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名师课堂经典案例的感受
对名师课堂经典案例的感受
看了各名师的经典案例,感受颇深,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揣摩、学习。
一、语文课堂不是在学语文,而是在品析语文味。
在每个案例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名师的课堂教学自始至终都在进行着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在让学生细细地品析语文味。他们教学过程中“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得以充分地阐释。如窦桂梅老师在让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时,读的第一句话“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为了突出“冷、雪、黑”,让学生读,质疑,“这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冷”下着雪就更冷了,天又快黑了就又进一步地表明冷,让学生充分体会冷,并引导学生在“冷”的前面加上一个“寒”字,学生读,评价他都冻僵了,都读不出来了。而后范读,学生再反复地读。这样,一次次地引导学生融入文本,走进文本,感知语言的魅力,丰富情感体验。
二、用细节来构建课堂教学的生命。
精彩的课堂需要细节来建构。名师们就是在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细节中建构了课堂教学的生命。细节虽小,但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却举足轻重。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在关注课堂的生成,也是在关注学生的需求,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比如窦桂梅老师在导读《丑小鸭》时,其间有个细节,在学生板书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幽默”的“幽”不会写了,笔顺也混乱起来,窦老师的机智处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一句“你也很幽默啊!”打破了当时尴尬的局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而且,“先中间,后两边,先进人,后关门。”的具体讲解与板演又把“幽”的正确写法交给了学生。这种对细节的关注,突出了教师的教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这才是真正重视学生的发展。
三、尊重学生体验,有效指导朗读。
在教学《丑小鸭》时,窦老师先是让学生说一说对语言味道的理解,然后选取了小鸭的出生、童年、成长、飞翔几个片段进行学习,让学生品味到了表面看似简单重复的语言却又包含着诗意、丰富、幽默、含蓄„„同是一个“啄”字,让孩子们通过朗读交流来体会出鸭儿们的残忍,丑小鸭的痛苦;也感受到鸭妈妈的慈爱,丑小鸭的幸福。在学生有效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四、训练扎实的基本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课堂上,名师们都非常注重让学生借助一遍遍朗读,在入情入境的语言环境中读懂了文本。他们将文本教材作为“在具体语境中训练学生语感和语言”的工具性方面的重点训练材料,在充满人文情景的语境中,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而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学会朗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人物对话的过程,更是真正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的过程。比如窦老师在上《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文中的“来,来,来”她就引导学生好几种不同的读法,让学生读出了不同的神态,不同的性格。这样的效果,最终不仅仅是读懂人物性格,更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实实在在的语文工具性训练的过程。
从名师经典课堂案例中,我深深感受到要想成就精彩的课堂,必须加强我们自己的学科素养和文化修养,要多学习、多读好书、多为自己充电,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在成就学生的同时,造就自己,培养学生的同时,提高自我。
第二篇:感受名师课堂的魅力
感受名师课堂的魅力
八一小学 杨利民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于是,我渴望能有机会与名师近距离接触,希望能聆听他们的教育思想,目睹他们的教学风采,也好让自己从中受到启迪,向他们靠近一点点。
愿望终于得偿,10月22日至23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第六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观摩活动,聆听了华应龙、钱守旺、刘松、张齐华等名家的课,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个教师的精心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对于正在数学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此次活动的每一位名家他们的教学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理性睿智的语言如华应龙老师,有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如钱守旺老师,有幽默又有亲和力的语言如张齐华老师。最让我佩服的是刘松老师搞笑幽默的语言。他的那些“请用欣赏的目光看看她、专家级别的学生、你说了一句美丽的废话”等等教学评价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了无论回答对错,优生差生都能开开心心的学习数学,都能在老师幽默评价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要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二、教学方法各具特色,呈现“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
这次的观摩课有的教师激情澎湃,有的幽默风趣,有的驾驭自如,有的理性睿智……。“本色即特色”,名师们尽其所能,在一节节精彩的课堂演绎中展现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最让我欣赏的是钱守旺老师的课堂和他的二十个教学主张。他的课堂朴实而又不乏生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加上丰富的素材浅显易懂的例子,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轻松松的学到数学知识。他的二十个教学主张更让我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次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要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第三篇:感受名师课堂的魅力
感受名师课堂的魅力
每每坐在礼堂里或视频前,走进一位位名师的课堂,就会令人耳目一新,深感钦佩。一位位名师或幽默诙谐,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课程视野,高超的教育智慧和创新的专业素质。走进他们的课堂,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魅力与光彩。
一、名师的课堂是求真求实的课堂。
鞋中进了一粒沙子,只是走不好路;饭里掺了一粒沙子,至多弄坏一颗牙;眼里进了一粒沙子,最坏被送上手术台;课堂里一旦掺进一粒沙子,受折磨最久的恐怕是孩子的灵魂。真,永远是立人的准则。
名师求实、求真,追求本色语文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这他们的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语文课,怎样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这常常是令人比较头疼的问题。虞大明老师执教的《家》这一课,用言语来哺育孩子们的心灵,真正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家》是上海版四年级教材。文章通过两个简洁的小故事,告诉大家什么才是真正的家。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堂华屋,有时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对于执教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文本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但在课堂教学中,虞老师始终如一地顺学而导,不急不躁,在学生自主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感悟情感,紧扣“情”字展开教学,让学生从“文表”走向“文里”,又通过学生的语言文字和朗读来外化学生的感悟。如在教学两则小故事时,虞老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说写练习。“当我带着奖状回家时,()。当我带着委屈回家时,()。当我病倒在床上时,()。当我()时,()。”又如在教学完这两则小故事后,虞老师通过一次又一次充满情感的引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文本的中心句。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语言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言语成为孩子们情感、思想的一部分,并化做汩汩流淌的人文情怀,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在阅读文本后,学生的价值观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上课开始时,虞老师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三个学生介绍了差不多的内容,诸如我的家在什么,面积有多大,家里有多少人等。当学完文本后,虞老师再次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家。这时学生们介绍到:我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当我生病时,爸爸、妈妈陪在我身旁;当我有委屈时,爸爸、妈妈会安慰我。当爸爸、妈妈疲劳时,我会给他们倒茶、捶背等等。我们可喜地听到经过虞老师的引领,学生们对家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就是那份浓浓的亲情。相信,经过这样的引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会更加丰富,更加充盈。
求实的课堂教学也在虞老师的课中得到了体现。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虞老师检查了学生字词掌握情况,不仅花时间让学生读词语,分组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还抓住字形比较复杂的“馨”字,边分析字形边范写,并让学生在练习纸上书写“馨”,扎扎实实地过了字词关。
追求本色语文,打造家常课中的精品课,这不仅是名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普通语文老师所追求的目标。
二、名师的课堂是求善求美的课堂。
走进名师的课堂,我们看见名师们不光教给了孩子知识,教给了孩子学知识的方法,还向孩子们渗透着做人的道理,引导孩子们追求着善和美。于永正老师在《第一次抱母亲》的课上是这样做的:上课前,于老师问孩子们:“你们对我了解吗?”孩子们说:“听老师说,您是语文教学的专家。”于老师让孩子们了解了再去评价,评价一个人要有根有据。这是于老师在教给学生学会评价,不权威,不自我,不道听途说,以事实为依据。“拿着放大镜找孩子的优点,找别人的长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母亲的胸怀”。这些都是于老师这节课自然渗透给学生的做人美德。在体会“重担”一词时,于老师引领学生体会出母亲的“重担”不仅仅是家庭生活的重担,还有老人对子女抚养的重担,子女对老人孝敬的重担,对工作的责任感的重担,对国家的责任感的重担。在理解“翻山越岭“这个词时,于老师让学生去感悟,去往深处想,不只是让孩子们停留在母亲干农活的翻山越岭上,还让孩子们去思考人生的种种磨难,去感悟人生的道道沟坎,很自然地让孩子们领悟到“人生不易,从小努力”的生活态度。学完课文,于老师率先垂范,给学生读了他写的《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的读后感,“读了这篇课文,我掩卷深思,为文中的母亲骄傲,为文中的儿子自豪,为我自己惭愧,文中的母亲享受到了儿子抱的温暖,然而我
没有抱过母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一定会像关爱自己的老人一样关爱别人,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学生。”课堂上流淌着一股悠悠人间至善至美之情。
三、名师的课堂是求新求异的课堂。
二00五年十一月,在武汉中南财经大学的礼堂里,座无虚席,全场鸦雀无声,有学生和到会的老师都沉浸在悲切凄凉的音乐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下,青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踢起,秋风中瑟瑟的茅屋在狼烟中化为灰烬„„试想,此景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此外,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此,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
纵观王老师的这节课,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即一首一首的教学)和“逐环教学”(即解题开始、正音跟上、疏通为主、背诵断后)模式,大胆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思路,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王自文老师这种敢于打破陈旧框框,大胆突破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窦桂梅在《窦桂梅主题教学》中,推敲预案时“要抓课眼,抓一个关键的地方,牵一发动全身。如《朋友》的主题就是朋友,两肋插刀的是朋友。《秋天的怀念》的主题就是:好好儿活。围绕好好儿活来展开,娘儿俩怎么好好活。我俩怎么好好儿活,我们怎么好好儿活。《圆明园的毁灭》抓两字:毁灭,毁灭的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应该的毁灭的是什么,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晏子使楚》的主题就是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尊重。”咀嚼推敲,深钻教材,善于发现常人不容易发现的地方,求新求异。我想,这就是我们聆听名师的课感到耳目一新的原因所在吧。
走近名师,我感受到每一位名师都是一部厚厚的书,值提我用心去体味,用心去阅读。
第四篇:走近名师课堂 感受魅力数学
走近名师课堂 感受魅力数学
——教育名家数学观摩活动听课有感
作为一名普通的年青教师,我非常珍惜每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3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保定冀英中学举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小学数学教育名家数学观摩活动,有幸聆听了樊玉老师、刘松老师、仲广群老师的示范课和讲座,他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令我十分叹服,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知识渊博,专家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听课教师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我久久难忘。
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名师们都非常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课前的交流到课终,名师们那风趣、诙谐幽默的言行,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一步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听课老师与特级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的发言也都无所顾忌,有什么疑问,发现都大胆说出来。
第一节课聆听了樊玉老师《角的度量》,樊老师非常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讲解丝丝入扣。课始设置让学生比身高的小游戏,启发孩子比较一定要有一个公平的标准,为后面学习角的度量做了很好的铺垫,从比较线段长短、面积大小引入度量角的方法,教学环节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松老师的《负数》,刘老师谈吐间幽默风趣,妙趣横生,全场听课老师随着他的上课进度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掌声、笑声。孩子们在幽默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负数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在生活中合理的应用。课堂中他总是给孩子们亲切的称呼女神、救世主、校长大人、专家„„刘松老师是“狡猾”的,确切地说应该是“狡黠”的,从他的课堂中不难发现他的独到之处:随意而不失深意,风趣而不失风度,诙谐而不失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别有用心。我想,这大概就是课堂的最高境界了吧? 最后是仲广群老师带来的助学课堂,仲老师的“助学课堂”理论的核心是让学生的相异性先暴露再以学定教,从而达到“掌声、笑声、辩论声”充满课堂的理想课堂。在讲授“折线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一堂课就充分体现了其核心思想。仲老师让发言的学生学会邀请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发言,例如:发言完了之后,问一句,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吗?这是我们组的意见,你们同意我们组的意见吗?这就让每个发言的学生得到别人的赞同和鼓励,并让补充的学生开动脑子思考。解决完问题之后,要以掌声来鼓励发言的同学和补充发言的同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肯定的回应。
走近名师,提升自我,作为年青的一线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要求,才能做一名顺应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
第五篇:国名师智慧课堂心得感受
智慧课堂观摩有感
邱村中学 胡阳勇
2017年3月20日下午,我很有幸在实验小学聆听了该校李桃老师执教三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听后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是一堂真实的数学课,让我感受到数学课堂的魅力,数学课堂的思想,数学课堂的文化氛围。课上的很有感染力、很精彩,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老师全身心融入学生的感人场面。《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李老师的课堂非常注重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形式的活动里学习新知、巩固新知,给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发展。
李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一问一答,增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兴趣。她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没有刻意追求形式与热闹,而是围绕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精心组织教学素材,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巧妙预设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教师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李老师的带领下,真正的步入到数学的思维中。
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非常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她的课上有疑问,有赞许,有笑声。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发现、辨析、整合,终于获得了共识。值得一提的是,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了倾听、接纳与评析,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意义是深远的。
教是为学服务的。在李老师的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外显而巨大的。她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末尽”的感觉。
通过观摩和专家点评。我感到如果能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网络、智能平台、数字传感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那样我们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改变之前的那种,简单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课堂上教师再重复讲解,浪费了时间,而难知识点学生在课后遇到又找不到教师的情况。当然这对教师教师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要求我们在课前要做好学生的学案,设计好微视频,工作量非常之大。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传统教学模式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更高。同时对学生,也是要求他们课前的预习要更加地深入,只有这样他们在课堂上才能跟上上课时的节奏。教师通过对他们的常见问题的的分析、讲解并结合课堂练习巩固让他们系统地掌握知识。
以上是我参加这次活动的一点简单的心得体会,有不足之处希望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