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聋校律动教学中聋童自信心的培养
谈聋校律动教学中聋童自信心的培养
[来源:宝应特校 | 作者:宝应县特殊教育学校 陈晓燕 | 日期:2010年10月
16日 | 浏览138 次] 字体:[大 中 小]
自信心是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它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一个人只有鼓起自信的风帆,才能使自己的生活航船经受一次又一次的风浪,绕过一个又一个暗礁,驶向胜利的彼岸。而自信也正是聋人所缺少的一种心理素质。
年龄较小的聋生由于他们在社会中交往较少,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比较少,对自身缺陷所带来的影响还意识不到,因此他们还是比较自信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与外界社会环境交往越来越多,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越来越多,他们的自卑心理也就逐渐表现出来。
消除聋童的自卑心理,让其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聋童的自信心。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在律动教学中自己是如何培养聋童的自信心的。
一、在肯定鼓励中找寻自信
每个学生都有被爱和被承认的心理需要,聋生也一样,课堂教学中善于应用激励手段,对学生的点滴成功和微小进步,教师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及时评价。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惊喜的眼神、一句动听的表扬都能激起聋生心海中愉悦的涟漪,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作为教师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学生在学业上的差异。在律动教学中,有的教学目标部分学生很难达到。针对这一情况,作为教师就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灵活的评价。例如:在动物动作模仿律动教学中,我要求动作协调能力较好的聋生在正确完成动作的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努力将小动物们可爱活泼的神态表现出来。而对于协调能力较差的聋生,我要求其只要正确完成动作就可以了,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尤其要注意及时给予鼓励,只要发现其有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表扬。不同难度的学习、评价,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接受,并且有差异地发展,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在成功体验中享受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到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她)的不幸。
在刚开始教律动时,我在前面领跳,让学生跟我一起跳,这样跳了几遍之后,我就让学生自己跳,聋生由于存在各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在学习掌握动作时也存在差异。同样地教,一样地学,有的学生掌握得很快,而有的学生连一些基本的动作都不会,而每次基本上都是那几个学生掌握不了动作。久而久之,我发现这些学生不愿意跳了,情绪也很低落,问其原因,有的说动作太难了,有的说别人会自己不会很难过。事后,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在反思总结之后,我得出结论——一步步教,一步步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一个律动分成若干个小节,又将各个小节的动作分解成手上动作和脚上动作,先学习手上动作,再学习脚上动作,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过。慢慢地,我发现那些原来默默无闻的孩子不仅掌握了律动,而且性格也变得活泼起来。
在小步子教学中,孩子们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学生愈成功,情绪愈愉快。一个小小的成功可能会成为孩子人生的一大转折,正常孩子有成功的愿望,同样聋童也有得到成功体验的渴望,而成功的体验是自信滋生的催化剂。
三、在活动体验中走向自信
新课标指出: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的成功经历发展自信,对于正常孩子而言,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同样的,如果聋生没有亲身参与到律动教学“舞”的活动中,也同样不会体验到愉悦的感受。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则给学生们提供了获得愉悦体验的机会。
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压抑越大,离群体的距离则越远,人的个性也就越孤独。小组合作学习,为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有些聋生的动作不够协调,加上性格又比较内向,在老师面前比较胆怯,不好意思跳,但在小组活动中,这些学生相对而言却很积极。小组合作学习,不仅给聋童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也给了他们一个亲身体验群体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教师要特别关注这些学生身上微小的闪光点,尽可能让他们真正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并在活动中走向自信。
四、在自我展示中迎来自信
儿童天生就有一种自我表现欲,让他们表现自己的特长,从中获得成功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得到愉悦的体验。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喜欢表现好的学生,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师给唱歌好听的学生提供演唱的机会,却常常忽略了那些唱歌跑调的学生,而在我们聋校的律动教学中是不是也存在这些现象呢?
我认为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应疏导他们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因此,在律动教学中,我对一些认为自己舞姿不优美、怕丢脸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课堂教学时间里,我安排了“五分钟表演制”,先用开课时的五分钟左右时间,让1—3名学生表演以前学习的内容,可以跳一个芭蕾手位,也可以跳一个动物律动。起初,多数学生怕丢人现眼,不愿上前表演,在经历了“畏首畏尾——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过程后,现己形成一道“以登台为乐,以表演为荣”的亮丽风景线。课前五分钟表演表演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极为难得的锻炼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增长了聋生的自信心。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鸟儿高飞需要广阔的天空,鱼儿遨游需要宽阔的海洋,让聋生自信地展现自我,需要我们每一位特教工作者为其搭建施展个性的舞台,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时也需要大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为聋生拥有一个自信的明天而上好每一堂律动课。
(作者单位:宝应县特殊教育学校225800)
责任编辑:xuyan
第二篇:谈聋校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
谈聋校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
黄利
摘要:语言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丧失听力而和有声语言无缘的聋生来说,语言就更显出它的重要性了。强化课内语言训练,加强写话训练,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聋儿语言能力;创设和谐环境,促进多方交流,能激发学生的语言意识,促进聋童更好成长。培养聋儿语言能力,老师和家长要善于针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时机,捕捉技巧方法进行语言训练,遵循“寓教于乐”这一原则,才能更好地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语言训练和谐环境语言能力
语言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丧失听力而和有声语言无缘的聋生来说,语言就更显出它的重要性了。聋生必须依赖语言去学习,去认识事物,发展思维。只有掌握了语言,才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调节,才能与他人进行交流以适应社会。
一、强化课内语言训练。
课堂教学是聋生学习语言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手段,必须以口语为主导,凭借课本,合理运用手指语、手势语和板书作辅助语言手段,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证明,耳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各人不同的生理基础,形成听(看)、说、读、写的实际能力,来学习知识、表达思想,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
1、加强写话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写话训练的内容多种多样,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可以是一幅图,也可以是一次活动,也可是一次生活经历„„
(1)看图写话。
看图写话训练是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图这种最直观的形式引导学生将所看到的事物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利于在孩子的脑中形成一个一个的意义块,使聋儿在出现相同或相似的情形时,能够正确地表达,从而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本提供的图片较少,我们必须利用各种资源来丰富,使得图片的内容涵盖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言能力。在选择图片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图片的内容难易程度。必须结合当前所学习的词语和句式进行选择,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图片内容的选择上应结合学生生活的环境来选择,如操场、教室、宿舍、家庭等等。三是图片的呈现方式也应该多样。除了静
态的图片外,还可以结合当前的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动画,提高学生的说、写话兴趣。
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重视一图多写的训练。
所谓一图多写就是一幅图在不同的时期的写句要求是不同的,由一句话到几句话,由几句话到一段话,不断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发挥想象力,以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样一幅图在上学期是这样写的,到了下学期就必须进行丰富,到了三年级就是一段话,到了五六年级也就是一段话了。这种前后连贯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
② 重视反复练习。
一幅图必须经常练习。经常练习一方面是巩固,在聋校学生的遗忘率是十分高的,主要学生在平时运用得少,因此我们必须经常出示,反复练习,加强巩固,形成能力;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如果学生写出了不同的句子,并且正确,一定要进行及时的表扬。在反复中把句子写完整、写生动。
③ 重视分类练习。
对于可以写同一类型的句子的图片可以进行集中练习,以提高学生对一种句子的理解程度。如在学习把字句时,我们便可以将能够写成把字句的图片进行集中呈现,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把字句中施动在前,对象在后的理解。
④ 要重视人图向生活的过渡。
看图写话的目的并不是应试,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写话的情境,给学生一个氛围。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的表达。因此,在生活中,如果有出现类似于图片中的情景,一定要及时让学生进行表达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环节,但是对于学生语言意识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联系生活实际写话。
“乐”是思维的“内燃机”。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特定的“乐”的环境,学生可以从中得到丰富的材料,而觉得要说和写的话很多。这时教师只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句式,指点他们如何把话说得清楚,说得具体,说得生动便行了。例如:在写做过的一件家务事时,我就先问学生在家有没有做过家务,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说同一件家务时,学生还讨论得很激烈,分别说出不同的做法。过学生充分的说话以后,我提出句式“„„先„„再„„然后„„接着„„最后„„”,让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只有在这样生活化的情境地中,学生的语言意识才能被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才会乐写、能写,所写的内容才是最生活的,最有用的。
我还坚持指导学生写日记。通过坚持写日记,要以培养聋童主动表达习惯,积累写作素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我们正常地开展每日写句和写话训练,并逐渐过度到写日记,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动表达习惯。在开始阶段不一定重视语法,要重视孩子是不是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出自主体内心的需要而进行的表达。在这个基础上逐渐重视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语法(并非语法知识)指导,使学生的写话能力得到发展。
(3)重视发展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结合。
说写话训练中,我还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学生具有求异思维,在学习中才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在教学看图说话《两只小羊过独木桥时》(两幅图),只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寻求不同的结尾。第一种,两只小羊都掉到河里去了。第二种,一个老山羊走过来,对他们说:“你们要学会互相谦让,团结友爱。”两只小羊都红着脸,难为情低下了头,说:“你先过吧!”第三种,两只小羊在桥上商量,我们把这个独木桥扩建一下吧,让大家方便。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聋儿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聋儿对语言的学习、看听话、摹仿、应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扩展,聋儿对学习语言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但同时在教材中越来越多的抽象的内容无法演示、无法讲解。指使聋儿不能建立正确的语序、语法概念。加强朗读训练,以情引读,以动助读,提高聋儿感悟语言的能力,达到全面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了对聋儿看(听)话能力、摹仿长句的能力、应用语言能力的训练。这些训练使聋儿能够掌握大量的语言资料和语言信息,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但是,随着内容越来越丰富,语序和语法越来越复杂,不仅需要聋儿学说语言,更需要聋儿感悟语言,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朗读训练,是提高聋儿感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有以下几点做法:重视拼读中的朗读训练,为学词学句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看图学词学句中的朗读训练,让聋儿正确理解语言;手口并用,以读促说,提高聋儿感悟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朗读练习,让他们扎实拼读,学会正确读词读句,让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悟,充分调动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和多中感官参与,才能使学会正确的语法和语序,学会真正的活的语言,达到回归主流的目的。
二、创设和谐环境,进行多方交流。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在生活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脱离了交流的语言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交流依赖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在课内外都关心、爱护、亲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间建立互信、互助的关系,从而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多方面的交流。
首先是加强师生交流,充分利用晨、周会,课外的时间与学生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交流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交流语言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包括口语、手语和书面语。同时抓住一切语言训练的机会,包括要请假必须写请假条,发生什么事情要写情况汇报等等。在交流中对个体实施有针对性的训练,促使学生把课内所学习的语言运用到课外中来,在运用中帮助学生达到目标。
1.生生交流。运用写留言条、写信、笔谈等形式,指导学生学生运用书面语进行交流,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交流中,教师重视有针对性的指导,为每组学生选择合适的话题,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对话,在对话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2.手拉手交流活动。在与普通学生进行的手拉手活动中,指导学生交笔友,经常性地写信或当面进行口语和书面语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
3.亲子交流。教师必须给家长讲清孩子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以得到家长的重视与配合。然后指导家长与孩子进行交流活动,并将活动情况及时反馈过来,不断改进。如:要求家长带孩子到外面去玩,用口语或书面语指导孩子说话和写话。
生活中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是聋生语言实践的重要基础。创设和谐环境,促进多方交流能激发学生的语言意识,促进聋童更好成长。
总之,培养聋儿语言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老师和家长要善于针对自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抓住他的兴趣,选择适当时机,捕捉技巧方法进行语言训练,遵循“寓教于乐”这一项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他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提高语言能力,最终为学习语言打下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方俊明.感官残疾人认知特点的系列研究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1.1
[2]银春铭.试论我国语言教学的改革问题.聋校教学文萃,1997.5
[3]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1995
第三篇:《谈聋童绘画教学》
《浅谈聋童国画教学》
聋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特殊的认知规律。由于听觉障碍,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缺乏完整的印象,常出现了解用途,但不知道名称。因为听力损伤,使其通过言语获取的信息相当少,致使表象知识贫乏,思维不灵活,这使他们需要更多地依赖视觉、触觉等其它感官认识事物,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视觉、触觉来补偿听觉能力差的缺陷。实践证明,国画教学的优势即是以画代言,以画抒情。儿童国画以它简括的笔触,生动的形象,浓郁的色彩为聋童所喜爱,启迪聋童对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的认识,能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美的情操,激发了聋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色彩激趣
美丽的色彩能陶冶人的心灵,激发人的美好愿望,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而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不理解生活中丰富色彩的内涵,从而对美好事物也是熟视无睹,视而不见。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色彩,认识色彩,再利用色彩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以引起有意注意,并激发绘画兴趣。例如,在白白的渲纸上,我选用明快活泼的黄色和热烈奔放的红色画出花叶和花茎,再迅速点缀星星小草和片片野花,在很短的时间内,一幅漂亮的小景跃然纸上。看到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我又用深浅墨色点画了一幅小景,全班同学被这奇妙的色彩组合惊呆了,随之他们伸出了大拇指说:“好!”我有意放慢语速,用夸张口型,字斟句酌地讲起了色彩。反生活中常见的色彩与彩色颜料对应,并让学生找出对比色,如红色与绿色,并引导他们尝试着作画。把实物颜色与美术色彩结合,边认边画,以色彩引趣,同学们兴趣浓厚。当几种间色原色并不满足大千世界奇妙无穷的色彩时,我就用现场调色,充分调动其视觉器官的参与。如画水墨画茄子,我范画了一个蓝色的一个红色的,他们说颜色不对,我就让他们在水彩颜料中找茄子色,他们找不到,觉得莫名其妙,此时,我把红蓝两种颜料配在一起,红蓝的微妙变化吸引了每位学生,他们这才知道紫色是红蓝两色的调和色。由于学生对色彩有一种神秘感,从而提高了聋童的观察力,激发了绘画兴趣,使其从中领略了色彩的美感。
二、造型有法
抓住事物特征,准确描绘物体形象,在国画教学中对于听力损伤严重的聋童来说难度较大。它不像简笔画水彩画用拿铅笔的姿势在厚纸上作画,而用弹性较大的毛笔运肘运腕在薄薄的渲纸上作画,没有涂改的余地,稍不留心就会出现败笔,从而挫伤聋童绘画兴趣。所以,利用各种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绘画造型,才能使聋童有成功的喜悦。
1.利用基本形定位
直接用毛笔蘸墨色,在白色渲纸上作画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在选择内容时,根据学生的绘画水平和特点选择喜闻乐见、难易适度的内容,利用基本形作画才能提高学生的水墨画水平,激发画水墨画的兴趣。例如画熊猫,我让学生利用圆形和椭圆形画出了头和身子的基本形状,同学们很快用淡墨中锋画出来,尔后,我用湿墨侧锋在头部上画了两个半圆形,毛茸茸的耳朵跃出画面,他们立即说:“好看!”我又迅速用浓墨点画出了眼睛和四肢,在嘴部画上了两三片竹叶,在笔墨技巧与造型和结合下,一只可爱的小熊猫出现了。这种方法既表现了笔墨效果,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造型,它对于只求形似的初学者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同时也给更多的学生以成功的体验。
2.借简笔画定“神”
作水墨画“形似”并不是目的,“神似”才是追求的根本。有了基本形作基础,用简单的笔触勾勒出动植物之动态,加之水墨画的笔墨效果,一幅妙趣横生富有神韵的水墨画就会映入学生眼帘。如画《小鸟》时,用铅笔勾画出小鸟站姿、回首、飞翔动态之后,用不同笔锋,不同墨色沿淡淡铅笔痕迹画出,墨色饱满,活灵活现小鸟即在蓝天飞翔。这种方法在水墨画教学中解决了初学者对造型把握不准的毛病,充分发挥了视觉上的优势,培养了观察力。
3.以手代笔,形神兼备
初学者的“形似”、“神似”要经过反复训练而最终达到形神兼备,这对聋童要求相当高。把毛笔运用自如,绘进自己思想,通过以手代笔的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造型有法。即一类生把绘画内容在渲纸上空画,加深对物体形象的记忆,熟记物体造型。二类同学用手指甲在渲纸上划出所画物体的主要印痕,以确定物体大致比例关系,从而过渡到直接在宣纸上画水墨画。利用这种方法作画能使学生心中有数,减少败笔。
通过由易到难,由扶到主的造型能力训练,90%的同学造型良好,达到了用墨与造型的统一,提高了绘画水平。
三、情境促思
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在许多学科中都取得了成功,对生活经验相当少的聋童更提供了成功的可能。
我把情境引进课堂,促其思维想象,补偿其表象知识贫乏的缺陷。以画美化生活,用生活丰富绘画,从而培养聋童的想象力,了散思维和创造精神,同时也陶冶他们的心灵。在教画《青蛙》时,我先布置家庭作业,看小蝌蚪找妈妈的儿童片或故事书。上课时,教师边出示具有国画情调的投影片,同时边描绘青蛙生活的环境,同学们看得出神,在他们的脑海中泛起了想象的涟漪。他们迫不急待拿起了画笔,全神贯注画起了青蛙图。看,有的同学给青蛙添加了水纹、小蝌蚪,有的同学画出了小草、小鱼,还有的同学画出了荷花和小鸭子。那圆润的笔墨,柔现的色彩,很难想象出自聋童手下。这种情境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静中绘画”的优势,挖掘了聋童的想象力,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从学生特点入手,抓住“静中绘画”和聋童视触觉较为敏感这个有利条件进行绘画,就能挖掘聋童的潜能,提高其绘画能力,达到以画抒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常锐伦
《美术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李力加
《儿童色彩画训练教程》 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7年版
《浅 谈 聋 童 国 画 教 学》
通州区培智学校
张志国
2009年11月《春雨的色彩》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
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 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七、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八、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谈春天-----看春雨-------欣赏散文诗------情景表演-------经验总结-------审美延(绘画形式)
1、激发兴趣谈春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看春雨
观看课件《春雨的色彩》前半部分,到春雨姐姐欢迎的最热烈老师说:一天,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你们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吗?(幼儿回答)对他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进而引出散文诗《春雨的色彩》
3、欣赏散文诗
(1)完整欣赏后请幼儿把不懂得地方提出来,由幼儿提出来,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
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幼儿学会“淋、滴、洒、落”并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4、情景表演:分角色进行朗诵表演。
5、经验总结:
将本家活动内容的前半部分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6、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引导幼儿运用手工工具,用绘画的方式将幼儿感受到的《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意境描绘出来,巩固和加深幼儿对春天及春雨的任认知。
第四篇:聋校律动课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律动”两字是希腊语RrhmlDs发展而来,英语称Rhythmic,是节奏的意思。从字意上来讲,律动可理解为有韵律节奏的身体动作。而律动课的教学是通过人体有感情、有节奏的舞蹈,表现出各种不同高低、速度、力度等内心节奏的音乐内容。
律动课是聋校一至三年级学生必修课,是针对听力残疾学生特点特设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律动课的教学使聋童掌握浅显的律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律动课是聋童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聋童进行舞蹈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律动课的教学,能够逾越他们生理障碍──失聪。
一、根据聋童心理特点,在课堂中注意激发聋童学习律动的兴趣。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持久稳定的兴趣是儿童成才的动力和条件。聋童的大脑发育由于受听觉神经阻碍,与健全儿童相比就显得较为缓慢,但是每个正常儿童的大脑发育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聋生也一样,所以他们好动,好模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聋童对律动的兴趣,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促进聋童积极地参与各项艺术活动,使聋童认真自觉地学习舞蹈、掌握节奏,而且也丰富了聋童的业余生活,扩大视野,增强了自信心,使他们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每堂课设计的教学内容,应从聋童心理特点出发,不要让聋童觉得困难,反之,要让学生觉得学习舞蹈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每一节律动课都是和老师的一次愉快合作。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动作协调能力差的聋童,我们教师也应不辞辛苦,把一节新课中复杂的动作,做一些改动,使复杂的动作变得简单。简单适宜的动作有助于聋生掌握记忆,并且可以增强其对律动这门学科的兴趣,这样他们就能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同时还要让聋童走出学校,多参加社会活动,与健全学生同台演出、公平竞争,从而培养他们学习舞蹈的兴趣。
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去影响和感染聋孩子的精神活动,使聋生在对美的感受中,心理上产生共鸣,情感上得到愉悦,从而乐于接受律动教学,喜欢上律动课。
二、根据聋童听力缺陷的生理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
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
聋童除听觉缺陷外,其它器官均健全,他们也有思想、有感情,只是听不到声音,无法体会音乐的内涵,更无法表达出歌曲内容的丰富情感性,只是一味模仿老师,就显得动作特别僵硬,无法融入歌曲内容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小燕子》时,通过播放flash课件展示一群花羽毛的小燕子在天空中自由的飞来飞去,一边播出歌词:“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学生很快就能融入其中,仿佛自己是一只小燕子,并且有的学生还能根据老师的动作做适当的修改,比如老师教的动作是在原地做的,学生就加上转圈的动作;有的动作课本上规定是面对面跳对应的动作,但是我为了防止部分聋生协调能力差,动作易出错,就全部改成统一的动作,教学的时候播放配套的教学碟片,有些同学居然能够参照碟片,两个人一组,把动作修改成和碟片上一模一样,这不由得不让人称赞这些聋生的智商,同时也体现了多媒体课件的影响力。
律动课教学主要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舞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各种动作的组合,表现舞蹈作品的内容,也就是音乐的表现力,让学生掌握舞蹈动作的要领,是律动课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慢放动作,让学生看懂动作的先后顺序,手、眼、脚的位置,让学生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慢慢模仿,这样就减轻了教学的难度。
其次,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平时的律动课是通过“以手代口”的舞蹈基础训练、“以数代乐”的节奏训练、以及“以形代情”的情感教学,来弥补聋童学习舞蹈的缺陷。聋童由于听不见老师数拍子,所以节奏很难掌握,那么就通过用手势1、2、3……来表示(一般根据节奏快慢以1/4和1/8拍为单位),弱拍、强拍可以通过踩脚鼓来表示,学生通过教师踩鼓点的强弱震动感受拍子的强弱,这样就可以让聋生边看老师的手势,边通过感受鼓点把握节奏的强弱与快慢。
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聋生的舞蹈能力和基本功,然而培养聋童学习舞蹈的能力和基本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还需要聋童自身的不断努力和老师孜孜不倦的激情鼓励。
三、转换角色,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律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动作,学生学动作”的误区。教师是课堂的主人,照着教材教动作;学生跟着模仿,两者都成了教材的奴隶。甚至有的时候,有的学生自己设计的动作明明跳的很好,因为与教师教的有区别或者和书本上的有出入,教师就立即给予批评纠正,长此以往,就容易压制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甚至对律动课产生逆反心理。
学生也喜欢过把瘾──当老师,我们可以在复习课堂中,把他们分成A、B两组,A组先充当老师的角色,B组充当学生,A组的同学先欣赏B组同学做动作,然后调换,A组作学生,B组作老师,最后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对好的进行表扬,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认为动作不到位的,讲讲应该怎么做,给予纠正,这样就避免了老师直接批评而造成的聋生心理上的伤害。
总之,律动课教学在聋校诸多学科中是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特殊的学科,还需要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不断摸索,不断探究,以期研究出最适合聋童的律动课教学模式。
第五篇:聋校教学反思
聋校教学反思
篇一:聋校>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二、加强直观,创设情境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暂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教师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教师边评价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篇二:聋校教学反思
书本从开始的第一页,渐渐的变成了现在的最后一页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也是辛酸的,开始是一种迷茫的状态,不了解孩子们,只是一味的上着自己的课。在这学期里,、总结了一下我的>语文教学,或许是得到了许多吧!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了,不管自己用什么方式上课,首先必须要的是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教学,会让你事半功倍!不要去企图孩子会给你什么,首先你要给孩子什么!在明白这些的时候去上课,应该比在进了教室上自己的课要好的多,其次要学会在学生中找出他们的特征,比如我们班级的周海宝,他上课的时候,思想比较活跃,你在上课的同时要多让他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他跟你的配合会更好一些,而对于像沈同杰,千万要给他足够的自信,范红雨要多夸奖,我们班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征,在了解了他们的特征之后,现在上课基本上属于顺利状态,不会在上课的时候被他们气的没有话说了。
最后,在教学句子的时候,必须想方法让他们懂得怎么样去看图给孩子一个明确的上课方式,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上课的模式一直在变,孩子们抓不到我讲的目标,、现在我讲课基本分为几大块,固定的模式,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知识,所以现在一节课相对来说比较轻松!
我现在上课不是很成熟,这也仅是不成熟的意见,记录我的教师道路!
篇三:聋校教学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也进入了聋哑学校的教学课堂。聋校许多数学教师应用演示型计算机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我在几年的教学中发现,有些学校把能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作为评价一节数学公开课的标准之一,这就促使许多教师盲目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然而,虽然百分之九十的数学教师都使用了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长足的进展。对于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
二、计算机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误区及原因。
(一)计算机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误区
从目前聋校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情况看,存在不少的误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只讲形式不求实效。许多数学教师认为聋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插入很多漂亮的图片和音乐,片面追求课件的外部“包装”,从而忽视其真正的功能和目的,这些华丽的外表有时反而会冲淡课堂的教学主题,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从而影响数学教学质量,这些“花哨”实在是“画蛇添足”。
2、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多媒体的应用确实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这是多媒体的一大优势,然而,有些学校规定教师一个学期要完成多少课件,致使一些老师不顾课件质量,只顾完成课件数量。有些教师盲目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数量,于是“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又堂而皇之地走进大雅之堂。一堂课的内容应当根据聋生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现实水平来量体裁衣;如果一味地求多求全,企图通过多媒体把所有可能涉及的知识都压缩在一两节课中,这种“压缩饼干”不利于学生消化,只会让学生分不清主次地囫囵吞枣。
3、只为装饰不求效果。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数学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是打着“教育现代化”的旗帜,装饰门面,究其实质,上课时仅仅是把原先的板书搬上“荧屏”,有的把自己的教案搬上“荧屏”;根本不注重如何恰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这种肤浅的应用,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兴兴而来,败兴而归,产生厌倦甚至反感的情绪。
(二)产生以上误区的原因
1、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可以指导教育的实践过程,它直接影响教育实践过程的决策、实施和评价,在我们聋校,许多教师没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形成,自然在教学改革中会出现一些偏差,这是产生误区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2、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和目的认识不足。有些数学教师认为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和目的是节省板书时间;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因此制作的课件仅仅是照搬原来板书的内容,插入许多“花哨”的图象和音乐,对于聋生来讲插入音乐和声音完全是多此一举。
3、没有掌握课件制作的技术。目前,聋校许多数学教师仅仅掌握使用POWERPOINT来制作幻灯片课件,大部分是用来制作文本,没有掌握诸如“几何画板”“FLASH”等软件来制作课件,因此,制作的课件单调,没有生趣,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集动画、文本、声音、超文本于一体的优势。
4、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许多学校把一堂课质量的高低与是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认为使用了计算机的数学课质量就一定高,教学效果就一定好。实际上,许多教师使用了计算机进行教学,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提高,反而产生了负面影响。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本质区别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实践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实践过程。所以,一节数学课的好坏应该看它是否很好地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学生是否真正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
三、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而又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一)正确认识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目的和作用
1、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罔森博和教授在其着作《数学教育和计算机》一书的序言中,对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目的作了以下阐述:1)培养学生有步骤的思考问题的能力;2)以计算机为教具,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切实掌握数学概念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4)培养学生能根据现实生活和文化,独立地阐述问题的能力;5)我认为罔森博和教授的观点切中要害,问题是数学教师怎样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
2、计算机多媒体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作用:1)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可以较多的教学时间,有利于充实课堂教学内容;2)可以综合运用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以及逼真的音响等众多的媒体效果大大丰富教学形式;营造生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制作的课件可以反复使用,便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4)可以减少板书内容,避免使用粉笔造成的污染,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
(二)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一个人数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基于数学活动的经验、智力操作、活动中的数学交流、判断与选择,并通过反省来对知识进行再组织,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知识仅仅靠别人的告知,就会造成理解上的缺陷。聋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一个直观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而且由于听力障碍,他们的生活经验较正常学生少,形象思维发展较好,抽象思维发展较缓慢。因此,聋校数学教师要摒弃旧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数学生活体验和数学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这就需要有新技术的支持,而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提供这种支持,关键是数学教师要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数学教学、特殊教育理论、多媒体技术有机整合,构建新型的聋校数学教学模式。
(三)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摆正多媒体的位置
要能正确而又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必须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掌握多媒体操作技术,充分认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为聋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在其中。但要避免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只顾形式而不顾实质。
(四)选择恰当的数学课题,制作优秀的数学课件
并非每一节数学课都要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数学课题,认真制作数学课件。课件制作和使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有助于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2、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有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进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3、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优化;
4、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数学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该认真选择课件内容,不要每一节课都用计算机上课,只讲求数量而不讲质量;精心设计课件的呈现方式,呈现的时间应与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活动相符合,使学生有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信息的呈现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吻合。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有一个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能把是否使用计算机作为评价一节数学课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评价一节数学课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揭示数学教学内容的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课堂交流以及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技能的训练。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促使教师精心设计高质量的数学课件;调动教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积极性;避免只讲形式,不求实质;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现象发生。
总之,在聋校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辅之有方,恰倒好处地使用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现代数学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