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点和创新之处1
本课题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每个学生都能够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要给他们自主的权利。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学生就能够主动合作。
(2)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也是学生迫切需要的。只有启动学生内部的欲望,外部的教育影响才能有效,从而激活学生的内部合作的动机,达到愉悦,和谐。
(3)学生在学习中也是能够掌握学习方法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交给学生一些策略和技巧,学生就能够很好的合作完成一项任务。
(4)学生个人都会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意志品质。只要我们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学生是能够形成很好的合作氛围的。
创新之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的主体性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发展了学生的社会知识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有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相的新形式,师生之间能平等学习、平等交流,真正体现教学中民主。
第二篇:自主探究学习策略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关注课程内容与学生自主探究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于使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获得全面发展,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和初中理化生新课程的理念,探究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初中理化生的课堂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态度和进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2、采用教学并进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有趣的实验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课题着眼于通过课堂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得到主动地、自主地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创新之处
1、立足于转变传统的单
一、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注重通过新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此来加强学生对理化生科目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并且对知识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要促使初中理化生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重心进行转移,注重研究怎样在课堂上采用双主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而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印象。
3、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第三篇:绪论三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三、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应该说,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这一课题的研究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途径的创建提供依据,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道德问题研究提供相关 理论支持,具有实践层面的应用价值。
在学术界已经有学者对生态道德教育进行理论研究,但大规模的实践应用研究还没有
真正开展,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问题的研究少之又少。目前国内有关环境伦 理学论著正日趋丰富,有关大学生生态德育教育或理论的论文也很常见,但将视野投向大 学生生态道德养成,从伦理学角度开展研究的课题几乎没有。生态道德养成问题上,学术 界研究的不多,仅南京工业大学黄爱宝教授在2007年《南京社会科学》上发表的“生态 型政府构建与生态公民养成的互动方式”一文,从行政学角度对生态公民和生态公民的养 成问题在概念上做了详尽分析。从“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字面上搜索,在期刊网上查到1 篇相关文章,为仲晓婷在2008年第3期《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上的《生态文 明建设目标下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养成教育》。该文基于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视角,以生态 人培养理念下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养成进行了分析。
本文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现状的调查与问题的分析。论文比较全面、系统、科学的分析了大学生的生态认知、生态意识及行为的现状。基于现状的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 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可行的一些教育途径及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涵盖了大学生 生态问题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因素。问题的设计尽量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突出现实性和生 活化。运用的SPSS17.0软件是该分析软件较新的版本,调查分析以相关性分析和归类分 析为主,具体运用了内容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较为客观。论文中的调查数据原本体现了 调查现状,部分调查误差和个体差异进行了相应分析:如对大学生群体生态问题上的个体 差异分析,包括不同家庭居住所在地对生态知识了解程度的比较;又如对大学生生态知识、意识、行为具有一定相关关系的分析上。应该说,这次调查是较客观的,也是较为真实可 信的。
二是关于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探讨。本文立足于生态养成教育本质,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探索我国生态道德教育在大学生培养规格上应有的眼界和追 求。包括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的规范、教育的原则与主要任务,具体对策。应该说,这些 分析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在理论和实践意义具有一定新意。同时,部分章节 也已在一些学报上发表。
综上,本文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结合“大学生生态道德”、“生态德育”两个论题,系统的运用伦理学理论,以一个全新角度收集、整理有关生态道德养成理论,在公民道德 体系与生态道德体系理论下进行对照研究,并对大学生生态道德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寻求 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策略,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借鉴和启迪作用。这既是本文的创新之 处,也是价值所在。
第四篇:唯物辩证法的创新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创新观点
创新(2条原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辩证否定观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也是发展的环节。
〖要求〗: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反对〗:反对把辩证的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原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要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3、为什么要创新?(5点)
1)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2)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4)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5)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4、怎样创新?
第五篇: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色与创新之处
(1)与“两会”民生焦点契合,贴近民生。深入基层该课题研究内容是社会热点,社会关注度较高。抗旱救灾,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政府部门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该项目的选题具有现实特色。
(2)选取典型地区,以小见大。以双柏县作为调研对象,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了解农民最需要帮助的地方,并以此向政府部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县域山区水利发展的视角,提出与双柏县县情相适应的水利发展模式、创新水利发展机制、干旱重灾区城镇抗旱保民生发展模式等,为当地抗旱背景下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调研提出抗旱减灾体系为防治旱灾及旱后恶化提供参考,具有新颖性和先进性。
(3)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志愿服务方式新颖。在此次社会实践中融合我们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方式,参与当地农民的抗旱自救工作,为灾区人民贡献自己一份薄弱的力量。这种志愿服务方式打破了以往支教和到敬老院慰问的形式藩篱,并起到一定的现实作用。
(4)发挥桥梁作用。以大学生团队作为政府与群众信息沟通的媒介,研究干旱问题对民众心理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对相关政策文件落实情况及民众对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满意度进行调查,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政府有关部门,做农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是抗旱调研下的新突破。
(5)研究方法多样化。本项目中利用系统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问卷信息进行整理,并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多领域系统分析方法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分析,具有研究方法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