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名师课堂 的看法
对于名师,我认为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名师的风格和个性。我们应该学习名师独特的教学方式,汲取精华。把名师所特有的,经过改造后变成我们所特有的,形成自己的风格。掌握丰厚的文化内涵,熟练驾驭课堂教学,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名上名师的作用。
一
要善于模仿名师的教学艺 术
通过对名师课堂的模仿,切身感受到名师的教学艺术。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移植和照搬名师的教学技巧与方法,而应该不断地去感悟思索名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我们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情境,把名师的教学艺术活学活用。
二、要善于揣摩名师的教学思想
只有真正领悟名师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不断地叩问灵活的课堂。把名师蕴藏在其精彩课堂技术的背后的教学思想进行挖掘,体会。通过课例进行课堂表象的解构,举一反三,反复琢磨,才能切身体会到名师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内涵:即名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
三、在比较中生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忽视自己教学思想的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业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艺术,我们只有把名师的教学艺术当作对自己的教学思想的补充,才能巧妙应对实实在在的课堂。我们通过与名师作比较,让名师课例成为生成自己的教学思想的补充力量。找出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在比较中学习借鉴名师的成功做法,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学习借鉴中丰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与人生修炼,形成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这是内在的。学习和借鉴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用以丰富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潜心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才有可能真正的教育教学创新和突破。
我感觉到整个课堂体现的特点:
一是将课堂交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主人翁思想,这样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建立了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
二是老师无批评、责怪的语言,更多的是鼓励和表扬,整个课堂让人感觉轻松、活泼;
三是老师的教学理念新颖,注重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风貌,在他们的教学中不仅充分展示了教学内容的显性因素,而且发掘了隐性情感因素。他们能恰到好处的把教学内容隐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以情生情。
四是老师教学语言幽默风趣,能迅速激发学生听课激情,提高听课注意力,使学生能积极发言;把讲解看成是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体会”、“品味”还给了学生。同时,在他们的教学中肯定性评价体现出尊重、鼓励的原则,在新课标的条件下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确实该对课堂教学中的“评价”问题重新认识。五是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空间,在科学的引导下让学生畅所欲言,发挥想象,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六是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新、奇、贵、曲折,喜闻乐见。
几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让学生用心灵去倾听来把握教材,让学生体会感情,最后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迁移。教学过程的推动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双方智慧的体现。这些名师就是把自己和学生的智慧充分地挖掘,放大,施展,从而使他们的课生机勃勃。教师要想真正拥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须勤奋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识的甘露,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第二篇:对课堂改革的看法
对课堂改革的看法
地松中学陈志堂
新课改在本质上要淡化尖子教育,强化大众教育。新课改的内容非常丰富,加强了督促、辅导,拓宽兴趣面等很多工作。在知识爆炸、信息便捷的新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是很重要,如何掌握知识的运用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工作密切联系起来,为学生今后的独立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向人格培育者;从单向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交往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建构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新课程内容的出现迫使教师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存。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充实教材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为师独尊的架势,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是要有一套新的教育评价方案,现在的教育评价方案滞后,严重影响着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总之,课程功能、结构的改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最终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受到适合自己的最好的教育,都能成才、成功。
第三篇:对课堂管理策略的一点看法
对课堂管理策略的一点看法
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才能构建和维持有效的课堂学习状态,防止和干预不良行为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关爱每个学生
学生都希望老师的爱自己,都想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而且学生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在课堂上就会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可以用亲切的眼神、亲呢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表扬来拉近师生间距离。同时,关爱每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到老师是爱他们的,信任他们的。从而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
二、恰当有效提问。
我们老师恰当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问。首先,有效的提问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度。第二,恰当有效的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把握好记忆型、理解型和应用型的问题中的比例,过难与过易的提问无利于学生的学习。第三,恰当有效的提问要注意对象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均有收获。
三、制定适当的评价机制
教师给学生怎样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制定适当的评价机制,及时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方法与意志等进行点评。所谓适当的评价机制不搞“一刀切”,要以多种标准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不一定是考试的分数或等级。也许一束赞许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语,一阵由衷的掌声,都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课堂管理涉及的方面还有很多,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灵活运用多种课堂管理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第四篇:我对热闹课堂的看法
我对“热闹”课堂的体会
家长会上,一位家长这样问道:“我孩子现在已是五年级了,可是字写不好,写话写得不通顺,文章错别字多,又不爱读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面对突如其来的事实,我作为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困惑:“我对我的课堂教学还是很满意呀!孩子们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我的课堂教学抓住了重点,我的教学方法灵活,我能激情饱满地上课,孩子们都能在我的主导下愉快地学习啊!怎么,我的辛苦却得到这样的回报呢?”
一、单枪匹马,则孤陋寡闻?——组织教学低效
“课堂组织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建立并维持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语文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学生心理活动,准确把握课堂“脉搏”,进而灵活巧妙地“驾驭”课堂教学方向,这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基本保证。新课程改革提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倡导“人文化课堂”。”所以,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气氛活跃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师为实现“人文化课堂”的新选择。于是,则见到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师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内容及操作的程序后,学生就分成若干四人小组进行“激烈讨论”,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得出结论,在全班汇报交流。这样形式上“热热闹闹”的课堂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是学生没有安静独立的阅读、思考;二是表面“热闹”的小组合作讨论实际上掩藏着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行为,例如,有的小组压根儿就只是在聊天,有的小组的个别同学从不发表意见,专心扮演“听众”角色。然而这些低效现象语文老师很少察觉,反而还为自己组织了热闹的现代课堂而感到欣慰。
二、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目标意识的模糊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灵魂。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教授指出:“许多语文教师根本弄不清自己语文课堂上应该教什么、正在教什么。”这绝非是危言耸听。当下的语文课堂确实大量存在模糊的目标意识。
我们来看看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规定第一学段(小学1-2年级)阶段目标是“识字与写字”,要求小学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不少低年级的语文教师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整体认识,意识不到学生语文素养整体发展的学科特点,就把教学任务局限于“识字与写字”教学。课堂上充斥着大量识字训练,课后则是用抄写字词来讲学生牢牢捆绑住。当“来认字”和“去写字”成为低年级小学生主要的语文活动时,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就不知被放到哪里去了。
语文教师若是不清楚语文课堂应该教什么的话,就看不到课标中语文学科要求实现的各个目标之间的联系,只能机械地将其孤立开来,让它们“各自为政”。“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试问:难道语文教师这样“取水”的结果能够将语文目标“各个击破”吗?能够逐一对目标“命中要害”吗?
三、山穷水尽疑无路?——教学方法的低效
课堂教学内容需要通过教学方法得以实施。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各学科的交叉与新技术的开发运用打开了语文课堂的眼界,表演、绘画、唱歌、实验等教学方法被语文教师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
在一堂诗歌赏析的公开课上一位语文教师设计了唱歌、欣赏图片、讲故事等环节。这些环节的实施大概花了一半的教学时间,这些教学方法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热闹。可在这节热闹的诗歌赏析课结束后,学生却不能背诵、默写这首诗歌,对诗歌的理解也只是浮于表面。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好的或不好的一面。方法采用成功与否最后还得通过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来判定。纵观我们现在的语文课(特别是公开课),开门见山的讲授方法已全然不在,老师为追求气氛、强调参与,硬是把花哨浮华的方法用到了“山穷水尽”。这样一来,语文知识的系统学习和语文素养的养成又被安置在哪个角落呢?
四、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愤?——激励策略的缺乏
课堂上如果没有师生间的相互激励,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讲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然而,一些语文教师常常一方面看到了激励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意义,但另一方面在运用时却不讲求策略,出现了一些比较偏激的现象和做法。激励策略的缺乏首先表现在语文教师在激励时没把准时机与火候。这样一来,许多与其说是对学生的激励,更不如说是教师自己在履行评价义务,是走形式的表现。其次,激励策略的缺乏还表现在不实事求是,分寸失当。尽管学生回答得风牛马不相及,教师却不指出学生的错误,还一味表扬学生。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虎门销烟》一课时,学生提出“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时,老师没有对学生及时地纠偏,却赞赏该学生能跳出课文结合时代来谈问题。学生倒是美滋滋地坐下了,但课文的本义却被老师不恰当的激励搅得荡然无存。可见,语文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虚假的、错误的激励会误导学生的认知并阻碍他的发展。
第五篇:名师课堂学什么
名师课堂学什么
赣县实验学校 钟志羊
4月2日至3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名师与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两天紧张而充实的学习,贾志敏、武凤霞、虞大明„„一位位小语教育界的重量级人物悉数登场,让我们近距离地领略了教育家的风采与魅力。名师的课堂引领我们走进语文教育的大花园,欣赏到了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由衷地感叹他们的教学艺术真是达到“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啊!学习归来,掩卷沉思:作为普通教师,我们能从各具特色、风格不一的名师身上提炼出什么共性的东西来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一、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是上好课的前提
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教育专家刘武德老师在会上一再告诫我们: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高度和灵活度。教师只有在课前准确、深刻、透彻地对文本进行研读,才能有精妙的教学设计,才能在课堂上灵活自如、游刃有余地引领学生的学习。文本解读相当于大树的根,根深才能叶茂,课堂才能硕果累累。
虞大明老师执教的《金钱的魔力》教学过程环环相套,丝丝相扣,让孩子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初学课文后用七个字概括感受:有钱能使鬼推磨。课文中的鬼是谁?紧抓“鬼”字展开教学,无限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一连串关于“鬼”的问题问得恰到好处,唤醒了孩子们生活中积累的已有感知,这个说完那个又想到了,这个说了那个还要说出个不一样的来。孩子们在浩瀚的思维海洋中把“鬼相、鬼笑、鬼话、鬼品”找了出来。
印象深刻是抓托德的笑,细细体会托德的“以貌取人、刻薄、虚情假意、见钱眼开。”具体有以下步骤:——生活中看到过怎样的笑?——读“笑之最”——托德的笑是怎样的?细读——老师读后想到这样的笑会是怎么样的,找图片,找不到,最后找到了一张沙皮狗的脸的图片——生活中你怎么描写笑的——读《红楼梦》中笑的描写——老师写的母亲的笑的赏读。这一连串的“笑”的领会无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紧密相连,使学生兴致盎然。
尤其是虞老师的教学不仅仅限于文本的解读,他出示了红楼梦中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中各种人物一组笑的片段,又出示自己母亲的笑的片段,体会作者分别是抓什么来写笑的,进行了写法指导。瞬间,让词句作为阅读理解的注脚、表达的支撑,同时,还给了学生大量学习文本的空间,激发了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经典的兴趣。
在剖析老板的人物形象时,虞老师对老板话语进行了有策略的概括。(老板的话,全文共1549个字,写老板的话就用了604个字。)这个“鬼”说这么多鬼话想干什么?从而揭露老板说话用了哪些伎俩?寥寥几语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他们“认钱不认人”的内心世界,更突出老板在金钱面前的丑恶嘴脸,进一步强化了金钱的巨大“魔力”。
就这样,虞老师通过巧妙的设计,以生为本,以读为本,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堂是有生命的。虞老师用他的独具匠心,用他的精心设计,引领孩子学习母语,品读文本。他用他的挚爱,用他的热情,为生长在课堂这片沃土上的孩子注入鲜活的生命力量,让他们的课堂生命绽放得如此灿烂。
二、教师正确的教学思想是上好课的关键。
名师的课堂为什么异彩纷呈,引人入胜?不在于他的设计花样的出新,不在于他使用了几种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更不在于他为拓展而 补充,为出彩而煽情。我们认为,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的指导。
在这次观摩会上,贾志敏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五年级改写小小说《蜡心》的作文教学和讲座《小学语文怎么教》。贾老师已经73岁了,从给学生上课到给我们讲座,这三个小时内始终一直站着,只见他时而弯腰亲切地和学生交流;时而用他那温暖的大手拍拍孩子的肩膀;时而又翘起大母子微笑着夸赞学生。他高大的身材微微地向前倾着,语重心长地举例子、背课文。就是这样一个73岁的老人,他却能背不计其数的文章!为了让我们能理解小学作文的教学技巧,他不厌其烦地像对待学生一样慈祥地给我们讲解。贾老师一上台就直接告诉我们说:“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语文课是怎么教的。”的确,贾老师的两节课,没有用任何多媒体设备,没有用PPT,也没有用CAI课件。但是,两节课里虽然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却无处不精彩,无处不实在。
当然,最令我难以忘记的是他对学生作文的点评。我在以前的作文教学中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做到有材料所写,这一点我自认为基本做到了,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有话可说。但是,我却忽略了对学生写作中的指导,恰恰没用好习作点评的作用。每一次的作文,我总是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批阅,但是学生表达上的错误却顽固不化!这次亲自聆听贾老师的作文教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仅要做好写作前的引导和写作中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写作后的点评。当学生们基本完成了自己的写作后,贾老师开始了对学生作文的点评。只见他全身心地倾听学生读,学生有读得不正确,他立刻要求停下重读,教他正确的读法;有表达不恰当的,他立刻让学生停下,指引他要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比喻恰当、想象合理、清楚明白。这样面对面、客观公正的点评,不仅让作文当事人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也同时指导了其他的学生。我想,照这样长期重视对学生写作后的点评,客观公正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及时给学生以提醒和纠正,定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贾老师教学语言的准确得体、机智巧妙和诙谐幽默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对学生作文点评中,他对学生的习作逐词逐句地进行点评,尽量要求学生文从字顺,表达清楚。这个环节体现了贾老师高超的语言艺术。记得当时有个学生的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阿姨打开门。”贾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阿姨打开门’应该是先看见阿姨,可是你是在她家门外,她在里面啊!”学生在贾老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后才改为“打开门的是阿姨”。你看,多准确。恐怕我们大家在教学中都没太注意这些细节,贾老师现场点评时连学生语句中多一个字少一个字都做严格要求。在对学生评价时他的语言诙谐幽默,亲切和蔼,既让学生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又不伤学生的自尊,学生们放佛是在和自己的爷爷对话。
贾老师给我印像深的还有他对正确朗读的重视。在进行朗读中,每个词语该怎么读他都有要求,特别是指导有感情朗读。当时,有个男生被抽起来读自己的习作,读得非常投入,贾老师叫停说:“你一个男孩子,怎么一副娇滴滴的嗓子?声音有力一点,再读。”直到学生读出正常正确的语调才让他过关。
贾老师的教学方法让人借鉴的地方太多,我都不能一一举例了。他在最后和我们交流时告诉我们,作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要从基础抓起:要重视阅读课文的教学、要重视正确朗读的训练,他反复告诉大家:文从字顺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将认真研读贾老师的高超教学技艺,学习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三、深厚的人文素养是上好课的保证。
语文教学起着学习祖国优美语言文字,传承人类精神文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重要的作用。而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定是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的。在研讨会上执教的每一位教师应该说都能从他们的课上感受到这种东西。
武凤霞老师执教的《渔歌子》让大家听得有滋有味,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这节课更是带给我不尽的收获:
首先,丰富的词汇学习和积累让我看到了“紧贴学生实际的语文课堂”。课前,武老师出示了许多描写颜色、姿态、景物的词语让学生认读记忆,课中,学生描述画面时自然而然的用上了这些词语,可见设计的精心与巧妙。而且整堂课中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我们常常听到武老师说“这个词我喜欢”“我太欣赏你这个词了”“你的‘冒’字换一个词更好”„„武老师没有空洞的说教,于无形中规范、拓展了学生的用词,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
其次,大容量的语文课堂让我感到了教者丰厚的知识底蕴。从导入时播放的歌曲到古诗的吟唱;从白居易和李白对江南的赞美到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的别样情怀;从张志和悠闲垂钓的情趣到生活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武老师自然流畅的把这么多内容和《渔歌子》结合的天衣无缝,带领学生真正走进了词的意境,开拓出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天地,更激发起学生对我国灿烂辉煌文化的热爱,其收益在课中又在课外。
学习名师的课堂,我也许不能把他们精彩的教学设计应用于我们的课堂,上得那么有声有色。我只能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执著的研究精神。从他们身上我可以看到教师的伟大以及今后自己的努力方向。
2011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