数学课。

第三篇:优化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堂教学设计

优化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堂教学设计

内容提要:课堂教学设计在新课标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笔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对现代美术课堂的设计的探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美术课堂、教学设计

前言:目前,美术学科的课程改革已进入实验推广阶段,在美术课堂的改革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实施美术课程改革的主渠道,而美术课堂教学设计又直接关系到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一个美术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领悟,对教材的把握会直接反映在美术课的教学设计中。因此,美术课的教学设计,在新课程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在美术新课程标准下,我们美术教师应如何进行美术课堂的教学设计呢?我认为,其根本着眼点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助学生学习,促使学生学习进步,要从培养学生个性。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学法等方面赖设计,选择合理教材、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诸要素有序而优化的安排,形成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案。

下面笔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1、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的选择和搭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程标准》构建是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材时首先要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实施的方案,来选择和设计,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及美术基础出发,而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或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偏高,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于激发学生兴趣。一定要选哪些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增加学生审美能力,认知能力的教学内容,避免教材重复化,竞技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思想已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我们正从“应试教育” 模式走向素质教育,这不仅仅是按书本来传播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性培养开放挖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创造能力。而过分强调某些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搞成“应考教学”剥夺了学生对其他项目的兴趣和爱好,枯燥单调的重复训练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了厌倦的情绪。因此,选择教材时应从学生身心出发,选择一些具有特色的,对学生有着很强吸引力,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甚至故事、游戏,音乐以及民间艺术项目,如剪纸、雕刻、书法等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制订好课堂教学目标,辅助学生学习。

课堂教学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要学习美术欣赏与评述的方法,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要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学生要努力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2.1目标的制订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程目标是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视角而形成的系统性目标,强调的是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倡在实践中锻炼、在探究中学习、在创新中进步,要求真正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因此,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足学生成长的要求,发展的需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评价观三个维度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

2.2合理定位和细化课堂教学目标

由于新的课程目标体系是一个可以自主调控和创造的结构体系,它有着总目标和若干层次的分目标,因此我们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根据课堂总目标来制定本课的分目标,本教材本课的教学目标究竟定位于哪一个层次,那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实际能力了。比如《化腐朽为神奇》这一课。教学目标是定位在“发现美,创造美”,而不是掌握单一的方法和技能。另外,确定教学目标,不仅要确定认知目标,能力目标,还要有情感目标等,还要指明学生通过学习,在认知、技能、情感等几方面所要达到的具体的细化指标,这样有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又便于学生自我认识和体验,又便于教师随时调控教学行为,统领教学各个环节,使教学活动沿着预定的方面进行。如《化腐朽为神奇》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就定得非常具体和细化,教学目标细化为技能目标,认识目标,情感目标,而它们又分别细化为“让90%的学生身边的废品,掌握不同材质,运用不同制作方法,让10%的学生能用语言表述制作的技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身边的废品”,变成可观赏,有价值的艺术品达到了变废为美,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能够相互帮助、相互传授、相互学习、协作学习等一些的具体的行动活动,这样一来,教学目标就成了可调控的立体化的行动目标了。

3、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必须体现“教”与“学”的交融,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注重“能力”与“创新”的培养。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生活动,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先进化,以促进使学生乐学、会学和生动活泼地学。

3.1大胆启用探究式教学法

传统的“请你跟我这样学,我就跟你这样学”的教学方法,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如果进行研究性探索或学习,会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化腐朽为神奇》目标是发展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要求学生身边废旧材料,让他们进行研究性,探索性,“自由发挥”。这样由他们自己创造出“废品变美”的效果还提高了学生环保意识,比老师教的效果好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3.2设计好导入语

在美术教学中,合理、适时,新颖的导入语,会对学生的兴趣的激发,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开课导课语言要富有激情和感染力,行课时各个环节的导入语要自然连贯,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性,终课的结束语要使学生感到意犹未尽,余味无穷,这样会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强烈的欲望。

3.3充分开启学生思维

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桎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并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思维操作,比如《化腐朽为神奇》这一课,我先让学生想象,像笔筒、鸟、孔雀„„同学们三人组合再进一步进行想象,诸如此例不胜枚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和冲动,在学生的造型活动中,我尊重他们的个性表现。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创造意识和潜力,在美术教学中是大有可为的。

4、结论

课设计得好与坏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成与败,没有高质量的设计,就没有高质量的课堂。紧紧围绕美术新课标这一指挥棒精心设计我们的每一堂美术课是我们每位美术教师身上的一件极其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严格地把好课堂设计这一关。

第四篇: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过程囿于固定的、狭窄的认知框框中,把传授知识和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适应、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笔者拟就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生活性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着“活力”的人的世界。但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与考试目标的实现,将教学与生活完全隔离,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展现。教师通常根据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将“过去的史实”硬塞给学生。学生为了应试一时记住了大堆的历史概念、原因、影响等知识,而后却浑然不知历史为何物,为何要学历史,学了历史有何用,使学生们日益感到课堂上学到的历史知识是“古董”,是脱离实际生活的。针对这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新课程强调:“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为此,笔者认为,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角,应当尽可能地进行“二次创作”,将历史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

例如,在学习中国现代史、当代史的内容时,教师就可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又结合历史教材相关内容设计一些来源于生活、社会的案例,如:学习了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时,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体会。就有学生提出,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和当前中国的“禁毒大战”,尽管在历史背景、具体措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但烟、毒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古今相同,禁烟、禁毒的根本目标一致:保护国民身心健康,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使学生体会到“种毒必究、吸毒必戒、贩毒必惩”的必要性。

另外还可结合相关教材设计以下活动:①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以及现在报刊上的各种广告资料,感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②查阅资料,讲一讲五星红旗的由来。③查阅读资料,讲述有关周恩来外交活动的几则小故事。④收集雷锋的事迹,讲述雷锋故事,并讨论当代青年如何学习雷锋。⑤社会调查:向你周围的老人了解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生产和生活的情况。⑥以《人民公社社员的一天》为题写一篇口述历史小论文。⑦口头社会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吃、穿、用、住有何不同?⑧搜集不同时期的照片,谈我家自改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等等。

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接近生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世界,变历史课程的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全面发展。

二、体验性

人有与生俱来的探究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认知,过分地注重教师的理性分析、逻辑推理和参考(或标准)答案,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与情感需求。由于缺乏心灵体验的环节,学生的学习过程被简单地异化为机械传输的过程,求知的经历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灌装知识的活动。而新课程首次将体验摆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反复提到了“体验”这个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进行探究和体验的学习环境。

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五四爱国运动》一节中时,笔者就采用了问题导学法来进行过程教学。先用上面的漫画引入教学,再通过设置下列问题,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1)画面上反映的焦点问题是什么?

(2)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决定?

(3)这个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通过上述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对五四运动背景问题的具体分析中,学生们或独立思考,或讨论问题,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接着,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经过,模拟新闻记者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作“五四北京见闻”报道。然后,组织讨论:怎样认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最后在学生基本了解了五四运动概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讲一讲:①“如何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②学习了这节课后,你有何体会或启示?”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后,还可让学生乘兴唱起《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再次体验和感悟五四精神。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用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让学生经历整个过程,从而获得深切的感受。学生在不断地思考问题、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既建构知识体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又养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知识的主要构建者,学习的主体参与者,问题解决的“第一责任人”,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创造的快乐等种种感受油然而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从而得到加强。

三、情趣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强调能否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把学生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缺乏教学情趣,结果教师讲的口干舌焦,学生听得晕头转向。新课程标准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历史照片、历史图片、场景、资料等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各种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并引发其深入思考。课堂教学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就要实现由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化,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课堂教学过程充满情趣,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享受欢乐的乐园。

为体现课堂教学的情趣化,教师可以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和耐人寻味的结语吸引学生,如上提到的用漫画作为课堂教学开始的激趣的材料;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进行直观性教学;可以运用角色转换方式,再现历史人物的活动;可以开设深受学生们欢迎的历史选修课,如:《史林探微》、《历史之谜》;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鸦片战争》《林则徐》《甲午风云》等历史题材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影片的背景,讲述历史故事,写历史小论文等等。在参与种种活动的过程中,师生来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并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快乐与满足。

四、活动化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从培养“自然人”的教育

目的出发,认为教育不是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主张让儿童通过实际活动接触事物,从观察与探索活动中去获得真实的知识。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坐要端端正正,学要规规矩矩”,于是学生的学习变成了“颈部以上的活动”,最终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关心周围的世界。对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的活动化,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了解、收集、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等各种丰富的活动,感受历史。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设计一些学生乐于参加的教学活动:如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纪念馆、历史遗址,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和历史故事演讲比赛,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搜集、整理历史资料,有条件的还可组织剪报、集邮,特别是收集近年来的一些报纸、邮票,感受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等。

如在学到中国古代史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时,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所学所闻所见,谈谈自己的感想。结果就有学生提出,在他所收集的邮票中,有一套我国邮政部门在2001年发行的《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四十周年》三枚纪念邮票。这三枚邮票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郑成功为收复台湾而英勇征战的历史。缅怀历史,追怀先辈,引发我们不仅要关注历史,更要关注与历史紧密相关的现实生活。随着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紧迫课题。笔者认为,在这里,邮票不仅仅是邮票,它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集邮,让学生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更有效地深化教学,以邮助教,寓邮于学;学生在收集、整理、了解、分析的过程中,既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又提高了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尝试,笔者认为,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新课程倡导的一切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来实现,需要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进行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探索,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走向发展、走向成功的舞台。

第五篇: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南昌市京山小学

赵宝平

内容提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紧密联系生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教学中要寻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点,使生活和数学有机的融为一体,将知识的应用与再创造得以完美的结合。

二、留足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留有“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实现生生、师生互动的多边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

四、多样化的评价,让学生认知自我、建立信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通过一阶段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下面就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结合日常教学经验谈点体会:

一、紧密联系生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寻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点,使生活和数学有机的融为一体,将知识的应用与再创造得以完美的结合。

例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首先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自己家的房子有多大吗?”问题一提出,每一位小朋友都活跃起来了,因为这一生活现象是同学们都熟悉的,所以他们争着来发表意见,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从而为引出“面积”的意义教学起了个好头。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她先请学生听火车行进时,车轮滚动重复发出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再请学生看日历牌,从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不断翻阅变化,出现不断重复的效果。从学生生活经验引入,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循环的含义,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了。这样通过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接近整十整百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应该加上3。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就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进而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很熟练的运用自己所学的方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

二、留足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教学时我们应给学生留有“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我创设多次做数学的情境。课开始,创设了一个人人“做数学”的情境:让学生用分别学着“2、5、8、—、=”的五张卡片摆出所有可能的减法算式,并用笔记下所摆的算式。同桌两人既分工又合作,一个用这五张卡片摆出所有可能的算式,另一个用笔记下所有的算式,以便汇报。即:28—5 25—8 58—2 52—8 85—2 82—5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左右两组算式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口算出左边三道题的结果。那么右边一组应该怎么计算呢?这样,把教材内容变静为动,变单一为多向,变封闭为开放,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热情,让“做数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动力。课中“如果遇到个位数字不够减时,应该怎么办?你会算吗”一石激起千重浪,富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象磁铁般吸引了学生,当学生发现有的题目无法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时,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被激活,就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又不能”的状态下,教师又提出:“25—8=?”这道题无法直接口算出,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看谁的方法多?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沉浸在操作探究的兴奋之中,终于探索出六种计算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各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里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实现生生、师生互动的多边合作学习。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很多时候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充分运用小组团体的力量,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一开始我在多媒体上演示一个五官不正的人头像引入,学生看了哈哈大笑。

师:笑什么?

生:这个人太难看了。生: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人。

生:老师,你画错了,应该把眼睛、鼻子调整一下。学生纷纷说出可笑之处。

师:如果让你调整一下,你会怎样调整?为什么这样调整? 揭示:对称

接着我出示一幅只画了一半的图,让学生画出另一半,看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互相交流和体会“对称”是对折后完全重合,从而揭示“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在交流互动的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亲身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在小结环节我邀请同学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师:信封里面有很多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你能猜出是哪种三角形吗?只露出一个钝角,谁来接受这个挑战?

生:钝角三角形。

师:只露出一个直角,你能猜出是哪种三角形吗? 生:直角三角形。

师:只露出一个锐角,你能猜出是哪种三角形吗? 生:锐角三角形

但少数几个学生举手,急着说:还可能是其他类型有三角形。我顺势将这些看法放到小组里面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观察,比较,思考,相互交流,发现了还有可能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不仅加深了对三角形的认识,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小结过程中的单调和乏味性。

四、多样化的评价,让学生认知自我、建立信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在平时的数学课中,我针对学生发言的具体情况,分别评价为:“你们小组的讨论很有见解。”“你们思考问题很有深度。”“你观察得很仔细,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谁能像××同学这样,把你的想法清楚地说给大家听?”„„这样的评价,比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再次,评价语言要尽量幽默生动、机智巧妙。课堂评价往往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将预设性语言和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在一节应用题的练习课上,其中有一道题的问题是:“这筐苹果有多重?”有个学生回答:“这筐苹果有50重。”教师没有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笑着问:“你今年多大了?”“我今年8岁。”“不,应该说你今年8大。”“你有多高?”“我身高大约 120厘米。”“不,你身高大约120高。”“不能那么说„„”这个学生有些着急了。通过教师机智巧妙的引导,在幽默的对话中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该怎样正确使用单位名称。这样,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着新的评价,无论是指出缺点还是肯定优点,都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把教师的教学机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水平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教学《直线的位置关系》中,一位学生在课堂小结中说到:我们今天学习到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它们是不相交就平行,此话立即招来其他学生的非议。

生1:我们今天研究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要求在同一个平面内的。师:其他小组有没有友情提示?

生2:还有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它就是重合。

生3:他讲得不够清楚,如果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就无法确定他们的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从你们的友情提醒中,我感受到大家学习的热情、学习的主动和思维的活跃。

„„

这样老师在课堂中采用了生生互评的课堂评价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教师占据课堂评价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评价地位的传统评价模式,使学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平等起来,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精神。这种方式也使学生在问题面前更容易接受批评和自觉改正,建立起了平等、民主、宽容的评价氛围。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己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表扬和鼓励的话语,让学生能有更多的信心学好数学。最后,我还深感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欠缺,我将继续认真研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从中汲取精华,争取早日锻炼出过硬的业务本领,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去。

下载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山西省平定县冠山联校洗马堰学校刘素芬 参加工作到现在,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告诉我:要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

    新课程标准下作业设计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正在进行一次语文教学的革命——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而语文教学离不开作业,作业设计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要顺应语文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必须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提倡要让学生做学习......

    感悟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感悟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创造性 动手操作 数学实验数学游戏 合作交流 经历数学 内容提要:本文从教师对于教材的运用及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这两大方面详细阐述了......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对新课程的了解越来越多,研究越来越深,实践越来越丰富,并且取得了累累硕果。然而欣喜之余,对照新课程的......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 上海市真如中学 常一耕 一、 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

    新课程标准下创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下创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科左中旗教研室:蒋晓红 高效课堂是对传统课的继承与发展、升华。进年来,我们教研室和全国各地一道积极探索,努力耕耘,有了一定的成果。如:舍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