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
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教师
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
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
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如有一位教师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
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
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
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
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五、倡导对话,但不能远离“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李镇西)《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峡》设计的“对话式阅读” 教学与过程,就较好地体现了对话式阅读的内涵与特征。
1、创设对话的良好氛围。(1)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飞奔的船只和凄异的猿啸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2)还可以利用课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韵之美。
2、创设对话的主导问题。譬如:回溯三峡的过去,细看三峡的现在,展望三峡的未来,你想到了什么?
3、设置刺激参与对话的话题。包括:(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先写山后写水,是如何写山的?又是如何写水的?为什么要这样写?(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如:《三峡》语言凝练,虽然只有几百字,却能绘尽四季景色,罗列山水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描写,这是否与本文写景的宗旨背离?你有什么看法?(4)师生与作品的对话。如: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重点,那么为什么要先写山后写水?能否调整一下顺序,或者只写水?
4、培养学生在对话中的创造性。譬如:通过讨论“我们今天应当怎样开发和利用三峡?”这一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调动
学生的生活积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见,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而实践中,有的教师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课堂上貌似平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
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第二篇: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将教师由以前的课堂引导者变为课堂促进者,让语文课成为大语文的舞台,洋溢着的人文性的气息。但在具体出操作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矫枉过正,违背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缺少了必要的积累。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不少学生无所适从,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其实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篇: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陕西省志丹县杏河中学 赵自强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我觉得应该在以下一点主意努力。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
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克服以上缺点,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有声有色,符合学生实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1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作者:曲婷恩
内容摘要:走进新课程,反思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我们究竟给了学生什么?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了吗?挖掘了他们的潜力了吗?启迪了他们的思维了吗?尊重了他们的个性了吗?诱发了他们的悟性了吗?激发了他们的的创造性了吗?反思就是为了超越,反思是把经历变成经验。反思的根本是勇于自我否定,让我们的教学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反思
走进新课程,我们是否组织了真正的好课?我们的课堂是否启迪了学生的心智?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层次迈进是教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该作出怎样的冷静思考与总结,让我们逐渐成熟,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反思一:课堂上你关注和爱护学生了吗?
傅道春教授在《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中提出,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性行为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世界。请看下面两则案例:
(一)某教师借班上公开课,课前先调整多媒体投影。这位教师先试放了一张与本课教学无关的投影片,问坐在最后面边角上的学生是否看得清楚,又分别坐在最后边几个边角的课桌旁,观看投影的效果,直到满意为止。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
(二)另外一节课,年轻的教师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格外吸引孩子们注意的是,裙子上贴着各种颜色的五角星。他们知道,谁认真听讲,谁积极动脑,谁回答问题准确,就能获得一颗五角星,并可以自豪地贴在自己的脑门上。课堂上孩子们学习得特别认真、特别投入。但意外出现了,教师在走动时,没注意从裙子上掉下了一颗五角星。这颗五角星被坐在旁边的一位孩子捡到了。他一颗五角星还没有,他很想拥有这颗五角星,并将它贴在自己的脑门上。然而他最终还是 1
把它交给了老师,他用稚嫩的童音说:“老师,您掉了一颗五角星,给。”很多听课者为之兴奋不已,遗憾的是,这位音乐教师以想象不到的平淡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冷漠的口吻答道:“噢。”说完就又贴到自己的裙子上,连声谢谢都没有。就在这节课将结束的时候,这位教师的裙子上又掉下了一颗五角星。拾到这颗五角星的恰巧又是一个连一颗五角星都没有得到的孩子,同样,他也主动地把五角星恭恭敬敬地交到老师面前。然而这位教师竟然说:“下课了。已经没有用了,把它扔了吧!”这个孩子一下子愣住了,他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而此时,其他的孩子正兴高采烈地从脑门上揭下五角星,这是他们成就的标志,是他们的智慧的体现。
读完以上真实的案例,我们一定会感慨万端。前则中这位老师的心中真正装着每一个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想着学生,不只表现出对教育工作的负责,更多的是显露对学生的赤诚关爱,这样的教师学生能不喜欢吗?后则中那位教师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遗憾,是一种教育的失误。当第一次那位小朋友将捡到的五角星交给这位音乐教师时,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契机呀!如果在这时候,老师能夸一夸这个孩子:“你真是个诚实的孩子,这颗五角星就奖给你了!”然后把五角星贴在这个孩子的脑门上,是多么的合适啊!再看第二个小朋友将拾到的五角星交到老师手里的时候,老师的话,犹如一盆凉水把学生从头浇到脚――让孩子稚嫩的心灵凉透了。那个孩子扔掉一颗五角星,也许同时就扔掉了一颗纯真的童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孩子。明智了地爱孩子,乃是我们教育素养、思想和情感的顶峰。”没有爱就没教育,爱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的精髓,更是我们为师者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爱是耐心、信念。陶行知说:“我希望中国的父亲,都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中国的母亲,都学做爱迪生的母亲;中国的男教师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女教师学做爱迪生的母亲。”
由此引发了我们的反思,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否全方位地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其实老师们仍然没有在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谁都会说,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
得到真正认可。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更多的关注与爱护,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爱护并不需要轰轰烈烈,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平凡的细节的尊重上。教师的无意失误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反思二:课堂是否是和谐的、融洽的、民主的、互动的、共享的、共进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疑问,而是因为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就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因此,教师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仅会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的。因而,我们的课堂应多设计让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设计好激发点,把握好激发的火候,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从而决定何时插入对话,介入讨论,该作哪些补充分析。其次,学生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角度等的不同,对文本思想和言语的感知理解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思考、疑惑等都说出来,甚至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非常有利于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语感能力的增强、学习品质的锻炼。如教学鲁迅的《风筝》时,可引导学生围绕“我对弟弟的行为是爱弟弟还是害弟弟”的话题展开讲论,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课内多一些“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段”、“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
个人和哪件事”等问题,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学习中加强“趋异”“求新”“自信”“冒险”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指引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善于将新的学习内容灵活变通地纳入已有的认识结构,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实现自身的超越。陶行知认为:教学民主,解放了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了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了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反思三:课堂是注重实效,还是只流于形式?
当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仅在”辅助“两字,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更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体阅读。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本身,有些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必须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去感悟、领会。若过分依赖多媒体,滥用多媒体,就会在无形中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辅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绝不能成为一种美丽的”包装“,而要坚持为学生的”学“服务,以起到启发、诱导、点拨、开窍的功效,追求点”石“成”金“的境界。
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教学中,教师们大都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应用次数频繁。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有些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忽略了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如有位教师执教《生物入侵者》一文,上课伊始就给学生布置了”探究“任务。在后来的”讲授式“教学中,教师先后若干次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诸如”课文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问题。课堂上满是”热烈的讨论“,以及组长的”交流汇报“。听课的教师议论纷纷:这些常识性的问题用得着花大力气深入人心”,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呈现出许多新的“面貌”,但这种新“面貌”呈现出的,大多是一种理念实施的形式化倾向。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中,我们往往只看到了“讨论”等形式,而看不到其必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实质就是给学生穿上了所谓的“新鞋”,而继续走接受式学习的“老路”,未能很好地拓宽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课堂教学中这样的“点缀”,虽然具有观赏性,但却于学生无益。
批判是为了建设,反思是为了超越。走进新课程,决不应该只是为应试教育披上一件漂亮的新外衣。新课程是理念、精神,更是实践和探索。我们应抛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诱惑,积极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让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焕发出生命活力。
第五篇: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摘 要: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在不断的改进,课程教育改革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本文简单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如何让学生爱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字:新课程 初中语文 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不再枯燥乏味,学生从死记硬背的学习变为讨论、分析,师生互动多了起来,但是也还有一部分教师不能够很好的吸取教学的精华,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多种措施的运用,相信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绩和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
部分教师对教学认识比较片面,他们认为讲授基本知识就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培养就是新课程。片面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对课程文本的讲解有时候只是简单的带过。
(二)没有体现出对教材使用的灵活性
新教材灵活广泛,给教师很大的空间,但是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并没有灵活的使用,甚至变为了新的一种僵化形式。
(三)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有待提高
有的语文教师对课本研究深度不够,对课本的领会和感悟不够深刻,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学生的点拨和讲解不够到位,对学生进行探究和创造能力的水平不够重视。语文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特别需要提高。
(四)作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语文作品教学的题目随意性大,学生在生活积累方面有所欠缺,对学生在生活素材方面的积累也不够重视,没有真正的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缺乏对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维灵活度的培养,对学生文章的批改方式也比较单一。
(五)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需要提高
有些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水平并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他们接受新的教学方式比较困难,对于学生水平的提高培养缺乏一定的能力和专业知识。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对课改充满热情,认真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做到大胆、积极地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理念转化为行动,从而取得教学成果,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师应该学会迎接挑战,认真研究和实践,为教师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教师要明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不是不可冒犯的,学生也不需要惟命是从。师生之间要关系平等,使得学生能够敢于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为语文课堂提供轻松的环境。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问题,使得学生依赖老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能够认真学习语文的关键因素。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语文教师需要善于积极利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利用图片、视频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得他们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热情,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教师要学会给学生信心,鼓舞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成功,都具备了成功的潜质。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
(四)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初中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学会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充分肯定学生的答案,即使学生回答的有些不合适,教师也应该用心对待学生,鼓励他们多思考,让学生发展思维,从而促进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和语文成绩的进步。
(五)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在写作方面创造性已经很低,大部分的文章都是一些套话,没有作者的真实感受,初中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大家进行日记和随笔的的记录,培养学生对真实情感的描写,培养他们体现自己,流露个性的表达。时间长了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和写作特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成绩。
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发展,积极鼓励学生,当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了好的句子或者使用的词语准确,教师要在评语中鼓励学生,如果文章中出现了病句或者问题,教师可以用委婉的语言给学生指出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进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和语文成绩。
(六)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教学基本功
作为教师要注重自身教学基本功的提高,从而提高整天的课堂教学水平。语文教师要自然得体,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要深情并茂,应变自如,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十分重要的,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抓好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检查,以趣入手,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计问题,走出文本,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主动探究、不断创新,进而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因素也有很多,教师的因素、软硬件设置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新课程下为了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总结经验,提高教师的素质,关爱学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他们多思考,多创新,真正的学到知识,提高他们的自身文学素养,从而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苏海珍.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新课程(教师)2010年03期
[2] 邵翠红.浅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四宜四不宜”[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年08期
[3] 奚东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6期
[4] 邵军.试谈新课程下初中语文的文化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年01期
[5] 吴静芳,张伟平.关于教学反思问题的探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